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77年3月22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逝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历史上的今天——1977年3月22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逝世,第1张

相比于富不过三代、艺不传三代这样的话,京剧谭家可不受这个束缚。谭家七代人,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京剧史,在京剧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京剧谭派艺术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京剧流派,谭派唱腔以委婉古朴而著称。一些著名的京剧艺术流派都是先学习谭派艺术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谭派现在是六代嫡传,从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到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如果算上谭鑫培的父亲——老旦演员谭志道,共有七代从事京剧,这无论是在世界戏剧史还是京剧史上都是难得的。而谭富英,则是中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谭富英是谭家第四代传人,“后四大须生”之一,“新谭派”创始人。

1917年,“伶界大王”谭鑫培逝世后,“诸侯”烽起,争相称雄,京剧界的竞争十分激烈。言菊朋号称“旧谭派领袖”,余叔岩人称“新谭派首领”,连票界研习者中也出现了“五坛(谭)”,分封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社稷坛,其中就有逊清皇室后裔溥(pǔ)西园(红豆馆主)。当此之时,谭门岂肯自甘萎缩?谭小培审时度势,决定放弃自己进一步出名的机会,着力培养天赋条件更好的谭富英。此前,他已把陈秀华等名师一一请到家里,然后,把谭富英送进富连成科班。出科后,又把他领到余叔岩的门下深造。谭小培还帮谭富英料理生活,花了很多心血。后来,谭富英果然成为“大角儿”。

他嗓音酣畅淋漓,非常难得,扮相更有王者之气。起初,他票价卖一块银洋时,有评论说:“(谭富英)一出台亮相,就值八毛!”他身上确有一股清刚之气,唱得质朴率真,尤擅塑造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人物。一时里,他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并称,成为“四大须生”。这是谭氏艺术长河中的又一次 。谭门之艺传至第四代,外界即已传为佳话,而谭小培更有甘当“人梯”的美誉。最有趣的是,某传媒曾经登出一幅幽默画,画面上是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三人的漫画像,谭鑫培俯对谭小培说:“我的儿子不如你的儿子”,谭富英则仰向谭小培说:“我的父亲不如你的父亲”。据说谭小培见此漫画,哈哈大笑,连连称妙。

1906年10月15日,谭富英出生在北京,谱名豫升,小名升格, 父亲是谭小培。梨园世家出身,自幼便是耳濡目染,深受其父辈影响。谭富英的第一任妻子宋洁贞也算得上是出身梨园世家,她的外祖父陈啸云是京剧青衣,舅舅陈秀华是京剧老生,还有个表兄弟是杨宝森(姑姑的孩子),谭富英跟杨宝森说起来还有些亲戚关系。后入富连成科班,向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等学艺,工老生。坐科六年,在严师督导之下,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擅长靠把戏,后又在其父谭小培和老师余叔岩的教导下继承“谭派”和“余派”风格,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酣畅流漓,朴实大方,技艺大进,他的演唱被人们称为“新谭派”。

谭富英先生嗓音天赋绝佳,清亮甜美,膛音、脑后音、口腔共鸣都非常好,气与力结合得相当巧妙,晚年唱法益加考究,韵味更为醇厚。唱时感情极其投入,注意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其所处的特定环境,讲究吐字和收音。他的唱腔简洁、明快、洗炼,朴实自然,吐字行腔不过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气充实,行腔一气呵成,听来韵味醇厚,情绪饱满,痛快淋漓,这些都是谭富英唱腔艺术的主要特点。

谭富英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紧步前贤,砥砺攻坚,扬长纵意,守“形”“移步”,成就斐然。最突出的是做到了两个“最”:一个是全面传承谭、余一系的老生艺术最持久。说到全面,老生名家中唱、念、做、打俱精的不乏其人,可是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坚持文武并重,演出《战太平》《定军山·阳平关》等靠把老生戏和做功繁难的《打棍出箱》等剧的,却基本上只有谭富英一家,如无富英先生砥柱中流,这部分谭、余经典怕在那时就绝迹舞台了。

第二个“最”,是谭富英先生在舞台生活中的中、后期,演唱艺术的“移步”最持之以恒,富有成效。在早年朴实大方、酣畅淋漓的基础上,对吐字、行腔进一步精细雕琢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豪放和情感元素,呈现出了韵、势、情兼得的鲜明的艺术风格。当然,与他同代齐名的老生艺术家,也一直在进行新的艺术探索,但多偏重创编新戏及其相关的新腔、新的身段,而谭富英则与早逝的杨宝森相似,依然坚持在演唱的传统技法上研磨、追求。

谭富英既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也富于艺术创新才能,这主要来自于对古典文学的熟悉、研究和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他几十年一直潜心于京剧艺术,有很深的艺术修养,他家中的会客室挂满了历代帝王像和历代名臣像,案头常放着《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文学作品,除演出外,他平时深居简出,不断予以揣摩、研究,因而,他才能在新编历史剧目里结合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灵活地运用传统程式和技能,在舞台上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谭鑫培、谭富英祖孙二位,还有两桩凑巧的事:一则是,谭鑫培先生于1905年,应邀拍摄了第一部京剧无声影片《定军山》的几个片断;谭富英先生于1933年,应邀与名旦雪艳琴合拍了第一部京剧有声**片《四郎探母》全剧。祖孙二人占了京剧影片之首。1977年3月22日,谭富英因患癌症治疗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彭水的蒙古族谭姓主要聚居于鹿鸣乡的向家村和太原乡的香树坝村,自称为蒙古奇渥温家族的后代。元朝时在湖北镇守,元末,红巾起义爆发后,他们战败,被赶进四川。当时的兄弟 5人便易族改姓,隐匿民间。后来,他们流落到一个叫凤柳桥的地方,决定各奔前程。临别时以8句诗作为日后认宗合族的暗语:

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追散入川涯。

绿杨岸上各分手,凤柳桥头折柳桠。

咬破指头书血字,挥开眼泪滴黄沙。

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分别后,其中一人改姓谭,来到夔府(今奉节),定居 240多年,传9代,至谭启鸾明末清初,谭启鸾迁至彭水下塘口,改名张攀桂,后再迁往鹿鸣乡向家坝,至今又传16代。

彭水的另一支蒙古族人,居住在太原乡香树坝村,为谭姓。据《谭氏族谱》记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 1368)正月初二晚,朝廷中有人托付心腹谭国知(化名谭国明)带着铁木耳十子中的铁满四等7人,装扮成汉人,改姓谭,逃出大都,远走河南灵宝以北隐居。次年二月初二,他们来到洛阳桥边,插柳为记。后又迁至四川万县三稹里龙王坝,于当年八月十五日夜,兄弟几人共议七言诗8句:

本是元朝帝王家,洪巾赶散入西涯。

红阳岸上分携手,凤凰桥头插柳桠。

一姓改为几样姓,几姓分居百干家。

要想兄弟同相会,一梦云游海推沙。

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从此,七兄弟分手。他们虽改为谭姓,但那几句诗却代代相传,且只传子不传女,只传内不传外。谭满四与妻黄氏曾落业于忠州,又迁至巫山县,再迁往石柱县沙子关。他们的长子元龙及其子宗贵,于明永乐年间,迁徙到彭水县谭家堡定居,至今全家已繁衍达 300余人(不包括外嫁女性)。

(^__^) 我也是蒙古族 在东北地区

泽慈,(谭莹之曾祖父),为世训三子,字绍文,生于清乾隆三年(1738),子四,奎、堂、坐、封。覃恩诰赠“朝议大夫”,妣赠恭人,诰命一轴。

注:“覃恩”是指帝王对臣子的封赏;“轴”是指古代装成卷轴的书或字画;“恭人”是指帝王对四品官之妻的赐封。

封昌,(莹之祖父),为泽慈四子,字受符,生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子三,钚、镧(兰)、链。覃恩诰赠朝议大夫,妣赠恭人,诰命一轴。

继镧(音兰,莹之父亲),封昌次子,字灿廷,号光轩,生嘉庆十六年(1811),子三,森、荧(莹)、泉。覃恩诰赠朝议大夫,妣赠恭人,诰命一轴。

谭莹,继兰次子,原名荧,字铭三,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光绪己卯中解元,选广东遂溪知县。配郁水塘(军山)陈氏,子一,劼。侧室刘氏,子一,励。

谭家劼,谭莹长子,字毖祜(甫),生清同治二年(1863),岁进士,诰授“奉政大夫”,民国元年当选为安仁县议会第一届议长。

谭家励,谭莹次子,字懋甫,号麒麟,少聪颖,谭氏书院中厅“神圣文武”四字,是他十二岁时所书,当地有神童之称。子一,然。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卒于民国年间,年仅30岁。

谭声然,谭莹之孙,家励(麒麟)之子,字欣然,号肇桂,1949年参加革命,任职湖北省交通厅,享受副厅级待遇。

谭远贻,谭莹之曾孙,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教于南京大学、吉首大学、郴州师专、安仁一中、安仁二中等。其子谭水文,长女谭景秋,均为中学教师;次女谭艳秋,实业界人士。

谭石海,谭莹之曾孙,声然子,大学本科,出国援外多年,湖北交通厅处长,任京珠高速公路湖北段总经理。其子留学英国。

谭石康,谭莹之曾孙,声然子,大学本科,湖北交通设计院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谭泉,(谭莹之胞弟)字晴川,(1846-1927)岁进士。其子谭家勋,字恳甫,民国年间,被选为安仁县议员,修建“安仁文庙”有功,安仁县长何巍,赠送《惟德永年》金匾,悬挂厅堂。“谭氏书院”改名“崇文学校”后,他首任校长。恳甫之子谭中,华中美专毕业,是名老中学教师,年逾九旬,坚持挥笔作画,2005年荣获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大展国画二等奖,并授予《世界和平文化使者》荣誉称号。谭中之子谭迪远,湖南大学本科毕业,为郴州铁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女谭芳远,为武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口述:尹烈承(55岁,茶陵县档案史志局副主任)

谭延闿,字组庵,谭延闿是茶陵高陇人,是谭钟麟(1822年-1905年,咸丰六年进士)的儿子。他没生在茶陵,他出生的时候,谭钟麟是浙江巡抚,因此出生在杭州。他妈妈李氏本来是个丫鬟,生了谭延闿后,谭钟麟就收她做小老婆。

谭钟麟是在茶陵生的。谭延闿的爷爷谭之恒是国子监生,在湘潭一带教私塾,他这个人喜欢结交朋友,有几个钱都散了。谭钟麟30几岁考上进士,一开始是在翰林院。40多岁才到外面做官。他官运好,基本上是平步青云。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他是陕甘总督,给左宗棠搞后勤,供应粮草。收复新疆,他也有份功劳。新疆收复后,设立巡抚,谭钟麟每年把甘肃粮饷的三分之二给了新疆。

陕甘总督后,谭钟麟又当了吏部尚书,闽浙总督,两广总督。从两广总督这个位置退下来后,他们一家住在长沙,谭钟麟早就在长沙买了房。

谭延闿是谭钟麟的第三个儿子。谭钟麟很重视几个儿子的教育,到处请名师。在长沙请了王闿运(1832年-1916年,湘潭人,曾入曾国藩幕府。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长,后辞职归乡)。

谭延闿从小就很聪明,也很努力,他是个孝子,从他懂事起他就晓得要提高他母亲在谭家的地位,自己就必须要有出息。

1904年,谭延闿24岁的时候,破了湖南200年的一个记录。200年里,湖南出过状元、榜眼、探花,就是没出过会元(会试第一名),谭延闿填补了这个空白。会试后殿试,他是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谭家屋里规矩蛮多,吃饭的时候,小老婆是不能坐席的,在边上站着吃。谭钟麟听到谭延闿中了会元,向家里人宣布:李氏夫人可以入正厅就座用膳。

谭延闿孝,还有件事。1916年,李氏在上海去世,这个时候谭延闿刚刚第二次督湘,他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不顾有人趁他不在又把他赶下台的危险,跑到上海奔丧。第二年,他母亲的灵柩运回长沙,停在荷花池家里。出殡那天,他们家里不让李氏的灵柩走大门,讲李氏是妾,只能走侧门。谭延闿火了,躺倒棺材上,喊:“我谭延闿死了,抬我出殡!”这样一搞,李氏的灵柩走大门出殡了,埋在雨花亭。

谭延闿三次督湘,三次被赶下台。其中第二次督湘,本来是推举黄兴坐湖南的督军的,黄兴推辞了,推举谭延闿做督军。

谭延闿救过黄兴。谭延闿中了进士后,也是录用到翰林院。他在翰林院搞了几个月,请了个假,回了湖南。正好这个时候,黄兴想在长沙起义,要炸湖南巡抚,结果有人告密,要抓黄兴。黄兴的公开身份是明德中学的体育老师。谭延闿是明德的一个校董。黄兴先是躲到龙绂瑞(1874年-1952年,1903年春捐助胡元倓,创明德中学)屋里,后由谭延闿和龙绂瑞打点关系,黄兴出了长沙,东行日本。

谭延闿第一次督湘,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这次督湘,有人讲谭延闿是凶手,杀了焦达峰(1887年-1911年)和陈作新(1870-1911年)。焦达峰和陈作新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后,他们打下长沙,成立军政府,当上了正副都督。

他们手下有个梅馨,是个管带。很多资料证明梅馨是凶手。梅馨认为自己有功,还要做大一点的官。但是焦、陈二人没满足梅馨的要求。梅馨很气,带人把焦达峰、陈作新杀了。

这两个人一死,就要一个人来做都督。梅馨晓得自己不行,就喊人把谭延闿抬来。谭延闿本来是湖南谘议局的议长,又喜欢办学,在长沙有威望,有影响。梅馨手下那些人,当时不晓得谭延闿是哪个。到荷花池谭家大屋外面,喊:“谭延闿出来!”谭延闿是被强迫抬到都督府做都督的。

有人怀疑梅馨是谭延闿指使的,因为谭延闿当上都督后,提拔了梅馨。当时的情况是,军政府需要人才,而梅馨还是有些本领的。别人怀疑的时候,谭延闿没有给自己辩解。他没办法辩解。讲人不是我杀的。人家又没指名道姓,你一申辩,别人就会讲,你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谭家和孙中山蛮有意思。谭钟麟做两广总督的时候缉拿过孙中山。

谭延闿第三次督湘,赶他下台的是他的部下赵恒惕和程潜。他心灰意冷,到上海做寓公。他跟孙中山认识,就是在上海。

他第三次督湘的时候,孙中山写信给他,要他北伐,他不肯。他讲湖南要自治,谁也不管。没想到他后来接受了孙中山的思想。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去上海。谭延闿亲自到码头去接孙中山。孙中山对谭延闿讲,你讲湖南要自治,好,你第三次督湘是自己人(赵恒惕和程潜)赶你下台,不算,前两次呢,都是北洋军。你要自治,要湖南人不受战争之苦,人家不让你。再说,我们这个国家从秦始皇开始就统一了,现在还要分裂吗?谭延闿想了下,说,好,我听你的。

这段时间,他们来往很多。谭延闿越来越了解孙中山,逢人就讲,革命领袖非孙公莫属。把前一年变卖田地的钱拿出5万光洋给孙中山作军饷。

从此谭延闿一直跟随孙中山,孙中山也重用谭延闿。让谭延闿做过内政部长、北伐军总司令。黄埔军校孙中山开始也是让谭延闿去办的,因为谭延闿在湖南就会办教育。黄埔军校的地都是谭延闿的湘军整平的。后谭延闿想到办普通学校和办军校是两回事,就把校长让给蒋介石了。不过,黄埔军校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这几个字,还是谭延闿题的。

家风和家训的历史由来。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家训是指家长在处世,为人,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春秋《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纬,四纬不张,国乃灭亡。西汉

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三纲五常大行其道,而后一直传承二千年。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家之长为了更好传家,光耀门楣,便定下种种家规,为后辈长远打算留下各种家训。著名的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篇幅精悍短小的有诸葛亮《诫子书》。余出身农家,只有长辈几句俗语寥寥可慰家训:

不偷不抢,自食其力。多做好事,力气去了有来的。

儿生母苦,养儿不知娘辛苦,养女难报父母恩。

历史上的今天——1977年3月22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逝世

相比于富不过三代、艺不传三代这样的话,京剧谭家可不受这个束缚。谭家七代人,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京剧史,在京剧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