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人有没有后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3收藏

周树人有没有后代,第1张

有,是周海婴!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在他将出世时,许广平一度出现难产的迹象。当医生为此征求鲁迅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鲁迅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也许鲁迅认为这孩子是意外的收获,为了孩子的坚强,他对新生命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爱。海婴这个名字,鲁迅取自上海出生的婴儿这一意思。他对海婴的教育完全按照他于1919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尽量创造机会让海婴自由地成长,希望海婴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

鲁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周海婴承认,对名与利想得不多,看得很淡,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小时候,父母就教导他不能以名人的孩子自居。周海婴夫人马新云回忆说,1945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飞坊62号,与住在64号的周海婴是邻居。弄堂里的孩子们常在一起玩耍,大家并不在意周海婴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从不刻意去摆架子,孩子们彼此平等、感情融洽。

简历周海婴1929年9月生于上海,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现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曾任全国人大第四、五、六、七届代表,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委员等职。

即便是相同的人生起点也能够塑造截然不同的遭遇和结局。民国时期曾经亲密无间的周氏三兄弟,最后因为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不同的选择而渐行渐远。他们日后无一不在当时 社会 留下浓墨重彩的笔触,可 后世的评价和个人的结局 ,似乎早已给出了命运的答案。

他们即是民国时期 生长于绍兴地区的周氏三兄弟 。在人生最初的阶段,他们拥有完全相同的成长经历。可光阴流转,他们都变换了模样。老大周树人便是如今家喻户晓的文豪鲁迅先生,他也是三兄弟中名声最盛的一人。

老二周作人,曾被誉为民国散文第一人,文学造诣无人能出其右。令人惋惜的是,他终是因为糊涂的选择走向了人生的歧路。虽然鲁迅名满天下,而老三周建人相比两位兄长似乎少有人知,不过最圆满的还是他。

鲁迅先生 若是称其为人尽皆知似乎也绝不为过。事实上,作为周氏兄弟中最有名望的一人,从来都是当之无愧的。鲁迅原名周树人,早年间与两位兄弟一同生长于绍兴周氏家族。

相传周家在清朝乾隆时期最为兴盛,一度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可惜的是,随着 社会 变迁,原本人丁兴旺的周氏家族势力日渐衰微,在鲁迅出生之时,早已不复当年光景。

鲁迅先生和老二周作人年龄相仿,早年间的家庭生活也大同小异。鲁迅先生从一开始拜读于当地的私塾"三味书屋"起,又先后奔波流转于各地求学,最终 东渡日本进行深造。

正如今日广为人知的事实,鲁迅先生在外学医,之后因为国家危难 弃医从文 ,于1909年间正式回到祖国。鲁迅此后也开始以教员身份定居生活。

能够给 社会 带去光明的存在,必然也同样有着无人能及的顽强意志。1918年是鲁迅首次走向大众视野的开始。《新青年》上正式刊登了 历史 性著作 《狂人日记》。

一时间,国内外的文坛开始为之轰动,鲁迅也正式迈向了自己人生的全新篇章。遗憾的是, 仅仅一年后鲁迅就与老二周作人分道扬镳 ,其中的缘由则多是耐人寻味了。

此后,鲁迅先生更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经由他的笔下,当时 社会 的黑暗表象显露无疑,民众也逐渐接受和认可了这位无人能及的当世文豪。 鲁迅先生最终名满天下,却没能够迎来新时代的曙光 。1936年,积劳成疾的鲁迅倒在了黎明前夕,同时也有万人悲痛送行。

若是鲁迅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而受人敬仰,那与他有过几乎相同经历的老二周作人则更多是令人唏嘘感慨。

实际上当年伴随鲁迅先生一同前往日本学习的人中就有周作人,不过他选择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毫无疑问的是,日后周作人也放弃了原本进修的专业, 专心投入到了文学领域的创作之中。

鲁迅回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1年,周作人也带着自己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返回故乡。起先,他也为了维持生计做起了教师。同时,在鲁迅的影响下,他也没有放弃继续从事着文学创作。

相比鲁迅先生澎湃而激烈的文字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大多饱含着充沛的中外古今的文化素养 ,一时间受到了众人追捧。可不久后,他便与兄弟产生矛盾,开始了独自居住。一个草率的决定和错误的抉择多数时候将 影响半生,甚至无可挽回

周作人此后的一个选择,将他的人生轨迹尽数偏移。抗战期间,国内 社会 矛盾四起,周作人却因为个人的欲望选择了参与出席日本人和伪政权人士组织的会议。更令人不齿的是,他竟来到汪伪政府任职, 坐实了汉奸之名。

经此一事,他在被判处14年刑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勉强凭借翻译身份留在北京。直到动荡时期,他又因为早年经历受到百般折磨,最后在抑郁消极中离开人世。

虽然鲁迅举世闻名,但他的人生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而默默无闻的老三周建人,人生反而更圆满。实际上, 周建人的遭遇和他个人的选择关系很大 。早年间同样迫切求学的他,因为不舍家中老母就决定留在老家自学长大。因为没有两位兄长的才学,周建人早年的成长经历也颇为平淡。

在长久的平凡生活中, 鲁迅的文字和精神影响一直是周建人心意所向 。他始终对大哥鲁迅先生的作为抱有同感,在1921年间也受到鲁迅推荐到上海从事编辑工作。同时,有着进步思想的他也长期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直到1948年,周建人正式加入了我党。

能够坚守内心追求的人,必然也能收获旁人无法企及的生平。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周建人又先后参加了第一次政协会议和担任中央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的职务。1958年, 周建人正式担任浙江省长一职 ,此后也同样身兼要职数年,为新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官至副国级,享年96岁有余。

不同的选择虽然看似不能决定长久的未来,但在个人的人生走向之中却是举足轻重的存在。 世人往往感叹岁月蹉跎,却不曾设想其中承载了多少难以倾诉的遗憾。 若要人生趋于圆满,除了命运的摆布,更加重要的还是如何走好未来每一步的决心。

分别是大哥鲁迅(周树人),二哥周作人,三弟周建人。

鲁迅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二弟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翻译家、思想家、诗人,中国民俗学开拓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三弟周建人,是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由于他没有正式入过学,也没有出国留学过,周建人的文学成就比不上两位哥哥,但他在政治上的高度远比哥哥们高。

鲁迅先生的经典语录:

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2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3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4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

周树人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周作人

作者简介:

周作人 (1885~1967)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此时直至40年代所写的散文,格调 “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影响日益缩小。 抗日战争爆发后,居留沦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1945年以叛国罪被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另有多种译作。

周 建人

周建人(1888—1984年)字松寿,又字乔峰。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1920年入北京大学攻读哲学。早年从事生物学的研究。1921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东方杂志》、《妇女杂志》、《自然》杂志编辑、撰稿人。1023年任上海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大革命失败后,曾为鲁迅与中国***人的交往担任通信联络及掩护工作。 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任生活书店、新知书店编辑。 1945年与马叙伦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任中央理事。 1946年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1948年加入中国***。1949年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副省长、省长,民进第三至五届中央副主席和第六、七届中央主席,民盟第三届中央常委。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1984年 7月29日病逝于北京。著有《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生物进化浅说》,译有达尔文《物种起源》。

周树人有没有后代

有,是周海婴!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在他将出世时,许广平一度出现难产的迹象。当医生为此征求鲁迅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鲁迅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