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大名将分别是谁?他们人人都能和岳飞比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3收藏

南宋四大名将分别是谁?他们人人都能和岳飞比肩?,第1张

公元1279年,北宋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统治,继之而起的南宋在风雨飘摇中接下了所剩的半壁江山。但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停下脚步,饮马黄河不再是他们的追求,转而将眼光投向了长江,不知道自己的马儿能否饮得惯南方江水。

在此危急时刻,南宋诸将挑起了保卫大宋江山的重担,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且极具故事性的名将岳飞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三次投戎,收复建康,两度北伐的壮举家喻户晓,被十余道金牌召回的故事也让我们扼腕叹息。

但我们可能不熟悉的是,与岳飞共同担起扶保大宋的也有其他几位将领,他们的故事也同样精彩,金兀术面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发出了“我太难了”、“真心打不过他们”的感慨。

韩世忠,字良辰,延安(今陕西延安)人。他生于北宋哲宗时期的元祐四年(公元1090年),当时的大宋王朝北有契丹、女真,西有党项,南有吐蕃、大理,民族矛盾所发展而成的政权冲突不断,韩世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士兵逐渐崛起,成为之后独当一面的卓越将领。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频繁举兵入侵宋境,宋廷为了保障西北边陲,遏制其拓疆封土,多次集结部队或进攻或防守,双方展开了近百年的攻防战争。及至南宋,镇守西北边陲的将士已经饱经战事,经验丰富,与其他边镇地区部队的战斗力相比十分强悍,诸多将领也通过西北战事的磨练迅速成长起来。其中韩世忠的出现最令人侧目。

在西北地区尚武的环境下,韩世忠自幼已经习得一身好武艺,参军后较量武艺,独有韩世忠能用铁胎弓贯穿金石。在银川之战中韩世忠初露峥嵘,面对西夏的主力部队,韩世忠率所部死战,见敌军阵中有"一骑士甚武",询问后得知是西夏驸马,于是跃马斩其首。虽然此次战功被上级压下不报,但两宋相交之际最不缺乏的就是机会。

此后韩世忠在对西夏作战中逐渐以军功得到提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青年将领,受命转进东南平定方腊起义,并活捉方腊,虽被抢功但好在有同僚向朝廷申述,升任承接郎。

南宋建炎三年,金兀术南侵,高宗南逃,韩世忠被任命为浙西置制使,在各路宋军尽皆败退的情况下,韩世忠率军退保江阴(今江苏)、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并在镇江东面长江上的焦山寺设下埋伏,目的旨在截断金兵归路,三月金军北返至镇江,韩世忠伏兵尽出于黄天荡,他亲自披甲上阵,夫人梁氏也身穿戎装擂鼓助阵,奋力冲杀之下,活捉金兀术女婿,困金军于黄天荡,但由于韩世忠所率水军皆是大船无风而不能动,金军趁无风时发动火攻,逃出生天。

黄天荡之战可以说是韩世忠极为出彩的一战,以八千孤军硬撼十万金军,虽未全歼但也围困其一月有余,是南宋政权建立以来的首次给予金军的严重打击。就整个大的战略层面来说,极大地振奋了这批南都君臣和军民士气,也证明了宋军确有大规模会战的实力,使得金军南下灭宋的计划破产,宋金之间转而进入了相持阶段。

如韩世忠一样,南宋初期活跃在抗金前线的多是出身于西北或北方的将领,他们多是从下级军官积累军功一步步成为威震一方的军事主官,享有威望,其中刘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锜,字信叔,德顺军(今属甘肃)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将门世家,其父亲刘仲武是北宋泸川军节度使,在当时对抗西夏、吐蕃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刘锜自幼"慷慨深毅,有儒将风",长自军营的他常随父亲在如今的甘肃临洮、临夏一带抗击西夏入侵,这些经历都给尚处于少年时期的他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可惜有志报国却遭逢北宋亡国,宋廷的政治重心向南转移,刘锜此时也告别了故土随家南迁。

高宗即位后,任命刘锜为陇右都护,差知岷州(今甘肃岷县),是南宋的西北边境,承担着西北地区的重要防务,在此任职期间,刘锜多次击败入掠的西夏军队,当时百姓常呼喊"刘都护来"则幼童噤声。

后来宋廷为了牵制金军南下,在西北地区开辟对金战线。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张俊在富平集结宋军与金兀术对峙,时任泾原路经略使的刘锜身先士卒,带领所部士兵冲入金军阵中,重创金军一度包围金兀术,但因张俊指挥不力导致富平之战以宋军全线溃败告终,刘锜也因为部下投降而受牵连被贬绵州(今四川绵阳)。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刘锜被重新起用为宣抚司统制,继续在西北前线抵御金军。恰逢朝廷使者从蜀中返朝,高宗听闻刘锜战绩后先后下诏三次召刘锜入卫,授予其带御器械、江南东路马步军副总管等职,后掌握宿卫亲军,随高宗亲征,又接管了被罢官的行营前护副军都统制王彦和侍卫亲军马军司公事解潜的军队,从此刘锜开始拥有了独立成军的资格。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在宋金形势对宋有利的情况下,宋高宗坚持议和。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根据双方议和所商定的内容,刘锜受任东京副留守,奉命率部前往顺昌(今安徽阜阳),但途中传来金军毁约南侵的消息,金军在金兀术的统帅下直扑顺昌,想要渡过淮水南下灭宋,刘锜闻讯后立即带领先头部队急行军至顺昌,此时作为顺昌屏障的东京、亳州等地已经失守,顺昌城加上刘锜带来的部队不足两万。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军,刘锜下令"破釜沉舟"并将家眷接入城中,表示全家与顺昌共存亡。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刘锜主动出击屡次打败金军,引得金兀术亲自提兵十万包围顺昌。但刘锜沉着应对,用激将法诱使金兀术冒进,待其人困马乏之际突袭金军,之后又日夜劫营,使金军疲于应付,最终熬不过黯然撤军,所留辎重堆积如山。连金人自己都说顺昌之战是与宋人交战十五年未尝有如此败绩,甚至盛传宋军是有外国鬼兵相助,金人一度"震恐丧魄"。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二月,金军再次进犯,刘锜率主力驻扎柘皋,待其余宋军会师后,分兵三路同时渡河,率先攻入金军阵中,金兵一见刘锜到来,争相溃逃,从此金兀术不复南下。

还在刘锜负责西北边防事务之时,曾经与另一位南宋名将共事,他就是镇守蜀地的吴玠。

吴玠,字晋卿,不出意外也是出身西北,是顺德军陇干(甘肃静县人),北宋末年加入泾原军,在徽宗政和年间,因作战勇猛,多次抵御西夏进犯,成为低级军官。在随军平定方腊起义后,官至泾原第十将。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累功进至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不久金军叩关,吴玠率军迎战,将金兵打得狼狈而逃,连金军主帅之一的撒离喝都被吓哭,获得了"啼哭郎君"的称号。

同年九月,宣抚处置使张俊调集宋军展开富平之战,在战前和战事之初,吴玠都建议凭借西北地利据险而待敌军疲敝,再一举歼灭,可惜此时的吴玠人微言轻,无人肯听他的良策,致使金军接连攻破五路宋军。

此时吴玠收集溃兵于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意图死守,部下有人建议应继续撤至汉中,吴玠表示"敌不破我,讵敢轻进?吾坚壁重兵,下瞰雍甸,敌惧吾乘虚袭其后,此保蜀良策也。"于是吴玠部列栅死守,将金军拖在和尚原,不仅使得金军不敢南下汉中,也保全了凤翔不受侵扰,当地百姓感念吴玠,连夜送粮给吴玠,吴玠按市价给钱,百姓更为感动,不惧金兵拦截和连坐之法,冒禁送粮,如此使得吴玠部坚持数年,而此时的他已经与朝廷失去了所有联系。

此后金军不断冲击和尚原都被吴玠率部击溃。但金兵还不愿放弃,后因为和尚原孤悬于外,吴玠命令其弟吴璘率部修缮"杀金平",以作为仙人关屏障。

绍兴三年(1133年),金兵攻占金州,当地守将传书在仙人关的吴玠火速来援,吴玠急行军一天,跋涉三百里,并赠给金兵黄柑"聊用止渴",恰巧统帅这支金兵的正是"啼哭郎君"撒离喝,吓得他用手杖杵地抱怨吴玠进兵如此神速。宋金两支军队在饶凤岭展开厮杀,因有小校投敌,吴玠被迫率部后撤,后吴玠认为"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便返回仙人关把守,但金军不知吴玠返回,率部偷袭仙人关,被吴玠撞了个正着,摔落山崖上千人。

几经交手后,在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金兀术率军正式进攻仙人关。

仙人关大战一触即发,此时身为吴玠弟弟的吴璘在此战崭露头角。

仙人关大战开始前,吴玠就凭借万人抵挡凿山开道的金兵,让吴璘有机会从七方关轻装速进,打破金兵包围圈,与吴玠会和。

仙人关大战开始后,金兵进攻势头凶猛,吴璘拔刀严令"死则死此,退者斩!"话音未落金兵分两路又杀上前来,吴璘率精锐士卒左右穿插"随机而发",此时宋军疲势稍显,吴璘率兵急屯第二道防线。金兵乘胜紧逼,面对身穿重甲,鱼贯而入的金兵,吴璘下令部队用弩箭轮番射击。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金兵登上关隘。

之后,吴玠命人率援兵赶到,吴璘趁势杀出,接连取胜。自信定能破关的金兵在仙人关下一再碰壁,深感吴玠、吴璘所部"终不可犯",只好退走。后吴玠病重卒于仙人关,吴璘受任继续防守西北边陲。仙人关之战后,宋廷与今和议,想要废除仙人关,吴璘据理力争,加之朝臣之中的也有人反对,认为是屯粮所在,不得轻易罢废,于是朝廷恩准吴璘派兵继续驻防。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人背盟南下,高宗命吴璘率陕西各路军马拒敌,面对有将官提出的退保仙人关的方案,吴璘坚决主张出战,面对金兵骑兵冲锋,吴璘选择以骁骑对冲将其击败,又迅速扩大战果攻下扶风,老冤家撒离喝亲自披挂上阵,但看到吴璘所部严整,发出一句"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的感叹后,引兵退回。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当时的金主完颜亮出兵进犯西北,此时已经年过花甲的吴璘再次披挂,支撑病体重登仙人关,先后收复商州、河源州、大散关等地,又派儿子节制军马于瓦亭击败金兵,生擒金将耶律九斤。之后亲自督战仅用八天时间收复德顺,又接连收复会州、熙州、巩州等十三州、军,但这些战果都在之后的和谈中被迫放弃。

最终吴璘在死前上表恳请朝廷不要放弃四川后溘然长逝,时年六十六岁。

那曾经是屈辱的年代,也曾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初三日,在“收复失地”的口号下,金国都元帅兀术尽起四路大军,向南宋发起了新一轮的战略进攻。

攻势之初,由于宋廷上下毫无准备,致使开封(北宋国都东京)、洛阳(西京)、商丘(南京)、长安、凤翔等重镇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尽陷敌手。受此鼓舞,兀术亲率十大万大军向淮西反向发展胜利。然而,这位金国名将没想到,他的好运在一个叫顺昌(今安徽阜阳)的地方戛然而止!在这里,兀术使劲了浑身解数,却丝毫奈何不得这座城不坚、池不深的小城。

在顺昌击败兀术的人,正是刘錡!

刘锜(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静宁)人,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刘锜少年投身军伍,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其勇武之名连敌国的妇女儿童都知道。作为新任的东京副留守,刘錡尚在赴任的途中即接到了金人南下的消息。他判断兀术必然要首先占领东京,再而进攻顺昌。据此,刘錡果断进驻顺昌,准备在此阻止金军。

在接下来的那段日子里,刘錡凭借手中所拥有的“三大法宝”,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金国名将兀术。而这三大法宝就是:

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这支军队就是著名的八字军。

南宋立国之初,高宗皇帝赵构非但不思收复失地,反而一再向南逃迁。在这种国将破,家将亡的时刻,黄河南北的忠义之士挺身而出,勇敢地抗击金军。这些人多来自社会底层,像农民,溃军,小商贩,乃至僧人道士,“全民皆兵”。这些抗金义军得到了主战派著名将领李纲和宗泽的大力支持,不但发给他们钱粮,武器,还把部分人马编为正规军队。在这一背景之下,王彦和他的八字军脱颖而出。

王彦(公元1090-1139年),字子才,上党(山西长治)人。自幼读书练武,武艺超群,曾任过都统制一类的军官。靖康之难后,王彦的家乡太行山被金人占领。由于他此前在北宋末年的抗金斗争中表现优异。因此在1127年中,李纲派遣王彦率岳飞、张翼、白安民等七千将士渡过黄河,一举收复了金军占领下的新乡。在金军重兵反扑之下,王彦为保存实力,率领余部辗转退入太行山中继续战斗。由于王彦坚决抗战,金人对其非常忌惮,出了很高的赏格要活捉之。作为回应,王彦部下在自己的脸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八字军因此而得名。

由于八字军将士作战勇猛,打得金兵心惊胆寒。据说,一位金军元帅曾召集手下开会,商讨如何尽快消灭八字军。这些人吓得一齐跪,哀求不要与之交战。就这样,八字军很快赢得各路义军的敬重。很快,两河忠义民兵首领傅选、孟德、刘泽等率所部十余万人来附。随后,八字军以太行山为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金军的南下。后来,王彦被主战派大臣张浚推荐做了前军统制,带领部分八字军转战川陕地区。其余部队则由刘錡节制。

这次刘錡北上赴任东京,所带的一万八千人正是这些八字军将士。他们,成为这位名将赖以击败兀术大军的先决条件!

一个足智多谋的守城专家:这个人就是顺昌知府陈规,一位防御战大师!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山东安丘)人。早年曾研习《孙子兵法》,并谙熟公输般“九设攻进之机,墨子九拒之”的典故。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陈规出任德安府安陆县事。不久,金军大举南侵,迫近江南。由于德安为南北要邑,陈规决心以此为基地,抗击金人。为坚守德安城,他全力改造城池,创制管形火器,改进抛石机……不久,大股溃军九犯德安。陈规率军“九攻九拒,应敌无穷”。当时中原板荡,唯有德安城岿然不动。战后,陈规因功升德安知府及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史。后又改任顺昌知府。刘錡进入顺昌后,曾对陈规直言“城中有粮,则能与君守”,得到的答复是“城中有粟数万斛,勉同为死守计”。

事实上,陈规不仅为刘錡解决了“粮草先行”的问题。陈规更认识到,对于并不坚固的顺昌而言,若全面整饬既费时又耗力。为此,他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巩固:

首先,着力打造一道包括羊马墙、外濠、主城墙、里壕、里城在内的多层防御体系,从而扩大了小城顺昌的防御纵深。

再就是,将城池攻防战的要点——城墙予以重点加固。很快,原本为直角的城墙被削成了圆弧形以增大石炮的跳弹率;曾被敌炮攻击重点的角楼也不见了;在原本低矮的女墙内增修一道8尺(约2米5)的平头墙以保护守军不被敌箭射中;女墙上方悬挂笆篱等编织物以缓冲石弹的冲击力;在女墙和平头墙之间横贯的三道横木用以迟滞登城敌军的推进速度;将城门由一道增加为三道,城门外均筑有护墙;以前一门一楼的城楼也改变成了三重门两层楼的布置,这样宋军站在最高一层城楼,能够尽情发挥弓矢的远射优势。

第三,以炮对炮。在城内配置大型石炮,城头设置炮兵观察员以随时校正弹着点。

陈规的努力不仅增强了顺昌城的防御稳定性,更为主将刘錡在进行战斗决策时增添了一项战术选择。

一种致胜战法:依城野战、以攻代守

有了充足的粮秣和稳定的城防之后,很多人很自然地认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比较稳妥的战法就是:收集中兵力坚守城池。这种主张毕竟符合当时一般军人的做法,那时候的金军具有很强的机动性,但攻坚能力弱,其惯用战术是通过在野战中发挥骑兵的高速冲击力来击败对方;而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则经常依托城寨营垒进行后发制人的防御作战,以强弓劲弩和石炮等“远程火力”来击退来犯之敌。

出人意料的是,刘錡并未选择种稳妥战术,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战法:依城野战、以攻代守。

五月二十五日,金军悍将韩常和翟将军统兵渡过颍水屯驻距城30里的白龙涡。刘錡趁其立足未稳,派兵夜袭其营,斩获甚众。二十九日,三万多金军再次逼近顺昌。刘錡敏锐地捕捉到金军一大疏漏:虽来势汹汹,其营寨却不牢固。一番思虑之后,刘錡索性大开城门,搞得多疑的金人不敢轻举妄动。他还设法诱使金兵纵矢,从而缴获大量箭簇。当金人渐显疲态之际,城中宋军在“远程火力”的掩护下,猛打猛冲。狼狈不堪的金军向颍水溃退的过程中,多落水中溺死。六月初二,刘錡侦知金军已移驻城东拐李村,遂派骁将阎充率锐卒五百趁雨夜再次偷袭金营。这些人“折竹为叫,电闪则击之,电止则伏之”,见辫发者就砍。混乱间,金军自相攻杀,“积尸盈野”。天明后,金军残部边向后败退边向兀术告急。

首战失败彻底激怒了兀术,他亲率十万大军赶往顺昌。很快,宋将曹成等人前往金营诈降,诡称刘锜是个“只图逸乐,不懂战守”的纨绔子弟。兀术信以为真,加之眼见顺昌城垣简陋得简直能用靴尖将其踢倒。于是,他将攻城的鹅车、炮具等重武器留下,只率步骑兵轻装前进。六月九日清晨,金军趁天气凉爽发动猛攻,宋军坚守不战;待到午后酷暑难耐,金军力疲气衰,全线出击的宋军一举攻入敌营。人饥马渴的金军在败退过程中,许多人马又因食饮被宋军下过毒的水草而倒下。其后几日,金军移驻城西,欲施围困之计。然逢日大雨,夜袭又屡屡被宋军。战至十二日,不胜其烦的兀术率军退回开封。至此,顺昌围解。

就这样,刘錡凭借八字军的战斗力强劲、守城专家陈规的倾力相助和积极主动的战术,最终以不到两万人的兵力一举击败了十万金军。

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和岳飞。

靖康二年(1127)正月,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拘于金军军营,二月二宗被废为庶人,北宋由此灭亡。

幸而赵宋血脉,在宋高宗赵构身上得到延续。

而这位开启了赵宋"偏安一隅"历史的皇帝,其实在为帝时,创造了赵宋的一次"中兴"。而这四位将领,从烽烟里逐渐成长,最终成为南宋的重臣。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四位大将中我们不太熟悉的张俊和刘光世两位。

张俊,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张俊出身极其普通,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六岁的张俊便参军,成了一名弓箭手。宋徽宗末年时,张俊先后参与了镇压京东、河北起义军的战斗,然而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直到政和六年(1116),在参与了征讨西夏的仁多泉的战争之后,张俊才被提拔为授承信郎,成为最低等的武官。

然而这次提拔,并未成为张俊飞黄腾达的序幕。直到十年以后,即靖康元年(1126),张俊才开始崭露头角。这年 ,金兵围攻榆次,宋军将领不幸战死,宋军危在旦夕。而此时,张俊带领手下的数百人,迎难而上,斩杀了敌军五百余人。这一次猛攻,让张俊一炮打响,成为宋军将领眼中的可用之才。

同年,张俊便再次在东明县城立功,随后因功升任武功大夫。年底,张俊随信德(今河北省邢台市)知府梁杨祖投到赵构麾下,被任命为元帅府后军(一作中军)统制,开始了他在赵构手下拼杀的岁月。在北宋灭亡之前,张俊就官至拱卫大夫。北宋灭亡后,他也成为了首先拥立赵构为新帝的重臣之一。此后,张俊为赵构驰骋于江淮,平定叛乱,阻挡金军,为南宋争取到了宝贵的立足之机。

刘光世,字平叔,镇海节度使刘延庆之子,保安军(今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人。刘光世受父荫庇,初任三班奉职,后历任领防御使、郎延路兵马都监、耀州观察使、鄜延路兵马钤辖、奉国军承宣使,一路走进高级武官的行列。

然而在辽攻南京时,本该率军到达的刘光世却迟迟不到,致使宋军大败,刘光世本人也因此被贬官。之后他又因镇压河北一带的起义军有功,恢复了领承宣使的官职,并升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然而刘光世在南宋的种种表现,简直像极了南宋末年的"常败将军"范文虎。刘光世虽然在面对起义军时还算有所作为,然而他对上金军,就像老鼠见了猫,能躲就躲,跑得甚至比平民还快。可是他极其善于经营人际关系,顶着一头的罪过,还一路升职,官至宣抚使,先后驻守池州和南京。也正是如此,刘光世到底能不能被列为"中兴四将"之一,至今仍存有争议。

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系列6——皂角林之战

南宋的中兴,主要靠韩世忠、张浚、吴玠、吴璘、岳飞等一系列忠臣武将,以及死去的“5大保卫战”英烈们。然而,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说,他们只是自己手中的一颗棋子,需要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流血牺牲,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解甲归田。这,就是南宋的悲情英雄。

中兴四将图

“绍兴和议”以前,岳飞等黄金一代都是赵构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但“绍兴和议”一签订,他们便成了赵构的心头大患。主动交出兵权的相安无事,继续坚持北伐的则成了刀下冤魂。总之,南宋中兴的黄金一代,就此谢幕。

能打的倒是被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战事再起,谁又来撑起南宋的江山呢?果不其然,20年后,金国发生了巨变,狂人海陵王完颜亮篡位称帝,他一改和宋和平共处的政策,大肆动员国内极端分子发动战争,企图全面灭宋。

海陵王

南宋朝廷这边一收到消息,马上紧张起来,战争一触即发,但放眼望去,还有谁可以替他们守卫国土呢?

吴璘还在,但他要镇守川陕;

杨沂中还在,但他才被罢了兵权,正在家里养老;

李显忠还在,但这个人背景复杂,不是很放心;

刘锜还在,不过他的身体状况让人堪忧。

其余的,就没几个拿得出手的。这个时候,南宋统治者们才又想起当初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兴之将。

经过一番筛选,没办法,最后还是只有启用老将刘锜,即使他的身体已每况愈下。

刘锜

老将出马,一个抵俩,完颜亮在部署作战计划的时候,大家听说镇守淮东的是刘锜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敢主动请战进攻这一路。因为在20年前,就是这个刘锜在顺昌之战中,将金国名将金兀术的拐子马和铁浮屠交代在这里,参加过那场战役的金军一看到刘锜的旗号,就会不寒而栗。

果然,刘锜镇守的淮东这一路固若金汤,但淮西被金军迅速打穿,守将王权不战而逃,长江防线告急。

赵构吓得不轻,赶紧招刘锜回防长江防线,皂角林之战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完颜亮命令万户高景山率军来争夺长江沿岸的瓜洲渡口,刘锜派大将员琦前往阻击,双方在皂角林这个地方发生正面交锋。

皂角林之战

刘锜的军队从打西夏的“铁鹞子”开始,就善于同骑兵作战,后来又和拐子马、铁浮屠交战,积累了很多克制骑兵的战法,可以说:刘锜就是骑兵的克星。

此战,高景山战死,金军大败,灭宋的气势受到了严重地打击。刘锜虽然没有亲自参战,但只要他在,就是宋军的定海神针。

不过最终挽救这场危难的却是南宋的一个文官,他在采石矶一战大破海陵王主力,使得海陵王陷入内忧外困之中(完颜亮的堂弟完颜雍在后方称帝),最后被自己人发动兵变杀死。一场浩劫戛然而止,而挽救大宋的这个人,他的名字叫——虞允文

虞允文

不久后,自信心不断膨胀的南宋朝廷北伐之声甚嚣尘上,宋高宗宣布退位,为北伐让路。不过,强撑着身体打赢这场仗的刘锜却病逝了。

没有了名将光环的宋军,他们能打得过金军吗?

抗金名将有:

1、岳飞: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2、韩世忠:

韩世忠,字良臣,自号清凉居士,延安府绥德军人 ,南宋名将、词人,民族英雄,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3、刘光世:

刘光世,字平叔。保安军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兴四将”之一,镇海节度使刘延庆次子。宋徽宗时,刘光世奉命镇压河南叛军张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靖康初率部戍边,败夏兵于杏子堡。金兵大举南侵,与韩世忠等共守江南,屡立战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

4、杨业:

杨业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归顺宋朝,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5、刘锜:

刘锜自少随父征战,宋徽宗时为閤门祗候。南宋建立后被授为陇右都护,多次战胜西夏,颇著威名。之后受名臣张浚提拔,参与富平之战。又扈从宋高宗,两任权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绍兴十年,在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将完颜宗弼军,并派兵协助岳飞北伐。

史称:“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顺昌之战,在历史上是最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一,影响非常大。传说,刘锜之所以能赢,是因为用熟豆喂马杀敌,施展妙计取胜的缘故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传说中,刘锜顺昌大捷的妙招非常有趣。金军远途而来,都没有用早餐,无论是士兵还是马匹,都非常饥饿,刘锜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将黄豆煮熟,装入竹筒中。待金军铁甲兵与宋军交战时,宋军趁机把装有煮熟的豆的竹筒,扔在金马前,竹筒圆滚滚,滚得到处都是,对面一大片的马匹,都低头在寻找面前的黄豆吃。此时,宋军用刀砍马腿,金骑兵的马被砍倒,再加上大量的竹筒绊倒,所以金兵马成片的倒地,一时丧失了战斗力,这就是刘琦顺昌大捷的绝招。

很多人听了刘锜顺昌大捷的绝招后,都会啧啧称叹,趁机再想象一下,许多马因为饥饿低头,被砍腿的画面。其实经过专家勘测之后,就会发现传说特别假。战争中,所有的士兵都如同棋子一样,受将军的统领,军马怎么会如此容易受制,不听训练人指挥呢?

考古专家也找到了许多证据。比如:山西侯马董海董明金墓,出土十余幅金朝士马交战雕砖,雕砖头上明明就有“马嚼环”。马嚼环是什么?就是勒在马口里的小铁链,也称“马嚼子”,骑手一拉缰绳,马嚼子就被拉进马嘴巴里,骑手就可以用来控制马匹的行进速度或者让马停步。不同的马,还配用不同的口衔。《金瓶梅词话》也有记载:“王婆向前一把手把马嚼环扯住。”看来,不仅仅训练员可以牵制马,就算是外人,只要扯住了马嚼环,就可以控制匹它。

一匹马戴上了马嚼环,可以说,任何可口的食物,都吃不到嘴里。

如果说句更直白的话,那么粗的一根铁棍子,横放在马的嘴巴里,金兵的战马还能吃豆子,这完全是在不负责任地乱说。

也有人说,金兵的战马饿了,被地上的豆子吸引不成吗?你当金兵的马鞭子是吃素的吗?

既然“打假”完毕,下面就可以了解到顺昌大捷的真实情况了。“顺昌之战”是南宋初抗金重要战役之一,也是由著名抗金将领——刘锜指挥的这一战斗,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城邑防御战争。

当初金兵南下,朝堂之上的皇帝,只想和金兵签订和平赔款合约。金兵也想不动一兵一卒,就悄悄地拿下宋朝,所以当皇帝真的和金兵签下了合约之后,金兵则继续顺势南下……岳飞的孙子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对金军装备这样写道:“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又号铁浮屠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1140年,金兀术金军占领东京汴梁之后,向南进发,此时的宋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岳飞、刘锜等人却不愿意束手就擒,纷纷的带领能人异士,还有勇猛的将士抵抗。顺昌之战,正是刘锜大胜金兵的高明之处。

顺昌之战的兵法、指挥、士兵状况……都是兵法里值得借鉴的顶级技巧,过程也是精彩绝伦。整个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40年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一日,历时6天,经过三次战斗,刘琦先将所以精力,都放在击溃金军的前锋部队上,又声东击西,果然,金军的前锋部队被战败后,军心略有溃散,而刘琦部下反而拥有了信心。第二阶段从六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历时6天,刘锜率全城军民,与金将完颜宗弼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决战,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顺昌之战传说的真假,其实也反应了一条真理——两强相遇,勇者胜,一力降十会是“主菜”,阴谋诡计只能是“配菜”。是的,兵法和计谋并不是教会人去投机取巧,真正有勇有谋的人,也要学会利用种种的条件,去发挥自己真实的实力,而纠结于“阴谋诡计”的人,一定难以干成什么大事。不少历史故事是毒鸡汤,害人不浅。

南宋四大名将分别是谁?他们人人都能和岳飞比肩?

公元1279年,北宋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统治,继之而起的南宋在风雨飘摇中接下了所剩的半壁江山。但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停下脚步,饮马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