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姓吴?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我为什么会姓吴?,第1张

吴姓的起源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初年。吴姓是从周王室姬姓中分支出来的。

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在渭水流域(今陕西省西部)兴起一个姬姓政权,国号周。它起初还是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周太王(古公亶父)为君时,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按传统礼法,太王年老后应将君位传给长子泰伯,但是太王发现季历的儿子姬昌贤能过人,有意把君位先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姬昌。泰伯和仲雍知道了父王的心思,便决定“让国”,兄弟结伴出逃到荆蛮之地,断发纹身,扮作荆蛮之民,以成全周太王的心愿。后来姬昌继位称周文王,果然治国有方,使周国强大起来,“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传位给姬发,称周武王。武王顺应民心,发动了讨伐商纣王的战争,灭掉商朝,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武王灭商后,分封功臣及自己的兄弟叔侄为诸侯。他找到了仲雍的曾孙周章,把他封为吴国诸侯。吴国的后人以国为姓,并盛扬泰伯让国的美德,奉泰伯为吴氏始祖。

泰伯、仲雍当年所到的荆蛮之地,在今天的江苏省地区。泰伯最初避居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南),传至19世孙寿梦,进位为吴王。寿梦死,其子诸樊立,把都城南迁至吴(今苏州市),这就是春秋时代吴国都城姑苏所在地。这时吴国强大起来,与相邻的越国争战数十年。吴王阖庐、夫差与越王勾践都是“吴越相争”这场历史活剧的主角,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吴氏的祠堂号称延陵堂,也是有来历的。原来吴王寿梦有四子,唯幼子季扎最贤,而且博学多闻,在诸侯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寿梦有意传位给他,但季扎再三推辞,一定要让大哥诸樊继位。诸樊只好把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市)这个小邑封给他,他被称为延陵季子。吴氏以季扎的美德为荣,把吴氏的郡望定为延陵,祖先的祠堂都称延陵堂。祠堂对联“八闽孝子第,三让帝王家”,正是标榜祖宗德泽的。

吴氏是江南大姓,蕃衍迅速,人口众多,分支各地。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吴氏在全国19个大姓中(占汉族人口1%以上者为大姓)排名第10位。

(三)

虽然吴氏在春秋时代已经有了辉煌繁盛的历史,但是自从勾践灭吴后,吴氏子孙散落各方,从战国至唐初差不多1300多年漫长的历史里,他们的谱系记载散乱了,以致到唐代盛行修族谱的时候,一些吴氏的宗支在追溯他们的祖先世系时,已无法续上中间这段空缺,只好重新起计和编排。

中唐时候,有吴祭其人,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进士及第,授职屯田员外郎,奉命到福建莆田赈贷,遂居留该地,开枝发叶,子孙在漳州、莆田一带蕃衍日盛,于是产生了吴氏漳浦(莆)派。他们奉吴祭为鼻祖,即一世祖。选田吴登是吴祭的裔孙,在漳浦派里排列到第19世。

吴祭的14世孙吴嵩在宋朝官居金紫光禄大夫,他的一批子孙因此定居南京,于是又衍生出吴氏南京派。选田吴氏是南京派迁入广东的一个分支。其直系承传关系及南迁经过如下:吴嵩有子吴凤灵,官居金禄朝奉大夫;凤灵生吴辙;辙生吴繇,繇号文震,宋朝绍定壬辰进士,任省元宣抚使,后贬官新州军通判,寓居羊城(吴文震名列民国版鹤山县志人物传第一名,称他为选田村人,实误);繇生吴纳谏,任兖州紫野县令;纳谏生吴登,任肇庆路儒学教授,迁居新会城。

吴登定居新会以后,在吴家基创建吴氏宗祠,名曰至德堂,重新排列族谱世系,以吴凤灵为一世,吴辙为二世,排到吴登是五世。据族谱抄录的至德堂神主牌牌名,名列第一的是凤灵公,其余有元圭公、昆山公、苍松公,还有吴登的兄弟叔伯辈。这一支派可称为吴氏新会派。

吴登在族谱里有两个序号:一个是“十九世”,那是漳浦派的辈分,即从唐朝吴祭起计的;另一个是“五世”,这是新会派的辈分,即从宋代吴凤灵起计的。吴登虽被尊为选田村的开居祖,但是从他以后都没有重排辈分,现在选田吴氏的辈分都是以吴登为五世依次推算下来的。

(四)

笔者迄今所见到的选田吴氏族谱主要有三种:

一、《新会新兴吴氏族谱》(手抄本)

全书记载了吴氏35代世系,以吴祭为鼻祖,按漳浦派辈分排列,吴登为19世。略古详今,即吴登以前从略,只记直系祖先;吴登以后分昆山、成芝、苍松三大房详列。本书题名为《新会新兴吴氏族谱》,其中“新会”是指留居新会的吴成芝一派,“新兴”是指迁入选田的吴昆山、吴苍松两派。原作者为33世吴驯,撰成于明崇祯九年,后人吴廷相、吴以纶加以续补,记事时间延至清嘉庆年间。该书除罗列历代祖先名号之外,还附录有历次修谱的序文,本族的历史文献共16篇,对探索吴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选田吴氏昆山房族谱》(手抄本)

全书记载了吴氏23代世系,按新会派辈分排列,即以吴登为五世祖。详记昆山公一房子孙(其他两房子孙不录),记事时间到光绪朝中期,编者不详。正谱前抄录有作于不同时代的旧族谱序文六篇。

三、《选田吴氏至杰房家谱》(手抄本)

此谱详记苍松公房22世吴至杰以后世系,记到29世为止。该谱从5世到21世只记直系祖先,至22世吴至杰以后开始有分支,应是吴至杰房的家谱。其中27世以下多为目前健在者,即当世之人。正谱前有编者吴时添作于民国己巳年(1929年)的序文,题名《吴氏家谱》,笔者根据该书内容正名为《选田吴氏至杰房家谱》。

根据以上三种族谱记载的人名及偶尔附记的年代,可以推算出选田吴氏各代人生活的时代,大致如下:

(1)五世至七世,生活于元朝(公元1278——1368年),例如吴登及其子昆山、苍松。

(2)七至十六世,生活于明朝(公元1368——1644年),例如:

9世吴杰,终于明正统8年(1443年)

11世吴允钦,明弘治13年(1500年)贡生

13世吴凤翊,生于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

终于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

14世吴际期,终于明崇祯戊申年(1634年)

15世吴安国,生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

终于清康熙乙丑年(1685年)

16世吴献,明隆武乙酉年(1645年)举人

(3)十六世至廿一世,生活于清初至道光年间(1644——1850),例如:

16世吴翰,清康熙15年(1676年)贡生

19世吴相,生于清雍正7年(1729年)

终于清嘉庆16年(1811年)

(4)廿一世至廿九世,生活在近代155年左右,例如25世吴炎之,退休教师,现年82岁。

陡山吴氏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陡山村村内的陡山吴氏祠是一座在建筑、木刻、陶塑、石雕等方面都很讲究做工,而且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建筑。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后来毁于火灾,陡山吴氏祠是光绪年间的重修的。到陡山吴氏祠旅游,你会看到这是一座三进式的建筑群,由牌楼、大厅、深院等建筑所组成,祠堂拥有占地面积30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就达到1410平米。

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各种古建筑装饰工艺技法齐全,题材广泛,且制作精良,巧夺天工,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石、木雕的宝贵遗产,曾历经战火的考验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其原貌基本得以保存。

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核定,被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的美誉。

扩展资料:

建筑组成:

牌楼

祠堂的牌楼是一座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建筑,屋檐上还悬挂着铜铃,正中的匾额上书写着“吴氏祠”这三个大字。步入大院,大院中还有两株清同治年间种植的桂花树,仍然枝繁叶茂。

祠堂的观乐楼是一座两层木楼,其内的梁、柱、幅上都雕龙画凤,镌刻花鸟人物,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有讲述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故事的绘画和雕塑。 

拜殿

陡山吴氏祠的拜殿是宗族议事之处,分为上殿和下殿,里面供着吴氏列祖列宗牌位。到陡山吴氏祠旅游,这座建筑到处有着雕刻,有着绘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传说中的珍奇异兽,神话故事。到陡山吴氏祠旅游是你不错的选择。 

戏台

吴氏祠前幢进深6米,分上下两层,明间上层向院内伸出,形成一面积约40平方米的戏台,戏台与两侧钟鼓室,后台连成一体,呈凸字形,由门道干墙和16根圆柱支撑。正中有屏风、旁开上、下场二门,戏台正上方有八角形藻井,彩绘“太极八卦”等图案。

其下檐正中豁出,镶“观乐楼”金字横匾。柱间有大枋、悬枋,大枋与悬枋间有券栅。戏楼正面与正殿相对,两侧有回廊,戏台配房与回廊有过道相通,回廊有台阶与正殿相连,中间形成院落。回廊上下两层,上层有栏杆,下层曾有鼓皮隔扇门。回廊既作通道,亦可作为看楼使用。

-陡山吴氏祠

我为什么会姓吴?

吴姓的起源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初年。吴姓是从周王室姬姓中分支出来的。 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在渭水流域(今陕西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