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赛之风的抚州采茶戏是怎样发展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2收藏

迎赛之风的抚州采茶戏是怎样发展的?,第1张

江西抚州采茶戏,是在茶灯戏的基础上,汲取抚州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抚州地区历来新春灯节及秋熟迎赛之风甚炽。

明代末期,茶灯戏从赣东传入抚州,在东乡进贤两县,与花鼓采茶灯汇合,进入临川、崇仁诸县,茶灯戏与竹马戏等穿插表演。

清代《东乡县志》即有记载:

元宵好事者或伴龙灯马灯桥灯诸名目,杂以秧歌采茶,遍行进村,索茶果食,正月尽乃罢。

清代初期,抚州诸县连遭火灾,民多流徒。不少难民以卖艺为生,其茶灯戏大量移植外地剧目,脱离灯彩搬上舞台,组成了三角班,演出富有抚州地方特色的单台戏。

三角班的发源地,在歌舞灯彩繁盛的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交界的多山地带。

清代乾隆《临川县志》记载:

崇仁、乐安、宜黄、临川之间多山,四方游丐据以为穴……此逐徒彼,彼逐徒此。

初期的抚州三角班,角色通常是一旦一丑,再加上锣鼓或二胡手一个坐堂,演唱单台戏和小戏。所谓单台戏,即由一人登台演唱,唱词直接来自民间小曲。

单台戏初期的演出形式是:开台前要“拜府”或称“十拜”,演出中间要“打彩”,演出结束时则要“谢台”或称“谢彩”。

单台戏中,除沿用大量的民歌小调外,又创用了一种四句三韵式的单台调,并成为单台戏的基本唱腔。这一时期的小戏剧目,大多采用外来的对子戏。

另外,还有一种“板凳戏”,即自拉自唱的艺人坐唱,经常活跃在茶楼酒肆、村户人家之中。通过他们又促进了三角班的广泛流传和艺术上的提高。

清多康熙至乾隆年间,抚州三角班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传播。增加了小生行当,单台调也发展为上下两句结构,并派生出反弦单台曲子“会母调”,表现能力大大丰富。

清代末期,抚州三角班开始向半班发展。这时,一些艺人去宜黄拜师,学习宜黄戏的表演,并购置服装道具,搬演宜黄戏的袍带正戏。

班子成员有时增至七、八人,角色增加了花脸行当;唱腔中加入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乐器伴奏,又引进了川调。这种新型的三角班逐渐取代了当时正在衰落的抚河大班,活跃于农村小镇。

1934年,崇仁航埠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带班从宜黄来到临川,成立了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班。此后,职业班社相继成立,半班便以临川中心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此时,长期在抚州地区流传的傀儡戏艺人也相邀演唱半班,并将傀儡戏的不少剧目带进采茶戏,大量的伴奏曲牌和唱腔丰富了茶戏音乐。

后来,丰城、高安的丝弦班南下抚州,又带来了一部分剧目和本调、小花调等腔调也促进了半班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举办了地方戏曲艺人训练班,同年建立了抚州地方剧团,1953年正名为“抚州采茶剧团”。

随后,各县专业采茶剧团相继成立,群众业余剧团也纷纷建立。各剧团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创作移植现代剧目方面都做出了许多成绩,音乐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调、单台调、川调的表现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新的唱腔逐渐形成。许多富于地方特色的腔调不断被挖掘、运用,一个新的抚州采茶戏脱颖而出。

旧时抚州采茶戏流行于抚州各县和吉安、赣南邻县农村。多为半职业的或业余戏班,一般在本地或就近演出。职业半班佑民堂、筱仙台、四喜堂、同福堂、八俊堂、匡俗班等。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市、临川、崇仁、金溪、进贤、东乡、资溪、乐安、南丰等九个县市先后建立了专业团体,全区12个县市的农村均有业余班社。演出范围从本省各地扩至北京、上海、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深受群众欢迎。

不好学,前一阵我试吹了一下我朋友的唢呐,他是唢呐专业毕业的。容易自学的乐器,标准一般是刚拿到手能不能演奏出来出来音阶、小星星。而唢呐的体验就是很难吹响,需要十分强大的肺活量,给足气才可以。而且芦苇做的哨片也需要自己学会修整,吹之前要口水润湿。刚开始以为唢呐音调高,也比较欢快,应该很容易的样子,但现实很残酷因为唢呐音量比较大,而且声音无法变小,所以一直需要比较强的气息才能撑起来。当然,自己买一个玩儿玩儿也可以,唢呐不贵,不到200的样子。

作者:刘昕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56964/answer/2854890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我要告诉你的事是,自学唢呐是有危险的。我认识一个萨克斯专业的,萨克斯玩的那叫一个出神入化。结果这孩子越来越膨胀,借我唢呐吹。鼓了半天没鼓响,然后他用尽吃奶的力气一使劲,终于………………把鼻血崩出来了……鼻血崩出来了……血崩出来了……崩出来了……了……后来他住了两个星期院,因为他使劲太大把自己肺给崩坏了,这孩子后来落下了气息不足的毛病,真可怜。要学唢呐,一定要有老师指导,唢呐有自己独特的技巧和用气方法,不是光靠蛮力就能响的。你掌握了技巧和方法,你可以随意控制自己的出气量和音量,至于指法这个更需要刻苦练习了,活指练习什么的可都是我们学唢呐的噩梦,我曾经连活指练习练到分不清左右手……咳咳,黑暗的历史。不过关键在气息方面,如果你真的要自学我也拦不住,前提是你得有其他管乐的基础,最好是葫芦丝,竖笛和唢呐不一样,从指法到气息都不一样,真想学好的话还是找个老师,光想玩玩的话……你还是换个东西玩,唢呐……很神圣,要么好好学,要么不学,你玩也得会,不能瞎玩

作者:你是我是你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56964/answer/10571082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唢呐曲正月十五闹花灯曲谱如下图所示。

扩展资料

曲谱即乐谱,是记录音乐音高或者节奏的各种书面符号的有规律的组合,如我们平时常见的简谱、五线谱、吉他谱、古琴谱等等各种现代的或者古代的乐谱都叫做曲谱。

曲谱可分为:

简谱曲谱吉他谱曲谱钢琴谱曲谱 电子琴谱手风琴谱 二胡曲谱 笛萧曲谱萨克斯谱 古筝曲谱 其他曲谱

琵琶谱: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清代华秋苹编订,故又称《华秋苹琵琶谱》,简称《华氏谱》。共3卷,收录了南、北两派琵琶小曲62首,大曲6套,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

上卷收录王君锡的传谱,有文板5首,武板7首,杂板《普庵咒》1首,大曲《十面》1首。中、下卷收录浙江陈牧夫的传谱。

中卷有《思春》、《昭君怨》等文板18首,《步步高》、《巧梳妆》等武板12首,《春光好》、《凤衔珠》等随手八板5首,《倒垂莲》、《小月儿高》等杂板14首。

下卷有《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月儿高》和《普庵咒》等大曲5首 。华氏编订时不加增改,忠实于旧谱,并参照琴的减字谱法,拟订了比较完整的琵琶指法谱字,对琵琶的定弦、把位、指法等加以规范化,对优秀琵琶曲的保存和流传有很大贡献。

琴谱:传统琴曲专用的 乐谱。 唐代以前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位 和弦位,称文字谱。唐代 曹柔首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减化、缩写,成为减字谱,明清两代沿用。减字谱将左手的大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记为“大”、“中”、“夕”,右手各指因拨弦方向而有不同的名称,如“ 擘”、“ 抹”、“ 勾”等,还有很多怪字。现存曲谱多为中唐的减字法所记载的作品,文字谱所记载的只剩《碣石调·幽兰》一曲。

迎赛之风的抚州采茶戏是怎样发展的?

江西抚州采茶戏,是在茶灯戏的基础上,汲取抚州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抚州地区历来新春灯节及秋熟迎赛之风甚炽。明代末期,茶灯戏从赣东...
点击下载
上一篇:金氏族谱辈分下一篇:陈氏家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