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是叫ning还是mi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甯是叫ning还是mi,第1张

甯的读音是ning。

1、来源

“甯”是由宁(河南省获嘉县、修武县一带),如:甯国、甯阳、甯邑。甯氏是春秋时期卫国三大宗族之一,来源于姬姓。据史料,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甯为氏。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蝉联卫国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

2、释义

“甯”被认为是“宁”的繁体字,主要是“甯”在非姓氏词汇中的意思与“宁”(nìng)相似,都有宁死不屈、宁缺毋滥、宁愿、宁可的意思。

3、组词

(1)甯静:甯指平静、安宁,静指安静、寂静。甯静表示平和宁静的状态或环境。

(2)甯心:甯指宁静、平和,心指内心、心灵。甯心表示使内心保持平静和宁静的状态。

(3)甯愿:甯指宁愿、宁可,愿指希望、愿望。甯愿表示宁愿选择某种情况或结果。

甯字相关造句:

1、他甯静地坐在房间里,享受着宁静的时刻。

2、我希望能够甯心静气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她甯愿放弃一切,只为了追求内心真正的快乐。

4、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我需要找到一个能够让我甯息的地方。

5、她甯靓的外表和善良的心灵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6、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总是能够甯和相处。

7、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找到甯和的平衡点,保持内心的宁静。

8、她甯愿选择一个简单的生活,远离繁杂的社交圈子。

9、在大自然中漫步可以让我甯心静气,忘记一切烦恼。

10、她以一种甯静的态度面对困难,从容地解决了问题。

甯释义:愿、盼望。

甯拼音:níng ,注音:ㄋ一ㄥˊ ㄋ一ㄥˋ,部首:用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2画

五笔:PNEJ,仓颉:JPBQ,郑码:WDWL,四角:30227

结构:上中下,电码:3942,区位:6924,统一码:752F

笔顺:丶丶フ丶フ丶丶丨フ一一丨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只有2个:

1、往甯[wǎng níng] 

往日所愿,平素心愿。

2、甯宓[níng mì] 

静止、静默。

1甯níng愿、盼望。

2通“宁”。

3 甯nìng姓。

4如周代有甯越。

5 “甯,同“宁”;基本字义平安,安定。

6甯氏是卫国三大宗族之一,从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蝉联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

7 据史载,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甯为氏,来源于姬姓。

宁(Ning,扬声)姓源出有四: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八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

源流一

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

经后世出土文物铭文考证,秦襄公曾孙去世后谥号实为“宪”,而非“宁”。且目前甯氏家谱尚未发现源嬴氏的来源。故实为《姓纂》和《急就篇》谬误。此一来源不实,汉族甯氏只有姬姓单一来源。

源流二

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上古周朝时,卫国有位公族叫卫成公,卫武公将其儿子姬季亹(Wěi 音伟)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称宁氏,世代相传姓宁。据《元和姓纂》四十六:“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弟顷叔生跪,跪孙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潜夫论》引《世本》云:“甯氏出自卫武公子季亹,食采于甯,因以为氏。”再《姓氏考略》:“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城。”据此,宁氏发祥于春秋时代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古老家世,始祖卫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弟,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相当出类拔萃。卫武公则为卫国第二任国君,其在位时间相当于公元前812-758年。

源流三

出自满族复姓所改。清满族有宁佳氏、宁古塔氏,入关后有从汉姓习俗,改单姓为宁氏。

源流四

出自后周柴荣之五子曹王嫡后柴熙让;柴熙让原名柴祖训,出生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第五子,柴守礼之孙、柴友之曾孙、柴成诏之玄孙,祖籍古称河北邢州龙冈县。

后周显德六年六月即(公元959年6月)与其兄柴宗训即周恭帝同时受封,祖训先封为左骁卫上将军,接着又封为燕国公;同年八月周世宗柴荣病逝,其兄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恭帝又封其弟柴祖训为曹王,受封曹王后祖训移居至古称河南洛阳彰善里之地隐居,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篡位自封皇帝后赐柴祖训名为熙让,从此又称柴熙让。

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柴熙让因担心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进行加害,于是秘密从当时隐居地河南洛阳彰善里携带当时只有五岁的儿子柴少婴南下逃难,一开始逃到古城金陵(现在的江苏南京),后又继续南逃至吉州庐陵彰华镇(现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柴熙让因被当时彰华镇美丽富饶的景色所吸引,觉得该地很适合居住、生活,于是就决定在当地留下不走。恰好此时朝廷派出的官军也一路尾随追来,关键时刻曹王立即脱下蟒袍和鞋,并将鞋放在一口池塘边然后将蟒袍扔在池塘里造成投水自尽的假象。果然当官军过来后看到他的鞋在池塘边上而衣服却浮在池塘里时就误以为他投河自尽了,于是官军就放弃追赶带上他的鞋子和衣服回京复命去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老圩村那口池塘从此就叫“龙袍塘”。

躲过官军后,曹王来到老圩村一个老妪的门口扣门问老妪贵姓,老妪告诉他自己姓宁。于是曹王请老太婆收留他以躲过灾祸,就这样曹王隐姓埋名同时也为报答老妪救命之恩于是就改柴为宁并做了老太婆的义子,同时也将其五岁的儿子柴少婴改名为宁少婴。这就是老圩村宁姓族谱上记载一世祖曹王柴熙让南逃至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老圩村并改为宁姓的历史由来。

曹王柴熙让在我村娶当时李姓女子为妻,但并未生育子女,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在我村逝世,享年53岁,死后葬于我村,其坟墓虽历经千年但由于中途一直维修所以现仍保留完好。

曹王为我村宁姓族人一世开基始祖,其子柴少婴为二世祖。柴少婴生有五子分别取名宁伯阳、宁德阳、宁叔阳、宁景阳、宁庆阳。其中长子宁伯阳于宋大中祥符年间为谋生先迁于现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而后其子女又迁居于现江西省抚州市一带包括抚州市崇仁县、宜黄县、乐安县、南丰县等地;次子宁德阳迁居于现广东省韶关市英德市一带,据族谱记载该子孙清雍正年间就发展为一大姓家族;第四子宁景阳迁居于古称湖广即今湖南一带;第五子宁庆阳迁居现湖南郴州桂阳县一带。

第三子宁叔阳仍留在老圩村为村第三世祖,现我村宁氏族人即为宁叔阳的后人。从一世祖曹王繁衍至今,我村历经一千一百多年现发展成为拥有宁氏族人3000多人、10房支系的宁姓大村。而这其间又陆续有族人由于经商、做官及谋生等原因迁居外地,这其间包括两宋期间第七世有族人因在江西省樟树市做县令而迁居于樟树市,第十一世有族人因经商而迁居于浙江、江苏镇江一带及山西省临汾市稷山县等等。据族谱记载这些地方有的也发展成人数众多的宁氏大姓村。 宁 俞:卫国大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 戚:春秋初期卫国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饭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为齐国的上卿,表现得果然高明,后来还进一步继管仲为齐相,千古垂名。

宁 越:战国时中牟人。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

宁 成:西汉官吏,南阳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人。他任济南都尉时,执法严厉。后来任关都尉时,出入关的人都哀叹:“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后辞官回乡经营,果然大富大贵,家族昌盛。

宁 玉:元朝将军,能拉强弓,力大过人,为朝廷立功而当大官,他虽是武将,但很有修养,谦虚待人,深受赞扬。

宁原悌:壮族历史上最早的史学家。钦江县人,出生宦海门第,曾祖为廉州刺史,父封谏议大夫。少年时勤奋好学,才识过人。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年)会试考取进士,又参加宫廷贤良策试,当时应试者有1000多人,以成绩优异排名第九,朝廷内外为之惊异。武后时授职校书郎,后累次升迁为谏议大夫。唐景云二年(771年),睿宗的两个女儿入道,要为她们建立华丽寺观,原悌以先朝为鉴,上书力谏,睿宗遂纳而停建寺观。在任职期间,积极参与国事谏议,其见解深得睿宗赏识。唐玄宗时,原悌以谏议大夫兼修国史,他胸怀坦荡,秉笔直书。玄宗审阅所修史稿,见直书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杀的事,便晓喻说:“白马求卿,黄金赎罪,以为如何?”原悌答曰:“周公诛杀管叔、蔡叔,季友鸩杀叔牙,虽然太宗不得已杀掉建成、元吉,这也是他们自取灭亡罢了。”由是得罪玄宗,被罢官还乡。

宁完我:明清之际辽东辽阳(今属辽宁)人,字公甫。天命年间投后金(清),隶汉军正红旗。天聪在文馆办事,建议设六部,为皇太极所采纳。后以好赌被免职。顺治元年(1644年)起用为学士,不久擢弘文院大学士。曾三次任会试主考官,充《明史》、《清太宗实录》总裁官。十年授议政大臣,次年因争权夺利,排陷陈名夏致死。后以年老休退。

宁调元:字仙霞,别号大一。湖南省醛陵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更名《汉帜》)。萍例醛起义爆发,回国赶往参加,在岳州(今岳阳市)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办《帝国日报》。武昌起义后在两湖从事革命工作。民国元年(1912年)在任上海《民声日报》主编,旋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民国2年宋教仁被暗杀,到汉口秘密活动讨袁,被黎元洪逮捕,在武昌遇害。年40岁。有《太一遗书)留世。

宁协万:字楚禅,号邦和,湖南省长沙人。华兴会会员,民国12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国立北平大学教授。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辞去职务,编写史料和法学著作。著有《国际公法》、《最近政治史》、《宁卢讲义录》、《现行国际法》、《西征记事》、《柏林旅次》等。

寻根溯源 甯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卫大夫甯俞之後。2、出自姬姓。据《姓氏急就篇·注》及《姓氏考略》所载,文王之子卫康叔之後有卫成公,成公封其子季於宁邑(今河南修武),子孙以邑为氏(实与相矛盾,甯俞为卫成公时忠臣,成公不可能把一地封於两人,与古制不符)。3、出自嬴姓。据《元和姓纂》所载,甯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諡甯公,支庶以諡为氏。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八旗姓甯古塔氏、宁佳氏等均有改为宁姓者;今满、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 甯俞。即甯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卫文公、成公时大夫。成公无道为晋所攻,失国奔楚、陈,卒为晋侯所执。甯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而济其君。孔子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因甯俞机智果敢,忠心耿耿,故後世甯姓尊甯俞为其得姓始祖。繁衍播迁 甯姓发源於春秋时卫国之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甯俞(甯武子)及其子甯相,甯殖(甯惠子)及其子甯喜(宁悼子),甯速(宁庄子)等均为卫大夫,另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甯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甯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甯戚仕於齐,子孙便落籍山东。战国时,有周威王师、赵国中牟(今属河南)人甯越,秦时有魏(今河北临漳)人宁昌,东阳(今安徽天长)人宁君,西汉时有东平亢父(今山东济甯)人甯寿,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甯成,东汉有朝歌(今河南淇县)人甯季,广汉(今属四川)人甯叔。这些史实表明,在两汉时宁姓已分布於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晋南北朝时,甯姓曾繁盛於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後世宁姓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这一时期的宁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姓人家的足。隋唐两代,宁姓名人再次多见於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沈顿的局面,使宁姓发展呈现新局面。两宋以後,甯姓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於广东、福建。明初,山西宁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後,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宁姓进入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姓入迁云贵。张献忠屠川後,有湖南、湖北之宁姓填四川。清康乾年间以後,山东、河北、河南之宁姓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闽粤沿海之甯姓入居台湾,山西之宁姓入迁内蒙,陕西之宁姓进入甘肃。如今,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之宁姓约占全国汉族宁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甯”字五行属金。“甯”是由“宁(寧)”分化而来的字,意义与“宁(nìng,níng)”同。“甯”又为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获嘉县、修武县一带),如:甯国、甯阳、甯邑。甯氏是春秋时期卫国三大宗族之一,来源于姬姓。据史料,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甯为氏。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蝉联卫国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

带甯字的女孩名字:

甯亚、甯卿、甯姬、甯洁、甯淑、甯桢、甯艳、甯瑶、甯婷、甯霞、甯滟、甯凤、甯雪、甯昕、甯蕊    甯筠、甯娴、甯宜。   

甯是姓氏,也可作为古地名(现今河南省获嘉县、修武县一带)。

甯”(Nìng)为正楷字、简体字,与“宁”(nìng)同义,不是繁体字。甯(nìng)姓与宁(nìng)姓为同一家族。

出处:《徐曰》甯,犹宁也。

译文:甯,也是宁姓。

扩展资料

甯氏的由来:

1、一支出自姬姓,为周朝卫康叔之后。据历史文献记载,商代有宁国,在今河南获嘉县境。周武王伐纣时,先扫清殷商都城外围,攻灭了宁国,勒兵于宁邑。

周成王初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将其弟康叔移封到殷京畿之地建立卫国,以镇抚殷商遗民,宁邑成为卫国的属邑。

春秋时期,卫武公把宁邑封给他的小儿子季亹作采邑,季亹的子孙以食邑为氏,形成宁姓。今获嘉县城关一带就是古宁邑所在地,也是姬姓宁氏的发祥地。

2、一支出自嬴姓。据王应麟所撰《姓氏急救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这是说,春秋时秦襄公的曾孙有功于国,死后谥曰“宁”,史称秦宁公。秦宁公的支庶子孙以祖父的谥号为氏,形成了嬴姓宁氏。

据《史记》记载:秦宁公10岁即位为秦国之君,徙都平阳(陕西岐山县西),在位12年卒。

3、是来源于少数民族。南北朝时期,我国西南蛮族中有宁氏。据张澍《姓氏寻源》记载:“西南蛮豪帅有宁氏,陈之宁猛力,隋之宁长真是也。”另外,清代满洲宁古塔氏、宁佳氏均改为宁姓;今蒙古族中也有宁姓。

—甯

1 甯是什么意思

甯是什么意思 甯是什么意思

nìng

(1) ㄋㄧㄥˋ

(2) 均同“宁”。

(3) 郑码:WDWL,U:752F,GBK:E5B8

(4) 笔画数:12,部首:用,笔顺编号:445454425112

"甯"字不是"宁"的繁体字,他就是一个简体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表示姓

"宁"是"宁"的繁体字,他用作姓氏时是表示满族改汉姓的"宁"姓

甯姓只有一个本源,就是来自春秋时期姬姓,而且由甯邑而得氏,所以有“天下无二甯”之说。

baikebaidu/view/196232

甯氏为康叔(姬封)的后裔,《左传全译》道:"甯氏出自卫武公,至甯喜为九世,并做卫卿,故言九世之卿族"。食采于甯邑,其后裔以邑为氏,

甯”与“宁”虽均是以邑为氏,却有所不同,因为宁姓还有另外一支组成。所以学者们主张严格区分这两个姓氏,不宜混为一谈。

:

甯氏祖居地:齐郡(临淄)

河北、河南、广西等地

堂号:

齐郡堂

:

甯全真:俗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是南宋初东华派创始人。

甯戚:春秋莱棠邑人,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甯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甯”是什么字?是什么意思?

“甯”为简体字,与“宁”同义,不是异体字。

“甯”曾与“寜”一同被认为是“宁”的繁体字,主要是“甯”在非姓氏词汇中的意思与“宁”相似,都有平安、安定、祥和、平静的意思。2009年8月教育部发面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解除甯与宁的“繁简关系”。

甯作为姓氏或具有姓氏意义词语中读作nìng,如甯氏、甯邑。甯氏是春秋时期卫国三大宗族之一,来源于姬姓。

据史料,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甯为氏。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蝉联卫国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

甯,不作为姓氏时读作níng,有平安、安定、祥和、平静的意思。如甯宓(读作níng mì,静止、静默)。

扩展资料:

“甯姓”被误写成“宁姓”的过程,始于1956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发布,该“一异表”将“甯”作为异体字并入“宁”; 《汉字简化方案》的实施,传承字“宁”又成为“宁”的简化字。自此,宁宁甯三字合一,并成为“宁”,从而甯、宁两姓,就被一个传承字“宁”所替代。

这种混乱情况延续至今,《新华字典》、《辞海》都未收入“甯”字头,而认同“甯、宁”简化为“宁”。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问世,对“宁nìng”字有所提示:“‘甯’是‘宁’的异体字。”

《一异表》也加注:“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因此可以说,“甯”作为姓仍作“甯”,与“宁(níng)”是不同的姓氏。

但该词典并未收录“甯”字头,实际上仍是模棱两可,沿袭混乱。 近些年来,国家主管部门意识到辞书的错误,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不但对“宁níng”增加姓氏义项,而且将“甯”列为正式字头,把读去声的“宁”姓移至“甯”下。

教育部语文研究所网站也发文指出:“宁(寗)《一异表》字形有误,应作甯。宁甯为不同的姓,甯只读nìng。”

“甯”虽然是“宁”的异体字,但是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姓。

甯氏起源于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卫武公将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分封给儿子季亹,后代以邑为氏,从而繁衍成“甯”氏一脉。

 甯氏在2800年历史长河中,使用的都是“甯”字,家族保存的书籍、族谱、碑刻,一直用的“甯”。《百家姓》中也只有“甯”姓,而没有“宁”姓。

 宁(宁)氏则起源于明末清初,入关的满族宁古塔氏、宁尔佳氏改汉姓为“宁”,形成满族宁氏。在文字改革时,满族宁氏都简化成“宁”氏。

甯是叫ning还是mi

甯的读音是ning。1、来源“甯”是由宁(河南省获嘉县、修武县一带),如:甯国、甯阳、甯邑。甯氏是春秋时期卫国三大宗族之一,来源于姬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