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王的诗人有哪些?
1、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2、王湾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3、王庭珪
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个性刚直,辞官归隐,曾因诗送胡铨而被贬辰州。靖康之变而后他表现出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4、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5、王巩
王巩约生于公元1048年前后,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莘县人,王旦之孙。生卒年均不详,一般认为生于1048年,约1117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去世。晚年徙居高邮(今江苏高邮)。有画才,长于诗。苏轼守徐州,巩往访之,与客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轼待之于黄楼上,对他道:“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轼得罪,巩亦谪宾州。王巩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见《四库总目》,故传于世。
-王巩
-王勃
-王庭珪
-王维
-王湾
史书记载,周世宗柴荣共有七个儿子,其中他的前三个儿子都与后周太祖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一起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这也是为什么郭威传位给养子柴荣而不是亲生儿子的原因)。柴荣的第四子便是周恭帝柴宗训了,柴宗训在七岁的时候即位,又在“陈桥兵变”之后禅位给了宋太祖赵匡胤。
《新五代史·周家人传》记载,柴荣的另外三个儿子分别是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并且说“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但是有一些宋朝的笔记却给我们记录了柴熙谨和柴熙诲的另外一个版本的结局。
第一、北宋文人王铚的《默记》
《默记》记载,周恭帝柴宗训在“陈桥兵变”之后便禅位给了赵匡胤,随后搬出皇宫到天清寺居住。有一次,赵匡胤前往天清寺探望时,看到跪拜在路边的原后周后宫的太监、宫女中有两人非常特殊——她们竟然各怀抱着一名男婴!赵匡胤派人询问之后,才知道这两个男婴正是柴荣的儿子,于是“艺祖顾诸将云:‘此复何待’?”,随即令侍卫将他们“提去”。
在场的所有大臣都不敢做出反应,因为任何反应都可能被现任皇帝怀疑为不忠,也更不敢替这两个孩子求情了。赵匡胤发现只有大将潘美用手掐着廊柱低头不语,赵匡胤便问他:“你觉得不应该吗?”潘美则回答:“我哪里敢觉得不应该呢,只是于情于理都觉得不安啊!”赵匡胤随即命侍卫将那俩孩子带回来,将其中的一个交给潘美收养,这个孩子即史书中记载的潘惟吉,赵匡胤对他终生没再过问。
第二、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
《随手杂录》同样是说赵匡胤看见宫女怀抱着周世宗的儿子,他问身边的大臣应该怎么处置。赵普的回答只有冰冷的两个字:“去之”,只有潘美低头不语,在赵匡胤的一再追问下,他也不做任何回答,沉默良久之后,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此时,潘美才解释到:“我要劝陛下杀了他们,便对不起周世宗;若劝陛下留着他们,便是对陛下不忠”。于是,赵匡胤将这两名男婴都交给了潘美抚养,“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这两个北宋文人的笔记讲了类似的故事,再加上赵匡胤豁达的为人,所以他把周世宗的儿子交给潘美收养之事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喜王巩承事北归翻译可参考下方。
《喜王巩承事北归》翻译:
同罪南迁惊慌最远,乘着水流往北下喜先回。说一笑秋风后,但看着千山大路不是。岭外云烟随梦远,长江边鱼蟹为人肥。回到家嫁女儿都没事,躺在床上读《诗》、《书》都掩上门。
《喜王巩承事北归》原文:
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
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
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
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
作者简介: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
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或朝代更替,当朝的新皇帝对前朝皇帝及子嗣,均是斩草除根,赶尽杀绝,以至于出现“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这样的流传千古的名言。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坐上帝位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北宋文人王铚的《默记》中记载:周恭帝柴宗训在“陈桥兵变”之后便禅位给了赵匡胤,随后搬出皇宫到天清寺居住。有一次,赵匡胤前往天清寺探望时,看到跪拜在路边的原后周后宫的太监、宫女中有两人非常特殊——她们竟然各怀抱着一名男婴!赵匡胤派人询问之后,才知道这两个男婴正是柴荣的儿子,于是“艺祖顾诸将云:‘此复何待’?”,随即令侍卫将他们“提去”。在场的所有大臣都不敢做出反应,因为任何反应都可能被现任皇帝怀疑为不忠,也更不敢替这两个孩子求情。赵匡胤发现只有大将潘美用手掐着廊柱低头不语,赵匡胤便问他:“你觉得不应该吗?”潘美则回答:“我哪里敢觉得不应该呢,只是于情于理都觉得不安啊!”赵匡胤随即命侍卫将那俩孩子带回来,将其中的一个交给潘美收养,这个孩子即史书中记载的潘惟吉,赵匡胤对他终生没再过问。
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中记载: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后,便带着宰相范质、赵普及大将潘美等人首次巡视皇宫大内,一边走,一边饶有兴致地听取管事太监、宫女们的细心讲解,脸上难掩兴奋之情。忽然间,皇帝看到一位前朝宫人怀抱婴儿,神色慌张地向他行礼,宋太祖疑心大起,便将那位宫人叫过来,询问她这个婴儿是谁。宫人不敢说谎,便吞吞吐吐地告诉宋太祖,怀中的婴儿正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
宋太祖听后,脸上微微变色,转回头便向赵普征询意见,该如何处置这名前朝皇子。赵普为人果断决绝,考虑到新朝初建、人心不稳,若留下这个男婴,恐怕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制造动乱。所以考虑到此,赵普便做出砍头的手势,并且恶狠狠的说:“斩草要除根,否则后患无穷。”其他随从官员见宰相这样说,也纷纷附和,只有潘美和另一位将领沉默不语。
宋太祖觉得奇怪,便转而征询潘美的意见,但潘美却唯唯诺诺,不敢回复。皇帝稍稍思虑一会儿,便明白潘美的用意,于是对众人讲:“朕昔日深受周世宗厚遇,本想尽力效忠周室,只因迫于形势,所以才不得不承袭皇位。朕行此违心之事本来就有愧于周世宗,如今再杀掉他的儿子,天下人将会如何议论朕呢?”
潘美听后甚是感动,便向宋太祖解释之前沉默的原因:“臣与陛下都曾侍奉过周世宗,并深得其厚待,就此事而论,若臣劝说陛下除掉这个婴儿,则有辜负当年世宗恩养之嫌,世人皆会骂臣是忘恩负义之辈;但是若臣劝阻陛下处决他,那么陛下很可能会怀疑臣的忠心,为臣不忠者必受显戮,臣惶恐无计,所以不敢妄言。”
宋太祖听后微微一笑,接着便对潘美说:“仲询(潘美的字)所虑极是,可既然是前朝皇子,自然不能再养于皇宫之中。朕思虑再三,觉得将他送给你为好,只是周世宗的儿子不可再做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做侄儿抚养成人吧。”潘美领命,将婴儿抱回家并给他取名为潘惟吉,对外则宣称是自己的侄儿。此事过后,宋太祖便再也没有问起过潘惟吉的情况。
潘惟吉成人后历仕太宗、真宗两朝,担任过供备库使、天雄军驻泊都监等职务,在晚年曾以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前后奉命办事皆以勤勉干练著称。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赵匡胤不但没有斩草除根、赶尽杀绝,而且还做出优待后周(前朝)皇室的决定,其宽容的胸襟气度,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并成为后世帝王效仿的楷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后周说起。
1、后周政权的建立。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早年是一个混混。郭威曾经在街头跟一个屠夫发生争执,一刀把人家捅死了。此后,郭威坐牢,被一位赏识他的刺史救了一命,并把他带到军中。
当时后唐的李存勖因为不善治国,导致军队哗变,李存勖被部下射死。李存勖的一个妃子就被放出宫。出宫之后在洛阳的一个逆旅时,见到郭威,非要嫁给他。其父母无奈,只好把女儿嫁给郭威,这就是柴氏,柴氏成为了郭威的贤内助,不但从经济上资助他,在人事关系上也帮助他,让他投到了当时的军将刘知远的帐下。而刘知远是石敬瑭的手下,石敬瑭因为跟后唐皇帝李从珂产生矛盾,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请来了辽国人,从而夺了江山,建立了后晋,而他的大将刘知远成为了太原节度使。后来,郭威随刘知远部队南下,入主中原,建立了后汉,成为了后汉的大将。
到了后汉二代时,皇帝刘承祐不满权臣操纵朝政,一口气杀了三位辅政大臣和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柴荣的前三个儿子,而郭威恰好不在洛阳,逃过一劫。郭威带着部队回去要说法,最终打败了刘承祐建立了后周。当时还玩了一把皇袍加身,赵匡胤此时还是郭威的一个亲兵,就在那一众送皇袍的人当中。就此建立了后周。
“官家”源自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湘山野录》”。
用“官家”指代皇帝出现得很早,早在东汉就有了,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其实“官家”和“圣人”、“至尊”、“天子”一样,原本都是私下对皇帝的尊称,而非与皇帝直面时的称呼。原来在皇帝面前直接称呼皇帝的时候还是应该用“陛下”、“圣上”、“皇上”、“万岁”等等。
影视剧中,不同朝代对皇帝的称呼还都比较特别。
比如在《汉武大帝》里,大臣们私底下称呼汉武帝就是“天子”;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称呼玄宗就是“圣人”,《清平乐》里称呼赵祯就是“官家”等等。
但是把官家拿来直接称呼皇帝的第一人是十六国后赵武帝石虎,但“官家”成为皇帝独有的专称的确始于宋朝。
这里有个关于“官家”故事。在王巩的笔记《闻见近录》里,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敲打陈桥兵变的老兄弟们的故事。
说赵匡胤和这帮老兄弟们一起去游玩时说:“此处无人,尔辈要做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这句话就是说,“这里没有其他人,你们要想当皇帝,可以把我杀了,取而代之。”众兄弟们都吓坏了,以后再也不敢乱跟他亲兄道弟了,这才明白赵匡胤已经是皇帝来了,不再是以前的兄弟了。
其实历朝历代,更奇怪的关于“皇帝”称呼,多了去了,特别是汉朝。
可能是因为秦始皇刚定下规矩,结果传到二世结束了,所以在汉朝的对皇帝的称呼,真的很复杂。比如“巨公”、“大家”、“天家”,这些大家可能还多少觉得有点靠谱。
那“县官”,可能就觉得无法理解,其实你如果知道“上古曾把帝王所居之地称为’县’”,这么个叫法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到了东汉,光武帝就还被称呼过“国家”,似乎也比较好理解。
唐朝对天子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宅家”,那是因为“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
如此一来,以后再拍汉唐剧时,真的可以不用再“皇上”、“陛下”,那么单调且没特色的称呼了。
宇文柔奴因为爱慕王巩,在王巩被贬到偏僻岭南为官之际,奋不顾身追随王巩。她因为父亲是御医,她也精通医道,在岭南这种落后的地方,她的医术得到了发挥,所以她才能由一个歌女,成为一名神医。
宇文柔奴原本也是一户官家**,她父亲曾经是御医,可惜后来因获罪,死在了狱中,母亲也不久病故,年幼的宇文柔奴还被亲戚卖到了行院。这行院就是宋朝的官妓衙门,行院里面的女子,要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艺,侍奉官员,除了不侍寝官员之外,她们也是要以技艺取悦官员,她们也是妓女的一种。宇文柔奴因为长得漂亮又聪明,她受到老鸨的重点培养,她长大后也成为当时名动一时的歌女,可这歌女荣耀的背后,还是世人对其身份的唾弃。宇文柔奴她从小对父亲的医术就非常感兴趣,她可能曾经幻想过成为一名大夫,但她绝对没有想到,她会因为美色与技艺出名。歌女的身份不是她想要的,所以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医术,这是她的梦想。
后来她因为遇到父亲的故友陈太医,不仅得到了陈太医的搭救离开了行院,她还有机会跟随陈太医学习医术。虽然她依旧没有可能成为医者,毕竟古代男女有别,很少人能接受女子为医生,但她已经非常满足。直到后来她遇到了王巩,北宋这个大才子,她们两情相悦,但可惜王巩早已娶妻,一桩美满姻缘也就这么不了了之,可宇文柔奴对王巩却用情至深。后来王巩因为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受到牵连,王巩被贬官至岭南。岭南在北宋时期是个相当落后的地方,很多被贬至岭南的官员都客死他乡,王巩被贬到岭南,几乎他的仕途与生命就算走到了尽头。这时他的家人大多都离开了他,只有宇文柔奴不惜以歌女的身份,追随王巩远赴岭南。
在岭南地区,各个方面没有中原地方发达,但同时也没有中原地带这么多规矩与限制,宇文柔奴的医术在当地得到了发挥。岭南那个地方落后偏远的地方,政府也很少投入资源到那里。所以想宇文柔奴这样医术不错的医者,自然会被百姓信任与爱戴,也就没有人在乎她是个女子。
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柔奴可以为当地百姓看病,她成为医者的梦想也才能够实现,渐渐地她也成为岭南地区有名的神医。在岭南,百姓只知道神医宇文柔奴,不知道名歌女宇文柔奴,虽然在岭南的日子清苦且艰难,但是这才是宇文柔奴心中最想要的生活。
这位宇文柔奴的一生颇为传奇,被誉为神医是因为她曾在岭南一代治病救人,被当地的百姓尊为神医。宇文柔奴出生于御医之家,自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也是粗通药理。后来其父遭逢祸事,冤死狱中,其母悲痛欲绝,没过多久也随之去了,只余下年幼的宇文柔奴一人在世间独活。宇文柔奴被交给她的叔父抚养,但叔父认为她只是拖累,将她卖进了行院,让她学习一些歌舞艺伎的本事用以养活她自己。
因为容貌秀美,宇文柔奴在行院被重点培养,长大后也不负重望成为了名动一方的歌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见到了父亲的一位太医旧友,这位旧友对她心生怜惜,凑了钱将她赎出了行院,并将她带到了自己的身边,教授她药理知识,并让她为自己打打下手,让她在治病上有实践的经验。宇文柔奴的医术在此期间进步飞快,不久之后已经能够独自为人看病了。
之后她结识了才子王巩,被他的才华,气度,品德等深深吸引,不顾他家中已有妻妾,毅然决然的决定用自己的一生来追随他。后来王巩因苏东坡一案受牵连,被贬岭南。昔日阿谀奉承的妻妾与仆从纷纷离开了他,唯有宇文柔奴愿与他一同前往岭南。在岭南,宇文柔奴用自己的一身医术造福了当地百姓,不但使他们免受病痛的打扰,并且对于贫苦百姓她不但分文不取,反而会赠送给他们一些自己在山中采到的草药。
她的高尚品德使得岭南一带的百姓大为感动,并尊她为神医。待到王巩携宇文柔奴回京之时,他们之间坚贞的爱情与宇文柔奴的神医称号已经在天下广为流传,被当世之人视作美谈。
古代姓王的诗人有哪些?
本文2023-11-04 16:18: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