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舞的传承意义
芦笙舞·锦鸡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
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美感追求,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如今,锦鸡舞在传播的过程中,已逐步演变。经丹寨文艺工作者的再创造,其舞蹈动作模仿大自然的锦鸡动作,有锦鸡觅食、嬉戏、展翅翱翔等,其动作轻盈流畅、优雅自然,很受人们的喜爱。
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定县
鼓龙鼓虎-长衫龙历史悠久,舞蹈形式独特,是一种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舞蹈反映了苗族人民长期劳动中体现出的纯朴、热情和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表达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芦笙舞·滚山珠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纳雍县
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但是,自1999年以后,由于没有训练新的演员,老演员又各奔东西,猪场乡的滚山珠开始沉寂下来。
如今,苗族的芦笙舞已经从单一的律动发展成丰富多彩的律动,已发展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它是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结晶,是中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苗族的芦笙舞还会持续的发展着。
贵州丹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苗族贾理等。
1、苗族蜡染技艺
苗族蜡染技艺是苗族传统的纺织工艺,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涂抹在织物上,形成图案,然后进行染色,最后将蜡烛融化以去除蜡痕,从而呈现出独特的纹样和色彩。
2、皮纸制作技艺
皮纸制作技艺是苗族传统的手工艺,利用植物的树皮制作纸张,然后用来书写、绘画或制作各种工艺品。
3、苗年
苗年是苗族传统的新年庆祝活动,通常在农历的十月或十一月举行。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5、苗族芒筒芦笙
苗族芒筒芦笙是苗族传统的乐器,由芒筒和芦笙组成。
6、苗族贾理
2008年6月7日,苗族贾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年
-皮纸制作技艺
卡拉ok大家肯定知道,可是卡拉村,知道的人应该不多。
丹寨县卡拉村是贵州省的“鸟笼编织艺术之乡”。
这里的村民全部以编织鸟笼为业,编制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县最具特色的民族村,也是富裕村之一,全村都是苗族。
还没接近这个村寨,远远的就能看到山头上立着一只大鸟笼,道路两边的路灯都是鸟笼形状,到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鸟笼文化信息。
就连路边的围墙都雕刻着苗民们编织鸟笼的图案,栩栩如生。
在卡拉村里,你还能常常看到这样的农家饭店。
有人说来卡拉村,看斗鸡跟吃斗鸡是同样不可缺少的特色体验。斗鸡肉有这么好吃吗?而且价格有点小贵。但是你看下面就知道为什么这是值得的。
找一下斗鸡的踪影,路边看到这个,长腿精干的样子,应该就是斗鸡了吧。
其实找错了,打架打得毛掉光的,才是正真的斗鸡。人家这么拼命,市场上肉价抬高点也是应该的吧。
既然进了卡拉村寨,看看民居吧。青壮年一般都会出去干农活,不是一天都围着鸟笼转的。
再走进民居集中的地方,你就会发现村里静悄悄的,基本很少遇到人。
要是来对了时间,你兴许还能遇到卡拉村苗民的芒筒芦笙艺术节。这是卡拉村民们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说到芦笙,就不得不提鸟笼了,虽然两种原材料都是竹子,但是如果说芦笙承载着苗民的精神文化,那鸟笼则是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状况。
据统计该村的151农户中,有125户都在从事鸟笼制作行业,年生产鸟笼达10万个。
卡拉村的鸟笼制作以家庭为单位。一个成年劳动者做普通样式的鸟笼子,一天只能编制十几个。然后专门有人上门来收购。
而卡拉村周围成片的竹林则成为了鸟笼的首选原材料。一般选用竹梢挺直无病虫害竹龄在三年以上的竹子,除3月到5月竹笋生长期外其余时间均可采伐。
卡拉鸟笼的制作要选用楠竹和水竹两种材料。
楠竹硬性较强主要用来做笼圈当地人叫做笼箍,竹节长的为上品,一根楠竹大概可以做十个鸟笼的笼箍。
水竹柔韧性好主要用来做笼丝,竹节最低不能低于35公分。
无论楠竹还是水竹青皮的竹子要比黄皮的更结实耐用。由于在选材上都使用本地优质的材料,因此卡拉鸟笼具有不干裂不变形的特点 。
挑选出合适的材料后,要用蔑刀进行破竹。这道工序破竹用力讲究稳和准。将竹子分片以便用来做笼箍和笼丝,破竹后需要把做笼丝的水竹放进大锅里蒸煮,进行除湿定型。
经过蒸煮之后竹料会变得更加柔韧,不易生虫。在所有鸟笼制作的工艺流程中这是最重要的环节,温度的掌控需要非常精准温,度过高会使竹丝发脆容易折断;温度过低则达不到除湿和防蛀的目的。
为了保持鸟笼的坚固耐用,卡拉村的村民在蒸煮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当地的草药,至于配方则是保密的。
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特别精致的鸟笼:笼体多为圆形,顶部之上镶有以木质或水晶玻璃专制的圆珠,串以锑质或铜质制的弧形挂钩,构成单珠连环钩或双珠连环钩。
笼门左右竹枋上刻制有或双龙戏珠、双龙戏凤或雄狮狂舞或鲲鹏展翅等图案,有的笼门之上横枋还刻有孔雀开屏、丹凤朝阳等造型;
笼底圈枋外大多刻上“龙凤呈祥”、“吉祥如意”之字,有的刻上游龙飞凤之图,栩栩如生。
笼内设有站杆一棵,有的站杆上还刻有双龙抢宝或双狮戏舞之图,站杆两头之上方紧贴笼边处还分别各套挂一个精美的花色瓷杯;笼外再围套上当地自产的蜡染帕或刺绣帕。
如今,卡拉村的苗族同胞发挥自己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的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办起了“丹寨县民族工艺鸟笼厂”。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鸟笼生产的收入,已成为卡拉村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1、传统婚姻
这种婚姻当属父母作主的婚姻。当男女青年长大成人后,男方父母作主给儿子相亲,他们认为与某家女儿联姻恰当,男方家就会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若女方家也认为两家门当户对,便欣然同意。
也有女方家对男方家不甚了解的,往往会作出两种姿态,既不断然拒绝,也不马上同意,而是留一定时间考察。这种情形普遍被认作是有意向了,男方家便会择吉日第二次请媒前去说亲,女方家如若同意,再由双方老人协商,决定嫁娶日期与确认财礼数额等事项。
也有女方家父母认为不合适的,在第二次说亲时,就断然拒绝,这门亲事也就不成了,只得另择亲家。这种婚姻,婚后多数能过得幸福美满,但也有少数并不如意而出现离异。
2、鸡眼婚姻
这是居住在雷山县桥港、掌批、掌雷、桃江等地苗族的婚俗。青年男女长大成人后,虽经媒说定亲,但不算数,还要吃“鸡眼酒”才能最后决定。经择吉日,男方家抬一只公鸡,备一些米酒、糯米饭、肉等礼物,邀叔伯兄弟等到女方家,当晚杀掉送来的公鸡,待煮熟后摆在桌上,由一位长者来看鸡眼。
若这只鸡的双眼都是睁着的被认为是吉利的,此时长者便当即祝福:“鸡眼好两只,富贵在两边,子孙亦发达,福气满两家,祝贺你们两亲家大吉大利”等话语。然后大家举杯共饮相互祝贺,这门亲事便成了。
若鸡眼一只睁、一只闭,或者两只都闭着,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看鸡眼的长者就讲一些圆场的话,劝双方另择佳偶。大家便草草用餐,饭后各散,这门亲事也就不成了。不过,有时双方均属于老亲戚,彼此之间又十分了解,双方的孩子也相配,便经双方父母商定婚事也能成。
3、还娘头婚姻
这是姑表妹嫁给舅表兄即血表兄妹婚姻。姑妈生的姑娘长大成人后,先去问舅父家是否娶姑娘为媳,舅父回话不娶了,姑妈才敢把姑娘向外嫁。
如果舅父决定一定娶姑妈的女儿为儿媳,则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姑妈亦不敢拒绝。血表兄妹婚姻,很少能得到幸福,多数都十分痛苦。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认识有了提高,现在,血表兄妹婚姻已经很少或者没有了。
扩展资料:
苗族的禁忌
(一)饮食禁忌
1、就餐时,鸡头要敬给老年人,鸡肝、鸡杂要敬给老年妇女,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鸡腿则要留给小孩。不准小孩吃鸡血,认为如果吃了长大后办事说话、讲理会脸红。
2、忌在屋里煮蛇肉和吃蛇肉。
(二)节日禁忌
1、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不能斗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2、春节初一,不动刀,不挑水,不扫地,不敲板壁,不赤足须穿鞋,不食粑粑,洗脸水不得倒于屋外,妇女不能去别人家里。
3、春节初一至初三不可在寨内晾晒衣物,认为这样做了,当年会打凶雷,刮大风吹房屋。妇女不能在家中拿针线,可在外用。妇女在外用针线即有人所说的“坐年”(汉语音译意)。
人民网-有趣的贵州苗族婚俗
印江县人民政府-苗族的禁忌习俗
贵州省丹寨有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苗族古瓢舞、苗族贾理、苗年、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苗族服饰、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
丹寨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县。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同时,丹寨县也实行了“抱团发展,一起推广宣传”的战略。他们组织了一系列非遗文化活动,如非遗文化节、非遗文化展览等,让这些传统文化在新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另外,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苗族芦笙词、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婚俗、苗族丧葬习俗等22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瓢舞舞蹈形式
大多在每年农历四月上旬的赶狗场和猪场以及新谷节(一般为农历九月十日)进行。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桐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个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内,古瓢琴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
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古瓢舞,一直是围着圆圈跳,由两个男子拉古瓢和四个以上的姑娘一起跳;更多的是人们围成两圈:年长的、小伙子们在外,手持瓢琴边拉边跳。
姑娘在里,踏着“踩歌堂”的舞步,时而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而逆时针方向移动,两膝盖微带颤动。不论舞步怎样变化,姑娘的手始终是两肘弯曲架在胸腹前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动。
苗族芦笙舞的传承意义
本文2023-11-04 16:40: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0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