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识家谱名家史怎么做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1收藏

小学识家谱名家史怎么做,第1张

一、设计思路与说明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社会的发展是在家族延续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的。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兴盛衰亡,无不记载着祖先们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打上时代的烙印,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就今天来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一直是纠缠人们灵魂的问题,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正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更是历史传承的接班人,让他们去调查自己家族的家谱,了解家族的繁衍发展的历史,看看祖先们留下的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这流动的过程,变化的轨迹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对于了解历史,爱家爱国,生发感情,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课可分四大部分,每一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但各部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第一部分为基础课,主要以家族为核心,通过家庭与家族的区别,揭示家族组成的基础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家族结构的形式等基本常识,重点让学生了解婚烟关系、血缘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辈份和称呼的区别。第二部分为调查课,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在充分掌握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实践的,学生在了解了家族结构的基础上,以家谱调查的形式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向下延伸,展开对自己家族的繁衍发展的调查,并且根据调查绘制出自己的家族金字塔,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家族的成员,以及他们的年龄、职业、曾作出的重要业绩等,并写出他们与自己关系。第三部分为资料查阅课。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通过让学生上网、上图书馆等查阅与自己同姓的历史名人以及他们的光荣事迹,从而使学生既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最后一部分则是在收集了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一份精美的家谱。

斛[斛,读音作hú(ㄏㄨ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敕勒族,出自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斛姓为斛律、斛斯等复姓所改。按斛律、斛斯,均为南北朝时期北郡方少数民族之姓氏。

敕勒族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匈奴族人称敕勒族为“丁零”,鲜卑族人则因其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因而称之为高车族。

斛律氏为敕勒族中一支较强大的部落,族人皆骁勇善战,以部族为姓氏,在南北朝时期曾出了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羡等著名将领,其后裔大多融入鲜卑族,后再汉化为汉字单姓斛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斛斯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斛姓为斛律、斛斯等复姓所改。按斛律、斛斯,均为南北朝时期北郡方少数民族之姓氏。

“斛斯”,为古鲜卑语对斛斯山的称谓,即终南山,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仙都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中国大陆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武功,东至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南北朝时期,迁居于终南山一带的鲜卑族人首领,将自己的部族即改称为斛斯部,自己先改称为斛斯足,取“征始斛斯足下”之意,即自己的部族要从终南山脚下开始兴旺发达,此后始有斛斯氏,后汉化省文简称斛氏。

现在斛氏族人大多分布在山西省吕梁山一带,人口有千余人左右。

二郡望:

洛 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故城辖地达今韩国首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王朝亦以洛阳为陪都。故而现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朔 州:朔州境内的“峙峪遗址”表明,早在二万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史料记载,朔州唐尧时期为冀州之域,尧舜时期属并州,夏朝时期归荤育,商朝时期属于下危,西周时期属于北戎,春秋时期为北狄所据,战国时期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成马邑县,北齐时期设州延续到明清、民国初设朔县。抗日战争时期,朔州属晋绥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朔州归查哈尔雁北专区。1952年查哈尔省撤销后,朔州划归山西省雁北地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93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又划入应县、右玉县、怀仁县。朔州现辖两区四县。

三历史名人:

斛 兰:(生卒年待考),鲜卑族,著名东晋天文学家。

他与另一位天文学家在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发明了铁浑仪。

(7)、更始皇朝(公元23-25)

更始帝 刘玄

(8)、刘望帝国(公元23-23)

(称帝) 刘望

(9)、刘子舆帝国(23-24)

(称帝) 刘子舆

(10)、建世皇朝(25-27):

建世帝 刘盆子

(11)、梁汉帝国(25-27)

(称帝) 刘永

梁王(未称帝) 刘纡

(12)、刘文伯帝国(25-37)

(称帝) 刘文伯

(13)、东汉皇朝(25-220)

东汉共有14个帝王,共196年,帝位传递次序为:1、光武皇帝刘秀→2、孝明皇帝刘庄→3、孝章皇帝刘炟→4、孝和皇帝刘肇→5、孝殇皇帝刘隆→6、孝安皇帝刘佑→7、前少帝刘懿→8、孝顺皇帝刘保→9、孝冲皇帝刘炳→10、孝质皇帝刘缵→11、孝桓皇帝刘志→12、孝灵皇帝刘宏→13、后少帝刘辩→14、孝献皇帝刘协。

东汉各附属诸侯国:见词条汉朝刘氏诸侯国

(14)、山阳公国(220-309年)

山阳公刘协

山阳公刘康

山阳公刘瑾

山阳公刘秋

(15)、蜀汉皇朝(221-263)

昭烈帝 刘备

后主怀帝 刘禅

(16)、神凤帝国(公元303年)

神凤帝 刘尼

(17)、十六国·(前赵)汉皇朝(304-329)

高祖光文帝 刘渊

武皇帝戾太子 刘和

烈宗昭武帝 刘聪

隐帝 刘粲

秦王光初帝 刘曜

末帝 刘熙(未称帝)

(18)、刘芒荡帝国(309---309)

(称帝)刘芒荡

(19)、刘显帝国(351---352)

(称帝)刘显

(20)、刘黎帝国(389---389)

(称帝)刘黎

(21)、十六国·夏皇朝(407-431)

世祖武烈帝 赫连勃勃 (刘屈孑)

德武帝 赫连昌

平武帝 赫连定

(22)、南北朝·南朝·刘宋皇朝(420—479)

高祖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中宗文帝 刘义隆

太初帝 刘劭

南郡王建平帝 刘义宣

世祖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晋安王义嘉帝 刘子勋

明帝 刘彧

苍梧王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凖

(23)、稽胡帝国(577-577)

圣武帝 刘没铎

(24)、定杨帝国(617-620)

定杨帝 刘武周

(25)、天造政权(622-623)

汉东王 刘黑闼

(26)、南汉国(907-971)

南海王刘隐

高祖 刘龑

殇帝 刘玢

中宗明孝帝 刘晟

后主 刘鋹

(27)、五代十国·十国·后汉皇朝(947—950)

高祖肃孝帝 刘知远

隐帝 刘承佑

(28)、五代十国·十国·北汉皇朝(951——979)

世祖神武帝 刘崇

睿宗孝和帝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29)、(桀)燕 911---913

大燕帝 刘守光

(30)、大齐 1130---1137

大齐帝 刘豫

(31)、占城王国

宋代越南占城王 刘继宗(在位十五年)

(32)、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

(兰芳共和国共四位元首为刘姓)

第六任大总制 刘台二

第十任大总制 刘乾兴

第11任大总制 刘阿生

第12任大总制 刘亮官

第13任大总制 刘阿生(复任)

(33)、永清国(1895年)

继任代总统 刘永福

(34)、中国国家主席 刘少奇

---------------------------------------------------

其它地方政权:

(1)刘康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康 公元353年

《资治通鉴》:西域胡刘康诈称刘曜子,聚众于平阳,自称晋王;

(2)刘率善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虎 公元416年

(3) 楚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浑 永光 公元455年—455年

(4) 刘举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举 公元473年

(5)刘齐国

称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蠡升 神嘉 525年—535年

(6)刘获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获 天授 527年

(7)刘举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举 皇武 528年

(8)刘燕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灵助 531年

(9) 刘敬躬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敬躬 永汉 542年

(10)刘霸道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霸道 611年

(11)刘元进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元进 613年

(12)皇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迦论 大世 614年

(13) 刘苗王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苗王 614年

(14)刘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龙儿 614年

刘季真 619年—620年

(15) 刘永昌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永昌 天赐 1214年

(16) 汉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通(刘千斤) 德胜 1465年

(17) 安民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永明 1622年

(18)刘守分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守分 天定 1644年

------------------------------------------------

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

①、辽代 907~1125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②、东丹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辽义宗 人皇王 耶律倍 突欲 甘露 926年-930年

辽世宗 庄宪皇帝 耶律阮 兀欲 甘露 940年-947年

明王 耶律安端 甘露 947年-952年

中王 耶律娄国 952年-982年

③、(北)辽 1122---1123

宣宗孝章皇帝(耶律淳)

秦王(耶律定)

梁王(~雅里)

英宗(~术烈)

④、移剌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移剌窝干 天正 1161年-1162年

⑤、后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耶律德寿 身圣 1196年

⑥、东辽

耶律留哥

□□□

耶律薛阇 1226年-1238年

耶律收国奴 1238年-1259年

耶律古乃 1259年-1270年

⑦、(西)辽 1124---1211

德宗 耶律大石

仁宗 耶律夷列

承天后 耶律普速完(未称帝)

文颢帝 耶律直鲁古

⑧、(后)辽帝国 1216---1216

耶厮不(耶律厮不)

耶律乞奴 天佑 1216年

耶律金山 天德 1216年-1217年

耶律统古与 1217年-1218年

耶律喊舍 1218年-1220年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 刘累 Liú Lèi

刘累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被所有刘姓所信奉的刘姓始祖。

◎ 刘康公 Liú Kāng Gōng

姬姓刘子国的第一任国君(前592---前544(在位49年)),周王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

◎ 刘邦 Liú Bāng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汉(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故人亦称沛公。(前202年)正月甲午,刘邦于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 刘彻 Liú Chè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西汉的第七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刘安Liú An

(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据记载,刘安是豆腐以及很多养生之道的发明者。

◎ 刘向 Liú Xiàng

(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等书。

◎ 刘歆 Liú Xīn

刘歆(约前50-23[1]),字子骏,西汉末年人,刘向之子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

◎ 刘秀 Liú Xiù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 刘洪 Liú Hóng

(约130-196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约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约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 刘协 Liú Xié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9月19日),字伯和,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封地为山阳公国,共历四任山阳公,309年山阳公国灭亡。

◎ 刘备 Liú Bèi

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 刘禅 Liú shàn

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 刘徽 Liú Hūi

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汉菑乡侯后裔,山东淄博淄川人[1]。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术》(九卷)[2],后撰《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初以后,《重差》更名为《海岛算经》。此外刘徽还著有《鲁史欹器图》,《九章重差图》,唐代失传。

◎刘伶 Liú Líng

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 刘琨 Liú Kūn

刘琨(271~318),西晋爱国将领。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也是著名的诗人、音乐家。成语“闻鸡起舞”的人物之一。

◎刘渊Liú Yuān

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牢之 Liú Láo Zhī

东晋北府兵将领,淝水之战中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

◎ 刘裕 Liú Yù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 刘勰 Liú Xié

(约465—532) 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刘义庆Liú Yì Qìng

(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刘过Liú Guò

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焯Liú zhuó

(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他所创的《皇极历》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 刘文静 Liú Wén Jìng

(568-619) 唐初开国功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肇仁。因功封鲁国公。后被李渊冤杀。

◎刘禹锡Liú Yǔ Xī

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 刘仁轨 Liú Rén Gǔi

刘仁轨(602年~685年),唐代名臣,抗倭名将,在“白江口之战”中率水军尽灭日本海军。有“中国抗倭第一人”之称,

◎ 刘

…………定下后十四辈的字派,即“百、世、声、传、芹、藻、香,子、孙、繁、衍、邦、家、光。”为方便传之于后人,他还续了两句诗:“满庭玉竹宏光绪,之朝宗祝永长祥。”…………

很难找到确切的~

你可以上崔氏族谱站上询问崔氏族人,

://cszp/ 崔氏族谱

崔姓来源

一、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

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

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

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

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

《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

《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

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

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

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

《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

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

《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

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

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

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

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

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

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

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

《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证。

)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

在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

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云山,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

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

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

有人考证:“吕氏旧地,疑当在是”。

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

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元和郡县志》记载:“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

西周中期,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

商周之际,吕侯支孙吕尚(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来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东夷之士”,《战国策》又说他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

而《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史臣纂录古书及其国典籍而成的史书)则说:吕尚为“魏之汲邑(今河南卫辉)人”,西晋《太公吕望表》、东魏《太公碑记》、宋《太公舟人》诸文,均称吕望为汲入。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封地《西周时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最后来到河南卫辉。

他们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更末发现任何历史遗迹,而关于吕尚为汲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

吕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

他曾游说诸侯,却无人欣赏,失望之余,遂隐居下来,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

后来,吕尚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

这时的吕尚已届古稀之年,但他谙识典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

相传,吕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与姬昌出游狩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

姬昌听了吕尚侃侃而谈的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吕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吕尚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吕尚辅佐西伯操练兵马,励精图治,西伯攻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建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谋略。

西伯死后,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

姬发继位后的第九年,在吕尚和周公的协助下,率军东征,进攻商朝,会盟孟津,当时有800多个大小不等诸侯背殷投周。

吕尚认为虽然灭亡殷商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殷纣的实力还不可轻视,建议暂缓出兵伐纣。

又过了两年,殷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之后,招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于是周武王以吕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

周军在吕尚指挥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纣王之军如堤溃岸崩,纷纷倒戈。

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

根据吕尚的建议,周武王悬纣王首级示众,到社庙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纣战争的最后胜利。

武王灭商之后,在各国拥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发鹿台所藏钱财和巨桥国库所积粟米赈济贫民,又派人视察传国之宝——九鼎。

接着,吕尚又带兵东征商的亲族同盟军——淮夷、徐夷、莱夷以及奄、齐、郯、薄姑等17国。

周武王称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

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

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

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

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因袭的态度。

齐太公没有强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

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注意发展农业均同时,还注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齐民争为渔盐之利,齐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

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

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

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

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

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有个儿子叫(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

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

其后,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逐渐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姓。

二、少数民族崔姓

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 、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

唐时新罗国有人姓崔,今朝鲜半岛崔姓是该地的主要姓氏之一。

清代高丽人崔姓共分四个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今为朝鲜族第一大姓。

清代满洲人有姓崔的,世居辽阳。

清代满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为崔,如今满族仍有崔姓。

崔姓迁徒史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

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

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

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

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迁台及移居海外

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

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 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崔书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香港和澳门,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基本法协会会长崔德祺。

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

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

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

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

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

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崔姓家谱介绍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

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

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

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

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

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

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

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

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火+汉-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

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

“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

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

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

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

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

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

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

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

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

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

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

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

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

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

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

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

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

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

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

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小学识家谱名家史怎么做

一、设计思路与说明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社会的发展是在家族延续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的。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兴盛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