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的拼音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的拼音是什么?,第1张

无(wú)上(shàng)玉(yù)皇(huáng)心(xīn)印(yìn)妙(miào)经(jīng)

《玉皇心印妙经》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

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知者易悟,昧者难行。履践天光,呼

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神合其气,气合体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

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听。

其聚则有,其散则零。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

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道教的斋醮仪式很多,主要的日常宗教活动是早晚功课经。凡是道教徒每天都要上殿唪诵,所以又叫日诵功课。日诵功课是从金代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以后,建立丛林制度才有的。凡出家住观的道士一定要早晚两次上殿诵经,所以也叫 “玄门功课”。功课经序中云: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

早晚上殿的时间,四季气候改变,除天干中戊日不诵经以外,每天早晚各有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上殿诵经。早坛功课是在早饭以前也就是天刚白亮的时候;晚坛功课在晚饭以后,天刚有一点黑的时候。每当这时都要上殿焚香点烛、诵经礼诰。如遇初一、十五或祖师圣诞加 “午课”,或者有庆祝道场,有的老修行早上加诵《皇经》。上殿时要求斋沐盥漱,严整衣冠、至心诚意,绝意忘情,到殿不许闲谈戏笑,十分严肃。首先是烧香供水,礼拜祖师,然后分别早晚,各诵经一坛。

道教诵经,早期是直诵,没有音韵和法器。到寇谦之、陆修静之后,才吸取了祭神的音乐,成为乐诵。平时在早晚功课用的法器主要有鱼、鼓、磬、铃、铛、钗、引磬、提钟等。

功课经韵全国大约有五种,有东北韵,崂山韵、北京韵、子孙韵,最通行的是十方韵。比较大的丛林宫观一般都是诵十方韵,因此十方韵也算在全国各宫观比较流行些。如各地道友遇到一起,诵十方韵基本上可以配合。当然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等原因、十方韵在各地也有一些小的差别、这里就不多讲了。

道教早晚诵经主要有四个目的,一、经是修持之径路、入道之门墙;二、是住丛林之规范、绝断尘缘;三、是宏杨阐教、消灾解厄;四、是祈求国泰民安,普度幽魂。首先,《功课经序》中云: “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墙,讽经诵咒,乃修仙之径路也”。《邱祖垂训文》中云:“讽经礼忏诚心演教,讽太上之玄科,称天尊之宝号,志心恳祷于圣前,虔诚斋戒于庙中,是中乘修道之妙法”。这就是道教徒的追求目的,所以每天要诵经,并背熟经文,然后才能觉悟经中的意义。《心印妙经》云: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其次,早晚上殿诵经是全真道丛林的主要制度部分,凡住宫观的道士必须早晚两次上殿诵经。昼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出家之上事,丈夫之道德也。道教早晚功课的时间安排是早上一般四点左右起床,因为早上的阳气上升,会思尘缘,所以就在这时候起床。有的提前些起床静坐,修炼精气神;有的炼动功,锻炼身体。然后上殿诵经,绝意忘情,诚心定气,六欲不生、一尘不染,排除外界事物的影响,以达到 “不动心”的境界。这也是修道之士的主要功夫。功课经云:“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欲求无上道,大众念天尊”。晚课在晚上六点半左右开始上殿诵经,因为晚上阴气下降,也会思念欲界,所以安排在这时候唪经念诰,排除一切杂念。《功课经序》云:“履长生之道路,脱苦海之迷津”。早晚上殿时间是随四季气候改变。

再者,《功课经序》中云: “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早晚上殿诵经,举行宗教活动,能吸收群众的信仰,才能弘扬阐教。也为自己求忏赦罪,禳灾解厄,祈福而福至、无求而不应,有感以皆通。求赦过去贪嗔嫉妒、恶口妄言,杀盗邪*,不敬天地神祗,呵风骂雨,不信罪福因果,逆辱父母,悖负君师,一切恶业悉皆消灭。最后,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皇王万寿,国土清平,十方善信,福寿多增。下祈亿劫宗亲,历代师资父母,六道四生,一切幽魂,闻经听法,离苦登真。济度长夜之魂,利益众生之苫。早生仙界,同登极乐。

早坛功课程序是先起澄清韵、吊挂、提纲、中启请等韵。后接念有净心、净口、净身、安土、安天地和祝香等神咒。然后诵《常清常静经》、《消灾护命经》、《禳灾度厄经》和《玉皇心印妙经》及三清、四御、南极、北、南五祖和七真、雷祖等宝诰。拜诰是遇到那一位祖师或真人圣诞,就礼拜他的宝诰。平时主要是拜礼玉帝和雷祖两个宝诰。 “转天尊”,念“雷声普化天尊”,“转天尊”的排列次序是按打法器来排前后:第一位是铃,后跟重鼓、鱼、引磬、铛、钗,跪经的道众随后跟着,顺旋三还九转后各跪原处。如遇初一,十五日加祝圣文,然后接念忏悔文和回向,三皈依;皈依道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皈依经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皈依师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早坛经到此就算结束。

晚课首起步虚韵、吊挂、提纲和中启请等韵。接念《救苦拔罪妙经》、《升天得道经》,《解冤拔罪经》及斗姥、三官、玄天、吕祖、邱祖、萨祖,灵官和救苦等真诰。平时也是拜两个诰、即斗姥和救苦宝诰。 “转天尊”念“太乙救苦天尊”也是旋三还九转,但是转天尊早坛是顺旋,晚坛倒转,旋法有差别。然后回向和三皈依;皈依道、超脱一切住最上乘;皈依经,深明经藏神通莫测;皈依师、太上授首成大仙道。晚坛也就结束了。

早坛经是延生保安,以《清静经》为主。《清静经》也是修道主要经典。经文中说: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是袭得老子“道”的学说。接着谈到“心”谈到“静”谈到“观”,心、静、观这是发挥了老庄修养法“清静无为”的本旨。最后说到“真寂”和“真静”这就是所谓的“常清静了”也是修养法的最上乘。《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全真道教中认为它是稀有的道教内修经典。《道德经》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晚坛经主要是超阴度亡,《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云: “救拔诸众生,得离于迷途。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我本太无中,拔离无边际。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十恶之业,百八十烦恼之业,众苦罪源,悉皆除荡,即引太和,真炁注润身田。”《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云:“使宿世冤仇,乘福超度,幽魂苦爽,各获超升。”以上经文所述都是超度孤魂,四生六道,一切等众,闻经听法,早得超升。五苦作成常明之境,九幽十狱化为不夜之天。孤魂在九泉之下, 同登极乐之天。

道教逢 “戊”不焚香诵经,不鸣钟鼓,不申表文,不可作吉祥事,名曰“鬼哭日”。按道藏经云:在汉武帝元封七年七月既望,西王母降于帝廷。帝问曰,人间上虫蝗水旱之灾。王母曰:皆是世人愚昧不知禁忌,每于四时之内逢戊六日黍锄田地,惊动土神,冒犯五阴五阳。《抱朴子》云:六戊者,是戊子、戊戌、戊午、戊申、戊寅、戊辰是也。此六日乃天地造化之期,独儒家之忌辰。天地逢戊则迁、出军逢戊则伤、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女青律》云:若法官道土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1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上药,是上品大药,非是寻常之药物。此经所讲的上药“神”、“气”、“精”,也不是思虑神、呼吸气、交感精,而是元神、元气、元精。元神君思虑神,元气母呼吸气,元精长交感精。其应在天,则神象日,气象斗,精象月。在地则神法火,气法土,精法水。在人则神载性,气载精,精载命。神浮而精沉,气居浮沉之间。精不外妄泄则元气混融,元气混融则元神安逸。三者既固,则鼎器渐完,鼎器既完,方可言修炼。

就一个人的形体性命来说,离开神气精,人就不能生存。所以说人的健康和智慧,都离不开这三者的维持。神气精三者,精是基础,《黄庭经》说“积精累气以成真”,精是身中液体物质,包括身中各脏腑中的液体。气有呼吸的空气和液体为火熏蒸熔化而成之气,如水蒸气。神是身中气化的微妙不可识见者,然而又是实有者,所谓“精气足则神旺”。此三者运行于身,人便不死。三者旺盛,人便健壮;三者损弱,人便衰病。所以说此三者为之上药。或谓:药须服用,才能取得药的功效,这种生命物质,譬之为药,将如何服用《心印经》讲的就是如何服用,而服此上药将达到的超凡入圣方法。

2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道德经》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分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恍惚者神气之枢旋;杳冥者真精之胎蕴,此合三为一,乃太极之根,先天之宰,所谓从道妙一,孕玄分元,日月之所由判,天地之所由生也。

恍惚者指似来非来,若有若无,杳冥者深昧莫测也,这些联兆景象只有在“至虚极”、“守静笃”中体验之,稍纵即逝。虚极静笃,必须经过恍惚杳冥之时。恍惚杳冥之时,即是神气交媾而入于混沌之状态。在混沌状态中,则昏昏默默,不识不知。识神之思虑念想,人欲之喜怒哀乐,一概捐除,而造化之大炁,一往一来,一呼一吸,一收一放,一开一阖,尽于此际可以体验出来。当时景象,真有上下与天地同流之概。故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实为超凡入圣修道学仙的必由之路。恍惚中之象,杳冥中之精,亦即丹经所说的先天一炁,叫做药物。因此种药物,完全是由神气精三者混合一处;从恍惚杳冥中产生出来的,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是由调呼吸之气,渐为胎息,摄取为先天之炁,这就是服炼长生大药。

3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道德经》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始即道,神之所由,君也。母即德,气之所由,根也。无者易空,有者易物。存则空生,守则物化,颠倒之则窍妙同玄,有无相入。顷刻者,候中之候,此化三归一,炼精而作地仙之道也。

存无,就是致虚,致虚要一念不生,而生其真。守有,就是心息相依,达于恍惚杳冥境界。恍惚杳冥中的精、象,就是真空中之妙有。所谓守有,即守此恍惚杳冥中之精、象,真空中发现之一灵妙有。但守不是有意识的用意,如用意,即不是自然无为了,而是要不守而守。盖所以存其无即所以守其有也。如不能存无,就决不能守有,无、有二者,实是一也。顷刻而成,是说妙有一到,周身泰和,融和舒畅,不可名状。这一景象得之于顷刻。所谓成,即成此景象也。此景象之成,来自存无,故存无越久,妙有越旺,身中景象越奇。

存无,即《悟真篇》 所说“恍惚之中寻有象”。守有,即《悟真篇》所说“杳冥之内觅真精”。

4 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风者,始于无,形于有,乘于水火土木。返之曰回。风遇火则疾,可以鼓火,可以灭火,鼓火之风顺,灭火之风逆;风遇土则寂,可以燥土,可以润土;风遇木则匹,可以散木,可以拔木;风遇水则激,可以涨水,可以竭水。回风则火木土水俱回而生金。混合者一也。百日者气完基固也。此炼气而结胎仙之道也。

人之呼吸,如橐龠之鼓风,故呼吸之气即是风。呼吸既调,则气来合神。神即火,回风混合,即回呼吸之风,与心神之火混合。风火混合,即神气混合。神气混合则神因气灵,气因神旺。若能在百日之中,天天回风混合,则其功必灵。所谓功灵,即谓命功之筑基完成也。

5 默朝上帝,一纪飞升。

上帝居高上洞元,即《参同契》所谓“上有神明居”也。朝者,以下奉上、复初返元之意。默者,回光袭明。一纪者,十二年,极月数也。飞升,则移居上苑。此炼神而化,飞仙之道也。行之三乘以渐,道则一也。

上帝,根据陈樱宁的解释,一是有形有相之上帝;一是无形无相之上帝。有形有相之上帝,为上帝之体相。即人心目中认为如人间帝王一样,不过道德、神通、智慧三者异于人间之帝王。这个上帝,等于佛家所说的报身。道教很多称作上帝的神,如: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玉虚上帝、五老上帝、玄天上帝等等。虽然名称很多,实则可以说是由一个上帝分身变化出来的。这等于佛家所说的化身。儒家的经书中也有上帝,如:“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上帝临汝,毋贰尔心”等,此则虽似指宇宙之主宰者,然儒家出于道家,儒家之上帝与道家之上帝有同意义。至于无形之上帝,乃是言道之全体,神之妙用,是先天的主宰。《道德经》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盖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者,即佛家所谓法身也。吾身之中,亦有个上帝,这个上帝即指人之本性灵光,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之先天元神。默朝上帝,就是默朝这个先天元神。若能“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三家相见,五气朝元,日日如此,经过一纪之期,则可白日冲举。或云默朝上帝,是指阳气上升于泥丸。此说也是讲得通的。

6 智者易悟,昧者难行。

道本无难,易知。行亦无二致。而人之智愚分焉。智者返求诸己,而征于天地时物,故易悟。昧者驰心于外,而蔽于爱欲,故难行。

智者易悟,昧者难行,也就是说,对超凡入圣的道理,若有智慧夙根,必定容易明白。若是愚昧没有夙根,就必定不懂这种道理,难以用功行持。

7履践天光,呼吸育清。

履者,循其迹。践者,步其纪。天不自光,以日月星为光。循其迹,则日有昏时,月有弦望,星有建次,所以观天也。步其纪,则迎日推月合辰,所以执夭也。履践有顺有逆。顺者人即地以法天。逆者人契道以先天并行一致者也。呼吸者,息也。呼则辟,吸则合。呼吸之间一生焉。清者天之一,即光之根也。动物之生恃乎息。息者人得天之一。以人一养天一,光风相搏,而道居焉。

履践,就是脚踏实地,真履实践的做工夫。天光是指天道是光明的。此句是说,要履践天道的光明,必须善调其呼吸,以育清阳。调呼吸何以能育清阳盖一呼一吸之中,有真机在焉。

夫呼为阳,吸为阴。能将呼吸调和,则真机发动。于是一辟一阖,玄关显现,真空之虚无窍中,有一灵之妙有发生。此一灵之妙有,即是真阳,故曰“呼吸育清”。

8 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以其分而言之,玄天牝地。出也以为入,入也以为出。以其合而言之,玄牝一而已,出入有无,同门合化,存亡一其候若者其象其物之真。

《道德经》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神是虚谷中之灵气,即天谷元神。玄牝即一阴一阳。心中神为玄,肾中气为牝,神气合一产生之虚无一炁,便是谷神。若以呼吸论,也可以说呼是玄,吸是牝,呼吸所育之清,便是谷神。玄牝是出入的门户,门户之中便有谷神在内。出玄入牝,就是出此入彼,出彼入此,阴阳沟通之象。《黄庭经》说:“出清入玄二气焕”,“出日入月呼吸存”。若亡若存,即若有若无,是说呼吸之细而深,由口鼻之呼吸至于胎息。

9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

独往独来,无有断际,柔若水,刚若金,道之自然,其妙如此。花有蒂,蒂在上,树有根,根在下。固蒂深根,精神水火归一之地也。

绵绵不绝,是呼吸出玄入化若亡若存之景象。绵者细也,细则若亡。不绝者,不间断也,不间断则若存。人之两肾中间谓命门,丹经名之曰元海。常使元气充满其中,绵绵不绝如胎息,则可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也。此即“虚其心,实其腹”也。仙诗有云:“心在灵台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盖心虚,元气方能下降直贯于腹,腹实则深根固蒂下元镇定。久而久之,其气渐贯于四肢百脉,乃能周身通畅愉快融和也。

也有说“固蒂”谓固我命根。命根即人之两小腰子。腰子去掉,人尚不死,小腰子去掉,人即立死,因为小腰子内有肾脏腺,所以它是命根子。这个命根子处,称之为人之命点,人体发育即从此处向上、向下发育。比之树木,向上长枝叶,向下长根系。元气充盈于此,则自然命根性蒂得以深固。

10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人秉乾坤之真一以生,精虽藏而不见,乃为妙有生本。人以妄想感之,顺而成人。不知先天真壬即含于癸。所谓上善若水,清而无瑕者是也。知其时,因其动而制之,使沉者就浮,以合于神,则壬丙相交,铅投汞也。

人各有精之精,非指浊精,而指的是元精。元精是在恍惚杳冥中忽然间似有一觉一动,而非为外界的感触所致之谓。精合其神的神。非指思虑之识神,而指的是元神,即人的灵明知觉。以元精投元神即坎离相交,水火既济也。

11 神合其气,气合其真。

神无而气有,神灵而气动。有无相合,灵动相交,而神化致一。神回则明,气定则变,明者有象,变者有物。人体者,人之形质也,乃宅气之府。息之以踵,则大气符妙气,妙气生真气,故体亦真。

元精合元神,精神合一,精化为神。然神之为物极其灵活,很不安守本分,必须牢牢擒住不使其飞走。擒之以何:《阴符经》云:“擒之制在气”。神能合乎气,神则不飞矣。说明白点,就是心息相依,神入气中。神气既已合一,则大药将现,大药即“真”。丹经称之谓黍米玄珠,或金丹成像。

12 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名所以表真,法于自然者也,失真则名不立。

修仙学道,得不到此玄珠真种,皆是外象形式,毫没实际。就是《悟真篇》所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此真乃是真真,是天地之至精,元始之祖炁。修道者不得此真焉能证果成仙,故不可不采撷以得此真也。

13神能入石,神能飞形。

石金类,形属土;石至顽,而含金玉;形块然而化光明,皆神为之。自外渝内曰入,自伏之举曰飞。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神是虚灵的,石是冥顽的,神能入石者,因神之虚而灵也。譬之于电,电无形而有性。无形,故金属不能碍;有性,故能传电于金属。或生光热,或成动力,皆因具虚灵耳。此譬,仅就金属而言,非是电同于神,电也还有不导电者。神本虚灵而轻清,故能飞。但仅能飞而无形不足以自见。今神在形中,以神炼形,则神力愈旺,形随神化,故神能飞,形亦能飞。形之能飞,赖神之力,故修仙者,但能出神尸解,则其次也。若能肉体飞升者,则是上乘也。

14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水火一神而已,水能溺其非水者,而不能溺水。火能焚其非火者,而不能焚火。入则浑然而一,一则道。

这是说神的功能。水至阴,火至阳,故水溺,火能焚。唯水入水而不溺,火入火而不焚。神者玄妙至灵,入水同于水,入火同于火,虽同于水火,而其至灵又不泯于水火,故神之为物,往而无碍。

15 神依形生,精依气盈。

形为器,形者神之舍。气为母,精者气之子。

以烛、火喻之。神比之火,形比之烛。火无烛,则不可见,烛无火则不发光。神若无形,神隐于造化而无所凭依,故火依烛而发光,神依形而显灵。烛之油量越充足,火光也越明亮。烛之油浊则神浊;形旺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坏则神离也。故修性命之学者,重性(神)重命(形)之双修也。

精之与气,二者相须为用。精因气而盈,气因精而旺。精能生气,气亦能生精。比之云水,水气盛则密云多,云气盛则雨水大。

16 不凋不残,松柏青青。

木德之厚者松柏也,青帝之所始化也。人能返朴则受气足,如松柏青青而长春。

既知神依形生,精依气盈,则可知以形摄神,以神炼形;以气生精,以精化气。自然精气充盈,形神俱妙,则如松柏之长青,永不衰老矣。

17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

神气精,自道言之本一,自药言之有三。三一其理可稽。以神为主者,则炼精气以还元神。以气为主者,则炼神精以还元气。以精为主者,则炼神气以还元精。曰三元三性三家三丹之说悉本于此。分而为六候,陈而为九鼎,序而为八十一之火符,其实一而已。一即神也,即精也,即气也,即元也,即丹也,即道也。此元始以一音流转者也。道不能无言,有言皆明三,三数无尽。言三则万生,得三忘三则知一。知一妙一,言无可言,复无声,何可听。

后天之神气精分而为三,到了先天则元神元气元精混合为一,故曰三品一理。以其玄妙精微,无声无臭,故曰妙不可听。

18 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得一聚三则有,失三散一则零。圣人逆而聚之,常人顺而散之。圣人以无为聚,故有。众人以执而散,故零。

此者,已修炼成真,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也。

19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

七窍皆居首,为载阳之器。火数七,眼耳口鼻四而七窍。火体金用而水注之者也。水即精也,金即气也,火即神也。生之来谓之精水,为元即玄也,窍即牝也。而火金之用行焉。火金者,日月之体,光明之主也。火光而金明,玄牝之门在焉。相通则天门开,七窍为一而清玄育,故道立蔫。

七窍,有外七窍与内七窍。外七窍:耳目口鼻。内七窍属心脏,圣人七窍皆开,愚人一窍不通。普通人或开一二窍,或开二三窍。人欲内窍通,必须外窍闭。外闭则内通,内通则视听食息不用耳目口鼻,天耳慧眼,皆从性光中发出,不但无所不闻,无所不见,无所不知,且浑身光明洞彻,万窍齐开,即“元神来往处,万窍发光明”(孙不二诗)。《悟真篇》云:“近来透体金光现,不与凡人话此规”也。

20 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日月者乾坤之至精。圣日圣月者坎离之真光,道主之,天地不得而私有之者也。金庭即黄庭,天之黄道也,日月行中而合符化金耀于其庭焉。

日月,有以左目为日。右目为月者;有以耳为月,目为日者,因耳为肾窍,肾属坎,坎为水、为月;目为肝窍,而肝木生心火,实即心窍,心属离,离为火、为目。总之是耳目要收视返听,精神内守,则光明照耀乎金庭。金庭,指黄庭,即丹生之炉。

21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

吕祖曰:天地三才,人得一。既得一,永无失。盖以三致一,一得则永得矣。以一炼百骸,百骸无不一。炼一化一,斯化形仙矣。

一得,指得大药而言。大药得而不失,谓之永得。先天大药秉纯阳之性,其气温和而轻清,至柔中有至刚之德,至刚中含至柔之性,故能变化幻躯重浊之质,所以云自然身轻。此即质随气化,神能飞形之理也。

22 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太和元气自中达外,无不充溢。所谓黄中通理,润泽达肌肤也。

此言太和元气充盈周身,筋骨变换之景象。骨散者,骨节融化若酥软而解散也。寒琼者,骨节凉爽松透,周身若有琼瑶之气。总之是言周身舒畅,融融和和,妙不可名之象。

23 得丹则灵,不得则倾。

丹者金火之妙用,火性能炼金,能消金,善用火者,金火相伏,食而还灵。不善用火者,火焚金而命失。慎哉。

金丹大药既得,则能通灵变化,神妙莫测。不得则生老病死,终究倾丧其身。

24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白为金色,青为木色。丹由金木并一,则金木两忘,无色可指。

丹之形象不可形容。非白非青难可摹拟。

25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大丹赋》曰:千周灿彬彬,万遍将可睹,道妙心明转,经自得可也。

但能至诚诵持,则心能束气,气能束心。神会于理,理合于神。于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等情形景象,于诵经之时,即能证其一斑。所谓妙理,不特经文之妙理,而身中之妙理亦能得经力之不可思议而通明。《参同契》所谓:“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忽告人兮,心灵乍自悟”。持诵经文之心力念力,一贯于身中,久之自可与大道相通,造化合一,精诚感格,天即人,人即天矣。诵是念诵,久诵而至诚可至开悟,明心见性。这只是做的性功。持是行持,即以了悟之性灵做修炼大药的工夫,即做阴阳合一,由无生有的命功。才能得到神能飞形的体道合真,肉体飞升。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的拼音是什么?

无(wú)上(shàng)玉(yù)皇(huáng)心(xīn)印(yìn)妙(miào)经(jīng)《玉皇心印妙经》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