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姓的历史及由来
杭姓 - 姓氏源流
1、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大禹治水后,剩余和留下来不少舢板,大禹便让自己的支子管理,封为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其后人便国名命姓,称作航姓。后来又去舟加木,遂成杭氏。
2、源于抗氏,抗、杭同源,属于改抗氏为杭氏。
汉朝东乡侯、长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元和姓纂》云: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后转写为杭氏。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后代子孙便以杭为姓,称杭氏。
杭姓 - 得姓始祖
杭徐伯。
杭氏发祥之地为丹阳郡(今安徽宣城)。杭氏源于国名。据《姓氏考略》载,夏禹治水后,把九州内所有的船只统统交由庶子管理,封国于浙江余航。其后世子孙将“航”字的舟边抹掉,安之以木,从此便以“杭”为姓。东汉时,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职中郎将,因讨伐平乱著功,荣封为“东乡侯”(今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为杭氏始祖,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
杭徐伯的后人为避五代兵革之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宋庆历年间,天下趋定,杭徐伯的后人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钦训跋山涉水辗转抵丹,回归先人旧地,仍定址于西乡的新埭村。故杭氏后人尊杭徐伯为杭氏的得姓始祖
杭姓 - 迁徙分布杭姓渊源
杭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终排位为第一百八十三位。
关于杭氏起源的说法和大禹治水有关。相传夏禹治水时来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大会天下诸侯。治水大业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这些船只交给他的一个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建立了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后来,其子孙就将“航”去舟加木写成“杭”,并自称为杭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阳。杭氏落户丹阳后,寅正的四世孙外徙柳茹,九世孙诚徙居榨上(今浙江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孙鉴九卜居华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创业之艰,构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联代。自明朝后期至民国三十二年曾辑谱十三次。
如今,杭氏在丹阳群居村落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开发区华甸,陵口下栅口、司徒东王和云阳镇等。杭氏宗祠以“余杭堂”最为普遍。丹阳杭氏大宗祠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杭姓 - 郡望堂号
1.郡望:
余杭郡:原为秦朝会稽郡所辖的余杭县。东汉时分属吴郡。南朝陈设置钱唐郡,隋代改名为余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内,有余杭山,近太湖。
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丹阳郡。相当于现在安徽省宣城一带地区。
2.堂号:
余杭堂:以望立堂。
东乡堂:后汉时有个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当宣城长,把山林中的蛮夷全部迁到县城附近,境内遂无盗贼。后来他升为中郎将,因攻破泰山的盗贼,被封为东乡侯,迁长沙太守。杭氏因以“东乡”为堂号。
一苇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明堂:资料有待补充。
撝谦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重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杭姓 - 家乘谱牒
江西宜兴百济杭氏宗谱前编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续编十一卷,末一卷,(民国)杭云开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上虞虞邑杭氏宗谱二卷,(清)杭封、杭灿廷修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应该是一、二、三、四、五、长、开、庆、太、运、永、义,总共12个。。
我的是第8个,庆,不过现在取名字好像都不按这个了,不像老辈,所以很多人不清楚。
好像据说姓杭的只有一个族谱。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了,我们是江苏这的。
一、姓氏源流
抗(Kà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春秋时卫国大夫三伉的后人,以伉、抗为氏。据《元和姓纂》云:“三伉氏,春秋时卫邑
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 ”抗氏后有转写为杭氏,故伉、抗、杭三姓同源。据《说文》载,杭、抗两字在古代是作用同一个字和同一个音,又是后来因音节和声调的不同和使用,才把本来是一家人的关系拆开来了。到了宋初,抗姓纷纷改杭为姓了。但实际上抗、杭两姓根本就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二、迁徙分布
(缺)抗氏出自春秋时卫国大夫三伉的后人,以伉、抗为氏。据《广韵·四十二·宕》及《后汉·桓帝纪》注引云:“抗氏,卫大夫三抗之后,汉有抗喜,为汉中太守。”则字当从手旁,“大夫”亦当为“太守”也。又据《姓氏考略》载,古“杭”与“抗”通用,抗氏即为杭氏。抗姓望族居丹阳郡(汉代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县一带。晋代改置宜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天安徽省宜城县)。
三、历史名人
抗 徐:又名杭徐,字伯徐,后汉丹阳(安徽宣城)人,以善于捕盗而闻名。据《说文》上载,汉代东乡侯、长沙太宗杭徐本姓抗,他的后世子孙以杭为姓,称杭氏。故抗徐又称为杭徐,为杭氏的启姓始祖。据说,他最初在家乡为吏时,曾将林薮蛮夷统统移至县下,由官府进行看管,从此社会秩序良好。由于消费品绩优异,被擢升为中郎将,并以剿灭泰山贼的大功,晋封为东乡候,出任长沙太守。
抗良玉:明代人,以孝行著称于世,官府旌表其门闾。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丹阳郡: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省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2、堂号(缺)
============================================================
抗姓宗祠通用对联
〖抗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闾旌孝行;
绩著泰山。
——佚名撰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人抗良玉,以孝行著称于世,官府旌表其门闾。下联说东汉丹阳人抗徐(一作“杭徐”);字伯徐,初任宣城守长,把山林、湖泽中的蛮夷都迁入县内管辖,使境无盗贼。后官中郎将,封东乡侯,官至长沙太守。
杭姓的历史及由来
本文2023-11-05 14:32: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