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姓氏的来源,张姓的来源情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1收藏

关于姓氏的来源,张姓的来源情况?,第1张

       社会上、尤其是张氏族人,经常有人问:“天下张姓出清河”是怎么回事?能不能简明扼要地说一下? 

  其实,这句话已说得很明白,意思就是:天下张姓的起源地是清河;天下张氏的老祖宗——得封“张”姓的挥公及其子孙的居住地在清河;目前全世界已达一亿人左右的张姓族人,如要追宗溯源,绝大部分张姓族人(赐姓、改姓者除外)的祖先,最初都是从清河迁徙出去的。所以,现在一些张姓起源的研究者,就用“天下张姓出清河”这句话来概括天下的张姓与清河的关系。 ——摘自 华夏民俗文化网

  如果再把这事说的更详细一点,就是:据张氏谱谍和一些史书记载,张氏的始祖是生活在上古时期的挥公。挥公是黄帝的第五个儿子。挥公通过夜观弧星,激发了灵感,发明了弓矢。当时,黄帝曾率众大战蚩尤八次未能取胜,后来采用挥公发明的弓矢,在涿鹿之野再战蚩尤,一举得胜,逼使蚩尤入海,后擒而杀之。从而,黄帝奠定了君临天下的地位,成为五帝之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论功行赏。因挥公发明了弓箭,在征伐蚩尤中发挥了决胜作用,所以,任命挥公为弓正(拟似现在主管军队、征战以及军事装备的官员),赐给挥公及子孙为弓长“张”姓,把“青阳”这块地方封给挥公及子孙居住。青阳后来称清河郡,再后来,青阳这个地方还设置过清河国、甘陵郡、甘陵国、贝州等。清河设置郡、国时,其辖区曾达14个县,包括现今的河北清河全境以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以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这个地区当时属于冀州东部,是张姓的最早居住地。挥公及其子孙得姓受封后,在清河繁衍生息,在周代、汉代、唐代及至宋代,清河张姓都是一个名门大家族,清河也是张姓最早、最大的郡望。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人口大幅度增长,古冀州的生活空间受到了极大限制,这时张氏祖先们开始迁徙。部分张氏先祖已从古冀州走向诸侯各国。再后来,从清河及各地又经多次迁徙,张姓逐渐散播到全国各地及海外。散播各地的张氏族人,为了不忘自己的祖先来自清河,很多张氏族人在自己的族谱中都记载着“挥世居青阳”、“始祖封清河”、“世居清河”等,也有很多张氏族人标称自己的支派为“清河张”、“清河堂”等,并且近年还不断有海内外张氏族人来清河寻根问祖。

       但是,关于张姓的起源、张氏祖居地的说法,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为什么这样说?一是因为张姓起源年代久远,史书的记载也不详尽确切,而且不少史书之间还互有矛盾;二是现在的研究人员,由于所据资料不同,或因其他各种因素,在这个问题上意见还未统一,目前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河北清河说,二是山西太原说,三是河南濮阳说,主要是前两种说法。有一位陕西的张姓研究者曾说过,在宋朝以前的中国典籍和张姓族谱中,记载张姓起源,只有“起源清河”一种说法;明朝以后,才有“起源清河,起源太原”两说并立。至于“河南濮阳”说,是今天才有的说法。尽管如此,根据一些较有权威和价值的史书记载及有关张氏谱牒,我们仍然认为“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是有较多依据、是较为符合历史实际的。若要更多了解,也可参阅如下分析及有关文献和资料。 

  一、在目前我们仅见的有关记载挥公事迹的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着张姓始祖挥公居住地或封邑的,只有清河。如: 

  1、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张士镐、张浚等人召集各省张姓名显学士140多人会修的《张氏统宗世谱》记载:“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 

  2、湖南省图书馆藏《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 

  3、台湾屏东县《清河南轩族谱》记载: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

       4、福建东肖“三户祠”《张氏族谱》载:张姓祖居之地,张挥以尹城国青阳为居住地。青阳以在清河以南(应为“北”之误)而得名,汉代它属于清河郡、清河国…… 

  5、福建省仙游《张氏族谱》载:我得姓祖挥公国封青阳后,就以尹城的青阳为居住地。青阳以清河以南(应为“北”)而得名(故我世谱在提郡望时有“尹城”、“清河”之称是也)。西汉刘邦始设郡制,改青阳为清河郡…… 

  二、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姓氏研究者撰文著书,论证了“天下张姓出清河”。主要著述有: 

  1、邓洪波(姓氏研究专家)著《中华姓氏通史·张姓》(东方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王大良(原于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后于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所著《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气象出版社2001年版)。 

  3、程有为、程英民著《百家姓寻根探秘·张姓》。 

  4、清河张氏研究会辑印的《张氏历史文化研究》(赵杰主编,2004年3月版),其中收录有多篇研究文章。 

  5、历史研究学者赵福寿撰著的《张氏:得姓于清河的黄帝子孙》一文(《牛城晚报》2004年6月12日二版)。

 6、台湾张桂元著《张氏统宗世谱溯源》。特别指出,此书编著者今已85岁,服公职30余年中,即醉心家谱、族谱及张氏源流的考据,退休后更常年累月埋首于各图书馆,遍找张姓各系谱牒,编著此巨册一部。此书对张姓始祖挥公得姓受封于清河进行了详细考证,并对“濮阳之说”进行了辩驳。此书及其所得结论,很值得张氏族人重视。 

  三、辨析起源“濮阳说” 

  对于张姓的起源地或祖居地,近来也有一些学者和研究者撰文主张“濮阳说”,如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所撰《张姓祖根在濮阳》、河南濮阳张姓研究会张焕书所撰《张姓渊源与播迁》等。但综观各文,对于张姓始祖挥公及其子孙的居住地,或张姓祖根在濮阳之说,也没有找出有确切文献记载的依据,所做结论也只是一种推论。其主要推论大体有两点: 

  其一是说,挥公作为黄帝之孙,其父玄嚣即青阳氏,降居江水(赵福寿考证,“江水”应为“水”之误),封邑青阳。玄嚣封邑青阳才是挥生长生活的地方。青阳即清水之阳,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并指出今濮阳附近还有名为清河头的村庄,有被村民称为北清河、南清河的地方。所以,张姓始祖挥公就生长活动在今濮阳地区。这一推论可简单概括为“青阳即濮阳”。 

  其二是说,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帝,曾以古濮阳为帝都,作为臣子或颛顼堂兄弟的挥,也应在帝丘即古濮阳“上班工作”辅佐颛顼。所以说,挥公“上班”的地方,应是挥公居住地或封邑。 

  但是,仔细推敲支撑“濮阳说”的上述两点推论,似乎觉得还有许多难以成立的疑点。

关于第一点推论,即“青阳即濮阳”之说,这一推论似觉得难以成立。史书记载,古时确有名为“清水”的水系,发源于河南北部的修武,流经濮阳。但此水系自广宗起始称“清河”,经过清河而入海。而在古书中,记载某人的籍域时,似多以郡或国的名称记之,最低也以县名记之,很少以村、乡的名字来记载。在整个一两千里的清水流域内,大概设置过青(古时青、清通用)阳县、清河郡、清河国的,只有现在河北清河一带。如果“青阳即濮阳”,一些史书上何不直接记载“濮阳”(帝丘)”,而记“青阳”呢?不要忽视,“濮阳”得名也是因其地域处于濮水之阳才得名的。所以说,“青阳即濮阳”的推论难以成立。 

  关于第二点推论,即“颛顼帝都即挥公‘上班’的地方,就是挥公居住地或封邑”。这一推论似觉也很牵强。这一推论是以挥为黄帝之孙、颛顼之堂兄弟和臣子为前提的。但这一前提,现在也无定论。对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史书上有两种记载,但现在多倾向挥为黄帝之子,即使挥为黄帝之孙、辅佐颛顼的臣子,其“上班”的地方与其居住地或封邑,也不应是一回事,比如建国后毛主席在北京上班,我们不能说毛主席就是北京人,而仍会说是湖南湘潭人。况且,那时所谓的“上班”,大概也绝不可能用现在每天坐班八小时的上班来类比。再则,挥公及子孙的居住地也不可能仅在颛顼帝都,这可从黄帝一生的行踪得到参证。黄帝一生的活动范围是很大的。轩辕黄帝生于寿丘,少时曾建都于现在的河南新郑,后又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大战并胜之。随又迁都于涿鹿,后葬于桥山即现在的陕西黄陵县。作为黄帝之子或孙的挥公,或如有的专家所说的,挥也许是黄帝部落联盟当中一个部落的首领,跟随黄帝参与征战是很有可能的。因发明弓矢,征战有功,封国于青阳,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挥公不可能只在作为颛顼帝都的帝丘“上班”,挥公及子孙的居住地或封邑也不可能就在颛顼帝都及附近。 

  这样看来,依据以上两点推论得出的“张姓祖根在濮阳“的说法,就很难成立了。

    当然,对目前认可濮阳之说的一些专家学者、一些张氏族人包括濮阳的一些张氏族人的主张,我们也应该给予充分地理解。 

  总之,“天下张姓出清河”已被多数专家、学者以比较充分的依据证实,尤其是广大张氏族人所认可,我们应该尊重的是历史事实和多数张姓族谱的认可。

来历相传远古部落首领少昊有儿子名修,曾在高辛氏帝喾时担任玄冥师,掌管天下水利事宜。他的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为姓。历史上形成临川等郡望。

名人有:汉代校尉修炳,晋代典书令修肃等。

据王大良编著的《当代百家姓》一书记载:修姓相传是远古部落首领少昊的后代,直接得姓祖先即少昊的儿子修。史称他在高辛氏帝喾时担任玄冥师,掌管天下水利事宜。后来,其子孙以修为姓氏。

少昊是黄帝和嫘祖所生的儿子,黄帝的继承者,在位84年,建都于山东曲阜。少昊崇尚金色,订立了黄金制度,称为金天氏。

修氏与张姓也有亲缘关系,张姓形成于黄帝的儿子挥。

书中还称,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统计,修姓人口数量在全国居第311位,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修姓居351位。

目前修姓主要集中地有几个地方:1、山东2、福建 3、四川,但从总的来说有几个说法,1、天水一说:应该是4000多年前少昊起有了修姓。2、成都一说:有很多宗亲都有传说山东一脉来自四川成都,根据以上说法作出以下推论(一家之言,供大家商讨):

假设最早的修姓起源于天水(4000年前),那么我们的祖先很可能是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有个特点就是,不断地迁移,而且多以河流、草原为迁移方向,所以如果是这样,有几个可以迁移的方向:

1、沿渭河迁移,徒经现在的陕西、河南、山东,在这点上,版主方明的说法可能可以印证(其祖先来自陕西)

2、沿岷江(岷山)进入四川盆地(成都)

3、沿川西高原进入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重庆(达州)一带的修姓也许就是从贵州一支分出的

我的祖上传说就是从云南到的山东,也许就是这样到的云南。

以上只是从地理条件和以游牧民族特点推论,但历史上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说受迫害、天灾、做官等等,我个人认为,现在山东的修姓也许有几个可能,一个就是上面说的第一种可能,再就是从其他地方来的,如成都、云南等。另外,还有一种可能的迁移路线,就是沿黄河,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绕行至现在的河南。

1、《中国廉政史》,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反腐败:来自古代中国的启示》,专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专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世界文明史》,副主编,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5、《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气象出版社1996年版。

6、《百家姓》(又名《话说百家姓》),电视专题片,中央电视台2003年春节特别节目,总顾问、专家组组长、统稿,1、7、8、9、10、15集撰稿。

7、《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署名达良,编著,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

8《华夏姓氏丛书·谢》,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百家姓寻根探秘·杨》,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赵钱孙李: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编著,气象出版社1999年版。

11、《中华姓氏通史·周姓》,合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12、《中国的百家姓》,主编及主要作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二)已发表论文或文章100余篇,主要有:

1、“北魏官吏收入与监察机制”,博士论文,2000年。

2、“郡望与堂号:一种血缘认同的历史民俗学考察——以荥阳郑氏为例”,博士后研究报告。

3、“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刍议”,文章,《求索》1997年第3期。

4、“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三论”,论文,《诸葛亮躬耕地新考》,社科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孙刘联盟的历史考察与评价”,论文,《南充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6、“科举考试起源再认识”,论文,《中州学刊》年1999第4期。

7、“河洛大姓与中原文明”,论文,《洛汭与河图洛书》,河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

8、“从中原人口南迁看闽台姓氏源流”,《中州统战》1997年第3期。

9、“闽台地缘及以姓氏为纽带的亲缘关系”,论文,《台湾源流》,2008年冬季刊。

10、“王审知入闽与闽台人光州固始之根”,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1、“客家与中原关系刍论”,论文,《客家研究辑刊》1998年1、2期合刊。

12、“抗日救亡运动与客家爱国传统”,论文,《客家与近代中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13、“论六朝时期的谢氏家族”,论文,台湾《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世界谢氏宗亲会1994年12月版。14、“六朝世族思想信仰主流再认识”,论文,《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15、“谱牒开发与中国姓名学研究”,论文,《四川师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6、“姓氏家谱与民族凝聚力”,论文,《台湾源流》2006年冬季刊。

17、“关于我国目前修家谱现象的几点思考”,论文,《中华之根——海峡两岸谱牒研讨会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关于姓氏的来源,张姓的来源情况?

       社会上、尤其是张氏族人,经常有人问:“天下张姓出清河”是怎么回事?能不能简明扼要地说一下?   其实,这句话已说得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