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帝师翁同龢子孙翁万戈,为何把183件文物无偿捐给外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清末帝师翁同龢子孙翁万戈,为何把183件文物无偿捐给外国?,第1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千年的历史不仅造就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同时也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文物就是承载这些文明的最为直接的载体,我们了解历史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它们。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到末代王朝——清朝的十二兽首,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但是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这些文物也遭受到了或深或浅的伤害,特别是在战争年代,一些历史文物被破坏,还有一些则是在被转移的过程中不幸遗失了。而我们炎黄子孙一直没有放弃过寻找它们,因为这些历史文物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我们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延续的见证。

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人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帮助祖国找寻那些遗失在别国他乡的历史文物。

翁万戈是一位历史文物收藏家,他同样也是一位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播者,另外他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翁万戈所拥有的大部分历史文物其实是来自家族的继承,因为他的祖父曾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位高权重、备受尊敬。

而且他的祖父在世之时,就非常喜欢收藏一些古玩字画,并且保留完整。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翁万戈的祖父还经常被奖赏,奖品则为皇家御赐的宝物。经过历年的日积月累,到了翁万戈这一代,他家中的底蕴颇丰,没有人能确切的知道翁万戈有多少古董珍藏。

只是翁万戈继承家业时恰逢国内战乱时期,不仅是那些古玩字画,甚至是他和他家人的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能够躲避战争,同时保护那些历史文物,翁万戈决定移居美国。来到美国之后,翁万戈并没有忘记宣传中华文化,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法向世界介绍中国还有中国文化,正因为如此,翁万戈在华人圈子里享有盛名。

我国国内恢复和平之后,生产逐步完善,紧跟着文化领域也日渐蓬勃。不仅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为了让遗失在其他国家的历史文物回归祖国,于是我国开始向国际积极寻找中华历史文物,甚至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部门。

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多方了解,知道翁万戈收藏了很多珍贵文物,于是便找到了他,并希望他可以将一些文物转卖给国家,以此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一些奉献。翁万戈原本就有为祖国事业出力的想法,再加上相关部门的不懈劝说和努力,翁万戈决定将其手里拥有的一部分古书典籍捐献给中国国内的博物馆。

只不过翁万戈这次并不是无偿捐献,他收取了国家的百万费用,但是比起那些历史文物的市场价格来说,上百万已经很“便宜”了,拿到这些历史文物的相关部门的人员感到非常开心。国人得知翁万戈的做法之后,对其大加赞赏,认为他非常有大局观,值得尊敬。

如果翁万戈在之后没有发生无偿向美国捐赠历史文物这件事的话,他的声誉应该会一直很高,可是翁万戈后来的做法确实让本来敬仰他的华人华侨以及中国国内民众感到愤懑不平。

翁万戈有偿向中国捐献文物之后,他又捐给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183件中国文物,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翁万戈的这次捐赠竟然没有向美国收入任何费用,完全是“白送”。这件事被传开之后,很多人都在批判翁万戈的做法,认为他的行为无异于“卖国贼”,让人理解不了。

翁万戈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评论并没有做任何辩解,直到他去世之后很久,他的后代才为他讲出了当时那么做的原因。原来翁万戈从来不觉得他拥有的那些历史文物是自己的私人物品,而是把它们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代为保管,他认为它们的最终归宿地应该是博物馆。

此外,翁万戈后来也向其他博物馆捐出了自己的珍藏,而这些历史文物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载体,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让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翁万戈的眼中,人类文明的延续早已经超越了国家和种族,他最关注的是这些历史文物是否得到了保护、人类文明是否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不得不说翁万戈的境界已经超脱了世俗,但是关于翁万戈的争议却并不会因为这个说法就消失。

1993年,王世襄用一生的时间收集明清家具,这给年近80岁的他带来无尽的烦恼。1985年,79件明清家具由文物出版社和三联书店在香港出版。此后,这批家具备受关注,王世襄也借用这批收藏和研究的巨大成果,名扬天下。可惜的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与当时北京的压抑气氛相比,1993年的上海博物馆正在进行人民广场的重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重建过程中,时任馆长的马承源不仅忙于工程监理,还经常飞往香港寻找古代青铜重器,以扩大展览。

当时,上海博物馆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马承源的突出特点是,他竭力维护和借用私人朋友。他先是通过朋友购买了一些重要文物,然后同意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展出。要说这段历史,与王世襄先生关系最密切的田家青先生在这里写下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妨读一读。"

在王世襄先生广泛而丰富的收藏中,最重要、数量最多的是明式家具。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收藏,他能靠自己的力量收集到这些精彩的东西,这真是一个奇迹。明式家具和清代宫廷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最重要、最辉煌的两个门类,尤其是明式家具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在物质领域的结晶,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超过了一般家具的范畴。王世襄先生的收藏是明式家具中的精品。近百件的规模可以说是明式家具的代表,可以说是超级国宝级的文物。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会逐渐领悟到这百件明式家具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性。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有一段时间是遭受到很长时间的压迫的,这种压迫导致当时的很多西方国家都想来中国刮一点好处。历史上的鸦片战争发生之后,西方列强也开启了侵略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圆明园被烧也是其中一个事情,他们除了烧毁了圆明园,还将里面的珍贵的物品给夺走。这些是中国非常屈辱的时期,那些文物现在在全球的各地博物馆里,也出现在很多的拍卖会上。有一些爱国的华侨们就会花钱将这些文物买回来,然后回国捐赠给国家。不过也有人为了传播我国的一些文化,将藏品捐赠到国外的。本篇文章要讲的就是这样的人士,清朝灭亡后,他们一家人远赴美国,无偿捐赠183件国宝,他是谁呢?

一、翁万戈

这个人叫做翁万戈,翁万戈的家族是非常庞大的。1936年的时候,翁万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去往了上海交通大学就读,当时他考取的是机电工程系。随后的一年,在1937年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翁万戈不得不离开被沦陷的上海,前往了美国的普渡大学就读。就这样,翁万戈一直在国外呆了很久。在美国期间,翁万戈也不忘中国,当时的他用自己非常微薄的力量维系着中美的文化交流。他首先是在华美协进社服务了很多年,然后在1940年的时候,就开始了一个文化的传播。翁万戈通过拍摄**和作品传播了很多中国文化,也让美国知道了中国的一些传统等等。翁万戈拍摄的《中国佛教》更是得了**节的金奖。

二、捐赠文物

除了自己参与文化创作,纪录片拍摄之外,翁万戈还做了很多促进中国文化的事情。在2008年的时候,翁万戈就开始将自己家里的一些古董捐给了美国的一家博物馆里。因为翁万戈想将文化传播出去,当时他还将清代的一个《长江万里图》捐赠了。在2018年的时候,翁万戈当时已经一百岁了,他直接宣布说要向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捐赠自己的183件文物。这些捐赠数量也是非常高的了,美国博物馆里自然是很开心,能够无偿得到这些宝贵的文化。不过很多国内的人不能理解。

三、文化的共同性

其实,将藏品捐赠出去,表面上看好像是亏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文化输出。没有人会计较其中是不是归中国所有,只有在参观博物馆的人,看到中国的文物时,惊叹一声。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输出方式吗?其实,从宏观上来看,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就像音乐一样,只要你有耳朵,有心就可以感受得到。文物也是这样,它是具有共同性的,当别人惊叹中国文物如此精致的时候,也是在惊叹中国人的智慧如此优秀。一个大国,应该有这样的气质和底蕴,因为文化是偷不走的东西。

  位于苏州市原铁瓶巷的过云楼,由官至浙江宁绍台道员的顾文彬(1811-1889)及其三子顾承(1833-1882),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过云楼收藏古今书画珍品富甲吴中。这里的“书”是指法书,非指书籍,在顾氏藏品中,书籍不占主要地位,所以过云楼一向被称为藏画楼。顾承的三子顾麟士(1865-1930),字谔一,号鹤逸,祖述家风,被称为“当代虎头”(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张大千赞誉他为“当代鉴赏第一人”。顾麟士一生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数悬金求之,重金收购了黄丕烈、莫友芝等藏书家散佚的古籍。

 过云楼藏品饱经磨难

 百余年来,中国战乱频仍,过云楼珍品命运多舛,饱经磨难。

 1937年抗战前夜,眼看战争要打响,顾家人紧急商讨对策,决定逃到上海租界。他们先把家藏书画中最精华部分存入上海租界的银行保险库,其余部分仍旧藏匿在家中。他们在朱家园住所的天井里挖了一个地窖,地窖从紧挨院子的后房地板下开挖,一直通到院子里,有一人多高,里面铺油毛毡防潮,其上再抹水泥。“地窖等于防空洞”,顾公硕之子顾笃璜说,地窖有十几平方米,一部分不能运往上海的书画密封在白铁皮箱中,藏入地窖。

 1937年8月16日,日军投向苏州的第一颗炸弹,炸毁了朱家园顾家大厅,顾麟士的幼子顾公硕及家人只随身带了些日用品,连夜赶到万年桥,坐船逃到横泾镇,后又搬到光福镇司徒庙旁的徐家祠堂居住,之后在亲友帮助下,辗转到了上海租界。

 同日,顾麟士的三子顾公雄及家人带着书画,逃离苏州城,先避居蠡墅镇亲戚家,再迁到常熟县住了数月,1938年初,在妹妹顾延及妹夫陆楚善帮助下,借得上海天香味宝厂卡车,司机是日本侨民。在常熟城外往光福寺的途中,卡车遭到日本兵盘问,那位日本司机应对,才通过检查。但车上装满画箱,没有位置接载所有家人,顾公雄决定先将书画送走,将两个儿子留在常熟汽车站的小店,直到第二天才再次派车接到上海。抵达上海后,他将一部分珍品寄放在常熟著名藏书楼铁琴铜剑楼主人瞿启甲父子的寓所,1948年将所藏书画全部存入中国银行保险箱。

 苏州沦陷后,顾公雄、顾公硕在朱家园的住所被日军搜查了7天,顾麟士四子顾公柔所居的西津别墅则被搜查了15天,正所谓掘地三尺。局势稍稍平静,顾家人回苏州探视,发现家园惨遭蹂躏,满目疮痍,放在楼上书柜中来不及带走的字画,遭日军翻箱倒柜劫掠,字画卷轴堆积一地,而字画芯子全被挖走;那些来不及带走沉在井里的商周青铜器全部不知去向,这些虽非过云楼主要藏品,但其艺术价值都是不低的。这些日军全是行家里手,且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

 待抗战胜利,顾家人重返家园。地窖虽未被日军发现,但却已进水,变成了水窖,白铁皮箱浸*在潮气中,箱体生锈,箱内书画霉变,损失惨重。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顾公雄临终前向家人倾吐蕴藏心底的愿望——将书画捐赠给国家。他病逝后,夫人沈同樾及其子女顾笃瑄、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球,于同年首次将所藏部分书画捐赠国家,1959年,将余下的书画再次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两次捐赠,共计393件书画,明刻善本和罕见稿本10多部。

 195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沈同樾献出一百多件珍贵书画给上海博物馆》,全文如下:

 新华社上海29日电 年逾六旬的收藏家沈同樾先生,继1951年和她的子女将家藏一百三十多年的二百二十四件宋元明清书画和文物捐献给国家以后,最近又将珍藏的一百六十九件名贵书画全部献给上海博物馆。

 为表扬沈同樾先生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在今天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沈同樾先生等捐献所藏过云楼书画展览”的预展会上,上海市文化局发给沈同樾先生一万元奖金。

 沈同樾先生这次捐献的一百余件著名书画中,有极为珍贵的宋朝魏了翁文向帖,张渥九歌图;明朝祝允明怀知诗卷,沈周送行图,文徵明风雨重阳诗画;清朝释道济花果册,吴烈墨笔山水轴等。

 首次捐赠,沈同樾及其子女将国家给予的数千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支持抗美援朝;再次捐赠,一万元奖金又全部捐献给街道,支持发展生产。

 顾家捐赠的珍品极大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上海博物馆自称正是苏州顾家的书画与潘家的鼎(军机大臣潘祖荫珍藏的大克鼎、大盂鼎,有天下三宝有其二之说,1951年潘家后人捐给上海博物馆),撑起上海博物馆的半壁江山。

 1960年,苏州博物馆成立,急需充实藏品,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顾公硕就将珍藏的124件文物无偿捐献。

 1966年,“”风暴席卷苏州。顾公硕次子顾笃璜首当其冲,被定为苏州三家村之一而被打倒。顾公硕主动请求苏州博物馆前来抄家,以免文物遭“破四旧”毁灭之灾。不料,苏州博物馆造反派及江苏省苏昆剧团的造反派同时到达,把珍藏全部运走,整整装了7卡车。

 结束后,抄家物资发还顾文彬后人,但仍有不少缺失,其中便有过云楼藏书中名列目录之首的宋版书两部。

 过云楼藏品的归处

 1992年,南京图书馆通过苏州古旧书店向顾文彬后人求购过云楼藏书,入藏书籍共500余部3000余册,其中宋元刻本及名家抄校本不少。

 2009年8月,顾文彬收藏的《七君子图》《王石谷水竹幽居图卷》两幅珍贵书画,被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估价逾亿元的《七君子图》,为元代书画名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的七幅墨竹图合卷。六人皆为元代名家,该卷囊括了六人同一主题的画作,实为难得。

 《七君子图》的最右边是清乾隆年间藏家乔崇修书写的隶书“六逸图”三字引首,往左依次是清代金石家张廷济(号叔未)书写的“六君子图”,最后是吴昌硕书写的“七友图”。张见阳、乔崇修分别是清康熙、乾隆年间《七君子图》的收藏者,道光年间张廷济为其后的藏家蒋光煦题写引首。顾文彬得到这幅珍品后,见到的张见阳旧藏“已非完璧”,适逢他刚购得吴镇的横幅,“尺寸悉合,取以配入”,天衣无缝,仍然命名为《竹林七友》。

 顾文彬将过云楼藏品全部传给六孙顾鹤逸,顾鹤逸生前将过云楼书画分给四个儿子,《七君子图》《王石谷水竹幽居图卷》为四子顾公柔所得。1929年,顾公柔病逝,两幅书画又由其子顾笃琨继承。

引言

近代,我国被迫打开国门,许多殖民者们在我国的国土上烧杀抢掠,许多世界级珍宝或建筑毁在了战火里,比如圆明园就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里。这些强盗们把圆明园里的东西毁于一旦,带不走的就地烧毁,能拿走的全都拿走占为己有。因此凡是有良知和有能力的中国人面对被劫掠走的文物都会尽力带回祖国。

正文

赵泰来,是一个英籍华裔,1954年出生在广东的东莞。赵泰来的家族来头不小,其曾祖父是近代著名的驻外大使伍廷芳。伍廷芳此人也非常优秀,是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曾去英国留过学,后来得到李鸿章的赏识。赵泰来还有一个富豪叔公。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赵泰来的父亲就携着家小回到东莞地带成了一名普通的医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的中国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个特殊的年代带走了赵泰来父母的性命。于是赵泰来只好投奔大姨妈。一个漂亮的女人是有人追的,更何况这个女人又漂亮又有钱呢?赵泰来的大姨妈就是这个又漂亮又有钱的女人,她的追求者不但众多,而且个顶个的优秀。但大姨妈都没有选择与他们其中一个结婚,这让赵泰来感到不解。这个答案很快就有了解释。

1977年,大姨妈告诉赵泰来自己在香港和欧洲两地有丰厚资产等着人去继承,而那个继承人,大姨妈选择了赵泰来,她看中了赵泰来的人品。过了不久,赵泰来就见到了在香港的少部分遗产——是一座装满了两层楼的遗产,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欧洲的那部分是他所想象不到的多,这也赵泰来明白了姨妈终身未嫁的原因,而姨妈也告诉他要永远保守这个秘密。1981年,英国方面通知赵泰来去英国管理他的房产,这是赵家祖上阔绰时曾买下的一座巨大的庄园。

于是赵泰来去往英国,寻找大姨妈口中祖上积累了几代的遗产。终于,他在英国庄园的一处地方找到了秘密入口。推开尘封已久的门,门内竟然有着许多件宝藏,其中不乏玉石、古画、陶瓷等珍宝。这一下让赵泰来不知所措。有文物底子的赵泰来明白这个家族庄园里埋藏着一个小世界。为了不走漏风声,惹来祸事,他选择自己一一清点,连妻子也没有告诉。这个小世界给了赵泰来很大的惊喜,其中有高品质的唐卡、明代的青花鱼缸,各朝各代的文物都有收藏。为了能完好的保存这些老古董,赵泰来没少花心思。为了不让青铜器生锈损坏,他跑到欧洲各国寻找高端的防氧化技术。他还跑到日本花费数百万元,只为了找到专门装裱唐卡的技术。就这样,比蚂蚁还勤劳的赵泰来起早贪黑,辛苦了十个春秋,一件一件的记录下所有的文物,共有6万多件,总价值过亿!

后来赵泰来把这些文物一一清理后,家族里的人都认为他会卖掉这些藏品,这可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宝库啊!没想到,赵泰来觉得将这些文物还不如捐给国内的博物馆,物得其所。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定,于是他在家庭内部宣布了这个消息:他要把这些东西都捐给祖国,后来,赵泰来先后多次向国内的一些博物馆捐赠自己的藏品,其中甚至不少是国家三级以上的文物。为了能将东西运回国,他费尽心思,甚至卖掉了四栋别墅就为了凑齐运费。截止2006年,赵泰来已经向国内的博物馆捐赠超过5万件文物。在广东东莞地区,还专门建有一个赵泰来博物馆,用以存放赵泰来捐回国内的文物。

结语:

从伍廷芳那个时候开始,就有收藏文物的习惯,后来经过内部多少代的累积,才成就了今天赵泰来捐赠文物的阔气。赵泰来也很好的继承了家族的优良品质,那就是不忘初心,把属于自己老祖宗的东西还了回来,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决心。

清末帝师翁同龢子孙翁万戈,为何把183件文物无偿捐给外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千年的历史不仅造就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同时也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文物就是承载这些文明的最为直接的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