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是如何攻破波兰军队的权宜之策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2收藏

德军是如何攻破波兰军队的权宜之策的?,第1张

到1939年9月9日夜间,北方战场上莫德林军团和纳雷军团开始撤退,德国第3集团军紧随其后。在第3集团军东侧,古德里安的第19军团在两支波兰军团中间打开了缺口,纳雷军团随后发起反攻,但很快被击退,波军人员伤亡严重。与此同时,德军第19军团的两个装甲师和两个坦克师也都遇到了燃料和弹药短缺的问题,这种战争损耗让德军装甲车辆进退两难。此时,只有古德里安的小型装甲部队还保持着充足的火力和相当的机动性,能够做到长驱直入。

古德里安想让他的坦克部队沿布格河以东向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方向挺进,但陆军总司令部仍然主张采取谨慎行动,将其装甲部队部署在比较远的东部。古德里安最初的计划是要向南推进,夺取谢德尔兹,但由于陆军总司令部认为波军正企图建立“罗马尼亚桥头堡”,所以他不得不改变想法。古德里安没能获许按其原计划沿布格河东岸进军波兰南部,但这使他最终完成了从侧翼包围波军最后防阵地的任务。

9月14日,第10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到达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边缘地区,这里是北方集团军在波兰最东面的一个目标。9月15日,德军攻占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尽管波军守卫部队在此建造了一个防御工事(这就是有名的赛特德尔防御工事),而且还击退了德国第10装甲师和第20摩托化步兵师的几次进攻,但他们还是未能阻拦住来势凶猛的德国军队。

9月17日,当守卫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最后一批波兰军队企图突围的时候,德军步兵师终于撕破了赛特德尔防御工事。德军第3装甲师南进抵达弗沃达瓦,以期与北方集团军中前往东北方向的坦克先头部队会合。

尽管这两支从华沙东面夹住波兰军队的“大钳子”并没有真正合拢,但它们仅相隔几公里,而且可以通过电台保持联系。电台,对德国机械化部队在战争中取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钳形攻势真正接头是在进攻华沙时,两支部队的一部分在波兰首都以南维斯拉河的古拉卡卢瓦桥头堡得以会师。

莫斯科战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于1941年10月2日至1942年1月7日进行的。经过几个月的攻击和反击,德军试图攻占莫斯科,苏联的增援和俄罗斯的严冬给德军造成了损失,帮助德国的计划受挫,使其部队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莫斯科之战

苏联军队和指挥官:

德国军队和指挥官:

背景资料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 "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德军原本希望在5月开始行动,但因巴尔干半岛和希腊的战役而推迟。开辟东线后,他们很快就压倒了苏军,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向东开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的陆军集团中心军在6月赢得了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粉碎了苏军西线,击毙或俘虏苏军34万多人。越过第聂伯河,德军开始了持久的斯摩棱斯克战役。尽管包抄了守军,并击溃了三个苏军,但博克还是被拖延到9月才恢复前进。

虽然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基本畅通,但博克不得不下令部队南下,协助攻占基辅。这是由于阿道夫-希特勒不愿意继续打大规模的包围战,这些战役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未能打破苏联的抵抗。相反,他试图通过占领列宁格勒和高加索油田来摧毁苏联的经济基础。其中针对基辅的是海因茨-古德里安上校的第2装甲部队。

古德里安认为莫斯科更重要,他对这一决定提出抗议,但被否决。由于支持南方集团军群的基辅行动,博克的时间表被进一步推迟。直到10月2日,随着秋雨的降临,陆军集团中心才得以发动 "台风行动",这是博克进攻莫斯科的代号。目标是在俄国严冬开始之前占领苏联首都。

博克的计划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博克打算动用第2、第4和第9军,由第2、第3和第4装甲集团军支援。空中掩护将由德国空军的Luftflotte 2提供。合并后的部队人数略低于200万人, 1,700辆坦克,和14,000门火炮。台风行动的计划要求对维亚兹马附近的苏军西线和后备军战线进行双钳形运动,同时第二支部队向南移动以占领布良斯克。

如果这些演习成功,德军将包围莫斯科,迫使苏联***约瑟夫-斯大林讲和。尽管 "台风行动 "的计划在纸面上是合理的,但却没有考虑到德军在经过几个月的战役后已是伤痕累累,而且他们的补给线也很难将货物运到前线。古德里安后来指出,他的部队从战役一开始就缺少燃料。

苏联的准备工作

苏联人意识到莫斯科面临的威胁,开始在莫斯科城前构筑一系列防线,第一道防线延伸到勒热夫、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之间。其中第一道防线延伸到勒热夫、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之间,而第二道双线则建在加里宁和卡卢加之间,被称为莫扎斯克防线。为了保护莫斯科本土,首都市民被征召在城市周围修建了三道防线。

虽然苏联的人力最初被拉得很紧,但由于情报显示日本并不构成直接威胁,增援部队正从远东西进。两国早在1941年4月就签订了中立条约。

德国早期的成功

德国的两个装甲集团军(第3和第4集团军)在维亚兹马附近迅速取得战果,并于10月10日包围了苏军第19、20、24、32军。苏军4个军不但没有投降,反而顽强地继续战斗,延缓了德军的前进速度,迫使博克调兵遣将,协助缩小包围圈。

最终,德军指挥官不得不投入28个师的兵力,让苏军西线和预备队的残余兵力退回到莫扎伊斯克防线,增援部队急速前进,主要是为了支援苏军第5、16、43、49军。在南面,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坦克)迅速包围了整个布良斯克战线。与德军第2军联动,于10月6日前攻占奥廖尔和布良斯克。

被包围的苏军第3军和第13军继续作战,最终东逃。但德军最初的行动,俘虏了50多万苏军士兵。10月7日,下了这个季节的第一场雪,很快就融化了,道路变成了泥泞,严重阻碍了德军的行动。博克的部队磨磨蹭蹭地前进,击退了苏军的多次反击,于10月10日到达莫扎伊斯克防线。同一天,斯大林将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从列宁格勒围城中召回,并指示他监督莫斯科的防御工作。担任指挥后,他将苏军的兵力集中在莫扎伊斯克防线。

摧毁德国人

寡不敌众,朱可夫将他的兵力部署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马洛雅罗斯拉夫茨和卡卢加防线的关键点。10月13日恢复推进,博克试图避开苏军的大部分防线,对北面的加里宁和南面的卡卢加和图拉进行攻击。虽然前两者很快沦陷,但苏军成功地守住了图拉。10月18日正面进攻攻占了莫扎伊斯克和马洛亚罗斯拉夫茨,随后德军又发动了进攻,朱可夫被迫退到了纳拉河后面。虽然德军取得了收获,但他们的部队却被严重磨损,并受到后勤问题的困扰。

在德军缺乏合适的冬装的同时,他们也在比他们的四号装甲车更优秀的新型T-34坦克面前吃了亏。到11月15日,地面已经结冰,泥泞不再是问题。为了结束战役,博克指挥第3和第4装甲军从北面包围莫斯科,而古德里安则从南面绕城而行。两支部队将在莫斯科以东20英里的诺金斯克会合。德军受到苏军防御的拖累,但在11月24日成功地攻占了克林,4天后越过莫斯科-伏尔加运河,然后被击退。在南方,古德里安绕过图拉,于11月22日拿下斯大林哥尔斯克。

几天后,他的攻势在卡希拉附近被苏军遏制。由于他的两路钳形运动都陷入困境,博克于12月1日在纳罗-福明斯克发动了正面进攻。经过四天的激战,遭到了失败。12月2日,一支德军侦察部队到达离莫斯科只有5英里的希姆基。这标志着德军前进的最远距离。由于气温达到零下50度,而且还缺乏冬季装备,德军不得不停止进攻。

苏联人的反击

到12月5日,朱可夫已经被来自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师团大量增援。拥有58个师的预备队,他发动了一次反攻,把德国人从莫斯科逼退。攻击开始的时候,恰逢希特勒命令德军采取防御态势。由于无法在其前进阵地上组织稳固的防御,德军于12月7日被迫离开加里宁,苏军则在克林动了包围第3装甲军的念头。这一行动失败了,苏军向勒热夫挺进。

在南部,苏军于12月16日缓解了图拉的压力。两天后,博克被撤职,改由居内特-冯-克鲁格元帅接任,这主要是由于希特勒对德军违背他的意愿进行战略撤退感到愤怒。

俄国人得到了极度寒冷和恶劣天气的帮助,使德国空军的行动降到最低。随着12月底和1月初天气的好转,德国空军开始密集轰炸以支援德国地面部队,这减缓了敌人的推进速度,到1月7日,苏军的反攻结束了。朱可夫将德国人推到了距离莫斯科60到160英里的地方。

后果

德军在莫斯科的失败,注定了德国要在东线进行长期的斗争。这一部分战争将消耗德国在剩余冲突中的绝大部分人力和资源。莫斯科战役的伤亡情况有争议,但估计德军损失248万至40万,苏军损失65万至128万。

苏军慢慢积蓄力量,将在1942年底和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扭转战局。

1940年5月23日,德军古德里安上将的第19装甲军到达格拉夫林,这里离敦刻尔克还有16公里,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劲旅只需再加把劲,就可以直取敦刻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面对联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古德里安上将加紧了向敦刻尔克海港的进攻,决心率领他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5月24日,古德里安上将集结好进攻用的坦克群,准备突入敦刻尔克港,给英法联军最后一击以结束这场战役,但是,中午12时37分,他突然接到了希特勒的命令:就地停止前进,撤回先头部队,只准许执行侦察和警戒任务的部队继续前进。

当时,古德里安正在吃午饭。他接到这个命令之后大吃一惊,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现今最希望得到这个命令的是英国人,而不是我们德国人!他马上询问总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可是,他得到的回答是:「元首的命令不可更改。」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极其沮丧地在日记中写道:「左翼,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前面没有敌人,但在元首直接命令下,将就地停止前进。」

5月25日上午,德军陆军总司令海恩里希·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元帅再次试图说服希特勒改变他的决定,命令德军继续收缩对敦刻尔克的包围圈。然而,希特勒回答:「我已将西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而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也不同意这样做,坚持将装甲部队随时投入下一阶段的南方作战。」

直到48小时之后,希特勒才下达了重新恢复前进的命令。而这48小时对敦刻尔克包围圈内的联军来说,简直是开了一条生路。

48小时的时间,让几十万英法联军有了绝好的逃生机会,联军在敦刻尔克加强了防御力量,布置了3个步兵师和大量的大炮,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英国指定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担任「发电机计划」的总指挥,另外组成了一个16人的参谋班子,统筹指挥敦刻尔克的撤退。而这时,英法联军的惟一生路就是敦刻尔克40公里长的海岸线,从5月10日以来,两个星期里海岸线一直遭到德军的猛烈轰炸,船坞、码头全部被炸成废墟,惟一还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只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东堤。就是这1200米的东堤,成为了几十万联军的生命线。5月26日18时57分,拉姆齐下令实施「发电机计划」,从而拉开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序幕。

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3条航线,但由于德军的炮火封锁,惟一能够使用的只有Y航线,全程近76海里,需要6小时到达英国。Y航线航程是原计划的2倍多,要想撤出同样多的人,就得需要2倍以上的船只。兵多船少,成为大撤退行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焦急的英国人顾不上保守秘密,在无线电广播里大声向全国呼吁,号召所有拥有船只的人都来加入撤运联军的舰队。数以千计的民众驾驶著各式各样的船只闻讯赶来——一支奇形怪状的舰队非常快在英国东南部港口汇集起来。舰队中有 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则是自发前去运送部队的民众,他们没有登记过,也没有接到过任何命令。在这支「无敌舰队」中有:银行家、医生、出租汽车司机、码头工人、工程师、渔民、游艇驾驶员……非常多人穿着破旧的衣衫,脚蹬破口的鞋子,浑身让风雨和海水弄得溼淋淋的,饥肠辘辘地坚守在彻骨的海风中。暗夜中,他们「边靠猜测边靠上帝」地航行着。

此时,在敦刻尔克海滩,撤退同时进行。成千上万的士兵排成一行行,50人编为一组,他们站在沙滩上,站在没踝、没膝、齐胸的海水里,等候救援船只。

大撤退开始的当天,正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大撤退祈祷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感动地说:「我坐在唱诗班的位置上,能感觉到民众有害怕的心情,不是怕死,不是怕伤,或者怕物资损失,而是怕英国被战败和最后灭亡。」

大撤退的航线尽管处于德国空军的空中威胁下,但是却没有德军炮火的封锁,相对比较安全。

在英国和法国民众的支援下,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的速度越来越快:

5月28日,撤走了17804人;

29日,撤走了47310人;

30日,撤走了53823人;

5月31日与6月1日,两天撤走了132000人。

至6月4日14时23分大撤退结束,联军共从敦刻尔克撤走了338226名官兵,为以后取得战争的胜利储存了巨大的有生力量。英法民众和联军共同创造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也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就这样,希特勒的一个奇怪的命令,让英国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希特勒为什么违反军事常识,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下达这样一个停止前进的命令呢?他没有对自个的命令做过多的解释。于是,战后人们一直在猜想答案,也许这就是这个问题的迷人之处吧。

大概有三种因素促使希特勒下达了这个命令。

第一个是军事上的因素。西线作战开始后,德军进攻速度快到不仅打乱了英法联军作战指挥的时间表,而且打乱了德国人自个的作战指挥的时间表。德国人自个都没有想到进攻这么快,得手这么容易!A集团军群7个装甲师像一把钢刀一样,一下就推向了布列塔尼半岛,直扑英吉利海峡,将法国境内的英法联军割裂开来。这样一来,希特勒与A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特别担心部队大纵深推进后,后勤补给却没有跟上,部队的两翼大概遭到法国境内的英法联军的南北夹击。而一旦遭到夹击,德军将腹背而受敌。

战争期间,希特勒有一个习惯,每日晚上7点钟要听听轻音乐。可是,当他听到龙德施泰特汇报后,立即中断音乐。他意识到龙德施泰特的担心的严重性。

龙德施泰特是德国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全名是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他出身于世代的军人家庭,他的家族生生世世当军人,已有800年历史。龙德施泰特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他深受德国作战思想的影响,先计算后冒险,三思而后行,作战很稳重、沉着。希特勒对于龙德施泰特很尊重,在德军26个元帅中,龙德施泰特是惟一敢不摘手套与希特勒握手的人。所以,希特勒非常快与龙德施泰特交换了意见,最后下命令让古德里安的部队停止前进。

第二个因素出自戈林。赫尔曼·戈林在纳粹德军中是仅次于希特勒的一个人物。希特勒1941年6月29号过去颁布一个指示:「假如我不在的时候,由戈林承担起我对国家的责任。」

戈林出生于1893年1月12日。他自幼喜欢军事,幻想着胸前挂满军功章。1911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

1915年,他从步兵部队调入刚刚成立的德国飞行部队,成为了德国第一代飞行员。他的飞行技术很好,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击落了22架敌机,成为德军王牌飞行员。假如后来没遇上希特勒并参加了纳粹党,戈林肯定会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家。

戈林还是一名艺术造诣非常深的人。更为让人惊叹的是,他是在从军校毕业后休假的短短几天里,就学会了怎样鉴赏艺术品。1911年4月1日,他到义大利米兰观光旅游,第一次看到了达·芬奇的原作《最后的晚餐》,顿时被深深地吸纳。以后的几天,他一直在这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欣赏著众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当其离开米兰时,他已能够鉴别出真品或赝品了。假如不是后来遇上希特勒并参加了纳粹党,戈林很有大概成为最著名的艺术收藏家之一。

从天文学的角度讲,两颗行星执行得过近,会相互影响,使其各自执行轨道发生部分偏移。有时,人也这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国不允许拥有空军,所以戈林失业了。他十分痛恨《凡尔赛和约》中断了他的飞行事业。就在他最不得志的时候,他遇上了希特勒。1922年11月的一个星期六,他在慕尼黑参加一个 时,顿时被正在演讲的希特勒所折服。他自个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代替德国皇帝的人,这就是我们后来的元首。」而希特勒也很喜欢戈林,非常快让戈林担任自个的冲锋队队长。从那开始,戈林就成为希特勒和纳粹运动的忠实信徒。他拿出全部能力为希特勒和纳粹运动制造罪恶。

西线战役时,戈林担任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这时,他提出要求,由他率领下的德国空军解决敦刻尔克包围圈的英法联军。而希特勒也愿意让戈林露一手以巩固他在纳粹党的副领袖的地位,于是,命令陆军停止前进,而指令戈林的空军,向包围圈内的英法联军实施强大的航空火力突袭。对此,古德里安十分恼火地说:「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为了戈林的虚荣心。」

戈林的空军部队整天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空盘旋俯冲,大批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不断地骚扰,但是,英国皇家空军把凡是可以动用的战斗机,都投入到敦刻尔克上空,战斗机的飞行员有时一天出击4次,这使得戈林的空军不敢毫无顾忌地轰炸正在渡海的舰只。但是,德国空军也没有发挥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国将领说希特勒如同制止地面部队一样制止了德国空军。所以希特勒除了军事目的之外一定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他发出停止前进的命令。

第三个因素来自政治方面。希特勒一直想诱降英国。在纳粹的种族理论里面,英国人是高等人种,不是希特勒征服消灭的物件。希特勒曾强烈批评威廉二世,说假如不推行「世界政策」,不和英国为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失败。在希特勒看来,英国最好就呆在海岛上,别管欧洲大陆上的事儿。他直言不讳地说:「英国人应当把黑暗与欧洲留给我。」

当然,他也考虑到登陆英伦三岛确实非常困难。希特勒制订了一个代号为「海狮」的登陆英伦三岛的作战计划。然而,他对部下曾说:「英吉利海峡到底不是一条河!」既然登陆困难,莫不如放英国人一马,让英国人在「体面」的情况下,同自个恢复和平。于是,他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被他骂为只知抽雪茄的乡巴佬丘吉尔,根本不买这个账。大英帝国继续坚持与纳粹帝国战斗毕竟。无论希特勒出于什么因素考虑下达的那个命令,对于英法联军来讲,奇迹是发生了。这壹次大撤退对于英国人来讲,是一次败而不败的会战。历史学家以为:「敦刻尔克英勇而成功的大撤退,犹如在希特勒圣墙上楔进了第一个钉子。」一个67岁的英国老太太站在岸边欢迎英国军人说:「我的孩子们,你们安全地回来了。你们回来了,希望就回来了。感谢主,你们还会回去的。」

然而,对希特勒来说,这却是一次胜而不胜的会战。希特勒的一个命令让33万8千多人在绝境中撤回了英伦三岛,进而为后来的盟军大反攻准备了有生力量。

阿道夫希特勒,就本身的军事才能本人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因为他在军事领域中所创造的辉煌很多,但是,兵家大忌也犯的不少!我从客观的分析一下阿道夫希特勒的军事才能! 体现其军事才能的几点如下: 1现代机械化作战的奠基人 给于希特勒“机械化作战奠基人”的头衔一点不为过,众所周知,一战的战争模式主要以堑壕战,阵地战为主,是传统的线式作战!而参加过一战的希特勒对于这种战法的弊端有很深的认识,所以,在其上台后,对于未来的战争模式的预见可以从发展的武器装备看出,装甲兵和航空兵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多种兵种协同作战有很深刻的见地,使得战争模式走向了立体! 2闪电战的创始人之一 对于这个观点,可能有很多行家不认可,但是,有一点可以知道,没有希特勒,就不能有后来的闪击战!闪击战的特点:作战的突然性,打击的致命性和行动的快速性,从战争初始,希特勒就赋予了德军这种作战能力,由于希特勒的大力支持,才使得闪击战得到充足的发挥和延续,所以,希特勒的慧眼卓识发现了闪击战,成功的运用了闪击战,在军事领域是不可磨灭的的功绩 3帅才 军事才能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是一个帅才,不仅自己对战争灵活运用,还能发现,提拔身边的军事天才,而希特勒就是这么一个帅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军事三杰: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就是在希特勒身边成长起来的,一本《注意,坦克》让希特勒成就了后来的德国装甲兵之父,闪击战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古德里安”!从希特勒的身边警卫营长,变成后来叱咤风云,令对手闻风丧胆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德国头号战略家“曼施坦因,这一批批在希特勒的培养下起来的军事天才,为世界军事史书写了传奇! 4战略的巨人 无论希特勒在后期犯下什么样的错误,毋庸置疑,他是一个战略的军人,在希特勒对于整个战争的预测和战略部署,都是成功的,前期对法兰西的战争,**方案的制定都有希特勒的参与,他对战争的敏锐和果断的判断力,都是一个军事天才不可多得的! 对其军事才能的争议如下 1敦刻尔克撤退:这是希特勒自二战开始以来,第一个饱受后人争议的战略性错误,在对法国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德军就像一个钳子一样包围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英法联军,于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大撤退上演了,40万英法联军像敦刻尔克撤退,而就在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距离敦刻尔不足百公里的地方后,希特勒却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古德里安后来在战争回忆录里写道”他对元首这个决定“真是哭笑不得! 于是,近40万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逃亡英伦三岛,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直接为后来的诺曼底登陆和北非战争保证了兵源,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对于元首下令停止前进而错失吃掉英法联军重兵集团历史上众说风云!就本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认为原因如下:首先是德国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元帅对其战略的错误引导,他认为,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迟早被吃掉,德军的攻势应该南下,进攻巴黎,进而取得法国海军,从而为下一步进军地中海取得宝贵时间!其次就是大家认同最多的戈林邀功,装甲兵在法兰西平原上的泛滥使得戈林空军的光辉呗掩埋,所以自称空军可以消灭英法联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本人在细读西线战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战役——阿拉斯反击,在德军向法国西海岸移动的时候,在阿拉斯这个地方遇到了一次唯一有规模,有组织的抵抗,这使得隆美尔错误的估计了敌方的兵力,再者法国的胜利简直有点太快,使得希特勒错过了敦刻尔克! 2海狮计划,希特勒在结束对法国作战后。说过这么一句话“英国走开,把欧洲和黑暗留给我”这句话可以看出,希特勒的战略企图,就是对于英国,一个拿破仑都没有真正征服过的国家,他并没有打算短期依靠武力取得,于是就有了“海狮计划”但是,海狮计划的前期不确定性使得德国在英伦三岛上耗费了太多的空军,所以,也是一个失败的代表 3巴巴罗萨;如果说你问,纳粹德国为什么失败,那么最简洁,有效的回答我认为就是两个字”苏联“,苏联是个大战略,对苏的作战,直接影响力北非,对英,和大西洋作战!所以,在巴巴罗萨的苏德战争,才是希特勒真正饱受争议的地方! (1)历史上最争议的分兵——八月南北分兵:在中央集团军群一路上势如破竹的辉煌战绩下,霍特的第二装甲兵团和古德里安的第三装甲兵团在斯摩棱斯克会合后,准备叩向莫斯科的时候,接到了元首作战指令,中央集团军群停止前进,霍特的第二装甲兵团北上支援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而古德里安的第三装甲兵团南下,与龙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配合打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基辅会战!这个决定后来历史上褒贬不一,在列宁格勒方向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战绩,朱可夫的救火队员使得德军没能踏进列宁格勒,但是在乌克兰,基辅会战取得大的胜利,围歼苏军66万人,几乎吃掉了苏西南方面军,为进攻高加索铺平了道路!但是,后来证明,时不我与,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莫斯科会战的失败,其中细节不在描述,所以,人们褒贬不一! (2)台风战役——这就是莫斯科会战,在德军已经难以维持进攻的时候,希特勒不能听取德军统帅部的意见,坚持不许部队回撤,导致了莫斯科会战的失败和损失 (3)斯大林格勒战役——人们说,这是二次世界的转折点,这点不假,犹豫希特勒的战略错误和刚愎自用,使得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全部被俘,这也直接影响了曼施坦因的战略计划,使得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苏德战争的天枰开始倾斜! (4)对于苏德战争错误的估计,希特勒对于进攻苏联的方针很有问题,虽然前期凭借闪电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对于后勤保养,战略补给等认识不足,苏联地理的环境的乐观估计,时间的误差,一切导致了苏德战争的失败,致使整个二战失败! 总之,希特勒的军事才能与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希特勒为世界军事领域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以上是本人不成熟的见解,如有高见,请指教!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这三位将领以他们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使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不论是曼施坦因的"闪击战略",还是隆美尔的"沙漠战术",以及古德里安的"装甲突击理论和实践",都对二战的进程乃至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军事理论和战例推动了现代作战样式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然而,他们的"彪炳战功"是建立在对外侵略的基础上的他们效忠希特勒,四处侵略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都是为了所谓的"日尔曼民族"的至高荣誉而他们不会想到,正是他们的征战才使希特勒建立了庞大,恐怖的黑色第三帝国,使无数生灵涂炭,使一个个国家,城市,村庄遭到践踏他们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慧"和"英勇"给他们的国家带来的只是瞬间的"辉煌",最终是毁灭这也注定了这三位"军事天才"人生的悲剧

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即使是臭名昭著的纳粹身份也掩盖不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

1887年11月24日,炮兵军官爱德华·莱温斯基家添了第十个孩子,取名埃里希·莱温斯基。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他的姨父曼施坦因少将而改姓曼施坦因。这个小莱温斯基就是以后成长为德国陆军元帅的埃里希·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900年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他在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毕业后,于1906年被派到第3步兵警卫团任见习军官,一年后升为少尉。1913年被选送军事学院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第2警卫预备团任中尉副官,几个月后晋升上尉。希特勒开始掌权时,曼施坦因任步兵第4团营长。当时,国家社会主义大行其道,曼施坦因对此十分不满。他极力反对纳粹党干预军队事务,并因此经常同纳粹党徒发生冲突。

1936年,曼施坦因在晋升少将后曾担任第1军军需部长和陆军参谋长贝克将军的副手。由于他对希特勒大肆扩军多次提出警告,因而在1938年初被调离陆军参谋本部,改任第18师师长。

1939年夏,希特勒准备进攻波兰,成立了由第14、第10和第8集团军所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上将担任总司令,已晋升中将的曼施坦因任参谋长。南方集团军的使命是从西里西亚出发,歼灭魏克塞尔河的波兰军队。虽然攻击计划已定,但曼施坦因在最后一分钟时仍希望战争不要爆发。他支持总司令关于不对华沙实行轰炸的决定,尽力避免对波兰居民的伤害。

波兰战役之后,曼施坦因最初仍任龙德施泰特上将的参谋长,后者当时是位于西线中部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草拟的西线战役作战计划受到各方面的称赞,他本人则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施利芬”。

他提出了一个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为要点的现代作战方案,以A集团军群为主力,用集中的装甲部队通过绵长的马奇诺防线所在的阿登山区,直插西北方向的沿岸,切断在比利时和荷兰作战的敌军主力,同增援部队B集团军一起歼灭敌人。这一计划虽获得龙德施泰特上将和坦克专家古德里安的支持,陆军总部却拒绝采纳,说该计划太冒险。

1940年2月,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调往波美拉尼亚任新组建的第38军军长。希特勒之所以这样干,是因为曼施坦因提出的那个计划正合他意。他一方面把这一计划说成是自己提出的,另一方面调开计划的真正制定者,以免他分享计划成功后的荣誉。当曼施坦因看到1940年5月10日的攻击行动完全是按照他的基本构想在实施时,他自己已是局外之人了。

曼施坦因的第38军配属于克卢格的第4集团军。他不断请求出击,以阻止敌军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由于克卢格的犹豫不决,宝贵的时间都丧失了。

6月5日,曼施坦因转移进攻方向。4天之后到达塞纳河,6月19日到达卢瓦尔河,22日渡过该河。在前进中,曼施坦因经常位于各先遣支队,使部队受到他无畏精神的感召而奋勇前进。此前,曼施坦因于6月5日晋升为步兵将军。7月25日获骑士十字勋章。

1941年2月底,曼施坦因调任正在组建中的第56装甲军军长,实现了他指挥一支快速部队的愿望。

德苏战争开始时,曼施坦因配属于勒布元帅指挥下的北方集团军群,预定从东普鲁士向列宁格勒方向发起攻击。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曼施坦因的装甲军一直打到伊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并突破了苏军的包围圈,救出被围的第16集团军。

9月16日,曼施坦因奉命接任因车祸丧命的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朔贝特的职务。该集团军的任务是,一方面把亚速海以北的苏军击退至罗斯托夫,另一方面同时攻占克里米亚。为了遂行任务,为第11集团军配属了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由于罗马尼亚部队缺乏战斗力,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极其困难,曼施坦因决定首先攻占克里米亚。

尽管克里米亚设有坚固的攻势和地形复杂,曼施坦因仍然在9月26日突破了苏军几处前哨阵地。10月28日,经过激战,苏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被突破。11月16日,除塞瓦斯托波尔外,克里米亚其它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

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晋升曼施坦因为上将。此时,苏军在刻赤和费奥多西亚强行登陆成功,严重威胁着德军后方。激战之后,苏军终被击退。第11集团军总共使用了1个装甲师、5个德国步兵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就歼灭了共有26个师的两个集团军,俘敌17万,缴获敌炮约1200门、坦克250辆。曼施坦因在里希特霍芬空军上将的第8航空军的协同下,赢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胜利。

6月7日,德军集中火力炮击塞瓦斯托波尔。在不停的炮击和第8航空军的轰炸之下,这个位置异常险要、阵地构筑堪称固若金汤的要塞所有工事都被炸毁,守军的抵抗也先后崩溃。7月1日,曼施坦因受到希特勒的电报嘉奖并晋升元帅。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攻克后,曼施坦因趁部队短期休整之际应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尼斯库的邀请前往罗马尼亚访问,并在普雷迪亚尔接受了罗马尼亚的最高荣誉勋章-“米哈伊尔勇士勋章”。当他于8月12日回到驻克里米亚的司令部时,他接到希特勒要他率部北上攻打列宁格勒的命令。

希特勒攻击和围困列宁格勒的愿望最后化为泡影后。11月20日,曼施坦因被调任位于斯大林格勒两翼的顿河集团军总司令,解救被围的第6集团军。当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尤其不幸的是,希特勒因同李斯特元帅意见分歧而把这个指挥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总司令免了职,由他自己来兼任总司令。在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之间出现了一个宽约300公里的缺口。当优势的苏军部队突破B集团军,并将掩护第6集团军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各军团击溃后,第6集团军即陷入重围。该集团军司令鲍卢斯将军曾一再请求突围,被希特勒置之不理,致使鲍卢斯及其所部一起被苏军俘虏。

解救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后,强大的苏军部队已把B集团军群所属防守顿河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部队击溃,企图切断位于哈尔科夫以南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所属各师的退路。情况十分危急,希特勒被迫命令撤退。于是,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又担负起一项双重任务:既要掩护撤退,警戒顿河和顿涅茨河的各个渡口,又要解除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地区对于B集团军群的威胁。

1943年2月,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归曼施坦因指挥。该集团军群要在由亚速海到哈尔科夫的700公里长的正面上实施攻势防御,任务相当艰巨。3月14日,经过艰苦奋战,德军战线恢复到9个月以前的位置。曼施坦因因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在这以后的库尔斯克弧形地带的战役中,由于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德军被迫停止攻击而后撤。战役的主动权已操在苏军部队手中,德军疲惫不堪,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曼施坦因在极力排除希特勒对集团军指挥的干扰的同时,曾成功地击退过苏军在米乌斯河战线的攻势,并守住了顿涅茨河谷,并成功地建立了一条从基辅到查波罗什的新战线,从那里向南又同位于克里米亚的A集团军群取得了联系。

1943年10月,苏军在基辅和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突入了德军战线的纵深地带。新编第6集团军被迫北撤;第4装甲集团军的残部也撤至波兰边境。

1944年3月30日,曼施坦因和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被召到上萨尔茨堡。希特勒在给他们佩上双剑栎树叶勋章的同时免去了他们的职务。

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国人俘虏,四年后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1952年因为健康状况即被释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担任联邦德国一个组织的顾问,同战时德国的西方敌人一起对付苏联的威胁。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享年8岁。

总评:英国人认为:曼施坦因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早年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观念,由于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他在德国享有“伟大战略家”的声誉是说得过去的,但除此以外,他在战略和军事思想上的贡献并不引人注目。在一战时期,曼施坦因只获得有限的作战经验,从本质上讲,他一直是一名步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一个军事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他能够提起的贡献只有“突击炮”。值得研究的是,从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施坦因进行了15个月的艰苦作战,他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从顿河草原退到加里西亚,仍能保持比较完整的战斗力,的确是一个奇迹,所以在德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战指挥官,但是这个“最有成就”不能理解为唯一,因为他与古德里安,霍斯,李莱斯相比,大概处于同一个档次。

美国人认为:曼施坦因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优秀的野战部队司令。

“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隆美尔-埃尔温(1891-1944)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任警卫连连长。从1919年起,他历任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等职。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师师长,参加了对法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对作战经过作了详细的日记,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依据。

隆美尔出生在德国南部海登姆市一个中学校长家庭。1910年中学毕业后从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连长,先后获得3枚十字勋章。一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因著有《步兵进攻》一书面引起希特勒的重视。1938年调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曾陪同希待勒巡视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并赠给《我的奋斗》一书。5~6月间,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诺曼底抗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希特勒获悉隆美尔已死亡的消息给其夫人发来唁电,电报说:“你丈夫的死给你带来巨大的损失,请接受我最诚挚的吊唁。隆美尔元帅的英名将永远和北非英勇的战役联系在一起。”

丘吉尔曾这样评价隆美尔:“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个冷静狡猾的敌人,一位伟大的将军”。

在西方军界,称他为“战争动物”,称他指挥的装甲师为“魔鬼师”。

德国非洲军团的士兵把他们的首长称作“沙漠之狐”。

"坦克怪杰"——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出身于一个德国军人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通信兵、步兵和骑兵部队任职。一战结束后,古德里安开始探索装甲兵理论,他的装甲理论最初来自于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富勒等装甲战理论先驱们,他将他们的理论加以发展成具体的战术公式,提出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坦克,实现战役突破和包围的崭新战术思想,并且训练部队运用武器将此战术付诸实施。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开始扩军备战。不久,在一次现代兵器发展表演会上,当古德里安精心安排的小型装甲部队迅速通过主席台时,希特勒面对这壮观的军容情不自禁的高呼起来“这就是我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的一年,希特勒就提出了他的闪电战理论,而古德里安则为这一战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装甲理论基础。而他一手创建和训练的装甲部队更成了希特勒实现他闪电战理论的物资基础。所以利德尔.哈特评价道:“是古德里安用他的装甲思想和行动,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德国装甲兵得到迅猛发展,古德里安也连获升迁,先后出任德军第2装甲师师长、第16装甲军军长、机动兵总监等职。1938年10月,古德里安获晋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39年8月,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19装甲军军长,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他率领的第19装甲军作为德北方集团军群的开路先锋,在空军配合下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德国仅用35天便置波兰于死地。这是德军装甲部队与空军联合作战的理论第一次用于战争实践中。这种战略战术使西方目瞪口呆,不久在英美报刊上就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闪击战”,并叫人谈虎色变。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打响,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再次作为攻击前锋,只用两天时间穿越阿登山脉100多公里长的峡谷,攻占色当。5月14日,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强渡马斯河。之后他以每昼夜30—40公里的速度向西推进。古德里安所率装甲军的推进速度不但令联军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军统帅部不安,他的上司曾两度下令他暂停前进,但古德里安不惜以辞职抗争。禁令解出后,他的速度比以前还快。5月20日,他扫过亚眠,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口袋。5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克尔克还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须再努把力,即可将联军主力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然而就在这时,他们却接到了元首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战后,身在战俘营里的古德里安仍对希特勒那个“拆断他装甲部队挺进矛头”的命令耿耿于怀:“俘获(英国远征军)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的神经质弄糟了”。1940年7月,古德里安以其在法国战役中的杰出表现被希特勒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

1941年5月,古德里安任第2装甲兵团司令。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与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做为中路德军的两支铁拳,先后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成功实施了钳形包围,歼灭了苏军大量有生力量。他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对基辅的合围更是现代战争史上装甲部队成功突击的典范战例。1941年9月30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首先拉开了“台风”行动的序幕,在布良斯克围歼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直抵莫斯科城下,但俄罗斯严寒的冬天使他的攻势锐减。12月4日,当气温降至零下52摄氏度时,德军再也不能作战了,古德里安怀着一颗沉重的心,他决定先撤退了,这是他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兵团自从踏平波兰以来的第一次撤退。古德里安也因这次擅自撤退而被希特勒免职。其后,随着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节节失利,希特勒又起用他担任装甲兵总监和陆军总参谋长。

1945年5月,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作为战俘被关押在纽伦堡监狱。苏联想起诉他的战争罪行,但西方盟国没有接受。古德里安被关押了3年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是战争的执行者,而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使其未列入战争罪犯,于1948年将其释放。古德里安获释后,仍一如既往地迷恋坦克,经常同英美坦克专家就坦克问题交换意见。为揭示德国装甲兵发展历程,总结他指挥装甲部队的经验,他撰写了他的回忆录《一个士兵的回忆》和德国坦克部队发展和战术的专著《坦克——前进》(因他早亡而未能最终完成,由他的好友门泽尔将他生前所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编辑,并最终出版)。1954年5月14日,古德里安因病而逝,享年66岁。他被后人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顿 另一个就是隆美尔

德军是如何攻破波兰军队的权宜之策的?

到1939年9月9日夜间,北方战场上莫德林军团和纳雷军团开始撤退,德国第3集团军紧随其后。在第3集团军东侧,古德里安的第19军团在两支波兰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