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家谱万,方,汉属哪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刘氏家谱万,方,汉属哪支,第1张

刘氏家谱万,方,汉属于中国的刘氏宗族中的分支之一。刘氏宗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姓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时期,而刘姓也是唐朝时期的皇室姓氏之一。刘氏家谱万,方,汉是刘氏宗族的一个较为分散的分支,其祖先在汉代时期活跃于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刘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可以追溯到汉代。刘氏家族在汉代时是中国的皇室家族,曾经统治了整个中国,同时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刘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刘彻,他是汉武帝的儿子,也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刘氏家族在汉代时非常兴盛,家族成员众多,分布在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分支是刘邦的后代,他们代表着汉朝最高的权力和荣耀。刘氏家族在汉代时分为多个分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邦、刘秀、刘备等分支。这些分支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刘氏家族在汉代时是中国的皇室家族,享有高度的地位和权力。他们统治了整个中国,贡献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刘氏家族的影响力在汉代后期逐渐减弱,但他们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了中国历史的现代时期。

总的来说,刘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家族,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权力、荣耀和辉煌。在中国历史上,刘氏家族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科举及其他官员,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刘氏家谱万,方,汉的历史传承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雅安市人民政府

热门搜索: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高级搜索

请输入搜索内容

网站首页

雅安领导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雅安

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外孙女陈伊菱讲述外公宋育仁的故事

来源: 雅安日报 2015-11-22 11:13浏览:301收藏打印字体:大 中 小

宋育仁外孙女陈伊菱

  “我外公的书终于出版了!”11月19日,家住市区桃花巷的陈伊菱激动地说。

  陈伊菱的外公名叫宋育仁,被誉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他的《重修四川通志稿》是大型省志丛书,经两年抢救整理,已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部全套共62册的丛书,是民国时期四川唯一一部大型通省地方志稿。尘封80多年的该志手稿首次出版,填补了清嘉庆后至民国前期百年间四川无省志的空白,意义非凡。

  宋育仁的外孙女陈伊菱拿出相关资料,讲述了宋育仁的传奇经历。

  经世致用

  与吴之英共事

  “宋育仁是吴之英的同学!”陈伊菱的母亲宋闻琴,也是宋育仁子女中唯一一个居住在雅安的。宋闻琴在雅安生活了50多年,直到2012年去世。

  今年66岁的陈伊菱没有见过外公,但她却从母亲口中常常听到宋育仁的故事。

  宋育仁咸丰八年戊午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公元1858年12月27日),生于四川省富顺县倒石桥(后为仙市镇大岩村所辖)。

  光绪元年(1875年),张之洞督学四川,在现在的成都文庙街西侧石犀寺旧址正式开办了尊经书院。尊经书院学生从全省选送的3万多名生员中择优选拔,宋育仁被第一批选入。

  尊经书院造就了一批“蜀秀”,其中,富顺宋育仁、绵竹杨锐、井研廖平、名山吴之英同称“尊经四杰”。

  1887年,三十而立的宋育仁完成了《时务论》初稿,开创了“复古即维新论”,朝野注目,其维新著作风行一时,被人们称为“新学巨子”,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脚印。

  宋育仁还创办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1897年10月,他在重庆白象街创办了四川第一家报刊《渝报》(旬刊),由此成为巴蜀报业第一人。宋育仁还著有《时务论》、《采风记》等著作。

  1896年,宋育仁到重庆主持四川商务矿务,设立商务局,兴办洋烛、煤油、煤矿、玻璃、白蜡、卷烟、药材等公司,为四川绅商领袖。

  1898年,宋育仁到成都兼任尊经书院院长,又同杨道南、吴之英、廖平等人,创办了成都第一家报刊《蜀学报》,并附刊《蜀学丛书》,介绍英国议会章程、西方工商业法规、西方教育制度,翻印《天演论》、《原富》、《法意》等书,宋育仁还亲自为《法意》作注,写出《法意钞案》。

  1898年5月,宋育仁还联合潘祖荫、邓镕、吴之英等在成都发起成立“蜀学会”,与杨锐、刘光第等在北京建立的“蜀学会”相呼应。时值戊戌变法进入高潮,一时间,四川最高学府尊经书院成了宣传维新思想、鼓吹维新变法、培育维新人才的大本营。宋育仁不仅在尊经书院大讲新学,增设新课,而且推动各地兴办了多种新式学堂。1897年成都办起“中西学堂”,1898年,重庆也设立“中西学堂”。在此影响下,四川各地纷纷创办新学校,如江津创办“西文学堂”、“算学堂”,遂宁创办“经济学堂”,蓬溪设“崇实学堂”等。

  宋育仁的著作有很多,他主讲“中国自强之学”,被后人称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陈伊菱说,《四川通志》手稿,是宋育仁以最后的心血和精力完成的。

  宋育仁于1931年12月5日病逝,那时“宋闻琴才10岁”。

  书生奇计

  险改写甲午风云

  “除了做学问外,我外公还是清代的一个外交官。”陈伊菱说,宋育仁曾计划奇袭日本。

  陈伊菱找出了《宋育仁思想评传》和《中国书生宋育仁》两本有关宋育仁的著作,并找出了宋育仁所著《借筹记》的复印本,里面都详细记载了宋育仁购买“炮械”准备攻打日本的经过。

  1894年,宋育仁随大清公使龚照瑗出使欧洲,任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这使本来就渴望学习先进思想的他如鱼得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宋育仁正在伦敦,因公使龚照瑗回国述职,宋育仁暂时代其职务。宋育仁关注战争进展,对北洋海军寄予厚望,他心急如焚,多么希望中国取得胜利。他经过深思,上书清廷,提出“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他的意思是可以打持久战。然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连连失利,清军平壤溃败,黄海海战失利的消息不断传来。宋育仁忧国忧民,身在国外心却飞回了祖国,飞到了战场,书生意气的他情急之下竟然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要是能出一支奇兵,突袭日本本土,也许能反败为胜。

  他说干就干,立即与使馆参议杨宜治、翻译王丰镐等商量,形成了共识:购买英国卖给阿根廷、智利两国的兵舰五艘,鱼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亚水兵两千人,组成一支奇袭舰队,挂名澳大利亚商团,以保护商队名义,自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

  如此似异想天开的打算,也只有宋育仁这样的书生才能想到,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行性。宋育仁分析,“澳大利亚为英国的属地,西例商会本有自募水师保护商旅之权,中倭战起,澳洲距南洋最近,颇为震动,商会发议,举办属地水师一旅,以资保护,(英国候补议绅)庵洁华特暗联议院同党主行其议,而以此谋所购一旅驾名(假名)于澳洲商会所为,仍挂英旗出口,则局外无嫌,而踪迹不露”。

  商量完毕,宋育仁开始行动,他一面报请朝廷批准,一面又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人联系,以取得这些封疆大吏的支持。同时,宋育仁又与国际友人协商具体实施意见,他与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英国康敌克特银行经理格林密尔等商定:由中国与康敌克特银行立约借款200万英镑,另战款100万英镑,以支付兵船购买费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宋育仁的构想变成了事实,购买了舰只,备齐了枪弹武器,各级战斗人员,也已经募集妥善,组成了一支有力的海军,准备交由前北洋水师教习琅威里率领出击。

  宋育仁即将大功告成,当时已是“炮械毕集”,整装待发了。然而,他哪里知道,此时腐败透顶的清政府,已经打算与日本讲和了。回国的大清公使龚照瑗得知此事,当即以妄为生事电告清廷。李鸿章闻知坚决反对宋育仁等人的做法,慈禧更是认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将购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废,同时电召宋育仁速速回国。

  1895年3月,清政府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好在清政府被内忧外患所困,也没再治宋育仁的罪,此事就此不了了之。宋育仁的这个海外募集水师奇袭日本的奇妙构想终成泡影,北洋水师失败的历史也无法挽回。宋育仁因“潜师谋废”,败局已定,只能“抚赝私泣,望洋而叹”,着实伤心了很久。在回国途中,他写成了《借筹记》,详详细细地记了这事的经过,以表壮志未酬之情。

  一个文弱书生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提出了奇袭日本本土的惊天构想,以支援北洋水师,而且付诸实施,却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流产,实在令人惋惜,否则甲午战争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

  “外祖父宋育仁虽是一介书生,却怀揣爱国热情,着实可敬。”陈伊菱说,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重忆宋育仁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记者 黄伟

  帅姓源流纯正,起源主要有一:

  出自师姓,为春秋时师昺之后,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姓帅。“帅”跟“师”字仅有一划之别,如果用以代表中国人的姓氏,虽然读音完全不同,但从历史文献上追源溯流,两姓却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因为帅氏正是师氏分支出来的。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原来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春秋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为了要避晋景公的名讳,就将自己的姓改少一横,变成了帅氏,开创了另一个姓氏家族。

  始祖:师昺。

  宗族字派

  字辈:

  重庆某支帅氏字辈:应钦秉源年,正永洪大泽,世代朝先志,文华光尚国。

  湖北天门帅氏字辈:言举信洋,国家大振,永世刻昌

  湖北宜昌帅氏字辈:总振维荣芳,开先启秀良,文章昭祖德。

  湖北云梦帅氏字辈:元亨利贞,永世家声。

  湖南醴陵帅氏字辈:家保万年常有道,修其学业展新龙。

  江西奉新锁石帅氏字辈:大道能经国,康祺再起歌。

  帅 宝,北宋臣。字仲珍。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成淳中,授盐官丞,以清廉著称。擢昌化令,劝农课士,听讼咸得其情,卒于官。

  帅 我 (1648-1725),清学者。字备皆,号简斋,江西奉新人。弱冠淹通群籍,工书画,尤明医理。康熙五十年举人,官内阁中书。擅诗文,循循江西旧法。著有《墨澜亭集》,不分卷,凡文一百四十篇。另有《简斋诗文稿》。

  帅使念,北魏石匠。著名的拓跋鲜卑先祖旧墟石室“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刻工。

  帅仍祖,清文学家。字宗道,号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帅我长子。康熙间诸生。幼聪慧,十岁能诗,以才华自负。又精岐黄术。性孤介,艰于一第,乃弃举业,键户读书。工诗文,著有《嗜退山房诗稿》二卷、《文稿》三卷。

  帅念祖,清画家。字宗德,号兰皋,江西奉新人,帅我子。雍正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科给事中,陕西布政使。以事谪戍军台,没于塞外。工指画花卉,兼写山水。尤以时文鸣一时,务以幽渺之思,摆脱陈因。亦工诗,清刻不俗,与从子家相时有大小帅之称。著有《树人堂诗》七卷。

  帅家相,清诗人。字伯子,号卓山,江西奉新人。乾隆二年进士,历官江西浔州知府。工诗,善学少陵,气格沉雄,有幽燕气,与从父念祖时有大小帅之目。曾燠尝选其诗与陈允衡、王猷定、曾畹、蒋士铨、汪轫、杨垕、何在田诗合刻,名《国朝江右八家诗选》。著有《三十六乘书楼诗集》十六卷。

  帅承瀛 (1766-1840),清臣。字士登,号仙舟。湖北黄梅人。十七岁中乡试。嘉庆元年(1796)进士。任编修。历迁吏、礼、工等部侍郎。典试于广东、江南。督学于广西、山东。道光元年(1821年),授浙江巡抚,奏请盐政改归巡抚兼理,停加课银五十万两;年减商捐、外款银二十万两。杭、嘉、湖三郡发生水灾,他截漕粮赈济;并免除米税,以招远处商贾。曾捐资八万,浚修西湖,修筑海盐石塘。浙人在西子湖边建“帅公祠”,以示纪念。

  帅承瀚,清臣。湖北黄梅人。帅承瀛之弟。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翰林院检讨至副都御史。颇有声誉于时。

  帅方蔚 (1790-1872),清学者。字叔起,又字子文,号石村,南昌奉新(今属江西)人。少聪明好学,道光六年(1826),举进士第三人,授编修。八年,出任山东乡试副主考。历任湖广道、云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等。后因病辞官回家。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兴起,帅方蔚在乡中办团练,操练乡勇,帮助官兵镇压起义军,咸丰皇帝恩赏加道员官衔。在乡期间,注重讲授经学,有“真经师”之称。曾主白鹿书院、经训书院。同治九年(1870),江西巡抚刘坤一聘请他到省城主修《江西通志》,并主修《奉新县志》。同治十一(1872),方志完成,旋病卒。帅方蔚以人品正直著称,广见博识,著述甚丰。文有新意,诗有特色。所撰述文章体裁十分广泛,主要有《咫闻轩诗稿》、《咫闻轩随笔》、《紫雯轩馆课》、《帅太守稿》、《词垣日记》、《左海交游录》等,均收入《帅氏清芬集》。

  其他帅姓名人有宋官吏帅范;清文学家帅光祖,诗人帅翰阶等。近当代帅姓名人有政治家帅孟奇,解放军将领帅荣,国民党将领帅化民,地质学家帅开业、帅德福,医学家帅焘、帅兰英,经济学家帅勇,政治学家帅文洁,翻译家帅德全、帅松生,编辑家帅应煕、帅雪嶕,书法家帅立志,画家帅础坚、帅立德、帅立功、帅松林、帅民风,台湾**制片人帅岳峰等。

帅[shuai]

姓氏源流

帅姓源流纯正,起源主要有一:

出自师姓,为春秋时师昺之后,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姓帅。“帅”跟“师”字仅有一划之别,如果用以代表中国人的姓氏,虽然读音完全不同,但从历史文献上追源溯流,两姓却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因为帅氏正是师氏分支出来的。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原来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春秋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为了要避晋景公的名讳,就将自己的姓改少一横,变成了帅氏,开创了另一个姓氏家族。

始祖:师昺。

迁徙分布

帅姓出自西晋,当时晋国定都洛阳,后迁长安,因此山西洛阳、长安一带即为晋姓发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发展之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间,逐渐向周边地区及江南一带扩展,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阳郡、范阳郡、平原郡为郡望。如今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目前帅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南阳郡 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

河南郡 秦为三川郡,汉置河南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三十里)。

范阳郡 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今河北涿县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带。

平原郡 西汉置,相当于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②、堂号

南阳堂、平原堂、范阳堂、河南堂。

自立堂号:本源堂等。

宗族字派

字辈:

重庆某支帅氏字辈:应钦秉源年,正永洪大泽,世代朝先志,文华光尚国。

湖北宜昌帅氏字辈:总振维荣芳,开先启秀良,文章昭祖德。

湖北云梦帅氏字辈:元亨利贞,永树家声。

历史名人

帅 宝,北宋臣。字仲珍。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成淳中,授盐官丞,以清廉著称。擢昌化令,劝农课士,听讼咸得其情,卒于官。

帅 我 (1648-1725),清学者。字备皆,号简斋,江西奉新人。弱冠淹通群籍,工书画,尤明医理。康熙五十年举人,官内阁中书。擅诗文,循循江西旧法。著有《墨澜亭集》,不分卷,凡文一百四十篇。另有《简斋诗文稿》。

帅使念,北魏石匠。著名的拓跋鲜卑先祖旧墟石室“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刻工。

帅仍祖,清文学家。字宗道,号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帅我长子。康熙间诸生。幼聪慧,十岁能诗,以才华自负。又精岐黄术。性孤介,艰于一第,乃弃举业,键户读书。工诗文,著有《嗜退山房诗稿》二卷、《文稿》三卷。

帅念祖,清画家。字宗德,号兰皋,江西奉新人,帅我子。雍正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科给事中,陕西布政使。以事谪戍军台,没于塞外。工指画花卉,兼写山水。尤以时文鸣一时,务以幽渺之思,摆脱陈因。亦工诗,清刻不俗,与从子家相时有大小帅之称。著有《树人堂诗》七卷。

帅家相,清诗人。字伯子,号卓山,江西奉新人。乾隆二年进士,历官江西浔州知府。工诗,善学少陵,气格沉雄,有幽燕气,与从父念祖时有大小帅之目。曾燠尝选其诗与陈允衡、王猷定、曾畹、蒋士铨、汪轫、杨垕、何在田诗合刻,名《国朝江右八家诗选》。著有《三十六乘书楼诗集》十六卷。

帅承瀛 (1766-1840),清臣。字士登,号仙舟。安徽黄梅人。十七岁中乡试。嘉庆元年(1796)进士。任编修。历迁吏、礼、工等部侍郎。典试于广东、江南。督学于广西、山东。道光元年(1821年),授浙江巡抚,奏请盐政改归巡抚兼理,停加课银五十万两;年减商捐、外款银二十万两。杭、嘉、湖三郡发生水灾,他截漕粮赈济;并免除米税,以招远处商贾。曾捐资八万,浚修西湖,修筑海盐石塘。浙人在西子湖边建“帅公祠”,以示纪念。

帅承瀚,清臣。湖北黄梅人。帅承瀛之弟。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翰林院检讨至副都御史。颇有声誉于时。

帅方蔚 (1790-1872),清学者。字叔起,又字子文,号石村,南昌奉新(今属江西)人。少聪明好学,道光六年(1826),举进士第三人,授编修。八年,出任山东乡试副主考。历任湖广道、云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等。后因病辞官回家。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兴起,帅方蔚在乡中办团练,操练乡勇,帮助官兵镇压起义军,咸丰皇帝恩赏加道员官衔。在乡期间,注重讲授经学,有“真经师”之称。曾主白鹿书院、经训书院。同治九年(1870),江西巡抚刘坤一聘请他到省城主修《江西通志》,并主修《奉新县志》。同治十一(1872),方志完成,旋病卒。帅方蔚以人品正直著称,广见博识,著述甚丰。文有新意,诗有特色。所撰述文章体裁十分广泛,主要有《咫闻轩诗稿》、《咫闻轩随笔》、《紫雯轩馆课》、《帅太守稿》、《词垣日记》、《左海交游录》等,均收入《帅氏清芬集》。

其他帅姓名人有宋官吏帅范;清文学家帅光祖,诗人帅翰阶等。近当代帅姓名人有政治家帅孟奇,解放军将领帅荣,国民党将领帅化民,地质学家帅开业、帅德福,医学家帅焘、帅兰英,经济学家帅勇,政治学家帅文洁,翻译家帅德全、帅松生,编辑家帅应煕、帅雪嶕,书法家帅立志,画家帅础坚、帅立德、帅立功、帅松林、帅民风,台湾**制片人帅岳峰等。

帅姓宗祠通用联

姓启晋国;

源于乐师。

指帅姓得姓源流。

兄弟双进士;

父子四名家。

上联:清代雍正进士帅念祖及其弟、康熙进士帅光祖。下联:清代举人、诗书画家帅我与其子仍祖(诗人)、念祖(进士、画家)、光祖(进士、文学家),父子四人皆为名家。

方伯指绘成画;

子连尸解为仙。

上联:清代帅念祖,善用手指醮墨作画,山水花草,栩栩如生。下联:宋代人帅子连,形貌奇伟,膂力超人,独住南岳三十年,传说太平兴国年间尸解成仙。

名利都捐,芳踪忽见关右;

廉静不扰,音容永祀江南。

上联:帅子连。下联:宋代进士帅范,灵石人。调岢岚军政,兵民感慕。后督理江南茶税,廉静不扰,民图像祀之。

刘氏家谱万,方,汉属哪支

刘氏家谱万,方,汉属于中国的刘氏宗族中的分支之一。刘氏宗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姓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时期,而刘姓也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