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第1张

我老公就是年纪不大在大家族中辈分却很大的人,记得刚刚结婚回到他老家的时候,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人进门就叫他大叔,叫我大婶子,当时确实吓了一跳,感到特别的难为情,觉得一下子被人叫老了,如果不是按辈分,按照他的年龄和长相,我们估计得叫他叔叔或者爷爷,后来老公说本家或者一个村子里的街坊邻居都要按辈分称呼,不论年龄大小,俗话说得好,“疙瘩不大长到辈上”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不常回老家,但过年过节回去,遇到一些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打招呼从来不主动叫别人什么,生怕叫错闹出笑话。

鲁西南由于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于辈分格外的注重,不但本家族的要严格按照辈分称呼,对于本村外族姓氏的人也要按照流传下来的规矩称呼,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是比你辈份高的,就要毕恭毕敬的按辈分称呼,不可直呼其名,亲戚之间更是如此。而且鲁西南一代还有一个老规矩,不同辈分的人不能结婚,虽然不同姓,无任何血缘关系,只要是辈分不同,家长会不同意这门亲事,原因是亲戚之间不好称呼,否则就乱辈了。看来辈分是个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鲁西南一代家族辈分长幼区分一般是根据家谱规定的名字中间的一个字来判断,比如李姓家族中的男性名字,中间的字按照辈分高低分别为,爷爷辈是“朝”字,儿子辈是“述”字,孙子辈是“先”字,重孙子辈是“伟”字,一看名字就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怎么称呼别人就不会弄错了,看来辈分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不论年龄,而按辈分称呼也可称得上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愿能代代相传,留住我们的根。

搜了一下,果然有这个问题。稍后会来回答。

我的观点:这种情况是违背自然伦理的。 姐姐我一向独来独往,我行我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如果有人在评论中反对,姐可要开骂了哦~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等级身份制。就是我们用什么作为尺度来为一群人划分等级。年龄是先在的,就是不管你抱有什么样的观念,都会天然的存在年龄的差距了。即使是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时代,也会有年龄长幼的区别。而我们这个民族恰恰又是非常敬老爱老的。年龄构成了一种天然的身份差异。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啦,比如正史在记载四夷的时候经常会提到有些民族重视少壮而轻视老年,这种记载本身就是带有道德优越感的,就像说有些民族民风*荡一样。再比如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最近也有见到有学者专门讨论古代的养老礼问题。辈分的等级制和年龄的等级制不同,它是人类 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那么,我们这样来违背天然的秩序真的合适吗?你在强调所谓的家族伦理的同时,违背的是人之为人的天然秩序!评论里有人说治世尚名教,你是想让我说现在不是治世是吧?不要想搞个大新闻~我们不是不重名教,是吧?以礼义为干橹么~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大沽口炮台失守,八国联军兵临城下。廊坊车站刀枪不入的义和团以血肉之躯冲向洋枪洋炮!我也有这种亲戚。一个比我小十岁的人,我要叫她姑姑。我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我太爷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以致违背了天然的秩序。所以,我当他们不存在!

有句话这么说的: 年纪不大长辈上了。年龄再小辈分也在那摆着呢!

其实不用想那么多的想多了累很多烦恼都是我们自己找的。

说起来也没办法的事。我老公在他家族是最小的,他大外甥等都比我老公大十多岁,比我大差不多一代人了。他们来北京我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有的管我叫舅妈,有的叫老婶,他们都白发苍苍叫的我很不自然。

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有辈分区别,晚辈就应该称呼长辈,这是礼貌,也是文明象征!

这个我深有体会[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就有人叫我爷爷了,当时自己也有点害羞 必定叫爷爷是很老的那种人,后来我跟我妈说不要他们叫我爷爷把我叫老了将来怎么讨老婆![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我妈一听笑了这是辈分怎么会叫老呢?后来想想也是随他们叫白捡了孙孙?后来我结婚了我还乐意他们这样叫我,但我老婆就不乐意叫她奶奶 ,但我老婆也会花尴尬说:告诉男孩我和你妈是一个姓的叫我姨就可以了,我说:那怎么行我的辈分就是爷爷你是我老婆叫你奶奶天经地义!不然的话乱辈分了!

年纪不大辈分很大,我都觉得有点烦恼。

我老公今年六十多了,在村里排辈是第二,现在下面可能还有四五辈。我周围邻居和我基本上都是同龄人,就是村里人同龄人也不少。我俩现在出门被称呼哥或嫂的真少,称呼叔或婶的也不是很多。可是,称呼爷或奶的就很多了。六十多岁还不算很老,所以,差四五辈的人就不能称呼我俩为:老爷或老太,而是也叫爷或奶。

别人称呼我俩不大乱辈,我俩出门称呼人就不大好称呼。和我同龄的,比我小的,辈分也低的,我就叫名字。年纪比我大,辈分比我低的,我就称呼:大侄或侄媳妇。

儿子出门见到辈分低的更不好称呼,直呼其名,没礼貌,叫大侄或侄媳妇又觉得饶口。所以,儿子出门不管下面比他小三辈或四辈,我都叫他称呼哥或嫂。这样称呼,辈分更乱。

我老公注重辈分,总是嫌我教给儿子乱称呼。所以,对于在村里辈分大的这件事来说,我都感到有点烦。

尴尬,尴尬,除了尴尬,还是尴尬……

年纪不大,但是辈分大,用我们农村话说,人家骨头硬。你不服气都不行?你可以不称呼,但是不能不承认辈分。有外人在场介绍的时候,还是要以辈分介绍,比如说,这是我姑姑,或者这是我叔叔……

就拿我来说吧,我今年34岁,我最小的姑姑7岁,上一年级,我儿子八岁,上二年级,他姑奶奶今年7岁,上一年级,上哪说理去?

我最小的一个爷爷,打了半辈子光棍。到50多岁,经人介绍,花钱买了一个云南的媳妇。这个我所谓的“奶奶”有点痴呆。用外人的话说,他就是缺个捂热被窝的女人而已。

更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女人竟然怀孕了,而且生下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三十多岁的男人,要管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叫姑姑,赖都赖不掉,没办法。谁叫人家小丫头骨头硬呢!

前两年过年回家的时候,偶尔在街上碰到,我会带着她去超市买点零食吃,我儿子叫她妹妹。

我说,妹妹?玩笑开大了。不能叫妹妹。

我儿子说,那她比我小,不叫妹妹叫什么?

我尴尬的说,叫姑奶奶!

我儿子说,老爸你骗我,她比我小,怎么可能叫姑奶奶?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解释,我说,你可以不叫,但是你记住就行了。

更为尴尬的是,我把我这个姑姑和我儿子带到超市的时候,超市老板说,你小子好命啊,儿女双全!

我刚准备解释,我儿子抢着说,伯伯,你看错了,这不是我妹妹,这是我姑奶奶,是我爸爸的姑姑。

超市老板,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

我无奈回应了一个尴尬的笑容,老年得子,老年得子,你懂的……

年龄小,辈分高,骨头硬,怎么办?接受呗!不过,挺尴尬的!哈哈!

17岁第一次去男朋友家,刚进屋,就有几个孩子围着我叫宝马婆,其中还有一个60多岁老太太,也拉着我说:哎呀!这就是宝马婆啊?长得真俊!当时我愣住了,我才17岁,就喊婆婆,怎么连这么大年龄的人都叫我婆婆呢?

和老公是经过媒婆结束相亲认识的,我们那相亲双方,还有父母同意后,就会给见面礼,然后三天后,男孩就会来接女孩去他们家过门,过门的意思就是把女孩介绍给他的父母兄弟姐妹认识,大家熟悉一下。

那天男友和我刚进屋,就有六七个男孩女孩围着我,不停喊:宝马婆,宝马婆。我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听着她们的喊婆婆,特别惊讶,这时男友大嫂过来说,我们辈分很高,你嫁过来后,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都会喊你婆婆。

原来男朋友家的辈分在村里是最高的。村里就没有他们喊叔叔婶婶的,所有人见了他们都是爹爹婆婆。

后来我嫁过来,从刚开始听他们喊婆婆感到特别不习惯,都是笑笑不答应,到后来慢慢的就习惯了,一直到现在,白发苍苍的老人碰到我也是叫婆婆。我从17岁听别人喊婆婆喊了几十年了。

农村人特别讲究辈分,而且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有素质,按照辈分,该怎么叫就怎么叫,慢慢就会习惯了。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这在我们这里是正常现象,我家的辈分在我们西头是很低的,基本上出门就是叫爷爷奶奶,有的时候太爷太太,我家的邻居辈分就很高,他女儿和我年龄差不多大,我应该喊她姑奶奶,他的孙子,今年才六岁,我得喊他一声“达达”(叔叔的意思),不过邻居不让叫,说就叫他孙子的名字就好了,本来就是小孩,都给他叫老了,说实话不让叫正中下怀,叫一个小孩子达达,我还真的叫不出口。

在我们村东头,我家的辈分还算可以,有一次去村东头的广场玩,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叫“麻麻”,当时我东瞅瞅西望望,当时心里在想这也没其他人,她叫谁呢?结果我家的挨地临说人家叫你呢,你怎么不吭声啊?当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叫我呢,天啊,终于出门不是我“达达”“麻麻””爷爷”“奶奶”的叫了,也有人叫我了,原来我家的辈分在村里不是最低的,而且在村东头有几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按辈分我该喊她们“嫂子”,你说神不神奇,自那以后我就很少去村西头的广场玩,大多数都去村东头的广场玩,哈哈哈。

说到人小辈分大,我还真经历过一件事,我一个朋友结婚,我去送她,当时新郎是在自家做的婚宴,男女双方的亲人都在一起吃酒席,当时婚礼的一切流程都走完之后,就该吃酒席了。

作为女方家人我们是直接动筷子了,我们吃着的时候发现男方家人没有人动筷子,当时大家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也都窃窃私语,小声议论着,后来门口走进来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这个孩子脖子里系着红领巾,穿着校服,应该是刚放学,只见他坐到了男方家喜桌的C位,他夹了一些菜,男方家的人看到这个孩子动筷子了,也紧接着都拿起筷子吃饭了。

当时我那一桌就有人说,这小孩辈分低不了。最后问朋友才知道,还真的是这样,那个小孩他们家的辈分在他们村是最高的,那天他父母有事来不了,那他的辈分就是那些人里最高的,他们那里的人又比较传统,所以那个小孩子不上桌不动筷子是没有人敢动的,当时就觉得辈分高真好。

其实,论辈分在农村比较常见,农村保留了很多中国的老传统,在 社会 发展中它们也一直是留其精华,有越来越多的老传统,老手艺失传,我们应该加以保护,传承下去,毕竟老祖宗留下来的,作为子孙后代有任务传承,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们这里还有一句话是“长门孙子末门爷”,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平时到没有什么,相遇见面糊里糊涂叫"您好"了事。

一摊红白大事和在酒桌上等,在坐的就按部就班,论资排辈,十分讲究,不管年龄大小,该敬老长班的酒一杯也不得含糊,多年来习惯了,家族人聚在一块,也不觉不好意思,更谈不上尴尬……

俗话说萝卜不大在背(辈)上。又有:穿开裆裤的爷爷,拄拐棍的孙子。这是一点也不虚的。

特别在农村,都是按辈份叫。一个家族是不能胡乱叫的,就是不一姓也按族上传下来的辈份叫。

早先的人没有计划生育,家家的孩子都比较多,有很多是婆婆生孩子媳妇也生,妈妈生孩子女儿也生,甚至侄子比小叔(姑)还大,外甥比舅舅(姨)大,这种情况不少。所以称呼必须按辈份该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不能乱叫。由此,刚过门的新媳妇,特别是辈份大的开始不知道情况,就会闹的很尴尬,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自己去慢慢适应。

1、辈分是祖先编制作家谱,或者分支从族谱上续谱的时候确定下来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

2、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

3、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4、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

5、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刘氏家谱字辈: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安徽庐江·刘氏族谱不分卷(民国);何振沣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印本一册人民大学安徽宣城·凤洲何氏宗谱十二卷(清)何茂春何培增纂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木活字本十册安徽博;

姓氏来源:

1 来自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为帝喾氏次子帝尧伊祁氏(陶唐氏)的后裔,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保定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

2、来自姬姓。相传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被封于刘国。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姬姓刘氏。

字写故岳妣母讳安人正性名下收用

孝婿叩

写袱子 也难叹 做篇欲歌你们看

  别看做 小事情 忙时请人搞不赢

  还须要 自己懂 省时方便又轻松

  众乡亲 须记着 随写随用全是合

  烧与父 故显考 显妣孝男人人晓

  烧与祖 故祖考 下称孝孙要记倒

  故曾祖 孝层孙 烧与祖考的父亲

  故高祖 孝玄孙 烧与曾祖的父亲

  故天祖 孝来孙 又是高祖的父亲

  故烈祖 孝弟孙 天祖父亲要记清

  故太祖 孝乃孙 烈祖父亲写得清

  故远祖 孝云孙 太祖父亲记得清

  故鼻祖 孝耳孙 这是起祖一脉根

  上九代 乃九族 尔等须当要记熟

  故伯考 或伯妣 侄男下写依古理

  故叔考 故叔妣 孝侄下写也规矩

  故伯祖 伯祖妣 下称侄孙也依古

  如远房 高曾祖 加一堂字就清楚

  故堂兄 孝堂弟 外房哥哥莫大意

  堂伯祖 堂叔祖 写堂侄孙也依古

  故胞兄 孝胞弟 自家哥哥要紧记

  老丈人 岳考妣 下称孝婿方合理

  伯岳考 叔岳考 下称侄婿方才好

  故姑考 故姑妣 要称内侄方有理

  簿父命 故亡男 这是老子来化钱

  故岳祖 孝孙婿 自依这个写得去

  烧家公 故外祖 孝外甥孙要依古

  舅祖考 外甥孙 烧与舅公写得清

  伯内祖 叔内祖 孝外侄孙要依古

  故舅考 孝外甥 烧与舅父写得清

  故表兄 孝表弟 血表兄弟写得去

  妻外祖 外孙婿 妻子外祖写得去

  同缘兄 同缘弟 后夫烧与前夫去

  故襟兄 孝襟弟 这是姨夫又通直

  岳寄父 孝寄婿 妻子保爷讲得去

  故姨父 孝姨侄 烧与姨爹又通直

  寄外祖 寄外孙 这是母亲寄拜的

  寄外甥 寄母舅 这是化袱干母舅

  故盟兄 孝盟弟 拈香兄弟写得去

  孝盟侄 故盟叔 与父拈香须记熟

  故邻尊 孝邻侄 毗邻居舍无亲识

  故邻祖 孝邻孙 烧与邻人不得亲

  故嫡妣 孝庶男 烧与大娘莫作难

  故庶妣 孝嫡男 烧与小妈又何难

  故姻兄 孝姻弟 烧与亲家莫忘记

  故姻翁 孝姻侄 烧与亲家老父亲

  故姻伯 孝姻侄 姐妹公婆须记得

  外甥婿 内舅考 妻子母舅须记倒

  故契兄 孝契弟 好朋好友写得去

  故世兄 孝世弟 同窗认识也写去

  夫正配 写遇妾 烧与夫君须记得

  故贤妹 孝愚姐 以大烧小可以写

  故良人 孝拙荆 烧与夫君写得清

  故拙夫 存夫君 烧与妻夫须记清

  故夫祖 未亡人 妻子改嫁化钱程

  故胞嫂 孝胞妹 小姑烧与嫂嫂们

  故胞妹 称胞嫂 烧与妹妹也合巧

  故弟媳 称哥哥 烧与弟媳也不多

  故妯娌 孝妯娌 母婶之间亦如此

  故胞兄 孝胞妹 姐妹孤单无理问

  故姐丈 孝内弟 姐子要称同胞弟

  故妹丈 孝内兄 妹子要称同胞兄

  故戚叔 孝门宾 未曾过门老丈人

  继岳考 孝继婿 前夫死后招来的

  故恩师 孝门生 学生烧与老先生

  故师父 孝门徒 一切艺师小徒从

  孝徒弟 示寂师 和尚烧与长老师

  羽化师 孝门徒 道人徒弟写得熟

  清寂师 孝徒弟 尼姑烧与师父去

  故师伯 及师叔 下称侄徒要记熟

  故师兄 孝师弟 师兄师弟写得去

  故夫君 孝贱婢 小妻烧与丈夫去

  舅子门 写内弟 下称妹倩写得通

  故配兄 孝配弟 这是后娘带来的

  故继父 孝继男 这是前娘儿化钱

  孝孤男 故前父 后男烧与前门父

  故姑祖 内侄孙 烧与姑公姑祖们

  故姨祖 姨侄孙 烧与姨公要写清

  若无亲 写不下 孝信亲邻大救驾

  男称考 女称妣 须要用心来记起

  男大人 女孺人 府君太君写分明

  男正魂 女正性 从头至尾是一定

  高明人 不见笑 今乃初学日月要

  是非我 爱如此 做来教训家童子

  众乡亲 须记熟 日后可以当师傅

  居家人 写包袱 从头难以记清楚

  教大家 须仔细 不可忽略来大意

  过新年 如何写 新春化帛来检点

  逢正月 十五日 元宵化帛理也真

  二月一 二月节 中元化帛也称得

  若三月 清明节 拜扫化帛也称得

  四月八 佛生且 生麦秋以分得清

  逢端午 写蒲节 天宗化财也写得

  六月六 写包袱 天中化财也如数

  七月半 写中元 孟然化财理当然

  逢八月 中秋节 中秋化帛须记实

  九月九 写袱子 重阳化帛也合理

  若十月 十五正 下元化帛水宫生

  冬月间 是冬至 冬至化帛也合适

  全月的 三十夜 年尽除夕无辩别

  如有会 依会写 平日化帛无事写

  在朝日 写小儿 汤饼之期写合理

  三十天 满月了 弥月化帛写才好

  满周岁 曰试周 盘之期应当收

  男子死 化包袱 正寂化帛写才好

  女子死 写袱子 内寂化帛也通直

  老人死 亦寿终 丧期化帛理应通

  若封棺 写包袱 掩殓化帛不可忽

  伴亡灵 依写 灵前化帛也合理

  烧更纸 写成帛 堂祭化帛亦合格

  如办亡 写绕棺 绕棺化帛是一般

  若送丧 化包袱 首七二七照七数

  如三七 写四七 毕七化帛须学习

  三个月 守孝服 缌麻化帛及包袱

  满百期 写百日 一年小祥化帛时

  届二周 写大祥 三年除服化财场

  满三年 除服写 礼化帛方合理

  若做斋 写追荐 正荐化帛乃请荐

  若亲戚 与外人 送写包袱就坛称

  如星辰 写禳星 延生化帛写酬恩

  做神佛 做了愿 是日化帛心意愿

  化包袱 与母亲 母难化帛阴诞称

  母亲生 烧外公 用儿名字写赙中

  男悬孤 妇没悦 分开写来式不合

  若死期 写袱子 亡辰化帛丧时辰

  如招山 写的是 招龙化帛写规条

  要包坟 写的是 复土化帛亦合适

  如立碑 修坟写 佳城化帛仔细理

  男子的 娶二房 续玄化帛理应当

  若迁坟 写的是 迁徙化帛当如此

  女子家 重改嫁 再醮化帛是古话

  言虽浅 理是真 诸君一二记在心

  乃居家 是常情 自己记起不求人

  请大家 谨记心 随写随用是宝珍

  教一辈 传一辈 代代儿孙莫忘记

  这一篇 俗贤文 子子孙孙作把凭

  读书人 莫大意 有人请你写下去

  经常学 经常写 提笔就写不会错

  更有等 读讲得 倘若要写心头默

  古人言 说得好 世间读书当真宝

  地盘主 老前人 下写孝信可以行

  野孤坟 无人看 邻里化财理应担

  征发首 初一日 元日化帛写合词’

  二月里 是初一 中和之期最适宜

  三月三 上已辰 到了中秋写清明

  儿子死 写表明 妻妾死了写伤神

  妾乃死 化冥资 生宠之期方可施

  妾化妻 写失倚 妻化与妾写莹立

  三年外 钱死期 癸神化帛是以须

  若父母 阴间生 化袱与祖写阴辰

  百岁人 若死了 期颐化帛要记倒

  接媳妇 须要写 完娶结婚花烛夜

  若嫁女 须要写 于归化帛亦如此

  自己生 写化财 生我母难报恩排

  自己生 烧父亲 要写劬劳记在心

  生男子 寝床写 生女化财写寝地

  故乳母 孝抚男 烧与奶妈表心田

  结发妻 孝夫主 夫烧与妻正合理

  故良夫 孝愚妻 妻烧与夫显忠心

你好!

一般每一本家谱都有字辈,也叫行第、排行、字头。一般在谱的开头部分,各个辈分从前到后,会以“诗”的形式排列长幼顺序。如果按照字辈取名,同辈之间一般前两个字都一样,第三个字不一样。比如“张AB,张AC”。

以前会比较遵守字辈,按照字辈排行的字来取名,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年长的还要称呼比自己年龄小的“叔、公”。不过现在讲究社会公平,有些人排斥辈分,很多人没有按照字辈取名了,所以即使是亲兄弟,前两个字也不一定相同,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有任何问题请继续提问。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老公就是年纪不大在大家族中辈分却很大的人,记得刚刚结婚回到他老家的时候,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人进门就叫他大叔,叫我大婶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