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雅士的啸是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古代文人雅士的啸是什么意思?,第1张

认认真真找资料很辛苦,既希望能够真的帮助你,让你从中受益,也希望得到你的奖励,谢谢!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下面是关于阮籍和孙登的“啸”

阮籍啸台

啸台遁世伤时喧,孤傲一声修竹乱。

孙登同志效长呼,纵酒谈玄琴相伴。

吟诗抨世云台挫,绝响铮铮广陵散。

志存高远鉴明湖,清士悲声千古牵。

下面是“阮籍啸台”的典故:

  尉氏县城小东门南城墙内侧,有一座数丈高的高台。据旧志载此台原高15丈,夯土所筑,台上有很美的厅堂、苍翠的松柏。这便是著名的啸台,也是尉氏八景之一“啸台清风”。可惜的是,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啸台已没有了往日的美丽壮观景色,看上去,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呈不规则圆形的小土山。

    1700多年前,尉氏出了个旷达不羁的人物,名叫阮籍,做过步兵校尉。因阮籍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魏晋交替的动乱岁月,他看到动乱的政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就毅然弃官还乡,放浪于山水林木之中。阮籍既好饮酒,又善音律,人们常常看到他喝得酩酊大醉,衣冠零乱地走上城墙,时而弹琴,时而啸歌。每当他弹琴啸歌的时候,附近的乡亲父老便聚集城下倾听。他唱的歌词,一经人们写下来,便是绝好的诗章,有人说《阮步兵集》就是这样汇集而成的。

    当时,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司马昭深知阮籍才学过人,想聘其女为子妻。阮籍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又怕司马氏加害自己,就借酒大醉60多天,酒醒后,忽然变得疯疯癫癫,不像常人。司马昭疑其有诈,就派人探听真伪。这人来到尉氏,接连见到阮籍所做的许多怪事。

    一次,阮籍一人驾车出游,信马由缰,顺着大路走去,直到无路可走,就丢了车辆,号啕大哭。哭罢,回到东城墙上,钻进茅庵,倒头便睡。正睡得香甜,适逢好友来访,两人一边下棋,一边喝酒,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棋逢对手意趣浓。正在此时,家人来报,说是阮籍的母亲病故。他却非要赢下这局棋才回家,友人再三劝他,终不肯回。待下完棋回家时,阮籍既不啼哭,也不理丧,蹲在地上,如醉如痴。朋友来吊丧,他既不作陪,又不谢答,却以白眼视之,一会儿披头散发、仰天狂笑,一会儿饮酒赋诗、抚琴吟唱。晋文帝听到阮籍的这些作为,相信他是真疯了。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阮籍对抗当朝统治者的手段。

    阮籍活到54岁便死了。相传,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文学家,当时的人们在他弹琴啸歌的东城墙下,筑起一座高台,取名啸台。并且在台旁挖一小湖,让湖光水色映照着古柏厅堂。多少年来,无数学士名流来到尉氏,无不仰慕先贤,登上啸台,吟诗作赋,以寄感慨。

最后,我为你找了一篇文章,是专门分析“阮籍之啸”的

阮籍之啸

——故乡人的解读

                                     朱文濡

《晋书》载:“阮籍,陈留尉氏人。”所以,除去历史维度久远的因素,阮籍是我的故乡人。我关注阮籍,是从大学时一次阅读开始的,得知这位魏晋时代的名士原是故乡人,更惊讶他的卓绝和奇伟。于是,我阅读有关他的历史文献,走访他的后人,参拜他的墓碣,缘于对他人生轨迹的迷惑。最使我迷惑的莫过于阮籍之啸了。或者具体的说,莫过于对阮籍之啸的情状的迷惑了。而对阮籍之啸的理解和阐释,恐怕要以阮籍整个的生命历程为注脚。

阮氏家谱记载,阮姓起源于西周时代,阮氏家族在西周的西部建立阮国,后为西周所灭,但丧失家园的阮氏家族没有向胜利者臣服,而是踏上了流亡之旅。经过一个上千年的沧桑变化,于是,阮姓人的现代分布是从甘肃起向东,经河南转而东南,在这一方向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台湾和香港,据说还包括外国如越南,阮姓人繁衍生息、如水流注一般散播开来。

家乡一位阮姓人告诉我说,他们阮姓人性格倔强、高洁。果真如此的话,我想,阮姓人的这一性格特征最突出的体现者,应该是生活于魏晋时期的阮籍和他的父亲阮钰。阮钰文采横溢,精通音律,谙于世事,明哲保身。三国时曹操军马打到阮钰家乡的时候,慕阮钰之名,有意将他纳于麾下。派人打探,得知他为躲避兵祸,背着年迈的母亲逃进山了。在群雄争霸中求贤若渴的曹操不惜放火烧山,将那阮钰掳为己有。并以音乐做媒,最终打动了阮钰的心。自此,阮钰投身曹操帐下,以其文才服侍一代枭雄,据说,其才思敏捷,赋诗拟檄,马上立就。以其文学成就和地位,被后人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史实,是足以作证的。

可惜阮钰英年早逝,撇下孀妻孤子,阮籍时年四岁。阮钰的生前好友、曹操的侄子曹爽感伤世事和友谊,为此写下《寡妇赋》一篇,读来使人凄然泪下。曹家人厚道,拟或说是念及阮钰生前的功业,保留了阮钰遗孀和孤子的待遇,使之生活无虞。

将相有种,阮籍禀承了父亲的才思。不仅从小就聪明过人,而且庚至少年,便练得一手好剑法,技艺之精,他自认为可以和当时的成年高手曲城侯一比。由此也可见阮籍年少志远。青年时代的阮籍长得貌丰体伟,不仅文思敏捷,而且曾经以其高超的武艺出阵入敌,立志建立一番功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命运的变数在曹氏政权向司马氏家族转换的过程中展开了。那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王权篡夺的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之间旷日持久的王权争夺过程中,觊觎、暗算、尤其是高平陵杀戮所暴露出来的人性诡诈和残忍让阮籍惊心动魄。作为曹氏王朝的忠臣,看到曹氏政权衰败之不可挽回,个性倔傲的阮籍却不愿向司马氏集团低头。他面临的选择是:如果不向司马集团屈膝,如何全身守节地躲过灾祸甚至性命的劫难。于是,他言谈谨慎,“口不臧否人物”;为应对司马氏的拉拢,他或酣酒称醉,或偶任小吏。然而,这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选择了离开,离开是非之地远远的。有一个故乡的传说描述了这个情节:阮籍请辞还乡,对这个在士大夫中甚有影响的人物不放心的司马氏集团假借皇帝的名义,只允许他离开一箭之地。为难中的阮籍利用“皇帝金口玉言”的规则耍了一个心计,他接受了条件,但是暗中派人远远地等着那枝射出去的箭,未等箭落地便抢在手中,骑马朝着家乡的方向狂奔而去,一直跑到家乡一个叫做“竹林”的地方把箭插下,此地后来叫做“射竹峰”——这也算是皇上所说的“一箭之地”吧,“金口玉言”,皇上的话是不能更改的。传说中阮籍就这样回到了故乡。

回到故乡的阮籍,相对解脱了外界的监视和自我束缚,一些和他投合的朋友来和他聚会,他们七个人当时都是不拘礼节的风流名士,在一起吟赋为醒,栖息为醉,面对自然,酣畅淋漓,后人称“竹林七贤”。七贤中阮籍和性格豪爽的嵇康最为投合。后来,七贤之一的山涛投靠了权贵,陷害朋友,性倔口直的嵇康成了他巴结权贵的垫脚石和牺牲品,一帮朋友也因山涛的背叛悲剧性地散了。这个事件对于阮籍无疑又是一个打击,使他更加感到人生的乖舛,从此他形只影单,更加孤独郁闷了。正是在这种孤独郁闷中,阮籍演绎了他的人生故事。一方面,他写下了婉约凄美的诗章,是他志情高雅的内心独白;另一方面,他行为怪诞,体现着他对于世事人生的独特理解与率真应对。

说到他的行为怪诞,历史上记载的有这么几个典型事件:

哭少女坟。有一美少女,16岁夭折,家人葬之。第二天,阮籍赴坟吊唁,长跪而哭,尽兴而返。非亲非故,阮籍甚至不认识她的家人,且以长跪小,他这种行为确实让当时的街坊视为古怪离谱。

睡美妇门。街上有一酒坊,一美妇人操持,阮籍慕妇人之美色,每持酒而往,醉而卧其门,只是双目流盼,并无不轨之举,久之,妇人与其夫也不以为怪,任之。

穷途之哭。阮籍郁闷时,常让家仆套车,自驭之。对牛猛抽一鞭,便持酒卧车,仰天而饮,待车停时,或临河绝路,或卡树难行,阮籍以穷途之悲,大哭而返。

在所有的关于阮籍的怪诞离奇行为之中,很少人提到他的啸,我以为这是一个天大的疏漏。

阮籍之啸也可以归为这么几个事件。即古战场之啸、丧母之啸、啸台之啸和苏门山之啸。

古战场之啸。阮籍到一个 叫做“鸿沟”的古战场去参观,在那里,当年刘邦和项羽打了关键一仗。打仗期间,刘邦宁可牺牲被项羽扣作人质的父亲的生命而最终赢得了胜利。虽然刘邦后来作了皇帝,但他那奸诈无信,不仁不义的做派为后人不齿。阮籍也是这般见识他的,所以他参观之后,在广武城头长啸一声,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竖子者,小人也。

丧母之啸。母亲病重期间,阮籍和人对弈,家仆来告诉他母亲去世了。阮籍无言,劝对方继续下棋,一直到该局终了,才仰天长啸,“吐血数升”。由这一事件,世人颇有非议,但理解他的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他“性至孝”。

啸台之啸。啸台当时是一个风景幽雅,居高临水的土丘,估计离阮籍居住的地方没有几步路,从阮籍的一些诗句中知道,他常常晚上到那里抚琴、吟诗,如此还不足以发泄郁闷时,就临水啸叫。

苏门山之啸。阮籍喜欢孤独云游,一次到苏门山,在山顶的一块巨石上,他见到一个世外高人正坐在一块巨石上面眯着眼睛调息养生。估计阮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好朋友嵇康的忘年交——道家长者孙登。这是一次邂逅,阮籍没有心理准备,阮籍同他打招呼,估计先是介绍了自己的身份,然后就没话找话地向他讨教养生的工夫。而孙登看出了阮籍的言不由衷,就继续眯上眼睛没理他。阮籍很郁闷,就长啸一声,怏怏寡欢地下山了。然而,这一声长啸,却暴露了阮籍的真实心情——一种长久压抑,难以排遣的心理郁结。然而,这一声长啸所暴露的东西,才是孙登所知道的阮籍的思想和为人,也才是一个融生命于自然的出世长辈愿意和晚辈阮籍沟通的意义层面。于是,当阮籍走到半山腰的时候,他听到一个声音,这也是一个啸声,但却如鸾凤和鸣,山回林应,酣畅淋漓,直抒胸臆。阮籍听来,如醍醐灌顶,矛塞顿开,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里,写下《大人先生传》一文,表达了他对一个出世高人的仰慕和自己从他那洒脱飘逸的啸声中得到的感悟。这是一次用啸声所达成的深刻的哲学对话,这是一个没有第三者见证的文化掌故。在历史的烟尘和浪漫的想象中,给后人留下品味不尽、各抒己见的解读空间。据说,从此阮籍不再啸。

然而,阮籍之啸,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和情状呢?

在我看来,在解读阮籍之啸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中,已经把啸这样一个行为说得够详尽的同时,也把啸说滥了。滥得你从那么多解释中不知道阮籍到底是怎么啸的,即使在一个作者的文章中,也不能自圆其说,甚至你觉得他不是要自圆其说,而是在摆弄学识而已。甚至还有一位现已声明狼籍文化名人,在一篇散文中把阮籍的广武城之啸解释为一声吐痰似的闷哼,想象力之轻薄佞狂,真乃匪夷所思。

其实,单单就对啸这一独特行为的解读能力来说,可能恰恰是现代文人的缺陷,因为有些啸的行为,是非常俚俗的。例如,把手指含进口中吹出激越嘹亮的声音和变调,在当今,连樵夫农夫也很少人会了,现代文人更不会,因为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不雅”。不雅,会的人就少,会的人少了,解读啸就没有了生活经验的基础。

我曾经很熟悉这种啸法,那是在少年时代,在故乡的河滩丛林中,在和伙伴们玩耍时不经意学会的。不知道是谁先从哪里学来的,后来我们就都会了。的确,当我们在河滩的树林里劳动(割草)的间歇、或在空旷的原野中玩耍时,把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并作一条缝、或者弯曲单指做缝,含进口中用力鼓吹,激越嘹亮的声音破空而起,方圆数里之内,似乎林梢、草尖、水面连同绵延起伏的原野都在回应着,让你觉得,在一种非常抒情的啸声中人与自然彼此和谐地呼应、感知和存在。你还可以用不同的变调表达你的呼唤意思,你的伙伴—人和狗,会识别你是否在唤他(它)。这种啸法,在我少年时,在家乡尉氏的农村,很多少年都会,在那时我们给它的名字自然很土,叫做“打唿哨”。这种少年行为被成年人看作是俚俗不雅的。一次,我在家里听到一声呼啸,知道是伙伴在邀大伙到村头集合,我也呼啸一声作为回答,表示:“知道了,马上就去”。然后,村庄里连续响起好几起啸声。这时,我母亲,当时的一个小学教师,从屋里出来,表情严肃地径直走到我的面前,问我:“你这是从哪里学来的?”我觉得好象有点不对头,就说“我们都会,怎么啦妈妈?”母亲说:“以后不许这样,像个土匪”。的确,在生活和阅读中渐渐长大后,我很能体会到用“啸聚山林”描写响马生活的生动和贴切。我也曾经很羡慕他们那种快意恩仇、无拘无束的生活。当然,这样一种情感发生在一个农村野孩子身上也是自然的。虽然如此,从被母亲教训之后,我和同伴约好在村庄里谁也不许用这种方法召集人和狗了。

当我在读书中慢慢长大,环境变化和文化濡养使我疏远了那种声音。当我在阅读中邂逅阮籍、渐渐熟悉了他,并对他的啸声感到诧异和迷惑时,从来不认为“指啸”是一种解读方式。但是,有一篇文章讲到,1960年在南京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一幅砖刻壁画上,描摹了阮籍吹指作啸的情状,这使我错愕,但却总是不以为然。

其实,啸有多种方式。蹙口而呼,或撮唇吹曲儿,可以称做“徒口啸”;含一片树叶儿或指头吹出声响可以称做“借物啸”。“徒口啸”可以是叫喊、吟唱,也可以是倾诉式的哀哭。“借物啸”可以是吹曲儿,也可以是呼叫,抒情泻意或传递信息。但无论那种啸法,在表达形式与内涵上都有激越嘹亮与平缓低响、哀伤吟咏与欢快歌唱、愤懑难遣与酣畅淋漓、倾诉内心与感应外物等等的区别。正如某种乐器善于表达某种情感一样,啸的方式与意趣之间也有着类似的限制关系。所以解读阮籍之啸,决不可以离开他的内心世界和具体情景。

勿庸赘言,阮籍是一个的性情中人。他的一生命运多舛。青少年时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与成年后的怀才不遇;孤儿寡母、相濡以沫的生命历程与丧母之痛带给他心灵的永远创伤;无拘无束、率性而为的高孤性情与维护礼俗小节、背叛纲常大道的时代社会与政治风气;高雅的审美格调、对美的迷醉与美的易逝留给他的心灵感伤;这一切等等,都是形成阮籍心境、情感和人格的基本因素。阮籍著有八十二首咏怀诗,词句华丽,格调浪漫,但到处充满了哀伤的底蕴。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真正的内心世界。他哀伤自己的少年壮志与怀才不遇:“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朝。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知。乃悟羡门子,噭噭今自嗤”(《咏怀诗》第十五首)。他对表面礼仪,内中伪善的时代风气表示讽刺和忧愁:“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设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真素谈,户外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 (《咏怀诗》第六十七首)。在命运的险恶环境中,阮籍深深感觉到荣辱祸福之无常,但是,他又是多么仰慕松柏一样的生命:“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蒙氾受其荣。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在生。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君子在何许,叹息未合并。瞻仰景山松,可以慰我情”。(《咏怀诗》第十八首)。在孤独的人生思考中,阮籍曾经羡慕归隐的生活:“事物何纷繁,人道苦不遑。壮年以时逝,朝露待太阳。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天阶路殊远,云汉邈无梁。濯发阳古滨,远游昆岳傍。登彼列山岨,采此秋兰芳。时路鸟足争,太极可翱翔”(《咏怀诗》第十三首)。然而,表面上行为率性的阮籍,内心常常是孤独难谴:“中夜不能寐,起坐谈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诗》第一首)。

然而,究竟该怎样解读阮籍的啸呢?在人们关于啸的诸种解释中,我认为首先应该排除“借物啸”的可能。试想一下,在以上所举阮籍啸的几种情景中,或情感激烈、或心结难谴,任何假借外物的发声方法,都不足以高亢嘹亮以至抒情达意,反而极显轻浮、矫情和做作。同样的道理,“或情感激烈、或心结难谴”的情状,也应该适合我们对“徒口啸”的检视。如此,则有一种道教的啸法应引起我们注意——在高岗上,或在空旷处,提丹田气,仰天吼喊,以荡涤浊气,排遣心情,达到身心(气功)修炼的目的。我认为,阮籍之啸与这种啸法应该是相通的,只不过他不是在修炼气功。在苏门山上,他与孙登的啸声对话以及他们之间啸声清与浊的差别,应该是一个恰当的印证。当然,阮籍年少时也曾随浮华公子游玩,在那个以啸为时髦的时代,阮籍和风流倜傥的贵公子们吹指作曲儿,或啸唱诗赋,自然是很“派”很“帅”的风头。然而,在能够表达成年阮籍性情的典型的啸的事件中,均不应该如此理解。阮籍啸的独特在于他这个人的独特——他独特人生中的独特性情。

然而,如此一个独特的历史人物,人们快要把他忘记了——即使在他的故乡尉氏,越来越消失了关于他的踪迹和记忆。

据县志记载,我的家乡尉氏县,因曾经是秦朝大将尉缭子的封地而得名。在县城的东城墙的中段部位,有一座宋代官方修建的古塔—太平寺塔。在古塔北边不远,在一个叫做“东坑”的一泓湖水东岸,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有一个很大的叫做“啸台”的土丘,“啸台”便是因阮籍而得名。记得当时县城还有一家酒厂,生产过一种标牌为“啸台大曲”的白酒。就我所知,这是当时县城所有关于阮籍的文物与文化产品的全部了。然而,时隔20多年之后,有关阮籍这个故乡人,这个历史名人的物质记忆已经荡然无存了。

以县城为中心,方圆20公里之内,如今还有叫做“阮庄”、“阮家”的村落,有些是重名。这些村落里绝大多数居民是阮姓人,家谱记载他们和阮籍是同宗同祖,那个叫做“竹林”的地方,在县城以东15公里处的“阮家”村附近。值得一提的是,阮籍的墓碑,如今作为受政府保护的文物,就竖立在这个“阮家”村里,而墓地的真正所在,村里的阮姓人也不得而知。按照古时人“叶落归根”的观念做判断,这里想必是阮籍的出生地。

“啸台”既然是他登台而啸的地方,居住也应该就在附近,以阮籍当时的身份,应该是居住在附近比较繁华的城镇,大概也就是如今县城所在的地方吧。

让我们尽量地发挥历史的想象吧。1000多年的沧桑巨变之前,因战乱的原因,中原的人口并不稠密,如今县城的位置,应该是一个在那一带人口集中居住、兼有生产和生活物品贸易中心和地方行政机构所在的城镇;那个土丘应该是一个高高的山包;那个“东坑”,应该是一个大大的湖泊;那个城镇,也应该是古风古雅的样子;而那个如今叫做“竹林”却几乎没有一棵“竹子”的地方,晋时,应该是一个竹林葱郁、流水潺潺,自然风景美不胜收的所在。就在这个地域之内,阮籍孤独地游荡,偶尔地发出啸叫,啸叫他的人生、啸叫他对事与物的感怀。那该是怎样地叫声啊:激越而嘹亮,局促或悠长;以有声的吼喊,哭诉无名忧思和感伤。他的啸声虽是那么的自我,但在他的知者听来,却能够在灵魂深处的战栗中获得通约。

然而,阮籍的知者,在理解他又珍视他的意义上,无论过去和今天,能有几人呢?是的,在人们认识他的有限之中,也多集中在其文学成就方面,但是,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层面,从哲学、政治学、人格心理学、民俗学和文化学等多个角度,我们又有多少能力来认识他呢?试想一下吧,一个才华横溢,性情高雅、立志建功立业而怀远大抱负的人,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扭曲了他施展人生抱负的理想舞台,却又被这个丑恶舞台的无形利爪紧紧攫住,不得脱身。在权力争夺的残酷倾轧中,既要保全自己的人格不受玷污,又要巧妙谨慎地躲避权势者们的拉拢,为的是要保全他珍爱的、他也无法不珍爱的、守寡的母亲千辛万苦所养育的生命。他战战兢兢地躲避灾祸,在无形的生命桎梏中佝偻身躯苟活着,却又无法完全按耐住那颗敏感而深邃的活跃灵魂,只是偶尔借助那压抑不住的啸叫,来获得暂时的身心舒卷。然而,当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篡权者就单单逼着这位内心高洁倔傲,和权势者在政治上虚与委蛇的人写下《劝进文》,为他们道貌岸然地走上最高权坛立下这块牌坊时,一生谨慎、善于应对的阮籍最终还是被逼迫到了死角难局,当他以被后人称为神笔的才思写下了《劝进文》不久,还是死在屈辱中。

就这么一个人,在如此一个生命历程中,在故乡的啸台上,在原野中,他那偶尔发出的啸叫,有着多么浓厚而令人惊悸的生命内涵。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的历史,也为着我们民族精神的明天,也为着我们生活着的每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与自由,在我们的今天文化建设中,我们怎能不去永远地记录下这个声音!每当我们凭吊古迹或翻阅历史而面对着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聆听一下这个远古的声音呢!

已目前的排名来看,道是最底的从大到小依次是 经、书、明、士、道,我也是姓阮的,这些我也是小的时候听长辈说的 呵呵 你如果是道的话还要跟我叫叔叔呢!!!

合肥阮氏宗支:

1、光绪壬午年祖先立字辈:世、秉、忠、贞、永、怀、仁、厚、敬、承、先、训、家、乃、其、昌。

2、公元2008年五修续普立字辈:吕、高、贤、良、兴、业、自、强、富、

盈、杨、善、思、祖、恩、长。

肥西县三河一支字辈:大、本、宜、立、永、守、传、家、先、为、自、治、克、定、安、邦。

3、长丰县阮巷字辈:子、正、竹(修)、克(先)、廷,凤、玉、庆、华、堂,从、新、广、友、德,世、传、立、家、邦(品)。

在大地电测测深中,Bostick基于测深曲线低频渐近线的性质提出了一种近似反演方法,它不仅计算简单,而且还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地下电性层分布情况,为精确反演提供了合适的初始模型。但在常规电阻率测深中,由于高阻和低阻层电测深曲线的规律不尽相同,阮百尧教授在Dar Zarrouk曲线分析基础上,提出“阮氏”直接反演方法,该方法在效果和手段上都与Bostick法相似,从而为电阻率测深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1一维直接反演近似公式

Dar Zarrouk曲线是基于层状模型的总横向电阻T(z)和总纵向电导S(z)的概念构成的,分别定义: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令 则P(z)-L(z)曲线称为Dar Zarrouk曲线。

Zohdy认为电阻率测深ρs(r)-r(r为供电极距)近似为P(z)-L(z)曲线,即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logT-logS=2logρs,logT+logS=2logr

上两式相加、相减得

logT=logρs+logr,logS=logr-logρs

整理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2根据视电阻率直接求真电阻率公式的推导

对式(9-39)求导,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把式(9-40)、式(9-41)代入上式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整理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对于厚度为Δz,电阻率为ρ(z)的地层,其横向电阻和纵向电导为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所以厚度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因为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同理,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所以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而深度z就是Δz的求和,即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式(9-43)和式(9-45)式便是近似反演公式。它是在Dar Zarrouk曲线与ρs曲线重合这一前提条件下得到的,也即在ρs的下降支不长的情况下反演结果才准确。而当ρs的下降支太长时,由式(9-43)和式(9-45)所得的反演结果误差较大。实际上,当下降支太长时,由于ρs曲线在双对数坐标中的斜率,即 公式(9-43)和式(9-45)的平方根内值将变成负数而失去意义。因此必须对式(9-43)和式(9-45)的反演公式进行修正。

考虑两种极限情况,即ρn→∞和ρn→0时的视电阻率曲线,在双对数坐标中,它们尾支的斜率 分别为1和-8。对ρn→∞情况,由于式(9-43)分式除数趋于零,故反演所得的电阻率ρ(z)→∞,结果正确;而对于ρn→0的情况,显然要使ρ(z)→0,式(9-43)必须改为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因此,对ρs曲线的下降支即 都可用式(9-46)代替式(9-43),来计算电阻率。因此,直接反演公式变为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

其中:ρs(i)为第i个极距ri所测得视电阻率;ρ(i)为这一极距所反映的真电阻率;0 为这一极距点ρ

在岭下方氏宗谱世系中,第五代是"立"字班辈,谱书中的十五世。

这一代,人丁兴旺,男丁16个,女姊妹4人,总计兄弟姐妹20人。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均寿命有所增长。立字辈的胜明公,享寿最高90岁! 而且,是个"恩赐登仁郎"。16兄弟,迁居陕西有7人。他们,在陕西,既另立了门户,又打造出一片光宗耀祖的新天地。

从中国版图上看,以省为单位,16兄弟分为两处,一处在老家湖北,一处在异地陕西。

下面,以家庭为单位,介绍第5代的具体情况。

在岭下,第4代"应"字班辈有7兄弟,应鳌是一家,其终身未育,无后。余者6兄弟为一家。老四应龙,未娶未育。其他5兄弟,男大当婚,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给方氏家族撑起了一片蓝天。

立字班辈,共有兄弟16人。他们的曾祖父是文易,祖父是秀升。

第一个家庭:父亲是应运

①、老大,立袂,生于1732年,卒于1785年,享年53岁。

妣张氏,生于1732年,卒于1805年,享年73岁。

②、老二,立瑚,生于1735年,卒未详。

妣阮氏,生于1737年,卒未详。

③、老三,立琼,生于1743年,卒未详。

妣张氏,生于1744年,卒未详。

④、老四,立瑶,生于1746年,卒于1809年,享年63岁。

妣吴氏,生于1749年,卒于1812年,享年63岁。

⑤、老五,立瑜,生于1753年,卒未详。

妣王氏,生于1753年,卒未详。

第二个家庭:父亲是应会

①、老大,立瑞,生于1736年,卒于1769年,享年33岁。

妣柯氏,生卒未详。

②、老二,立玜,生于1750年,卒于1815年,享年65岁。

妣赵氏,生于1750年,卒于1832年,享年82岁。

③、老三,立玘,生于1759年,卒于1848年,享年90岁。

妣徐氏,生于1760年,卒于1826年,享年66岁。

第三个家庭:父亲是应达

①、老大,立理,生于1745年,卒于1799年,享年54岁。

妣黄氏,生于1747年,卒未详。

②、老二,立珩,生于1750年,卒未详。

妣张氏,生于1754年,卒未详。

第四个家庭:父亲是应凤

立璜,生于1953年,卒未详。

妣赵氏,生于1754年,卒未详。

第五个家庭:父亲是应敏

①、老大,立瑛,生于1752年,卒于1782年,享年30岁。

妣赵氏,生卒未详。

②、老二,立琦,生于1756年,卒于1822年,享年66岁。

妣徐氏,生于1758年,卒于822年,享年64岁。

③、老三,立珍,生于1760年,卒于1797年,享年37岁。

妣赵氏,生于1763年,卒未详。

④、老四,立瑾,生于1764年,卒未详。

妣金氏,生于1765年,卒于1832年,享年67岁。

⑤、老五,立环,生于1768年,卒于1822年,享年54岁。

妣黄氏,生于1774年,卒于1841年,享年67岁。

在岭下,第3代宏职(字秀升)生下6子。除老四应龙之外,其他5个,组建了5个家庭。勤耕苦作,生儿育女,男丁共有16,女姊妹有4,立字班辈总计20人。应运是老大,生了5个儿子,一个女儿。按顺序,他是第1个家庭。

5个儿子当中,老大立袂和老四立瑶,留在岭下,兴家创业。老二立瑚、老三立琼和老五立瑜,迁居陕西,另辟蹊径。

第一个家庭

①、立袂,字周赐,应运(政开公)长子。生于雍正壬子年(1732年)正月十四日戌时,卒于乾隆乙巳年(1785年),享年53岁。葬本屋上首嘴,坐西南向东北。

妣张氏,生于雍正壬子年(1732年)四月初四日亥时,卒于嘉庆乙丑年正月初五日卯时,享年73岁。葬岭下上首门前山,辛山乙向。

子四:国益,国丙,国丑,国辰

女二:长适徐通武

            次适黄

②、立瑚,字宗盛,政开公次子。生于雍正乙卯年(1735年)十月二十四日卯时,迁居陕西后,卒未详。葬陕西版庙河。

妣阮氏,生于乾隆丁巳年(1737年)八月十五日未时,卒未详。葬陕西板庙河。

子四:国名,国忠,国慎,国谅

女二:长适徐

            次适吴

③、立琼,字玉佩,政开公三子。生于乾隆癸亥年(1743年)十一月十六日巳时,迁居陕西后,卒未详。葬陕西秦州五寨县滨水峪,坐北向南。

妣张氏,生于乾隆甲子年(1744年)正月初一日辰时,卒未详。葬陕西秦州五寨县滨水峪,夫妇同茔。

子二:国相,国柱

女一:适王

④、立瑶,字赞章,政开公四子。生于乾隆丙寅年(1746年)三月初五日酉时,卒于嘉庆己巳年(1809年)十月十五日戌时,享年63岁。葬本屋上首嘴,巽山乾向。

妣吴氏,生于乾隆己巳年(1749年)三月初三日辰时,卒于嘉庆壬申年(1812年)十一月初三日子时,享年63岁。葬岭下下首嘴。

子二:国辛,国道

⑤、立瑜,字名灿,政开公五子。生于乾隆癸酉年十二月三十日戌时,迁居陕西后,卒未详。葬陕西三阳县金井河黄土匾。

妣王氏,生于乾隆癸酉年(1753年)八月初三日巳时,卒未详。葬陕西山阳县金井河黄土匾,与夫同山。

子二:国甲,国敏

第二个家庭

这个家庭三兄弟都在岭下发展,老大立瑞,寿至33岁仙逝,有点可惜。老二立玜,享年65岁,其妣赵氏,82岁寿终正寝。老三立玘,字胜明,在人间,走了90个春秋。创下岭下前人寿命之长的记录。还被皇上恩赐了一个登仁郎。

①、立瑞,字玉辉,奇遇公长子。生于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二十日午时,卒于乾隆己丑年(1769年)十月初三日子时,享年33岁。葬本屋上首嘴,巽山乾向,有碑。

妣柯氏,醮([jiào],释义:寡妇再嫁,俗称下堂)大茶园吉姓。

子一:国望

②、立玜,字正名,奇遇公次子。生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六月二十二日亥时,卒于嘉庆乙亥年(1815年)四月初九日亥时,享年65岁。葬老屋中嘴,戌山辰向,有碑。

妣赵氏,生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十二月初十日卯时,卒于道光壬辰年(1832年)二月十五日亥时,享年82岁,葬伴夫同茔。

子一:国述

女一:适鲁春华

③、立玘,字胜明,恩赐登仁郎。奇遇公三子。生于乾隆己卯年(1759年)又六月二十七日辰时,卒于道光戊申年(1848年)三月初十日亥时,享寿90岁。葬三里赵姓屋上首中嘴,庚山甲向,有碑。

妣徐氏,生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九月初十日午时,卒于道光丙戌年(1826年)七月十四日巳时,享年66岁。葬三里赵姓屋上首中嘴,与夫同茔共向。

子一:国理

女一:适吴寿喜

第三个家庭

应达,字则遇。清朝康熙年间,举家西迁四川达州。应达仙逝后,葬四川达州破石基场。不多久,长子立理,北上陕西,定居山阳县。次子立珩,回了湖北老家岭下。

①、立理,字正文,则遇公长子。生于乾隆乙丑年(1745年)七月十六日寅时,卒于嘉庆己未年(1799年)四月二十四日丑时,享年54岁。葬陕西山阳县大新川娘娘庙寺沟口,辰山戌向。

妣黄氏,生于乾隆丁卯年(1747年)九月初四日申时,卒未详。葬伴夫同茔。

子五:国魁,国元,国川,国仰,国高

②、立珩,字道正,则遇公次子。生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九月初三日辰时,卒未详。葬本屋徐享坳下龟,有碑。

妣张氏,生于乾隆甲戌年(1754年)十月十二日申时,卒未详。葬徐享坳下龟,有碑。

女三:长适黄

            次适吉

            三适郑

第四个家庭

应凤,只生育一个儿子,叫立璜。青少年时期,立璜跟随父亲迁居陕西,结婚生子,勤俭持家,在陕西汉中,继续传承方氏家族的优良传统。

立璜,字天策,超凡公之子。生于乾隆癸酉年(1753年)三月初六日子时,卒未详。葬汉中府凤县三里河,坐北向南。

妣赵氏,生于乾隆甲戌年九月二十一日亥时,卒未详。葬陕西流坝白岩沟,与夫同茔。

子三:国光,国开,国明

女一:适赵得瑛

第五个家庭

这个家庭,兄弟5人。父亲是应敏。5人中,有两个北上陕西的,一个是老三立珍,一个是老四立瑾。剩下三个,在岭下继承父业,开辟未来。

①、立瑛,字楚玉,应敏(字对五)公长子。生于乾隆壬申年(1752年)九月初三日戌时,卒于乾隆壬寅年二月十六日巳时,享年30岁。葬本屋上首嘴,丁山癸向,有碑。

妣赵氏,醮([jiào] 释义:寡妇再嫁)徐孔书。

子一:国蓝

女一:适吉大领

②、立琦,字楚光,对五公次子。生于乾隆丙子年(1756年)八月二十三日午时,卒于道光壬午年(1822年)正月三十日辰时,享年66岁。葬本屋门前山下茅坪,戌山辰向。

妣徐氏,生于乾隆戊寅年二月十七日酉时,卒于道光壬午年(1822年)正月十一日辰时,享年64岁。葬本屋门前山下茅坪,伴夫同茔,有碑。

子五:国扬,国桂,国腾,国元,国茂

女一:适赵

③、立珍,字光席,对五公三子。生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四月十一日巳时,卒于嘉庆丁巳年(1797年)九月初七日巳时,享年37岁。葬陕西上津县泗峪河陈家沟。

妣赵氏,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年)四月初二日未时,卒未详,葬陕西山阳县瓦屋沟。

子三:国发,国祥,国祯

女三:长适程

            次适程

            三适金

④、立瑾,字重儒,对五公四子。生于乾隆甲申年(1764年)九月初三日辰时,卒未详。葬陕西山阳县三里河,坐北向南。

妣金氏,生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正月十三日亥时,卒于道光壬辰年(1832年)七月初一日辰时,享年67岁。葬大坪,坐西向东。有禁无山。

子一:国华

⑤、立环,字玉青,对五公五子。生于乾隆戊子年(1768年)五月初八日戌时,卒于道光壬午年(1822年)正月十一日巳时,享年54岁。葬本屋下当,酉山卯向 。

妣黄氏,生于乾隆甲午年(1774年)五月二十一日子时,卒于道光辛丑年(1841年)五月二十五日子时,享年67岁。葬本屋下当,伴夫同茔。

子四:国州,国回,国用,国进

女三:长适赵

            次适鲁

            三适陈

基本情况:

自然经济(封建经济)处于最巅峰,国富民弱,财富主要集中在政府和一小部分人手里。

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

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清朝时期登仁郎不入品,巡政厅从九品。

巡政厅:古代三沙巡检司和巡政厅 巡检之职,始设於五代后唐,其长官称巡检使,主要负责训练甲兵和巡逻州邑,逮捕盗匪,维持治安。宋至於此巡政厅是否即是巡检司,或者是直接隶属於福宁府,故特称巡政厅,还需进一步考证。

《宋史陆游传》中记载到: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 上面的意思大概就是,陆游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超凡的才能,所以以先代官爵的原因补上了登仁郎.参加进士考试,被荐送为第一.“荫补”就是承蒙祖上的功德而候补的登仁郎。而后再去参加进士考试,被举荐。说明登仁郎属于一种文职官员,而且不入品。 另外,在学者研究凉姓广东山口村、泰东村民俗的调查报告中有:十五世——轩公,晚清年间曾封官位的有:十五一轩公“岁进士”、十六世君荣公封登仁郎,十七世方扬公赠奉直大夫,……可以看出,登仁郎的品位应该不入流。 再者,在东莞古墓葬中发现的孙戊申墓葬,考查后:孙戊申,字礼堙,东莞上沙人。明代授登仁郎。墓在长安镇上沙村,西南向,长95、宽4米,有祭堂、享堂各1个。墓为灰沙夯筑;保存有同治三年(1864年)和民国37年(1948年)重修时立的墓碑2通。从上述也可以看出,登仁郎官职应该很低。 《元史·百官志一》中记载:“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钱榖出纳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可能登仕郎属于文书统计或者档案管理一类的职务。 但据史书记载,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登仕郞是否与登仁郎属于一种官职,还是两种不同的官职,不太清楚。

另一种观点认为,县主簿是正九品,主要职能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县长秘书一职。与县丞同为知县佐官,但县丞是正八品,相当于副县长。

巡检正九品或从九品,工作则为巡防地方、稽查缉捕盗匪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据说还有副巡检,是从九品。

典史主管缉捕、刑狱,属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官。和巡检职能差不多但是地位差很多,所以不能单纯按品秩来和现代官职比较。

"不得了啊!不得了啊!"

刚满6岁的立瑶和年届9岁的立琼,像河里扑鸭子一样,冲出门外,震耳欲聋的吼叫。

正在忙着干农活的应运和应达,听到如此嚎叫,一震惊,一甩手,丢下劳动工具,径直奔到了母亲的卧室。

房子不大,20多个平方。挤满了一屋子的人。

长子应运,表情凝固,缓步走到老人的床边,手拿一张火纸,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小心翼翼的给老人盖在脸上。

老人是谁?应运的亲生母亲程氏也。她在人间走了66个春秋,离开的那一刻,正好是公元1752年四月初一早上8点。

坐在母亲的身边,作为长子,他满脑子在想:2月27日父亲死了。还冒满七,母亲又随之而去。这压力何其大哟。家用长子的时候真的到了。

气温日渐上升,给办丧事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应运在主持家庭大会。

这是一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坐在岭下祖堂前,跟他同辈的兄弟有7人,弟媳有6人,妹夫一家2人,侄辈有8人。大大小小23个。

长辈们都走了。年满47岁的应运挑起了管理岭下大家族的担子。

含应鳌在内,一家人风风光光的把老人安葬在本屋上首嘴。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位老人没有去世之前,也是一个三代同堂之家。

秀升公与程氏活着的时候,生育儿子6个,女儿1人。

秀升公26岁,程氏19岁,得子生下应运。

在世的时候,同堂孙子有8人。他们是:立袂,20岁;立瑚,17岁;立瑞,16岁;立琼,9岁;立理,7岁;立瑶,6岁;立玜,2岁;立珩,2岁。

三代幸福之家,生在康乾盛世。乾隆时期,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国家确实富强,然而老百姓仍然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国富民弱。国家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

我们从应运五个兄弟婚后喜得长子的时间,可以看出端倪。

照理说,2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男女结婚的年龄深受皇帝的影响,又加之朝廷明确规定女子成婚的年龄为13~17岁之间,一般的平均年龄为15岁。有了这个法理规定,天底下的人都可以早婚。早婚就自然会早生子女,早享福。古人常说,早栽树,早乘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老大应运27岁,妣张氏22岁,于1732年,得长子生立袂;

老二应会28岁,妣黄氏23岁,于1736年,得长子生立瑞;

老三应达28岁,妣张氏27岁,于1745年,得长子生立理;

老四应龙,未娶未育。

老五应凤30岁,妣夏氏27岁,于1753年,得长子生立璜;

老六应敏25岁,妣张氏24岁,于1752年,得长子生立瑛。

一比较,兄弟中,结婚生长子,最早的25岁,是应敏,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应敏的女儿,究竟是第1胎生还是第6胎生?我在《说民间房头》一文,断为第1胎生。那是一种版本的说法。在这篇文章,我又认为,应敏公跟其他兄弟相比,他的女儿不应该是第1胎,而是第6胎生。看看这个家庭的兄弟,唯一得子最早的是他,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国富民弱,再结合这个家庭家大口阔的实际,人多无好粮,家庭自然苦。既然穷,结婚自然不会早。跟所有的哥哥结婚的时间比,他本身就早了两三年。这些得力于哥哥们的帮忙。再早到20岁以前,逻辑就自然不合了,论来论去,还有一个铁板钉钉的4年规律,其女儿当然生在第6胎。这是第2个版本的分析。

你看,兄弟中,最迟的30岁生儿子,是应凤。其余的是27岁或28岁。

众兄弟这种迟迟得子的现象,与朝廷规定的结婚年龄相比。大概相隔8~10岁之间。

通过分析,大家庭这面镜子,彻底照出了乾隆时期国强民弱的现象。老百姓手里没有钱,盖房子,娶妻子,生儿子……自然就达不到自己的愿望。

可以说,这个大家庭,就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对魏晋玄学玄学在魏晋之世十分盛行,形成一股强劲的“玄风”。它不仅曾一度支配了当时的思想领域,而且支配了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形成一种虚无放诞的社会风气。对于阮籍来说,他并不是不重视玄学的理论,例如,《达庄论》与《大人先生传》就是他苦心孤诣的玄论之作。除了表现在玄学理论一面外,事实上更多、更直接地表现在那种饮酒纵放、横决礼俗的人生态度方面。受阮籍等人的影响,在两晋一代,特别是元康之世,虚无放诞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趣一时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甚至转化为单纯地追求感官的刺激,肉体的纵情享乐。

五言诗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创举,一个显著的成就,

阮籍狂饮图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晋左思、张载、陶潜(《饮酒》),南北朝刘宋的鲍照,北周的庾信,唐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人诗篇都是以抒情言志,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思想内容的五言长诗,无不是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发展。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

阮籍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抒情组诗的阮籍的《咏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阮籍之后,诗人争先仿效其作,影响极为深广。后人给予其“忧时悯乱,兴寄无端,而骏放之致,沉挚之词,诚足以睥睨八荒,牢笼万有”的极高评价。《咏怀诗》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对曹雪芹阮籍作为一种“离经叛道”的人格典型,成为一种特定的思想文化形态,并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着某种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人格典型,他身上确实可以看到阮籍的影子。

华喦绘《七贤图》再例曹雪芹倾慕阮籍。曹雪芹字“梦阮”(另说号“梦阮”),这“阮”应指阮籍。周汝昌先生曾指出:“梦阮”之一别号的背后可能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的梦想是并非泛泛的。(《曹雪芹小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这里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可能性。另外,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步兵白眼向人斜”(《赠曹雪芹》)的诗句,用阮籍(世称阮步兵)青白眼的轶事来称赞曹雪芹不肯随波逐流的傲世态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友人的赠诗揭示了曹雪芹与阮籍相似的才情和心境。

其次,曹氏与阮氏在历史上有亲缘关系。曹雪芹曾被比做魏武之子孙,敦诚曾写道:“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寄怀曹雪芹》)诗中“奇气”的评价颇为传神,建安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到了《红楼梦》,的确体现出“文采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了。汉魏之际,曹氏与阮氏关系密切,阮籍之父阮瑀是曹氏父子身边的文官,父死之后,阮籍仍受曹氏的关怀。当然,曹雪芹“梦阮”不仅因为某种亲缘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阮籍是他心灵的知者、行为的楷模。

明人靳于中盛赞阮籍人品之高尚,称他为“命世大贤”。(出自《阮嗣宗文集序》)

评价: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宋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自然更很难看得懂他的诗了。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

历代关于“竹林七贤”的排序,阮籍总是名列第一,可见阮籍的在士人中的名望之高。如:《世说新语·任诞》明确地把阮籍排在首位,嵇康次之,山涛居第三位,余人皆在三名之后。《名士传》的排列的次序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族谱一卷,(清)阮应徵辑,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复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三卷,(清)阮蕴村重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三卷,(清)阮葵生、阮芝生重辑,阮钟琦增订,复印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勺湖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续谱存草一卷,阮家骏重辑,复印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清)阮葵生、阮芝生等修,清乾隆五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扬州阮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手写本。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鄞东鹿峰阮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吴之才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名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阮氏宗谱四卷,(清)阮开除、阮思明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敬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绍兴山阮氏家乘不分卷,(清)阮汝昭修,阮大有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潜山潜阳阮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东新会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有才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云浮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麦秋编,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石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阮氏宗谱八卷,(清)阮易路重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文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氏族谱二卷,(清)阮国珏纂修,清咸丰年间刻,清光绪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金华铜峯阮氏宗谱四卷,(清)周泰文拜撰,清光绪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暨阳阮坞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三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阮彬华、陶念钦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西安西湖阮氏宗谱四卷,(清)阮松臣等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安徽合肥阮氏宗谱十五卷,(民国)阮辑五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敦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奉化奉川阮氏宗谱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仅存第九~十三卷)。

江西兴国阮氏宗谱,(民国)阮占魁等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雅庄村志(有李、汪、阮、施、陈、周、林、蔡等姓),(现代)李修龙等修,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古代文人雅士的啸是什么意思?

认认真真找资料很辛苦,既希望能够真的帮助你,让你从中受益,也希望得到你的奖励,谢谢!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