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帅请邓小平出山是什么电视剧
是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中“叶剑英(叶帅)排除阻力,坚决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立即出来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邓小平刚从解放军总医院出来,叶剑英就把他接到西山靠近他的地方来休养。在休养期间,叶剑英每天让秘书或保密员给他送中央文件看,让他先了解和掌握一些情况。与此同时,叶剑英积极向中央主要***建议,让邓小平出来参与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他说:小平同志具有治党治国的经验,是我们党内难得的人才,毛主席和周总理曾多次赞扬过他。还说:党内军内多数同志和全国人民都强烈要求邓小平出来工作,我们应该尽快把他请出来。然而这第一次的要求竟没有被同意。1977年3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又一次提出要求,让邓小平出来工作。陈云和王震同志也提出要求。但这次要求还是没有得到同意。这次会议之后,叶剑英继续做中央主要***的工作,恢复邓小平在党中央的领导职务。经过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反复工作,这次得到了同意”。邓小平终于出来重新参加了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叶帅请邓小平出山是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精彩片段,本剧以纪实文献的叙事手法,对“邓小平出山”、“全国范围恢复高考”、“邓小平首次访美”等历史事件进行了情景再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那些曾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做出过贡献的先辈们,或多或少的都去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为祖国的昌盛努力着。
知人善任,无数个战争年代走出的将军皆深谙此道,叶剑英也曾一通电话打破宁静,巧以“手抖”任职贤才。
1972年,正值盛夏,天气燥热不已,李达按照组织指令在北戴河进行疗养,日子虽然枯燥,但是阖家团圆,承欢膝下的生活也让李达欣慰不已。
这天,李达家里的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按照往常,打电话的大多是过来慰问李达身体情况的。
于是,李迪民在听到电话声后,匆匆的走到电话机前,“喂,您好?”
通过话筒的电流声,电话那头的声音缓缓传来:“请问您是哪位?”
李迪民坦言道:“我是他的儿子李迪民,请问您是哪里?”
电话那头在确认过李迪民的身份之后,也不拐弯抹角,自言:“我是北京,叶副主席办公室,请你父亲接电话,叶副主席要和他通话。”
李迪民一听,自是片刻不敢耽搁,同电话中交代了句,稍等片刻后,急匆匆地跑到了李达所在的地方。
“父亲,北京来电,说是叶副主席要和您通话。”
李达一听,惊喜地站起来:“叶副主席?”
李迪民点了点头,就见李达快速地往电话所在的位置赶去。
李达的心中十分激动,一时之间,如过眼云烟一般,脑中闪过许多画面,战争年代的自己,叶帅,还有许许多多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们。
而叶剑英对于李达来说更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虽然受战事影响,二人见面不多,但是交际却未因此而断了下来。
电报的频繁往来,让叶剑英打心眼里认为李达是一个优秀、出色的参谋长,也一度特地联系李达,让其介绍太行军区司令部的编制和工作经验。
如果说,李达的才能是引起叶剑英的第一步,那么在训练总监部期间,李达以副手身份出现在叶剑英身边的这段经历,更让二人的战友情谊更浓。
深呼一口气,李达缓了缓思绪:“我是李达,叶副主席,您好!”
电话那头,也传来了叶剑英的声音:“我是叶剑英,你出院以后身体恢复的还好吧?”
听到叶剑英的关怀,李达当即回道:“我恢复的不错,谢谢您的关心。”
李达的话音落地,叶剑英也侧面的道出了自己此次来电的深意,“你现在写字,手发不发抖?”
“一点也不抖。”
“不抖就好,我今天打电话,是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愿不愿意回部队工作?”
叶剑英的话,将李达尘封的心门打开,握着话筒的手,轻轻攥紧:“我,我离开部队十几年了,当然愿意回部队工作,只是担心对部队情况不熟悉了,我听从组织上的安排。”
叶剑英安抚道:“你好好休息吧,工作有得干,一有消息,我就通知你。”
说完,二人互道再见之后,叶剑英就挂断了电话,而李达站在原地,拿着话筒久久不能回神,心中充斥着无数的想法和激动。
瞅见父亲的神态,李迪民站在一侧担忧得问道:“父亲?”
李达回神,看着儿子,扯开笑容:“党是了解我的,军委领导同志也是了解我的。”
遥想当年,战争中的自己,再环顾自己的现在,李达想回部队,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也许,真的做梦也会笑醒。
另一边,叶剑英十分满意的挂断了电话,心里面也在想着要将李达放在什么位置上,以李达的才能,参谋长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今天的这通电话,其实也是一个试探,只要李达身体 健康 ,叶剑英认为,剩下的其他事情都不是问题。
适而,之后,叶剑英在征求了一些部队老同志的意见之后,向毛主席提议让李达担任副总参谋长。
叶剑英的提议很快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李达的工作这下才算是有了着落,于是,叶剑英又给李达去了通电话,告知他这个好消息。
1972年10月21日,李达的任命下达,从此李达便带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身份,为了祖国,为了部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剑英主动提议让李达重新出山担任“副总参谋长”,其中,或许有私交的存在,但是更多的却是对李达的认可。
一个能够被称为中国建军史上最好的参谋长,素质过硬,人缘广泛,尽职却不越位,这些,怕是一个都不能少。
李达最早当参谋长的时候,应该要追溯到1932年,彼时的李达刚从国民党脱离加入中共不过一年而已。
而这,也并不是李达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地缘由,最主要的还要属,他这风雨飘摇,任参谋长的几十年里,曾经辅佐过五位开国元帅。
贺龙、刘伯承、陈毅、彭德怀,无论是谁,提起李达时总是赞不绝口,邓小平曾经夸赞他为“李达就是一副活地图,他这一手了不起。”
记忆力惊人,凡过眼所见,不论是山川河流,抑或是峡口关隘,李达总是能够做到了然于胸,在战乱年代,李达的向导作用,却是给部队省了不少的麻烦。
除此以外,李达做事十分干练,情报的分析,预案的起草,他总是能够做到详尽而又清楚,作为陈毅的参谋长,陈毅称奇“我们的好诸葛。”
最能展现中央军委对李达军事能力信任的,还要属抗美援朝战役期间,任命其为志愿军的参谋长,同彭德怀一起,作战朝鲜。
时光老去,英雄迟暮,英雄本色,却未消减丝毫,1972年,李达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后,分管军训、外事等方面的工作。
其后,李达跟在曾经的那些老领导的后面,竭尽所能地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7年后,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年轻化的号召,李达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能够退下来,将时代的大舞台交给更为年轻的人。
中共中央军委在慎重思考之后,答应了李达的请求,同时任命其为中共中央军委顾问,适才,李达才空了下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陪在家人身边享受生活。
1955年,李达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无上的荣耀,却被李达闭口不谈,更没有对自己的家人透露半分。
直到有一天,李达的女儿李彤妍听到同行两个男同学的议论,才知道了这被父亲低调掩藏的荣光。
那天,李彤妍一如往常去学校上课,隔壁隐隐传来了两个人的议论声。
“你最佩服谁?”
被提问者,骄傲地回复道:“我最佩服李达上将,国防部副部长,真棒。”
在一旁默默聆听的李彤妍听到‘李达’二字,心里暗暗泛起了嘀咕“李达?不是我爸爸吗,他什么时候是上将了?”
疑惑的眼光落在了两个还在议论的男同学身上,之后,李彤妍匆匆地赶回了家,见到父亲的第一眼,直接问出了自己心头的疑虑。
“爸爸,你是李达,李达上将?”
听到女儿的问题,李达摇摇头:“不是,我就是普通一兵。”
李彤妍追根究底,“那你是上将吗?”
“什么上将?芝麻酱,黄酱……”
李彤妍被父亲的话逗笑了从此以后再未提及“上将”的事情,直到很多年以后,当年那个小女孩长大了,才知道了父亲这些话的深意,也明白了父亲心中的坚持。
“自力更生、不准以他的名义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这是李达给自己的儿女定下的三条原则,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李达一直都十分的坚持,于他而言,疼爱,严格本就并驾齐驱。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中国都是一片欣欣向荣,李达那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儿子,也在这时找到了他。
面对许久未见的父亲,短暂的寒暄过后,李如龙交代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我想找一份工作。”
听完儿子的话,李达陷入了沉思,按着彼时李达的地位,想要给儿子找个工作,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不过,于他而言,却是不想因自己搞特殊,“你要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是农民就要以农为本,你是我的儿子,就要学我的样子,一是要听党的话,二是不能向党提出任何要求,不能搞特殊话。”
听完父亲的话,李如龙并未多做言语,看着桌上的家常便饭,周边的普通民房,李如龙明白过来父亲的深意。
于是便也未曾再次提起有关找工作的事情,心中暗暗决定回农村,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
再后来,李达特地送了一辆架子车给李如龙,“你好好地在老家搞好农业生产。”
李如龙点了点头,往后经年,再未提及想要以父亲职务之便帮自己完成什么事情,直到1956年。
李达老家的房子由于年岁过久,已经摇摇欲坠了,李如龙内心着急不已,想要修缮,一时之间倒是拿不出那么多钱。
辗转反侧之后,李如龙给李达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交代房子的处境之外,在末尾处,婉言恳请,希望李达能够邮寄些钱,用来做盖新房的准备。
只是谁知李达在收到信之后,并没有实现李如龙的期望,如此这般写道:“这件事呀量力而行,盖不起新房子,将旧房子修一修未尝不可。”
想要重建房子的期望落空,李如龙只好按照父亲要求的那样,对摇摇欲坠的房子进行简单的修缮。
只等着有朝一日,有了足够的钱财再来进行重建工作,而这么一来,一直到1997年,李家的地头上才盖起了新房。
无独有偶,李如龙的儿子李未平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参军入伍,不久之后面临转业,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
李如龙虽然心知父亲不会因为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原则,也不会逞什么职务之便,但是,为了完成儿子的期待,李如龙只好硬着头皮再次找到了李达。
“爸,未平现在转业要找工作了,您看您能不能出个面,帮忙给他安排一个好点的工作?”
本来看到儿子前来看望自己,欣慰不已的李达,一听儿子这话,登时火冒三丈,“我虽然是一名老将军,却是一名普通的党员,没有资格向组织提什么要求。”
李如龙还想说些什么,但是看着父亲坚决的神色,悻悻地再未开口,父子二人这次又是不欢而散。
李达也是说到做到,从始至终,在李未平的问题上,李达从来都没有多加干涉,更没有所谓为了能够回道父母身边而特殊照顾。
不允许儿女以自己的名义享什么特殊待遇,这是李达教儿育女的第一条准则,自力更生,吃苦耐劳,也是李达对孩子们的期望。
李彤妍9岁那年,被李达要求彤哥哥姐姐们一起,利用暑假的空隙,在家里面做些家务,孩子们都答应了。
后来,却被李达发现,炊事员在暗暗帮助李彤妍做饭,这让李达十分生气,“不是说,不许帮忙吗?”
炊事员:“我觉得她还小,那个灶台都得垫着脚够。”
这个说法显然没有说服李达,想着孩子们都正值暑假,就直接给炊事员放了假,让其归乡,拒绝了替班的工作人员,将一家人的三餐全部托付给这群孩子。
戎马一生,李达从没有想过用自己的权利给孩子们争取什么利益,始终过着勤俭的生活。
几个孩子也如李达所期盼地那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过着自己的生活,从来没有利用“李达子女”的头衔谋过什么私利。
“你要时刻记住你是高干子女,因为父辈打天下,你们要接好革命的班,你要比别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你要起表率作用。”
“同时,你要时刻忘了自己是高干子女,你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后代,你就要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样,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再次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之后,李达更是丝毫不敢松懈,国家需要他,改革需要他,一路风霜,皆不能够倒下。
对自己的成就闭口不谈,多年来低调生活,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勉励其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与自己的妻子张乃一携手同行,最为温柔的深情支持,最为放心的孩子家人,李达才得以义无反顾地从事工作。
1993年,李达去世,他的妻子秉持了他一贯低调的态度,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在简单地办完丧事以后。
这个刚刚丧夫的女子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已编撰到了一半到《李达军事文选》的工作中,那是她送给丈夫最后的礼物。
《十大参谋长·李达:做参谋长42年》
《党史中的清廉故事·李达:坚守平凡的传奇参谋长——清风北京》2021年
《上将李达:我没有资格向组织提要求——人民陆军》2021年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叶选基撰文回忆叶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经历。
他撰文时特别声明:“我所知、所闻、所为,是因在那特殊历史时期和不正常的政治环境中,自觉与不自觉卷进去而知、而闻、而为的。至于本人的追忆,仅是一些片断和看法,不一定全面、准确,仅供参考、指正。”
1976年,经毛主席提议,中共中央发出1号文件,文件总共有两条内容:一由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第二,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各项工作。 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央军委工作一直由叶帅担任,而自从这份文件发出后,叶帅就再也没有介入到我军大小事务的决策当中。相比于陈锡联,叶帅的资历和能力都毫不逊色,毛主席为什么要让陈锡联代替他的职位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陈锡联的生平,1915年1月4日,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当时旧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面临着不断爆发的军阀混战,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在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只能拼死挣扎在温饱线上。
像这个时代中许多底层百姓一样,陈锡联的家庭一贫如洗,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生病过世了,这更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家里只能靠母亲一人打工维持生计。出身于贫寒的家庭,陈锡联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八岁时就开始给地主放牛,尽管他从不偷懒,但地主却不放过他,时常辱骂甚至拿鞭子打他,幼小的陈锡联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反抗压迫的种子在这时已经悄悄在他心中萌芽。
1927年,革命的火种从大别山区燃起,“黄麻起义”让革命的火星洒向中原大地。 1929年,红军队伍在大别山区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年红军来到了陈锡联所在的村子,陈锡联看到不少村民都加入了红军队伍,他觉得红军对于自己是真正的希望和曙光,于是他跑到红军驻地提出了自己的参军请求。
当时红军队长詹才芳虽然觉得陈锡联非常有勇气,但是认为陈锡联仅13岁,年龄实在太小,就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是陈锡联已经打定主意,在晚上,他背上一套衣服毅然决然地离开故乡,跟着红军队伍足足走了50多里地,这份执着打动了红军领导,终于同意让他在一年后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1929年,14岁的陈锡联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领导的工农红军。
进入红军队伍之后,小小年纪的陈锡联表现非常优秀,1930年,年仅15岁的他被批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又加入了中国***。1930年6月,陈锡联等红一师的战士在徐向前的带领下,发起了向湖北省广水县敌人的进攻,在这场战斗中,陈锡联努力学习老战士的战斗经验和战斗技巧,一往无前地向着敌人冲锋,帮助红一师取得了歼灭数百敌军、生擒敌人团长的战果, 被称为“小胖”的陈锡联也立下了战功,他在战斗中开始飞速成长。
1930年7月,在徐向前指挥红一师长途奔袭平汉路的战斗中,陈锡联毫不畏惧,他一马当先,勇敢地拿着大刀和敌人战斗,俘虏了敌人的一个书记官,还缴获了一支产自于美国的红色派克牌钢笔。
在一次战后总结中,陈锡联被领导评价说:人小志气大,打仗很勇敢,就像一个小钢炮!就这样,“小钢炮”的名号在部队里流传开来,在当时,小钢炮是红军武器中威力最强悍的,从这个绰号就可以看出陈锡联作战有多么勇猛无畏。
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断学习的意愿,陈锡联成长飞快,表现越来越出色,有一段时期,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展开了围攻堵截,陈锡联多次利用己方的地形和战术优势将敌人击退。党组织很快注意到了陈锡联,认为他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因此,1933年,陈锡联被任命为红军第30团的政委。
1933年10月,陈锡联在红30军政委李先念的指挥下,发起了宣达战役,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攻克了四川军阀刘存厚的达县,缴获了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很多战士第一次见到牙膏、面粉之类的稀罕物,贫苦出身的陈锡联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还闹出了拿金砖当铜块垫床脚的笑话。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8月,为了抵御外敌,共击倭寇,中国***和国民党开展了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年仅22岁的陈锡联担任八路军129师769团团长,当时带领129师的人是刘伯承将军,刘伯承觉得陈锡联勤奋好学,是个可造之材,将许多带兵打仗的技巧和方法悉数教给了陈锡联。
就在这一年10月,日军入侵山西,忻口战役爆发。忻口是阻止日军南下山西省省会太原的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中日双方在忻口一地展开了残酷的争夺,中国军队为保卫河山,战斗意志非常高昂,和日军在阵地上血战。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武器装备十分落后,而日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拥有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尤其是飞机,在抗战前期让中国军队损失惨重但却毫无办法。
这时,陈锡联负责率769团在侧翼牵扯、支援以国民党军为主的正面抗日战场,他灵活作战,经常趁敌军不备歼灭敌人的小股部队,或者袭扰对方的辎重部队,让敌人防不胜防。
可陈锡联知道,只有消灭敌人的飞机,才能更大程度地支援正面战场,减少兵力的消耗。在勘测地形时,陈锡联发现在忻口到大同的公路上有大量的运输车经过,上空还会时不时出现飞机,陈锡联仔细研究日军飞机的起落架次和飞行高度,认为在附近肯定有一个机场,否则日军飞机不可能如此高频度的飞行。随即他派出部队进行侦查,果然,在一个叫阳明堡的地方,发现了日军的飞机场,他当机立断,决定以夜袭的方法,将日军飞机全部摧毁,从而扭转战局。
10月19日晚上7点,陈锡联一声令下,部队趁着夜色潜进日军机场准备摧毁。日军警卫部队很快发现了陈锡联部队的行动,他们一边开始发起反击,一边通过联系呼叫援军。陈锡联知道如果不能快速摧毁飞机场内的飞机,日军援军一到,自己的部队就会陷入危险境地,此后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接近机场了。就在这时,一个战士砸碎飞机的挡风玻璃,将手榴弹扔到了驾驶舱后面的发动机里,飞机瞬间爆炸。
陈锡联看到后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采用这种方法炸毁敌人飞机,还组织部队抵挡敌人的进攻,一时间杀声震耳,火光冲天,在炸毁日军飞机后,部队迅速撤退,顺利完成这次任务。刘伯承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声称赞:“769团首战告捷!打得漂亮!”。蒋介石了解阳明堡大捷之后,特批两万大洋嘉奖陈锡联部,陈锡联自此名声大振。
解放战争时期,战斗经验已经非常丰富的陈锡联成为了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者之一,他先后参加了狮脑山阻击战、挺进大别山,歼灭黄维兵团、解放西南等战役,在他参与指挥的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出击,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万两千余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但是,当时国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毛主席和其他军事将领一致认为我军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部队,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空军和海军的建设,可是究竟让谁来执掌炮兵部队,一时间让众人犯了难,毛主席这时提出:“红四方面军不是有个小钢炮陈锡联吗?我看他搞炮兵绝对行”,众人纷纷表示同意。
1950年,陈锡联被任命为军委炮兵司令员,而我军当时只有6个高炮团,于是陈锡联便提出,从所有军区当中征集优秀步兵师,创建炮兵部队的想法,很快上级便批准了这个意见。为了让将士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陈锡联跑了四个省份,建了八个训练基地。官兵们经过连续几个月的高强度学习都变成了神射手,炮兵部队组建成功。
仅仅两年过后,在陈锡联的筹备下,1953年底,全军预备炮兵已达23个师,其中有火箭炮2个师,高炮6个师;共组建军、师属炮兵团109个,共计兵力30余万人。在朝鲜战场后期,志愿军部队创下了一天内发射9万枚炮弹的记录,把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的阵地炸了个痛快,陈锡联为朝鲜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1976年2月,周总理刚刚逝世不久,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陈锡联代替叶剑英元帅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实际上就掌握了三军的指挥权,此文件一出,很多传言也风起云涌,很多传言都说陈锡联夺了叶帅的权。
要知道,毛主席曾经把叶剑英比作是“诸葛”,说他不仅可以带兵打仗,而且政治素养强,做事让人放心,那么为什么毛主席要讲军权交到陈锡联手上呢?陈锡联到底是不是如传言所说,是要“夺权”呢?
原来,当时由于周恩来总理刚刚逝世,毛主席也病重,主管当时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已经79岁高龄,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叶帅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 早在1975年7月,叶帅就让301医院给自己开了份病情报告,以年老多病、精力不济为理由,提出停职修养的申请,叶帅还向毛主席多次提议,希望邓小平接替自己的职务。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批准叶帅的申请,选择另外一人接替叶帅的职位,但他并没有选择叶帅提议的邓小平,而是从大局出发,选择了陈锡联, 毛主席说到:“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带过炮兵,在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吧”。 毛主席认为,陈锡联年纪轻轻就加入了红军,对党和国家忠贞不渝,他带领过兵团作战,展现了高超的指挥作战能力,同时也担任过炮兵司令员,能力非常突出,在最多人选中是最有资格的。此言一出,关于陈锡联“夺权”的传言不攻自破。
而后陈锡联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毛主席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当时中央发出一号文件之后,还有很多人认为陈锡联在政治上略显年轻,毕竟仅仅在一年前,陈锡联才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被选为中央军委委员、常委。
因此很多人都觉得陈锡联不堪此任,认为他野心勃勃。1977年,邓小平正式复出之后,主动为陈锡联辩白, 邓小平说:“陈锡联,是没有野心的”, 邓公为陈锡联解围,是因为邓公是陈锡联的老领导、老首长,陈锡联很长时间内都在邓公领导下工作,因此邓公对陈锡联的品行非常了解和信任。 1980年,陈锡联向中共中央提交了辞呈,并卸任了自己所担任的一切职务,将军权平稳过渡到了邓公手里,出色地完成了毛主席所交付的任务。
七律远望
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
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
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准确,层次分明,节奏有力。笔锋辛辣犀利,雄健遒劲,豪迈昂扬,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恢宏向上的气势。对偶句式的运用,使诗句文采斐然,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此诗以“远望”为题,颇具深意,它把读者引入到了国际局势和历史潮流的广阔视野当中,从而能够更深切地体会诗歌深刻的思想内容。
无独有偶,毛泽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也是创作于1965年。《远望》与此诗几乎是创作于同一时间、同样的历史背景下,而且在意境和格调方面也确实可与之媲美。该诗不但内在韵律美,外在的韵律也美,其意境描写、平仄押韵、对仗工整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叶帅请邓小平出山是什么电视剧
本文2023-09-22 07:16: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