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姓的历史发展
族谱名称始迁祖首编/修者首编/修时间末修时间永州《竹溪艾氏族谱》二十一卷艾癸二艾孙杰1914年(民国三年)2005年州市零陵区《艾氏族谱》 艾继穆1917年(民国六年) 郴州市临武县《艾氏宗谱》 艾国南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1991年邵阳市邵阳县《艾氏族谱》艾庆忌艾文志1866年(清穆宗同治五年)1993年岳阳市平江县《艾氏族谱》艾海清艾穆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1993年岳阳市临湘县《艾氏族谱》艾颖艾绍千1739年(清乾隆四年)1993年常德市石门县《艾氏族谱》艾汇艾茂椿1911年(民国十一年) 常德市桃源县《艾氏宗谱》艾庆珩马山1732年(清雍正十年)1879年(清光绪五年) 武汉江夏区《艾氏族谱》艾再一 1624年(明天启四年)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咸宁市崇阳、通城、通山县《艾氏族谱》艾朝端 1801年(清嘉庆六年)1992年黄冈市红安县《艾氏族谱》艾受六艾似春1647年(清顺治四年)1992年黄冈市浠水县《艾氏宗谱》艾光远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1994年仙桃市《艾氏族谱》艾本固艾秀峰1852年(清咸丰二年) 清光绪年间仙桃市彭市镇《艾氏宗谱》艾本厚艾大勋清(具体时间不详)2011年宜昌市宜都市《艾氏族谱》艾良崇 1867年(清同治六年)1997年荆州市监利县《艾氏族谱》艾用敬艾尚德1256年(南宋宝佑四年)2007年抚州市东乡县《礼洞艾氏宗谱》艾宰艾好谦951年(后周广顺元年)1996年抚州市临川区《艾氏宗谱》艾允让艾薰1927年(民国十七年)2012年 抚州市崇仁县《艾氏族谱》 艾延福艾通1158年(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990年抚州市南丰县《西山艾氏族谱》艾大郎 1636年(明崇祯九年) 吉安市永丰县《艾氏族谱》 艾中庸艾鼎1156年(南宋绍兴二十六年) 1998年吉安市新干县《渐源艾氏族谱》艾宪艾子琛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 1989年吉安市吉水县《艾氏族谱》艾君说艾尚德1256年(南宋保佑四年)1869年新余市渝水区《喻东埠溪艾氏族谱》艾暹公艾玺1909年(清宣统元年)1948年宜春市高安县《栎山艾氏宗谱》艾世法艾枢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1996年九江市修水县《艾氏宗谱》 艾川、艾邑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1900年九江市彭泽县《天水艾氏宗谱》艾森艾香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2011年丹东市凤城县《艾氏族谱》艾尚文艾理民1740年(清乾隆五年)1846年(清道光六年) 丹东市凤城县蒙古族蓝旗镇《艾门氏族谱书》 阿必达艾文藻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2007年 衡水市枣强县《艾氏家谱》艾荣艾汉濯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933年(民国十二年)济南市济阳县《艾氏宗谱》 艾子敬艾挺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2013年济宁市梁山县《艾氏族谱》艾全孝 2013年泸州市泸县《艾氏宗谱》艾守膺兄弟艾继文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 德阳市中江县《艾氏宗谱》艾宏禄五兄弟艾世佩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2011年资阳市安岳县《艾氏族谱》艾登明兄弟 艾荣坤 1863年(清同治二年) 达州市达县《艾氏族谱》艾一俭、艾正贵艾子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达州市开江县《艾氏家谱》艾一荣艾孙义2008年 达州市宣汉县《艾氏族谱》 1828年(清道光八年)1921年(民国十年)邻水县观音桥镇《艾氏宗谱》 艾显舜锺富文1911年(清宣统三年) 邻水县石坝湾《艾氏宗谱》艾世碧艾学志2008年 雅安市名山县《艾氏宗谱》 艾应贞艾明伦1949年 昭通市镇雄县《艾氏族谱》艾时广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2010年丘北县《艾氏族谱》艾本耀艾社平2010年 信阳市商城县《艾氏宗谱》艾桂芳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2004年洛阳市伊川县《艾氏族谱》艾一桐艾炳荣1955年2007年贵阳市开阳县《艾氏家谱》 艾生义2008年 贵阳市开阳县《艾肖氏族谱》艾文贵1997年 独山县《艾氏宗谱》艾登云艾锡和1994年 三都县《艾氏家谱》艾君宪艾树言2006年 毕节地区《艾氏宗谱》 艾桂 2006年大足县三驱镇《艾氏族谱》 艾子绍1804年(清嘉庆十九年)1917年(民国六年)大足县三华山《艾氏家谱》 艾荣藩 1992年重庆市合川区《艾氏宗谱》 艾永德艾先萃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2011年米脂县“小艾”《艾氏宗谱》艾世仁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2002年米脂县“老艾”《古银州艾氏家谱》艾如棠1925年(民国十四年)2010年建宁县伊家《官庄坊艾氏族谱》艾淑义艾立爱1744年1996年建宁县艾家际《城南艾氏族谱》艾淑南 1636年2001年龙岩市长汀县《艾氏族谱》艾奇九 1741年(清康熙五十三年)2006年浦东新区川沙《艾氏族谱》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1992年
以上资料来源于
艾,即艾蒿,又名冰台,菊科多年生草本。在古代,艾草遍布于荒野,与庄稼争地,必须剪除。剪草的镰刀也称艾。剪除杂草有利于庄稼的生长,所以发明艾刀的氏族称艾,以艾草为原始图腾和族徽。
艾(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孔艾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3、出自芈姓中的艾氏。艾,春秋时为吴国艾邑,吴公子庆忌居地,战国初归楚国,为楚大夫封邑,以邑为氏,这支艾氏得姓大约已有2400年。
4、出自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回族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
艾姓的得姓始祖是汝艾。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国人,便是这位汝艾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而称为艾氏。另外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的后代。同样,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孔艾之后,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艾氏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
艾姓郡望有陇西郡、河南郡、天水郡。最重要的堂号为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艾姓宗祠通用对联
爱民如恤血;
挞吏胜看经。
陵邑新世第;
天水道脉长。
勋戚因而敛手;
百姓赖以入安。
艾姓起源于河南、湖北、浙江等地,宋朝时期,艾姓大约有25000人,江苏为为艾姓的第一大省,集中了艾姓总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艾姓大约有6万8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排在大型姓氏中第173位,江西为艾姓第一大省,约占艾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陕西、湖北、山东、湖南、河南、福建。
当代艾姓人口分布简图
当代艾姓大约有40万,为第二百五十九的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32%。自宋朝以来的1000年中,艾姓人口增加率呈锥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北、江西、陕西、河南、河北、黑龙江,这六省大约占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甘肃、辽宁、福建。湖南居住了艾姓总人口的13%,为艾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湘赣为中心向外散布的艾姓分布区。
艾姓历代重要人物有:北宋两浙盐官艾仲儒,画家艾宣,崇宁进士、考功员外郎艾晟;南宋吴兴令艾若纳;明朝刑部员外郎艾穆,成化进士、右副都御史艾璞,弘治进士、福建左参政艾洪,嘉靖进士、户部侍郎艾希淳,学者艾自修,崇祯进士、右参议艾毓初,南明御史艾南英;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将领艾能奇;清朝顺治进士、刑部尚书艾元徵;金石家艾显;当代心理学家艾伟。
http://wwwmingzongcom/ai/qianyan&p=%B0%AC%D0%D5%B5%C4%CD%BC%CC%DA
艾氏家谱是这么排的?
匿名 | 2013-04-02 | 分享
10分钟内有问必答前往下载
点击登录,马上回复
提交
下载知道APP,答题换奖品!
回答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春秋,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名贤士族言行类稿》所载,春秋时齐大夫艾孔封邑在艾(故城在今山东沂源西南),其后以封邑为氏。②出自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夏王少康时有臣汝艾,其后人遂以祖字为氏。③出自商朝,以国名为氏。据《舆地指掌图》所载,商时有艾侯国,传至周初艾侯时,被武王俘之,子孙遂以国为氏。④出自春秋,以地名为氏。艾为春秋时楚大夫封邑(故城在今江西修水西),居于此地者后因以为氏。⑤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载,河南艾姓,系北魏孝文帝时艾斤氏,去斤氏所改;留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有艾姓;今彝、苗、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艾姓。
始祖:艾孔(一作汝艾)。 迁徙: 艾姓由于源起多支,先秦时已分布于山东沂源和江西修水一带,历秦汉而降,艾姓逐渐离开祖居地,繁衍至今甘肃临洮、甘肃天水、河南平舆、河南洛阳等地,并在上述之地繁衍成为大族,其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昌盛为艾姓陇西郡望、天水郡望、汝南郡望和河南郡望。北魏汉化改革后,由他族汉化而来的艾姓也繁衍于北魏之新都洛阳,其与汉人艾姓相融合,使艾姓河南郡望鼎盛一时。此后至隋唐,艾姓以上述之地为中 心,逐渐播及北方诸省。唐末五代时,艾姓同其它中原人士一样大规模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并有一支远徙重山峻岭的福建。宋元之际,艾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愈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艾姓入迁。明初,山西艾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渐有浙闽粤沿海之艾姓移居台湾。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等地之贫民伴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东北三省谋生,后主流逐渐北抬至黑龙江流域。下传至民国,艾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如今,艾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黑龙江、江西、河北、陕西等省为多。目前艾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九位。 郡望: 陇西郡 秦置,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汝南郡 汉置,治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
天水郡 西汉置,治平襄(故城在今甘肃通渭西北),东汉改置汉阳郡,移治冀县(故城在今甘肃甘谷东南),三国魏仍改天水郡,西晋移治今甘肃天水,北魏辖境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
河南郡 汉改三川郡置,治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黄河以北原阳等地。 堂号: 爱民堂 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陇西、汝南、天水、河南。②自立堂号:东乡等。 字辈: 某支艾氏字辈:一国廷中士,儒洪家树为,学有兆应吉,锡绍启承先。
福建建瓯艾氏字辈:道春玄乃,碧正子圣,朝廷国泰,官清民安。
湖南桃源艾氏字辈:世上红英笃,乙心泽已长,人文启宇天。
江西崇仁艾氏字辈:讲义立言,念昔先人。
重庆某支艾氏字辈:永志双白云,从阳嗣众国,先家湖海耀,子孙万义德。
云南某支艾氏字辈:自泽恒宪,尔有文光,必永世守。
湖北浠水艾氏字辈:天时春必永,美景资全元,万年承惠德,家国庆人贤。 名人: 艾颖,北宋臣。须城(今河南滑县)人。后唐时以乡贡入京师,中途逢一叟,谓颖曰:“子相甚贵,此去当登第。”授颖书一策,乃《春秋左氏传》,颖熟读之。礼部试《铸鼎象物贼》,出所得书,颖甚喜,援笔立成,若有相之者。主司爱叹,擢至甲科。北宋时官工部侍郎,迁户部侍郎,帝命执政择廷臣督在京诸仓,颖与焉。颖自以清望官,不宜亲浊务,辞不肯为,帝曰:“惟致仕乃可免耳。”颖遂请老。
艾宣,北宋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工画花竹翎毛,能传色晕淡有生意,扪之不衬人指。败草荒榛,尤长野趣。鹌鹑一种,特见精绝。米芾谓其芦雁不俗,苏轼称其翎毛花竹为近岁之冠。既老笔迹尤奇,虽不复精匀而气格不凡。熙宁初与崔白、丁贶、葛守昌等合画垂拱殿御扆各一扇,孤标高致,别是风规。传世画迹颇少,《紫茄图》(一作《茄菜图》)相传是他的作品。 艾晟,宋臣。真州(今江苏仪征)人。微徽宋时中进士,后又试宏词,中一等。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官至考功员外郎。曾以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校正、增补《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
平江艾氏
艾氏自春秋受姓以来,居分秦蜀二派。迄五季时中庸公生四子,列为东西南北四房。西房祖冲虚公数传而至华仲公,宋南渡时由江西乐安县望仙源徙平江县东乡杨坊罗庄。华仲生朝阳,朝阳生三子,长成一派九世孙容远为上房祖。次成二派九世孙明远为下房祖。上房至十五世科公、穆公,科公字晋卿,明举人,曾任苏州教谕。穆公号熙亭,官太仆少卿,迁都御史,巡抚四川,从劾时相张居正而声震天下,著有《终太山人集》传世。穆公生二子:而庆、而广,孙日芳,因明末兵燹复徙本邑东乡宦田。明万历28年(1600)艾穆始修族谱。清康熙52年(1713)、乾隆36年(1771)续修,皆以华仲公为始祖。乾隆47年(1782)增修,以唐翰林海清公为始祖,以华仲公为海清公十一世孙。道光4年(1824)、咸丰7年(1857)再修,亦因讹承讹。光绪10年(1884)续修,仍因万历旧谱,以华仲公为始祖。宣统2年(1910)科、穆二房合修,1933年科、穆二房重修。至今族人5000余人。
炎陵城北扶家冲艾氏
清代自福建迁此。
邵阳开化里艾氏
始迁祖财安公,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吉安迁此。
邵阳刘艾氏
始祖文通公,明初入赘于邵南银杏山艾氏,生子天贤,复姓刘艾。
汉寿艾氏
始祖延秀,宋靖康时由河南居余杭,后迁吉水,其子君说,居坪溪。君说子邦本、邦基、邦镇、邦业,邦本分居余杭,邦镇分居洪州,邦业分居永丰,邦基仍居坪上。邦基子伯通,宋孝宗时累官湖南运判,生世荣、世华,由此分为东西二族。世荣为东族,生从道、从懋、从吾、从太。世华为西族,生从礼、从周、从善。从善生季谊,季谊生明卿,明卿生本隆,本隆三子:文升,明永乐时迁汉寿荷塘;文鼎迁汉寿文武桥;文昊迁汉寿南阳嘴。1914年纂有族谱。字派:文孟奇瑞添政荣汝春应国正世守诗书光祖……。
益阳团堤桥艾氏
始迁祖志江公,明洪武年间自江西吉安来此定居。其后衍居北门塅、艾家河、郭家湾等地。
新化大坪村艾氏
始迁祖尚奖公,瑞州高安人,明万历间客游新化,因居新化大阳下八都小坪村。
蓝山凤感乡艾家艾氏
始迁祖忠秀公,清同治间由临武县迁来。至1931年,凡9户,男24人,女15人,共39人。
蓝山凤感乡艾家艾氏
始迁祖于佳公,明正德间由临武分来。至1931年,凡3户,男9人,女7人,共16人。
溆浦桥江艾氏
始迁祖祖伦公,原籍江西东乡县,明景泰6年(1455)迁此。
麻阳老田艾氏
始迁祖老止,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豫州府乌雅县(瑞金)黄土坝杨寨坪艾角音徙麻阳老田,土名方座。后裔分布隆家堡、文昌阁、锦和等乡镇。字派:冲祖朝启大,一士自文学,光宗永世昌,历代发其祥。续派:佳声隆禹舜,勋烈耀显扬,仁义礼知信,根本正伦常,诗书存为宝,忠厚庆久长。
http://tiebabaiducom/fkw=%B0%AC%D0%D5
艾姓最早起源于夏朝,属于华夏族,当时指汉族。
有艾姓的少数民族包括鲜卑族、回鹘族、回族、满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白族、瑶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壮族、朝鲜族。
满族的爱新觉罗氏后来改为艾姓。
历史上艾姓重要人物有:商朝艾侯、唐朝镇军辅国大将军艾朝、书法家艾居晦、宋朝画家艾宣、诗人艾可叔、元朝名医艾元英、明朝征西前将军艾万年、礼部侍郎艾常富、清朝刑部尚书艾元徵、武显将军艾肇昌、现代工程院院士艾兴、经济学家艾春荣。
扩展资料
艾姓的迁徙分布可追溯到先秦,族人最初分布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和江西修水一带。秦汉以后,有艾氏族人迁徙到今甘肃临洮、天水和河南平舆、洛阳等地。北魏时,在汉化改革的推动下,由去斤氏改姓而来的艾氏族人迁徙到北魏新都洛阳,与当地艾姓人融合在一起,使河南郡的艾姓家族更加枝繁叶茂。
隋唐时期,艾氏家族已繁衍到今北方诸省。唐末五代之际,艾姓族人为躲避战乱向南迁徙,定居在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并有远徙到今福建者。宋元时,艾姓族群在今南部省份繁衍开来,今四川、云南、广东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均有艾姓人人迁。
明初,艾姓族群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最大的族群之一,被分迁到今陕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嗣后又有今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艾姓人迁徙到台湾。清朝时,今山东等地的部分艾姓随“闯关东”的风潮前往今东北三省谋生,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流域。民国时,艾姓人在全国分布愈广。
-艾姓
艾姓的历史发展
本文2023-11-05 12:29: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4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