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喊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和父皇摄政王有什么区别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2收藏

清朝顺治喊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和父皇摄政王有什么区别吗?,第1张

因为当时孝庄为了儿子的皇位,只能委身于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因为多尔衮当时手握重兵,最后

多尔滚娶了顺治的额娘但他不是皇帝,所以称为皇父摄政王

孝庄太后是清朝历史上最出名的两位女政治家之一(另一位是慈禧太后)。她一生经历三朝,培养和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孝庄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妃子。皇太极去世后,孝庄的儿子福临被拥立为帝,即顺治皇帝。孝庄母凭子贵被尊为皇太后。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一生功勋显赫,清朝之所以能够成功定鼎中原,多尔衮居功至伟。清朝定都北京后,多尔衮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并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所以皇帝宝座就引来了各方势力的激烈争夺,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正当两派势力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多尔衮突然决定放弃皇位争夺,改为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

这样一来,许多原本支持豪格的朝廷大臣也改变了他们的想法,支持多尔衮的建议。就这样,年仅六岁的福临成了大清国的新任皇帝。豪格在争夺帝位失败后,迅速失去了支持。而多尔衮因拥立之功,被封为辅政王,势力较之前更为庞大。

福临继承皇位,成了顺治皇帝,他的母亲庄妃也因此晋封为皇太后。孝庄太后是个极聪明的女人,她深知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坐稳皇帝宝座,那必然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而这个后盾的最佳人选自然就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多尔衮。

为了笼络多尔衮,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不断给多尔衮加封各种独有的尊荣,就是上文中提到过的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前两个摄政王的封号还容易理解,毕竟多尔衮本来就是顺治皇帝的叔父,可是最后一个皇父摄政王的封号,就有点意味深长了。

中国古代的皇子都称皇帝为父皇,意思就是父亲是皇帝。那么顺治帝称多尔衮为皇父,意思不就是皇帝的父亲吗?两人的关系明明是叔侄,却要以皇父相称,除了讨好之外,不免让人产生联想:孝庄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

参考资料:

清朝词条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十七日,多尔衮出生于辽东赫图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她早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满十二岁时嫁给努尔哈赤。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 。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体弃衮代皇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 ,实际上,是有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去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虐待已子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尔衮此时还不是旗主贝勒,而仅与其弟多铎各领十五牛录,他毕竟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贺典礼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尔衮则不允许参与其中。尽管如此,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被逼殉葬。 父母死时,多尔衮年仅15岁。天聪二年(1628年),在母亲死去的翌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多尔衮有战功,破敌人于敖穆楞。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的美号,这一年,多尔衮16岁。天聪三年(1629年),多尔衮跟从皇太极从龙井关突入明朝边塞,与贝勒莽古尔泰等攻下汉儿庄,逼近通州, 接近北京。并且在广渠门外大败袁崇焕、祖大寿的援兵,又在蓟州歼灭明朝山海关的援兵。 天聪四年(1630年),攻打北京的大军班师回朝,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又大破明军。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初设六部,命多尔衮掌吏部事。在攻打大凌河之战中,多尔衮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多有伤亡。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加劝阻,多尔衮说:“墨尔根戴青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以后祖大寿投降,多尔衮向他谈及当时的险状,祖大寿说:“果有此事?如炮火击中大王坐骑,后果不堪想象!”多尔衮却说:“当时两仇相敌,唯恐打不中啊。”天聪七年(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多尔衮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谷子熟时深入明境,围困燕京截其援兵,残毁其屯堡,消耗其国力。多尔衮的建策,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山海关外一带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躏土地人民,给明朝以沉重打击。攻灭蒙古察哈尔部,获传国玉玺。后金征服与招抚蒙古各部时,惟独察哈尔部在林丹汗率领下,不肯降服,始终采取与后金对抗、周旋的态度。

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精兵万人,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此次进军,进展顺利,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字,多尔衮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群臣因而奏请皇太极上尊号称帝。 崇德元年(1636年)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更加受到重用。 十二月,清军攻陷朝鲜李朝南汉山城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并限“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四月初五,多尔衮押送国王家属等182口报捷 。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南征明朝,这次南征兵分两路,贝勒豪格在多尔衮亲率的左翼军中。左翼军从墙子岭、董家口入关,掠山西,破济南,杀明朝总兵卢象升;然后北掠天津、迁安,出青山关返还,往返扫荡数千里,于崇德四年(1639年)三月回到辽东;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敌17阵,俘获人畜26万 。崇德六年(1641年)至崇德七年(1642年)松锦之战。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会战,清军起先以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为首,后皇太极亲自赶来增援。明军经两年激战最终惨败,洪承畴松山城破被俘投降,祖大寿举锦州城投降。 松锦之战后,辽东全属大清,大明势力退入山海关。

皇太极在更定官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 。根据他的建议,皇太极又对政府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 。此外,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 。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之初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多尔衮便是另一个竞争者。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因此,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至是,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事业。 顺治帝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初四日,即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之时,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李自成此时方知事态的严重,于四月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行军速度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表示如清军支援,则“将裂土以酬”。还不是投降的意思。多尔衮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议,一方面派人回盛京调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缓进军速度,逼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范。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请清军尽快入关,因为二十一日清军还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城了。四月二十二日,李吴双方在山海关大战。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地作壁上观,在李自成即将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又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说,在山海关以西发生的这次著名战役前后,多尔衮充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原的马前卒。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为名撤出了北京。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 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严禁抢掠,停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然后迎请顺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 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清廷迁都北京既是出于统一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关外的战略考虑。清廷以多尔衮为首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这个关口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八月二十日,清朝开始迁都。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十月初十,顺治帝在皇极门(顺治二年改称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十月,当顺治帝于太和门(时称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

李自成退入山陕之后,原明朝降官降将纷纷反水,但他在顺治元年(1644)六月仍积极准备反攻。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已建大西国于成都,统一了全川,而多尔衮对此尚不了解 。残明势力已于五月中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于南京,改年号为弘光,尚拥有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兵多粮足,构成清朝统一中国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在此方针领导下,多尔衮先后派叶臣、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吴惟华等进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进而包围陕西。同时,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明官对南明君臣招抚,并写信给南明阁臣史可法,提出“削号归藩,永绥福禄”。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团来北京谈判过程中,他将其软禁起来,并不给予明确的答复。此时,清军已于九月占领山东,十月进据苏北,与史可法的军队沿河相峙。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认为全面进攻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十月先后命阿济格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农民军和南明福王政权发起了战略总攻。很快,多铎于十二月底取得清灭大顺潼关之战的胜利,李自成放弃西安转移。多尔衮下令由阿济格追击农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至顺治二年(1645)二月,农民军连战失利,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这时多铎军已克扬州,史可法殉难。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这一连串的胜利不禁使多尔衮喜出望外,他以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归一统。五月底,他已对大学士们表示要重行剃发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国发布剃发令。此举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抗争。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上述所有仪注都表明一点,即多尔衮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同时,由于明末党争激烈,清初又大量引用旧人,因此明末党争积弊在清初政局中反映出来,并与满洲贵族内部矛盾纠缠在一起。从顺治二年(1645)开始,以弹劾冯铨案形成了南北党争的中心内容。是年七月,浙江道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矛头直指冯铨及其党羽孙之獬等 。高层官员中如洪承畴、金之俊等均是南方人不会支持冯铨。多尔衮考虑到冯铨这些人死心塌地效忠于满洲贵族,如果处罚了他们,朝中南方官员得势,于清朝统治可能发生不利影响。所以过了十天,多尔衮仍未表态。但出于对稳定整个形势的考虑,他终于决定支持冯铨一派,在朝中公开申斥了龚鼎孳,仅将李森先革职,而对其他人并未深究。多尔衮通过双方的斗争更好地利用他们,借此达到他以汉治汉的目的。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以为顺治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铃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从是年起,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辅政王的仪仗则只有15种,明显逊于多尔衮,说明多尔衮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 。

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如果官员奏书中将“皇叔父摄政王”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而且“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再不用向顺治帝行礼了 。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

顺治帝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尊为成宗义皇帝,丧礼依帝礼。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多尔衮无子,赐以豫亲王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又以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

但是,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议了阿济格的罪,然后恢复两黄旗贵族的地位,提升两红旗的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等。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见势头不对,也纷纷倒戈。在这种形势下,先兴罗什等五人狱,然后便正式宣布多尔衮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接着,当权者又接连处罚了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瓦解。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但是,多尔衮对于清皇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分别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几乎句句在理,但被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流放宁古塔充军 。迟至一百年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如此铁案又再度被翻了过来。到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算有了定论。

多尔衮多尔衮

(1612-1650)

  多尔衮,姓爱新觉罗氏,隶满洲正白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万历四十年生于建州赫图阿拉城。

多尔衮自幼聪敏过人,练就了一身骑射本领。他容貌与父亲努尔哈赤相似,又是主掌后宫的 大妃所生,因此很受太祖疼爱。可是,在他不满十四的时候,父汗努尔哈赤就去世了,母亲又被迫陪驾殉葬,少年时期便遭此不幸,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沉痛的打击。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下去,这段痛入骨髓的遭遇,反而成为他奋发图强的动力。在此后的军旅生活中,他作战勇猛,谋略超群,功勋显赫,志向高远,成为清朝开国史中重要的人物之一。

  天聪三年,皇太极兴兵伐明,多尔衮随皇太极破龙井关,入长城,又与莽古尔泰攻下汉儿庄,赶往通州方向,直逼京都,并在蓟州地方击败从山海关赶来增援的明军。多尔衮几仗打下来,便已声威大震,虽然年纪不大,却被后金将士公认为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帅才。

  多尔衮统军是位帅才,在谏言献策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天聪五年皇太极听到因司法不公而引发民怨的反映,便命诸贝勒就此参议时政。多尔衮简言上奏,定罪判刑之事,关系重大,主管臣等必须悉心详议,不可苟且塞责。皇太极认为多尔衮话虽不多,却切中要害。当年七月,便任命他掌管吏部,时年十九岁。天聪七年六月,皇太极就明朝、察哈尔和朝鲜三方,先去征讨哪部的问题,向诸贝勒大臣征求意见。多尔衮谏言道,现在正是整顿兵马的大好时机,等到庄稼熟了的时候,便可切入明边,在北京附近攻下几处城寨,为久驻之地,不愁京都不破。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意见颇为赞赏,并给予采纳,说多尔衮的举谏皆合朕壹。

  多尔衮在拥立皇太极上尊号称皇帝这样重大的国事上,也有他独特的贡献。天聪九年,皇太极趁察哈尔林丹汗败逃青海之机,命多尔衮、岳托、萨哈廉和豪格等率兵万余,嘱其以武力相震慑,以德政相感化,招服林丹汗之子额哲。多尔衮等谨尊汗命,对额哲母子好生抚慰,额哲深为感动,不但真心归顺了后金,还把元代传国玉玺交了出来。正好验证了古训,得玉玺者,得天下。多尔衮等诸贝勒大臣,便以蒙古臣服,又得玉玺的名义上表皇太极登临皇位。于是,皇太极于天聪十年四月十二日正式称帝,改元崇德,国号大清。四月二十三日举行晋封仪式,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清王。

  崇德元年十二月,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再次出征朝鲜。他们从宽甸入长山口,攻下昌州,攻克江华岛,大败敌援军,朝鲜王妃和她的两个儿子被俘。朝鲜国王李倧见大势已去,又为多尔衮对他的嫔妃以下臣等都能以礼相待的仁义之举大为感动,便率文武百官降清称臣。

  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领左翼入边伐明。他从董家口进入明地,到通州河西与岳托所率右翼军会合。清军压境,明廷朝野大为震惊,急调山西总督卢象升督军迎战。多尔衮等避开北京,直抵涿州,然后兵分八路,骚掠山西南破保定,大败卢象升。遂趋临清,渡运河,克济南。再回军扰略天津、迁安,由青山口获胜而归。此役共破城四十余座,降六城,俘获人口二十五万余众,财物不计其数,多尔衮因功,被皇太极赐马五匹、白银两万两。

  多尔衮也有被处罚的时候。崇德五年,皇太极率诸王大臣围困锦州,多尔衮却擅自将大营向后撤离三十里,皇太极派济尔哈朗代为责问,他说时因为原驻地草都被马吃光了,所以移营别处去放马。皇太极很生气,便将他将为郡王,罚一万两白银,削夺两牛录部众。

  多尔衮是位熟知政治斗争事务之人,处分对他而言,只是个教训而已,他不会过于在意。经过两年的战争考验,攻松山,激战洪承畴,塔山阻击战,生擒王希贤,最后迫使祖大寿投降,论功,多尔衮又于崇德七年恢复了亲王位。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暴然而逝。因生前未立皇储,又无遗诏,诸贝勒似乎都有了争夺皇位的机会。其中,豪格和多尔衮的条件明显优于他人,所以竞争最为激烈,几乎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子承父位,顺理成章;而多尔衮更有一肚子苦水要借机倾吐。当年,努尔哈赤去世,母亲阿巴亥,身为大妃却被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等人逼迫殉葬了,目的就是阻止他继承汗位。如今皇太极已死,又来跟他争位,他不准备再让。但是,经过多方观察和仔细分析,如若稳操胜券,就要大动干戈,这样一来,势必引发内乱,不如退而求其次,不坐皇位但要掌握皇权。于是,他便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大位,由他和济尔哈朗临朝辅政。此议竟被诸王大臣所接受,多尔衮从此便以首辅摄政王的身份独掌了清初的朝政大权,成为不是皇帝而掌握帝权的摄政王。

  多尔衮掌权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摄政地位,便开始排斥异己,独揽其政。顺治元年正月,多尔衮以拒收朝鲜馈赠为由,告诫济尔哈朗及诸大臣,禁止因和交而接受外国馈赠。济尔哈朗知道这是在警告自己不要擅权,他便主动谕示诸大臣,凡事都要先通过多尔衮,排位也要把他列在前面。同年四月,肃亲王豪格因被固山额真何洛会等揭发,便对多尔衮独断专行大有怨言,说了一些不满的话,而被多尔衮免去了他的爵位。虽然在半年以后又对豪格复了职,但对他这位政敌却始终没有放过。事情过了四年,多尔衮就找因由幽禁了豪格,使其最后冤死狱中。不久,济尔哈朗也被多尔衮借故罢去了辅政头衔,带兵到湖广平息清动乱去了。

  多尔衮确实想当皇帝,而且他也有这个能力,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当,这对于稳定刚刚建立不久、尚未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的政治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多尔衮的一大历史贡献,否则,清史就要重写。

  顺治元年四月,世祖福临在笃恭殿授多尔衮奉命大将军印,并赐御用旌旗罗盖,以壮大声威,率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及孔有德等向山海关进发。因为得知闯王李自成已经攻陷北京,明帝崇祯也在煤山自缢而亡,明平西伯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又已归降大清,趁此大好时机,多尔衮发兵而进,攻击对象已经由明军变成大顺农民军。

  当清军行至距山海关只有十里的地方,吴三桂通报了农民的动向,多尔衮命令诸王反击,大败农民军刘忠敏所部于一片石。然后,率部入关,吴三桂出迎。多尔衮又命吴三桂为前锋,与列出长蛇阵于北山的农民军交战,他亲率清军咬住长蛇阵尾,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在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夹击下,李自成溃败而逃。多尔衮深表吴三桂献关作战之功,军前秉承先制,进吴三桂为平西王。

  清军入关后,便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向京都。五月抵达通州,李自成率残部西逃,多尔衮命诸王和吴三桂率部急追。五月,多尔衮整军进入北京,明朝归降官吏全城军民迎至朝阳门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顺治元年十月初一,福临在北京定鼎登基,多尔衮被晋封为叔父摄政王。

  顺治进京以后,多尔衮辅佐幼帝平定中原,治理天下,勋劳显赫,备受尊崇。他入朝的时候,如同皇上一般,满朝文武皆跪。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边外,坠马受伤。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死后被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后被讦告,削去爵位,平毁墓葬。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弘历皇帝下诏才为其平反昭雪,恢复了睿亲王封号,配享太庙,重修了墓寝。其爵位世袭罔,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在这以前不久,雄踞东北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明朝守将袁崇焕顽强守御,屡次打败爬城进攻的后金军,努尔哈赤又气又恨,指挥后金兵在城墙根部凿洞,准备破墙入城。袁崇焕发觉后,命令用西洋运来的火炮轰击。努尔哈赤被炮弹炸伤,只好命令全军退走。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创伤复发,去清河汤泉疗养。八月,伤势转重,乘船回盛京。途中,他知道即将逝世,通知大妃纳喇氏来迎。八月庚戌日,因伤势恶化,殁于途中的瑷鸡堡(今沈阳市南)。

  第二天(公元1626年八月辛亥日),皇太极在诸贝勒和大臣的推举下称汗。第二年,改年号为“天聪”,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明朝时称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

  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诸多军国大事,事必亲躬。由于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严重损伤了健康,积劳成疾。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晚上十时,在沈阳皇宫清宁宫东暖阁寝宫的南炕上端坐时突发心脏病而死。皇太极死后,大权落在多尔衮手里。

  多尔衮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现在皇太极死了,多尔衮正值年富力强,手下又掌握着努尔哈赤的精兵部队正白旗和镶白镶。他当然愿意按着当年努尔哈赤的遗言,接着当皇帝。可是,满族人受到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文臣武将大多主张子承父业,想立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多尔衮很聪明,为避免内部发生冲突,就放弃了当皇帝的想法,在皇太极的儿子中挑出一个年幼的——六岁的福临,立为皇帝。他自己当摄政王,大权独揽,掌管朝政。福临即位后,建年号为顺治。清朝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所以历史上称他为顺治皇帝。

  多尔衮和那些简单鲁莽的满族权贵不同,他有勇有谋,深知将来要夺取内地,和汉族人打交道,光靠打家劫舍的武力不行,还要依靠熟悉中原风土人情的汉族谋士。

  多尔衮当了摄政王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豫亲王多铎阴谋抢夺汉族大学士范文程妻子的事情。多铎是多尔衮的同胞弟弟,他们的生母纳喇氏大妃,是努尔哈赤生前最宠爱的妃子,被皇太极等贝勒强行逼迫为努尔哈赤殉葬,用弓弦活活勒死了,所以多尔衮非常痛恨皇太极。母亲死时,小弟多铎才只有五岁,一直依附在多尔衮身边,一直到长大成人。因此,平日最受多尔衮的疼爱。

  多铎见范文程的妻子非常漂亮,动了邪念,想抢占她,经常派人到范文程家周围观察动静,弄得范家日夜担忧,恐慌不安。多尔衮听到这件事,十分生气,马上派人把多铎叫来,当着满朝王公贵族和文臣武将的面严厉斥责了他,命令他上交二千两白银和十五个牛录的兵力(一牛录为三百人)作为惩罚。

  平时受到满族权贵欺凌的汉族大臣见摄政王不避亲贵,重重处罚了多铎,从心底里释去疑虑和怨愤,从此更竭力为清朝出谋划策了。范文程当即上书朝廷,分析关内的形势,请求严申军纪,笼络人心,进兵中原,同农民军争夺天下。多尔衮觉得有理,便拿定主意,率领军队向通往中原的门户山海关出发了。

  清军刚走到半路上,忽然迎来了两个明朝装束的人,自称是把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官吴三桂派来请兵的。

  原来,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就接管了明朝的权利。他亲自召见将官和耆老,又派人到黄河流域各地去建立地方政权,甚至准备开科取士,筹备即位典礼了。在财政赋税方面,农民实行“三年免征”。这样,百姓固然受益,可是,维持军队和政府的庞大开支,就要靠没收明朝内帑(音:躺:国库里的钱财)和对官僚勋戚追赃。大将刘宗敏和李过主持“北饷镇抚司”,把明朝三品以上的官员,一律发往各营追赃助饷,不服者就拷打上刑,对四品以下的官员则让他们自动捐银助饷,然后授职录用。本来,大多数官僚地主虽然心里勉强,但是还以为是一般的改朝换代,只要恭顺,便可保住功名富贵。不料,小官要捐银,大官要追赃,于是,官僚地主阶级都怀着疯狂的仇恨,转为与农民军对抗了。李自成等***,因为胜利也被冲昏了头脑,几乎忘记了东北关外还有虎视耽耽的清军。在一些农民官兵中,贪图钱财追求享乐的思想也有所滋生,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这时候,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态度的转变,就越发举足轻重了。吴三桂出身官僚豪门,手下兵将骁悍,素为明朝以为北方屏障。农民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飞檄命他入卫,可他却走一走,停一停,迟缓观望,拥兵自重。北京陷落后,吴三桂又径直退回山海关去了。

  李自成进京后,也看到吴三桂的重要作用,就命人带着四万两犒师银和他父亲吴襄的劝降信,许诺父子封侯,劝他投降。吴三桂接到信后,以为从此可以跻身新贵,就决计投降。带着兵马入京朝见李自成。不料走到半路上,府中的大总管来边关报信,说他父亲吴襄被索饷二十万两,又说他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夺了去,还说农民军放火烧了他家的宅院。吴三桂一听,肺都要气炸了,马上翻脸变卦,返回了山海关。为了报私仇,他派人去见多尔衮,请求合兵攻打农民军。

  多尔衮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马上写信给吴三桂,答应出兵,并告诉他降清可以封王。吴三桂果然投降了清朝。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不肯归顺农民军,便亲自率军到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和吴三桂约好,双方进行决战。那天一开始,农民军以威武的气势把吴三桂的人马包围起来,占了上风。然而,早就埋伏好的清军突然掩杀过来。农民军猝不及防,乱了阵脚,败下阵来。李自成这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朝,要引着清军入关了。

  李自成连夜返回京城。他深知敌我力量对比对农民军不利,决定退出京城,做长期抗清的准备。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国号大顺。第二天早晨就率领军队撤出北京,退回他的发祥地陕西去了。两天以后,清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北京城下。

  北京城里的明朝文官武将听到消息,连忙出城迎接。他们走出离城门五里地以外,跪在大道两旁,不顾千军万马扬起的尘土,不住地磕着响头。多尔衮命令明朝官员在前面带路,从朝阳门经正阳门进入皇宫。进城之后,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座。他看了一眼那些恭恭敬敬的明朝官员,说:“我,我们大清军是仁义之师,这次进关杀贼,是为了替你们报君父之仇。”说罢,他又对身边的清朝王公大臣们说:“传我的命令,诸将进城,不许闯入民宅,对百姓要秋毫不犯,违令者严加惩办!”过了几天,多尔衮又装模作样地为崇祯皇帝发丧,表示自己不会跟明朝的官僚地主们为敌。

  消息传开,那些为逃避农民军躲到城外的地主和官僚们,也都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按满族人的习惯剃了头发,留起辫子,迎接清军。

  多尔衮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年的夙愿,占领北京。他决定立刻迁都北京。可是有不少满族官员留恋东北故土,反对迁都。

  有一天,他们又在朝堂上发生了争论,一些大臣对多尔衮说:“王爷,不如留军队在这里驻守,大军还是班师凯旋吧!”多尔衮沉吟片刻,严肃地说:“先皇(指皇太极)在世时曾经说过,如果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况且现在人心未定,不可轻易放弃北京。”几天以后,奉命回去接小皇帝的使者拿着多尔衮的亲笔信上路了。

  这一年十月,顺治皇帝从盛京来到北京。多尔衮用小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以北京为首都。从此,清朝从偏居东北的小朝廷,成为统治全国的大清帝国。多尔衮为这件事立了大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当时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有兄长死后嫂嫂嫁给小叔的习俗。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为了讨好多尔衮,巩固儿子的皇位,也按这个习俗,和多尔衮结了婚。于是,多尔衮又被封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当了皇父摄政王,权力更大了。国家大事,他也不和别人商量,有时就在家里独自裁决。就连皇帝的玉玺,都被他搬到自己家里去了。

  多尔衮虽然很有谋略,但是他那满族贵族的积习很难改变。他到北京以后仍然像满族入关前那样强行圈占土地,分配给王公贵族和八旗兵丁。北京附近方圆五百里的地方,全都被圈占。圈地官吏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被赶走,不但田产房屋被霸占,就连锅碗瓢勺也不许带走。清朝官吏在北京附近先后圈地三次,共霸占土地十四万七千顷(一顷等于一百亩)。除了“圈地”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叫“投充”,就是强迫汉族百姓投靠到满族权贵门下,为他们当牛做马,耕地服役。后来,因为“投充”的人常常逃亡,清朝又颁布了“逃人法”,规定谁要窝藏逃亡的人,就要对谁处以重刑。

  “圈地”、“投充”和“逃人法”很不得人心。可是,只要有人在朝廷上稍微表示不满,多尔衮就大发雷霆,恶狠狠地说:“今后,凡是有人敢为‘圈地’、‘投充’、‘逃人法’上奏疏的,一律从重治罪!”

  过了几年,顺治皇帝渐渐懂事了,对多尔衮独断专行越来越不满。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病死了,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开始执政。第二年,他下令没收多尔衮的财产,免去他的爵位,把依附他的王公大臣全部贬职、革职或者处死。随后,顺治皇帝又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从此,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由皇帝自己管辖,称为上三旗。清朝的皇权也一步步的加强起来了。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在赫图阿拉,生母阿巴亥,姓乌拉纳喇氏。这时,努尔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微的小部落头领,而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的“聪睿恭敬汗”,并且正在进一步发展统一事业,为建立清朝奠定基础。当多尔衮诞生未满百日,努尔哈赤就率大军进攻乌拉,最终灭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国,多尔衮母子面临着被打入冷宫的危险。但是,由于努尔哈赤优待降顺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计,善为周旋,使他们母子安然度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尔衮也步入了台吉的行列。 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体弃滚代皇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实际上,是有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去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虐待已子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尔衮此时还不是旗主贝勒,而仅与其弟多铎各领十五牛录,他毕竟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贺典礼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尔衮则不允许参与其中。尽管如此,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 但是,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又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固山贝勒。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极闻讯大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之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朝。他在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得到了马五匹、银二万两的赏赐。崇德五年到六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场。起初,他由于违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极的责罚,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屡次上奏提出作战方略,一方面率领四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至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这点连皇太极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根据他的建议,皇太极又对政府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此外,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尔衮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极意旨,对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极两度打击岳讬,意在压制其父代善正红旗的势力,多尔衮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议罪。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之新满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尔衮抓住大做文章,上报皇太极,欲加罪罚。这些举动,正合皇太极心意,他一方面对忠君的兄弟表示赞赏,另一方面又减轻被议者的处罚,以冀感恩于他。通过这一打一拉,来稳固自己的独尊地位。 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多尔衮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渐削弱昔日曾打击他与母亲之人的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一、两黄旗,名义上归世祖,实际上由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指挥。

  二、正白旗,为多尔衮的嫡系武力。

  三、镶白旗,本由多尔衮胞弟豫亲王多铎为旗主,此时亦归多尔衮。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

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话说公元1967年10月17日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当他步履蹒跚步入地府时赫然发现:在他之前清朝的11个皇帝竟早已在恭候他了。溥仪定睛一瞧:自己的老祖爷爷皇太极脸上表情阴晴不定,正欲躲闪之时只听皇太极大喝一声“不肖子孙溥仪跪下”,吓得溥仪两脚一哆嗦当即就给跪了。见老祖宗动怒,其他几位皇帝也都是面面相觑、不敢出声。这时皇太极开口道:“你们以为就没你们的事吗?一个个都给朕听好了!”

清朝十二帝

只见皇太极缓步走向儿子顺治说道:“朕这个儿子是苦命之人啊。想当初朕一门心思全在宸妃海兰珠和她的孩子身上,是朕忽略你了。在朕的印象中你长这么大身为父亲的我似乎就没抱过你几回,来让阿玛抱抱。”一时间包括顺治在内后面一群皇帝满脸黑线,只听顺治自己说道:“父皇,儿子已然长大,您这么搂搂抱抱的我不要面子啊,再说这么多人看着算怎么回事?”“怕甚?都是我爱新觉罗家的子孙,谁会笑话?你这一辈子啊小的时候被身为父亲的朕忽视。

长大后又在你皇叔多尔衮的阴影下生活了那么久。好不容易熬到多尔衮死了,你以为自己可以放手施展抱负,可你那位母亲大玉儿……对了,大玉儿呢?”话音刚落只见诸位皇帝身后闪出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她向皇太极行礼道:“臣妾大玉儿参见陛下。”皇太极对大玉儿说道:“你呀论政治谋略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可作为一位母亲你实在过于严厉了。如果你能拿出对咱们孙子玄烨一半的耐心对待福临,你们母子也不至于闹到最后的地步。”说完皇太极又回头冲顺治说道:“你和董鄂妃的事世人颇多诟病,唯独朕没资格说你,也许是当年朕和宸妃海兰珠的经历对你影响太深了吧。贵为一国之君的你却无权选择自己所爱之人,你一定充满了无奈吧,可你知道你放弃的是什么吗?是国家百姓江山社稷。”

说到这儿皇太极看了看自己的孙子康熙说道:“玄烨,上皇爷爷这儿来。”说完又转身对顺治说道:“福临,你看到了吗?就是这小子八岁继位,十六岁铲除鳌拜,二十岁平定三藩之乱,三十不到就统一台湾。朕说你是苦命之人,其实他也是——八岁丧父、九岁丧母,小小年纪就要学会各种权谋诡计。”被皇太极表扬的康熙赶紧回复:“都是皇爷爷的底子打得好,否则孙儿啥也做不了。”“先别急着给朕戴高帽,朕的话还没说完。你是一个好皇帝不假,可你不是一个好父亲,看看你晚年的九子夺嫡吧,不过好在继承你的基业的胤禛终归不是等闲之辈。”

清朝十二帝

雍正冷不丁听见皇太极念到自己的名字不禁肃然起敬道:“承蒙老祖宗错爱。”皇太极说道:“胤禛啊,作为一位帝王你是优秀的,但作为一个人你扪心自问你这一辈子有过真正开心的时候吗?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你这一辈子就像是一根始终处于紧绷状态的弹簧,最后终于还是绷断了。”康熙见老祖宗一边表扬儿子的业绩,一边责备他不注意身体,于是上前打圆场道:“要说咱们大清的皇帝里边数弘历的人生境遇最为成功——论功业和朕一起并称康乾盛世,论个人生活是咱们当中最长寿的,想必一定是常年保持好心态的缘故。”

乾隆一听爷爷在爷爷的爷爷面前夸奖自己,于是主动往前凑了凑,这一动作被躲过皇太极的眼睛,只听他说道:“弘历,你爷爷夸你咧,朕好像记得你们祖孙俩在世时你就是你爷爷最宠爱的皇孙,后世之人都管你俩的时代叫康乾盛世。”乾隆故作谦虚道:“这都是后世之人谬赞。”就在这时皇太极脸色一变道:“你知道是谬赞就好。你说列祖列宗打天下容易吗?可你呢?看看你治下的大清国:国库空虚、军备废弛、民生维艰、无官不贪。想当初朕重用范文程这样的饱学之士以安社稷,再看看你都用了些什么人?一个个全都是阿谀奉承之辈!”

清朝十二帝

这时一旁的嘉庆见父皇挨骂赶紧劝解道:“老祖宗莫要责骂阿玛,都是我们这些小字辈无能才使大清国力江河日下。”皇太极见嘉庆出声就对他说道:“你莫要为你阿玛开脱。要说在你手中大清国力江河日下是不假,不过咋说呢?要换了你那帮兄弟谁也不见得做得比你好,至少你一继位就惩办了大贪官和珅,至于大清吏治的腐败实在是积弊已深,无力回天。而你比起你的几位先辈而言也的确是才智平庸之人,能勉力支撑也实属不易。”道光一听老祖宗是这么评价自己的父皇的,自以为可以躲过一劫——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和父皇差不多——尽管自身水平平庸,却也深受前代弊政困扰。谁知皇太极冲他喊道:“你小子跟朕解释解释《南京条约》是怎么回事?

你是不是忘了朕留下的祖训:后世子孙凡失寸土尺壤者不得入我爱新觉罗家的祖坟?还有看看你选的接班人整个就是一个窝囊废,你当初要是立小六子哪有慈禧专权祸国?说不定我大清早就实现维新图强的目标,也不至于败给东洋弹丸小国。”咸丰一听老祖宗对自己的评价吓得大气也不敢出,果不其然皇太极冲上前来对着他就是一脚踹来:“你小子比你爹还丢人——朕问你: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是谁带头跑路,置京城百姓于不顾的?还有你娶谁不好,非要娶叶赫那拉家的女人?结果连着同治、光绪、宣统三代帝王都屈服于后宫*威连个种都没留下。”此言一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全都战战兢兢默不作声。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响起:“老八,那么大火气作甚?”皇太极回头一瞧发现原来是老爹努尔哈赤来了,于是赶紧拜见。努尔哈赤却没急着让皇太极平身起立,良久努尔哈赤才说道:“知道为什么让你跪着吗?”“启禀父汗,儿臣不知。”“你的母亲也是叶赫那拉部的女人,你的意思是指责为父错了?”“儿臣不敢。”“你不敢?你敢做的事可不少——朕问你:朕的阿巴亥呢?”“此事的确是儿子的错,可儿子也是为了江山社稷,实在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你起来吧。朕问你:什么是江山社稷?咱们戎马一生究竟为了啥?如今朕的大金,也就是你小子后来给改的大清早就亡了。

咱们这些人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历史仍然将继续向前发展。千百年间皇朝姓氏换了有多少?可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得过。只有这世间芸芸众生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想当初朕起兵时不过十三副铠甲,以十三副铠甲换取两百余年江山有何可惜?有空叫上隔壁老朱家的重八老哥和蒙古的铁木真大哥一起聚一聚,虽说前世大明朱家和蒙古黄金家族都让咱们爱新觉罗家给一勺烩了,可认真想想他俩一个纵横驰骋亚欧大陆,一个从乞丐一步步奋斗成为皇帝,也算是不枉此生。至于那些个身后之名就任由后人评说吧。”

据清史稿上讲是皇太极死时候豪格实力略优于多尔衮,有大臣提出让他立刻继位,但结果他很谦虚的退让一下,就正好被多尔衮顺水推舟了。拥立了福临。。

当时豪格掌有正蓝旗,又有正黄旗镶黄旗支持,另外很多大臣也支持豪格。 多尔衮那时只有正白镶白旗两旗和多铎的支持。不过多尔衮当机立断,以豪格母亲出身卑微为由,拥立了福临。因为福临也是正统的皇子,而且出身貌似还高贵点,所以豪格势力顷刻就被瓦解了。

而后多尔衮掌权,虽然此后豪格也曾经多立战功,但总被多尔衮排挤,后被构陷下狱而死。。

-------------------------------

其实关键是这样的,豪格他作为福临的兄弟,这个身份比较尴尬,他若是直接登基这没什么问题。但他要做摄政王,这就恐怕暧昧了吧。

毕竟福临当时幼小,多尔衮作为叔叔当摄政王这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的事。。但若是作为哥哥的豪格当这种摄政王,一方面从资历讲,他确实还比不过当时的多尔衮,无论战功还是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了稳定大局,确定了一位皇子,哪怕他现在还只能是个傀儡,其他皇子也必须被打压。。

主要是豪格没抓住最好的机会直接登基,退一步求摄政王的位置对他是不现实的:太年轻,头上叔叔伯伯一大把,和皇帝关系不好处。。

所以豪格确实是没有时机没有当摄政王的时机,正应了一句古语: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不过真要换过来说,若他强行登基,多尔衮也执意不承认的话,那满清那时候恐怕很可能要打内战。。这恐怕主要也由于豪格出身有点低微,其他亲王态度极暧昧,真打起来胜负未知哦。

清朝顺治喊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和父皇摄政王有什么区别吗?

因为当时孝庄为了儿子的皇位,只能委身于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因为多尔衮当时手握重兵,最后多尔滚娶了顺治的额娘但他不是皇帝,所以称为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