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名宦】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唐名相魏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清官名宦】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唐名相魏徵,第1张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负责劝降英国公李勣。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再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后迁侍中,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进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魏徵最出彩的故事在大唐开国之后。

武德五年(622年),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别的地方去,于是派人把魏徵带来,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同年,李世民派魏徵往河北安抚李建成、李元吉的旧属。魏徵在路上碰见原东宫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地区的隐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632年,《旧唐书·魏徵传》记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皆进言请求加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

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贞观十二年(638年),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李世民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魏徵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的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降乘,不是亲王所应承受的礼节。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当今,又违背了国法。”李世民说:“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此年三月,太子李承乾的嫡子李厥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李世民大行庆祝,又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在东宫举行大型的宴会。席间,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贞观十三年(639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的官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此时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撰成《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于是赐魏徵黄金十斤、马二匹。

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谏,让李世民要善始善终。

后来,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魏徵自称有病推辞,李世民下诏回答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自贞观十六年(642年)起,魏徵的病情加重,李世民常派中使探望,还让中郎将留宿魏徵家中,随时奏报他的病情,期间赏赐的药食不计其数。魏征的住宅原先没有正室,李世民把原来自己准备建小殿的材料移给魏徵营造正室,五日就修成了;同时派中使携带白色的褥子和布被赐给魏徵,以此满足他崇尚简朴的心愿。

贞观十七年(643年),六十四岁的魏徵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李世民闻讯后,亲自到魏徵家中探视,屏退左右侍从,与他交谈良久,方才回宫。后来,他带着太子李承乾和嫡女衡山公主(即新城公主)再次到魏徵家中。魏徵强撑病体,穿戴朝服,拖着带子。李世民见状,悲从中来,一边抚摸着魏征一边流泪,问他有什么想说的,魏征说:“寡妇不愁织布的纬线少,而忧虑宗周的危亡(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李世民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徵的长子魏叔玉,指着衡山公主对他说:“魏公,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但魏徵已经身体衰弱到无法起身谢恩了。数日后,李世民忽然在夜里梦见魏徵,如同平日里一样,到次日清晨,魏徵逝世的消息传到宫中,时为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日(643年2月11日)。李世民亲临其丧礼,痛哭流涕,为魏徵废朝五天,并令内外百官与在长安的朝集使一同前来参加丧礼;太子李承乾在西华堂为他举哀。随后,李世民下诏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赐谥号“文贞”;同时赐羽葆、鼓吹,加班剑四十人,赠绢布一千段、米粟一千石,允许他陪葬昭陵。

将要下葬时,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平生节俭,现在按一品官的礼节安葬,所需仪仗、器物太多,不符合魏徵的志愿。”对朝廷供给的一切仪仗和物品都推辞不受,仅用白布、帷幕装饰承载灵柩的素车,不用花纹、色彩和刍灵。李世民亲自登上御苑的西楼,望着魏徵灵柩的方向痛哭,竭尽哀思,命百官送灵柩出长安郊外。晋王李治奉诏致祭,李世民亲自为魏徵撰写碑文,并将它书写在墓碑上。之后,李世民追思魏徵不已,又赐其家封户九百户。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极言直谏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34]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魏徵书法

首次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魏徵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文史

史书编撰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主撰《隋书》,其《经籍志》虽出于于之宁、李淳风等众人之手,但总领其书。《隋书·经籍志》参考了阮孝绪《七录》体例,以《汉书·艺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遗书14 466余部,89 666余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核对,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0类,著录存书3 127部,36 708卷,佚书1 064部,12 759卷。对考南北朝、隋代的藏书有帮助。在著录方法上,每类下录书名、卷数、作者、时代、官衔、内容提要、真伪、存亡或残缺。以究学术之发展、考流别之变迁。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是研究古代书目史的重要文献。他在《隋书经籍志·总序》中,对古代藏书的兴亡更替作了历史的总结,丰富了藏书史研究的内容。贞观七年(633),任侍中,封郑国公。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个人诗篇

《赋西汉》《横吹曲辞·出关》《暮秋言怀》《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郊祭文

《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黄帝宫音》《五郊乐章·黑帝羽音》《五郊乐章·舒和》《五郊乐章·青帝角音》《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赤帝征音》《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白帝商音》[15]

太庙文

《享太庙乐章·永和》《享太庙乐章·长发舞》《享太庙乐章·大基舞》

《享太庙乐章·肃和》《享太庙乐章·大成舞》《享太庙乐章·雍和》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魏征(公元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魏征少时贫困,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贞观之治就是唐太宗创下的政绩。 唐朝时候,到处是莺歌燕舞的繁荣景象,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非常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 你在大路上丢东西都没有人捡,外出了不用关门,生意人累了倒在路边呼呼大睡,不担心人身和财产安全。那时候不但小偷,连强盗都改邪归正了。唐太宗的时候,国泰民安,万国来朝,唐朝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取得这么骄人的政绩,当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但也和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魏征。 魏征原来不是李世民身边的人,而是李世民政敌李建成跟前的智囊。 ​ 请输入描述 捡来的智囊。 魏征博古通今,才华出众,对当时的局势看得非常透彻,他对太子李建成说,虽然你是太子,但你弟弟李世民处处都比你厉害,你应该早做决断,要不然迟早要吃你这个弟弟的亏。但李建成不以为然,优柔寡断,结果被李世民跑到了前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玄武门政变发生,李建成命丧黄泉,魏征也做了阶下囚。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马上控制了朝中局势。李世民早听说哥哥李建成身边有个魏征,足智多谋,还建议哥哥把自己给做了。于是就专门把魏征带到跟前,奚落他说,你小子行啊,竟然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事到如今你还有什么高论,说来听听。 魏征不但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梗着脖子不服地说,要是太子听了我的话,今天站在这里的就是他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点好奇,心说你小子都到这地步了还嘴硬,我倒是要看看你有多大能耐。就这样,魏征不但没有杀,反而被唐太宗留在身边。 唐太宗本来是因为好奇,想把魏征留下来羞辱他,想看到这个失败的谋士如何在自己跟前如何战战兢兢的丧家犬的样子。谁知道魏征不仅嘴硬,而且有真才实学,勇气过人。不但没有一点自卑和惶恐,反而挺直腰杆,对唐太宗品头论足,直言不讳。 请输入描述 可唐太宗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如获至宝。为什么呢? 因为这魏征每次都能说到点子上,及时指出自己言行或者决策中的失误,说的头头是道,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而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做到这一点。要么他们的没有敏锐的洞察力,要么他们没有勇气敢当面指出。 就这样魏征不但没有被唐太宗处置,反而得到重用,被提拔为尚书左丞,当了唐太宗的纪检委书记。魏征成了唐太宗的高级智囊和超级纠错机,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勋。 魏征给李世民打工,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7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主仆情深。唐太宗对身边这个智囊非常器重,一向宠爱有加。不止一次对外国使节夸赞魏征,说大唐搞得这么好,而是因为朕身边有魏征的缘故。 魏征病重的时候的时候,唐太宗隔三差五到魏征跟前看望,每次去都带来好多礼物,还下令宫中最好的御医用最好的药让魏征早日康复,有时候在魏征家中一待就是半天。还把自己心爱的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从精神上给魏征支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惋惜,也十分怀念,经常到凌烟阁的功臣纪念馆去悼念魏征。还写下了那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言。 物是人非。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从爱惜、怀念、到憎恶、仇恨。答应公主嫁给魏征儿子的事再也不提;而且派人推到了魏征的墓碑。这时候,魏征尸骨未寒。 是什么让唐太宗这个英明的皇帝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呢? 请输入描述 三事惹得君王怒。 让唐太宗改变对魏征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有三件事。向皇上推荐自己的河北老乡杜正伦。两个人一个是河北巨鹿的,一个是河北魏县的,两人私交很好。杜正伦也是唐朝宰相,两个人官级相当,也轮不到魏征推荐。只是当年魏征曾推荐杜正伦当太子的老师,杜正伦怎么努力,太子李承干都不把他放在眼里,还是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杜正伦虽然没有和太子同流合污,但对太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唐太宗因此怨恨魏征推荐人不当。交友不慎。 侯君集是唐朝军中大佬,手握重兵。魏征跟侯君集关系不错,两人常在一起走动。但侯君集最后带兵参与太子谋反,兵败被杀。唐太宗把魏征给太子推荐老师和跟魏征和侯君集私交很好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让他对自己这个信赖的大臣产生了怀疑。 《旧唐书》中说「 ”太宗始疑征阿党”。对于皇帝来说,手下人结为朋党是最忌讳的事情,哪怕是一点兆头也要及时掐灭。但这两件事对唐太宗来说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不至于让唐太宗发那么大的火;这第三件事才是让唐太宗恼恨魏征,失去理智的真正原因。 第三件事就是泄露国家机密。魏征死后没多久,唐太宗李世民到史官那里视察工作,无意中听史官说魏征曾经把上奏的密疏拿给史官看过,李世民听了勃然大怒。心说,好你个乡巴佬,我们君臣的决策过程那可是国家最高机密,只有被我批准才能有选择地送到史官那里。你竟然为了自己显摆,把机密文件都泄露了。原来怎么多年你不是为了大唐江山,而是为你自己青史留名,让我给你当陪衬。你把我这皇上当猴耍呀。 于是李世民一怒之下,「 ”手诏停婚”,还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且特别关照把墓碑上的碑文也磨掉。 请输入描述 昭雪。 李世民一气之下推倒魏征的墓碑,心里也有几分后悔。魏征死后第二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失败,劳师动众、劳民伤财,这才想起魏征的好处。心想如果魏征在,一定会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了。 回京之后,随即下令给魏征「 ” 昭雪”,重新给魏征立碑,还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

魏征在唐朝时的官职是郑国公。

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是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群书治要》总编、《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扩展资料: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悲痛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句话表明了魏征在唐太宗心目中的位置,就算房谋杜断也达不到如此的高度吧,既然二人的关系这么好,唐太宗为什么要在魏征死后,推倒了亲自为魏征写的墓碑?

这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在探寻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下唐太宗和魏征这两个人,其实唐太宗和魏征是一类人,他们都非常的自律,而且为了一个目标能够坚持到底。

他们从步入政治生活开始,就为自己设定了人设,唐太宗的人设是明君,魏征人设是名臣!两人为了各自的人设而努力奋斗。

—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创业之初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磨了,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饱经忧患的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今河南宜阳县)。大队人马安顿下来,侍女奉茶,太宗一看茶盘、茶杯都是几年前来这儿用过的旧银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总管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通。总管心想:贞观初年,皇上您自己省俭得很,怎么如今嫌这嫌那的呢心里不明白,嘴上却只好认错,赶忙命御厨将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几样海鲜。晚上,太宗来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为不悦:“怎么搞的,海味不见薪奇,山珍又少得可怜,总管哪里去了快把他贬为百姓!”说罢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征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来到太宗的内宫。这时的魏征已是唐太宗的宠信之臣,进出较为方便,与太宗讲话亦自在得多了。叙过君臣之礼后,魏征转入正题:“陛下,臣闻皇上为总管侍奉不好而发脾气,臣以为这是个不好的苗头。”

  唐太宗不解:“我大唐国家殷实,多花几个小钱有什么了不起再说,我可是一国之君啊!”

  魏征深感唐太宗“当局者迷”,便决计为他指点“迷津”:“陛下,正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您一开头,马上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要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那就糟了。”

  “爱卿,请不要把话说得这么严重。国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谁敢向我看齐”

  魏征越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皇上经常把隋亡的教训挂在嘴上,何不以此来警策皇上呢

  “陛下,当年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献食物或贡物不精而被责罚。如此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结果使老百姓负担不起,导致人心思变,江山丢失。皇上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

  这一着真灵,唐太宗果然大为震惊:“难道我是在效法隋炀帝吗?”

  “是的,陛下!像显仁宫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的话,会很感满足的。但如果炀帝来,即使供应再丰盛精美一万倍,也难填他的欲壑。”

  唐太宗听了既震惊又感动:“爱卿,除了你,其他人是讲不出这种话的啊!”

  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命为“真龙天子”,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如有谁抚之,就要被杀,故批评皇帝就叫“犯龙鳞”,很危险。魏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不畏“犯龙鳞”,刚直敢言,勇于谏诤,检点太宗的过失,这该要有多大的勇气啊!作为一个明君,有时也免不了对魏征不顾“天子”面子,当面“揭短”而大光其火。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廷上把唐太宗弄得很尴尬。退朝之后,太宗发狠道:“魏征每次上朝都扫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杀了他!”当然,唐太宗最终没有杀魏征,想通之后,反而更加信任魏征了。在魏征为代表的大臣带动下,贞观群臣争相谏诤的空前绝后的局面,它是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魏征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特别器重,官至二品,封为郑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不断派人送去药品和食物,并遣专人到魏征家中看护,随时禀报病情。太宗还两次到魏征家中探望。第二次,太宗还带上太子和衡阳公主。魏征勉强地拜见了太宗。太宗忧伤地安慰魏征,叫他好好养病,并流着泪问他有什么要求。魏征强支病体说:“我不愁别的小事,只担心国家的兴亡。”作为太宗的肱股大臣,魏征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第二天,魏征便溘然长逝,享年64岁。

  唐太宗悲痛万分,罢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征像画于凌烟阁,经常前往吊唁赋诗,以示纪念。

  太宗曾在魏征像前说:“我用铜作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了解得失。今天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这既是对他们君臣关系的生动概括,也是对魏征的公正评价。

魏征简介:

(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 ),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动乱,魏征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但魏征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征随李密投唐。魏征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征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魏征一生不仅尽心事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魏征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魏征刚正敢谏的故事

魏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征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但魏征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

魏征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 出,这样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便改变呢?”

唐太宗非常生气,大声指责道:“你太固执己见!”

魏征毫不退让,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鱼,确实能捕到许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森林烧了打猎,确实会打到许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如果把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兵,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

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有时候,李世民还会和魏征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比如,唐太宗曾问魏征:“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回答道:“能够多听听各方面意见的帝王,通常比较明智;一意孤行、只听单方面的意见的帝王,难免就会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唐太宗赞许地说:“你讲得真好啊!”

有个大臣叫郑仁基,女儿长得美丽又有才华,皇后要把她收为李世民的嫔妃。当册封的诏书写好后,有人说了一句:“她不是已经与人订婚了吗?”

魏征知道后,就向李世民进谏道:“陛下住着亭台楼阁,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着山珍海味,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着众多嫔妃,就应该希望百姓有称心的婚姻。现在陛下把已经与人订婚了的女子夺过来,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马上取消了册封。

当魏征患病去世后,唐太宗罢朝五天,亲自登上御苑西楼,遥望魏征逝世之处寄托哀思。他沉痛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穿戴;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现在魏征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能在初唐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一点作用,确实是与唐太宗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度分不开的。

唐太宗时能够大胆进谏的大臣,还有一位马周。马周原来只是守卫玄武门的中郎将常何的客人。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世民下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个武将,不懂政治,感到谈不出什么,为此很犯愁。马周知道了,马上动笔为他写了二十多条关于政治得失的意见,让他去交差。李世民读了以后,觉得条条都切中要害。他很奇怪,常何这一介武夫怎么变得这样有政治头脑了,就找他来面谈。常何一向老实,他坦白地告诉李世民上书的内容都是马周写的。李世民马上召见马周,一番谈话,对他十分赏识,不久便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马周没有辜负李世民对他的期望,经常进谏,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他要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要了解民间的疾苦,爱护百姓;他要李世民不要太宠爱子女,没有必要每年加赐金银珍宝,因为奢侈只会害了子女;他要李世民以人为本,真正让百姓满意,就得选拔德才具备的好官。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 。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册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贞观十七年(643年),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清官名宦】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唐名相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