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1收藏

吴姓的历史和名人故事,第1张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出处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 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吴氏族

  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 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 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说:“传说中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路史·国名纪》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

远古初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 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室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领,他发扬光大了周人数代奋斗的事业,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后世周文王称其为太王,《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则把其作为一位仁君加以颂扬。在吴姓的一些家谱中,尊古公室父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相传太任生昌时曾出现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资过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会传统,古公宣父去世后,应有长子太伯继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应是仲雍,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史书记述,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一带),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残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糠帝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吴姓祖先

句吴

  太伯、仲雍到达江苏吴地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吴地百姓。他们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太伯为君长,因太伯所居处属吴地,故太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称“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 太伯

  太伯建吴之时,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诸侯混战不已。太伯恐怕战乱涉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营造了一座城市,相传此城的内城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里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样,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扰。太伯无子,他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无锡梅里,后人在其坟墓附近修建至德庙来纪念这位让贤的吴姓先人。 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遗迹很多,至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围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太伯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某些地区的丧葬礼俗。[2]

仲雍接任

  太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接任吴国国君后,继续开拓哥哥所奠定的基业,在吴姓发展史上,仲雍其地位仅次于太伯,可谓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后,吴人把其葬在吴国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仲雍墓门在山麓下,面临北门大街,门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间所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进墓门,沿山坡往上先走数十步,可见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写的“南国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一时逊国难为第,千载名山还属虞。”墓上立有四块墓碑,正中一块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为海内外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 吴、虞兄弟之国,历经整个西周,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周天子丧失了号令天下诸侯的权威,人们不再遵从传统礼法,各诸侯为扩张自己的地盘掀起了兼并战争,可谓礼崩乐败,天下大乱。虞国当时是一个小国,版图面积不过今天的山西平陆一县,它北邻强大的晋国。晋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吴、虞、虢同属姬姓封国,起初不过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但经过晋国君主数代经营,版图日益扩大,到春秋初期已成为诸侯强国。春秋时期的晋 国国君晋献公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扩大晋国国土,称霸诸侯。

虞国和虢国

  (在今河南省陕县)位于晋国南方,控制着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灭虢然后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大臣荀息和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晋臣荀息出使虞国,以晋国出产的名马、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公行贿,请求虞国借道给晋讨伐虢国,虞公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宫之奇是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书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虢国对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来,这次晋国讨伐虢国,虞国理应助晋伐虢。晋臣荀息终于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未灭虢,但极大削弱了虢国的力量。三年后,晋国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臣宫之奇听到后惊恐万分,他断定这次晋国借道伐虢,回师途中必定灭虞,急谏虞公,力阻借道于晋。 虞公不听劝谏,同意借道给晋。宫之奇无可奈何,他预知虞国行将灭之,就率族人离开了虞国,临行前叹息着说:“虞国恐怕连腊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个月后,晋军灭虢,回师途中又灭掉了虞国。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国共历 12君。虞国灭亡后,后裔为纪念故国以虞为姓,虞姓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姬吴的早期分支,与吴同属太伯、仲雍之后。

编辑本段吴国与姓

称霸中原

  北吴虞国被灭亡了,南方吴国却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曾一度称霸中原。自周章接受周天子封号下传到寿梦已历十五代,寿梦做吴君时,历史已进入春秋时期。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吴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吴国国力增强,已敢于与中原强国抗衡。寿梦在位期间,中原以楚晋争霸为主,两国之间发生了城濮之战,这次战争,楚国虽然失败,但实力未损,楚庄王时又卷土重来,楚与吴越结盟重新对抗中原大国晋国,此后楚军又北上与晋爆发了(必阝)之战,这是楚晋争霸以来的第二次大战。(必阝)之战楚国战胜了晋国,使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陈、蔡、郑、宋以及淮泗流域的其他小国都降服于楚。失败后的晋国时刻寻找机会想战胜楚国,因此,晋楚间小规模的战争接连不断。为调解晋、楚之间的争端,避免各国受到牵连,公元前579年,以宋国大夫华云为主发起了解除楚晋争端的“弭兵之盟”,但不久即告破裂,楚晋两国仍处于明争暗斗之中。后来,楚国国内发生权力之争,楚国大臣申公巫臣因与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反争夺权利,失利后逃到了楚的敌国晋国。他蓄意报仇,向晋国献计献策削弱楚国。晋国采纳了申公巫臣联络新兴的吴国以牵制强楚的建议,并派申公巫臣代表晋国出使吴国。申公巫臣在吴国教习吴人兵法战阵,训练吴人采用中原兵车作战,怂恿吴国讨伐楚国。吴国一年内数次出兵,在吴楚边境声东击西,楚国疲于奔命,国力减弱,吴国从此开始强大起来。

姬吴分支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死去楚国举行国丧之际,派弟弟盖余、烛庸率军伐楚,同时又派季扎出使晋国,观察中原诸国的动向。楚国早已做好准备,派大军截断了吴军的退路。吴军进退两难,吴王僚的两个弟弟盖余、烛庸不能回归吴国,吴王僚坐立不安。公子光见时机成熟,假意宴请僚,让专诸伺机刺杀僚。据《史记》记载,吴王僚为防万一,自王宫至公子光家,沿路设护卫军士,连公子光家堂前、阶上、席旁都有卫兵带刀护卫。公子光推说足疾故意离开现场,而在窟室中布上带刃甲士。专诸把匕首藏在炙鱼腹中,借献鱼之机,得以靠近了吴王僚。专诸突然拔出鱼腹中的匕首,刺死了僚。此匕首就是名传后世的鱼肠剑。混乱中,刺客专诸被吴王僚的卫士砍死,公子光率窟室甲兵杀散僚的卫兵。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为感谢勇士专诸,阖闾封专诸之子为卿,重用伍子胥执掌国政。远在楚国作战的吴王僚的弟弟盖余、烛庸听到公子光弑君自立的消息后,感到大势已去,弃军逃走。后来兄弟俩又投奔了楚国,楚把养邑 (今河南沈丘一带)分封给他们。从此,吴王余昧的后裔就在河南沈丘一带繁衍生息其后代分别以两公子的名字盖余、烛庸为氏,成为姬吴的两大分支。 季扎回国后,不愿看到吴国再闹内乱,就承认了阖闾为君的合法性。《史记》记载季扎说:“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吴王阖闾即位后,实施富国强兵之术,他立城廓,设军备,实仓廪,治兵府。相传现在的苏州(古称姑苏)就是伍子胥协助阖闾修建的都城,姑苏城仿效中原城廓的建设,又兼及南方水乡的特点,它周长47里,有 8个陆门,8个水门,是一座设计精巧、攻守兼备的都城,它的建成提高了吴国的军事实力。在伍子胥推荐下,著名军事家孙武从齐国投奔吴,把自己著名的13篇兵法进献给阖闾。阖闾为测验孙武兵法,在宫中选了180名美女充当士兵,以两名爱妃做首领,让孙武试演。演习过程中,两位爱妃对孙武排兵布阵视如儿戏,在孙武三令五申下仍嬉笑不止。孙武按照军事法令斩杀了阖闾的这两位爱妃。据史籍记载,阖闾痛失两位爱妃后,食无味,寝不安。然而阖闾看到孙武确有用兵的本领,就没有责怪孙武。他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将军操练军队,为进击强邻楚国做准备。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率兵大举攻楚,在唐、蔡两国军队的引领下,吴军五战五胜,长驱直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跑。伍子胥找不到楚王,就掘开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杀父之仇。楚国忠臣申包胥指责伍子胥鞭打王尸无道之极。伍子胥解释说:“吾日墓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后来,申包胥不畏路途险远,远奔秦国求救兵。申包胥感怀祖国君民蒙受苦难,在秦宫庭外,痛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秦答应发兵救楚。秦楚联军击败了吴军。战乱中,阖闾之弟夫概乘机回国自立为王,阖闾闻讯,立即领兵回国击败了夫概,夫概率残余逃到了楚国,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今河南遂平县一带),其后裔以棠溪为氏,这是姬吴的又一分支。

吴国忘

  早在吴亡之前,就有吴人流落异国他乡。吴越之间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在战争中,一部分吴人做了越国战俘,幸存下来滞留在越国,其中有夫差的儿子吴友及王孙弥庸。在吴越战争中失败的吴国王室成员多流向了楚国,诸如上文提到的吴王余昧之子盖余、烛庸,阖闾之弟夫概。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在父死之后,举家逃亡到楚国和宋国,其后称庆忌氏。然而与公元前473年吴国这场大灾难相比,这些都显得微乎其微。在这场大灾难中,上至吴国宗室贵族下至吴国普通百姓,都历经了彻心透骨的亡国灭种之痛。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有的远走他乡,有的到越国做苦役成了越国奴隶。愈是离散于异乡,愈是怀念故土,血缘、地缘标志的“吴”就愈加被突显出来,亡国后的吴人纷纷以吴为姓。流落在越国的吴人在越人监督下修建了大型水利设施辟首,这座长达千余米的水利设施后来改名为吴塘,以纪念早期吴姓先人流亡异国做奴隶的艰辛。后来越国灭亡,在越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两汉后期的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吴霸家族就属随越人南迁的一支吴人。 吴亡后,大批的吴姓宗室被流放到偏远荒凉之地。其中夫差的新立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这支吴氏尊吴王诸樊为始祖,后世繁衍成江西历史上最悠久的吴姓宗族。 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进贤吴氏等支都是吴鸿后裔。夫差家室的另一部分逃难到了安徽歙县,其后裔发展成安徽吴姓的重要一支——歙州吴氏,他们也以诸樊为始祖,其后分衍出江西南昌吴氏、江西德兴建节吴氏等支,其中以南昌吴氏最为兴旺,成为望族。

恢复吴姓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濮氏宗族推举族长濮肇为代表,出面向朝廷献粮赈荒。濮氏的义举受到朝廷的表彰,宋朝廷下诏征用濮肇做官。但是隐居一千多年,不愿张扬的族风使濮肇辞绝了征用,仍率族人隐居于太湖边。 靖康之乱后,百姓纷纷南迁。太湖周围也住满了南迁的移民,从此,濮氏宗族开始广为人知。濮氏宗族一直保持吴氏先民的纯朴之风,族人乐善好施,南迁百姓闻其声名,纷纷前去投奔。濮氏宗族居地周围移民越来越多,族长濮百被移民们尊称为“仁义山长”,无意中濮氏族长成了这一带百姓的首领。由于移民的日益增多需要政府出面管理,濮氏也希望复归本姓,得到官方和民间的承认。 此后洞庭吴氏又数次续修家谱,使这支吴氏的历史非常清楚。

编辑本段吴氏族脉

出自虞氏或有虞氏

  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仲雍的后代,周文工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姓虞。另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 舜的三位夫人,嫡妃娥皇无子,二妻女英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两女八子,但子女都为不肖子孙。只有商均能继承父业。舜去世后,中原形势发生巨大变故,夏禹夺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职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代的一个小方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虞”。在夏初虞国有虞思,曾帮助亡国的少康,并将两个美丽贤淑的女儿嫁给少康为妻,终于帮少康复兴了夏朝。商代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自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虞、吴为氏。《元和姓纂》说:“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上古虞字写作“吴”,只是到战国时期,虞、吴开始区别。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迁徙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自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吴元三次子吴彪一支也迁回江苏无锡——古吴国旧地,主持吴姓始祖吴太伯庙祀,成为无锡吴氏主宗。无锡吴氏后来又分衍出六合、高邮、晋陵、邗里、新塘等众多的吴姓分支。

一 姓氏源流 经姓的来源有三: 1 来自春秋时的魏国。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魏国的时候有侯叫经的。后来的经氏就是他的后代。 2 出自东汉。是光武帝刘氏的族父,他的字为经孙,他的后人于是便以经孙作为他们的复姓,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简化为经姓。 3 出自京姓,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小儿子共段叔被封于京,简称京叔段,他的后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有了京氏。到了汉代的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做京房,元帝的时候被捉,投入监狱,后在监狱中死去。他的后代为了避免仇杀,于是将京姓改为经姓。 二 迁徙分布 经姓望族居住在荥阳(即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平阳(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 郡望堂号郡望 1 荥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南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置了荥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地区。 2 平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东郡的一部分设置成平阳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临汾一带。堂号 1 赐宴堂: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经济的人是乡中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乡中年纪最大的人。明太祖因为这个专门请他吃饭,并且勉励他:“教训子孙孝敬父亲。尊敬长上,友爱兄弟,勤于生产,节约开支。” 四 历史名人 1 经承辅:子兰谷,明朝江都人。品格高尚,孝行很好,他在小的时候父亲死了,他于是在家中孝顺母亲,抚养弟弟长大成人。隐居于山中,栽梅花、种竹子,成天在田中耕作,除了耕田外就是教育孩子。与世隔绝。年纪达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因年高而逝世。 2 经元善:号莲珊。清朝时期人。家中很富裕,性情善良,喜欢施舍别人。光绪八、九年的时候,直隶发生水灾。他从上海来到天津从事救济活动,募款达几百万。先后获得清朝奖励十几次。胜宣怀督班电报的时候,他加入30万两股。不久就被任命为上海电报局总办。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上海首先创办了女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月,慈禧太后想废黜光绪帝,遭到各地地方巡抚的反对。经元善以侯选知府的身份联合维新人士蔡元培、黄炎培等人,一共1231人签名上书总理衙门,要求清朝放弃这种打算。清朝廷于是按以“叛逆”的罪名,下令将其逮捕。他逃亡澳门,请政府于是向澳门总督交涉,要求引渡。葡萄牙总督于是将他软禁于澳门大炮台。因为各方的反对而罢休。义和团失败后,他返回上海,存世的著作有《居易初集》。 3 经亨颐(1877-1938): 浙江上虞人,经元善之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金石家。创办春晖中学并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参加国民革命,为国民党左派元老,著有《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合集》。

江苏江都市麾村镇苏庄村,该村现聚居的经姓人很多,排辈为:长、文、春、志、秀、凤,现在该村最长的为春字辈

▲吴氏家谱信息:

2690全国吴氏宗谱支蕃衍志不分卷

杨继盛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1全国吴氏宗谱支世系图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2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吴如胜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3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吴鸣凤撰

写本 一册

2694辽宁本溪吴俄雨格氏家乘五卷

清雍正间纂 写本

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邨

2695辽宁凤城吴氏家谱一卷

(民国)吴春融纂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杨木乡

复印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档

2696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2697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民国)吴恩培编

民国二十九年(1940)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辽宁图

2698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清)吴优善 吴鸿磐纂

清道光三年(1823)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

铁板本

河北滦南县档

2699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清)吴宝善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刻本

河北滦南县文管

注:吴怀慎首修於清道光三年。

2700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吴淑珍纂

钞本

河北青县崇 镇野兀屯

2701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

清嘉庆十四年(1809)仁泽堂刻本

上海图

2702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承佑纂

民国十八年(1929) 民国二十五年(1936)

铅印本

上海松江县博

注:该族为张泽吴氏。

2703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吴宗洛十一修

清咸丰元年(1851)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该族散居常州、无锡、江阴等地。

2704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吴瑞宗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海图

2705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清)吴丽生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十册

科图

2706江苏吴氏 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仲山纂修、

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l)

2707江西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云合乡陈里坑邨竹窝里

注:谱首修於清道光十七年。

2708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民国)吴祖起纂

民国五年(1916)锦肃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邨小吴家

注:吴孺敦创修於元至正间。

2709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民国)吴怀镡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赣榆县档

2710江苏淮阴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清)吴昆田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翻刻本

江苏镇江市图

2711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其种等重修

民国十年(1921)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美国

2712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芸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江苏镇江市博

2713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引孙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朱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714江苏仪徽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邨

2715江苏泰州富安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吴嘉珠纂修

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历史所

2716江苏泰州海陵南巴塘吴氏族谱□□卷

(民国)姚龙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图(存爱字号卷6、忠字号卷

1、2、4-6)

2717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金波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邨塘河队

2718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南京博

2719江西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清)吴章焕六修

清咸丰八年(1858)铅印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吴鸿翼创修于明万历二十二年。

2720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1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2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锡纯等重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均安堂刊本

日本 美国

2723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吴国桢主修 解 编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怡德堂刻本 四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往:吴其德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

2724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吴世铮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注:一名《京江吴氏族谱》。

2725江苏镇江润洲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耀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四册

上海图

2726江苏镇江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钱龄撰

民国十一年(1922)至德堂木活字本 八册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谱始修於宋大中祥符五年,此为九修。

2727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四卷

(清)吴兆麒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敦厚堂活字本 四册

安徽图 美国

注:一名《润州吴氏宋谱》。

2728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三卷

(民国)吴兆元等重修

民国(八年(1929)刊本

日本 美国

2729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六卷

(民国)吴兆元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敦厚堂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吴氏宗谱》、《徽州迁润家谱》。

2730江苏镇江润州吴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荣章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均安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上海图

注:书口作《吴氏家谱》。吴新晖等始修於清康

熙二年。

2731江苏镇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士荣等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32江苏丹阳延陵荆邨吴氏宗谱十二卷

(清)吴广财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美国

2733江苏丹阳延陵吴氏世系表不分卷

吴国定 吴逊新纂修

刊本 二册

美国

2734江苏丹阳吴氏族谱志略

(清)吴庄撰

清康熙闲刻《延陵合璧》本

北图

2735江苏常州吴氏伯武公房谱二卷

(清)吴文薰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活字本 二册

北图

2736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六卷

(清)诸葛润 吴家祥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至德堂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吴应鳖初修於明天启七年。

2737江苏常州毘陵庵头吴氏宗谱九卷

(清)吴庆朝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至德嗽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3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大成宗谱四十二卷

(清)吴 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江苏镇江博(存卷首、卷1)

273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培炳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2740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清)吴凤藻重修

清光绪七年(1881)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41江苏常州毘陵薛墅吴氏族谱二十二卷

(清)吴唐林续修

清光绪九年(1883)履成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隆庆间,此为十二修。

2742江苏常州薛墅吴氏宗谱二十三卷

(民国)吴晋主修 吴澄总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履成堂活字本 二十二

北图 历史所 美国

2743江苏常州邘里吴氏族谱十二卷

(清)吴瑞荣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读古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44江苏常州宋泽吴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吴秉性 吴廷瑞增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二部)

2745江苏常州毘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清)吴富德 吴其贤等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让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2746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清)吴川法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2747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祥鸿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美国

2748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赓麟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佳胤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2749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2750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吴观周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刻本 二十四册

上海图

2751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8)

2752江西常州毘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清)吴志尚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振宜堂刊本 八册

美国

2753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民国二年(1913)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历史所

2754江苏常州毘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十六册

河北大学

2755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刊本

江苏档(存卷2)

2756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凤照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4)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57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德尧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四十五册

吉林大学

275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

275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附收支清帐

一册

民国十八年(1929)周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二十五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顺治间,此为八修。

2760江苏常州毘陵吴氏宗谱六卷补遗一卷

(民国)吴廉宝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续绪堂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补遗--卷缺)

2761江苏常州章 吴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吴照 吴道援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五册

河北大学

2762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志霖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7)

2763江苏常州毘陵西角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德华 吴德福等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十九年。

2764江苏常州蒲岸里吴氏宗谱八卷

(民国)吴志诚 吴志炳主修

民国:二十七年(1948)常州吴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祖元始修於清嘉庆十九年。

2765江苏金坛吴氏家乘四卷

(清)吴联庆等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雍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2766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清)吴人秀 吴世焜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山西省文史馆

2767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清)吴亭甫纂修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钞本 一册

台湾

2768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2769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吴振钧等修

清光绪八年(1882)至德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存卷首、卷1-13)美国

2770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清)吴祥霖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活宇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书口题《吴氏统谱》。

2771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德祠木活字本 五册

上海图

2772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吴叔渭等修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木活字本

历史所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2773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清)吴超然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远堂木活字本

复旦大学

注:吴明轩首修於明代。

2774江苏江阴严 吴氏宗谱四十卷

(清)任震初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吴日宣始修於明万历三十七年,此为六修。

2775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翔九等九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2776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增甲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77江苏江阴澄江横邨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顺根 吴秉灿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江阴县档

注:谱首修於明烘武七年。

2778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七卷

(清)吴光焯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2779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吴德庸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海图

2780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吴一清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

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性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一年。

2781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润徵编修

清宣统间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782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科图

2783江苏宜兴北渠吴民族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吴一清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北图(二部)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2784江苏宜兴城塘吴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吴国瑾 吴正美主修

民国三年(1914)崇礼堂铅印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注:吴子道始修於明洪武二十年。

2785江苏宜兴宜荆吴氏宗谱十卷首四卷

(民国)吴诚一等八修

民国十五年(1926)齐美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北图

2786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民国)吴唱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9)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河北大学

z787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民国)吴莲溪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历史所

注:一名《钟离吴氏宗谱》。谱始修於清嘉庆十五

年。

2788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清)吴潮 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89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清)吴焕文 吴焯等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 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封面作《吴氏支谱草稿》。

▲《义乌吴氏家谱》序

作者:梁启超来源:

谱牒之学,起于周汉,而极盛于南北朝。

夫南北朝所以独尊谱牒者何耶自永嘉之乱,河洛沦为■腥,胡羯鲜卑氐羌诸裔,交错于中国,其后乃至如元魏之九十六族,咸减字译音以冒汉姓于是神明遗胄,如范阳之卢,博陵之崔等,不能不各溯其祖之所自出,以自翘异,以示其子孙故北朝谱牒之重,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

大江以南,虽自汉以来,次第置郡国;然土著之民,半属夷越,晋元渡江,中原衣冠阀阅,相从南徙,王谢郗庾之伦,惧播迁之后,数典忘祖于是系固有之郡望,著其世次,使永不忘其所自来,此南朝谱牒之重,又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或者曰:门阀之见,增憍慢,奖褊心,非所以善群斯固然也虽然,人性固恒恃其所观感激劝,而日以向上,为人子孙者,食旧德,诵先芬,知吾祖若宗所以立身砥行,效忠于国而光大其家者为何如,则往往悚惕鼓舞,求所以自建树,不坠其绪《诗》不云乎,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又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人人如是,则不肖者惧,而善者劝矣若是乎谱牒之可以翊助世教,如此其重也《隋书 经籍志》著录之诸谱,今无一存矣然而故家名族,相传家乘,未经陈农之采,未入刘向之校,而体例谨严,纪载详备者,尚往往而有,谈国故者宝焉。

延陵吴氏之谱,据于志宁序,谓创修者,实为东汉灈阳侯如胜其信否虽不敢知,然以《隋志》所载,褚氏,江氏,庾氏,裴氏,虞氏,曹氏,明氏之家传家记世录等,其撰人多出魏晋之际然则吴谱传自汉末,其事盖非不可能又据明弘治桂钺之序,则覙述旧谱自灈阳侯以下世次,一无所紊,其佚名者则阙其名而但著其代,其支派之迁徙,皆朗然如列眉,非代有所受之,而能如是耶 吴氏自泰伯以来,以北人而首殖民于南服,姬宗受封命氏者数十,及周之衰,则零落殆尽,而吴乃绵历数千岁,至今为名宗大江以南,血统之纯,世泽之远,未有能与吴氏抗颜行者。

义乌之吴,吴氏支派之一耳然其谱,自明洪武,弘治,万历,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光绪,未有经五十年不修者其第十三修之本,成于光绪十年,距今亦仅四十一年耳其族之长老,又复有十四修之举,其敬宗收族,继继绳绳之盛业,抑何其远耶!昔泰伯季札,以礼让仪型天下,实为吾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泉,国之能与天地久长者恃此今也承浇末之敝,贵争贱让,谬种流传,神明之胤,其不沦胥以亡者如发吴氏子孙,其有能阐扬世德,以风天下者耶 此又非独一人一姓之事云尔。

民国十四年二月十六日,新会梁启超拜撰。

吴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吴氏源于姬姓吴国,始祖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战国初期,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让贤故事。 朝,史称西周。 西周初,姬发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包括如今江苏、上海大部份和安徽、浙江的一部份,到春秋后期开始强盛。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国;传到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 后来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吴国反而被越王勾践打败,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王夫差悔之莫及,自杀身亡。吴国王族子孙避难四散,为不忘故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新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在此发展繁衍,后分为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等支派;夫差的家室有一部份陷居于江浙一带,一部份逃难至安徽歙县,后又分衍出一些分支;还有一部份逃至今山东、河南一带安家落户。 吴姓的发源地在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始祖是周太王长子太伯。吴国周初是太伯的封地,传到19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境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同时,吴姓开始向齐、鲁之间(今属山东省)迅速迁徙繁衍,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秦汉乃至魏晋隋唐,吴姓族人在南北方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魏晋以后,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吴氏族人在北方繁衍减缓,在南方繁衍发展迅速。吴氏发源于江南,成长于江南,历史上吴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吴氏迁居台湾是从1291年开始的,那一年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奉命率领6000人乘船出使台湾,成为吴氏入台第一人。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到澎湖、台北等地谋生创业。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东渡日本,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差不多与此同时,吴氏还有大批人南迁到越南。现在越南有二百多个姓,按人口数排列,吴姓列为第六大姓。 吴氏入朝鲜的历史也很悠久,发展至今,吴氏在朝鲜的143个姓氏中是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 大约自明代开始,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很多吴氏族人移民南洋。近代又有不少旅居欧美,他们大都聚族而居。 吴氏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名列第10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同时,在苗、满、蒙古、鄂伦春、锡伯、回、哈尼、侗、壮、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占有一定数量。

黑龙江省

黑龙江哈尔滨秦氏字辈:“一保清廷瑞宇占庆福承涵念光同聚历代贺昌荣英贤培栋良诗书圣恩长华堂仁礼存群星耀宗祥”。

辽宁省

辽宁大连秦氏字辈:“凤正昌家运”。

江苏省

江苏沭阳秦氏字辈:玉世永镇兴诗立礼守义官仁

陕西省

陕西户县秦氏字辈:“德富乐顺树圣祥荣振春承宗”。

山西省

山西汾阳秦氏字辈:“文光朝极贵世瑞锦天成”。

广西省

广西桂林秦氏字辈:“辅仕高立秀嘉万大珊春志文龙启习方永振久乾坤日月长富贵荣华远祖德积庆祥”。

河南省

河南焦作秦氏字辈:“天云玉树子容发洪振家生”。

天津

天津秦庄子秦氏字辈:越枝诵 应汝文之成 万育国廷克 永德(荫)凤嘉际 云景树明开 庆恩兆义大 辅少步学长

其它

秦氏一支字辈:“百福鸿裕嗣续丕昌其懋修为以本培元”。

秦氏一支字辈:“尚德光先成崇伦达后人传家大友道永远扬声名”。

秦氏一支字辈:“挺克永德凤佳吉”。

秦姓,亦称秦氏。汉族秦姓有两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秦姓分布很广,以北京、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秦氏和西南地区的秦氏外族汉化的比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北京、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南方地区。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亚洲还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为日本姓氏。

姓氏溯源

源流一

秦出自嬴姓和姚姓。根据《姓撰》的记载,秦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秦姓源于嬴姓和姚姓,是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颛顼和舜帝后代:伯益是颛顼的裔孙。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伯益。舜帝,姚姓,其后代就以姚为姓。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 秦氏宗祠 大门

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起义军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1]

源流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后以邑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 秦氏宗祠 屋檐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鲁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按鲁有秦堇父,其子秦丕兹,拜孔子为师。秦周、秦遗,,盖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为季公鸟季氏,鲁公族之妹,依当时同姓不婚之礼考之,而鲁为周礼所在之国,则秦氏非姬姓,于鲁为异姓大夫。

源流三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 秦氏宗祠 对联

外族改姓。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颜氏,后有改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繁衍,成为秦姓一支。

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又据《大姓源流》等有关资料所载,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这说明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源流四

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

异物之语。中国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乞颜氏,为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名称,世居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史称蒙古部核心,其部族后裔的代表人物即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氏,在元朝时期即冠以汉姓为秦氏、齐氏、祁氏、陈氏等。

⑵蒙古族鄂秦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c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鄂氏。

⑶蒙古族墨尔奇特氏,亦称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灭里吉歹氏”,后为巴尔虎蒙古姓

氏,始祖为穆奇德·罗拔伙,世居扎鲁特,后迁辽阳。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后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多次迫害,遂率巴尔虎蒙古族万余族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朝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为“蒙古九旗”。到了清乾隆年间,“蒙古九旗”族人迁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于凤城镇,多冠汉姓为秦氏、穆氏、孟氏等。

⑷蒙古族墨尔秦氏,亦称墨勒齐氏,世居台罕(今内蒙古科尔沁罕乌拉高格斯台自然保护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n Hala。蒙古族、满族墨尔秦

吴姓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