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祖祠的意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1收藏

重修祖祠的意义,第1张

重修祖祠的意义

重修祖祠的意义,祠堂是在历史上顺应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因为我们中国自古有尊宗敬祖的优良传统,而祠堂里面传承的文化非常重要的,祠堂破旧了是需要重修的,下面是重修祖祠的意义。

重修祖祠的意义1

一、修建祠堂,修族谱,这是一件好事情。

我们的根在哪里?就在族谱;我们的寄托在哪里?就在祠堂。

我们应该鼓励修建祠堂。修建族谱,举办族人大会。但是我们也反对那一种浮夸的,超级浪费的奢侈型的族人聚会。很多人评价中国人是实用主义,中国人没有信仰,比如说去庙里也好,去观里也好,烧香,烧头炷香烧,很大的香,然后跟神或佛说,我今天烧香,你要保佑我,什么生意兴隆啊?赚很多钱等等。这是典型的等价交换。

因为我们与祖先交换习惯了。一个中国人,你可以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但是你必须敬养祖先,这种思维是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我们为什么供养祖先,因为祖先能够保佑我们,给我们带来平安,这是我们供奉祖先的理由。这个理由一说破就觉得挺搞笑的,但这恰恰就是现实,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是在祖先的庇护下成长,祖先就是我们的根。兴建祠堂也是更好的供奉我们的祖先,让我们心里更加的踏实,神佛面前,祖先似乎离我们更近。

重新修祠堂,修族谱,就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祖先曾经的辉煌,也激励了这些后世子孙们,必须要努力,否则对不起祖先,成不肖子孙。所以这绝对是好事。

二、居庙堂之高,盛世修典。处江湖之远,盛世修祠堂。

本质上是一样的。修祠堂、拜家谱,荣耀祖先,流转传承,就是精神价值感的时空满足;修家谱、建祠堂是民间对官方信仰的模仿;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民间精神需求,宜疏不宜堵。需要引导这种现象,避免修祠堂、家谱过程中的强捐等不合法不合理行为。

首先说明一下。这种现象在南方较多。因为历史上的原因,尤其是60年代,北方祠堂、家谱一段时间被破坏了,清除的比较严重。而南方由于山高皇帝远,远离政权中心,丘陵、山地地形信息闭塞,祠堂、家谱信仰保留下来较多。笔者所呆的福建,祠堂林丽、恢宏,这类民间信仰比比皆是。

比如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黄家祠堂(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林耀华写的《金翼》、《义序的宗族》就是以黄家祠堂为背景),世界闻名。一度因为拆迁闹的纷纷扬扬的福州胪雷陈家祠堂(陈家后人有著名学者陈景润家、将军陈少宽)。笔者也参观过民国时期林森主席建立的林家祠堂。

1、价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

改革开放30多年后,解决了温饱,小康问题之后。农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钱来考虑精神世界的满足。人是价值的存在。修祠堂、拜家谱,就是精神世界价值感的时空满足:修祠堂,空间上展现了这种生命存在价值感;拜家谱,时间上展现了家族不断代,流转接续,兴旺发达。无论是修祠堂好,拜家谱也好,本质上是情感上链接与祖先的通道,展现成功的精神价值。

修祠堂、家谱,一般多由家族中有威望,事业成功的人担任牵头人,经费自愿认捐。不成文的规定是多捐者总能在形式上留下浓重一笔,或在祠堂牌匾上留名,或在家谱上留下重要位置。这何尝不是一种荣耀。

2、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的空间寄托。

中国的历史是官方的历史,有家庙、天坛、孔庙、尚书庙等纪念活动场地;有史官记述历史等。历史以来是不允许民间公开建庙修家谱的。但一直以来,民间对官方的模仿体验一直就存在。修家谱、建祠堂就是对官方信仰的民间模仿。

学术上称呼民间信仰为中国第六种宗教。民间信仰包含了祖先崇拜、地方神灵信仰(如妈祖、临水夫人、将军庙、天后宫)等。所谓的宗教信仰必然是有程序化的仪式、宗教活动场所、成文经典教义书籍等内容。民间信仰中家谱就是文本,祠堂就是空间场所,逢年过节的祭祀拜谱就是仪式。

对祖先的崇拜古已有之,逢年过节祭祀祖先,合情理。今天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从法律上肯定了国家承认这种祖先信仰的合法性。让我们对祖先追思怀念,珍惜当下。而修建祠堂、族谱,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而为了荣耀祖宗,必然在实际上发奋图强,这也是有一定现世价值的。

重修祖祠的意义2

宗祠,又称祠堂,姓氏意识强烈,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堂宇,也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传承礼德、团结族人的重要场所。宗祠原为“追远、根本”的目的而兴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体现出礼尊而貌严。它既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乡土文化的根。

宗祠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人人文根基,它涵盖了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祠堂陈列格式、祭祀礼仪,以及宗谱家乘、行派世系、传记事略等领域,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祠的兴废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在破“四旧”的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宗祠及宗祠文化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盛世修史,宗祠复兴也应运而生。各村的孝子贤孙,克己复礼,为复兴宗祠拼搏不已。

祠堂建筑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从尊宗敬祖,保护文物的艺术和资料价值出发,纷纷重修宗祠,既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延续其传统特色和环境风貌;又结合区域地理,丰富宗祠文化内涵,通过和谐的建筑风格,引发民众内心的认同感,升华为心灵的归宿。

旧时,祠堂讲究采光,以适应风水术的要求,格局不能随意设置,要受封建礼制约束。如开三山门和门前设置门当户对(石锣石鼓)、石狮,族内必须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人;祠堂门前的照壁若要镶嵌麒麟,脚的站跪姿势应按族人官阶品位而定。

祠堂门前会为取得功名的族人设立旗杆夹,以资彰显并激励后辈。后人可以通过了解祠堂的格局,进而了解村庄的发展历史。当你走典雅壮观的祠堂,就能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色。

祠堂意义

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之一,它用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诠释一个村庄的时代文明。透过祠堂,人们可以约略看到一个村庄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这些杰出的人物分布在各个村庄,他们的故事伴着祠堂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已经被渐渐淡忘;而有些,因为特殊的原因,也许还不曾被人所周知。

祠堂中记载的名人事迹,既让杰出人物名留青史,万古长青,又鼓励着后代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实人生,奋然前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个人力量。

充分利用好宗祠文化资源,引导宗祠活动的健康发展,剔除封建迷信成分,发挥宗祠文化“以德育人”和凝聚力量的功能,培育时代道德风尚,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占领祠堂阵地。如此,才能让传统宗祠文化在新世纪的文明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重修祖祠的意义3

祠堂文化

祠堂作为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十年来,祠堂的文物价值得到了更集中的关切,全国及各省市都将祠堂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且成为迅速增加的文物保护单位。

在很多祠堂的墙壁上,往往挂有“家训”、“族规”、“家法”内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其中有些如“君臣父子”、“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是属于我们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但有些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睦近邻、崇俭朴、恤孤寡、戒*逸、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

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

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

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

祠堂的文化价值

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祖国与民族永恒历史文化价值的承传。

巫峡夔门,巴楚要冲,交万壑而耸千峰。

顽强的李氏祖先,自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六三年)移民入川,即在巫山错开峡谷天堑之间,薄土砾石之上,与天地开乐土,与地斗丰仓禀。四百五十余年间,裔孙繁衍,族大丁繁,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人类寻根之薮,实乃人性本源。我族裔孙,感念四百余年来,湖北李氏族裔两送谱书入川,但后历经战乱,又因年代久远时境变迁,终无家谱传世,实为天下之大憾。无家谱,就像游子飘零,也如无根浮萍。

恰逢盛世,又因二零一二年三公合叙,念我族裔孙,失联已久,彼此“相见不相识,相遇两不知”,其状也可憾可惜!二零一六年,湖北李氏族裔再送重修谱书《李氏宗谱》一套,此举重若千钧!叩谢即使分隔千山万水数十代,仍视我支族裔孙血浓于水一家亲!

泪目之下,遂将修续巫奉李氏裔孙家谱大事提上议事日程。

家谱的修续,涉及每一位族人。因为有族人才有家族,众多的家族繁衍生息汇成家史,家史的聚集浓缩最终形成国史。国史便是家史的精华荟萃,中国数千年历史,李氏族裔名垂青史无数便是明证。

修谱之事千头万绪,我们都未亲历其中,但翻阅厚厚五百多页家谱,八易其稿终审定。每位名字的一笔一划,每个分支族裔的点线相连,我们仿佛看见编委成员们夙兴夜寐,眼观远祖生平血脉,宵衣旰食,日思谋划集散成家链的劳碌无怨。每个名字每张照片背后流淌着的汗水,是他们三年多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跋山涉水地寻找核对、编撰校订的艰辛。其间展示给我族裔孙的是其浓烈的家国情怀,超凡的宗族大义和无私的家族大爱。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李氏族裔后代子孙以届堂先贤为镜,追寻其遗志,传承其教化,遇苦难时隐忍奋斗蓄势待发,且得志时谦逊尊贤回报家国。

我们知道,修续家谱犹如史海钩沉,因历史大浪淘沙,先辈留给后辈的资料甚少,其状之艰。编委会成员们所做的,就是让后人能看到过去历史的完整记录和今日正在发生和进行的历史。每一代人,都是经过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整个人生才能在家谱中落笔。从记载的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代人,就了解了这个家庭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更长时间生命传承的历史。我们深知,若是在当代,一个名字的两三个字很容易写,但把过去几百年间的李氏族裔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准确无误写出来,却是很辛苦的事。

为尽力完善家谱,梳理四百多年间祖先的血脉族系,不使一户一人漏册,保证每一次落笔都尽量与事实相符,每一个所载名字的准确无误,编委会成员遍寻族人,数钻深山寻坟茔,访耆问宿,还兼现代通讯网络电话联系,反复核准校订。欣慰的是不管在相邻咫尺的近村,还是到数百里之外的远落,只要遇到李氏族人后裔,即使素昧平生,也都热情有加,昭穆有序,这充分凸显出我李氏家族数百年来崇尚礼法,孝悌为先的美德。这些工作,也保证了家谱中所录得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事实都尽趋准确。

在当代的问题上编委会亦不省不略,他们秉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的就会成为历史,而历史会有很多不解之谜,足够清晰地描述当代就是为未来所言的历史负责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原了李氏族裔不断发展兴盛逐渐壮大的脉络。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未解之谜未竟之事甚多,还得留给后世子孙去继续研究核实和完善。

一部中华文明的传承史,其实就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史,而中华传统文化已深植我们的家族传统之中。四百多年来,巫奉及周边区域的李氏裔孙,战天斗地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与贫瘠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艰苦卓绝地不懈努力,逃过了炮火连天的战乱,也熬过了蚀骨侵腹的饥荒,让薪火相传,血脉宗亲连绵不绝,枝繁叶茂,实在可歌可泣。

纵观家谱全册,严谨而完整地收录了《李氏宗谱》的部分内容,也创新性地新增了与巫奉地域有关的三台八景十二峰、民歌民俗、家书、健康养生常识等。其内容丰富纷呈,品味甚高。细细拜读,感触如下:

一是纲目清晰,结构严谨。谱书分为前言、凡例、纲目篇、感赋篇、祖德篇、人物篇、芳名篇、世系篇、组织篇、徽献篇、编后篇共十一章。从李姓由来,到数千年脉络延续,经世事变迁族人徙迁,直至历代经世之才,还录圣贤语录、家训、义学记教化后代,更呈此次修撰详尽事宜等,为后世悉知李氏族裔数千年历史中,族事发展,也为回答“天地之间人之为人,来自哪里又去向何处”等宏大的人生哲学命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二是资料翔实,信而有证。此次续修族谱,是在湖北嘉鱼宗亲提供的家谱基础之上,巫奉及周边族裔后人合力而为。修谱编委会成员是在修谱理事会成立之后,认真遴选,反复斟酌推选出来的,由热心家族事务、德高望重之辈组成。修谱三年多时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详尽调查研究中审慎完成。宗谱纵贯四百多年历史浮沉,横通各支脉族裔数千人员,实事求是,难能可贵。

三是白话呈现,通俗易懂。历代谱书均用文言,但世事发展应顺应时代。无论是湖北三公合一修撰《李氏族谱》,还是我巫奉接力续编,都用白话文呈现。谱书每章经编者整理完善,都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为后世裔孙查阅家谱甚至再续家谱提供了方便,也作出了表率。

四是以谱为例,教化育人。族人的兴盛繁荣,离不开绵延不绝的宗亲文化,更离不开历代先贤的率先垂范。初有春秋老子李耳、后有盛唐李氏帝王将相数百人,再有当代各行各业精英荟萃,无不体现出过去数千年来李氏族裔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卓越贡献。谱例中对此一一记录再现,表达出裔孙誓要继承先贤遗志,重教育、兴文化,教化李氏后裔勤学上进、开拓进取,福报千秋万代的深切心愿。

五是谱例严谨,制作精良。谱书续修过程中,得到了县域地方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研究资深研究人员、县志编撰研究办公室等的指导和支持,使谱书既有老谱书的传统风格,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谱苑珍品。

今逢新谱问世,裔孙盛会,承蒙耄耋之年祖父重托,不敢推却,但甚觉千钧。恭读宗谱数度,几番垂泪。感念白发苍髯为子孙竭尽心力,后世裔孙当效忠家国报此恩。郑重提笔,抒写心绪,是感悟亦是对列祖列宗的尊崇。

江山代有才人出,族风永续传万代!谨此复命!

璠公三十四世孙永梅

于公元二O一九年五月四日

文 | 鹤湖风光

东至县胜利镇新华江村,位于升金湖北滨后村庙,前眺鹤湖笔架山,后观菊江振风塔。嘉靖四十年,菊江江氏八房七世祖镜公,见山青水秀,定宅耕读。历世五百载,开枝散叶,瓜瓞绵绵。

姓氏是每一个人的标签,是一个家族的符号。宗谱则是同一个姓氏家族从古至今的生命载体,精神家园。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万里江水,源起何处,谱能告诉你,你是谁,来自何方。宗谱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时光隧道,让我们驰骋其间,目睹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聆听先哲们的家训和家规,敬宗睦族,团结友爱,光大家风。

上溯民国三年,菊江江氏八修宗谱,巳经遥遥百年。历经战火兵燹,老谱残缺不全,重修家谱,迫在眉睫。菊江江氏后村庙二十一世裔末泉宗贤率先出资,倡议修谱,合族相应。族内宗仁希平、声平、中年、云旺、海平诸君,慨然担纲,积极推动。他们肩负着家族的使命,上乘先祖之德,下启后来之贤。续修家谱的热情,激荡着他们的情怀,无惧风雨,不惮远涉,四处奔波,终于寻回百年老谱。

宗谱是大家巨族的瑰宝。拜考江氏远祖,有危身之忠,有显亲之孝,有戡乱之武,有华国之文,有利人之功,有惠民之政。其巍然可仰、凛然可畏的先祖事迹,非独仪型其家,实足以惠中华。余笔何足以副仁人孝子之心,更难著斯谱之重文!

江氏历史悠久。夏启之时,中华始祖黄帝瀛姓后裔元仲公,因伯父益公佑舜有功,受封江地侯,元仲公尊为江氏得姓一世祖。三十世济公助周武王伐纣,功封七百里,国号江国,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江国世袭千年,至公元前623年被楚国所灭。后代迁徙各地,为不忘故国,便以原国名江为姓氏。随后各代,功高位显,因官散居天下。

60世烈公,周赧王时任殿中大夫,由济阳迁居阳安(河南确山);69世祐公,东汉光武时任广陵太守,由阳安迁临淄(山东淄博);71世革公,中华孝经二十四孝之一,人称江巨孝,封谏议大夫升齐相,由临淄迁邳州(江苏睢宁);75世统公任太子洗马,由邳州迁丹阳(安徽宣城);77世淹公梦笔生花,文思卓然,登进士第,封醴陵侯,由丹阳迁萧山(浙江萧山);83世法跃公由萧山迁信安(衢县);87世宏秦公由信安迁开化(浙江开化);94世大沣公后汉乾祐庚戌进士,其孙淮公由开化迁鄱邑泽源(江西铁炉埠);107世胜五公弃泽源迁居鄱阳大湾;至117世华二公,赠封监察御史,于明洪武十三年由江西大湾迁居安徽东流南门道观嘴,华二公敬为菊江江氏始迁祖。

华二公生八子,八房径公于明永乐十年由道观嘴迁居濠口嘴江家坝;菊江江氏七世祖镜公于嘉靖四十年,由濠口嘴迁居后村庙,为新华江村始迁祖;十三世士华公,讳有功,恩授武略骑尉升江都阃府,由后村庙迁居省城。

远仰高风于前代,近采芳迹于潮流。文坛华国,千年相承,前贤淹公名誉青史,后昆二十二世裔江亚峰,光宗耀祖,文章卓尔,名列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政坛惠民,后继有人,二十世裔江泽胜荣任东流镇委书记,东至县政协常委。地以人传,人杰地灵,上继先哲,有志竟成。以忠孝继先,以读书韶后,以勤俭律身,以清白立世,家风是我们行走世间展示自己的最好名片。后村庙菊江江氏以历史的厚蕴,必将人文蔚起,枝繁叶茂。先祖庇萌,宗族团结,共同构筑美好江村。

  摘 要:近三十年,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文章先回顾了家谱的历史演变,再分析了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并以家谱的“前言”、“后记”来例证。  关键词:家谱 重修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0-01

 家谱,也称宗谱、族谱、世谱、家书等,是记载一个家族迁徙、繁衍、兴衰历史,褒扬家族功德人物的史实资料,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近三十年来,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这股编修新谱的热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可以从新修的家谱的“前言”、“序”、“后记”等中得到印证。

 1 家谱的演变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甲骨、青铜器上简单刻有父子兄弟世系,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形态的家谱。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家谱适应世家豪族的政治需要处于兴盛期,成为了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唐代,谱学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官修谱牒巨大,私修家谱亦十分兴盛。宋代为家谱的转型期,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家谱作为用来区别门第身份的政治功能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尊祖、敬宗、收族”和“尊尊亲亲之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式谱例和苏式谱例。进入明代,中国家谱发展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并基本定型。明代修谱进一步发展以朱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作为修谱的指导思想。清代及民国时期,编修家谱的活动在民间非常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编撰家谱一度停止,大量的旧谱牒遭到了破坏。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率先出现了重修家谱现象,很快遍及全国各地。

 2 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例证

 21 主观愿望——敬宗睦族,惟有修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和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增长,即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日曾增多。各家族子孙迁居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而家谱,就是家族群体联系感情、亲情的纽带。族中老人希望通过修家谱,达到“敬宗睦族”的目的。浙江海宁《褚氏家谱》的“前言”中写到:“当大部分子孙汇集硖石参加迁葬时,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尤其是少、青、壮年一代对褚氏根从何来、对家史一无所知。所有健在老人都为自己重任深感不安和内疚。后经合计,一致认为,有续修家谱刻不容缓的急切愿望,因此开始筹编。”修谱可以使民族源流清晰,能得到族人相互提携帮助。……吾族之谱,自公元一九二四年第四届续修至今,屈指已八十有六载,由于年代久远,族内后裔或谋生外迁,或经商发迹,子孙繁衍,徙居各地,昭穆既远。当今后裔辈份不清,祖宗支派不明,犹如陌路之人,如何将族内之人团结起来,惟有修谱。”

 22 客观基础——盛世修谱,势在必行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盛世也为修谱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了“左”的思想牢笼,思想大解放使人们打破了精神枷锁,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生的政治条件;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百姓日益富裕,为修谱的各项费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上虞管溪徐氏宗谱》序:“盛世修志,盛世修谱。可以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赋予编史修志著谱的神圣使命和高度的责任感。”

 23 推动因素——“两个通知”的发布

 1984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撰《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为使这项涉及全国各图书、档案、文化部门的联合目录编撰顺利,国家档案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联名向大陆地区各文化厅、文管会、档案局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为了增加大陆以及海外收藏的中国家谱目录,2000年国家决定编撰《中国家谱总目》。为了推动此项工作进展。文化部办公厅于2001年2月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办社图函[2001]29号)。“两个通知”的发布对近三十年来的家谱编修意义十分重大,推动了家谱重修的盛行。

 首先,家谱的价值重新得到了确认。在“”时期,家谱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不要说是修谱,连收藏的旧家谱也遭到了破坏。而在“两个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钱塘孔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凡例中说:“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迁徙的历史文献,曾经被作为维系宗法制度和祖先祭祀的工具而被奉为圣物。然而在上世纪中叶的“”中被作为“旧时代”的遗物而惨遭毁灭。浩劫之后,家谱的性质和现实意义重新被人们所认识,被认为与国史和地方史志同为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第二,为农村修谱提供了契机,成为了修谱宗旨。需要敬宗睦族,修谱有了主观愿望。思想解放、物质丰富,修谱有基础。而家谱目录整理工作的开展,为修谱者重修家谱提供了契机。家谱目录专业工作人员为了对各地家谱资源进行调查、征集和著录工作,深入城乡,宣传家谱的价值、家谱工作的意义,民间私藏家谱被公诸于世。在家谱目录整理工作开展之际,各族人认为有必要对自家的家谱进行重修,并把“两个通知”精神定为修谱的宗旨。广西北流《郑氏族谱》凡例第十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等文件精神编好士球公宗支系族谱。并在书前附有“两个通知”的原文。《齐贤镇西徐巷村樊氏家谱》“谱例”第一条:遵循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国档会字[1984]第7号联合通知“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精神,作为编修本谱之宗旨。

 编修新谱是历史上续修家谱的继续与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民众需求的一个文化现象。新修的家谱跟旧家谱相比,有继承、有批判、有创新。我们应对其进行引导,使新谱编修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健康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赵小玲家谱征集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当代图书馆,2004(4)

一本完整家谱,家谱序言时不可或缺部分,序言本家谱完整介绍,类似于本书序言通过阅读家谱序言,清楚了解整家谱内容家谱编修来源及家谱故事。希望给正修家谱人士带去些帮助内容下:

家谱序言主要包括下几部分分别:

一、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情况下用支谱比较多

二、说明原因:修家谱或续家谱解释大部分族谱丢失或毁之贻尽缘由

三、叙述现状:说下现本族情况,展望下未来家族发展情况,社会青年今天东奔西走外工作等,为了让本家族成员之间永保联系勿忘祖宗等

四、修谱贡献:×××本次修家谱提供信息资料,×××提供经费,×××撰写,×××出资修谱

五、修谱结尾:说一些立谱重要性,写上具体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六、落款:分两种

(1)、撰修×××(从有谱来第多少代),世孙×××(名字要写姓氏)

(2)、缮写×××、世孙×××等,诚同家谱修家谱时,思想也同有家族德高望重老人喜欢用文言文表示对祖先尊敬,现人修家谱则,比较喜欢用白文目让人清楚看懂,写容易理解致于造成歧义。又说回来无论用哪种方式,都有各自作用和意义,结合现今语言情况来讲,使用浅显易懂书面语言来写家谱序言

修祠堂并续族谱,

血脉延续知源头;

继往开来添光彩,

家兴族旺国永固。

作为族人当投入,

出谋划策捐钱物;

男女老少付真情,

功在当代利千秋。[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

是件好事。李氏若有人续家谱我愿意捐款!

谢谢!这位师友的问题我还真是刚刚在做这件事。去年我老家七十四岁的本家爷们,召集村里在外边工作的乡亲开会,说是要续写家谱和修家庙,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赞同!因为,这续谱是我们农村传承的优秀美德吧。从我们村建立开始,就开始论资排辈的续写家谱了。既然大家都同意了那就赞助钱了。我对续写家谱很赞同,也尽其所能进行赞助,但对修家庙提了两点看法:一是不赞成修家庙。因为,我们村的这个家庙年久失修,已经是破败不堪了!我小时候这里是村里的一个小卖部,那时候它还可以吧;大门前有两棵大槐树,我们经常爬到上边玩。后来,西边一棵先死去了,东边一棵被革委会砍去做了办公桌椅了。家庙里东西两边的厢房已经是荡然无存,仅剩主堂三间了,也已经是少砖缺瓦了,如修完整投资较大。二是修家庙如无人管理,还会重蹈覆辙吧!况且,不能提倡烧香拜神的迷信的风气。尽管我的意见没有被本家爷们所接受,但仍调整了少化钱只做简单整修的办法。目前,续写家谱已接近尾声;前段时间,我受乡亲们所邀,参加了家谱的付印仪式,看到了众多乡亲老少爷们的高兴劲儿,尤其是负责组织的七十多岁的本家爷们,好象年轻了许多岁!精神抖擞的给大家详解家谱续写过程以及又加了那些现代元素。并介绍家庙筹修情况。我深切地感到,中国传统的优秀美德和文化,在群众中深深地扎根,只要对 社会 发展有利,我们还是要努力地传承下去好啊!个人观点,请师友指正!谢谢!

修家谱乃正道,国史、方志、族谱中华文化之根,不可废也。中国人历来讲究"落叶归根"、"认祖归宗",在过去年代,若被逐出祠堂,清出家谱是非常可耻的事。所以,老家族人来信约你,你应感到荣幸,说明族人没忘记你,你要极积支持参与,否则,活着是无根飘萍,死了是孤魂野鬼。

续家谱是正确的,是值得肯定的,每个家族都应该做。修家庙也是好事,有条件应该修建,不过修家庙要有经济实力,不仅仅只是修起来,还要管理好,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行,家族没有凝聚力是做不好的!

这个是民间的活动。不过,对族群的记载还是有意义的。家里邀请参加,应该参加。

应该全面支持,这是一个百年福泽绵长,恩在千秋的伟业,为子孙后代能够寻根溯源的好事,修祠堂宗谱都是孝子贤孙,有话古话叫有德者修谱!你作为子孙一定要好好支持。没有家谱同宗不识,长幼无序!

好哇,续家谱总可以让族里人有点团结意思。

我为什么会采取支持和赞成的态度呢? 我觉得了解和理解家谱与家庙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家谱的作用

1、家谱能追根溯源。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现在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修家谱,意义重大。

2 、家谱能凝聚血缘亲情。

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

3、家谱能教子育人。

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就有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家谱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修家谱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负责,先人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 社会 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

(二)家族祠堂(家庙)在现代 社会 的作用。

(湖南常宁廖氏宗祠外景)

1、祭祖

祠堂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

2、团结交流的基地

族人通过在祠堂内进行一系列传统 健康 有益的活动,进一步调动族人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团结族人、增强凝聚力,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最终达到互帮互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3、传承和发展乡俗文化的平台

祠堂本身就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也是一个地域的民俗博物馆,是家族内的精神家园。通过了解祠堂的建筑风格、文化起源、 社会 历史 作用;族谱、族规、族训的文化渊源,先祖的开拓创业精神,历代贤达明智的进取意识等等。达到了解家族、传承、变迁的缘由,掌握家族、民族 历史 ,进一步掌握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同时影响、教育族人,特别是年轻人要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为家族、为 社会 、为国家多做贡献。使家族、 社会 、国家更加兴旺昌盛。

我老家去年刚修了家谱,刚开始我也认为是封建的家族观念,后来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感觉还是蛮有意义有必要的。

老年人的家族观念都很强,花二百块钱不仅让父母开心,还能增强家族对我的认同感。

去年中秋,老家来人说修家谱,要每家出200块钱,我出了。不想父母又另出了500块。父母平时省吃俭用,我不禁问这会怎么这么舍得,父母只说了一句“身从何处来?”

想想也是,自从我大学分工以后,父母也搬离了老家,这么多年爷爷奶奶的坟也是三五年才回老家祭一回,都靠老家的亲人维护着。每次回去,今天某爷爷奶奶接喝茶,明天某伯伯叔叔喊吃饭,后天某兄弟姐妹请喝酒,人家凭什么招待你?都是看祖宗面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现代 社会 ,老了“归根”不是很现实了,但“根”不能忘。

家谱中的记载的家风家训,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家庭文化,受益很深。

老年人的家族观念很强,我们年青人不能理解。看过家谱以后,我感觉古人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实际上很有必要。

腊月的时候,房族一个堂兄送来一本家谱,外面用红绸子包着,看上去就知道老家对修家谱很慎重。我打开一看,里面除了血缘关系图表以外,还有家风,家训。我在老家名字叫“昌盛”,原来我那是按辈份爷爷给我取的名。父亲是世字辈,我昌字辈。

这辈份排名像诗一样,也体现了祖辈的朴素的家国情怀。我们上一回修家谱,是清朝家族出了一个进士,入了瀚林院,还当过大官,后来归隐老家,晚年专门为家族修谱。

还有许多对做人处世的要求,这些家风家训对我们做人多有教益。

家谱中记载的血缘图表体现生命的接续性,使我明白生命不仅是我的生命,也是大家的生命,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在家族和 社会 中的位置,承担一份责任。

我们的祖先是清朝从江西逃水荒到湖北,一路上励精图治,筚路蓝缕,始有今天子孙兴隆的局面。

在近代和现代,家族人才辈出,有人清朝科举出仕,得到康熙的接见;有人在民国读过黄埔军校,是抗日名将;有人参加革命牺牲,有人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面对家族如此辉煌的 历史 ,如此优秀的基因,如此优良的传统,感觉自己也要发奋图强,争取为国为家多尽点责,争取干出成绩来,不能让祖宗脸上无光。

总之,续家谱不能简单看作封建思想,它不仅给我们清白的出身,让我们融入家族,接受古朴家族文化的洗礼,同时了解祖辈辉煌的 历史 不仅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还能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复修李氏家乘序   清李玉蕃

原稿

尝思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兴废失考,家无乘则支派不明。此家乘所由与国史同修也。然欲修谱必有所本源,而后上明来宗,下示归宿,某支为某祖所发,某支为某祖所传。而子敏迁粤,其后裔曰撰祖,与迁庵公,龙祈公著为家谱,创为遗祝,迨将以远垂后世,昭兹来许也。

翻译:都说家有谱就像国有史一样,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史册,则国家的兴废失考,一个家族若没有家谱则支派不明。所以修族谱的缘由跟修国史的道理是一样的。然而,想要修谱必然要有所本源,对上才能阐明宗族,对下可以示归宿。某一支是某一祖所发,某一支是某一祖所传。我祖敏公迁往广东,他的后裔说要写族谱,与迁庵公,龙祈公一同著为家谱。创为遗著。是想将以远垂后世,让后辈能知晓自己前人的情况。

乃大清康熙年间,我祖贤用携子入川而谱又矢其传,则虽辑谱之心,而无所考据其何由。上接本源,下联支派,使某支为某祖所发,某支为某祖所传,皆昭然不爽哉。蕃于此未尝不慨然感叹,以为谱系既失,欲从而修之难矣。

翻译:大清康熙年间,我祖贤用公带着他的几个儿子入川,之后族谱渐渐失传,虽然有心想要编谱,只苦于没有考据。想要著谱,写下来我们的祖先上接哪些本源,下联那些支派,某支是某祖所发,某支是某祖所传,全都一一列明。因此,我未尝不感慨,以为老谱既已失传,想修也难啊。

乃于壬辰岁从游玉陶兄馆,使得我相芳,相凤二公于简州所抄之谱而阅之。又未尝不欣然赏异。以为失而复得,未必非列祖在天之灵,由以默致之也。然其字句失之繁冗,邻其俚俗,复得玉陶兄从而笔削之,而谱帙乃称完备焉。

翻译:之后我在壬辰年与玉陶兄一同游馆,得知我相芳,相凤二公访得简阳地区李氏本支保有旧谱,于是二公抄了回来,我欣喜异常。我想,这样的失而复得,未必不是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啊。然而其间有些内容缺失,记录得也很繁冗。之后我和玉陶兄又加以编辑,复修。致此谱牒就比较完备了。

是曰,撰祖非迁庵公,龙祈公,非芳凤二公不能。继而芳凤二公之美,又非玉陶兄不能传也。抑闻之善作者,必期善成。有始者,尤贵有终。

  翻译:这样说吧,撰写族谱的是我祖迁庵公,龙祈公。之后如果没有芳公,凤公访得旧谱,这个事也成不了。芳凤二公访得老谱后,如果没有玉陶兄,就没有复修谱这件事,则族谱就不能传承下去。也听说善作者必然期待可以善成,有始,然而能够有终者则更难能可贵。

惟冀自兹以往,支支好义,世世同心,将此谱梓之枣梨,使支分派别可识一脉之渊源,念本联宗可继万年之似续。上以承先志,下以启后人。庶不负曰撰祖与迁庵公,龙祈公垂后之意,暨芳凤二公抄谱之心,与玉陶兄修谱之志也。

  道光十二年壬辰岁浦月上浣日裔孙玉蕃字自新号春山谨撰

(现在把谱修好了),惟有希望自此以后,支支好义,世世同心,将谱上记录的兄弟之间,(备注:枣梨,一个典故:让枣推梨,比喻兄弟之间的友爱。这里代指兄弟)。使得支分派别可以清楚一脉渊源,念本联宗可以继承万年永续。对上可承先人遗志,对下开启后代有人。则不辜负迁庵公,龙祈公想要把族谱流传下去的心意,和芳凤二公抄谱的心,以及玉陶兄修谱的志愿啊!

道光十二年壬辰岁浦月上浣日裔孙玉蕃字自新号春山谨撰

重修祖祠的意义

重修祖祠的意义 重修祖祠的意义,祠堂是在历史上顺应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因为我们中国自古有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