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探源,申姓文化起源及其历史名人有哪些?
1、申联彬
申联彬:男,汉族,1950年3月生,山西省黎城县人,1969年10月参加工作,1970年4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山西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2、申泮文
申泮文:男,广东省从化县人,1916年9月生于吉林市。无机化学家、教育家、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曾任山西大学化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3、申长雨
申长雨:中共党员,汉族,1963年6月出生,河南南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4、申包胥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风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孙,又称王孙包胥。华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5、申佳胤
申佳胤(1602—1644)明末官员,《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讳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字孔嘉,又字浚源,号素园,北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人。
崇祯四年进士,历任知县、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南京国子监博士、大理寺评事、太仆寺丞等职。甲申之变,佳胤殉国死节,赠太仆寺少卿,谥节愍。入清,褒扬忠烈,赐谥端愍。有《申端愍公诗集》、《申端愍公文集》传世。
-申姓
申氏名人:
1、申伯
西周时申国国君,宣王母舅。为周卿王,佐宣王中兴有功,赐谢邑,筑城定居,以卫南土。时贤相仲山甫,称之曰:“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2、申恬
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
3、申泰
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
4、申佐
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5、申纶
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
6、申相
山西长治人,明代名医。以医为业,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
7、申蕙
江苏长洲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之《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
8、申包胥
春秋时楚国大夫,楚王蚡冒后裔,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人,封地申(现南阳)。与伍子胥友善,后伍子胥奔吴,并助吴灭楚,包胥入秦请求援兵,依庭墙哭,七日水米未进,秦哀公乃出师救楚。
9、申不害
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人,战国时思想家。治黄老刑名之学,于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为相期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有《申子》两篇。
10、申时行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年间累官至内阁首辅(宰相)。为政务为宽大,世称长者。对上言听计从,无所作为。后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赐闲堂集》等。
你家的这个姓氏可能是个稀姓,网上的满汉姓氏对照表是对已知的姓氏编写而成,而这些大多是家族成员比较多的大族,所以你在网上没有搜到是正常的,还有就是如果是家谱上写的是这个姓氏那就不会错,老姓以家谱最有说服力
广西钦北利氏字辈:“成元祥(世)建镇泉林开基远”。
安徽合肥利氏字辈:“成业宏……”
江西兴国利氏字辈:“德明厚祥祯”。
四川南部利氏字辈:“世继中山洪业永传家齐国治福禄万全”。
利氏一支字辈:“佑治受命吉自天申进化西雍济美克绍休烈迎庆”。
资料有待补充。
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福建汀州彭屋碑村安名排辈
茂良秉文世,凝依安(作、理)胜昌,
敬(志、英)德修原美,名才继愈长,
庆余恒积善,业大永遗芳,
兴盛家声显,荣华国瑞光,
立泰泽新远,昆强伟福庄,
尚士宏开建,宗辉耀祖邦。
山东潍坊诸城
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 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四川省平昌县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湖北仙桃通海口(沔阳洲岭)篇
志 正 天 心 顺
家 齐 世 泽 堂
忠 孝 习 仁 义
久 厚 得 荣 昌
光 明 大 有 圣
永 远 望 长 根
信 守 开 门 衍
日 月 照 景 春
重庆合川市宝华镇群英村三社
字辈为:大仲文玉 舜国仕朝 元兴开通 景运永正 山合根本 万世红光
广东阳江陈姓
中、和、见、瑞、世、代、原、章、文、权、德、运、大、喜、荣、梁。
关键看你哪里人
申(Shēn)姓,源出有八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周朝周宣王时给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记》等记载,商朝末期,原姜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的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期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伯夷,名允,商王朝末期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君主的长子,炎帝后裔。在父亲死时,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嗣君,结果弟兄互让,相偕去周,投奔西伯侯姬昌(周文王)。
西伯侯逝世后,周武王姬发举兵伐纣,伯夷和叔齐二人叩马而谏,以为父丧时期用兵,是不孝、不仁。周武王则严辞拒之。
经过著名的“牧野之战”后,商纣王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齐二人避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不食周粟”而饿死。其后裔子孙仍留在周王朝,居住在大河(黄河中游)一带。
在周成王姬诵即位而由周公姬旦摄政时期(公元前1115~前1108年),敕封伯夷的后裔在吕地(今河南南阳),建立了申国,伯爵,因称申伯,吕地由此改称申地,史称其为“南申国”。南申国君申伯世为西周王朝卿王,在周宣王姬静(姬靖)执政时期(公元前827~784年),由于申伯文武兼备,在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因此周宣王又增封申伯淮河上游地区,命召伯往营新邑谢城(今河南信阳以北)。当时周宣王“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申伯在谢邑筑城定居(今河南南阳宛城)。当时的西周贤相仲山甫称赞申伯为“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赀二年,公元前688年),南申国被楚文王亲率大军所灭,其王族子孙以及国人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申氏,贵族多在楚国为大夫。楚文王灭南申国之后,曾将南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强行迁往东面的信阳地区安置,成为强楚的附庸,成为当时楚过抗御巴国的前锋防线,春秋时期史称其为“信阳之申”,亦称“东申国”。
而驻留在大河一带未迁走的姜叔齐之子孙,后来渡过大河,移到陕西地区故邰国、扶风之地聚群而居,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待考)西巡时,姜叔齐的后裔子孙协助有功,亦被周穆王封侯,侯爵,因称申侯,史称其为“西申国”,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后又被称作“申戎”,亦称“姜氏之戎”、“姜戎”。
按史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由于西申侯具有长期经营宗周西陲的政治基础,和与周王室世为婚姻的政治地位,因此具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故而,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当太子姬宜臼被废之后与母亲逃奔西申国以求外公申侯之助时,申候联合了鄫国、犬戎进攻西周王室并杀了周幽王、灭了西周王朝。这个申侯实际上是位于今陕西省眉县东北部的西申国之君,并非远在南阳的申伯。
周桓王姬林十六年(秦宪公嬴立十二年,公元前704年),秦宪公(秦宁公)占据平阳为秦国都城,西申国被秦国顺带吞灭,其国民四散迁逃,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亦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申氏。
这两支申氏同宗同源,一氏两居,在姓氏史学上称皆申氏正宗,其后裔族人皆尊奉伯夷、叔齐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吕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夏王朝时期,有炎帝的后人吕氏一族曾被封于吕地(今河南南阳一带)。
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敕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地(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时,该吕氏一族被迫放弃吕地,迁居于申地。当时的申地在长江下游近海口一带的申江平原,即扬子江(黄浦江)两岸地区,扬子江时称“申江”,因此史称该族为“申吕”。
申吕一族于西周中期在申江平原建立了申国,史称申吕国,为伯爵,国君因称申伯吕。
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周桓王姬林九年之间(楚武王熊通元~十三年,公元前740~前711年),楚武王率大军侵入鄀地(今河南内乡与陕西商州之间),兼伐申吕国。当时周平王曾派军保护申吕国,结果被楚武王击败王师,申吕国被楚国吞灭。从此熊通趾高气扬,开始称王,并恃强与周王朝以及姬姓诸夏抗衡,史称楚武王。
之后,楚武王以申吕国之地为太子熊赀之保(封邑、私军之地),申伯吕成为楚国大夫,世代负责辅佐楚国太子,后世代成为楚国重臣大姓之一。此后,申吕国之地多为楚国太子的邑地。
申吕国灭亡后,其王族后人以及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申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申氏、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到了战国末期,因“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公子春申君黄歇曾据有申江平原地区,因此申江又被改称“春申江”,至今仍有人使用该地名,如“春申日报”、“春申大酒店”、“春申号驳轮”等等。
诸多文献历来分辨不清申国、西申国、东申国、申吕国之间的差别,经常混为一谈,甚至认为“申、西申、东申、申吕不分”
姓氏文化探源,申姓文化起源及其历史名人有哪些?
本文2023-11-05 01:00: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