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姓有字辈羊年男孩取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农姓有字辈羊年男孩取名,第1张

肖羊年生人,取名宜有金字、白字、玉字、艹字,学识渊博,操守廉正,重义信用,富贵增荣;有月字、田字、豆字、米字,勤俭建业,名利双收,安享清福;有马字、禾字、木字、亻字、鱼字,英俊才人,多才巧智,温和贤淑,克己助人;

琮林 琮森 宝艺 琮宝 琮晟 琮成 琮楠 琮煜 琮耀 琛瑞

琮楠

琮稀

琮博

琮俊

琮杰

鑫稀

希望能帮到你

农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2、源于官职

出自古代官吏农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上古时期,少昊设立负责农政的官员为农正,全称为春扈氏农正。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农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父,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各项农事、国土管理、堪定诸侯境界等政事,全称为地官大司徒,农父是其白号,历届农正、司农、田官、农官、农士等皆隶属于大司徒任命管辖。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农都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都尉,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开拓边疆地区的农业,掌管屯田植谷之农政,以及相关的屯垦军民之人事政务,隶属于大司农管辖。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农仓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仓长,全称为农仓长令(有学者考证为农仓长使),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农仓藏谷,囤积粮食,为与匈奴、西羌、南夷等的系列战事服务,后逐渐成为固定官位。

3、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羌族,出自东汉时期羌族苏农氏部落。

源于壮族,出自宋朝时期壮族先民侬洞侬部。

源于蒙古族,源于满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四十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

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祐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

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三、郡望堂号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钦州:唐朝睿宗时设古称安州,有一千四百余年悠久的历史,当时治所在钦江(今广东钦县)。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顶端,辖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古属百越,秦朝时期为象郡,南北朝时期的梁国改属安州,隋朝时期初置安京县,后改为钦州,主要是为了管理钦江流域而建,一直沿革至今。钦江发源于广西灵山县平山镇白牛岭,由东北向西南横穿灵山境内,至钦州市尖山镇入茅尾海,全长一百七十九公里,流域面积两千四百五十七平方公里。钦江流经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的十九个镇。如今,习惯上将灵山县陆屋镇以上河段称为鸣呵江,陆屋以下河段称为钦江。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钦州堂:以望立堂。

稼穑堂:相传农氏是远古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将人类推进至农耕社会,该堂号由此而来。

四、得姓始祖

神农氏、侬智高、索佳农起。

是农姓吧。

农(Nóng 农)源出有三:

1、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

2、出自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农姓:

① 壮族侬姓改为汉姓。北宋时,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

② 羌族本有苏农氏,改汉姓为农氏。

得姓始祖: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易·系辞》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有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故农姓的始祖就是神农氏。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缺)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 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佑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农 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 猷:明代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

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配天:男,壮族,省优秀教师,株洲市铁路第二中学中教一级教师。195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分配到株洲铁路机械学校任教。1978年调株洲铁路第二中学,主要从事仪器室、实验室管理工作。自制和修理教学仪器,电教器材,为学校节约万余元的费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开出率100%;在以电教促教学,电教成为德育工作手段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大桂:1963年12月生,云南文山人,壮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黄石市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副主任。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1999年1月当选为黄石市人大代表。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其中8个课题和设计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并多次被该单位评为优秀工作者。

农文义:男,1926年10月生,广西平果县人,壮族。原任中共平果县纪检会专职委员。中共党员。1949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村、区长和文教、教育局长,县委临委秘书、县纪检会专职委员等职。在职38年间,其中搞农村工作5年,文教工作12年,办案工作21年。全国除福建、新疆、西藏、青海未到外,其余省、市、区均多次来往办案。有四次办案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里程最多。如1971年2月23日至9月20日,历时210天,往返乘坐车船28066公里(徒步和租自行车不计在内),到19个省、市、区的71个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办案(按60年代地图)。还到过越南胡志明主席革命根据地和高平省等地。晚年好学诗文,且何诗联刊物投搞。

农劲荪:民国初年天津爱国实业家、富商,霍元甲好友。

农加升:助理研究员。1932年6月出生,广西天等人。壮族。中共党员。曾任广西民族报社编辑部主任。是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广西民族语文学会会员,广西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广西壮学学会会员。50年代,党给壮族及一些需要创制文字的民族创造了新文字,他一辈子干着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广西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开发事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少至多。1986年,他在广西区语委业务处学校组工作时,与他人合编了一整套(小学双语文教材)1~6册,共32本(也称“三位一体”教材,是按汉语拼音、汉字、壮文三大对照编排的)。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壮文进学校和建立双语文教学体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他撰写了《试谈壮文进小学与建立双语文教学体系》、《壮族地区的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壮语文为主》、《壮文拼音与〈壮文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3篇论文。分别在《广西民族工作通讯》杂志、《广西民族报》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一书上公开发表,得到了同行者的赞赏和当时社会舆论的共鸣。第二篇论文还于199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广西分会》评选为三等优秀论文奖。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文师资人才,1989年发起集资办学,与他人共同创办了“广西兴桂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该校5年已培养出掌握汉壮双语文教学的师资159人。业绩曾入编《中国优秀人才事略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英文版)等大型辞书中。

农冠品:1936年生,广西大新人。壮族诗人,民间文艺家。笔名夕明。196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广西文艺界工作。曾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主任;广西文联第四届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广西文联第五届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编委副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委。广西政协第七届委员、法制委委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泉韵集》、《甜甜的乡情》、《布洛陀经诗译注》、《剪不断的情思》、《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等作品、译著,曾获广西人民政府振兴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以及全国多项奖。出版《爱,这样开始》、《岛国情》、《晚开的情花》、《醒来的大山》、《相思在梦乡》、《记在绿叶上的情》等诗集。还出版《民族文化论集》、散文集《风雨兰》、《热土草》及《鹦哥王》等文学专集

农秀琛:1935年生,广西龙州人。民间文艺家。195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龙州中学。曾任小学教师、中学校长。1960年调往文化部门,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1992年任县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宁地区民间文学协会副主席。50年代起即致力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1958年在《民间文学》发表处女作《勇敢的阿刀》,该文先后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勇敢的阿刀》、《布独和各单》两个故事单行本。其作品在地、市、省及全国级刊物发表数十篇。代表作有《中法战争故事》和《红八军故事》等。一些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曾主编龙州县《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等三大集成,被自治区评为优秀编辑、先进工作者;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三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个人成就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四十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 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祐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众所周知,僧人是和尚的代名词。而郑州市民僧先生则说,在郑州市高新区的一个村庄里,有百余户僧姓人家,只是家谱早已遗失,祖先从何处迁来也不得而知。不仅僧是姓氏,尼也是姓氏。漯河市临颍县的尼先生说,他老家住着几十户尼姓人。河南商报记者发现,僧姓的起源,还真的与僧人有直接关系。

 河南多地都有僧姓人分布

在郑州市高新区有一个郭村,僧先生就住在那里。他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们村有700多人都姓僧。

“我们自己也觉得这个姓挺稀罕的,女孩子出门还会被外姓人开玩笑。这个姓跟和尚有啥关系听说僧姓和曾姓有渊源,但我也不清楚是咋回事儿。”他说,他们这支僧姓比较集中,但并没有家谱或其他资料存留,老辈人也没留下来啥传说。

而老家在三门峡灵宝市的僧先生则说,在他老家川口乡横渠村,几乎所有村民都姓僧,听说都是同一个大家族的成员。他们这一支僧姓,祖上是从卢氏县迁过去的。在卢氏县双槐树乡双槐树村,的确有不少僧姓人居住。该村村长介绍,三门峡不少地方的僧姓人,都是从这里迁出去的,比如灵宝市川口乡横渠村、灵宝市阳店镇上坡头村等地的僧姓人。

而家住阳店镇上坡头村的僧先生说,他听老辈人讲,他们这支僧姓人的祖先原本并不姓僧,而是姓曾,明末时在朝中当宰相,后来清军入关,这位宰相因是前朝遗老被下令灭九族,他逃到了卢氏县的深山里,改姓为僧。

另据了解,在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也有一个僧姓大家族,据说也是由曾姓改姓而来。

 僧姓起源

 僧姓的来源和僧人有关

僧姓与僧人到底有没有关系对此,河南商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两者颇有渊源。

史书记载,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最初,来中国传教的大多是外来僧人,人们按照习惯给他们起一个音译的汉姓,比如翻译《四十二章经》的竺法兰,就取了佛教发源地天竺的“竺”字作姓。

另外,来自安息国的僧人,一般取安为姓;来自康居国的僧人,一般取康为姓……

两晋时期,人们对佛教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僧人开始以“佛、僧、昙”三字为姓,比如在两晋之际的著名“神僧”佛图澄、南北朝时期翻译《阿含经》的僧伽提婆、晋武帝时赴西域求法的昙无竭等。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号取寺名,诏用佛语,人以僧名,几若无事可以离佛”的现象。而这一时期,僧人以佛、僧为姓者居多。中国本土僧人骤增,他们大多以师门为姓。据《高僧传》记载,当时的高僧道安觉得出家人姓氏太过混乱,不适宜佛教的统一和发展,就倡言“佛以释迦为氏,今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

如今,僧人普遍姓释,且有严格的“字辈”,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师兄弟里,佛名前两个字也大多是“释永”。

 僧姓名人

 天上有颗小行星名叫“一行”

说起僧姓,不少人都会想起历史书上“僧一行”这个名字。

僧一行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曾经编制了《大衍历》,是世界上首个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长度的人,也是历史上首个提出月亮比太阳离地球更近观点的科学家。

其实,僧一行原名张遂。他是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乃唐初名臣张公谨的曾孙。僧一行21岁时,来到河南嵩岳寺剃度出家,取法号为“一行”。

僧一行生性聪慧,不仅通晓各种佛经,天文地理等也无一不精。以往的历法,大多都是在“实验室”里编修完成的,而僧一行则主张在实际测量的基础上修订历法。经过多年的天文观测,他历时两年写成历法初稿,定名为《大衍历》。《大衍历》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方法,比祖冲之的《大明历》、刘焯的《皇极历》、李淳风的《麟德历》等都要先进,在我国沿用了800多年,并传入日本、印度等国。

不幸的是,僧一行在编制完成《大衍历》的同年去世。遗憾的是,僧一行并没有收弟子,他的“法脉”在他去世时即断绝了。1964年11月9日,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位于太阳系小行星带的“小行星1972”,这颗行星便被命名为“一行”,国际通用,以纪念僧一行在天文学方面突出的历史贡献。

尼姓起源

 尼姓人可能是孔子后裔

不过,如今的尼姓与佛教并无关系。

家住漯河市临颍县繁城 镇尼庄村的尼先生介绍,他们村子里有100多人姓尼。据老辈人讲,他们可能是孔子的后人,但并没有史料存留。老家在河北邢台市巨鹿县尼庄村的尼女士则说,她自“出村”之后就没遇见过姓尼的人。

据了解,如今的一部分尼姓人与倪姓同源。战国时期,位于山东境内的小邾国(郳国)被攻灭,小邾国王族大部分逃亡并以国为氏,称“倪”氏,也有人称“尼”氏,后来发展成为尼姓。

此外,孔子字仲尼,他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其字为氏,称“仲”氏或“尼”氏。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一支尼氏后人真有可能是孔子后裔。

不过,如今大多数尼姓人都可能是满族后裔。《简明满族姓氏全录》中记载,尼姓是从满族姓氏尼马察氏、尼奇哩氏、尼锡哩氏、尼珠珲氏等汉化而来的。据记载,清军入关后,尼姓人散居于如今的河北、河南等地,多以人数不多的村庄形式存在。

 你知道吗

 士、农、工、商、僧、尼、道这些都是姓

除了僧和尼,其他如士、农、工、商、道等职业,都是姓氏。

士姓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的士会,他的祖上曾是周王室的“士”,属于以职业为姓氏;汉朝时官职农仓长,专门负责农仓藏谷和囤积粮食,其后裔有人有以祖先官职为姓氏,这是农姓的来源之一;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有司工、工师等官职称号,这是工姓的来源之一;商姓如今人口较多,与商王朝关系密切;道姓则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道国。

其实,以职业为姓氏的传统早已存在。在古代,很多职业都是“世袭”的,“世袭”的职业和技艺成为家族标志,逐渐发展成姓氏。

比如,专门记载战国时各种手工业生产技艺的典籍《考工记》,记载了木工、铁工、皮革、染色、兵器、乐器等几十种手艺、职业名称,书中多称其为某氏,如筑氏是搞建筑的,韦氏是皮匠,冶氏专门负责冶炼,钟氏则是铸钟的行家里手等。

一、姓氏源流

农(Nóng 农)源出有三:

1、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

2、出自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农姓:

① 壮族侬姓改为汉姓。北宋时,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

② 羌族本有苏农氏,改汉姓为农氏。

得姓始祖: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易·系辞》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有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故农姓的始祖就是神农氏。

二、迁徙分布

(缺)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 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祐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农琪华:同“琪花”。指仙境中玉树的花。出自唐代曹唐《小游仙诗》之二:“万树琪花千圃药,心知不敢辄形相。”

农存志:保全志向。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古人取名,常着意于名字的道德意蕴和审美意境,取字往往有出处,大多渊源于诸子典籍和文学名篇,甚至有“男必楚辞,女必诗经;文必论语,武必周易”的传统说法。因此,姓名作为文字符号并不能像某些算命先生、风水大师所说的那样决定人的命运,但它沉淀着历史文化的精神,体现着时代社会的信息,传承着家族血统的烙印,更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深厚爱意和殷切期望,隐寓着不同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目标追求,它对人生起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愿你早日取名好名!

  农(Nóng 农)源出有三:

  1、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

  2、出自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农姓:

  ① 壮族侬姓改为汉姓。北宋时,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

  ② 羌族本有苏农氏,改汉姓为农氏。

  得姓始祖: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易·系辞》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有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故农姓的始祖就是神农氏。

  二、迁徙分布

  (缺)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 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佑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三、历史名人

  农 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 猷:明代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

  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配天:男,壮族,省优秀教师,株洲市铁路第二中学中教一级教师。195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分配到株洲铁路机械学校任教。1978年调株洲铁路第二中学,主要从事仪器室、实验室管理工作。自制和修理教学仪器,电教器材,为学校节约万余元的费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开出率100%;在以电教促教学,电教成为德育工作手段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大桂:1963年12月生,云南文山人,壮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黄石市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副主任。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1999年1月当选为黄石市人大代表。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其中8个课题和设计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并多次被该单位评为优秀工作者。

  农文义:男,1926年10月生,广西平果县人,壮族。原任中共平果县纪检会专职委员。中共党员。1949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村、区长和文教、教育局长,县委临委秘书、县纪检会专职委员等职。在职38年间,其中搞农村工作5年,文教工作12年,办案工作21年。全国除福建、新疆、西藏、青海未到外,其余省、市、区均多次来往办案。有四次办案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里程最多。如1971年2月23日至9月20日,历时210天,往返乘坐车船28066公里(徒步和租自行车不计在内),到19个省、市、区的71个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办案(按60年代地图)。还到过越南胡志明主席革命根据地和高平省等地。晚年好学诗文,且何诗联刊物投搞。

  农劲荪:民国初年天津爱国实业家、富商,霍元甲好友。

  农加升:助理研究员。1932年6月出生,广西天等人。壮族。中共党员。曾任广西民族报社编辑部主任。是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广西民族语文学会会员,广西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广西壮学学会会员。50年代,党给壮族及一些需要创制文字的民族创造了新文字,他一辈子干着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广西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开发事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少至多。1986年,他在广西区语委业务处学校组工作时,与他人合编了一整套(小学双语文教材)1~6册,共32本(也称“三位一体”教材,是按汉语拼音、汉字、壮文三大对照编排的)。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壮文进学校和建立双语文教学体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他撰写了《试谈壮文进小学与建立双语文教学体系》、《壮族地区的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壮语文为主》、《壮文拼音与〈壮文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3篇论文。分别在《广西民族工作通讯》杂志、《广西民族报》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一书上公开发表,得到了同行者的赞赏和当时社会舆论的共鸣。第二篇论文还于199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广西分会》评选为三等优秀论文奖。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文师资人才,1989年发起集资办学,与他人共同创办了“广西兴桂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该校5年已培养出掌握汉壮双语文教学的师资159人。业绩曾入编《中国优秀人才事略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英文版)等大型辞书中。

  农冠品:1936年生,广西大新人。壮族诗人,民间文艺家。笔名夕明。196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广西文艺界工作。曾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主任;广西文联第四届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广西文联第五届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编委副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委。广西政协第七届委员、法制委委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泉韵集》、《甜甜的乡情》、《布洛陀经诗译注》、《剪不断的情思》、《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等作品、译著,曾获广西人民政府振兴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以及全国多项奖。出版《爱,这样开始》、《岛国情》、《晚开的情花》、《醒来的大山》、《相思在梦乡》、《记在绿叶上的情》等诗集。还出版《民族文化论集》、散文集《风雨兰》、《热土草》及《鹦哥王》等文学专集

  农秀琛:1935年生,广西龙州人。民间文艺家。195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龙州中学。曾任小学教师、中学校长。1960年调往文化部门,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1992年任县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宁地区民间文学协会副主席。50年代起即致力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1958年在《民间文学》发表处女作《勇敢的阿刀》,该文先后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勇敢的阿刀》、《布独和各单》两个故事单行本。其作品在地、市、省及全国级刊物发表数十篇。代表作有《中法战争故事》和《红八军故事》等。一些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曾主编龙州县《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等三大集成,被自治区评为优秀编辑、先进工作者;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三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个人成就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初置雁门郡,秦、汉因之。雁门郡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有雁门关,是长城重镇之一。

  2、堂号

  稼穑堂:相传农氏是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该堂号由此而来。

农姓有字辈羊年男孩取名

肖羊年生人,取名宜有金字、白字、玉字、艹字,学识渊博,操守廉正,重义信用,富贵增荣;有月字、田字、豆字、米字,勤俭建业,名利双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