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历史陈列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1收藏

上海市历史陈列馆,第1张

1上海历史博物馆

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界碑 1843年上海开埠后,在上海县城(今人民路中华路圈内)的北面,相继出现了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并成了公共租界。

20世纪40年代初期,外国租界先后消失。近百年租界时期结束了,但反映那时期的物品多少还留存了一些下来,其中有标示租界边界的界石、在租界内外外国人租地的界石和工部局道路界石等等。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品总数约11万件,分十五大类:书画、金属、陶瓷、工艺、证章、文献、印刷、纺织品、石刻、钱币、照片、剪纸、邮票、唱片和其他杂项等。其中明代韩希孟顾绣花卉虫鱼册、侯峒曾行书轴、七宝寺藏金字写经、近代陈化成抗英遗物"振远将军"铜炮、太平天国大花钱、原汇丰银行门前铜质对狮、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界碑等是馆藏重要文物。

2上海历史博物馆简介

上海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以基本陈列为主的东楼设“序厅”“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个板块,遵循“以城市史为脉络,以革命史为重点”的原则,全面展现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

西楼设特展厅、口述历史厅及公共教育、观众服务区。上海历史博物馆共展陈1100余件文物,吸纳上海史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上海历史脉络。

博物馆分为“序厅”、“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和“尾厅”四大部分,通过9个单元,综合反映上海社会发展历程和人文历史特征。

本文为林屋公子「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020:上博简《周易》 如果说最神秘的上古史著作,我相信很多朋友会选《易经》。虽然《山海经》也够神秘,但在古代地位一直不高,不像《易经》能够位居「 ”五经”之列,甚至古文经学者还把其列为「 ”五经”之首。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怎么样的著作呢?我们知道,古书的流传是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读懂《易经》,不应只局限于传世文献本,而要将视线放宽到出土简帛上。 地不爱宝,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不少湮没两千年的易学文献重见天日。其中最早的《易》版本,要数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楚简《周易》;接下来就是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再往后就是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周易》,墓主是汉初功臣汝阴侯夏侯婴的儿子夏侯灶;差不多同时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易》的占筮资料,散布在望山楚简、包山楚简、新蔡楚简、天星观楚简、秦家嘴楚简里。 其中最值得一讲的,当然就是上博简《周易》,因为这是最早的《周易》版本。不过上博简《周易》也不是横空出世的作品,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就要来说说《周易》到底是怎么炼成的了。 《周易》书影 我们知道,商朝人喜欢用甲骨占卜,大概先在甲骨刻上占卜事项,然后用火烤断并根据裂纹判断吉凶。另外在一些殷墟甲骨上面,也刻有一些数字,比如有一条卜辞刻着「 ”七七六七六六,贞吉”的卜辞,还有一条「 ”六六六(666)”的。这不像是用甲骨的裂纹来占卜,而更像以数字本身进行占筮。更明显的是,发掘的商末周初之际周原甲骨,「 ”贞吉”一类词已经比较常见,这就很明显是类似于后代《周易》的占筮法。 周原甲骨反映周人学习了商人的占卜和占筮,并且将占筮法发扬光大,文献中的反映就是《史记》的「 ”西伯拘而演《周易》”,而《周易古经》提到不少商代史实,比如有「 ”帝乙归妹”,说的是商帝乙将妹妹嫁给周文王;但其下限要到西周初年,比如有「 ”康侯用锡马蕃庶”,说的是周文王儿子卫康叔分封。这似乎说明《周易古经》并非周文王个人创作,但要说是商末周初的周人作品,应该大体还是符合实际的。 注意,这里我们提到《周易古经》。《周易古经》《周易》《易经》《易》到底什么关系?今天我们说的《易经》,是被儒家尊为经典后的《周易》,其中包含了《周易古经》《周易大传》的内容。所以一般说《易经》的时候,指的是经加传;而说《周易》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指经加传,但严格来说本义是《周易古经》。战国时期《易》筮法不限于《周易》一种,还有《连山》《归藏》,这三部又被统称《三易》。 《周易》八卦 商末周初的《周易》,也就是《周易古经》,本身是一本介绍占筮方法的书。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阴「 ”- -”和阳「 ”—”,这两个符号又叫「 ”爻”,连叠三层,组成干、坤、坎、震、巽、离、艮、兑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从上往下,就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上爻若是阳爻就叫「 ”九”,若是阴爻就叫「 ”六”。所以初爻叫「 ”初九”「 ”初六”,上爻叫「 ”上九”「 ”上六”,其他如二爻就叫「 ”九二”「 ”六二”等。 方法大致是准备五十根蓍草茎,除去一根得到四十九根;再将其随机分作几份,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个卦;然后再打乱重新分,这就是所谓的「 ”变卦”。最后根据卦辞爻辞来占测吉凶。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加起来就是《周易古经》。 所以说,周人的《周易》是从商人占筮法发展而来,而不是《易传·系辞》所说的伏羲演八卦。另外要注意,到春秋时还有「 ”筮短龟长”之说,可见周人认为占卜优于占筮,但战国以后逐渐没人会用龟甲占卜了,从占卜走向占筮,大概主要因为甲骨材料费用高。 可见,《周易古经》说穿了,并非什么神秘古书,它主要说的就是商末周初的占筮方法。 蓍草、筹策、龟甲 孔子对于古文献有过整理,据说他曾读《易》而韦编三绝。所以后世传说孔子作《十翼》,但这一说法不太可靠,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已辩驳。《十翼》即《周易大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作为《周易古经》的解释与补充。这些内容大致都是战国秦汉儒家的作品。 郑玄把《周易》把《彖传》《象传》《文言》附于相应的经文之下,其余四篇列于整个经后,使经传浑然一体。 儒家之所以将《易经》奉为圭臬,在于《十翼》反映的儒家政治哲学。《十翼》将《周易古经》的自然哲学升华为政治哲学,这当然是一种时代进步;但有些解释未必正确,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元亨利贞”应该是「 ”大吉,利卜”的意思;但从春秋鲁国穆姜开始,就把「 ”元亨利贞”拆开解为「 ”仁、礼、义、正”,后人基本都解释为四字。表面上是在解读古文献《周易》,实际上旧瓶装新酒,推销的无非自己的价值观。经文之后的四篇更是与经关系不大。 可见,《周易大传》说穿了,更不是什么神秘古书,它主要说的就是战国秦汉的儒家思想。 周文王、伏羲、孔子 最后回到上博简《周易》,它是一部残缺的《周易古经》,相比传世本有四点不同:一是经和传尚未合并;二是上博简《周易》以「 ”八”为阴爻、以「 ”—”为阳爻,这与阜阳汉简、马王堆帛书一致,而王家台秦简阴爻作「 ”∧”,略有不同,故「 ”八”是比较原始的写法;三是在文字表述方面,上博简与帛书本、传世本基本一致,但用字、用辞、用句不太一样;四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出现六组红黑符号,作为卦与卦之间的分隔,也可能体现某种阴阳思想。 今天如何读《周易》?第一就是要剥去其神秘外衣,不要认为是不可知的天书,毕竟学术是不断进步发展的;第二是要对比不同版本,从上博简到阜阳简、从马王堆帛再到传世本,分析字词句中的差异;第三就是让经归经、传归传,分析其背后体现的占筮观念和儒家理念;晋人王弼《周易注》反映的是玄学思想,宋人陈抟《河图洛书》反映的是方士思想,实际上这些离《周易》本体都越来越远。至于市面上的《周易算命》《周易风水》,完全不值一读了。 参考文献: 陈仁仁:《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 杨伯峻:《经书浅谈·周易》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 《史记》为何把吴国列为周朝第一诸侯?答案或许就在这件青铜器里 国家博物馆这件与司母戊鼎并列的青铜器,证明商朝真的存在龙族! 纣王酒池肉林,妲己恶贯满盈?周初文献揭露这些都是后人泼的脏水 这件文物证明周朝诸侯没有五等、只分三等,中间这个您可能没听过 出土的两篇《尚书》竹简与传世经典《尚书》不同,到底谁真谁假?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宋濂,字景濂。出生于金华潜溪(今金东区 傅村镇),后举家迁居浦江青萝山。少时就学于金华闻人梦吉。后慕名至浦江东明精舍从吴莱学,又游学于柳贯、黄溍之门。至元二年(1336),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东明精舍。前后主讲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书院山长。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谢,隐居龙门山著书讲学。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系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如今有两部宋濂后裔宗谱《长陵宋氏宗谱》(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孙宋怿、曾孙宋信后裔)和《潜溪宋氏宗谱》(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濂孙宋恺后裔),写成《宋濂后裔祖籍考》在《浙江日报》、《古今谈》和《兰溪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又发现了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兰溪),这破解了宋濂孙宋愠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谜,此对于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东学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该宗谱为清宋永坛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册,存卷1-5。

  宋濂后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为宋宪,唐时自京兆迁吴兴,继迁婺州乌伤(义乌),而金华,而浦阳。始迁祖愠,明洪武间自浦阳避居兰溪,家于城南15里横山乡聚凤岩。明名臣宋濂出于是祖。卷一凡例、家规等,录有明方孝儒撰《潜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赞,余卷载世系、世谱等。该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从宋濂后裔故乡兰溪宋宅传来消息,他们将联合所有的宋濂后裔和有关部门修葺“宋氏家庙”,筹建宋濂纪念馆,相信这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的发现,对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共收五部宋濂后裔的家谱。

  其提要分别如下:

  一、[兰溪]浦阳长陵宋氏宗谱:十六卷/宋安成编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2修本 始祖:伯成,宋代自严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镇)公村村迁居浦江县邑城(今浦阳镇)。始迁祖:信,明建文年间(1369~1402)自浦江县邑城迁居本邑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亚庆芳昌万福俊殷富道安泽连玭清洪庸荣乾杰仁圣祯祥瑞雍熙福寿隆慈和积善厚忠孝显文宗。卷一:源流、谱序、图像、年表;卷二:传赞、议约;卷三、四:世系图;卷五~十五:行传;卷十六:坟图、助约。珍贵史料:议约、助约。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宋其信、宋来今

  二、[金华]金华上目宋氏宗谱:□□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册—存卷一~六—书名据卷端题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恺,行传,宋代自浦江县迁居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芝麻山头村(今属赤松乡)。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传曾寿庆瑞华昂惟荣祥皋嘉彬美仁义礼智信。卷一:墓图;卷二:世系图;卷三~六:行第。

  三、[兰溪]潜溪宋氏宗谱:四卷/宋学炳等编纂—1923年同乐堂木刻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0修本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瓒,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县感德乡孝门桥村(今属郑宅镇)上寿罗山自然村迁居本邑通化乡樟树潭村(今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本谱始修於明代。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恺悌纯怀允恭克让系厚熙伦纪纲常。卷一:谱序、谱记、像赞、行状;卷二:世系图、宅图、祀产、议约;卷三:行传引、行传;卷四:行传。

  珍贵史料:议约。 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永剑

  四、浦江宋氏宗谱: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册—书名据封签题—10修本 始迁祖:子啜,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浦江县通化乡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迁居本邑觉寺村(今前吴乡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国登家承祖德元士绍其贤寅恭怀辅佐希遇乐良田。卷一:家宝、谱序、祖像、墓志铭、谱例;卷二:像赞、传略;卷三:像赞、传略、寿序、诗文;卷四:祭仪、祭约、助银、田产、墓图、坟图;卷五、六:世系图;卷六~十四:行传。

  五、[松阳]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谱:二卷—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册—存卷二—3修本 始祖:韬,濂第三子(笔者按:此处估计记载有错误,其可能是宋濂的后裔),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浦江县迁居松阳县宋村村(今三都乡呈回村)。始迁祖:回一,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松阳县宋村村迁居本邑朱竹村(今属三都乡下田村)。本谱始修於清咸丰六年(1856)。世系修录至第十八世,排行字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记成俱二(显)叶道子恒文万士有运显(礼)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礼智。卷二:世系。 收藏单位: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大毛科村宋华发

上海市历史陈列馆

1上海历史博物馆 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界碑 1843年上海开埠后,在上海县城(今人民路中华路圈内)的北面,相继出现了英租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