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源氏的家谱?,第1张

《旧唐书》记载:“源休,相州临漳人,京兆尹光兴之子。”卒于 中年间(780年)。记载中做过京兆尹的只有源乾曜,而且也是相州临漳人,但源乾曜没有光兴之名。从他们所处年代分析,源乾曜与源休不可能是父子关系,源休可能是源乾曜的孙子或重孙。源休是唐朝大官,企图谋夺唐皇之位,事败为唐德宗所杀。当时姓源的人被株杀,有人侥幸逃走了。此时约公元800年。二十四史唐朝以后没有记载源姓,这与史书只记载有官职和有名份的人和事的情况是相符的。唐朝以后,鲜卑后裔源氏宗族从此销声匿迹,隐居民间,为人不知。但是在民间的史料中还可以找到源氏的踪迹。源氏族人后来大都以经商为主,以后又遇青苗之害,源氏族人受到迫害,他们再次逃亡,来到南雄珠玑巷。到了宋朝,由于官府要血洗珠玑巷,源氏族人再次逃亡,他们在一人叫源潜夫的人带领下,最后定居于新会古劳都坚城村,即现在的广东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源潜夫成了霄乡的创始人。霄乡《源氏大宗族谱》中记载,南宋咸淳年间,源氏已在广东居住,并由广东北部的南雄迁至霄乡,一直延续至今。

(二)源氏历史:源氏族人经历的历史沧桑,见证了一个北方民族汉化融合的过程。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迁都洛阳,采用汉晋政权的政治制度,鲜卑族人民逐渐由游牧转向定居农耕,汉族人民向鲜卑人民学习畜牧业生产经验,鲜卑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术,改用汉姓氏,穿汉服,说汉语。

源氏族人善于经商,清末至民国流行一种保健饮料“源吉林甘和茶”,是霄乡人源吉荪、源文瑞父子创制的。他们于1892年在佛山设厂制药茶,产品行销两广、两湖、闽浙、港澳、东南亚、北美等埠,成为著名的百年品牌。

(三)源氏寻祖:今天,鲜卑族虽已消亡,全中国都没有鲜卑人了。但源氏族人知道了自己的血统来自鲜卑这个古老民族后,寻根意识便越来越强。

在霄乡开诊所的医生源可就今年55岁,他对家族历史颇有研究。多年来,他在行医中四处搜集源氏族人的资料,向可能有源氏族人的江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发过不少信件。几年前,源可就与其他源氏兄弟自费到南雄珠玑巷寻根,虽然找不到传说中的祠堂,但他们并不灰心,希望多了解鲜卑族的历史。

1999年5月13日至26日,源可就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托,专程到鲜卑族的发源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嘎仙洞寻要祭祖。

鄂伦春旗阿里河西北10公里处有一大山洞,名叫嘎仙洞,洞长100米,宽27米,洞边有一铸文,201字,详细记载公元443年北魏皇帝派大臣李敞来这里祭祖的经过,用的是汉字,因为鲜卑族没有文字。这个发现,证实了此处是距今1500多年前鲜卑族的发源地。

在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馆长田刚的陪同下,源可就来到嘎仙洞祭祖。田刚表示,源可就准确证实自己属鲜卑族后裔,是广东第一个到嘎仙洞祭祖的。随后,源可就来到满洲里附近的鲜卑古墓群拜祭和参观,详细了解鲜卑的历史文化生活。呼伦贝尔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东胡及其后裔拓跋鲜卑就起源于大兴安岭。拓跋鲜卑由这里开始发展壮大,进而南迁,公元386—534年,拓跋鲜卑在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为当时我国的民族大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源氏名人:源为朝、源义经、源休、源乾曜、源雄、源义朝、源义光、源义家、源博雅、源平、源师、源玄凉、源彪、源子雍

“应仁之乱”标志着日本战国时代的到来,但这时的日本最高“实际”统治者名义上仍然是室町幕府的征夷大将军足利氏。

1573年织田信长占领二条城放逐了时任将军的足利义昭,此后既没有自称将军也没有另立将军,就以自己的军阀身份实施统治。由于“挟天子以令天下”,所以他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实际上在行使着幕府将军的职权。之所以不称将军,大概跟曹操不称帝的理由接近吧,一来为了名声,二来他尚未统一日本,过早称将军会给其他有实力的大名以借口。在这段时间里,织田信长已经在为以后建立新幕府做准备了,比如修改家谱等(把自己的祖先算在平清盛名下)。

1582年,织田信长死后,他的部下和附庸之间发生了一连串战争,最终由羽柴秀吉全盘接受了他的衣钵。但羽柴秀吉有一个重大的缺陷:身份问题。按照日本中世纪的规定,幕府将军一定要出身源氏(或至少是平氏),而羽柴秀吉出身是地位低下的农民……他得到全日本的统治权又太快了,以至于他根本没来得及创造自己的“家谱”。

所以他只能寻找一个源氏出身的名门,强行成为该名门的养子。可当时唯一有足够名望的源氏名门就是足利氏(源氏分支),而足利氏拒绝收秀吉为养子,因此羽柴秀吉始终没有当征夷大将军的资格。

为了避免秀吉恼羞成怒,出身摄政关白(相当于中国的丞相,文臣第一位)的藤原氏做出了让步,收秀吉为养子,以藤原氏家督的身份就任摄政关白,统治日本。秀吉后来不满足于养子家督身份,胁迫朝廷同意设立“丰臣氏”,以丰臣氏为传承摄政关白的世家。

这时的日本,名义上是由“公卿”统治的(实质上还是武士统治),因此这个体制被称作“摄关体制”,与幕府体制相区别。摄关体制在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建立江户幕府后自动消失。

一个男人的艳遇,一群女人的悲剧?

你没有看错,这个故事就叫做《源氏物语》。

正如同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红楼梦》一样,日本文学史上有一部《源氏物语》;中国文学有红学,日本文学里有源学。

虽然很多人喜欢拿这两本书作比较,但往往不了了之。因为二者看似都在写一位归于帅公子的风流史,实则没有可比性,其成就高低不是某一个方面就能判定的。

毕竟在日本《源氏物语》问世的时候,是公元1006年,而中国的《红楼梦》至少得六百年后才能出世。

《源氏物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它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全文约80万字。

有如此高的文学地位,令人讶异的是,它的作者只是一位叫做紫式部的宫女。

而且更加独特的地方在于,作者紫式部的名字是读者们加冕的。

紫式部原名叫藤式部,只因为她写的故事女主角紫姬深受读者喜欢,因此读者们开始称呼她为紫式部。

如同北宋的宋祁被称为“春意闹尚书”,张先被称为“张三影”,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一样,藤式部也因为她的不朽之作成了紫式部。

而这部成就了紫式部,也成就了日本的文学著作的内容,说起来让人诧异。

表面来说,《源氏物语》就是讲述了光源氏一族三代人的风流艳遇。巧合的是,中国的《红楼梦》表面上看来也是讲一位贵族公子贾宝玉的风流生活。

这就是经典的聪明之处,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无论是紫式部还是曹雪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通过贵族公子的生活来反应他们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到这里不免要显得打官腔假把式了,那咱们暂且搁下那些不谈,还不如来翻一翻《源氏物语》这本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虽然文学批评家们普遍认为《源氏物语》应该分成三个部分,但是我觉得如果根据人物的话应该分成两个部分:前四十四回,主要讲光源氏的一生;后十回讲光源氏去世以后,薰君和匂亲王的故事。

光源氏 是日本皇帝 桐壶帝 的儿子,他的母亲 桐壶更衣 因为身份低微而在宫里饱受欺凌,在光源氏很小的时候就抑郁早亡了。

但是这并不影响光源氏成为宫里最受宠的皇子,原因有两个:一是桐壶帝对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是真爱,所以爱屋及乌;二是光源氏生就一副惊为天人的容貌。

作者在这本书里从来不会吝惜笔墨去夸赞光源氏的容貌:

诸如此类的描写在整本书中不胜枚举,作者自己也曾表明,她只怕自己笔力不够不能将光源氏的容貌之美表现出来。

因此桐壶帝对他的宠爱可以说是没有底限。由于光源氏的母亲家族不够强大,朱雀帝为了保护他免遭皇位的灾祸便把他降为臣籍,赐姓“源”。

凭借这样一副姿色再加上他高贵的身份,长大后光源氏想不风流都不行。

光源氏这一生的女人是算不清的,从作者的叙述算来,光源氏的女人大抵分为三类:真心所爱、政治利益和露水姻缘。

(一)真心所爱——藤壶妃子和紫姬。

藤壶妃子 是桐壶帝在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死后多年又娶的后妈。

藤壶妃子非常漂亮,关键的是她与光源氏已故的母亲长得很像,因此她极得桐壶帝宠爱。

可能是母亲的缘故,光源氏从小与藤壶妃子亲近,桐壶帝也劝藤壶妃子:“ 你不要疏远这孩子。你和他母亲异常肖似。他亲近你,你不要认为无礼,多多地怜爱他吧。 ”

但终究不是母子,光源氏与藤壶妃子日久生情,爱上了她。后来在宫女王命妇的帮助下,光源氏与藤壶妃子私通,以至于藤壶妃子怀上了他的孩子。

藤壶妃子因此自责不已,桐壶帝那么宠爱她,她却背叛了他。她怀了孩子以后,桐壶帝对她越宠爱,她内心的罪恶感就越浓烈。

孩子生下来不久,桐壶帝就死了,藤壶妃子也心灰意冷出家当了尼姑。

藤壶妃子是光源氏的初恋,也是他最想要得到却又求之不得的人。

光源氏第二个深爱的女子是紫姬。

光源氏爱上 紫姬 是跟藤壶妃子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紫姬是藤壶妃子的侄女,而且和她长得很想像。

紫姬是藤壶妃子的哥哥兵部卿亲王的私生女,一直被遗弃在北山和外婆住在一起。光源氏去北山养病的时候遇见了她,那时她只有五六岁。当他看到紫姬的容貌之后,便对她动了心思。

后来,几经周折,光源氏还是把紫姬弄到自己的身边,把她养在了自己的府邸。这一养就从小养到大,养成了自己的妻子。

但是紫姬这一生是辛苦的,她虽然衣食无忧一生顺遂,却要面对丈夫的风流花心。

若是对他无情便也算不得辛苦,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各不相干倒也潇洒快活。偏偏紫姬是爱光源氏的。

然而光源氏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深爱紫姬,另一方面却对其他女人恋恋不忘。他不仅有正妻葵姬,他还有情人末摘花、六条妃子、花散里等人。甚至因为与尚侍胧夜月偷情而引发事端被流放道须磨浦,葵姬不得不独守空房,每日盼着他回来。

可是,当紫姬日复一日饱受相思之苦的时侯,光源氏却与明石姬喜结良缘,并且有了孩子。

这让紫姬很是心寒,她在京城为他担惊受怕夜不安枕,而他早已经将当初的誓言忘的一干二净。

好不容易盼着光源氏回来,两人恩爱不移的时候,光源氏又答应了他哥哥朱雀帝的要求,娶了三公主为妻。

此时,紫姬最后的耐心已经被耗尽,她伤心悲痛之后越发心灰意冷,生了一场大病几乎丧命。她想要出家为尼,光源氏却不允许,到最后郁郁而终。

紫姬这一生,前半生她是藤壶妃子的替身,后半生,藤壶妃子死了光源氏的目光才真正放在她的身上,可是光源氏虽然爱她,却无法做到对她一心一意。

(二)政治利益——葵姬和三公主

葵姬 是左大臣的女儿,在光源氏成年礼的那天,桐壶帝与左大臣达成一致,葵姬嫁给了光源氏。

但是两人并没有感情基础,即使见面了,葵姬也不愿意跟他说话,两人之间很是疏离。

直到后来,葵姬怀上了光源氏的孩子,两人终于亲密了许多,然而,光源氏对自己亲密却引起了他的情妇六条妃子的嫉妒。

在葵姬生下孩子以后,六条妃子生魂出窍,杀死了葵姬。

三公主 是光源氏晚年出于政治考虑娶来的。

三公主是光源氏的亲侄女,光源氏的哥哥朱雀帝非常疼爱三公主,他担心自己死去后女儿无人依靠,就把三公主托付给光源氏。

起初光源氏是不答应的,可是他曾经对人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娶到一个高贵的女子为妻。于是他接受了三公主。

好景不长,三公主和柏木私通,生下了孩子。光源氏终究与三公主离心离德,三公主羞愧难当,也出家当了尼姑。

(三)露水姻缘——其他女人

光源氏的情妇里,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那个嫉妒成魔的 六条妃子。

六条妃子按辈分来算,是光源氏大伯的妻子,也就是他的伯母。

但是在光源氏年少约莫十六七岁的时候两人就私通了,可惜的是,六条妃子以真心待光源氏,一心一意,光源氏却只当逢场作戏。

如此对待六条妃子的后果就是六条妃子因为嫉妒怨恨,而生魂出窍,直接杀死了光源氏的妻子葵姬和情人夕颜。

到最后,六条妃子遭到光源氏的冷落,出家为尼,抑郁而终。

此外,光源氏的露水姻缘还有很多。

夕颜 ,光源氏的朋友头中将的情人,离开头中将后与光源氏意外邂逅,却被六条妃子害死。

胧月夜 ,皇帝的尚侍,始终爱着光源氏,光源氏也因为与她偷情而被流放。

明石姬 ,光源氏流放须磨浦时结下的一段姻缘,为光源氏生下一个女儿,成为了后来的明石皇后。

空蝉 ,地方官的妻子,被光源氏强行占有,虽然心动,却拒绝光了源氏。

轩端荻、典侍、花散里、槿姬、末摘花……

光源氏的一生都在跟女人和权力纠缠不休,直到紫姬的死,光源氏的一生也跟着走到了尽头。

薰君是三公主和柏木私通生下来的孩子,一样的俊美无俦,且身怀异香,活脱脱的一个“香妃”。

他与光源氏的外甥,明日皇后的儿子三皇子匂亲王是至交。毫无疑问,拥有主角光环的人永远是最好看的。

匂亲王与薰君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很好色。这也成了后面所有情节的诱导因素。

因为好色,他迫使薰君帮助他设计得到了宇治八亲王的二女儿。结果八亲王的大女儿为妹妹担忧以及没能保护妹妹无比自责,郁郁而终。

后来又因为好色,他与薰君争夺宇治八亲王的私生女浮舟,竟逼得浮舟跳水自杀。

所幸浮舟被人所救,最终出家当了尼姑。薰君和匂亲王也各自开始继续他们的风流艳遇。

但是这看似简单重复的爱情艳遇的背后却是一片刀光剑影,是一场社会历史舞台剧。

说它是社会历史舞台剧,因为这本书通过作者大规模的故事构架以及对任务场景的细致描写,反应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至今在日本《源氏物语》这本书一般人是不敢轻易研究的,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丰富,有佛学、音乐、舞蹈、书画、和歌、服装、餐饮、家具还有汉学。

例如, 当时的日本崇尚佛教, 在前面的故事讲述中不难看出,故事中的很多女性最后都选择出家。甚至很多男性也是这样,包括朱雀帝、光源氏、明石姬的父亲、宇治八亲王……

而在源氏物语中,无论是结婚、生病都要请法师诵经念佛,而且每年会定期举办法事。书中对佛家经典的运用也是处处可见。

还有古代日本的舞乐文化, 男主角从刚开始就在红叶贺的宴会上以一曲《青海波》而名动天下。日本人无论是在宴会上还是几个人聊天,或者一人独坐的时候,横笛、古筝、琵琶、和琴总是少不了的。

另外就是对汉学的研究, 日本文化深深值根于中国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在《源氏物语》这本书中,它的体现再明显不过。

作者紫式部自己就很精通汉学,尤其是对白居易诗歌的研究更是通透。因此整本书中对《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故的引用达到八十多处,对白居易诗歌的引用更是不用说了。

其他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详述了,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去看这本书细细体会。(个人推荐丰子恺译本)

而说它背后是一片刀光剑影,是因为光源氏一生的起伏实则是政治斗争的推动。

他母亲桐壶更衣因为家族没有势力而被逼死。桐壶帝为了保护光源氏而被降为臣籍,又为了巩固他的地位而让他和左大臣攀亲。

桐壶帝死后,朱雀帝的母亲一族借胧夜月发端,把光源氏流放须磨浦,打压左大臣一族。新皇继位后,光源氏重新大红大紫,如日中天,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政治斗争之下,权贵生活的腐败堕落自不消说了。贵族之间相互倾轧,光源氏、头中将、柏木、以至于后来的匂亲王和薰君,他们整日寻花问柳,欺负弱女子。

例如光源氏欺负了有夫之妇空蝉,勾引寡妇六条妃子又弃之不顾,玩弄孤女末摘花、夕颜等人的感情;柏木强奸了三公主,夕雾强娶守寡的落叶公主,髭黑大将强奸玉鬘;匂亲王强奸失势的宇治二女公子,并且与薰君一同玩弄了贫苦女子浮舟……

而这么多女子悲哀结局的背后无不透露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时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女子就是男人的附属品。

所以男人们审视她们的眼光总是像在玩赏一件物品,举一个作者在文中描写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一二:

而她们也总会被当做家庭政治的工具利用,例如左大臣为了攀附光源氏把女儿嫁给葵姬他,明石道人为了攀附权贵把女儿明石姬送给光源氏。

对于无权无势的女子那就更糟糕了,最典型的就是八亲王的私生女浮舟。

因为是私生女所以被八亲王弃之不顾,在继父家饱受欺凌。遇到匂亲王以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又被薰君当情妇藏了起来,不得不承欢匂亲王,最后被二人逼得以死来解脱。

最后我想谈一谈这本书的语言魅力,可以说是日本文学一贯的风格:唯美且精致。

随意摘录一段体会一下:

诸如此类的描写贯穿了整本书,读起来口齿生香,恍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

起初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带着对日本文学的好奇心,把男主角的爱情当小说故事拿来消遣的。

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我也看了一些,按照官方解读,那就是,以光源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实则表现了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以及贵族生活的颓废腐败。

多么一本正经的言论,我是不大喜欢这种论调的,看小说就看小说呗,为什么非要牵扯出这些冰冷僵硬的理论?

这就好像把一个好好的活人按在手术台上,从上到下解剖出来,探查其中的血管、器官、骨骼的构造搭配。如此一来这就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个冰冷的工具。

所以我读的时候就以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去理解它,去感叹这本书中每一个女子的无奈与悲哀。

然而当这本书渐渐接近尾声,当我感叹的女子越来越多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事实上,无需深刻挖掘,无需牵强附会,作者就是在明明白白告诉你,她要讲的就是当时日本政治官僚的斗争,日本贵族生活的腐败,日本女子地位的卑微可怜。

这大概就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到之处,无需特别的强调,然而字里行间都却都透露着作者慢慢的思考意图。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哪一个角度,你都能挖掘出新的东西,有一番新的感悟,令人读之不绝,品之不尽,久久回味。

由于对本书研究不深,且个人眼光终究浅薄,因此对这本书做的解读未免粗略,难登大雅之堂,但做消遣谈资,一笑而过。

虽然胸中有万千言语,奈何笔力不足以形容,只好到此收笔,还是需要各位自己去细细品读。

作者说:写了这么久的《源氏物语》简直要把我这团小火苗给写蔫儿了,原本还雄心勃勃来一个《源氏物语》大文集。

但是,年轻人大抵挡不住喜新厌旧或者坐不住冷板凳的习性,写了将近十篇以后我开始迫不及待想要结束它了。

于是乎,深思熟虑之后,我干脆写了这么一份类似“读书报告”的东西,系统介绍一番《源氏物语》这本书吧!

这个说来话长,你要是有耐心,愿意搞清楚这个来龙去脉,我就慢慢跟你唠唠。如果没耐心,那就直接pass了吧。

首先,要从日本的姓、氏、苗字说起。日本的封建社会,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自秦汉始,形成了中央集权帝制的国家后,就实际上结束了封建制,先以孝廉制,后以科举制打破了纯粹以血统定地位官职的制度。所以中国古代有能力没出身的人如何当官呢?举孝廉,养声望名(九品中正制),去考试。而日本并不是这样,大化改新后的日本人能出任什么样的官职,和他姓什么,氏什么,苗字是什么有着决定性的关系,官职和官位基本都是固定的,比如你姓朝臣,那你可以当官,你想当摄政,关白,太政大臣?那你必须是藤原氏,你的苗字必须是近卫,松殿,九条(皆藤原氏),后来松殿失势消失,近卫分出了鹰司,九条分出了一条,二条,这五家就是所谓的五摄家了,摄关职是这五家轮流当的,直到明治维新以后,近卫家还是世袭公爵,出了位首相,没错,就是那个与中国人有着血海深仇的近卫文磨。

所以朝臣与其说是姓,不如说是血统,什么血统呢,就是臣籍,这是你当官的先决条件,你得姓朝臣。我们再来说武官,前面说了,文官必须由藤原氏出任,那么武官,武家呢?平安时代必须由平氏或源氏来出任。这一制度,比起文官的摄关职更加固定,直到说不清来历的北条早云崛起,才被打破,而北条早云的崛起,也就标志着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当然,北条早云出身一说为伊势氏,如果这个出身是真的,那这个打破就不成立了,因为伊势氏就是伊势平氏的直系后人,平清盛的直系后人。改苗字北条,是下降家门了。

扯远了,说回来,武家。我们先要有一个概念,全日本武士的最高贵族,有一个名词叫武家栋梁,即统领全日本官军的统帅,这不是官方的官职,但只有坐到了全日本官军统帅这个地位上,才会被称为武家栋梁。而武家栋梁的官职,有时是征夷大将军,有时是镇守府将军,这要看当时朝廷征战的对象是谁,征夷大将军第一次的设立,是日本朝廷为了征服虾夷(北海道)所设,开始时和源氏并没有什么关系。

下面我们分别来说说平氏和源氏与将军的渊源。平氏不止一支,但通常意义上我们讲的是桓武平氏,即桓武天皇的后人下降臣籍后,被赐平氏,以示血统尊贵,平氏时常有被派遣为国征战,经常出任部队的最高司令官镇守府将军(有时管一国治安,有时管对一个方向的用兵)一职,对付的敌人还经常是源氏。在平安前期,平氏曾经出过一个大妖怪叫平将门,这位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位自立为新皇要推翻天皇的主,而砍了他头的主,就是伊势平氏(和平将门是堂兄弟)的初代家主平贞盛了。可因为平将门反叛的关系,平氏乃至整个武家阶层都受到了朝廷的打压,一直无法出任高位官职,沦为了朝廷和摄关家的鹰犬。到了平正盛平忠盛这两代,才凭借着平定源义亲反叛和濑户内海海盗的功劳,靠着巴结天皇爬到了从四位,压了源氏一头,成为武家第一个重新位列朝堂之上的家族,然后就到了平清盛的时代,一代枭雄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凭借着能力而非血统站到了权力顶点的人,然而还未建立稳定体制,消灭反抗势力,平清盛就憾然病逝,历史把机遇留给了源氏。

源氏也不止一支,历代天皇的皇子下降臣籍,不是平氏,就是源氏,我们通常说的源氏,指的是清和天皇的后代那支,清和源氏。源氏初代栋梁源满仲也是镇守府将军,源满仲的三个儿子分为了摄津源氏,大和源氏以及继承了清和源氏嫡流的河内源氏,河内源氏的初代栋梁源赖信平定了平忠常的叛乱,把包含坂东平氏在内的关东武家势力收为己用,奠定了源氏在关东武家的统领地位基础。二代栋梁源赖义和三代栋梁源义家父子发动了前九年与后三年战争,源义家更是被称为日本第一武士的绝代将军,没记错的话,祖孙四辈都出任了镇守府将军。然后就因为源义光想要谋夺侄子源义忠的源氏栋梁之位,暗杀了源义忠,源氏内乱开始衰落,后来义忠的兄弟源义亲和养子源为义先后两代都反叛了朝廷,反而被平氏借着平定叛乱而上位,到了源义朝继任栋梁的时候,朝中地位跌倒了谷底。

之后就到了平清盛和源赖朝的时代,其实这二家为敌,正是被朝廷不断均衡武家势力的结果,朝廷和公卿们不断地挑唆着一家造反,然后出卖,再指使另一家去平定,可谓凄惨之至。直到平清盛软禁法皇,废立天皇,才结束了武家沦为鹰犬走狗的命运,后来的源赖朝更是站在平清盛的尸骨上,就任了征夷大将军,建立了幕府,对内,完善了针对武家的奉公御恩制和御家人制,切断了朝廷和武家的直接联系,对朝廷,用守护和地头,顶替了朝廷的任官,朝廷变得即无兵,且无地,又无权,沦为傀儡,仅仅保留了象征性意义。

至于镰仓幕府三代以后由摄家或亲王出任将军一事,楼主你误会了,这只是名义上如此而已。实际上,是源赖朝的好老婆,平氏的北条政子,日本的武则天导演的一手好戏,二代三代将军先后遇刺身亡后,源氏嫡流绝嗣,北条政子把孙女嫁给摄关家一个小屁孩儿,立他为将军,但没有任何实权,北条政子以将军奶奶的身份行使将军权力,极大的稳固了镰仓幕府,被称为尼姑将军,在她之后,她的娘家人北条氏长期出任幕府执政一职,统领幕府,将军变成了和天皇一样的傀儡,所以平清盛统治时期平氏积累下的势力,坂东平氏并没有随着源赖朝的幕府建立消失,反而以这种形式篡取了胜利果实,直到足利尊氏又一次举起源氏白旗。

下面就要说说足利是否源氏嫡流的问题,说句实话,比起后来的猴子和德川家康,足利这嫡流的身份来得一点不虚,从河内源氏八幡太郎源义家这儿算,长子源义忠无嗣,过继义家的次子源义亲的儿子源为义作为后代,继承源氏栋梁,这一支绝嗣了,导致将军旁落。但源氏总得有个头领担任源氏栋梁啊,义家的兄弟义光的后代武田家?这是源氏罪人的后代,怎么能当源氏栋梁,义家次子义亲的后代同理,也是源氏罪人的后代,这怎么能服众,也不能当?那就轮到谁了,源义家三子源义国的后代,被封在足利庄的源义康,即足利义康的后代。要问那新田家也是义国的后代,为什么不能当源氏栋梁?第一,足利义康相应源赖朝起兵,是最早跟随源赖朝的有利御家人,第二,足利家世代与北条家通婚,为了控制和安抚源氏,篡权的北条氏当然要让自己的亲家当源氏栋梁了。所以,源氏的御白旗,天下武家宣誓效忠的白旗就被足利继承了。当然如果没什么大事发生,足利是万万不敢把白旗扯出来造反的。可镰仓幕府后期,蒙元入侵来了,北条氏调集了全国的武力,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抗击了侵略,但问题发生了,幕府拿不出钱和土地来赏赐武家,要说国家穷大家也理解哈,日子紧几年难关也就过去了,可北条家不管打仗打穷了的武家们,不但不给赏赐,且不免税负,还横征暴敛加税,御恩奉公制的平衡被打破了,这天下就开始怨声载道了,大家这才想起来,这天下不是你北条氏的啊,是源氏的,当初源赖朝可不是这么对我们的,你平氏果然和我们不是一家人啊,不行,我们还是得跟着源氏干才靠谱。于是足利高氏(后被天皇改为尊氏)举起当年源赖朝的御白旗,号召天下武家反北条时,武家迅速的就集结到了足利的旗下了,要论日本三朝幕府,足利的室町幕府真是得位最正的,完全没毛病。

足利取得大权后,延续了源赖朝建立的制度,又当了征夷大将军,开了幕府。

至于信长能不能当征夷大将军,其实不重要,征夷大将军只是职位而已,他只要有血统(干亲都算)资格取得平氏栋梁的身份,继而再以平氏栋梁的身份获得武家栋梁的身份,那他爱给自己封什么大将军,就是什么大将军了,只要这个职位有开府的资格即可。所以猴子苦啊,平民一个,不是御家人出身,没有源平两家的血统,想继承个足以开府的身份,偏偏足利义昭不买账。

可有一点猴子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喽,以家门来说,斯波氏的尾张足利氏和吉良氏的三河足利氏是仅次于足利氏中几乎和嫡流齐平的家门,尤其是斯波氏,末代已经被信长流放了,猴子出身就在尾张,别说找个斯波氏的女儿娶了再继承斯波氏家门了,认了斯波氏为自己祖先谁也对他没奈何,只需发小前田利家给他站站台圆圆谎就行了,保证德川家康拿他没辙,可有了将军开幕府的名分,德川家康的上位可就没那么容易了。猴子吃亏和平清盛一样,得到了文官的大位,却丧失了统领武家的正统地位,没学过毛选啊……

至于德川家康,这家伙纯粹是不要脸,这亲戚认得真没谁了,烦他,不说了。

呼,总算说完了,不知道我把你的问题说清楚了没有,总之,仅仅能力上足够,不足以支撑日本的天下人建立稳定政权,例子就是平清盛和猴子,想要建立稳定政权,就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有能成为武家栋梁的血脉或继承这个血脉的家门;第二,有足够高的能够开府的武阶官职。所以,并不一定非要是源氏,做过武家栋梁的平氏家门也可以的。足利氏,斯波氏,吉良氏,后北条氏都有资格的。

源氏的家谱?

《旧唐书》记载:“源休,相州临漳人,京兆尹光兴之子。”卒于 中年间(780年)。记载中做过京兆尹的只有源乾曜,而且也是相州临漳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