“姜”姓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姜”姓族谱,第1张

  姜姓 姜姓源流

  jiāng 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迁徙分布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姜姓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

  姜姓堂号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来源:姜家五千年--中华姜姓家谱网 wwwjiang5000com wwwjiang5000com/bbs姜氏论坛

  这是本人多年来收集的姜氏堂号:(目前已知堂号有56个,以下未尽录入)

  堂 号 分布地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盐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敦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 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 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后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后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辈分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姜烈扬,字显廷,祖上世代居住在庄河市仙人洞镇转湘湖村,20岁左右开始习武,1867年通过乡试,考取武举人,第二年又考取武进士,被皇上钦点为营部守备( 正五品武官,清制,各省提督直辖的绿营官兵,称为“提标”。凡提标均置中军参将一员,主掌全标营务。参将的副职为游击,游击以下有都司,都司以下就是守备 )。姜烈扬推脱自己耳聋不适合为官,随后回乡。姜烈扬为人坦荡真诚,晚年学习风水玄术。随后自己挑了个地方住了下来,就在仙人洞镇李洞村的汤家沟,安享晚年。姜烈扬家中排行老二,大哥姜鹰扬,三弟姜烈承也全都考取了武举人。姜烈扬年轻时练武用的大刀重达几十公斤,一直保留到解放前。

清代的武科举从低到高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内容大同小异,只是要求标准的高低不同,选手的竞争力不同。

今天人们看到的武侠**、评书演义不一样,清代的武科举不设擂台,没有考生间的拳脚互搏,或持兵器较量,主要考的是考生的力气大小和弓马功夫,此外还有刀技。

最低级别的是童试,考中者为武秀才。在童试中,骑马射箭时三箭不中目标者被淘汰;站在地上射五箭,五箭均未中目标或仅中一箭者被淘汰。“当时庄河地区的考生要参加童试,岫岩亦无学额,需寄籍他县。”

“第二级别是乡试,考中者为武举人。按照清朝的规定,各省武生在本省省城参加乡试,不过奉天府的武生都要到顺天府(今北京)参加乡试,当时的奉天府管理今辽宁省范围内各县的‘民人’(非八旗人口)事务。”

查阅资料可知,武科的乡试分为三场,第一场比试马上射箭,在马道旁设三个目标,每个目标距离三十五步,考生纵马三次发九箭,中两箭的为合格;第二场考的是平地射箭,最初的制度是考生距离八十步发射,后因迁就考生能力改为距离五十步发射,共发九箭,射中三箭算合格。

射箭合格的考生接着参加开硬弓、舞刀、掇石(举巨石)的比试。硬弓分为十二力(十斤为一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弓,应试者自选弓号,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种,舞刀必须在前后胸处舞出花样;石头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的,掇石必须将巨石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巨石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按照规定,考生弓、刀、石三项必须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即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

第三场考策论,由各省巡抚出题,嘉庆十二年(1807年)起因应试者多是能武不能文,改为默写《武经》,《武经》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靖问对》《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

会试与乡试规制相同,在京城举行,考中者为武进士。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嘉庆十九年(1814年)起,殿试时由皇帝在紫光阁亲阅马上射箭,在箭亭亲阅弓刀石比试。第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称呼与文进士相同,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一甲和二甲、三甲的前十余名,都由皇帝亲自确定,由兵部送榜,张榜挂于京城西长安门外。(来自张传筠)

大家看到这个考试的难度了吧,就跟现在驾照升级差不多,得一级一级的考。在那个信息不发达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汽车没有手表,万一因为道路问题天气原因,或者因为记错了日期,误了考试时间,或者没找到考场,都有可能导致考试失败,又要自己背着几十公斤的兵器跋山涉水的走那么远,这等毅力与决心不是一般人能够比得了的。

在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在我们老家广为流传。清人姜烈扬兄弟三人均是同治年间武举人,尤以他的功夫最精。他练的一柄大砍刀,比关公的青龙偃月刀还重三十八斤。传说,三人功成名就后,全家摆酒庆贺,大门上有副有趣的对联:椿萱并茂老加一;棠棣连芳少增三。横批:喜鹊登梅。上联中的“椿萱并茂”,是指父母健在,“老加一”是指他有二位妈。下联中的“棠棣连芳”,是指他和老大是大妈生的;“少增三”,指老三是二妈生的。而横批“喜鹊登梅”,则是说姜烈扬考武进士的事。姜烈扬考武进士时,用的是一百二十斤大刀,马上步下,单臂双肩,工夫娴熟,但由于精神紧张,一百多斤的大刀突然脱手飞出。眼看功名无望,只见他急中生智,弓腰拧身,飞足奋力一踢,将快落地的大刀踢向空中,顺势一接,继续挥舞。就这样,他考取了武进士。之后,主考问他:“你踢刀的这一招势,叫什么”他答道:“这是一招绝艺,叫喜鹊登梅。”这幅对联,不但说明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而且,横批还将考场的失手情况及转危为安的情况合盘托出。可谓“珠联璧合”的奇联妙对。

在这里我要着重的讲一下这把大刀。其实自打出生起我是没见过这把大刀的,但是我的邻居很多人都说自己见过,我们家以前还有很多字画和瓷瓶,都是古董,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都是该烧的烧该砸的砸,我估计那柄大刀也是那时候丢的。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书上记载为四十一千克,但是明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13磅,因为作者罗贯中是明朝人,所以我认为应该是按明代的度量衡来计算的,即书中的八十二斤约相当于今天的九十八斤,而姜烈扬的大刀要比青龙偃月刀还重三十八斤,也就是一百三十六斤,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

在我们老家庄河市仙人洞还流传着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传说。明末清初浙江武举人洪真乘船出游,遇狂风漂泊至一小岛,后被一艘北上航船救起,来到辽东半岛,云游至仙人洞龙华山中,被风光吸引,遂将此永作鹤栖之地。相传洪真和尚在山中开荒种田,先后垦田365块,一块田尽供一日之用,如有某块田当年绝收,则一众僧人于某一日不吃饭。所以弟子们勤劳耕作,无一懈怠。洪真后期干脆打坐在绝壁上的石洞内,徒弟们每天用绳索供给饮食,日渐递减,最后竟然可以绝粒不进。姜烈扬考完试后在他回乡的路上,遇到了洪真老和尚,洪真称自己去京城办事,临走前打坐的石洞里有一双靴子未收纳,烦请姜进士回乡后转告徒弟,雨季来临要妥为收纳,不要让它受潮。

姜进士回来后上山来传话,徒弟大惊,说师傅洪真早已羽化多日。姜进士上去洪真打坐的石洞一看,果然有一双靴子……从此,洪真高僧成仙的事迹流传开来,般若洞慢慢成为人们口中的仙人洞。(来自于网名千年一叹)

唐朝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字辈:世运承先泽光华继后如家国文明远廷贤任尔思一邦登政仕永绍吉人图三伯从公久天壁可为谟子能辉前志兆泰俊良储。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

扩展资料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姜姓

“姜”姓族谱

  姜姓 姜姓源流  jiāng 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