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培育女儿的一生,连结婚都在算计,陆小曼有一个怎样的母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精心培育女儿的一生,连结婚都在算计,陆小曼有一个怎样的母亲?,第1张

她精通绘画,晚年被上海中国画院聘为专业画师;她擅长戏剧,特别是在昆曲界名声斐然;她颇具文学造诣,文学作品尚佳。她,就是民国才女陆小曼。

现代画家刘海粟曾这样评价她:"诗歌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让世人惊叹的"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却一生情路坎坷,经历悲凉,接连三段失败的 情感 生活,使她的人生历尽种种磨难,可谓"半生癫狂、半生凄苦",一生曲折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是什么导致了陆小曼那离奇又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生故事?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或许我们可以从她的家庭与母亲那里找到一些答案。

陆氏一族本就是历朝历代的显赫家族,在常州樟树的陆氏宗祠里,陈列着陆小曼的照片、画作、诗文、书信、报纸报道、家谱信息等资料。

陆小曼1903年出生在上海,出身于官宦世家,她的祖父陆荣昌曾在晚清时任朝议大夫,官居四品。清咸丰年间因避"太平天国"战乱,全家迁至上海定居。

陆荣昌一生德行高尚,口碑颇佳,1916年,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陆荣昌亲笔题写匾额:"饥溺为怀"。她的夫人刘氏也获"本固枝荣"匾额。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毕业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他还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陆定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

回国后,他在国民党政府供职,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重要职务,曾经做过财政部司长和赋税司长,后来,他还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因此,陆家家财颇丰,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

陆小曼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她虽排行第五,但家中其他八个兄弟姐妹都很不幸地先后夭折,最后只留下了陆小曼这一根独苗,自然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骄奢、任性之气也就难免长到了身上。

陆小曼的父亲出身富贵家族,她的母亲同样也不是等闲之辈。

实际上,陆小曼更多的性情、才情还是来自她的母亲吴曼华的遗传和培养,单是从"小曼"这个名字,我们也能看出些端倪。

吴曼华,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副宰相)吴耔禾的大女儿,她的外祖父吴光悦,曾经官居江西巡抚。生长就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吴曼华,绝对称得上是民国史上的大家闺秀,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擅长诗歌文学,尤其擅长画工笔画,陆小曼从小喜欢画画,且绘画功底深厚,其实主要就是受到了她母亲的影响。

吴曼华自己就是一位大家闺秀,对唯一的孩子陆小曼更是抱有很大的期望。她一直在按"名媛"的标准来培养陆小曼,在她的内心深处,抱定了一个强烈的信念,一定要将小曼培养塑造成一位"名门千金"。

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吴曼华的苦心和功夫没有白费,她做得相当成功。

陆小曼的童年是在上海度过的,小学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是一种修女式、规范化的教育,再加上她天资聪慧、天赋异秉,很小的时候就棋琴书画无一不通,女红也很好。长到九岁时,全家要迁去北京,小曼也随父母去了北京,转学到北京一所校会学校"圣心学堂"读书,这是当时一所很有名气的贵族学校,那时小曼的法文已经很不错了,家里又专门给小曼请了一位老师教她英文,所以陆小曼后来成为一位精通多国语言的奇女子。

在吴曼华和陆定的精心培养下,陆小曼精通多国语言,多才多艺,绘画、舞蹈等都很擅长。17岁时,经学校的推荐,她有机会进入到外交部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19岁时就已经在北京外交界小有名气了。

因此,人们称她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并不为过。

鲜花、掌声、舞池、美酒、金钱……这些虚荣物质的东西可以说是陪伴着陆小曼长大的。从小在金钱消费方面就没有过任何的束缚和烦恼,她尤其崇尚自由浪漫、无拘无束的生活。而这样奔放无羁、非常自我的性格与价值观也直接定格了陆小曼一生的"悲苦基调"。

陆小曼的第一段婚姻,完全是由父母来安排的。在父母的要求下,她嫁给了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年轻军官王赓,这个年轻人可以用"年轻帅气、前途无量"来形容,他是万人追捧的乘龙快婿,太多的名门望族都希望把女儿嫁给他 陆定夫妇对这个女婿非常满意。

可惜,这个人们眼中最佳女婿,却完全不是陆小曼的"菜",两人终究不是一类人。他丝毫没有浪漫的情调,只知道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知道怎样哄老婆开心,与喜欢追求激情人生、享受生活、自由浪漫的陆小曼"格格不入""三观不合"。所以,没过多久,二人的感情就濒临破裂,很快,这段婚姻最终以陆小曼的移情别恋而宣告结束。

为了追求爱情,陆小曼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非议,毅然决然地嫁给了有妇之夫徐志摩。然而,命运弄人,她梦想中的理想情人,却没有给她带来期望中的幸福。

在与徐志摩结婚之后,她还是过着奢侈放任的生活,迷恋着灯红酒绿的社交场,频繁出入各种交际场所。

还有一个很重要悲剧缘起,是她与王赓离婚前怀上了王赓的孩子,为了能顺利离婚,她强行做了人流手术,却为日后生活埋下了一个祸根。手术并不成功,术后身体大不如前,不但让她失去了生育能力,还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结婚后,徐志摩为了满足陆小曼依然如故的巨大开支,每天得焦头烂额,到处东奔西跑,讲课挣钱,可陆小曼开销太大,家里还是入不敷出。徐志摩也会抱怨,他曾在写给陆小曼的一封信中写到:"老爷是一只牛,他的唯一用处是做工赚钱。"

按说徐家和陆家都是大户人家,二人婚后完全可以得到家里的资助。然而,王赓是陆定夫妇千挑万选的好女婿,他们始终对女儿的出轨行为无法认同、深以为耻,不会给予陆小曼任何经济支持,再后来,陆定夫妇宣告破产,此时家道中落的陆定夫妇也没有能力再资助陆小曼了;徐志摩的家人,又只承认张幼仪(徐志摩前妻)这一个儿媳妇,也拒绝给徐陆二人生活上提供资助。

婚后短短五年,徐志摩就意外离世,陆小曼又与家境一般且并未离婚的翁瑞午纠缠到一起,过起了饱受争议、长达三十年的同居生活。后因不堪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陆小曼只能靠长期食用鸦片来缓解痛苦。

翁瑞午死后,长年不工作、穷困潦倒的陆小曼不得不再次拿起画笔来维系生活,但生活还是非常清苦,去世时家里连一件完好的新衣都没有,还是翁瑞午的朋友送来一件新衣服,才把陆小曼入殓安葬。

"一代才女"陆小曼含着"金钥匙"长大,临走却是这样的悲凉处境,真可谓"人算不如天算"。

可以说,为了女儿陆小曼的幸福人生,母亲吴曼华一生都在为她精心谋划。

在吴曼华和丈夫的安排下,19岁的陆小曼便与当时赫赫有名的高富帅军官王赓成婚。如果剧情能按最初的设想进展下去,陆小曼的一生注定和母亲一样"富贵、安稳"。但在徐志摩出现后,吴曼华为陆小曼安排的一切,被彻底打乱了

吴曼华一直不能接受女儿对婚姻的背叛,她的强烈反对让陆小曼非常苦恼。陆小曼只得请出大文豪胡适做"中间人",劝说吴曼华接受徐志摩这个新女婿。

吴曼华最终还是同意两人结婚,但这位母亲却提出了两个意味深长的要求:第一、要请梁启超证婚;第二、要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婚礼。

吴曼华为什么会提这两个要求?从表面看,似乎只是证婚人和结婚场地的事,不很重要。然而仔细一推敲会发现:这两个要求远没有那么简单!足以见得吴曼华的良苦用心与智慧。

我们先看第一个要求,梁启超是王赓和徐志摩共同的老师,如果他同意证婚,就意味着"他认同了这门婚事",既然连如此有身份、有地位的梁启超都认同这门婚事,也就堵住了世人的嘴,其他人自然也无权再指责女儿了。

再来看第二个要求,吴曼华选择北海公园,因为那里是皇家园林。实际是要求徐志摩给女儿举办一场最盛大的婚礼、给女儿一个最大的承诺。吴曼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徐志摩一考验,也是要为女儿争取到必须要有的"身价"。

所以,从吴曼华提的两个要求,足见她的智慧与心机,既是她和对女儿的爱 ,也是一次工于心计的"盘算"。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海公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梁启超为他们做了证婚人。

陆小曼第一场婚姻就是由吴曼华精心策划的,在女儿第二次婚姻中,她继续当起了导演,又一次用尽气力想为女儿争得幸福。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两人婚后的第五年,徐志摩为了赶赴前女友林徽因的一场演讲,意外坠机死亡,陆小曼终究没有得到那份幸福由此,陆小曼的人生从28岁开始便跌入了低谷,一蹶不振,在与翁瑞午30年的同居生活中,依旧饱受指责、清苦悲切,此时的吴曼华已经再没有力气为女儿"盘算"了。

吴曼华为了能给女儿陆小曼一个幸福人生,为她精心筹划,苦心盘算了一生,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终究没能让一身才情、享有万般宠爱的女儿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其中的苦辣心酸,耐人寻味。

作者:玲珑

陆是中国第43大姓氏,尤其是在山东和河南。今天,姓陆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总人口超过570万。

鲁的名字与图腾

鲁,本义铜锭。甲骨文中的“禄”字看起来像一个古代的铜饼,金文中的“禄”字只是简单地填了两块,就成了一个铜锭的直观形象。小李的“路”字,连接上下两部分。鲁的意思是冶炼技术和工业。鲁人以此为原始图腾,命名为族名、族徽。鲁人长期居住的地方叫鲁,他们建造的城堡叫,最后发展成一个国家,出现了鲁这个姓氏。

陆氏起源于进化论。

吕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姜姓和姬姓。

第一封是姜的。炎帝生于,姓姜。炎帝孙伯夷,名太岳,辅佐于洽在立功,封于鲁,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陆的开国侯,为了受到炎帝的崇拜,又被赐姓姜。鲁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在西周初期,鲁侯成为的首领。到了,改名符国,又分支为鲁,一直叫河南新蔡,史称东鲁。春秋初,鲁为宋国所灭,其地后归蔡国。鲁人东移至江苏铜山东北部。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了鲁国。两个鲁国灭亡后,子孙都以国为氏,氏最多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吕尚,姜姓陆的后代,又名姜子牙、太公王,曾帮助灭商,周初被封弃。他是东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

第二笔支出出自姬姓。商朝末年,占领地,封其亲属于,这是国被封的第一个地方。周武王灭商朝后,立其弟毕恭高于毕恭,在今陕西咸阳北封他为毕国。魏被迁到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期,晋景公住在鲁国,大夫名叫,在陕西省霍县西南。他也在厨房吃饭,所以被称为楚武子,他的厨房城在河南商丘北部,他的儿子鲁祥以鲁为氏。陆机的姓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三个来源于外姓,外姓变化。进入魏晋南北朝后,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中原人民纷纷南逃。外国人住在中国北方。外来基因流入北方汉族人的事件不断发生。北陆家族的血缘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东汉时的东岳家族有鲁姓;吕氏吕氏,汉代武汉县白马边人;周琴是羌族人;东晋上榜吕姓出自族;河南吕氏家族出身鲜卑,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定居中原。鲜卑族如比丘族、副吕氏族、怒吕氏族、早期吕陵族、怒吕隐族等都姓吕,这些氏族都成了汉。清朝的满族人有姓陆的,原籍汉族,在旗上填了汉族再汉化后成为东北的汉族。

历史上吕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陆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安徽、山东、陕西、甘肃等地。秦汉时期,陆氏分布在中国北方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三国南北朝时,鲁氏已在江浙、江西等地流传,

明代吕姓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是明代第32大姓氏。宋元明六百年,全国人口增长率20%,吕姓人口增长率为负。面对战争和屠杀,受害者首先应该是北方的人,而鲁氏是北方的姓氏,自然受到严重冲击。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甘肃三省。这三省的陆姓人口约占陆姓总人口的46%,其次是山东、江苏、山西、陕西四省,其中陆姓人口集中了28%。浙江省吕姓人口约占吕姓总人口的18%,是吕姓第一大省。全国吕姓人口流动由北向东南也向西北移动,吕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形成浙江、江苏、甘肃、秦四省两大吕姓人口中心。

当代吕姓的分布与图谱

吕姓当代人口已达570多万,是中国第43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明朝600年来,吕姓人口从55万多增加到570万,增长了10多倍。陆姓人口的增长率仍然低于全国的增长率。自宋代以来,吕姓人口在1000年间呈下降趋势。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和河南,约占鲁总人口的26%。其次是分布在河北、辽宁、江苏、四川、黑龙江、浙江,这六个省份的卢姓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以鲁豫为中心,逐渐向东北、东南、西南扩散的鲁姓分布特点。600年间,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时期大不相同。从东南向华中、华北、华西的迁移非常强烈,已经大于从北向南的迁移。

吕氏分布于河南、山东、山西、京津、陕西北部、河北大部、黑冀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江苏大部、浙江、安徽、湖北东北部、福建东南部、台湾省、广西东南部和云南大部。卢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05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上述区域的覆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77%。河北东北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黑吉交界地区、宁夏、甘肃东部、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湖北中部、安徽西南部、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广西大部、广东东南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卢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042%-056%,其覆盖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

卢姓传统文化

陆的郡县主要有河东、东平、东莱、杨寨、濮阳、洛阳等。陆会馆与县会馆、渭滨会馆等同名。“渭滨”这一堂名,是鲁氏家族的始祖吕尚的名字。鲁,即姜子牙,相传隐居渭水之滨打鱼,结识,被尊为佛,辅佐灭商,被封于齐。

陆的大名有以下五副对联:

直立;包店人才。

岳阳仙客;渭水老人。

高龄者怀渭水;春花满瀛洲。

弃鱼竿,尊皇;少做雨伞,多做人才。

包店才子,推圣作之雅;挺胸抬头,瞻仰慧叔遗容。

家族格言

《家训》是最真实、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家训,尤其是被明代学者吕坤所接受。吕坤,河南宁陵人,万历进士。他是陕西巡抚兼刑部侍郎,是一个疲惫的官员。吕坤思想不拘一格,自称“儒道禅,儒道禅”坚持“天地万物只是一息聚散”的一元论观点,反对理学“理先于气”的说法和佛教“轮回”说。倡导充分关注“国家存亡、人民生死、人心善恶”的思想。在教育思想上,他反对“生而有知”,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识。主张阅读要明确主旨,不必找章找句,拘泥于虚词。提倡“心善”、“已被认同”、“善救失”等修养。他非常重视子女的品格教育,认为如果没有好的品格,“中三元一官,一分钱一分货?”它强调“要有德,要办事公道,要成熟,要说真话”,凡事都要“把正义放在头上”。

上海图书馆现有鲁家谱198种。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年到79000年,共收集到250位陆姓名人,占名人总数的055%,在名人中排名第37位。鲁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74%,排名第28位;鲁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045%,排名第49位;鲁名家占全国艺术家总数的043%,排名第五十五位。

历史上吕姓的重要人物有:秦代宰相吕不韦;西汉皇后吕雉;吕布,东汉名将;梦露,三国名将;西晋文献学家吕臣、音韵学家鲁静;东晋十六国凉国国君吕光;唐代哲学家吕才,宰相吕进,著名道士吕洞宾;北宋时,尚书左仆吕大方,宰相吕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秀才兼碑刻家吕大临;南宋诗人吕本中,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明代画家吕纪,学者吕坤和吕楠,戏剧理论家陆天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吕留良;民国民主革命家吕大森,建筑师吕彦直;当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历史学家吕思勉和吕振宇,气象学家吕炯,画家吕凤子,民族音乐家吕文成和佛教学者鲁鹏。

Lv血型

卢姓人群的血型分布如下:O型占338%,A型占286%,B型占288%,AB型占88%。

陆氏的源自虞舜,《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出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

  提起陆氏最早的这段渊源,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4000多年前虞舜把帝位禅让给夏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夏禹封于虞城(妫水),也就是现在山西省永济县南部的地方,并且以“妫”作为整个家族的姓氏。换句话说,现在山西永济县的南部,正是陆姓人的最早发祥之地。

  不过,陆氏也跟其他著名姓氏一样,并非单纯的“一脉相传”,而是由好几支不同的分子共同组成。依照《风俗通》的考证,便可以知道原本源自虞舜的陆氏,很早就已有新血加入,该书是这样说的:“春秋时陆浑国之后”。

  春秋时期所谓的陆浑国,本来是伊川(今河南省境内)之地,由于有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此而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住在伊川,不久就于周景王20年被晋国所灭,并且也仿照汉人的习惯,在国亡后以国为氏而姓了陆,使得陆姓的阵容,很快地庞大起来。

  除了以上两种被普遍采认的考据之外,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时期祝融氏的儿子陆终的后裔,也有以陆为姓的,像《广韵》一书就指出:“古天子陆终之后”。

  陆姓的组织情形,的确相当复杂。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又有一批新的人马加入陆氏的阵容,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记载的:“步陆孤氏改陆氏”。这样一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角落的陆姓人家,如果有心要探寻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十分的费事了。

  陆氏很早便称盛于江、浙一带,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就以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左的东吴来说,陆氏便是人材辈出。自孙权麾下那位大将陆逊开始,他的儿子陆抗,两个孙子陆机和陆云,就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到了宋氏,说到忠义凛然,陆氏更是当之无愧。宋朝末年保卫宋室,元兵攻破崖山时仗剑驱妻子入海,自己则背负卫王赴海而死的陆秀夫,更是千秋共敬,万世共仰的大忠臣 。

陆广作品1.江苏地区(江阴) 《陆氏世谱》 ,卷数不详,现存17册,陆炜纂修,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世德堂木活字本。(无锡)《陆氏世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秀野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783年)本,8卷,首1卷,陆熊祥纂修;民国11年(公元1922年)仰贤堂铅印本,正编90卷首l卷,后编5卷,陆绍云等修;民国37年(公元1948年)仰贤堂铅印本,126卷,首1卷,陆瑞星等修。(无锡)《陆氏宗谱》,卷数不详,l册,陆耀明纂修,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崇本堂木活字本。(无锡)《陆氏世谱》,90卷,首1卷,92册,陆大镌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本。(河北大学)(无锡)《陆氏世谱摘录》不分卷,5册,陆熊祥录,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抄本。(历史所)(太仓)《平原宗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刻本。(吴江)《汾湖陆氏族谱》,不分卷,2册,编修者不详,近代传抄本。(吴江)《汾湖陆氏世系》不分卷,l册,陆焯辑,清咸丰间抄写本。(吴江)《陆氏先德录》l卷,陆乃普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羲经堂刻本。(吴江)《先德录续刻》,1卷,陆鼎奎辑,民国8年(公元1919年)刻本。(吴江)《平原松陵陆氏宗谱》12卷,首l卷,陆乃普纂修,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刻本。(历史所)、(吉林大学)(吴江)《松陵陆氏宗谱》12卷,首1卷,末l卷,4册,陆维钰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抄本。陆游作品(吴江)《陆氏世略》l卷,民国8年(公元1919年)柳弃疾钞本。(武进)《陆氏宗谱》,18卷,陆华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永言堂木活字本。(武进)《陆庄陆氏世谱》,29卷,末l卷,编修者不详,民国8年(公元1919年)怀忠堂活字本(武进)《晋陵茅庄陆氏宗谱》8卷,8册,陆南昌纂修,清同治国十一年(公元1872年)怀忠堂活字本。(历史所)(武进)《樟村陆氏宗谱》16卷,陆德秉等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继述堂木活字本。(辽宁图);此外有民国9年(公元1920年)继述堂木活字本,18卷,陆兰亭等修。(江苏常州市图)2浙江地区(平湖)《陆氏家史》,5卷,陆鸣銮纂修,清抄本。(上虞)《上虞雁埠陆氏宗谱》,6卷,陆荣泰纂修,民国15年(公元1926年)兄弟印刷所铅印本。(吴兴)《陆氏支谱》,6卷,陆积昌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活字本。(吴兴)《陆氏支谱》,不分卷,2册,陆维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刻本。(历史所)(吴兴)《月河陆氏支谱》,不分卷,陆树堂等修,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人民大学)、(辽宁图)、(南京图)(金华) 《东阳陆氏宗谱》 ,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明木活字本;此外有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木活字本,18卷,首1卷,陆应记等纂修;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兆台等修;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文焕等修;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中华等修: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庆培纂修。(金华)《东阳陆氏宗谱续编》,卷数不详,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898—1906年)木活字本。(金华)《东阳陆氏宗谱前编》,卷数不详,民国王8年(公元1929年)木活字本。(海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30卷,首2卷,20册,陆振之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刻本。(海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30卷,24册,陆鹤翔等修,民国3年(公元1914年)希贤祠刻本。、(浙江嘉兴市图)(绍兴)《陆氏族谱》,不分卷,陆曾纂修,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世德堂刻本。(绍兴)《两溪陆氏家乘》,4卷,4册,陆岳阳纂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刻本。(人民大学)陆蠡(绍兴)《山阴梅湖陆氏宗谱》,6卷,陆遵修纂修,民国6年(公元1917年)中正堂活字本。(吉林大学)(嘉兴)《吴郡陆氏窦巷支世系图表》,不分卷,陆祖谷纂修,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江苏苏州市图)、(浙江嘉兴市图)3上海地区(上海)《陆氏宗谱》,不分卷,陆位纂修,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写本。(上海)《云间陆氏家乘》4卷,首1卷,陆昌耀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刊本。(松江抄家物资办公室)(上海)《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不分卷,4册,陆修先等修,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人大),此外有民国15年(公元1926年)石印本。(上海)《陆氏世系表》不分卷,陆咏荃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稿本。(嘉定县博)(崇明)《陆氏世谱》不分卷,陆坤元等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行素堂刻本,此外有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行素堂本,不分卷,陆坤元等修;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务本堂刻本,不分卷,陆志铨等修。;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刻本,不分卷,陆菊亭纂修,40册。(崇明)《陆氏大宗世谱》,不分卷,陆运涛等修,清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国4年(公元1915年)务本堂刻本,卷数不详,陆志铨等修。(崇明)《陆氏世谱》,清刻本,纂修者不详,一册,残本,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清道光间。4.安徽地区(太湖) 《太湖陆氏宗谱》 ,卷数不详,陆钰山等修,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怀橘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国7年(公元1918年)怀橘堂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邦彦等修。(历阳)《陆氏宗谱》,2卷,2册,陆天锡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双璧堂木活字本。(潜山)《陆叶氏宗谱》,19卷,首1卷,24册,陆济川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崇本堂活字本。(人民大学)(歙县)《陆氏家谱》,卷数不详,民国26年(公元1937年)许承尧校抄本。(安徽博)陆小曼5.南方其他地区(湘阴)《罗湘陆氏支谱》,陆传薪等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河南堂木活字本。(广东)《陆氏世德记》,陆师彦等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95年)木活字本。(广西邕宁)《陆氏族谱》,1卷,陆仰阶纂,1949年抄本。(广西档)、(广西邕宁县档)6.北方地区(通城)《陆氏宗谱》,6卷,首1卷,陆彝典等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以文堂木活字本。

这座立在路口的宗祠初见时就很喜欢,直至最近才短暂停留在门前。

陆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丁亥春1767年,迄今已有247年历史。陆氏家族历代走出无数武将贤才,贤相颇多,历经10世,人丁兴旺。  

原本是二进院子,前进穿堂三间,上有雕花,房檐有花砖装饰人物、花鸟图案。前后两进中间是天井相连,地基前低后高,寓意步步高升。天井左边是过道,右边是厢房,天井中筑两个方形花坛,植天竹树,寓意为万古长青。后进房三间,前沿无墙,置雕花格栅门六樘为墙,下面是正方形青砖按菱形方块铺地。正中间设有神龛,供奉先祖灵位。原正门内有一对石鼓,已遭破坏。原来正门外有四个旗杆也不知所踪。

陆氏家族自汉唐宋贤相颇多,明清代及至党代不乏其人,因公才能受封公侯、卿相、大夫、守尉、令者比比皆是。陆贾为汉孝文帝时丞相,陆绩为三国时吴国宰相,共出过16位宰相。

正因如此,此祠堂的门是八字开的,在古代只有一定级别的的房屋才能开八字门。古云:“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徽商效仿官府之门显示望族高贵门第,取“宅门八字开,财气滚滚来”之意。并应风水之说,若增强旺气,开门要得其法。

门口的四根旗杠石是彰显功名的,旗帜上的“进士及第”四个大字显示着这个家族代代皆有能人出的显赫与威望。旗杆石为旗杆底部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旗杆石圆的、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较常见,扁形的则十分少见,因为按封建等级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杆石,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石旗杆凿成后,家族要举行热烈庄重的仪式来竖立,全村人要敲锣打鼓来祝贺。能竖上这种旗杆,是家族的荣耀。大部分旗杆是一人一杆,但也有两人甚至三人同立一杆的。石制的旗杆,古香古色,造型别致,高高矗立,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说明这个地方越人才辈出,人杰地灵。故“石旗杆”是功名、荣誉、权势、地位的象征,“石旗杆”越多表示该族的人功名成就越多,家族就越尊贵和荣耀。这些代表功名的旗杆石、进士墩、大夫第等都随着历史的长河东流去。但崇尚文化的风气,在这些名人的影响下依然浓厚,代代相传。

祠堂门左右两侧是用4040cm的青砖按菱形方砌成。门内有石鼓一对,按古制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才能享有。

据陆氏宗谱记载,凡经陆氏宗祠者,自一公里外的陆家古桥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经过这个陆家村时,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都要步行经过。可见这个家族的威望之高。

每逢节日,都要在祠堂里唱戏。据村里的老人陆帮义说以前祖宗选地方都是要看风水的,几百年的风水和牌位,都不是乱放乱挂的,每次重修都要举行慎重的仪式。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纽带,也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与变迁的悠久历史沉淀,它的外墙已然带着岁月走过的班驳,却无声的诉说着早已逝去却无法抹灭的那些过往。这些祠堂和老屋是带着传统文化符号的建筑,它就是一部活历史。

注:以上资料大部分从网上搜集,纯粹是知识学习。

精心培育女儿的一生,连结婚都在算计,陆小曼有一个怎样的母亲?

她精通绘画,晚年被上海中国画院聘为专业画师;她擅长戏剧,特别是在昆曲界名声斐然;她颇具文学造诣,文学作品尚佳。她,就是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