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谱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1收藏

漫谈家谱文化,第1张

自我介绍

       所谓的“家乘族谱”,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也是血脉的谱系,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繁衍、迁徙、发展的历史记载。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家谱是血族习俗中的重要角色,更是一个家族联系族人的重要标志,也是族人 认祖归宗 的重要凭证。

       家谱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以传承延续的三大文化支柱:即国史、县志、家谱之一,也是研究国家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家谱的前身最初是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当时叫谱牒,为了记录帝王家族的血缘关系,以保持继位者的血统纯正。据专家研究,产生两个阶段:一是商代的萌芽阶段,当时有一些简单的 世系表 ,是谱牒的雏形;二是西周的形成阶段,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才逐渐形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士族制度 充分发展,当时依据门第的尊卑来选官、联姻、品人,记录家族的士与庶的文献叫谱牒,并有人专门研究认定门阀的高卑,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谱学家。当时的谱牒是由朝廷设立的专门机构—— 谱牒局 主持撰修工作, 对自认士族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 。

        隋唐以后, 废除九品中正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开始以才选人。谱牒的政治作用逐渐减弱,但还是屡修谱牒,但主要是为了培植新士族,贬抑旧士族,巩固封建统治。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随随着世家大族士家族的瓦解,谱牒彻衰弱,直到消失

       从宋代开始,一些大的家族开始了新式家谱的创修活动。 欧阳修编的《欧阳氏族谱》和苏洵编的《苏氏族谱》开创了宋代编修家谱的先河,并逐渐以欧阳氏和苏氏家谱为典范,以二谱所定谱例为准则。 他和前代所谓“家谱”的最大区别是:属于私人修编,而且是本族人自己编写(本族中有威望的知识分子)。“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钱大昕——清代著名史学家),所以,宋代民间修谱形成风气,而且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续修,并将修谱视作对祖先的一种孝道行为 。 苏洵甚至说:“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 ”

明代修谱更为盛行;

清代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

        汉族民间称编修家谱为“做谱”。第一次叫“创修”,后来续修叫“增修”或“重修”,一般二十年或三十年进行一次。做谱时,在宗族内设编谱组织,总领人叫“谱东”,管财务的叫“银东”。各门或各支设分支“谱东”和“银东”,各司其职。尽责登记各户人家人口出生、婚配情况,并收集做谱的丁口银。调查完毕,再请文人编写,并请德高望重的有科举功名的人做序。最后手抄或刻板印刷。

      各户领谱时,全族摆宴庆贺,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同庆。家谱由各户分别保管,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定期“验谱”的习俗。届时由族长召集族人,检查家谱保管状况,如有损坏或丢失者,要视情况给予处罚。还有如祭祖一样的“祭谱”习俗。

建桥难

黄锦建桥

历经风雨

黄锦其人

家谱在当今社会没用,原因在于当代亲情完全被钢筋水泥所隔绝。

家谱最初的作用是为了传承宗祀,方便认祖归宗。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但是现在这种文化逐渐消失,湮灭到历史的长河中,丧失了中国的瑰宝。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祠堂文化非常有必要传承和发展。

祠堂文化也包括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是为纪念祖先,以及伟人、名人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与庙有类似的地方。人们习惯性地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地方叫祠堂。

最早的祠堂记录,在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到东汉末,兴建祠堂,成为抬高家族门第名望的象征,且蔚然成风。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祠堂分很多种,起先,庙祠区别不大,后来细分,有求福祈寿的,叫报赛,聚诸神一起,供大家参拜,叫神祠,给未死之人立祠,叫生祠,还有宗族祠堂,家族祠堂等等。

建祠有很多讲究,管理祠堂有规则,也有相应的一些制度,祠堂会开展很多活动,建祠堂和管理祠堂都有很多的禁忌,不全部列举。

祠堂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等南部地区分布居多,最出名的有江南第一祠诚敬堂,漳州的江氏济阳堂,潮阳的吴氏著存堂,龙川的胡氏宗祠,客家祠堂,广州刘氏家庙,闽侯刘氏宗祠等等,山区的乡村,也有自己的小祠堂。

家谱文化是以家族为主的人文资料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历史,民俗,人口,社会和经济,有独特价值。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以表谱的形式存在,主要记录一个家族的繁衍传代,本族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供后人学习,敬仰,有较好的教育意义,也是一种文献。

由于动荡,战乱,朝代更替等原因,很多人丁兴旺的大家族,那些记录详实完整的家谱,资料,几乎丧失殆尽,能够流传和保存下来的,都已成为宝贵的文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继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永不动摇的决心,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永不停步的追求!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进家谱和 不进家谱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家庭传统。

如果个人希望将自己的信息记录在家谱中,以保留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那么进家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也可以为个人和家庭带来一种荣誉感和归属感。

但是,如果个人不愿意或者无法提供相关信息,或者家庭没有传统家谱的记录,那么不进家谱也是完全可以的。这并不会影响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不会影响个人对家庭的热爱和贡献。

最重要的是,进家谱和不进家谱应该由个人自行决定,并且应该尊重家庭传统和文化传承。

中华家谱学:谱学研编工具书。

中国家谱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专门研究家谱的理论著作却不多见,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本书对家谱诞生和流传历史的细致梳理,揭示了经济、政治、伦理等因素对家谱的影响,从而对家谱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透彻地阐释。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承传是家谱的本质,“说到底,家谱就是人谱,就是由血缘关系构成、按世系顺序排列的男人谱”。对家谱本质的揭示,可谓开宗明义,言简意赅。作者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历史定位上,阐释了家谱的价值和意义,起点高,视野广,立意远。

作者在充分肯定家谱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的价值和作用的基础上,也分析了家谱的历史局限和弊端。同时作者鲜明地提出了要以科学历史观为指导,“修实谱,编真谱”,“循实记载”和“文化与世系并重”的编修原则;提出了“编修新谱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以民为本”、“让平民入典,使百姓留名,供子孙缅怀,传厚德家风”的修谱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的,以新思维、新方式、新体例,编修新家谱。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新思路,为家谱这一古老文体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指出了新路。

术、理结合:书中不仅突出了家谱学学理方面的阐述,而且重点介绍了家谱的编纂体例和方法;不仅介绍了家谱的一般纂修原则和共性要求,而且介绍了宋代苏洵、欧阳修所创的家谱体例。在传统体例的基础上,作者结合新时代的需要,实践的经验,对原有的编写体例进行了创新,更加符合新时代家谱编写的要求。

本书继承了古代家谱学的研究成果,又吸纳了当代修谱者的实践经验和谱学见解,是古代谱学理论成果与当代修谱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本书集谱学理论与纂修规则于一体,既对谱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有重要参考价值,又对纂修家谱者有借鉴指导意义,是一本难得的参考工具书。本书是家谱学的学理与学术的结合,一般原理与具体方法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提高家谱编纂技能有很大助益。

热、冷融合:民间悄然兴起的修谱热潮和家谱学理论研究的相对冷淡是作者编著本书的直接动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修家谱热,从历史上看,富裕思祖,盛世修谱--当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无战乱灾荒时,就会产生文化复兴,带来修谱热。这是一种传统宗族观念的释放,修谱者感念先恩,增强责任感,追求家族更加发展和壮大。这也是一种寻根,编修家谱能够挖掘前辈的文化资源,并作为一笔精神遗产教育后人,创造一个和谐家族,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民间修谱的热潮虽然不断蔓延,但理论研究却没有与之同步,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家谱存世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家谱学还是一门形成、发展中的学科,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探讨、商榷。虽然相关的研究也有很多,大都是局限于某一家族、地域的个案研究,对家谱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目前还不够系统。本书在这方面首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虽然书中提出的一些概念、观点还不够成熟,还有待于讨论完善。但毕竟是谱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中、外共需:盛世修谱,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更是全世界同宗共祖的华人的共同文化祈愿,是整个中华文化圈的共同需要。

中华民族通过家谱的修撰,可以继承传统宗族文化中的优秀伦理道德因素,同时建立在共同血缘基础之上的共同文化认同,共同生活习俗,共同伦理道德规范,共同目标志趣,必然更能有效地促进宗族和谐,族群和谐,乃至社会和谐。通过家谱联络宗亲族谊,取得血缘和文化认同,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正是民间修谱热潮的内在驱动力。

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胡传淮纂修四川省蓬溪县《胡氏族谱》

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漫谈家谱文化

自我介绍        所谓的“家乘族谱”,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也是血脉的谱系,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繁衍、迁徙、发展的历史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