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姓的祖先
马姓的祖先:赵奢。
赵奢即为中华马氏的祖先,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
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
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
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起源:
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的紫山。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即墨马氏
分支及分布 即墨马氏主要有来自云南、河南及山东各地。
来自河南 河南商河的马氏主要分布在即墨七级镇龙湾头
村(约700人)、蓝村镇附近村庄散居有四五支,人口数量不详。
家族优秀人物
马志泮:(1706-1802)字毓秀,号龙坡,别号懒仙,清代即墨西龙湾头村(今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马志泮自幼钟情丹青,后跻身仕途,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居家耕种,中年开办学塾,教书育人聊以自娱。马志泮喜爱散文诗赋,著有《葩经辑略》、《红笺记》、《一草杂咏》、《平龋记稿》和《崂山逸笔》等。其中,笔记体小说《崂山逸笔》对崂山的许多山川名胜作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描述,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可读性很强。马志泮的绘画造诣也很高,晚年作品皆落款为“龙坡老人”,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画虾为最精,有“马虾子”之称。嘉庆七年卒,终年97岁,留有《崂山逸笔》传世。
来自云南
一、据墨邑南乡郑疃社《马氏族谱》引,“吾宗故云南籍也明永乐二年徙居即墨金家岭疃相传 始祖来时兄弟二人一适墨北邑今营上下疃神山埠诸同宗即 仕亨祖支派乃伯仲失考年远族繁无谱可徵。”马道亨后裔分六支:1、金家岭支(约2400人),今崂山区金家岭社区;2、灵山卫支(约1050人),明朝正德年间,五世有族人(名字失考)从金家岭奉旨迁胶州南乡灵山卫任职,武官官职待考,至九世马万年卜居北屯村,今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北屯社区;3、马家屯支(约800人),八世马永立、马永禄、马永乐、马永山堂兄弟四人从金家岭徙居墨邑西部立村,今即墨南泉镇马家屯。4、湍湾支(约90人),十三世马瑞俊、马瑞杰、马瑞何、马瑞侦、马瑞管、马瑞宾兄弟六人从马家屯徙居湍湾,后有九世马万胜后裔迁入湍湾聚族而居,今即墨七级镇湍湾东街村;5、西牛庄支(约百余人),十三世马瑞疆从金家岭徙居西流庄东北角立马家庄,解放后并入西流庄,今青岛市李沧区西流庄社区;6、马哥庄支(约120人),十四世马起方从金家岭徙居马哥庄,今城阳区上马镇马哥庄。
家族优秀人物
马论业:1945年1月出生,山东即墨马家屯人。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1月加入民进。大学学历,副教授。曾任北京军区4658部队农场学员,北京顺义县北务中学教师,青岛化工学院基础课部数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主任、主任,基础课部主任、副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政协沧口区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青岛市委员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委员、省委副主任、青岛市委主任,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五届、六届、七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八届山东省政协常委。
金家岭、马家屯、湍湾、西流庄、马哥庄,从道光十年(1830年)起,即十六世开始至四十五世用字辈,命名定式:
文会业克振 宗修世应昌 培绍令绪志 善继嘉猷方 延泽洪元学 华兴明政相
北屯支从道光十年(1830年)起,自十九世(克字)开始用字辈:
君秀宗克振 启修世应昌 培绍令绪志 善继嘉猷方 延泽洪元学 华兴明政相
二、据即墨城北下疃、营上《马氏族谱》记载:“吾马氏自元时世居即墨传闻始祖徙自云南住城北马家村离城三里官任侍郎之职讳字失传茔域仅存所可考者自进泊祖占居下疃有碑墓存焉进泊祖生二子长讳玉次讳仕亨。”马进泊后裔分五支:1、长子马清泉居今即墨下疃村(约200人)、三泉村,其后代派为长支;2、次子马清德居今即墨营上村,其后代派为二支;3、三子马清枝居今即墨演泉村(约40人),其后代派为三支;四子马波海居今青岛市市北区河马石村(约800人),其后代派为四支;五子马继侁居今即墨王宿庄村(约400人)及乔家屯、仰岚岭村,其后代派为五支。
从十三世至三十二世,按字辈命名定式:
中士清可贵 效初自有真 崇本同兴业 明伦丕敦宗
三、据即墨店集镇神山埠村《马氏族谱》载:“吾马氏之受姓也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遂氏焉厥后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年代久远罕有考稽我双山马氏先祖世家云南元初我始祖荆斋公迁居莱阳之双山。”马室,字荆斋,其后裔自明初分成四支:1、长支斌祖派:七世马斌留居莱阳双山(今莱西夏格庄东双山村,约500人)、九世马友谅徙居章丘徐家寨(今章丘马徐寨,约600人)、十二世马京枝徙居即墨段泊岚镇瓦戈庄(约100人)、十三世马伯迥徙居即墨段泊岚镇栗林、十四世马应雷徙居即墨蓝家庄、十五世马廷玺徙居莱阳泊南(今莱西)、十六世马元徙居即墨乔家屯(约120人)、十七世马文厚徙居即墨埠后(约18人);2、亨祖派:居莱西双山;3、志祖派:八世马富徙居即墨神山埠(约800人),今即墨店集镇神山埠;4、原祖派:七世马原徙居莱州府昌邑县小章庄(约600人),今昌邑宋庄镇西小章村。
家族优秀人物
马亮:字经邦,号贞干。马源之子,住双山村。元代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考中武进士,被授予管军千户,统领士兵一千余人,正六品(待查)。后在军中历任管军总把、都督府元帅(正三品)。 (康熙十七年《莱阳县志》卷之六 二十二页)
从二十二世至五十五世,按命名定式:
贞举玉魁良 克广恭信彰 宁建启令望 贤圣万载芳 成开昌基业 俊修增金浩
四、即墨普东镇赵家街马氏,约有150人。传说:先祖从金家岭迁来,因无族谱记载,无法证实其来历,现正在考证。
五、即墨温泉镇臧村马氏,约有 人。传说:先世云南人,明永乐年间迁居墨邑城北马家庄,后徙居臧村。
六、即墨王村镇马家高戈庄,约有30人。传说:家族自明永乐二年由云南迁来,后分出一支携家谱迁到崂山居住,不知所踪。 正在使用的字辈:云瑞宗昌章 文俊智学广
七、即墨同济街道柘车河马氏,约有300人。传说:从即墨城北栗行,先迁即墨楼子疃,再迁柘车河。
八、即墨鳌山卫镇马家白庙马氏,约400人。据《马氏族谱》载:“故明永乐二年自云南迁居墨邑东南崂山解家庄(今北宅街道孙家社区)安居乐业数世矣至明季由科(课)税相累即将家产卷弃而迁之。”马礼香徙居白庙、马礼恭徙居海阳、马礼献徙居莱阳。(原族谱载:礼恭公、礼献公散居异地,而不知其所居之处后无考矣)
现正在用字辈:学乃克用(永)光 德如人之本 勤俭方为业 平安即是春
九、即墨鳌山卫镇马连沟马氏,约百余人。传说:从云南初来时,居胶州城西南庄,再迁墨邑东南马连沟居住。有同宗一徙居鳌山卫(现居何地无考),并有衣姓马姓同是一家之说。
十、墨邑南乡马家台马氏,约400人,今崂山夏庄街道马家台社区。本村有三支马氏,从明初开始,陆续由云南迁来,虽然同姓确不同宗。其中一支后人徙居枣行,今即墨店集镇北枣行村;
还有一支后人徙居程哥庄,今城阳区上马镇程哥庄。但是,据程哥庄的马氏讲,是从程哥庄分出一支迁马家台,不管怎么说,程哥庄的马氏与马家台村中的一支马氏是同宗,应该无疑。
看第六项
百的田字格的正确写法笔顺是一 ノ 丨 𠃍 一 一 ,即可横,撇,竖,横折,横,横。
百(bǎi),汉字,上下结构,指十个十,《说文解字》中解释:“百,十十也。”后来也用来比喻数量很多,《乐府诗集·木兰诗》曾提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诗·大雅·假乐》也有“千禄百福”之句。组词有百万、百度、百姓等。相关古文有《诗·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百的基本字义
1、形声。字从一,从白,白 亦声。“白”本义为“从日出开始(到日落前)的天色”,转义为“从日出开始”。“一”指“ 百刻制”刻度系列的“第一刻”。“一”与“白”联合起来表示“从日出时的第一刻起,到下一个日出前满100刻”。
本义:一昼夜均分为100刻。 引申义:数值100。数字100。 说明:“百”与“白”两字 隶定后的形音义均密切相关,甲骨文里也是同样的情形,显然是一对同时创造出来的基本汉字,而且可以肯定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黄帝时代应该有了“百刻制”,因为文献记载 黄帝时“漏箭计刻”。
2、十个十。一百,100 。
百,十十也。从一,从白。数,十百为一贯。相章也。——东汉· 许慎《 说文》。
律中百钟。——《 淮南子·时则》。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军兴( 袁可立)则捐助千五 百金。――明 陈继儒《 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3、又如:百辆之迎(用隆重仪式迎娶新妇);百日(一百天;人死后的一百天,请僧道诵经或作道场);百户(一百户人家;统兵百人之官)。
4、概数。言其多,许多的,众多的 [numerous]。
千禄百福。——《诗·大雅·假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乐府诗集·木兰诗》。
猿则百叫无绝。—— 吴均《 与朱元思书》。
合通国之欢心,建百世不迁之 庙貌。—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5、又如: 百花争艳;百发百中;百官(众官);百事(众多的事物)。
6、姓氏。现今河南洛阳李村镇武屯村内有数百户以“百”为姓的居民,家谱记载最早起源于明末。
百字组词及释义
1、百花齐放
百花:各种花卉。各种花卉一起开放。比喻各具特色的不同事物一齐出现,或同一事物以不同方式同时出现。
2、百姓
(名)旧指与官吏有别的人,现指人民大众:平民百姓。
3、百岁
百年。指长时间。《鹖冠子·近迭》:“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唐 韩愈 孟郊《遣兴联句》:“平生无百岁,歧路有四方。”周立波《金戒指》:“人生百岁也是死,何处黄土不埋人?”
寻山东马氏600年前宗谱(我有一部马氏家谱)2006-12-25 23:02各位马姓同宗你们好: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齐河县,马氏在当地生活繁衍了600多年,近期,喜获祖传家谱一套,得知我祖讳德公于明永乐年间自山东诸城迁居齐河距今已600多年,因年代久远,家谱记载不详,1403年往前的马氏祖先不得而知,愿与有志于马氏宗谱研究的马氏后人,共同探讨我扶风马氏的历史:
马氏续修族谱序:
马氏邑之右族也,明永乐间<1403年>自诸城迁居齐河。余族亦于永乐二年<1404年>自枣强迁齐河。马氏自始祖讳德公以下四世均失讳,余族自始祖讳仲良公以上四老祖妣皆失姓。余与马氏为老姻矣,而何云相同若是云多耶。佩之先生余表妹行也,将续修家乘而问序于余余。维马氏五百年来,子姓繁衍代有闻人簪<zan>绂<fu>云兴珥,貂相望负燕南之重誉为齐右之世。家邑乘载之备矣,固会待余之赞述,且家乘之续修,亦非正一次前人序之详矣,尤会待余之费词,而此次之独异者,以石印代枣梨之刊一也;誉首附绘宗图令阅者一目了然二也;科第荟萃一幅易于观览三也;支分派别详注居处四也。苏明允曰:读吾谱者孝弟之心油然而生矣,夫苏氏之谱详云所自出尊云,所自出而犹嫌云邻于私也。然则观马氏之谱者不尤足动,木本水源之思耶。本年春,余以事族里,余兄品三拓,余曰:吾族生齿日繁,谱之续修不可缓矣,顾将有补旧谱之未备者,则凡吾族之有德闻者,有文誉者,纪一小传附之谱中,使后之子孙知祖功宗德之所在夷,然动其为善之心,否则先人之典型,今日津津于父老之口者,恐他日并片口说而轶之也。其余如石印、绘宗图、科第荟萃、分支别派,一如佩之先生之旨,而马氏旧谱则固有家传之附刊也,呜乎吾两姓来齐占籍之年代,同始祖以上之失讳、失姓,同至于重修谱之规模,竟亦若片云不谋而合耶,顾余兄族之维扬马氏之谱,已乐观厥成矣,余族之谱今始业凡而未遑〈huang〉执简片,所以序马氏之谱而枨cheng触余怀不能自己也。 邑人郝凤章敬撰
民国九年岁次庚申暑月〈1920年〉
命名排行字:
孝 友 传 家 远 诗 书 衍 世 长,
又续添十字:
慎 勤 身 乃 正 俊 杰 国 之 光,,
你可以看看这个
马姓起源(一)
古代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将军叫赵奢,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战功赫赫,而受朝廷封于马服那个地方享用地的物产,就是现今河北邯郸一带。赵奢受封后人们也称他马服君,他的子孙更是用马服当作姓,又后来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马。马姓还有其他支系,如唐朝繁荣的西域丝绸之路一带,有西域的马姓人为繁荣丝绸之路作出贡献,有的后来定居中原。
马姓先人还有如〔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毛最良。”〔马融〕东汉著名哲学家,对古代经典研究非常之深,学生有千余人,他讲课时座在高堂,有女子奏乐,很有气派。
马姓起源(二)
起燕赵古都邯郸,有关马姓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汉族有马姓,回族有马姓,满族有马姓,朝鲜、土家、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有马姓,在全国马姓人口众多,但却同姓不同宗,汉族和回族、满族命姓的方式也不相同,天下一个马,由此引发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邯郸曾是赵国的首都,汉族马姓的起源和这座都城密不可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能征善战,由此引出了一段马姓由来的故事。
赵奢不但治国有方,而且他的武功也是盖世的,他因为和齐国、秦国交锋都取得巨大胜利,因此,他被评为战国七雄八大名将之一,赵惠文王就把赵城,就是邯郸这个地方的西北五十里地方有个叫马服山,就把这个地方就赐封给赵奢了,因此,赵奢就叫马服君,马服君的后人呢,就把邯郸赵国的贵族都迁到了咸阳,而且封马服兴为宗使,马服兴认为马是岳之首,于是就把服字去掉了,就改姓马了,所以,中国汉族的马姓是从赵姓里分衍出来的。
马姓曾经名人辈出,汉族、回族、满族中都曾涌现出了知名人士,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汉显帝皇后等。而回族马姓早在元代就已名垂青史,回族马姓最著名的人士是明代的郑和,他原名叫马和,明永乐二年赐为郑姓,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史记载的航海家。
马姓在第十九位,来源有三,出自嬴姓,其始祖为赵奢,马姓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百家姓里在宋代马姓是44位,到现在统计是第十九位,不是说回族马姓大发展了,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回族还有其它几个民族,满族都有马姓,都包括进来,多了,原来回族吧,回族和满族都是译姓吹模粢牍吹模迨锹砑咽瞎吹模刈迥厥悄潞蹦拢阂刖褪锹砉荆⒚鞔⑶宕加幸徊糠稚偈褡逵缮偈褡逍帐希蛞氤陕恚裕谢褡宓穆硇瞻撕芏嗟男帐稀
邯郸西郊,这里是汉族马姓的发源地马服山。
马融的时候,就给他赐封为扶风茂陵,当时是重合侯,所以他又举家从咸阳迁到扶风茂陵,所以天下马都认为茂陵是自己的发源地,实际上这个地方马姓不多了,因为都进入关东了,都迁到关东去了。
昔日人丁兴旺的马服山,如今早已风光不在。
赵国之所以没有统一了天下,按说它的经济财力,它在战国七雄,它也是很富有的,因为邯郸这个地方,当时中国排五大都之一,而且又是商贾云集的地方,经济是很雄厚的,那它丧国是不是也跟这马服君有点关系,这个当时,长平40万大军被坑杀,好像是赵奢的儿子赵括,那他应该叫马服括,赵括当时把赵国的40万被人家坑杀了,还有一个典故叫,纸上谈兵。
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
满的马姓也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马姓起源(三)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 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马姓堂号还有"扶风"。
2、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光平东北)。
三、家乘谱牒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谱一幅、马氏族谱不分卷江苏:京江马氏宗谱二卷图一卷、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锡山马氏宗谱不分卷、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利城马氏宗谱六卷浙江: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会稽马氏宗谱五卷、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马氏家乘不分卷、马氏族谱不分卷、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马氏宗谱不分卷、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
间(1506~1521)徒居越城竹园桥,生养休息,不
数世而子孙繁衍。鲁迅为周逸斋14世孙。《越城周
氏支谱》的“序”和“谱例”中说明:“明季多难
,谱牒散失,以故字讳世系阙焉而不详。”始迁祖
周逸斋的“字讳生卒不详,宗支世系亦无可考。”
所以周遐寿在其所著的《鲁迅的故家》一书中说:
周逸斋“从什么地方来,是什么样的人,都无从知
悉,例是名字也已失传,总之他带着两个儿子进城
住下来是事实……老太爷没有名字不好叫,后来修
谱的人便送他这个笔名,逸斋者言逸其名也。”[周
遐寿(即周作人):《鲁迅的故家》第101一10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湖北版。]
越城周氏自始迁祖周逸斋以下,世系分明,历代可
考。但要从周逸斋上溯到周敦颐,想把两者之间相
隔四百几十年的十几个世次查出来,这是无法想像
的;退一步说,即或要查明周逸斋父亲的名字籍贯
也是不可能的。其根本原因是,连周逸斋本人的字
讳生卒都不详,要进一步查明他以上的宗支世系当
然没有办法的。
由此可知,鲁迅支鱼化桥周氏虽也为周敦颐的后裔
,但因其上溯至周敦颐的宗支世系无可考,所以与
周恩来支宝佑桥周氏的族派关系也就无从查考了。
按此,说绍兴“两周”同宗而又同族,是缺乏依据
的,难下结论的。以现有资料看,只能说他们是同
宗而不同族,即都以周敦颐为同宗,但两个家族之
间不能说有什么相关之处,就是这两个家族中人的
个人关系上,也不存在象同一家族圈内的人那样,
有什么上辈、下辈或平辈的问题。但俗语说:五百
年前是一家。周逸斋住到越城竹园桥的明正德年间
,即使上推到周敦颐生活的年代,也不到五百年,
所以,作为同是周敦颐后裔的绍兴“两周”中人,
相互自认“本家”,亦是情理之中。
二、关于对鲁迅、周恩来宗族源流和家族亲缘关系
主要几说的不同看法。
多年来,一些报刊或专著的有关篇章中,关于鲁迅
、周恩来家族渊源及两者家族关系的文字,存在着
好些与史实不符的差错。就笔者所及,这种差错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鲁迅、周恩来两个家族,
在周敦颐以下共同的最早族祖,有的说是元代周澳
的长子周德,有的说是明代江苏吴江的周用或其弟
周同,有的说是鲁迅家族绍兴鱼化桥周氏的六世孙
周煌;在族派关系方面,有的说周恩来家族宝佑桥
周氏是绍兴后马周氏始迁祖周茂之后,有的说鲁迅
的覆盆桥周氏与周恩来的宝佑桥周氏同属于鱼化桥
周氏的下属分支;在家族的亲缘关系上,有的说鲁
迅、周恩来是同宗同族的本家,有的论定鲁迅为周
氏第20世,周恩来为第21世,鲁迅要比周恩来大一
辈,为同族叔、侄辈。
在鲁迅与周恩来宗族亲缘关系问题上,出现一些和
史实不合的说法,笔者曾以为无关乎学习鲁迅、周
恩来精神之宏旨,可以存之不论。但近年来又不时
发现一些传抄之作,以讹传讹,一些不实的说法,
似有已成信史定论之势,这不唯有误读者视听,更
有碍对鲁迅、周恩来的研究。为此,笔者不揣谫陋
,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澄清一些问题。
第一、吴江周用或其弟周同不是鲁迅、周恩来的祖
先
胡正耀、蒋聪顺在《辽宁大学学报》发表的文章中
说:鲁迅、周恩来是周澳长子周德的后代[胡正耀、
蒋聪顺:《鲁迅和周恩来的祖籍考》,载《辽宁大
学学报》1991年第2期。]。附议这一说法的有徐红
斌的文章[徐红斌:《周恩来和鲁迅同是周敦颐的后
代》,摘自《周末》,载《绍兴日报》1991年7月21
日。],李祥、杨大生发表在《周恩来研究述评》[
李祥、杨大生:《周恩来家世、童年和故乡研究述
评》,载《周恩来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3月版。]上的文章,等等。他们把这一说法
,或为“科研成果”加以肯定,或视作定论传抄。
此外,周德华在《周恩来、鲁迅与吴江》[周德华:
《周恩来、鲁迅与吴江-周氏家族溯源初探》,载
吴江《人才》报1993年6月。]一文中则说:“周恩
来、鲁迅可追溯的祖先”是江苏吴江烂溪周氏始祖
周德后裔的“周用或其弟周同”。
周德是不是周恩来的祖先以下资料证明,结论是否
定的。绍兴周桥周氏、前梅周氏的宗谱中,都有关
于周澳及其子周德的记载。周澳,号楮斋,字希衡
,生于宋末景定四年(1263),宋亡时只有15岁,原
住诸暨南门,元至元年间贡举,配胡氏生一子名德(
行寿一)。周澳“后有事山阴白洋巡检司”,入赘山
阴温渎俞氏,俞氏生子三,澳遂居山阴为周桥始迁
祖。周德常去吴江经商,后入赘吴江张氏,开族烂
溪,六传有明吏部尚书周用。从本文前述可知,周
恩来宝佑桥周氏始迁祖周茂宋末元初人,与周澳之
父周茂林同是周敦颐九世孙,而周德为周澳之子,
生于元至元中,是周茂林之孙,亦可谓周茂孙辈。
设若说周德是周恩来的祖先,也就是说周德是周茂
的祖先了,如此把孙辈视作祖辈的祖先,岂不闹大
笑话了。此外,谱籍资料表明,周茂和周茂林两个
族系平行发展,在周茂的直系中找不出这样一个周
德,在周德的上、下直系中也找不出这样一个周茂
。所以吴江周德不是周恩来的先祖。明了得很。
那么,周德是否一定是鲁迅的先祖呢于此既明了又
不能一言明了。《越城周氏支谱》写道:“先世相
传”,周逸斋出自吴江烂溪人、山阴楮斋公长子德(
行寿一)之后。但只是“先世相传”的片言只语,不
能作为做谱的依据,所以该支谱以支存疑的办法处
理,如在谱中附了“周氏寿一世系表”,表后有一
个关于周德的小注,约一百字。但在世系表中丝毫
没有涉及周逸斋的宗支世系;在百字小注中,只在
末尾写了“先世相传逸斋公盖出其后云”12字而告
终。支谱编写者虽写了“先世相传”之说,但对于
这一传说无法解读”,这样写道:“惟世远人邈,
末敢遽信,然亦不敢湮没,志之以存传疑之义,远
而无徵,不若近而可据,兹谱谨以逸斋公始。”这
就是说,年代久远,传说无法核实,也不能贸然而
信,修谱只得以周逸斋为始祖。由此可见,修谱人
对这一传说是取否定态度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越城支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中进士6年以后才修成
的。周福清不仅有能力指导修谱,更有对先祖宗支
世系的重视心理;又在当时绍兴内外,有许多周氏
宗谱可供参考研究。在这种主客观条件下,修谱的
当事人虽煞费苦心,也难以探索或理情周逸斋先世
的世系,不肯认定周德是越城周氏的先祖,只以附
录了“先世相传”而告终。如今,距《越城周氏支
谱》修成之时已去120年,如果再反映修谱人也“不
敢遽信”的传说当成事实,把周德作为越城周氏的
先祖,那么,这种起俎代庖的做法,必定违背历史
的真实,也远不如越城周氏修谱人来得明智和实际
。
至于说吴江周用或其弟周同是周恩来、鲁迅的祖先
一说,则去事实更远。周用为周德六世孙,明弘治
十五年(1502)进士,嘉靖二十五年(1546)任吏部尚
书,次年卒。他中进士后,过四十二年死,由此可
以推定中进士时在30岁左右。越城周氏始祖周逸斋
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带了两个儿子住入绍兴
城竹园桥。由此可见,周逸斋和周用兄弟是同时代
人,可能还是周逸斋的年岁大一点。这是周用兄弟
不可能是周逸斋祖先的理由之一。之二,即或是周
用兄弟的儿子呢也不可能。周用在《明史》中有传
,他几十年平步青云,历任要职,善终于吏尚书任
内。在当时,那种封建习气极盛的社会环境里,怎
能会让儿子或胞弟周同之子孙流落绍兴甚至流落得
连一个名字也没留给子孙,流落得祖宗中有这样一
位吏部尚书都不晓得,这真是不可思议!这些都说
明,周用兄弟不是周逸斋的祖先。对周恩来宝佑桥
周氏来说,周用中进士的那一年,他们已在宝佑桥
畔住了一百二十有年,所以周用兄弟是否为宝佑桥
周氏祖先的问题,根本无须论及。
第二、周恩来不是后马周氏始祖周茂之后
近几年来,有的著作和文章中说,周恩来宝佑佑桥
周氏的始祖,就是后马周氏始祖的那个周茂,所以
宝佑桥周氏与后马周氏同祖,是后马周氏之后。金
建华在《绍兴县报》的文章[金建华:《周恩来、鲁
迅属周家桥同宗》,载《绍兴县报》1996年9月20日
第5版。]中还说,《破塘祭簿》载明,迁后马村的周
同茂为百岁堂周氏世祖。其实这些都是张冠李戴,
无中生有。
绍兴有两个周氏家族的始迁祖都叫周茂,一个周茂
是城内宝佑桥周氏始祖,另一个周茂是绍兴县后马
村周氏始祖,这两个周茂各有自己的历史。其一,
两人的出生时间相差100多年。后马的周茂字叔芳,
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在他出生前,宝佑桥周氏
始祖周茂已传至四世孙周庆;在他出生后14年,周
庆已完成了这个家族的第三次迁徒,在宝佑桥安居
了下来。其二,宝佑桥周氏祭簿和后马周氏宗谱中
,绝对查不出“两茂”相关的文字或后马周茂为宝
佑桥周氏始祖的记载。其三、《绍兴县志资料》“
氏族编”周氏项下,对后马周氏、宝佑桥周氏各单
列条目,且在宝佑桥周氏条下注明:“亦以名茂者
为始祖,但不言出于后马,后马之始祖谱载明初人
,此则云元代人。”以上史实表明,“两茂”各为
其祖,彰彰分明,不容混淆。
第三、周恩来不是鲁迅家族越城周氏宝佑桥支派(
或曰“分支”)的后代
胡正耀、蒋聪顺在《辽宁大学学报》的文章中又说
:“鲁迅属鱼化桥支覆盆桥分支,周恩来属鱼化桥支
保佑(宝佑)桥分支……因此鲁迅、周恩来是本家。[
胡正耀、蒋聪顺:《鲁迅和周恩来的祖籍考》,载
《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此外何扬鸣在
《新闻汇报》的文章[何扬鸣:《周恩来与鲁迅的亲
缘》,载《新闻汇报》1997年4月11日。]、袁鹏在
《西安晚报》的文章[袁鹏:《寻访轩辕黄帝嫡裔-
周恩来、鲁迅亦在其中》,北京《晚报文萃》转载
《西安晚报》文,1994年。]、庞瑞垠关于《周氏家
谱》[庞瑞根:《早年周恩来》第一章第一节,江苏
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的叙述、周昭京发表在《
汕头日报》的文章[周昭京:《鲁迅周恩来与潮阳泗
水周氏同祖籍》,《汕头日报》1993年10月25日第8
版。],等等,都持此一说。新近出版的《周恩来与
故乡绍兴》一书中,更具体地说“鲁迅即属渔(鱼)
化桥支覆盆桥分支,周思来属渔(鱼)化桥支保佑(宝
佑)桥分支,住百岁堂。说明鲁迅与周恩来都是周煌
的后代,当然两人是同宗同族的。”[朱顺佐:《周
恩来与故乡绍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以上诸说,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和讹传,为澄清史
实,作以下说明。
宝佑桥在绍兴城中。绍兴人说宝佑桥,有时实指这
座桥,有时泛指桥南宝佑桥直街、桥西宝佑桥河沿
这个角尺形地段。在这个地段上,先后住进了两支
周氏。一是明代初,周恩来支周氏家族先住入宝佑
桥河沿,称宝佑桥周氏。二是过三百几十年以后,
明及乾隆年间,越城周氏六世周煌的七个儿子分居
,第二子绍昆分住宝佑桥(具体地点已难以指实);
第四子绍鹏即鲁迅直系祖分住覆盆桥。至乾隆五十
二年(1787),越城周氏宗祠在鱼化桥建成。自此,
氏以祠地名,越城周氏称鱼化桥周氏,鲁迅祖绍鹏
支称鱼化桥周氏覆盆桥支派,鲁迅伯祖绍昆支称鱼
化桥周氏宝佑桥支派。《绍兴县志资料》“氏族编
”(上),对宝佑桥的两支周氏作了如实记载。在其
第36页上,先列了周恩来家族“宝佑桥周氏”条目
,又列了鲁迅家族“鱼化桥周氏”条目。这两个条
目齐眉并立,泾渭分明。还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在
“鱼化桥周氏”条目下的“附记”中写着:“此族
支派有竹园桥、清道桥、保佑(宝佑)桥等20处(附记
称“支派”不称“分支”,笔者),综上所述,周恩
来的宝佑桥周氏与鱼化桥周氏下属的周煌第二子住
地的宝佑桥支派绝无相关之处,这在史实上和“氏
族编”的记述上都明白无误,所以那种“鲁迅与周
恩来都是周煌的后代,当然两人是同宗同族的本家
”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第四、说鲁迅和周恩来是叔、侄关系违背史实
在一些著作和文章中,说鲁迅、周恩来是叔侄辈。
唐琼在《周恩来与鲁迅同宗》一文中说:鲁迅、周
恩来确为叔侄关系,“两人相差一辈属实”[唐琼:
《周恩来与鲁迅同宗》,载易飞先等编《周恩来传
奇》,《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前
引袁鹏、何扬鸣等文,或说鲁迅、周恩来同宗同族
,两人只差一辈;或以别人对话的方式说明鲁迅、
周恩来是叔侄关系。《周恩来与故乡绍兴》一书中
说:根据“周树人编的《后马家谱》材料推算,周
树人为周氏20氏,周恩来为第21世,鲁迅要比周恩
来大一辈。”[朱顺佐:《周恩来与故乡绍兴》,浙
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鲁迅长周恩来17岁。即或在通常社交中,两人相差
17岁,以长幼、叔侄论亦属常事。再说周恩来十分
尊敬鲁迅,又比他小17岁,还是老乡和本家,因这
种关系,称鲁迅夫人许广平为婶母,称周建人为叔
叔,也是情理中事。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人以宗族
亲缘为依据,从同宗同族的辈份、世次上来排定鲁
迅和周恩来是宗族内部的长幼之别、叔侄之分,这
就超越了一般的社交称谓或出于敬佩之意的尊称和
敬称。
如果鲁迅、周恩来是同宗同族的叔、侄辈,是同一
家族中的20、21世,那么论定他们两人这种关系的
人,必定已经考定了两人的共同祖,且这位共同祖
必定是鲁迅上溯的19祖、周恩来上溯的20世祖。若
找不出这样的共同祖,那就绝难推定属20世、21世
的叔侄来。但这位共同祖是谁是哪朝哪代人认定
其为共同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都是必须说明的问题
,但能说明吗事实是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清。因
为,周逸斋这位始祖下传到鲁迅只14世,而周逸斋
以上的宗支世系无可考,这样一来,要把鲁迅从14
世变为20世还缺的6世怎么弄得出来呢又,周恩来
虽为宝佑桥周氏21世,但“两周”没有族派关系,
宝佑桥周氏始祖周茂不能成为越城周氏世祖,所以
从周恩来这方面的世系中,也不能提供能够证实鲁
迅是属于20世的资料。基于以上事实,说鲁迅20世
、周恩来21世,为同宗同族的叔侄辈之说,是毫无
依据的,不够慎重的。
此外,必须说明一下,周树人(鲁迅)一生没有修过
宗谱,更没有编过《后马家谱》。再则,后马有民
国十五修成的《后马周氏宗谱》存世,但其不称《
后马家谱》。在《后马周氏宗谱》中,根本没有任
何可供“推算”所谓“20、21世的材料”。这种以
莫须有的“材料”,来杜撰名人家世的做法,实在
令人惊奇和扼腕。
综上所述,有关鲁迅、周恩来的宗族关系问题,鲁
迅、周恩来虽都是周敦颐后裔,但因宗支族派关系
无可考,所以只能说他们是同源不同流、同宗不同
族,无法从家族关系方面去论定他们的叔侄名分或
长幼辈序。说鲁迅家族是吴江周德之后缺乏依据。
现在如果仍以连鲁迅家族十几代人都“不敢遽信的
传说”做依据,来论定鲁迅是吴江周德之后,这不
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恰当的。又,吴江周用兄弟
之一都不可能是鲁迅家族先祖的结论,也是无可置
疑的。周恩来的宝佑桥与吴江周氏和鱼化桥周氏始
祖周茂为宋末元初人,徙居山阴柯峰亭之阳;后马
周氏始祖周茂为明初人,徙居山阴柯峰亭之阴,两
个周茂各为其祖,各有居地,不能混为一谈。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回答者:匿名 2010-11-18 00:17
回答 共 2 条
概况
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青年时期的鲁迅
童年时期
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于他幼小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事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马姓的祖先
本文2023-11-05 06:56: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3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