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隆兴三千年的江南望族传心之法一一吴兴沈氏家训讲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一个隆兴三千年的江南望族传心之法一一吴兴沈氏家训讲疏,第1张

目录

一、家族溯源

二、家训创立

三、家训讲疏

四、家训启示

引言

  一个国家的家族乃是民族存在最典型的组织形式。世界上有许多兴盛的家族,他们靠着家训、家风的精神砥砺而代代相传,这些“心法”,如同基因一样,融化在每一个家族的血液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瑞典首富瓦伦堡家族、犹太至尊罗斯柴尔德家族。

  在传统中国也一样,“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构筑了中国不一样的家族文化,其中家训、家风,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周公旦《诫伯禽书》、颜之推《颜氏家训》、钱镠《钱氏家训》、曾国藩《曾国藩家训》等家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家族溯源

  在中华民族延绵发展的几千年中,吴兴沈氏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该家族延绵至今,人才辈出,仅《浙江人物简志》记载南朝五代人物46人,武康县就有19人,其中除姚察外,均为沈姓。道光《武康县志》卷十三 “爵秩” 中记载的沈姓人物更达到117人,以至于民间曾有“满朝文武半朝康”的民谣,该家族建国后依然隆兴不衰。笔者以为此家族的繁盛与其家训、家风息息相关。

    据统宗一百零一世孙沈一新先生在《沈氏迁徙路径简述》一文,可知“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此外还有芈姓、金天氏、姒姓等不同说法,但大多称为聃季公后裔。

至于德清沈氏的起源,可从东汉光武帝的时候说起。祖先为沈戎(?—58),其字威卿,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东汉建武中(56-57),说降强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遂世家焉。后封述善候以卒,时在永平元年(58),葬乡之金鹅山。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其后代子孙繁衍至今,逐渐成为沈氏大家族,而“沈”也随之成为了“德清第一姓”。

二、创立家训

  沈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繁衍广泛,其家训有不同的流传版本,笔者目前所见至少有两个。如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下头村《沈氏家训》乃后世子孙总结提炼其先祖沈约修身为政思想和相关诗文警句,制定而成,该家训共十三则,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其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此外还有创立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沈氏家训》,共二十条。相对于这个延绵三千年的家族来说,家训的创立是较晚的,但是并不代表此前没有类似的家训,只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了。以下是具体内容:

《沈氏家训》

第一条、祭祀不可不殷也

第二条、侍亲不可不孝也

第三条、天显不可不念也

第四条、身者不可不修也

第五条、持家不可不勤俭也

第六条、尊卑不可不辨也

第七条、择师不可不慎也

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

第十条、择配不可不谨也

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

第十三条、志行不可刻薄也

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

第十五条、输粮不可不先也

第十六条、穷难不可不周也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

第十八条、忍耐不可不讲也

第十九条、奢华游惰当惩也

第二十条、赌博不可不戒也

此二十条家训,从祭祖、重孝开始,再到修身、持家,再到教育、交友、志节、出仕,等等,可谓涵盖一个家族方方面面的事情。这些家训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行为准则,它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家训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故而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向全国推广学习《沈氏家训》。

三、家训讲疏

检索沈氏家族历代名人以及家训内容,笔者将结合例子来简单梳理下沈氏家训。

在《竹墩沈氏家谱》开卷便是南朝教育家沈麟士的《述沈氏祖德碑记》,在中国8000余种家谱中这也算得上是特例了。一般家谱,那怕是再寒微的家族,都要请有功名的人来写序,本族无人的话,就请地方官员或是异姓有功名的乡绅来捉刀。“天下沈氏出临泉”的大族,要论文治武功和官阶大小,沈氏一门,前有封侯的沈约,后有榜眼沈树本,至于将军、翰林、巡抚之类的官员不计其数,却由一个教书先生来肇端族谱,而且世代不易,可见沈氏家族对教育之重视。

  也正是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故而在乾隆年间的沈氏家训中,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赫然在列,其言:“子弟之正邪,每视父母之严忽,严则比匪可入端方,忽则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纵容,毋听妇言,毋喜称道,虽父子之间不责善而义,方可不训哉!”

可见在“教子”方面,沈氏家族之“严”。“严”是为了出人才,“严”不仅仅是严格,“严”还是传统社会苦耕读、苦读的精神传承。

  苦读的榜样,如统宗五十二世孙、休文公沈约(441-513年),他不仅是“三朝为官”,此外还是齐、 梁文坛的领袖。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从小的苦读。《梁书·沈约传》记载有言:“约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

    此外沈家教育力求文武兼备,故而沈家历代名人中文臣武将很多。如儒将沈世纪(621-688年)便是其中的杰出榜样。沈世纪一生可谓书剑天涯,史载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开漳,任分营将,功勋卓著。唐高宗赐名“勇”,宋理宗加封“武德侯”。其后裔遍布闽南粤东台湾东南亚,人数达数十万,其中在诏安县就有近30万裔孙,被尊为“沈氏唐开漳太始祖”,故后人又叫他“沈祖公”或“勇公”。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此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谨慎对待,对于女儿的教育,古今时代不同,要求自然不同。家谱中对这条解释道:“四德三从之道,朝夕劝喻,针线纺绩,晨昏督责,使性情即于中和,动履底于勤慎,则异日庶免讥消于他门矣,而况乎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其中“三从四德”已经是封建落后之思想,自当摒弃。新时代女性,更多的是强调自主、自由、自立,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是其中所谓的“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不可全盘否定。根据沈氏家谱记载,沈家女性出过四位皇后,分别为陈后主沈婺华皇后、唐代宗睿真皇后、陈文帝沈妙容皇后、宋文帝沈皇后(追封)。如沈婺华,史载她,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有《沈后集》十卷,可惜已经散佚。此外沈氏择婿,亦体现出沈家对女性的教育。如沈濬,字道源,畸子,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任王宫大小学教授,监察御史。其女嫁秘阁修撰自宣城移居德清新市之吴柔胜,生子渊和潜。吴渊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吴潜嘉定十年(1217)状元,官至右丞相,又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今存《履斋遗稿》四卷。所择女婿,皆为一时清流之士。以上不失为传统社会的女性杰出代表。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家谱中解释道:“无论读书与否,皆以志节定人品,苟守之不定,势将纵其情欲,任意所为,机械变诈,利己损人,不堪述矣。即富贵胜人学问,足羡奚足重耶,善相士者,原在人之志行上定评,不徒狥俗也,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学者当三复斯言。”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家谱中解释道:“致君泽民,吾儒分内事耳,苟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凡足以肥囊橐,而贻子孙者,尽力而为之,即眼前幸漏法网,子孙有不受其报者:然则出而治国,不思循分尽职,以光前裕后,而贪黩之,鄙夫,岂非衣冠之盗贼也哉!”

    笔者以为以上两条在沈氏后人的精神风骨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是整个家谱的精神脊梁。故而《沈氏家训》被中纪委网站推荐,并向全国推广宣扬。在沈家当中,从汉代沈戎,《南史》中记载的沈瓉之,到明代的沈从儒,到清代沈祖括、沈天祥,再到近现代的开国将军沈启贤,这些都是“志节”之士的杰出代表。

《全梁文》·卷四十录统宗五十世孙沈驎士《沈氏述祖德碑》颂沈戎有曰:“其他支派咸昌,名人代有,昭耀史策,统而举之,或远引高蹈,或致君泽民,或立言垂范,或折冲御侮,或孝友于家庭,或忠节殉国难。沈氏之兴,莫是过也。”又言:“诰曰:‘东汉故臣沈戎,沈国谪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谕以致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屣。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已,邦家之光。沈氏积善,惟戎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并敕其所舍寺曰怀德寺。呜呼!戎祖之德,久而弥彰矣。夫人于利害之关,富贵之际,见不透,决不力,避难苟禄,死无得称,以视戎祖为何如耶邪。是知叶祥于天人,而昭显于嗣裔,赠爵于后王,皆由德也。”

    沈驎士一句“皆由德也”可谓道出了沈氏家训的真髓。古人讲“厚德载物”,无德之人,自无福报,亦无法长久。

    此外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家谱中解释为“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否则,必至失身,匪类将犯朝廷之法纪,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择交者哉!邻里不可不和也。”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家谱中解释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古有明训,凡兹同里,毋以小隙而构大怨,毋以微忿而结世仇。为父兄者,则训诫其子弟,为子弟者,劝谏其父兄。庶几,里有仁风,而乡邻多惠爱矣。”这些都是家谱中重要的内容,在此我们可以从大文豪苏轼的文集当中讨论的一个小故事给予说明。《苏轼文集》中有《刘凝之与沈麟士》一文,其写道:“《南史》: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屐,即予之。此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不肯复取。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屐,麟士笑曰:“是卿屐耶?”即予之。邻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之。麟士曰:“非卿屐耶?”笑而受之。此虽小节,然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其中大意是说名士刘凝之所穿的鞋被人认去了,他即把鞋送给那人,那人后来找到了自己先前丢失的鞋,就来送还,刘凝之却不肯再收取那双鞋了。而名士沈麟士,他所穿的鞋也被邻人认去了,麟士当时笑着说:“这是您的鞋吗”随即送给了邻居。邻人也找到了他所丢失的鞋,来送还,麟士又说:“这不是您的鞋吗”就笑着把鞋子接过来了。其实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一个“笑”字,因为“笑”与不笑,所表现的情感大不一样,所体现的风度也不一样。从这个小故事可谓生动的展示了沈氏族人在交友、睦邻等方面的性格特点。此家训与其家风中所提倡的“和睦之风”也是极其吻合的,可谓知行一体。

四、家训启示

崔邦德在《我的寻根溯源之路》一文中说:“宇宙万物,以人为本,人之所在,以家为聚也。家族,是一个国家乃至天下的最基本结构,家族的崛起与延续不仅仅代表着一方繁荣,更是国家兴旺强盛的基石,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桥梁。”  由此可见一个家族的兴衰,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总结沈氏家族这二十条家训,对祭祖孝亲、教子择配、持家睦邻、志节行操、出仕交游等内容都有着明确的规范,个别条目在新时代下,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大部分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他们的精神归旨是高度一致的。故而在今天重提“讲家训,树家风,传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应该给予鼓励。

目前貌似没有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先守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二、迁徙分布沈姓起源于今河南、陕西安徽三省间地。季载生伯桓,伯桓生向,向生采,采生乙初,乙初生杼,杼生庚向,平王东迁时入周为卿;庚向生忽,以父勤王事,仍封汝南子爵;忽生不离,袭子爵,不离生幸袭子爵,幸生己济袭子爵,己济生迂,袭子爵,敬贤礼士数十年,国不被兵;迂生楫袭子爵,成公八年(前583),晋栾书来侵,获沈子楫从晋;楫生德胤,袭子爵,德胤生傅袭子爵,傅生逞;逞字循之,袭子爵,敬王元年(前519),吴伐州来,乃助楚及诸侯之师救之,吴攻之,溃而卒;逞生嘉,嘉字惟良,袭子爵,定公四年(前506),晋应蔡侯伐楚之请会诸侯于召陵,沈子嘉不会。沈国灭。夏,晋使蔡公孙姓灭之,秋,楚以沈故围蔡;嘉生二子尹丙尹戊,尹戊字仲逵,奔楚为左司马征吴,春秋传称其忠壮,封叶公,尹戊生诸梁;诸梁字子高,袭叶公,戍申城时,孔子游学至,拜晤叶公(前 489);诸梁平白公胜之乱,任左司马兼楚令尹,位兼将相,为楚之一人;功成身退,归叶,约前473年,老于叶。其裔有以叶为姓者,故云沈叶一家。

诸梁生尹射尹文等三子,文为楚令尹;文生随,为楚内史参军,平民乱封吴兴侯;随生永中,为左司马;永中生犹行,为齐卫大夫;犹行生安仁,为齐大夫;安仁生同,为齐大夫;同生郢,字文明,秦徵为丞相不就,避居江南;郢生平,字俊之,为汉司马,竹邑侯;平生祖,祖生保,汉文帝时征蛮功,封竹邑侯;保生遵,字伯吾为齐太傅,封敷德侯,徙居九江寿春,生二子盛达;达字伯弘,骠骑将军;达生乾,字仲元,为尚书令;乾生泓,字元良,南阳太守彭城侯;泓生昴,昴,为河南太守;昴生奋,字仲异御史中丞;奋生恪,字仲悌,将作大匠;恪生谦,字文恭,封尚书关内侯;谦生靖,字文光,济阴太守,避王莽之乱隐于桐柏山,三子勋戎台;戎,字威卿,以说降剧贼尹良封海内侯辞不就,避居会稽乌程,卒后追封述善侯,生四子丰懿齐恭;丰字圣通,零陵太守,在治有芝草黄就之瑞,生四子浒仲高景;浒为妄平王相;浒生鸾,字建元,卅举茂才,为别驾从事;鸾生直,字伯平,有清名;直生次子仪,字仲则,汉末徵辟不起;仪生显,字元礼,为左中郎新都都尉封定远侯,以才智显于吴;显生矫,字伯仲;矫生次子陵,字景高,官太傅,东海王越辟为从事,迁长沙太守镇东将军;陵生延,字思长,为桓德安西将军,颖川太守;延生贺,字子宁,中郎参军,圉表真于寿阳,勇冠一时;贺生警,字世明,为京口参军;警生穆夫,为会稽令。穆夫生四子,林,字敬士,东晋安皇帝义熙十二年秋随太尉列裕督军,发建康伐秦,裕谴公将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后以攻,晋征虏将军封汉寿伯,武康县志有传详;林生四子,璞字道真,宋太祖时除南平王太常侍淮南太守,文帝元嘉廿七年,守时胎,以地当要卫,积财谷储石矢为守城之备,见武康县志;璞生约,字休文,左目生瞳腰有紫痣,宁始中才兴宗引为安西记室参军,入齐为太子家令,累迁吏部郎,隆昌元年出为东阳太守,明帝徵拜五兵尚书,高祖时任中书令,约历士三代博物多识,武兴府署属公旧宅,故称吴兴地,国史方志均有传记,今各支皆多分派于此,吾派其大宗也。约生旋,字士规,八岁能文,十五举茂才,擢为大学博士,迁南康内史;旋生次子字仲师,累迁尚书,史书陈书有传;众生纯,宝谟阁待制;纯生遽,遽生处俭,处俭生永光,永光生亮,唐中宗嗣圣初徵为相国,旋因谱武辞归;亮生长子伟,为涪川令,后追封太师;伟生恒,追封太傅;恒生介福,追封太傅;长子易直学士,女为唐睿宗皇后,德宗即位诏封三代,赠其家官爵赐之官诰凡一百二十轴皆饰以锦翠,时以为荣;介福生次子易良官司空;易良生晦,自成德号义伦;晦生彦金,知卒章事;彦金生清,大历中为婺州刺史,领兵逐逆党,力战而死赠卫尉卿立祠祀之;清生说,为副团练;说生芳,芳生续,字道坦,登进士,除临海令,因父殁于难以大理寺丞致政,赠赐光禄大夫,娶兵部侍郎史伯瑜女赠太宁郡太夫人,生景术,为尚书左仆射,景术生延年,登进士,为荆州刺史;延年生克,克生进,进生操;操字节夫,登宋太宗淳化壬辰年,贤良方正直言进谏,除监察御史,纠劾权贵,为时所重,卒赠荣禄大夫郇国公;操生长子绅,字子书号心齐,登宋仁宗宝元六年吕秦榜进士,知淳安,除监察御史,历官待读太常寺卿,敷文阁学士,赐金紫金鱼光禄大夫,晋爵开国男,食三百户,赐第凤仪桥,卒赠少师,原配杜平章女,生子二,讳未诨,续梅尚书女,生三子伶备仲;仲生道,道生儒,博学能文著述百部,隐居豫章天岳山,儒生崇仁等六子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当地沈族人不屑与审同音,变沈字为尤字,即为尤姓,故沈尤一家。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三、郡望堂号堂号"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天聚堂:排行:荣,贵,如,金,正,立,忠,孝,德,实,行,仁,义,道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程元章,(1683年—1763年),字冠文,号坦斋,祖籍登封,明末,移居上蔡,他幼年聪慧好学。康熙五十六年举人,康熙六十年中一甲三名进士,任翰林院编修。雍正元年主持四川省乡试,二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四年督福建学政,后升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七年任浙江布政使,十年任浙江总督并兼管巡抚、两浙盐政事务。乾隆元年,奉诏回京,补授漕运总督,代礼部侍郎,后调补吏部左侍郎,兵部侍郎。这年,充任丙辰科武殿试读卷官。次年,充任丁已科,文殿试读卷官,归故里后,从事书法和著作,他的书法融苏、黄、米 、蔡各家之长,独创一体,著有《溯落堂诗文集》。

万松书院,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由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宋报恩寺遗址上改建,位于杭州凤凰山北万松岭之上,故称万松书院。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肄业,古代指修习课业。古人书写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今称在学校学习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的为肄业。

沈荣儁(jùn),字嗛之,号檝(jí)师,沈三曾孙,沈楷世子。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举人,候选知县。沈鼎生 字乘风,号东桥,沈荣儁子。国学生。

沈荣昌,(1713年—1786年),字永之,号省堂。浙江归安(今湖州)人。诗人、书法家。沈涵孙,沈柱臣子。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乾隆十年(1745)二甲第三名进士。十二年任山西文水县令。三十三年调平凉知府,八月升陕西督粮道。三十六年授宪政大夫。次年补云南驿盐道。四十九年擢江西盐法道。次年调江西督粮道,卒于任。著有《成志堂诗集》。袁枚的独子袁迟,娶妻沈氏名潞,字月舫,小名全宝,乃沈荣昌女儿。

戊午,指乾隆三年,1738年。袁枚乡试中举人。

捐馆,馆,住所。捐馆指抛弃居所。比喻死亡、去世。唐·颜真卿《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公之捐馆也,万里迎丧。”也称为“捐馆舍”。

謦咳,音qǐng hāi,亦作“謦欬,音qǐng kài”,本义是咳嗽,《庄子·徐无鬼》:“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注》:“轻曰謦,重曰欬。”。《北史·崔悛传》:“謦欬,为洪钟响。”引申义:谈笑。《集韵》《类篇》:“謦欬,言笑也。”宋·苏轼《黄州还回太守毕仲远启》:“路转湖阴,益听风谣之美;神驰铃下,如闻謦咳之音。”

严遂成,(1694年—),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著有《海珊诗钞》十一卷,补遗二卷,《明史杂咏》四卷及《诗经序传辑疑》二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传说汉武帝刘彻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因在茂乡附近发现了一只麒麟状的动物和一棵长生果树,认定茂乡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下诏将此地圈禁起来,开始营造陵墓。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菟肩麦饭,指粗陋的饮食。菟肩,音tú jiān,植物名。属葵类,可食。麦饭,磨碎的麦煮成的饭。《急就篇》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为羹,不以醯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

精蓝,音jīng lán,意思是佛寺;僧舍。精,精舍;蓝,阿兰若。宋·高翥《常熟县破山寺》诗:“古县沧浪外,精蓝缥缈间。”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的主角是沈荣儁,也就是考上举人后中年去世的湖州沈谦之。按照家谱的记载,沈荣儁,字嗛之,号檝师。这个“嗛”字,估计很多人不认识,我也是头一回遇到,看看字典,竟是多音字,读qiān时,通“谦”。谦虚的意思。袁枚在书中将其记成“谦之”,大概原因在此。读qiǎn时,指猴鼠之类的颊囊,常在电视片中看到猴子吃东西时腮帮子鼓鼓的,真不知道这个部位叫“嗛”。读xián时,指用嘴含着东西,《说文》:“嗛,口所衔也。”引申为“怀恨”,《史记·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一个字背后还有这么多的说道,说明汉字真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知识金矿。读书识字长学问,当是人生大乐趣。

说到沈荣昌,他是袁枚的儿女亲家。袁枚的儿媳妇沈潞,字月舫,小名全宝,是沈荣昌乾隆五十年在云南任盐驿道时出生的小女儿。《诗话》一书对沈荣昌的诗多有记载。在《诗话·卷九·一二》中,袁枚记述了同学姚成烈(后官至礼部尚书)与沈荣昌是中表亲。这次研究沈家家谱资料算是彻底弄清楚了。姚成烈的父亲姚之栋娶了沈涵的三女儿,即沈荣昌的三姑妈。姚成烈是沈荣昌姑妈的儿子,沈荣昌是姚成烈舅舅的儿子。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外兄弟,称母亲的兄弟(舅父)的儿子内兄弟。外为表,内为中,合称“中表”兄弟。所以,姚成烈与沈荣昌是中表兄弟。姚之栋的女儿又嫁给了沈荣昌,沈荣昌又成了姚成烈的姐夫,二人又成为“郎舅”关系。听起来好复杂的亲戚关系。好在现在独生子女多,这样的亲属关系,基本上不存在了。

再说说沈荣儁与沈荣昌的关系。他们二人是同族兄弟,他们的曾祖父是同一人,浙江湖州菱湖镇竹墩村的沈钟兖。沈钟兖的长子沈三曾,次子沈涵,兄弟二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同榜考上进士,成为名震四方的“兄弟翰林”。沈荣儁是沈三曾的孙子,而沈荣昌则是沈涵的孙子。他俩都出自浙江湖州的沈氏家族,竹溪沈氏是传承有序的大家族。有言道:“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旺竹墩”。竹墩村又叫竹溪,通常称“竹溪沈氏”。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从汉朝开始至清末沈氏名人423人中,竹溪沈氏就有80人,占了近五分之一。古时候不说,单是近代就出现了几十位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如沈寿(苏绣创始人、艺术家)、沈钧儒(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沈尹默(书法家、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沈雁冰(笔名茅盾,作家、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部长)等。

沈荣儁出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祖上都是做官的,平辈中也有不少族兄弟踏上了仕途,而自己却还是一个举人,内心的压力应该是相当大的,故此,其在诗中也常常流露出这样的情绪。“君莫伤时悲不遇,世间多少布衣人!”他在面对严遂成感觉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劝解,实际是也是对自己命运的哀怨。而《钓台》一诗,以布衣之身的沈荣儁跻身于官宦之中,其一方面以“王气终应在茂陵,菟肩麦饭记飘零”来悲叹自己的命运不济,另一方面则以“故交贫贱如相忘,帝座何由犯客星”来安慰自己的内心不平。长期的心情抑郁,或许导致了沈荣儁早逝。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心胸开阔、心情开朗。

这里顺带说一下,《钓台》一诗,引用的汉光武帝刘秀与东汉隐士严光的故事。但首句“王气终应在茂陵”中的“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该句是沈荣儁记忆错误?还是故意如此写,将汉光武帝刘秀的称帝之命的根源追溯到茂陵?我觉得都能够说得通。至于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寝位于何处,至今为止未有定论。河南省孟津县白鹤乡铁榭村有座“汉陵”,俗称“刘秀坟”,千百年来被认为是古籍记载的“原陵”,即刘秀陵寝。近年来,经过专家考证,铁谢村的汉光武帝陵所在地,当年是黄河河道(现在成为滩地),学者们都认为皇帝墓葬不可能藏于水中,现有的陵墓土堆可能是北魏的祭天或祭水的仪式台。并且,一般的帝王墓葬讲究的是背山面水,而此汉光武帝陵则是枕水面山,不合常规。另外,国家考古重大项目“邙山陵墓群调查工程”,通过大量的考古钻探,发现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是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这里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位于邙山之巅,中部高亢宽广起伏有致,其间墓冢密集,大小冢结合。陵区西部有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和玉冢5座独立的墓葬。这些墓葬封土宏大,保存完整,平面都是圆形,直径均在100米左右,应该是帝王陵墓。通过和《古今注》比对墓葬形制规模,专家提出:大汉冢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玉冢是安帝恭陵,二汉冢是顺帝宪陵,三汉冢是冲帝怀陵,刘家井大冢是灵帝文陵。但这都是推测,真相必须等待考古发掘之后才能揭晓。

一个隆兴三千年的江南望族传心之法一一吴兴沈氏家训讲疏

目录 一、家族溯源 二、家训创立 三、家训讲疏 四、家训启示引言   一个国家的家族乃是民族存在最典型的组织形式。世界上有许多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