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是说几代人都做同样的职业,孔子的父亲不当官,为什么说“孔子世家”.
“世家”,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四世之后即行毁轶,不再祭祀;而始祖庙则世世永祭,因此得称“世家”孔子受世世祭祀、陈涉被明令置守冢三十家,因此他们均享有世世永祭之庙,他们都被列入了“世家”
“世家”一词,首见于《孟子·滕文公》:“(陈)仲子,齐之世家也兄载,盖椽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赵岐注:“孟子言仲子齐之世卿大夫之家,兄名戴,为齐卿,食采于盖,禄万锺”从孟子的原话和赵岐注可以看出,世家是指那些世卿世禄的家族,包括他们的家人,子弟这个概念,与《史记》世家体例明显不符,《史记》三十世家,从未收录过任何一个卿大夫一级的官员但孟子的这个概念,却被后代的训诂家混入了《史记》世家的解释中刘宋裴骃把孟子的“世家”引做“系家”,然后作《集解》说:“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孟子曰:‘陈仲子,齐之世家’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这是说,诸侯“以代为家”,世家就是“诸侯本系”但是,孔子、陈涉并非诸侯,何以列入世家如果说那是司马迁尊重他们,以个人感情随意抬高人物地位,以至破坏了《史记》的体例,司马迁能是这样不严肃的史学家吗
先说“家”字,家不是家庭之家、家族之家家是宗庙卜辞有父庚家、父甲家、母辛家……这些家,都是先人的宗庙因此世家的家,也是先人的宗庙
周代礼制严格,人分等级,什么人可以建立几代宗庙,都有一定的规定《礼记·祭法》说: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
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
……
考庙即父庙,王考庙是大父即祖父庙,皇考庙即曾祖父庙,显考庙即高祖父庙高、曾、祖、父四庙为亲庙,祖考庙是始祖之庙,郑注:“祖,始也”孔颖达疏:“王立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庙也”这就是说,周天子之庙有七,始祖后稷和二祧文王、武王,为不迁之庙;其它高、曾、祖、父为代迁之庙,因为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儿子一辈,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亲庙之中了;到了孙子,连原来的曾祖也退出四亲,不成为曾祖、高祖了因此,四亲庙随着辈份的降低而代迁,它们不是永远不迁之庙,不能像始祖和文王、武王那样,永远得到后代的祭祀
诸侯之庙有五,即始祖庙,这是不迁之庙;另有高、曾、祖、父四亲庙,为代迁之庙
大夫以下,都是新庙,都是代迁之庙
孔子不是诸侯没有人为他建立始庙,但他死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手于孔子家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晕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从以上一段文字看,孔子死后,以其所居堂为庙,从春秋末至汉初,祭祀不绝;汉高祖祭孔子以太牢,百官司更礼敬之,从此香火不绝,所以孔子之庙,也就成了世代不迁之庙,所以司马迁才将孔子写入世家
陈涉为什么列入世家这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因为“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他本人虽无后代,但刘邦为他置守冢三十家,他一直享受着血食祭祀这守冢,就是他的累世不迁之庙,因此他的列入世家,完全是刘邦的功劳有《史记》以来,人们把陈涉列入世家,都看成是司马迁对农民起义领袖的偏爱与抬高不是,要说爱,也只能先说刘邦对陈涉的爱,其次才是司马迁的爱
另外,韩信、彭越、黥布、魏豹……他们都曾封王封侯,但都没有列入世家因为此数人虽封王封侯,但随即被杀除国,还有什么不迁之宗庙
为中国时间最长的乱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将门世家之一,汝南安城周家世系表
……
纵观三十世家,篇篇都合乎“不迁宗庙”之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那些怀疑司马迁这也错了那也错了的自以为是的诸公诸论,统统可以休矣
1世禄之家后泛指世代贵显的家族或大家《孟子·滕文公下》:“ 仲子 , 齐 之世家也”《汉书·食货志下》:“世家子弟富人或鬭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世家,谓世世有禄秩家也” 宋 梅尧臣 《川上田家》诗:“醉歌秋草间,颇与世家寡” 丁玲 《团聚》:“他又替她选好了一个名门世家”
2《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世家”之体古已有之, 司马迁 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著《世家》三十篇; 欧阳修 撰《新五代史》亦著《列国世家》十篇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参阅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一
3家世;世系《新五代史·唐臣传·袁建丰》:“ 袁建丰 ,不知其世家也”《新五代史·杂传·白再荣》:“ 白再荣 ,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少为军卒”
4指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令岳翁诗礼世家,令阃必闲内则,以情告之,想无难色”《老残游记》第三回:“先生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嫁到我们这读书的世家,我们家里什么都不讲究,就讲究这点臭规矩!” 陆文夫 《小贩世家》:“小贩而称世家,有点不伦不类”
5犹言世交《红楼梦》第四八回:“况且那 张德辉 又是个有年纪的,咱们和他是世家,我同他,怎么得有错”
6世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先生世家何郡”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编辑词条 孔子百科名片
孔子像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中文名: 孔丘
外文名: Confucius
别名: 孔子,仲尼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
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 教师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 《春秋》
目录[隐藏]
孔子简介
政治生涯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近世发展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家世家谱 孔子家谱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
孔子谥号
孔子身高
传世名言
孔子饮食
孔子学院
个人影响
图书《孔子》内容简介
动画片《孔子》基本信息
**《孔子》影片花絮
孔子简介
政治生涯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近世发展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儒学:如何
孔子第78代孙是“维”子辈,有孔维益、孔维宁。
孔维益(1939年–1989年2月26日),孔子的第七十八代嫡孙,是末代衍圣公、前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2008年逝世)长子。
孔维益因心肌梗塞形成循环衰竭,于1989年2月26日凌晨病逝,享年五十岁。生前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后在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国文。孔维益为孔子第七十八代裔孙,为世袭“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的法定继承人。
孔维益不幸逝世,造成孔门圣裔隔代传承,下一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继承人为孔维益独子孔垂长。
2、孔维宁
孔维宁(1946年-2010年6月10日),孔子第七十八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次子,为黎明技术学院教授,曾任述圣奉祀官并代理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2004年,由其侄孔垂长出任“见习”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2010年6月10日,因心力憔悴,在台北去世。
扩展资料:
孔子后代辈分排序: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
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用作孔姓行辈: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孔维益
——孔维宁
——孔姓家谱
世家是说几代人都做同样的职业,孔子的父亲不当官,为什么说“孔子世家”.
本文2023-11-04 17:03: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