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找到昌邑姜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哪里能找到昌邑姜氏族谱?,第1张

  家谱乃我国古代宗法社会中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及事迹的家族档案和历史百科全书,具有“尊祖敬宗”,“敦族睦亲”之伦理道德功能。上迄夏商,下至民国,修谱之举一直延续不断。建国后,一度反对宗法制度,强调人与人的阶级关系,家谱亦禁止编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家谱独有的多重价值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人们研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宝贵精神财富。许多海外游人通过家谱得以寻根问祖;许多历史名人从家谱中获得了宝贵的史料。家谱中的宗族法规不少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先哲先贤们的至理名言,其传统道德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梁启超大师曾言:“我国乡乡家家有谱,实可谓史学瑰宝。”世人对此且不可等闲视之。

  姜姓始自炎帝,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炎帝号烈山氏,一说神农氏,少典娶于有娇氏所生。因生于姜水,以水娶姓为姜。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为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夏赐以祖姓姜,以接炎帝香火。另有分支建有申、许、齐等诸侯国。姜太公为周初齐国始祖,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二十九世。现见于文字的早期姜姓人物是周部落始祖后弃之母姜�,传为帝喾之妃。

  昌邑姜氏自北宋靖康年间迁入,始祖喜公为避金乱自东牟宁海彤岭迁入邑北叉河庄(今高戈庄),惜遭兵燹六世后世系无考。元代中叶,又有文庆公自黄城阳迁入邑北阎家庵一带定居。明成化间,时任风阳通判镗公修谱时则把文庆公委为一世,此后姜氏世系则绳绳不乱。清康熙年间,经徐州知州、姜氏十二世焯公倡导,又对族谱进行了较大规模续修。至清光绪末年,河东河西两大支谱先后历经六修。现尚存有康熙丁丑、乾隆戊子、嘉庆丁丑、同治己巳、光绪戊申五个版本。河东光绪版计有精装六函二十四卷,河西版计一函六卷。

  《昌邑姜氏族谱》是昌邑境内现存体例最为完备的珍贵谱牒资料。它按照“谱义贵明,谱系贵清,谱例贵严,谱目贵详,谱录贵核,谱堇贵真”的修谱宗旨,做到每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其序言洋洋大观凡十七篇,除历届修谱者做序外,还有孔府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清吏部尚书张鹏翮、礼部尚书王琰、户部尚书田从典、工部尚书陈元龙、顺天乡试正主考李蟠、清文学戏曲家尤侗及省、县地方名宦的序言,由此可见清初昌邑姜氏地位之显赫。

  族谱对昌邑姜姓渊源及历代播迁情况皆有详载,共分渊源、宁海、胶州、黄县、文登、平度龙湾头等地各支派系,谱中对所列名讳之字、号、官位、业绩、妻室子孙、生卒时间、居迁之地、墓葬座落皆一一记载,“左昭右穆”有条不紊。为防止日久世次混淆,自十七世起,又两次确定“曰、于、是、乃、其、言、亦、在、斯”九字和“慎、修、有、余、庆、纪、之、可、永、传”十字为新的世系顺序令后人遵循。至今人们称道的“昌邑县姜不乱”确与族人修谱严谨有关。

  清康熙年间,先后任江西、广东巡抚的十一世士桢公为族人撰写《宗训》,凡二十六条。他谆谆告诫后人,要加强心身修养,做到和睦相处,“有无相资,吉凶相助,患难相恤,过失相规”;“惟廉静,不役于物,不逐于利”;“为官知耻则节立,为士知耻则品立,慷慨任事之人知耻则名立”。择配“务不论阀阅,而论作风;不论资财,而论德训;不论容色,而论德性”……其进步思想至今为人们称道。谱中的传记、墓志铭、碑记、诰命等文献资料二十余篇,其中有清吏部侍郎杜臻为士桢公撰写的《中丞毅可公始末志》,士桢公、煦公父子的族谱序言及碑铭等多篇,还有徐州知府十一世焯公晚年为族人留诫的《群生自造化说》等论文。这些资料成为我们研究清皇室与昌邑姜氏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难得的历史文献。昌邑姜氏十二世煦公在康熙间任苏州织造三十余年,与康熙帝关系极为密切。煦公在任上密折达四百余件。雍正帝继位后,以煦亏空国库银币为由将其流放到吉林打牲乌拉,不久即含恨死去。族人深感宦海之险恶,谨遵《宗训》中“凡我子孙,除耕读之外,或务商贾贸易,亦可经营谋生。至于吏役之事断不可为!虽穷死,不可当衙门”之教诲,依靠聪颖才智和勤奋精神,艰苦创业,投身于工商金融贸易。到清同光年间,已形成规模横跨半个中国的,以昌邑姜泊“五大功”和牟家庄子姜懋政为代表的姜氏民族工商金融集团。于是“昌邑县姜一半”之说名冠一时。姜氏在历史上对昌邑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时过景迁。历经百年之后,昌邑姜姓再续宗谱决非易事。今幸有湾崖(现东隅村)二十世乃诚公、阎家庵十九世是业公鼎力谋此续修姜氏族谱盛举,使世系得以延续,此功莫大焉!又有龙启君在全市发起七修《昌邑姜氏族谱》,此役更为艰巨。只要有阖族人的大力支持,本谱定能圆满完成,族人的愿望定能实现。因欣为序云。

  http://wwwourcycom/life/board_e_readaspID=50505

  莱阳市姜氏家族世代文化望族。始祖姜义由元朝末年自宁海州(今牟平)徙莱阳占籍南门里杏坛坊。七世姜淮(1470-1540),殖德名于乡,以御寇功拜怀远将军。八世姜珙,字贡之,号韫石,例贡太学生。九世姜良士(1553-1623)(姜埰祖父),字汝循,号养吾,邑廪生,门人进士宋继登。私谥康惠先生。原配赵氏,继配招远李氏,凤阳府知府李楝长女,李楝孙李笃培庚戌会魁有文名,负清誉,以方正闻于世,姜埰称表伯。姜泻里(1583-1643),字尔岷,号汉州,邑廪生,累封征仕郎,礼科给事中,崇祯癸未守东城,清兵攻陷力战死,恤赠光禄寺卿,谥忠肃,赐祭葬,事载《明史》。配杨氏,扬州江都县丞贡士杨希齐女。生四子,长子姜圻贡生、仲子姜埰进士、三子姜垓进士、四子姜坡廪生。

  姜圻居莱阳大梁子口村,后迁莱阳汪家夼村。姜埰、姜垓居苏州市、宣州市。姜坡居莱阳城南五华里处姜家庄村,后人分居莱阳半坡村、涝泊村等。

  姜坡及直系后裔,读书取得功名有举人、贡生、廪生、庠生共三十余人。民间至今流传着姜家庄村是“乡绅文明村”,读书教学至今不衰。家族遗训是“孝悌力田世先畴旧德,诗书执礼敦古处余风”至今行致有效。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努力耕作,发奋读书,知书达理,团结和谐,多做公益事。这样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至今亦影响着社会。

  十一世姜坡(1620—1643),字如坡,郡廪生,居姜家庄村。崇祯癸未(1643)二月莱阳城破,随父泻里殉邑难,年二十四岁。赠翰林院待诏五经博士。乡谥孝烈先生。

  十二世姜审节,字孝问,郡增生(廪生超编的人数)。十三世姜本致,字仲远,号整庵,审节次子,增生。乡试十八次荐卷七堂,备四文,名重一时,春秋两试中式,出其门者十有一人。十三世姜本敏,字季恭,号慎吾,审节四子,郡增生。以子贵敕封修职郎,沂州府蒙阴县教谕。十四世姜茼,字美素,号苏园,贡生。正黄旗教习,蒙阴县教谕,沂州府教授(官七品),乡谥文介。十五世姜赐履,字东表,号蹯溪。清乾隆甲午(1774)举人,候选知县。十六世姜闻,字无闻,号郁生,别号古汀。清嘉庆年间邑庠生,工诗文书画。著《南游日记》、《古汀吟草诗稿》。《莱阳县志》中:“幼习米南宫浓墨山水,追踪兆龙,游江南后改为设色,名重一时。”古汀山水,是写意彩墨山水画,布局气势大,山峦重叠,林木茂密,生机勃勃。在画法上有一些装饰趣味,山水多出自大自然,破前人之法,画风独成风格。惜哉!宣传不够。十七世姜闻子姜聿犉,号牧南山人,邑庠生。亦善花鸟山水。十八世姜岳,字雍臣,号峻甫,增生,与弟姜巗,增生,二人出资设馆,名“退思轩”,授徒终老。客屋内悬挂着“二官居”匾。享誉乡里。十九世姜舜年,字续唐,号讷垒,郡增生,终生从教,德功望隆。平生与王懿荣、王垿友善。

  二十一世姜坡十一代孙姜祖伦先生,是笔者的蒙师,多次讲述过姜氏家族文化。姜坡十一代孙姜守明先生,一九五九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毕业分配到山东烟台对外贸易局任翻译,中苏友好关系中断,调山东莱阳一中任教俄语、后英语。毕业生高考英语,几乎连年夺魁,人皆敬赞之,誉满城乡。几十年默默无闻,兢兢业业育人才,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退休后,莱阳农学院等校聘教外语,门生广天下。为人正直、正义,心胸豁达,坦诚好友,乐于助人,酷爱书画收藏,习诗词,精研传统文化及经典文学。

只知道天津姜氏家谱有六部,好像是1913年姜宝堃重修的石印本,目前保存于美国。

一般老家庭都会有族谱,但这个族谱你得到老家去找。不管老家是在本地还是在外地,得到那边看看有没有本族的人,最好是沾亲带故的,看看从那边能不能得到点消息。

上面提到的六部姜姓族谱是否在美国谁也不好说,即便能证明在美国,那么在美国哪里、在谁的手里也无法去证实。

胶东姜氏

姜子牙,姜是他的姓,吕是他的氏。《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古代“姓”代表氏族部落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姜子牙,是神农氏炎帝的后代,是炎帝第49世孙。炎帝这个部落居住在姜水流域,就以河流为姓,整个这个部落都姓姜。同姓的不能通婚。后来姜姓这个部落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姜子牙的先祖伯夷因掌管五岳有功,被封于吕地(今河南宛县)。他的这一支子孙就开始有了姓氏的氏,也就是吕。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写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姓用以别婚姻,而氏用以别贵贱。所以此时的姜子牙叫吕尚。也就是说,姓是不变的,氏是可以变化的,氏是细分的结果。大约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基本就混为一谈了。姜子牙的后代就统一用原来的姓作为姓氏:姜。姜姓后来慢慢繁衍出了200多个姓氏,比如齐、吕、高、丘、邱、许、谢、雷、纪、卢等,都是从姜姓分出去的。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就在前些年来胶东认祖归宗。

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吕尚(自姜姓鼻祖炎帝起排世系之第49世)因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被封齐地,建齐国,都营丘(今临淄)。“太公至国,修善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姜太公后代历任国公十世,史称姜齐。传至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相国田和篡位,变姜齐为田齐。田齐将齐康公姜贷迁之于东海上(今烟台市芝罘区西郊),给了他一城之地。公元前379年,康公病逝,子孙将其葬于公鸡岛(今烟台市芝罘区宫家岛),后迁葬芝罘山顶(今芝罘岛老爷山顶),俗称康王墓,至今尚存。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东巡,“东行郡县……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康公姜贷裔孙姜相伯怕被始皇杀戮,东逃通天岭(今乳山境内寨山)。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闻秦始皇驾崩,姜相伯的儿子从通天岭下山,择平坦地落居。姜相伯有两个儿子,一位名永泰,一位名永通,永泰迁居通天岭深山齐东里隐居(今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永通迁居现乳山市徐家镇峒岭村。峒岭的来历是姜相伯的后代念祖先隐居通天岭这段历史,取村名为通岭,后写作峒岭。

民国《牟平县志》载:“峒岭,金元间,姜房以军功显,及子思明、思聪、思温,世居鲁宋里(即今万户),又居十区之峒岭,本县姜姓,率皆出自峒岭”;“此外,如朱柳、凤凰崖、辽上、观水、五甲……等处,姜姓尚多,因未据确报,无从详述”。

2011年8月《万户姜氏族谱》载:“相伯长子77世祖永泰……,定居山庄(南宋初年更名鲁宋里,元中统年间更名为万户),应视为万户姜氏始祖。”永泰裔孙姜房(炎帝世系128世、姜太公79代孙)在《元史》里有传记,在明嘉靖二十六年的《宁海州志》有记载。姜房年轻时,正逢南宋金元乱世,山东战乱,濒海尤为严重,民不聊生,姜房联络乡民,组成义旅,保障乡闾。当时镇抚山东的李少保(李全),将姜房的功绩奏于朝廷,元太祖初授姜房宁海州同知之职(南宋嘉定十四年,即公元1221年),后来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和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等职。姜房逝后迁葬于鲁宋里祖茔,后人因他被封万户侯而改村名为万户。姜房有九子六女,长子姜思明承袭宁海州管民长官,次子姜思聪袭父职宁海州刺史。

据说,峒岭、万户两村姜姓有相互汇合的情况,姜思明之子姜天泽,从万户迁往峒岭,这之前也有峒岭姜姓从村中一个叫小碾的地方迁往万户。

从家谱上可以看出,姜姓从公元前386年到达胶东牟平、乳山境内后,一直在当地居住,是当地不折不扣的土著居民。烟台威海最早有记载的居民就是这支姜子牙的子孙了。而且他们2000多年来一直居住在当地,是血统最纯正的姜子牙的后代。在胶东乳山牟平海阳文登荣成等地的姜姓,是姜子牙后代的几率在90%以上。不过,胶东姜姓虽然历史悠久、族人众多,但在金元之前,鲜有名入史籍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金元时期宁海州的姜房,算是年代较早的一位姜姓名人。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山东牟平金庄姜姓一支字辈:德吉明春元恒立贞。

(姜姓宗谱等部分资料摘自网络,一并感谢)

辽宁凤城满族姜氏主要有两家。

我知道一个老姓姜佳氏,祖籍长白山阿鲁查城,后居锦州杏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世祖哈什太、爵瑚图、胡什布奉命调往盛京,复拨凤凰城驻防,于凤凰城南老虎洞处落户。隶属满洲正黄旗恩启牛录。今散居于东沟的合隆,凤城的草河,宽甸的古楼子,杨木川等地。1929年姜氏后人第八世姜庆元在北洋政府作参议员,由他出资于东港市合隆镇姜家小岗后山建姜氏堂子。按字排辈为:“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长。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 。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这个家族出过不少名人,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姜书阁。

还有一家是镶黄旗姜氏,与正黄旗姜氏的汉字姓相同,却不同宗。这个家族可以姓姜也可以姓郝。我个人猜测这家的老姓有可能是阿颜觉罗氏,也可能是郝书氏。但究竟是何情况我就不清楚了。

你看这个帖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2710792html

你傻子啊

三队那边玉上面才是有

咱一对是振

振上面是东

东上面是子

看过家谱吗?我小时候经常在红村爷爷那里看

就他有本家谱吧

在往上就没有了

往下也就是到国…

哪里能找到昌邑姜氏族谱?

  家谱乃我国古代宗法社会中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及事迹的家族档案和历史百科全书,具有“尊祖敬宗”,“敦族睦亲”之伦理道德功能。上迄夏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