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历代朝代的时间,都城及各个朝代的皇帝姓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5收藏

求中国历代朝代的时间,都城及各个朝代的皇帝姓名?,第1张

夏(BC2070-BC1600年)(冒号前为人名后为都城

名)

禹:高密、阳城、阳翟、晋阳、平阳、安邑、候

启、太康:阳翟

太康、仲康:斟鄩

相:帝丘、斟鄩

羿:鉏

羿、寒浞:穷石

少康:纶、夏邑、帝丘

杼:原

杼、槐、芒、泄、不降、扃:老丘

廑、孔甲、皋、发:西河

癸、桀:斟鄩

商(BC1600-BC1046年)

都城:亳、嚣、相、邢、庇、奄、殷

商王: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

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

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定、

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

周(BC1046-BC256年)

西周(BC1046-BC771)

都城:沣都→镐京

周王: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

瑕、穆王姬满、共王姬繄扈、懿王姬囏、孝王姬

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共和、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湦

东周(BC771-BC256年)

都城:洛邑

周王:平王姬宜臼、恒王姬林、庄王姬佗、釐王

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

王姬班、定王姬瑜、简王姬夷、灵王姬泄心、景

王姬贵、悼王姬猛、敬王姬匄、元王姬仁、贞定

王姬介、哀王姬去疾、思王姬叔、考王姬嵬、威

烈王姬午、安王姬骄、烈王姬喜、显王姬扁、慎

靓王姬定、赧王姬延

秦:(BC221-BC206年)

都城:咸阳

秦王:昭襄王嬴则、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帝 嬴政 BC246-BC209年(从始皇开始有皇

帝一称)

二世皇帝 嬴胡亥 BC209-BC206年

西汉:(BC206—公元25年)

都城:长安

高帝 刘邦 BC202—BC194年

惠帝 刘盈 BC194—BC187年

废帝 刘恭 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废帝 刘弘 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

年摄政8年

文帝 刘恒 BC179—BC156年

景帝 刘启 BC156—BC140年

武帝 刘彻 BC140—BC86年

昭帝 刘弗陵 BC86—BC73年

少帝 刘贺 BC73年

宣帝 刘询 BC73—BC48年

元帝 刘奭 BC48—BC32年

成帝 刘骜 BC32—BC6年

哀帝 刘欣 BC6—公元1年

平帝 刘衎 公元1—6年

孺子婴 公元6—9年王莽摄政

新王朝公元9—23年

新皇帝 王莽 9—23年

玄汉王朝23—25年

更始帝 刘玄 23—25年

东汉王朝 (25—220年)

都城:洛阳

光武帝 刘秀 25—58年

明帝 刘庄 58—76年

章帝 刘炟 76—89年

和帝 刘肇 89—106年

殇帝 刘隆 106年

安帝 刘祜 107—125年

婴帝 刘懿 126年

顺帝 刘保 126—145年

冲帝 刘炳 145年

质帝 刘缵 146年

桓帝 刘志 147—168年

灵帝 刘宏 168—190年

少帝 刘辩 190年

献帝 刘协 190—220年

三国

魏(220-265年)

都城:洛阳

文帝 曹丕 220-227年

明帝 曹叡 227-240年

齐王 曹芳 240-254年

高贵乡公 曹髦 254-260年

元帝 曹奂(陈留王) 260-264年

蜀汉(221-263年)

都城:成都

昭烈帝 刘备 221-223年

后主 刘禅 223-264年

吴(222-280年)

都城:武昌→建业

大帝 孙权 222-252年

会稽王 孙亮 252-258年

景帝 孙休 258-264年

乌程侯 孙皓 264-280年

晋(265-420年)

西晋(265-317年)

都城:洛阳

武帝 司马炎 265-290年

惠帝 司马衷 290-307年

怀帝 司马炽 307-313年

愍帝 司马邺 313-317年

东晋(317-420年)

都城:建康

元帝 司马睿 317-322年

明帝 司马绍 322-325年

成帝 司马衍 325-343年

康帝 司马岳 343-345年

穆帝 司马聃 345-362年

哀帝 司马丕 362-366年

海西公 司马奕 366-371年

简文帝 司马昱 371-373年

孝武帝 司马曜 373-397年

安帝 司马德宗 397-419年

恭帝 司马德文 419-420年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年)

都城:建康

武帝 刘裕 420-423年

少帝 刘义符 423-424年

文帝 刘义隆 424-454年

孝武帝 刘骏 454-465年

前废帝 刘子业 465年

明帝 刘彧 465-473年

后废帝 刘昱(苍梧王)473-477年

顺帝 刘准 477-479年

南朝-齐(479-502年)

都城:建康

高帝 萧道成 479-483年

武帝 萧赜 483-493年

郁林王 萧昭业 494年

海陵王 萧昭文 494年

明帝 萧鸾 494-498年

东昏侯 萧宝卷 498-501年

和帝 萧宝融 501-502年

南朝-梁(502-557年)

都城:建康

武帝 萧衍 502-549年

简文帝 萧纲 549-552年

元帝 萧绎 552-555年

敬帝 萧方智 555-557年

南朝-陈(557-589年)

都城:建康

武帝 陈霸先 557-560年

文帝 陈蒨 560-567年

废帝 陈伯宗 567-569年

宣帝 陈顼 569-582年

后主 陈叔宝 582-587年

北朝-北魏(386-534年)

都城:盛乐→平城→洛阳

太祖 道武皇帝 拓跋珪 386-409年

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409-423年

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焘 424-452年

南安王 拓跋余 452年

高宗 文成帝 拓跋濬 452-465年

显祖 献文帝 拓跋弘 466-471年

高祖 孝文帝 元宏(拓跋宏) 471-499年

世宗 宣武帝 元恪 500-515年

肃宗 孝明帝 元诩 516-528年

敬宗 孝庄帝 元子攸 528-530年

长广王 元晔 530-531年

节闵帝 元恭 531年

安定王 元朗 531-532年

孝武皇帝(出皇帝) 元脩 532-534年

东魏(534-550)

都城:邺城

孝静帝 元善见 534-550年

西魏(535-556年)

都城:长安

文帝 元宝炬 535-552年

废帝 元钦 552-554年

恭帝 元廓 554-556年

北齐(550-577年)

都城:邺城

文宣帝 高洋 550-560年

废帝 高殷 560年

孝昭帝 高演 560-561年

武成帝 高湛 561-565年

后主 高纬 565-577年

幼主 高恒 577年

北周 (557-581年)

都城:长安

孝闵帝 宇文觉 557年

明帝 宇文毓 557-561年

武帝 宇文邕 561-579年

宣帝 宇文赟 579年

静帝 宇文阐 579-581年

隋(581-618)

都城:长安(大兴城)→洛阳

文帝 杨坚 581-605年

炀帝 杨广 605-617年

恭帝 杨侑 617年

唐(618-907年)

都城:长安→洛阳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627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650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684年

中宗(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睿宗(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武周(690~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武瞾) 684~705年

中宗(重新即位)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

~710年

睿宗(重新即位)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762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779年

德宗 神武圣文皇帝 李适 780~805年

顺宗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846年

宣宗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

帝 李忱 846~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904年

哀帝 光烈孝皇帝 李拀 904~907年

五代(907-960年)

后梁(907-923年)

都城:汴

太祖 朱晃 907-913年

末帝 朱瑱 913-923年

后唐(923-936年)

都城:洛阳

庄宗 李存勖 923-926年

明宗 李亶 926-934年

闵帝 李从厚 934年

末帝 李从珂 934-936年

后晋(936-947年)

都城:汴

高祖 石敬瑭 936-942年

出帝 石重贵 942-947年

后汉(947-950年)

都城:汴

高祖 刘暠 947-948年

隐帝 刘承祐 948-950年

后周(951-960年)

都城:汴

太祖 郭威 951-954年

世宗 柴荣 954-959年

恭帝 柴宗训 959-960年

宋(960-1279年)

都城:汴京

太祖 赵匡胤 960-976年

太宗 赵匡义 976年—997年

真宗 赵恒 997年—1022年

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

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

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

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

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钦宗 赵桓 1125年—1127年

南宋 (1127-1279年)

都城:临安

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辽(907-1125年)

都城:上京

辽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亿(阿保机)

907年-926年

辽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927年-947年

辽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耶律阮 947年-951年

辽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951年-969年

辽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贤 969年-982年

辽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绪 982年-1031年

辽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1031年-1055年

辽道宗 仁圣大孝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1055年-

1101年

天祚皇帝 耶律延禧 1101年-1125年

金 (1115-1234年)

都城:会宁府→燕京→汴京

太祖 完颜阿骨打 1068-1123年

太宗 完颜吴乞买 1123-1135年

熙宗 完颜亶 1135-1149年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年

世宗 完颜雍 1123-1189年

章宗 完颜璟 1189-1208年

卫绍王 完颜允济 1208-1213年

宣宗 完颜珣 1213-1223年

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年

末帝 完颜承麟 1234年

元(1206-1368年)

都城:燕京(后改燕京为中都、改中都为大都)

太祖 孛儿只斤铁木真 “成吉思汗”1206-1227年

孛儿只斤托雷(监国)

太宗 孛儿只斤窝阔台 1229-1241年

昭慈皇后 (乃马真后)1242-1246年称制

定宗 孛儿只斤贵由 1246-1248年

钦淑皇后(海迷失后) 1248-1251年称制

宪宗 孛儿只斤蒙哥 1251-1259年

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1249年

成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4-1307年

武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1311年

仁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1321年

英宗 孛儿只斤硕德八刺 1321-1323年

泰定帝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1328年

天顺帝 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文宗 孛儿只斤图帖木尔 1328-1329

明宗 孛儿只斤和世 1329-1332年

宁宗 孛儿只斤懿磷质班 1332-1333年

顺帝 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1333-1368年

明(1368-1644年)

都城:应天(南京)→燕京(北京)

太祖 朱元璋 1368-1398年

惠帝 朱允炆 1398-1402年

成祖 朱棣 1402-1424年

仁宗 朱高炽 1424-1425年

宣宗 朱瞻基 1425-1435年

英宗 朱祁镇 1435-1450年

代宗 景帝 朱祁钰 1450-1457年

英宗 朱祁镇 1457-1464年

宪宗 朱见深 1464-1487年

孝宗 朱佑樘 1487-1505年

武宗 朱厚照 1505-1521年

世宗 朱厚璁 1521-1566年

穆宗 朱载垕 1566-1572年

神宗 朱翊钧 1573-1620年

光宗 朱常洛 1620-1621年

熹宗 朱由校 1621-1628年

思宗 朱由检 1628-1644年

清(1616-1911年)

都城:北京

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 ~1626年

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1643年

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1644~1661年

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1662~1722年世宗 爱新觉罗

胤禛 1723~1735年

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1736~1795年

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1796~1820年

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1821~1850年

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1851~1861年

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1862~1874年

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1875~1908年

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中国朝代顺序表: 夏朝、 商朝、 周朝西周、 东周(春秋、 战国)、 秦朝、西楚、 汉朝西汉、 新朝、玄汉、 东汉、 三国(曹魏、蜀汉、东吴)、 晋朝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 、宋朝(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中国古代政权的最高统治权力者皆是王或皇帝,由家族世袭相承构成的“家天下”的政权称之为“朝”或“朝廷”。此等由世袭王族所建构的政权更替构成了中国朝代。东汉末年之前,只有被视为正统之天下共主才敢称朝。而不是随便一个国号、政权都可以称“朝”,非正统割据的称为“国”。更换非本家族继承人的中原王朝大多都会更改国号及正朔(如年号等纪年方法)。一般奉在中原的王朝为正朔,其他为割据政权。五代十国(“代”为正统,“国”为割据)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就像把中国历史朝代整合成朝代歌(朝代顺序表口诀),一般称之“唐宋元明清”,而不是“唐宋金元明清”。

中华王朝之五路:1、休养生息;2、XX之治;3、XX盛世;4、XX之乱;5、灭亡;一个政权就像一个生命一样终归要灭亡,由生至灭的过程,一般可分为生、兴、盛、衰、危、亡六个阶段,几千年来中华还没有脱离轮回。在远为封闭而大有利于专制政权长存的古代,都没有“万年王朝”:历史上国运长的国家,莫过于东罗马帝国,绵延了近一千年之久;而最长久的政权莫过于中国的周朝,存在了八百多年。为什么欧洲王室几乎千年不变,而中国朝代更替为何走马观花,持续两百多年而不会超过三百年?政权寿数的一个规律是:越近现代,政权寿数越短。其中稳定统一期:夏商西周;秦汉;隋唐;元明清;割据不稳定期:东周(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如果中国4000年历史发生在一天 会是怎样子呢?

中华王朝之更替:朝代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进行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现象之一。王朝发展到后期就面临土地兼并,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马太效应显现,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就很难调节。面对着内忧反叛外患入侵天灾人祸,面对着文臣武将皇亲国戚等既得利益者,当政皇帝所能做的就是依势而为,维持各方勉强平衡,努力让封建王朝有序运行。直到矛盾越来越大,只需要一个偶然因素点燃导火线,一个看似坚固无比的封建王朝大厦就彻底倒塌。

两汉均亡于体制内势力的恶性膨胀,类似死于肿瘤;秦、唐、明亡于民变,说明王朝末年社会层面已溃败,相当于器官衰竭;南北朝、五代亡于习惯性兵变,是习惯性流产;两宋均亡于外患,说明其军事力量不如人与地缘政治恶劣,类似乱世被杀;清亡于立宪派、革命党对清廷的失望与绝望,相当于放弃治疗。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五星红旗扬

  秦昭襄王 嬴则 前307年—前251年

  秦孝文王 嬴柱 前251年

  秦庄襄王 嬴子楚 前251年—前247年

  帝国制开始

  秦始皇 嬴政 前247年—前209年

  秦二世 嬴胡亥 前209年—前206年

  秦三世 嬴子婴 前206年

  汉高祖 高皇帝 刘邦 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 刘盈 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 刘恭 前188年—前184年

  后少帝 刘弘 前184年—前180年

  汉太宗 孝文皇帝 刘恒 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 刘启 前157年—前141年

  汉世宗 孝武皇帝 刘彻 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 刘弗陵 前87年—前74年

  废皇帝 刘贺 前74年

  汉中宗 孝宣皇帝 刘询 前74年—前49年

  汉高宗 孝元皇帝 刘奭 前49年—前33年

  汉统宗 孝成皇帝 刘骜 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 刘欣 前7年—前1年

  汉元宗 孝平皇帝 刘衎 前1年—5年

  孺子皇帝 5年—9年

  世祖 光武皇帝 刘秀 25年--57年

  显宗 孝明皇帝 刘庄 57年--75年

  肃宗 孝章皇帝 刘炟 75年--88年

  穆宗 孝和皇帝 刘肇 88年--105年

  孝殇皇帝 刘隆 105年--106年

  孝德皇帝 刘庆

  恭宗 孝安皇帝 刘祜 106年--125年

  前少帝 刘懿 125年

  敬宗 孝顺皇帝 刘保 125年--144年

  孝冲皇帝 刘炳 144年--145年

  孝质皇帝 刘缵 145年--146年

  孝穆皇帝 刘开

  孝崇皇帝 刘翼

  威宗 孝桓皇帝 刘志 146年--167年

  孝灵皇帝 刘宏 168年--189年

  少帝 刘辩 189年

  孝献皇帝 刘协 189年--220年

  魏文帝 曹丕 220年—226年

  魏明帝 曹睿 227年—233年

  曹髦 254年—256年

  曹奂 260年—264年

  先主 刘备 221年—223年

  后主 刘禅 223年—263年

  太祖 孙权 222年—252年

  废皇帝 孙亮 252年—258年

  景皇帝 孙休 258年—264年

  末帝 孙皓 264年—280年

  晋高祖宣帝 司马懿

  晋世宗景帝 司马师

  晋太祖文帝 司马昭

  晋世祖 武帝 司马炎 265年—290年

  孝惠皇帝 司马衷 290年—306年

  孝武皇帝 司马伦 302年

  孝怀皇帝 司马炽 306年—313年

  孝愍皇帝 司马邺 313年—317年

  晋中宗 元帝 司马睿 317年—322年

  晋肃宗 明帝 司马绍 322年—325年

  晋显宗 成帝 司马衍 325年—342年

  康帝 司马岳 342年—344年

  晋孝宗 穆帝 司马聃 344年—361年

  哀帝 司马丕 361年—365年

  废帝 司马奕 365年—371年

  晋太宗 司马昱 371年—372年

  晋烈宗 司马曜 372年—396年

  安帝 司马德宗 396年—418年

  恭帝 司马德文 418年—420年

  隋文帝 杨坚 581年—604年

  隋炀帝 杨广 604年—617年

  隋恭帝 杨侑 617年—618年

  隋隆帝 杨浩 618年

  隋哀帝 杨侗 618年—619年

  太祖 李渊 618年—626年

  太宗 李世民626年—649年

  高宗 李治 649年—683年

  昭孝帝 李显 683年—684年

  兴孝帝 李旦 684年—690年

  武周(南周)武则天690年—705年

  昭孝帝 李显 705年—710年

  兴孝帝 李旦 710年—712年

  明孝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宣孝帝 李亨 756年—762年

  孝武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孝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神孝帝 李纯 806年—820年

  文惠孝帝 李恒 821年—824年

  愍孝帝 李湛 824年—826年

  献孝帝 李昂 826年—840年

  肃孝帝 李炎 841年—846年

  大孝帝 李忱 847年—859年

  恭惠孝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定孝帝 李儇 873年—888年

  景文孝帝 李晔 888年—904年

  李祝 904年—907年

  宋太祖 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年—976年

  宋太宗 文武皇帝 赵光义 976年—997年

  宋真宗 元孝皇帝 赵德昌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明孝皇帝 赵祯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宣孝皇帝 赵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圣孝皇帝 赵顼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昭孝皇帝 赵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显孝皇帝 赵 1100年—1125年

  宋钦宗 仁孝皇帝 赵亶 1125年—1127年

  宋高宗 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成孝皇帝 赵玮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慈孝皇帝 赵惇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安孝皇帝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景孝皇帝 赵孜 1264年—1274年

  宋恭宗 孝恭皇帝 赵显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愍孝皇帝 赵是 1276年—1278年

  末皇帝 赵昺 1278年—1279年

  元太祖 成吉思汗 铁木真 1182年-1227年

  景襄皇帝 拖雷 1227年-1228年

  元太宗 窝阔台 1228年-1241年

  昭慈皇后(称制) 乃马真脱列哥那 1241年-1246年

  元定宗 贵由 1246年-1248年

  钦淑皇后(称制) 斡兀立海迷失 1248年-1251年

  元宪宗 蒙哥 1251年-1259年

  元世祖 必烈 1271年-1294年

  元成宗 铁穆耳 1294年-1307年

  元武宗 海山 1307年-1311年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年-1320年

  元英宗 硕德八剌 1320年-1323年

  元晋宗 也孙铁木儿 1323年-1328年

  元兴宗 阿速吉八 1328年

  元文宗 图帖睦尔 1329年-1332年

  元明宗 和世琜 1329年

  元宁宗 懿璘质班 1332年-1333年

  顺帝 妥欢帖睦尔 1333年-1368年

  明太祖 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明兴宗 孝康皇帝 朱标

  明惠宗 惠帝 朱允炆 1398年—1402年

  明太宗 文皇帝 朱棣 1402年—1424年

  明仁宗 昭皇帝 朱高炽 1424年—1425年

  明宣宗 章皇帝 朱瞻基 1425年—1435年

  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镇 1435年—1449年

  复位 1457年—1464年

  明代宗 景皇帝 朱祁钰 1449年—1457年

  明宪宗 纯皇帝 朱见深 1464年—1487年

  明孝宗 敬皇帝 朱祐瑭 1487年—1505年

  明武宗 毅皇帝 朱厚照 1505年—1521年

  明世宗 肃皇帝 朱厚熜 1521年—1566年

  明穆宗 庄皇帝 朱载垕 1566年—1572年

  明神宗 显皇帝 朱翊钧 1572年—1620年

  明光宗 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明熹宗 悊皇帝 朱由校 1620年—1627年

  明思宗 烈皇帝 朱由检 1627年—1644年

  清太宗 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36年—1643年

  清世祖 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 1643年—1661年

  清圣祖 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 1661年—1722年

  清世宗 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 1722年—1735年

  清高宗 纯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1735年—1795年

  清仁宗 睿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 1795年—1820年

  清宣宗 成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 道光 1820年—1850年

  清文宗 显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 1850年—1861年

  清穆宗 毅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 1861年—1874年

  清德宗 景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 1874年—1908年

  逊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 1908年—1912年

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据《周礼》记载,周代的宗伯官(即负责君族谱系的官员)专门负责“定世系,辨昭穆”,意思是家族世系的确定和尊卑等级的区分。这可能是家谱的最早起源。

在周代之前,虽然可能存在一些简单的家族记录,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家谱传统。而到了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人们对于家族世系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形成了周代的宗伯官和家谱文化。

在战国、秦汉之后,家谱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家谱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和文化的兴起,家谱的编纂和流传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总的来说,家谱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并在宋代以后逐渐繁荣发展至今。

李唐的皇室玉牒在唐末战乱时大部分已经被毁,其余的在后面几个王朝时由于不受重视(毕竟是前朝嘛)也慢慢湮没。

所以已经没有唐代玉牒流传现在。类似家谱性质的李唐皇室成员的世系可以参考《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不过那个只是粗略的一个谱系,和现代意义上的家谱以及今天我们看到的清朝玉牒详细度相差甚远。

中国古代皇室家谱唯一完整保存到今天的只有清代的,其他朝代都没有皇室家谱保留下来,而且距离现在越远,资料越缺乏。

1、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2、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求中国历代朝代的时间,都城及各个朝代的皇帝姓名?

夏(BC2070-BC1600年)(冒号前为人名后为都城名)禹:高密、阳城、阳翟、晋阳、平阳、安邑、候城启、太康:阳翟 太康、仲康:斟鄩 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