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年表的简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3收藏

三皇五帝年表的简表,第1张

天皇氏

地皇氏

矩灵氏:地皇之妻,人皇之母

人皇氏

提挺氏

通姓氏

有巢氏:迁巢湖,尊称巢皇

燧人氏:尊称燧皇,据说在位110年

华胥氏:是伏羲与女娲之母

伏羲氏:尊称羲皇,据说在位118年

女娲氏:尊称娲皇,伏羲死后即位,据说在位130年;被道教神化为女娲娘娘、后土娘娘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祝融氏

浑沌氏

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朱襄氏:史称“后朱襄氏”

无怀氏

神农氏:尊称农皇,一说即炎帝(存有争议),少典子,前2986-前2867年在位,据说在位120年

临魁:炎帝子,前2867-前2788年在位,据说在位80年

帝承:前2788-前2729年在位,据说在位60年

帝明:前2729-前2681年在位,在位49年

帝直:前2681-前2637年在位,在位45年

帝来(厘):前2637-前2590年在位,在位48年

帝裹(哀):前2590-前2549年在位,在位42年

榆罔:前2549-前2495年在位,在位55年

黄帝:少典子,前2495-前2395年在位,据说在位101年

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据说在位74年

颛顼:昌意子、黄帝孙,前2322-前2245年在位,据说在位78年

帝喾:蟜极子、玄嚣孙、黄帝曾孙,前2245-前2176年在位,据说在位70年

帝挚:帝喾长子,前2176-前2168年在位,在位9 年

尧:帝喾次子,前2168-前2097年在位,据说在位72年

舜:瞽叟长子,前2097-前2037年在位,据说在位61年

说明:1三皇、五帝,仅是远古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不是真正帝王,属于追尊君主。

2虽然有文献记载三皇五帝的在位年数,也仅仅是传说而已,不可信。现代科学家指出,人的最长寿命不会超过120岁,所谓在位超过60年的,可能是这一家族的几个人当首领的时间都算在了一个人身上。

姓氏起源——来姓

来姓起源:

一、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参见《史记殷本纪赞》。路史: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二、传说大禹的后代。

三、商朝莱侯的后代,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氏。 郡望堂号:江都郡 姓氏家谱:萧山来氏家谱 历史名人:来济, 来曜, 来秉奎 下面是我们山东寿光的家谱上的序:来氏序者,序来氏也。周有来章,汉有来歙,唐有来济。来氏之姓,自古有之,非一世矣。即今之世,登莱莒州、益都、朐邑、乐安、寿县,来氏之姓,渤海(这儿还有两个字,我不认识)。嗟夫!古今之不同,典籍之不明者,闻吾姓,愕然惊,哑然笑者,真犹蜀犬吠月,粤犬吠雪,少所见而多所怪。坐井而观天,非天之小,实所见者小也。余自少时,至职参髯澹��淦自啤N沂俏颐悄嵌�牡1世,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是第11世来笑山(字秀春),现在有这位先祖的墓碑,是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五月立石。我们那儿的排辈是这样的:朝城凤常庆,延寿建庭恩。我是延字辈。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萧山来氏,属于子姓,由于未入《百家姓》而被人视为不是古姓。其实,来氏在史传中早有所见,东汉云台28将中就有来歙,因战功被封为征羌侯;三国时蜀有来敏,学识为时人所称;唐朝来氏入仕而有名者更多,甚至有人冒姓。但因谱系失传,世系不易贯穿。据现存《萧山来氏宗谱》所载,萧山来氏是两宋之间,由河南鄢陵迁来,卜居萧山,繁衍生息,成为大姓。来姓后裔有分布四川、湖北、陕西、山东等地者,也有返迁回河南者,惜难详考。从现有资料看,萧山来氏的世系,派脉、事业以及繁衍沿革尚能研究其概貌。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洛阳、延秋来氏的前十二世,据延秋来布周考列如次: ①来承甫 ②③④失考 ⑤来思信明末避乱,由洛阳迁延秋 ⑥来秉乾 ⑦来焕 ⑧来迎祺 ⑨来大生来廑生 ⑩来百龄 ⑩来加禄来加福 ⑩来宗有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赴陕州 三子太和、遂和、三和(后由陕州迁咸阳)。 洛阳来氏族人有传代排字,在重修洛阳来氏家谱后附有一大段联句称: 来氏祖籍本萧山, 洛城、延秋一脉传,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会、启、英、华”归一支, 原定辈字已传完。 民国年间经商议,续十六字作规范, “增、福、延、庆”承华后, “克、绍、祖、武”紧相连, “尊、师、重、道”接着续, “光、耀、家、庭”四百年。 谨遵祖训勿更改, 重名重字应避免, 续字用尽无以继, 后人共商再续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①宗字之后有景字、志字和朝字、大字两种排法。 ②据传民国年间有孟县(现洛阳市吉利区)来敬斋过延秋时与族人相议,后续十六个字。 ③十六字排辈估计能传四百年。这一首小诗说明了洛阳地区来氏的渊源、字辈,有重要资料价值。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其世系如次: ①来泰(元末由楚入蜀,居于梁山。一②来均受一③来晁富一④来志清(以上四世均“潜隐未仕”。一⑤来昭宜良令-⑥来尚廉“好施予”-⑦来朝“拾金还主”-⑧来知德配倪氏,有子二人-⑨来时敏来时升邑廪生-⑩来许来谒来译邑廪生。 其中的来知德是蜀地来氏的第八世,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卒于万历三十 二年(1604年),享年80岁。来知德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来知德在《明史》有传。 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 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 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编审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裴张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名小阎村,全村400余人,均为来姓。据说小阎村来姓一族最早由洛阳迁来,是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来宗有于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先移居卢氏,后又迁小阎村。来学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师所撰《小阎村的变迁》一文。 文中曾说到村址,在阳平镇的最东边,位于温和、东仓二河交河处的西岸。该村南端高圪塔处,有一座老窑院,住着张、严、来三家人,后来由于窑院倒坍,住户迁到河边外居住。河边与窑院相比,地势较低下,因此被称为“下村”。 下村后来又添一阎姓居民。老阎有一子,聪明能干,在邻村稍有名气,广称“小阎”。时间一长,都以人名代替村名,与下柠并称。张、阎二姓,后来败退……只有来家,人丁旺盛,久传不衰。…… 来姓是不是山西洪洞县移民说法不一.根据来应元(90岁)、来天均、来石固共同回忆、判断,来姓不属于大槐树下移民,其理由有三:一、从老爷庙石碑分析。村东北五百多米处有一老爷庙,上层塑着关羽的坐像,石梯十八阶,铺得非常讲究,是李自成在河南那年修建的。有一石窑炉是清同治十二年刻凿的。下层立一建庙石碑,捐资者90是来姓。石碑立在本村老爷庙内,若来姓是洪洞县移民,在碑文中一定会加以叙述,未叙述,就不会是洪洞县移民。二、爷爷堂古柏可证明。村中爷爷堂边,长一株两人合抱不严的古柏,其历史千年以上。而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移民令,至今只有610年。三、官坟古柏也可作证。在村东南处(铁王河村东)是来家的“官坟”,坟内曾长柏树几十棵,大的树龄在700年以上。原来来氏,分为七门。大门迁住卢氏村官附近,迁走时潜带“来氏家谱”,至今追查不回。 来氏受姓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候,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 来氏受姓,早于我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我国的华夏族的“子姓”。 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南宋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给他撰写墓志铭:“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常念祖宗之耻未雪,时时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号思洛子,但壮志未酬而身先死。 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未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主张抗金,对妥协投降谬论力加驳斥,写下了大量豪情满怀、慷慨高歌的词篇。这些词充分反映了他渴望挥师北伐,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的爱国热忱。这对来廷绍感染很大。辛弃疾也非常佩服来廷绍的爱国之情:“庆元龙飞,始交于予。予爱其忠义,恋恋如骨肉”。 庆元五年(1200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来廷绍出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翌年,廷绍以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辛弃疾非常高兴,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但还未出任,就在萧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严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殁于萧山祗园寺,享年53岁。来廷绍曾在病中,仍未忘怀故国,作《祗园临终诗》一首: 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 昨曾饮药疑尝胆,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 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呼三渡河。 来廷绍死后,葬于湘湖方家坞。由其子师安、师周延请辛弃疾为父作墓志铭。辛弃疾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撰写了墓志铭:“又卒矣!呜呼,岂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 不然,胡为来、陈相继而殁,已焉哉!”(注:陈指陈亮)。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个部分,其铭曰: 壮志愤愤兮扶社稷, 忠诚烈烈兮贯金石。 怀抱郁郁兮未获伸, 友义思思兮同扶策。 皇天不整兮夺其年, 国步艰难兮谁共力。 湘水苍苍兮荫佳城, 千秋迢迢兮知来宅。 辛弃疾所作的墓志铭概述了来廷绍一生的经历,充满着对死者高尚气节的颂扬和悼念,寄托了作者对来氏的哀思、怀念和崇敬。再者,墓志铭中“庆元龙飞,始交于予。予爱其忠义,恋恋如骨肉”充分说明了辛弃疾与来廷绍的深厚友情。(注:庆元为宋宁宗年号,公元1195年)来廷绍病故,由他的长子师安守墓,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师安在萧山长河,生下七个儿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 长河为萧山西部古镇,北滨钱塘江,东邻铁陵关,西连浦沿镇、闻堰镇,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l米,是长河的象征。萧山来氏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兴旺发展。来师安之“占籍萧山,卜居冠山”,这是来氏在萧山定居的奠基之始。这种说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按大宋王朝“限田定制”,绍兴府事来廷绍可应得“限田”百亩之数。但是,到了他孙子一代,即来长河十二三岁时,这百亩“限田”仅有七亩。由于本地豪民孔德祖“阴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来长河这仅有的“七亩”田,也勒令“出助役田”。这一恶劣行径,致使来氏无法在萧山立足。当时来长河虽然尚未成年,但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内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国子监助教曲江张经的支持下,“持祖父诰敕陈诉”,经都司、宪台判定,孔德祖已构成“科勒役田”之罪,并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上述“役户孔德祖妄自科率,胁勒大德出助役田”一案,转县审理台判执行后,使当地豪族对这个南迁的来氏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成了民间传说中的“飞来鸟战胜地头蛇”的故事。 据邱本高的《宋处士长河散人来公墓志铭》、张经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状并二跋》语云:“元贞二年岁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来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讳大德,字维守”,“大父廷绍”,“父师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则长男也”,“自七八岁,则明敏严饬,无复童心。十二三则温良正直,有成人之德。”“里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诰敕陈诉。明证罪恶,人咸直之……” 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来氏在萧山的权力地位得以确认,而且还给没有入《百家姓》的来氏留下一个空间,保障了南迁到萧山的来氏繁衍发展的自主性。 来长河未出世之前,萧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称“夏孝里”、“夏孝乡”,长河公出世后,人们便用他的名字更换了“夏孝里”、“夏孝乡”的地名,称之为“长河”。 长河古为越地,周秦以来为会稽郡所属,隋唐以降为越州永兴县属地,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有乡的建制,明清以后隶属于绍兴府萧山县,民国仍之。建国以后萧山划为杭州市属县,长河则为杭州萧山属镇,1996年又划为杭州滨江区所属。 迁萧前鄢陵来氏五代 萧山来氏的祖先起源于河南鄢陵(鄢陵是春秋时郑伯克段于鄢的故地),据《萧山来氏家谱》记载:来氏河南五世如下: 第一世:来大户,字仲实,宋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配李氏,子一,名为来之邵。 第二世: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冲侍御史,落职知英州,配高氏,子一,名为来时。 第三世:来时,字以中,绍兴初以李光推荐,授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因李光与秦桧议事不合,秦桧讽御史何铸劾光谪琼州,时亦遭贬,配钱氏,子一,名为梁叔,卒年五十四。 第四世:来梁叔,字国材,以父为秦桧所抑,隐居不仕,配王氏,子一,名为廷绍,卒年五十八。 第五世:来廷绍,字继先,即迁居萧山为第一世祖。 来廷绍这一支,估计是宋朝南渡时的随迁户。他的祖父来时,宋高宗绍兴初年曾;在江西袁州任官,廷绍即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生于袁州,宁宗庆元六年(1201年)廷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从杭州渡江至萧山西兴时得急病,未能赴任,卒于祗园寺,葬于湘湖,直系亲属定居萧山,奉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当时可能有一部分族人先行至绍兴,也就定居于绍兴,所以新编《萧山县志》在《姓氏》章的《部分大姓来历》一节中曾有记载说: “来姓:祖籍河南鄢陵,随宋室南渡,定居绍兴。后分两支,一在绍兴,一居本县今长河乡的长河头,后又分支于今浦沿及闻堰乡等地。全县有1.6万余人,长河一地即达5000余人。” 这一记载与我的推测有所出入,县志认为萧山来氏是由绍兴分支而来,我则根据始祖来廷绍的行踪认为绍兴一支是由萧山分去,或者说南渡时有一支到绍兴,另一支由江西转萧山,但因缺乏足够文献,只能存疑了。 我过去只从家谱上得知萧山来氏来源于河南鄢陵,但未作深究,1983年在《萧山县志》定稿会上遇到河南方志学家杨静琦女士,承相告鄢陵来氏为萧山来氏之始,并邀任《鄢陵县志》顾问。1989年我亲赴鄢陵,当地修志人员相告,该县姓氏中确有来姓,其族人多居住于本县来家村。近年为更多了解来姓,曾函询鄢陵县志办张嘉波主任,经调查后回函相告说:“鄢陵县城西陈化店镇丁集村尚有来氏一族聚居,有30余户,200余人,但始居年限不详。估计两种可能,一是南宋时鄢陵来氏南迁萧山时所遗留,一是后来又由萧山迁还河南的一支。” 总之,河南既是萧山来姓的始源,也是萧山来氏繁衍外省的重要省份。

唐高祖李渊的19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谁?

唐高祖李渊的19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谁?

李渊一生有22子19女,其中5子6女是登基前所生。19个女儿中只有三女平阳昭公主确认生母为太穆窦皇后,其余皆不详。比照22子出生时间,长女长沙公主应该比李建成大,幼女常乐公主约出生于贞观二年(628年,李元婴出生之年),时年李渊62岁。

1长女长沙公主,下嫁冯少师

作为李渊的长女(也极有可能是李渊的第一个孩子),长沙公主的事迹是空白,只知道她嫁给了冯少师。这位冯少师同样履历不详,有资料说他是李世民的亲信。

2次女襄阳公主,下嫁窦诞

襄阳公主于义宁元年(617年)嫁给窦诞,比三妹、四妹、五妹出嫁都要晚,如此看来她极有可能不是二公主,而是五公主。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即窦诞是襄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襄阳公主是不是二婚仅仅是猜测,但她肯定不是窦诞的第一任妻子。窦诞时年已经37岁,所以襄阳公主应该是续房。

窦家与李家有特殊的渊源,李渊的嫡妻就是窦家人,窦诞的父亲窦抗是窦皇后的族兄,且李渊与窦抗早年交好。李渊起兵时,窦抗闻讯大喜:“这是我窦家的女婿,拨乱反正之主也!”于是前往投奔。李渊登基后授窦抗纳言,任其随意出入宫禁,甚至留宿宫中。李渊一辈子都称呼窦抗为“兄”,宫中人都称窦抗为“舅”。

李渊对窦诞也是宠爱有加,他把子女们的家事全都交给了窦诞处理。窦诞协助李元吉留守晋阳期间,因为失职丢了太原,差点搞垮新生的大唐。即便如此,李渊也舍不得处罚这个女婿。襄阳公主给窦诞生有一子窦孝谌,窦孝谌有个女儿(窦德妃)嫁给了李渊的曾孙李旦,这位窦德妃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你可以这么记忆:李隆基爷爷的爷爷是李渊,姥爷的姥爷还是李渊。

3三女平阳公主,下嫁柴绍

平阳公主在《旧唐书》单独列传,她去世后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是唯一获得谥号(昭)的公主,且是历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女性。平阳公主为何能有此殊荣?原来她是巾帼英雄。李渊起兵时,丈夫柴绍从邮县赶往晋阳,平阳公主独自留在老家。

但她没有坐等父兄成功,而是孤身一人在老家拉起了一支队伍积极响应。平阳公主卖掉老家的宅邸,用这些钱招募士卒,并在家奴马三宝的帮助下,收编了四五支农民武装。此后她主动出击,率领大军接连攻克四个县,队伍扩展到七万人。

她的队伍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被亲切地成为“娘子军”。比较遗憾的是,武德六年,不到三十岁的平阳公主英年早逝,未能为大唐的统一战争继续书写传奇。

4四女高密公主,初嫁长孙孝政,改嫁段纶

高密公主初嫁长孙孝政,生有一女长孙氏。长孙孝政去世后又改嫁段纶,生有一女段简璧和一子段俨。有意思的是,高密公主与两任丈夫的女儿,分别嫁到对方的家族去了,而段俨则娶了巢刺王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

需要重点交代的是,李渊起兵时,段纶在蓝田聚集起了一万人的队伍,成为继平阳公主和李神通之后,第三支李家在关中的武装。不能不让人感慨,李渊家族的优势实在太大了,难怪他能成功。

5五女长广公主,初嫁赵慈景,改嫁杨师道

跟大多数丈夫有故事的公主不同,长广公主自己有故事。长广公主自幼聪慧,工于诗词,且充满思辨,有点哲学家的味道。生活上她又奢华无度,行事恣放,不拘小节。总之,怎么看长广公主都不像个女人,如果说平阳公主是巾帼,长广公主则像魏晋名士。武则天的老妈杨氏与老爸武士覆的婚礼,就是由长广公主主持的。

表面上看长广公主活得很潇酒,其实很不幸。赵慈景与长广公主生下两个儿子赵节和赵斌后不久,就牺牲在讨伐尧君素的战场上,为李唐统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赵慈景死后,长广公主改嫁杨师道,又生一子杨豫之,杨师道就是武则天的老妈杨氏的堂兄。长广公主这一生,为儿子们操碎了心。

首先是赵节参与李承乾谋反下狱,而负责审理案件的就是杨师道。杨师道出于对妻子的关爱,有意从轻发落赵节,结果被李世民处罚,撸掉了宰相的位置。长广公主为了救儿子,给二弟下跪求情,李世民哭着回绝了姐姐:国法不容徇私情,辜负姐姐了。

如果说赵节的死多少让人扼腕叹息,那么杨豫之的死则让人恨得牙痒痒。杨豫之是典型的恶少,在给父亲守孝期间他公然违礼“肆情为恶,亏犯名教”。短短八个字,以隐晦的方式揭示了杨豫之的本性。为了惩罚杨豫之,朝廷将他一半的家产分给了同母哥哥赵斌。

可杨豫之依然我行我素,越滑越远,居然与姨妈房陵公主秽乱,甚至在老妈的丧期依然行兽行。结果他被忍无可忍的姨夫窦奉节,以五刑所杀。

6六女万春公主,下嫁豆卢怀让

万春公主是李渊登基前最年幼的公主。李渊攻入长安时,有个叫豆卢宽的梁泉县令率众前来归降。这位豆卢宽职位不高,但身份高贵,他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豆卢氏源于北魏慕容氏,后改姓卢。豆卢宽的主动归降让李渊很高兴,当即应下儿女亲家,将万春公主嫁给豆卢宽的儿子豆卢怀让,并赐封豆卢宽为芮国公。

7七女房陵公主,初嫁窦奉节,改嫁贺兰僧伽

与长广公主的儿子杨豫之发生不伦之情的房陵公主出场了。房陵公主初封永嘉公主,她出生于武德二年,是李渊登基后的第一个女儿,被嫁给了窦奉节。窦奉节跟窦诞一样,都是太穆窦皇后的娘家侄儿。

与皇家联姻没有给窦奉节带来荣耀,因为生性风流的房陵公主给他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更让窦奉节难以启齿的:房陵公主还是杨豫之的姨妈。窦奉节虽然用私刑杀了杨豫之,但始终抬不起来头。估计李世民也嫌丢脸,干脆准许窦奉节与房陵公主离婚。当然,堂堂公主也不能闲着,她改嫁了贺兰僧伽。

我们不大清楚出身贵族的贺兰僧伽,哪来的勇气敢娶房陵公主。有史料说,这位贺兰大仙很超脱,整天忙着跟李叔慎、杜善贤等人游猎,根本不管自家后院有多绿。或许贺兰僧伽是为了家族的未来而自我牺牲吧。房陵公主与贺兰僧伽加有一子贺兰尚同,是章怀太子李贤的红人。

8八女九江公主,下嫁执失思力

九江公主是第一个嫁给突厥的李唐公主,其丈夫执失思力是突厥的一个部落酋长。武德九年,李世民刚即位,颉利可汗就率兵南下,一路攻打到渭河边,搞得长安人心惶惶。执失思力奉颉利之命觐见李世民,以窥探长安的虚实,结果他被“不讲理”的李世民扣押,囚禁于门下省。后来李世民与颉利达成渭河之盟,突厥退兵,执失思力被释放。

贞观三年,李靖率军灭了突厥,颉利可汗被俘。执失思力只好举手投降,并护送隋朝萧皇后和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归唐,被李世民封为左领军将军。此后执失思力为大唐屡立战功,因此被赐婚尚九江公主。终太宗一朝,执失思力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只可惜高宗朝时,他卷入了房遗爱案件,被流放嶲州。

患难之际,九江公主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她向高宗请求,自废封号以换取与执失思力一同流放。刚到嶲州不久,水土不服的九江公主就病逝了。十年后执失思力案件得到平反,九江公主重新获得公主封号。

9九女庐陵公主,下嫁乔师望

庐陵公主事迹不详,驸马乔师望追随侯君集灭高昌国后,被任命为第一任安西都护。

10十女南昌公主,下嫁苏勖

南昌公主在某些资料也被写成“南康公主”,驸马苏勖是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苏勖最杰出的成就是主持编撰了《括地志》。

11十一女安平公主,下嫁杨思敬

安平公主的附马杨思敬,是长广公主的丈夫杨师道的侄子,弘农杨氏与李家关系千丝万缕:杨雄生杨演、杨恭道、杨师道和两个女儿,杨师道尚长广公主,一女嫁李世民杨德妃),一女嫁豆卢宽;杨演之子杨思敬尚安平公主,杨恭道之女嫁李世民,豆卢宽与杨氏之女尚长沙公主。你可以这样记忆:李世民娶杨家姑侄;李家仁姐妹,俩嫁杨家叔侄,一嫁杨家外甥。

12十二女淮南公主,下嫁封言道

根据《大唐准南长公主墓志铭》记载,淮南公主名李澄霞,出生于武德四年,武周天授元年,终年69岁。李澄霞是个琵琶演奏天才,她三四岁就能弹奏,五岁成曲,七岁就能熟练演奏,让李渊惊喜异常。李澄霞18岁嫁给了封言道,封言道就是双面人封德彝的儿子。封德彝一直被李世民认为是自己安插在父亲身边的钉子,事实上他却通吃李建成和李世民哥俩。直到封德彝去世十六后,他的真面貌才被揭露。

13十三女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礼

真定公主和驸马崔恭礼的事迹都不详,人们从《崔器传》才略微补充了一点他们的生平。这位崔器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崔器的原型,出身于清河崔氏,其曾祖就是崔恭礼。崔恭礼是个大帅哥,饮酒以斗量,且不醉。

14十四女衡阳公主,下嫁阿史那社尔

衡阳公主事迹不详,阿史那社尔是处罗可汗的次子,颉利可汗的侄子。贞观九年,阿史那社尔率部内附大唐,被李世民任命为左骁卫大将军,并尚衡阳公主。此后阿史那社尔为大唐东征西战,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驾崩时,阿史那社尔请求殉葬,被高宗李治禁止。

15十五女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

丹阳公主比薛万彻至少小25岁,所以应该是续妻。薛万彻原本是李建成的死党,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率军突袭秦王府,差点葬送李世民的胜利果实。后来尉迟敬德带着李建成的头颅给薛万彻看,薛万彻的部下顿时丧失了斗志,四散逃窜,他也逃亡南山避祸。

李世民不计前嫌,派人召回薛万彻,从此这位猛将焕发了第二春。薛万彻哥仁都以勇猛著称,打起仗来不要命,要么大胜,要么大败。李世民本也是猛将,所以很赏识薛万彻,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可薛万彻毕竟是糙哥,丹阳公主很不高兴,一连几个月不肯“同席”。席既指坐席,也指床。

李世民知道后,为了协调他们夫妻感情,与诸驸马一起演了一场戏。一天他令所有的附马爷和公主一起入宫赴宴,宴席间,李世民与薛万彻比智力游戏,又故意输给薛万彻,众驸马们跟着狂赞薛万彻。丹阳公主转忧为喜:原来老薛粗皮糙肉下还是挺有内涵的嘛!于是夫妻俩勾肩搭背回家。比较可惜的是,高宗时期,薛万彻卷入房遗爱谋反案被杀。

16十六女临海公主,下嫁裴律师

临海公主事迹不详,驸马裴律师是大唐第一位宰相裴寂的儿子。裴寂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李渊的第六子荆王李元景。常乐公主的女儿赵氏,嫁给了武则天与李治的第三子李显。李治对常乐公主这位姑姑兼亲家母一直礼遇有加,本来和和睦睦的两家人,却因武则天撕破了脸。

也搞不清楚武则天抽哪门子的疯,就不喜欢常乐公主母女,于是她以赵氏对自己不恭为由,活活饿死了这个儿媳妇。为了给女儿报仇,常乐公主联合越王李贞,高呼“宗社所托,不舍生取义,尚何须邪”,准备起兵反武。只可惜他们准备不足,李贞、李冲、李元嘉、李灵要等皇室子弟全部遇害,安乐公主夫妇也死于这次事件。

胡姓(11)|安定胡氏:胡遵家族以建立军功闻名,其中胡奋最为显耀 黄勇/文 进入南北朝后,作为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安定胡氏大家族,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顶峰时期。在南北朝300多年里,安定胡氏先后有8人封王,5人封公爵,20多人为将军、太守、刺史、三公九卿,还有4个皇后和太后、两个嫔妃、4个王妃等,赶超当时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几个门阀大姓,成为全国有名的超级大望族。当时的望族王氏、崔氏、卢氏,都非常乐意与安定胡氏家族结亲。 如果说胡奋的女儿胡芳成为晋武帝的贵妃为安定胡氏的辉煌奠定基础的话,那么,胡奋后裔胡国珍的女儿胡充华生下北魏孝明帝,则标志着安定胡氏开始步入辉煌时期。 胡充华画像(图据「 ”趣历史”) 胡国珍:崇尚清俭,忠心辅佐北魏国政 胡国珍,字世玉,有胡氏族谱记载他是胡奋的六世孙,另有一种说法是,他是胡遵的大儿子胡广的后裔。 胡国珍的祖父胡略,在后秦政权时,被赐爵为渤海公;父亲胡深,在五胡十六国的夏国任给事黄门侍郎,后为北魏效力,北魏世祖拓跋焘赐爵武始侯,后任河州刺史。 北魏太和15年(491),胡国珍承袭父爵武始侯,离开故乡临泾县,住在京都洛阳。受家庭熏陶,胡国珍少年好学,崇尚清俭,入朝后辅佐国政,忠心可敬。 胡国珍的女儿胡充华被选入宫,生下孝明帝元诩。孝明帝即位后,封外公胡国珍为光禄大夫。 胡充华临朝摄政,又给胡国珍加侍中,封为安定郡公,追崇胡国珍去世的妻子皇甫氏为京兆郡君,派10户人守墓。 此后,胡国珍又进入宫中参与谋划国事,忠心辅佐年幼的外孙皇帝,提出多项改革措施,并得到施行。 熙平元年(516),胡国珍被封为司徒公,胡充华、孝明帝率百官到家中祝贺,大摆宴席,极尽欢庆。 老年的胡国珍崇敬佛法,经常洁身斋戒,自做礼拜。 神龟元年(518)四月七日,已经80岁高龄的胡国珍,步行去看自己建造的佛像,走了四五里路。八日,他又走路去,站着看佛像,到天黑的时候才坐下。当晚,因劳累烦热过度,一病不起。 胡充华得知后,不顾自己是皇太后的身份,亲自为父亲侍奉汤药膳食。 十二日,胡国珍去世,被追赠为使持节、侍中、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太尉公、同州牧,号太上秦公,加九锡,谥号「 ”文宣公”,葬以殊礼。 胡国珍临终时,语重心长地对胡充华说:「 ”你们母子要好好治理天下,争得万民拥护,国运昌盛。”胡国珍死后,与前妻皇甫氏的灵柩一起,由洛阳运回临泾县合葬。 胡充华:文武双全的奇女子 胡充华,本名胡仙真,在历史上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可与后世的武则天相比,她的一些执政理念,曾被武则天借鉴,并付诸实施。 《北史》记载,胡充华降生的时候,她的母亲看见卧房内红光照射,不知是什么征兆。胡国珍去问当时很有名气的术士赵胡,赵胡说:「 ”这是个吉兆啊,您的女儿有大贵之表,方为天地母,生天地主。” 因为家庭的缘故,胡充华幼年时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精通文墨,而且武艺高强,喜欢射箭,射得很准,可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女子。 成年后,胡充华进入佛寺为尼,在佛寺精研佛法,深通佛经义理。宣武帝元恪即位后,经人举荐,胡充华被宣召入宫讲佛道。 胡充华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口才又好,让宣武帝着迷,破例下诏封她为充华世妇(妃嫔称号),胡充华的名字即由此来。 北魏有个非常奇怪又残忍的惯例,为防止妇人干政,立太子时,要把太子的亲妈杀掉,所以皇后、嫔妃都没人愿意生子。但胡充华不这么认为,她宁愿一死,也要为宣武帝生一个嫡子以继承王位。 那么,胡充华成功了没有呢?请看下期。 下期关注 请看胡姓(13)。 特别致谢 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报料QQ:3386405712

  摘 要:大冶宗祠基本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宗族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但在装饰和某些特殊“组件”上又与大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宗祠建筑更多的世俗特性。

关键词:宗祠建筑;木雕;石雕;灰塑;供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91-02

大冶宗祠基本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宗族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但在装饰和某些特殊“组件”上又与大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宗祠建筑更多的世俗特性。大冶宗祠建筑中有着大量的装饰作品,品种繁多,其中由已木雕、石雕和灰塑为盛,内容大致分为日常生活、伦理教化、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花鸟虫鱼、书文楹联等。

一、木雕

木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如殷祖镇水南湾曹氏宗祠中,室内的门窗梁柱有许多雕刻作品让人叹为观止(图1)。这些木雕图案大多蕴涵吉祥含义,题材以民间传说、戏剧场景和一些传说的祥瑞吉兽为主。同时还十分注重装饰与光线的关系,让光线从天井射入,透过漏窗、门窗与木棂,来渲染空间气氛。

还有如刘仁八镇卢均受村卢氏宗祠的入口木构架横梁上的木雕纹饰(图2),殷祖镇余海庄余氏氏宗祠中的木梁上的木雕装饰,题材为凤凰和亭阁相映(图3)。

二、石雕

石雕在宗祠建筑中的作品随处可见,石雕窗框、抱鼓石、石雕的门联等,甚至下水池的下水口,也是精美的石雕。石雕艺人雕刻工艺精湛,奇妙的构思令人叫绝,其圆雕、浮雕、镂空透雕都有,造型风格简洁大方,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图4,图5)。

三、灰塑

灰塑是以石灰、细砂、牛胶为原料按一定比率混合而成的塑泥进行艺术塑造的一门艺术。大冶地区宗祠建筑的灰塑装饰中,主要用圆雕手法表现,并在背景上以浮雕衬托,一般都是装饰在雨挡和墙画上(图6,图7)。

四、供台与神龛

供台在本文中特指宗祠建筑中的供奉祖先牌位、供设香炉、蜡竿和摆放供品的供桌。供台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木质和石质两种,这两种类型的供台在大冶的宗祠建筑中都比较常见,因各姓宗族文化的差异因此各自的供台的造型差异也较大。

(一)石质供台

刘仁八镇的刘氏宗祠中的石质供台设置在此宗祠建筑的第三进中,供台的墙体宽约为5米,高约为35米,高未通到屋面,供台类型隔断将宗祠的三进分为两个不同功能的空间,前面用来祭拜先祖,供台后面用来存放物品,供台的背墙两侧各开设有一个门洞可通向供台的背面,门洞的上面开放有一个八卦形的洞口。门洞的上方和八卦形洞口的四周均绘有图案。

供台的正上方用灰塑的工艺写有“如在”两字,代表对先祖的哀思之情。“如在”的下面是用砖砌而成的一个内凹结构神龛,采用四个小红柱进行装饰,里面供奉着祖先牌位,神龛的上面用深色涂料绘制着双龙戏珠的图案,神龛的下面是石质的供桌,依稀还能看出上面绘制过图案,因为年代的久远,整个供台的下部都长满绿色的青苔,受损比较严重,但是整个供台的庄重感还是很强烈(图8,图9)。

还有殷祖镇塘下村卢氏宗祠中的供台也属于石质供台,供台的背景墙为建筑的外墙在供台的范围内很特别的呈弧形分布,在弧段内设有四颗小立柱,立柱之间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立柱的柱脚为莲花台状,并有彩色的涂料对莲花台进行涂染。

供台为长方形,在供台的上部有莲花瓣的雕刻花纹饰边,也用彩色的涂料进行的涂染,供台的下部雕刻分成三个方框,两侧的小方框内绘有仙鹤的彩色图案,中间的较大方框内的图案因年代久远,现在已经分辨不出图案的内容。另外在供台的底部装饰也有石质的花纹。

这种采用彩色图案装饰的建筑,在本次调查中仅仅只在这座宗祠中发现,其他宗祠中绘制的图案均为单色绘制(图5-10)。

(二)木质供台

木质的供台因为材质的原因,长期放置供奉祖先的烛火和等,限定了它保存时间的不易久远。但是木质供台因可塑性更强的因素,因此它比石质供台更加的精致和美观。

殷祖镇塘下村邹氏宗祠中的供台属于木质供台,其供台将木雕的工艺的表达的淋漓精致,在供台的装饰中各种木雕技术均有应用,各种祥瑞吉兽栩栩如生(图11)。

参考文献:

[1]李秋香宗祠—(乡土瑰宝)系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谢玉明著中国传统建筑细部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陶友松著老祠堂(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纳兰明珠的儿子有: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 1月19日),17岁入太学读 书,18岁中举,22岁考取进士,被康熙授三等侍卫,以后升二等侍卫,再升为一 等侍卫。他作为乾清宫侍卫,于皇帝左右,随侍扈従,由于才华出众,为皇上看 重,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纳兰性德17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 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纳兰性德又续娶关氏。纳兰性 德有三子,长子富格为侧室颜氏所出,次子富尔敦为卢氏所出,三子富森为沈宛 出。其孙名瞻岱。

揆叙,明珠次子,初为佐领、侍卫,后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擢掌院学士, 兼礼部侍郎,迁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鸡肋集》、《隙光亭杂织》、《后识》。因为立储问题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传遭指责。至雍正朝其身后名份又进一步被贬,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复。揆叙妻耿氏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继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 生耿氏。由于此种关系耿氏出入皇宫,上下以格格称呼。耿聚忠因忠于清王朝, 未従“三藩之乱”,被加太子太保衔得善终。

纳兰揆方为明珠三子,其妻为礼亲王代善曾孙和硕康亲王杰书第八女,是为郡主。 揆方作为和硕额附(郡马),其礼遇与公爵同。揆方夫妻双双相继而亡,留有二 子:安昭、元普。后经康熙命均过继给揆叙夫妇,并改名永寿、永福。

三皇五帝年表的简表

天皇氏地皇氏矩灵氏:地皇之妻,人皇之母人皇氏提挺氏通姓氏有巢氏:迁巢湖,尊称巢皇燧人氏:尊称燧皇,据说在位110年华胥氏:是伏羲与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