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老婆叫啥
嵇康的夫人,虽然嵇康从来没有在作品中提及,但可以说是改变了嵇康一生的人。虽然她的身世早有说法,可因为文献的说法不同却又存在分歧。
《文选》卷十六李善注引王隐《晋书》:嵇康妻,魏武帝孙穆王林女也。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裴松之注引《嵇世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
两种说法的统一点就是嵇康的夫人是曹魏宗亲,这是《晋书》(房玄龄)的说法。虽然从两种说法上曹璺都是曹操曾孙女辈的,但主要分歧出现在曹璺是曹林的孙女还是女儿以及曹林是曹操的儿子还是孙子上。
按《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生赵王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刘姬生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
则曹林确是曹操之子无疑。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就集中在曹璺究竟是曹林的女儿还是孙女上了。按曹林母杜氏也就是秦朗的母亲,是曹操在下邳城破吕布时收编的。曹操破吕布是在建安三年十月左右,则曹林最早生于建安四年,以他生于建安四年算,卒于甘露元年,享年五十七岁。甘露元年嵇康三十三岁左右,两人相差二十四岁左右,以现在的观点看正好是一辈人。但事实上古时候的人普遍早婚早育,在这之间有两辈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童强的《嵇康评传》中计算说:“若曹林生于建安四年,则年十八可生子,年三十五六可有孙女,到孙女十五六岁可出嫁之时,约在嘉平元年。这一推算在现代看来虽然勉强,但在中古时期并非不现实。而事实上曹林十八随时至少已有两个儿子。嵇康……正女正在嘉平元年前后。嵇康娶曹林的孙女实有可能。”
童强认为王隐《晋书》成书于两晋之间,裴在给三国志理应知道存在分歧,然裴舍晋书而存《嵇氏谱》,说明他倾向于林孙之说。而且《嵇氏谱》在文献学上讲比《晋书》更可靠。(所谓《嵇氏谱》就是嵇家的家谱,我坚信六朝人的家谱绝对不会像我家的家谱那么开玩笑……)因此因此余嘉锡才说“当以谱为正”,曹道衡,沈玉成认为王隐或作“魏武帝子穆王林孙女也”传抄之误,而童强则认为是“纬”字误为“林”字。
其实童强的说法有个明显漏洞,因为王隐说的是“穆王林”不是“沛王林”穆是曹林的谥号,而如果是曹纬的话则不再是穆王而是穆侯了(泰始元年封魏诛王为县侯)。然而我认为说曹璺是曹纬之女是有依据的。
庄万寿指出《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济阳怀王玹,建安十六年封西乡侯。早薨,无子。二十年,以沛王林子赞袭玹爵邑,早薨,无子。
建安二十年,曹林十六岁左右,此时他已经有可以出为人后的儿子了。一般来说是在已有嫡长子的前提下才会把孩子过继给别人,而曹纬是曹林的嗣王,他很可能就是那个出生在建安二十年之前的嫡长子,那么曹璺是其子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近代姓嵇的名人 嵇留山,名永仁,迁锡二始祖,南渡颖十九世孙,康四十二世孙。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卒于康熙十五年(1676)。自幼随父觐南(名廷用)侨居金陵白下区,后迁无锡定居。留山少负才华,受业东溪(张鞠存)先生门下,十六岁入苏州县学,为廪生。凡天文、象纬、兵、刑、礼、乐、河渠(水利)、荒政(防灾、救灾),无不条分缕析。旁及岐黄,济人之术,也无不精。为诗、古文词皆发于至性,往往为人传诵,有《葭林堂诗》、《竹林集》。好从士大夫游,论国家典故、六曹奏章,有《集政备要》以便仕官给谏,有《东田医补》四卷。然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于是‘以亲老昆弟未志室,出就馆谷’‘欲退耕梁溪之野,卖药金昌之市’。
嵇姓的嵇姓名人 嵇安(1189-1262)字宽济,江苏涟水人,南宋沿海巡检使。嵇家祖籍为宋代谯郡(今安微毫县)嵇山人。嵇安的五世远祖 嵇弘政,曾任宋朝提点京东刑狱、兵部郎中等职,谥号庄肃。曾祖嵇克仁,进士出身,曾任宋朝朝议大夫、知集贤院、兼太常寺丞事。祖 父嵇大成,进士登第,曾任宋朝监察御吏、镇南军副节度使、龙虎卫上将军。年老退休时,经过涟水,爱涟水土俗民情,畏北方战乱频 仍,遂于涟东择地定居。父亲嵇迪,清高文雅,隐居不仕,积德乡里。嵇安字宽济,身材魁伟,勇敢尚武,精于骑射。时值南宋末年,天下 大乱,兵匪为灾。嵇安聚集义旅,构筑堡栅,护卫乡井。南宋诏授其为承节郎,任制将沿海巡检使,统领义兵。外御,内抚民众,兴修水利,奖励农耕,赈济流民,声望著于乡里。南宋景定三年(元中 统三年,1262年)嵇安病逝。其子嵇厚,曾任元朝镇国上将军、河东道、山西道宣慰使(署治济南)。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二十日,嵇厚将其父嵇安灵 柩葬在涟东长乐乡逢原。三十年,恭请奉训大夫国子司业商琥撰写 碑文,集贤侍讲学士奉政大夫宋渤书写及题额,益都路莒州沂水县安平乡石工雕刻碑文、翁仲(石人)及其它祭器,于三十一年(1294 年)十一月竖立嵇安墓前。后嵇厚去世,亦葬于其父嵇安墓侧(见 《康熙安东县志》:嵇安墓、嵇宣慰墓,俱去治东五十里,在太平乡逢村浦北。'') 嵇安父子之墓及墓前巨碑、最质、翁仲、祭器等,至清雍正初年仍然俱在,但不知于何时加上封土,成为一个大封土堆,想来亦是其后人所为。 孤松独立;野鹤超群。――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三国时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字叔夜,谯郡锤人。娶魏宗室女为妻,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子、庄子,讲究养生服食之道,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因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被司徒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文章思想新颖,往往与旧说唱反调;诗擅长四言,风格清峻;善于鼓琴,在《声无哀乐论》中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所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著有《嵇中散集》。他博学多才,丰姿俊逸,如孤松独立。下联典指嵇康的儿子嵇绍,字延祖,历官秘书郎、侍中。西晋永安初年,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惠帝与成都王司马颖交战,在荡阴大败,他以身保护惠帝,被杀。有人曾说他“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会嵇棠叶;夏后桐枝。――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三国・魏嵇康事典。下联典指夏・嵇抒事典。 笃学为师表;治河悟上下。――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嵇颖谨厚笃学,张知白谓其子弟曰:“若曹师表也。”下联典指清・嵇璜九岁读《禹贡》即有所悟曰:“禹治水皆自下而上,盖下流通则水自下。” 笃学足为师表;幼年已识治河。――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嵇颖事典。下联典指清・嵇璜事典。
嵇的嵇姓名人 嵇康嵇留山先生传略嵇留山,名永仁,迁锡二始祖,南渡颖十九世孙,康四十二世孙。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卒于康熙十五年(1676)。自幼随父觐南(名廷用)侨居金陵白下区,后迁无锡定居。留山少负才华,受业东溪(张鞠存)先生门下,十六岁入苏州县学,为廪生。凡天文、象纬、兵、刑、礼、乐、河渠(水利)、荒政(防灾、救灾),无不条分缕析。旁及岐黄,济人之术,也无不精。为诗、古文词皆发于至性,往往为人传诵,有《葭林堂诗》、《竹林集》。好从士大夫游,论国家典故、六曹奏章,有《集政备要》以便仕官给谏,有《东田医补》四卷。然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于是‘以亲老昆弟未志室,出就馆谷’‘欲退耕梁溪之野,卖药金昌之市’。清初四朝(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宠臣范文程,与留山父觐南于京洛有旧谊。文程仲子承谟,康熙十一年(1672)任浙抚,擢闽督;喜留山才,以国士相待,邀其入幕,同赴闽任。时靖南王耿精忠已是蓄谋待反,留山曾与范公曰:“事迫矣,与为忠臣,宁为良臣,盍早为备”,“屡陈弭变策,请拨协饷,补绿旆兵,安插逃弁,条议屯田诸端,冀固民心,杀贼势”;又请借巡视沿海为名,提轻兵驻上游制裁。但当时范公已是号令不畅,对策不能付现。康熙十三年(1674),留山随范公被拘,系狱历经胁降、诱官、促草安民檄、均拒,被锢。狱中,留山蓬首垢面,械锁锒铛,以真情著真文“留与寒家子弟看”。烧桴存炭,图著作于四壁,有诗《吉吉吟》、《百苦吟》两卷;文《和泪谱》一卷;以歌哭笑骂,一唱三叹,忧愁幽思作元曲杂剧:续离骚《刘国师教习扯淡歌》、《杜秀才痛哭泥神庙》、《痴和尚街头笑布袋》、《愤司马梦里骂阎罗》。闽督范承谟在狱中得诵,当即以炭笔识曰:“慷慨激烈,气畅理该,真是元曲;而其毁誉、含蓄又与四声猿争雄矣!捧读之际,具感友谊忠怀,不禁涕泗滂沱。”“意谓猩猩、鹦鹉、枭獍、狮虫等类,虽属怪种,也当痛快一击,使后世知有底止畏惧,少存人性”。对续著《东田医补》,叹曰:“死无余恨,但医统废坠,学其术而未大展活人之心耳”。康熙十五年(1676)范公遇害,留山等同僚(绍兴生员王龙光、松江沈天成、沈阳范永谱)四人,自缢于狱中。次年清师进剿,乱平。以上著作,均为同室七旬难友、闽人林能任,周旋于锒铛狴犴之间,苦心默诵,携出狱外,收集录藏。林翁卒,终前将此谆谆辗交其甥婿博士潘宗趾藏存。留山子曾筠七岁失怙,三十三岁中举,徒步亲去福州,尽得其先父难中遗著于潘家,“捧读号恸,五内摧裂”。归与留山旧刻汇编成《抱犊文集》,后由《四库全书》采入集部。康熙十九年,闽抚杨熙,疏请为留山赠衔。部议因以生员无赠衔之例,仅令给优恤银若干两。四十五年(1706)曾筠登进士、点翰林,四十七年(距留山死难三十二年),范承谟仲子时崇任广东巡抚,念留山之忠义,疏请朝廷部议,特敕追赠为国子监助教,陪祀于范忠贞公(承谟)祠,无锡县学乡贤祠、忠孝祠。雍正二年留山入祀北京昭忠祠。
嵇的嵇姓来源 源出于姒姓。会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诸侯开大会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无余在会稽主持禹庙的祭祀,称会稽氏。会稽氏在西汉初年被迁往嵇山(今安徽涡阳县北),并改称为嵇氏。无锡嵇氏源流无锡嵇氏有两支,同为嵇康后裔。据湖州府嵇氏宗谱载,颖十一世孙镇,明成化元年(1465)生,于成化年间迁常熟嵇家荡。一支为嵇廷用(颖十八世孙)字觐南,号晋楠,原籍常熟。任南明福王弘光(1645)中书舍人,居金陵白下区。子八。晚年携仲子永隽以下诸子,迁无锡定居,为无锡廷用支派始迁祖,卒后归葬金陵雨花台嵇氏世墓。另一支由湖州转辗先期迁锡,居西城前西溪荷花荡。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嵇永福,字尔遐,号漪园,即出此支。永福与秦松龄同榜齐名。
陈姓和嵇姓哪个更高贵 字之间没有高贵不高贵,(只是脑袋里的等级观念)倒不如看人。
中国哪里姓嵇的最多? 我也姓嵇。家是哈尔滨的。听老人说祖先是山东逃荒来的东北。姓这个嵇的应该都是一家。。。。
"嵇"姓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嵇(Jī)姓源流较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稽姓所改。上古时候,会稽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死后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将王子季抒封于会稽,称会稽氏,遂以稽为姓。到古代汉朝初年,会稽氏的后裔迁到礁郡的嵇山,便又改为嵇姓。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了。
2、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得姓始祖:季杼。嵇姓是禹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所记载,大约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后,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继位后,又将庶子季杼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孙称为会稽氏。到了西汉初年,会稽氏迁往谯郡的稽山,即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为姓,称嵇氏。另一种说法,根据《文帝叙录》上的记载,稽康本姓奚,会稽人,由会稽迁谯郡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取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为“嵇”,而称嵇氏。二则虽稍有出入,然嵇源于稽则一。故嵇氏后裔尊季杼为嵇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略)
三、历史名人
嵇 康:会稽人,后徙迁谯郡(今安徽省宿县西南)县,三国时期魏国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也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博学多闻,有奇才,崇尚老庄,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工诗文,善鼓琴,精乐理。他善于写四言诗,风格清峻,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戌、沛人刘伶友善,游于竹林,称“竹林七贤”。后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年40。著有《养生论》、《幽愤诗》、《琴赋》、《声无哀乐论》等。后人辑本,以鲁迅辑校的《嵇康集》为最详备。他还擅长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嵇康在古琴曲上的成就也很高,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东汉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可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嵇康的儿子嵇绍在“八王之乱”时,为了保护晋惠王而被杀,鲜血溅到了惠王的身上,典故“嵇侍中血”就是出自此事。
嵇 绍:字延祖,晋朝礁郡县人。事母孝敬。山涛荐诸武帝,征为秘书郎。赵王伦篡位,署为侍中,惠帝复昨,遂居其职。永兴初河间王禺、成都王颖举兵,绍从帝战于荡阴,侍卫皆溃,惟绍以身捍卫,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衣。事定,左右欲洗衣,帝说:“此嵇侍中血,勿洗”。元帝时溢忠穆。
嵇 颖:字公实,宋代应天府宋城人。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进士,时王曾、张知白相继任南京留守,见颖谨厚笃学,乃谓子弟曰:“若曹(你们)师表也。”官至翰林学士。
嵇 璜:字尚佐,清代江宁人。乾隆年间(1736-1795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幼年读《禹贡》,曰:“禹治水皆自下而上。盖下游宣通,水自顺流而下。”长老皆惊异,后治河果多有功绩。
嵇文甫:名明,河南汲县人。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提前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学院等校讲授先秦思想史、明清思想史、宋代哲学及中国社会经济史等。民国20年后,任教于河南大学,曾任教授兼文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1948年6月,与一部分师生投奔解放区,帮助创办中原大学,任副主任委员。 1949年5月起,历任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人民 副主席、副>>
嵇姓的姓氏源流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杼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上古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后就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后,将其子季杼封于会稽,专门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动,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会稽氏。到了汉朝初年,会稽氏族人迁到豫州南部谯郡嵇山(今安徽亳州蒙城一带),遂指地改为嵇氏。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拓跋部中的统稽氏、纥奚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为嵇氏,世代相传至今。
姓“嵇”的是什么人的后代?谁有嵇氏家谱啊?看看!!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姒姓。据《姓谱》、《元和姓纂》所载,夏王少康封支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时迁于谯之嵇山(今安徽宿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改为嵇姓。②他姓改姓而来。据《姓氏考略》、《文章叙录》、《元和志》所载,三国时嵇康本姓奚,由会稽迁谯之县(故城在今安徽宿州西南),取稽之上以为姓。③黄帝有臣名太山稽,其后或有嵇姓。④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所载,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纥奚氏为嵇姓。
始祖:少康。
郡望:
谯 郡 东汉置,治谯县(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之灵壁、蒙城、宿州、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河南郡 汉改三川郡置,治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流,双洎河、贾鲁河上游,黄河以北原阳等地。
堂号:
①郡望堂号:谯郡、河南。②自立堂号:竹林、宋遗、立命、师善、七贤等。
字辈:
某支嵇氏字辈:宗叔含翰,蒙旷刘钦质,起固希蹇禄,万奇可射廷。
(一说为曹操孙女,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
嵇康的夫人,虽然嵇康从来没有在作品中提及,但可以说是改变了嵇康一生的人。虽然她的身世早有说法,可因为文献的说法不同却又存在分歧。
《文选》卷十六李善注引王隐《晋书》:嵇康妻,魏武帝孙穆王林女也。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裴松之注引《嵇世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
两种说法的统一点就是嵇康的夫人是曹魏宗亲,这是《晋书》(房玄龄)的说法。虽然从两种说法上曹璺都是曹操曾孙女辈的,但主要分歧出现在曹璺是曹林的孙女还是女儿以及曹林是曹操的儿子还是孙子上。
按《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生赵王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刘姬生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
则曹林确是曹操之子无疑。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就集中在曹璺究竟是曹林的女儿还是孙女上了。按曹林母杜氏也就是秦朗的母亲,是曹操在下邳城破吕布时收编的。曹操破吕布是在建安三年十月左右,则曹林最早生于建安四年,以他生于建安四年算,卒于甘露元年,享年五十七岁。甘露元年嵇康三十三岁左右,两人相差二十四岁左右,以现在的观点看正好是一辈人。但事实上古时候的人普遍早婚早育,在这之间有两辈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童强的《嵇康评传》中计算说:“若曹林生于建安四年,则年十八可生子,年三十五六可有孙女,到孙女十五六岁可出嫁之时,约在嘉平元年。这一推算在现代看来虽然勉强,但在中古时期并非不现实。而事实上曹林十八随时至少已有两个儿子。嵇康……正女正在嘉平元年前后。嵇康娶曹林的孙女实有可能。”
童强认为王隐《晋书》成书于两晋之间,裴在给三国志理应知道存在分歧,然裴舍晋书而存《嵇氏谱》,说明他倾向于林孙之说。而且《嵇氏谱》在文献学上讲比《晋书》更可靠。(所谓《嵇氏谱》就是嵇家的家谱,我坚信六朝人的家谱绝对不会像我家的家谱那么开玩笑……)因此因此余嘉锡才说“当以谱为正”,曹道衡,沈玉成认为王隐或作“魏武帝子穆王林孙女也”传抄之误,而童强则认为是“纬”字误为“林”字。
其实童强的说法有个明显漏洞,因为王隐说的是“穆王林”不是“沛王林”穆是曹林的谥号,而如果是曹纬的话则不再是穆王而是穆侯了(泰始元年封魏诛王为县侯)。然而我认为说曹璺是曹纬之女是有依据的。
庄万寿指出《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济阳怀王玹,建安十六年封西乡侯。早薨,无子。二十年,以沛王林子赞袭玹爵邑,早薨,无子。
建安二十年,曹林十六岁左右,此时他已经有可以出为人后的儿子了。一般来说是在已有嫡长子的前提下才会把孩子过继给别人,而曹纬是曹林的嗣王,他很可能就是那个出生在建安二十年之前的嫡长子,那么曹璺是其子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后汉书·皇后纪》载: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蕃王。诸王女皆封乡、亭公主,仪服同乡、亭侯。肃宗唯特封东平宪王苍、琅邪孝王京女为县公主。其后安帝、桓帝妹亦封长公主,同之皇女。其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袭母封为列侯,皆传国于后。乡、亭之封,则不传袭。其职僚品秩,事在《百官志》。不足别载,故附于后纪末。
汉魏的公主是按封邑大小来分级的。从上到下有郡公主,县公主,乡公主,亭公主。公主之制都是同于对应的爵位。则有长公主(相当于郡公主)方郡王,县公主方列侯,乡公主方乡侯,亭公主方亭侯。而由来公主之制都是与封爵挂勾的,依身份的不同而有等级区别。
目前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曹璺是一个亭主,《文章叙录》称是长乐亭主,《全三国文》称是**亭主(忘记了……囧),总之都是亭主,则其必然是沛王之女。魏青龙元年,改封宗室女非诸王女皆为邑主,而汉制的非诸王女都是没封的。若曹璺是曹林的庶子所出,那么她就应该是个邑主而不是亭公主。魏承汉制,则也应当是皇女封县公主,诸王女为乡,亭公主。郡级公主我记得的有两个,一个是清河长公主,另一个是山阳公的女儿刘曼。尤其后者是特别强调郡公主亦说明与一般公主不同,一般单称公主则是指县公主。那么诸王之女封乡亭公主的标准是什么呢?既然郡公主和县公主是以贵贱来分的,那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乡公主与亭公主同样是以贵贱来分的。贵贱的标准无非三点:国之大小,王之封嗣,母之贵贱。
(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曹丕分封虽然吝啬,却还是有章法的,明帝吗……出手就阔气了……)
这样可以看出曹林是属于4000+大地主梯队里的,虽然晋书里沛国照户口算是个小国但其实那是因为它原来太大了外加五都工程需要所以被分裂了(就像四川一样,重庆不出去他人口就过亿了……)。故我们得知,乡亭之分不是在于国之大小。
母之贵贱一条,现在讨论这个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而王之封嗣一条却是有点根据的。
《晋书·地理志》:魏黄初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
这里的庶子明显是相对于嗣王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嫡庶。也就是说爵位是与封王与嗣王挂勾的,而公主之位又是与爵位挂钩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封王的女儿为乡主,嗣王的女儿为亭主一说。
综上所述,即并没有铁证证明曹璺的身份,但是资料更偏向于孙女一说,并且从逻辑上推导出存在可能性,因此我倾向于《嵇氏谱》的说法。而且按这个说法是可以将嵇康与曹璺的年龄差压缩在十岁以内的。然而由于资料不足以推翻王隐的说法,所以如果看到有人持王隐的说法应当也不应判错。
第1世
(中华民族总始祖):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
第2世
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
第3世
昌 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
第4世
桥 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
高 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
日 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
高 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
穷 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
称 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
卷 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
第7世
吴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
第8世
陆 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
第9世
季 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
女 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华;子一(伯益)
第12世
伯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赜凯,又字虞余,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最早发明打井取水。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嬴姓,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成为嬴姓14氏之血缘始祖,时间约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14氏为:黄氏、徐氏、赵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终黎氏、运奄氏、莬(wèn)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云:“伯益综声于鸟语”。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伯益娶涂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第13世
大 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加封伯益的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封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怀文、隐)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启封若木于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
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详。
郡望 河南郡:秦时为三川郡,西汉更名河南郡,东汉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谯郡:治所在今安徽省、河南省之间的'地区。嵇氏望族居于谯郡,就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一带。
「嵇」源出
一、由稽氏而来。据《元和姓纂》所载,夏王少康封其子季杼于会稽,此后有稽氏。至汉代初年,稽氏家族迁往谯郡的嵇山定居,遂改为"嵇"氏。又《文章叙录》载,嵇康原姓奚氏,由会稽迁往谯郡铚县,取稽字上半部为"嵇"氏。二、由鲜卑族复姓改得。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统嵇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嵇氏。
得姓始祖
季杼。嵇姓是禹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所记载,大约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后,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继位后,又将庶子季杼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孙称为会稽氏。到了西汉初年,会稽氏迁往谯郡的稽山,即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为姓,称嵇氏。另一种说法,根据《文帝叙录》上的记载,稽康本姓奚,会稽人,由会稽迁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取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为“嵇”,而称嵇氏。二则虽稍有出入,然嵇源于稽则一。故嵇氏后裔尊季杼为嵇姓的得姓始祖。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谯国堂:以望立堂。广陵堂:嵇康被司马氏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从此《广陵散》绝矣!"后人因称广陵堂。竹林堂:资料有待补充。宋遗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说为曹操孙女,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嵇康的夫人,虽然嵇康从来没有在作品中提及,但可以说是改变了嵇康一生的人。虽然她的身世早有说法,可因为文献的说法不同却又存在分歧。 《文选》卷十六李善注引王隐《晋书》:嵇康妻,魏武帝孙穆王林女也。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裴松之注引《嵇世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 两种说法的统一点就是嵇康的夫人是曹魏宗亲,这是《晋书》(房玄龄)的说法。虽然从两种说法上曹璺都是曹操曾孙女辈的,但主要分歧出现在曹璺是曹林的孙女还是女儿以及曹林是曹操的儿子还是孙子上。 按《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生赵王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刘姬生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 则曹林确是曹操之子无疑。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就集中在曹璺究竟是曹林的女儿还是孙女上了。按曹林母杜氏也就是秦朗的母亲,是曹操在下邳城破吕布时收编的。曹操破吕布是在建安三年十月左右,则曹林最早生于建安四年,以他生于建安四年算,卒于甘露元年,享年五十七岁。甘露元年嵇康三十三岁左右,两人相差二十四岁左右,以现在的观点看正好是一辈人。但事实上古时候的人普遍早婚早育,在这之间有两辈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童强的《嵇康评传》中计算说:“若曹林生于建安四年,则年十八可生子,年三十五六可有孙女,到孙女十五六岁可出嫁之时,约在嘉平元年。这一推算在现代看来虽然勉强,但在中古时期并非不现实。而事实上曹林十八随时至少已有两个儿子。嵇康……正女正在嘉平元年前后。嵇康娶曹林的孙女实有可能。” 童强认为王隐《晋书》成书于两晋之间,裴在给三国志理应知道存在分歧,然裴舍晋书而存《嵇氏谱》,说明他倾向于林孙之说。而且《嵇氏谱》在文献学上讲比《晋书》更可靠。(所谓《嵇氏谱》就是嵇家的家谱,我坚信六朝人的家谱绝对不会像我家的家谱那么开玩笑……)因此因此余嘉锡才说“当以谱为正”,曹道衡,沈玉成认为王隐或作“魏武帝子穆王林孙女也”传抄之误,而童强则认为是“纬”字误为“林”字。 其实童强的说法有个明显漏洞,因为王隐说的是“穆王林”不是“沛王林”穆是曹林的谥号,而如果是曹纬的话则不再是穆王而是穆侯了(泰始元年封魏诛王为县侯)。然而我认为说曹璺是曹纬之女是有依据的。 庄万寿指出《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济阳怀王玹,建安十六年封西乡侯。早薨,无子。二十年,以沛王林子赞袭玹爵邑,早薨,无子。 建安二十年,曹林十六岁左右,此时他已经有可以出为人后的儿子了。一般来说是在已有嫡长子的前提下才会把孩子过继给别人,而曹纬是曹林的嗣王,他很可能就是那个出生在建安二十年之前的嫡长子,那么曹璺是其子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后汉书·皇后纪》载: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蕃王。诸王女皆封乡、亭公主,仪服同乡、亭侯。肃宗唯特封东平宪王苍、琅邪孝王京女为县公主。其后安帝、桓帝妹亦封长公主,同之皇女。其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袭母封为列侯,皆传国于后。乡、亭之封,则不传袭。其职僚品秩,事在《百官志》。不足别载,故附于后纪末。 汉魏的公主是按封邑大小来分级的。从上到下有郡公主,县公主,乡公主,亭公主。公主之制都是同于对应的爵位。则有长公主(相当于郡公主)方郡王,县公主方列侯,乡公主方乡侯,亭公主方亭侯。而由来公主之制都是与封爵挂勾的,依身份的不同而有等级区别。 目前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曹璺是一个亭主,《文章叙录》称是长乐亭主,《全三国文》称是**亭主(忘记了……囧),总之都是亭主,则其必然是沛王之女。魏青龙元年,改封宗室女非诸王女皆为邑主,而汉制的非诸王女都是没封的。若曹璺是曹林的庶子所出,那么她就应该是个邑主而不是亭公主。魏承汉制,则也应当是皇女封县公主,诸王女为乡,亭公主。郡级公主我记得的有两个,一个是清河长公主,另一个是山阳公的女儿刘曼。尤其后者是特别强调郡公主亦说明与一般公主不同,一般单称公主则是指县公主。那么诸王之女封乡亭公主的标准是什么呢?既然郡公主和县公主是以贵贱来分的,那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乡公主与亭公主同样是以贵贱来分的。贵贱的标准无非三点:国之大小,王之封嗣,母之贵贱。 (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曹丕分封虽然吝啬,却还是有章法的,明帝吗……出手就阔气了……) 这样可以看出曹林是属于4000+大地主梯队里的,虽然晋书里沛国照户口算是个小国但其实那是因为它原来太大了外加五都工程需要所以被分裂了(就像四川一样,重庆不出去他人口就过亿了……)。故我们得知,乡亭之分不是在于国之大小。 母之贵贱一条,现在讨论这个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而王之封嗣一条却是有点根据的。 《晋书·地理志》:魏黄初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 这里的庶子明显是相对于嗣王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嫡庶。也就是说爵位是与封王与嗣王挂勾的,而公主之位又是与爵位挂钩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封王的女儿为乡主,嗣王的女儿为亭主一说。 综上所述,即并没有铁证证明曹璺的身份,但是资料更偏向于孙女一说,并且从逻辑上推导出存在可能性,因此我倾向于《嵇氏谱》的说法。而且按这个说法是可以将嵇康与曹璺的年龄差压缩在十岁以内的。然而由于资料不足以推翻王隐的说法,所以如果看到有人持王隐的说法应当也不应判错。
嵇康的夫人,虽然嵇康从来没有在作品中提及,但可以说是改变了嵇康一生的人。虽然她的身世早有说法,可因为文献的说法不同却又存在分歧。 《文选》卷十六李善注引王隐《晋书》:嵇康妻,魏武帝孙穆王林女也。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裴松之注引《嵇世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 两种说法的统一点就是嵇康的夫人是曹魏宗亲,这是《晋书》(房玄龄)的说法。虽然从两种说法上曹璺都是曹操曾孙女辈的,但主要分歧出现在曹璺是曹林的孙女还是女儿以及曹林是曹操的儿子还是孙子上。 按《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生赵王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刘姬生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 则曹林确是曹操之子无疑。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就集中在曹璺究竟是曹林的女儿还是孙女上了。按曹林母杜氏也就是秦朗的母亲,是曹操在下邳城破吕布时收编的。曹操破吕布是在建安三年十月左右,则曹林最早生于建安四年,以他生于建安四年算,卒于甘露元年,享年五十七岁。甘露元年嵇康三十三岁左右,两人相差二十四岁左右,以现在的观点看正好是一辈人。但事实上古时候的人普遍早婚早育,在这之间有两辈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童强的《嵇康评传》中计算说:“若曹林生于建安四年,则年十八可生子,年三十五六可有孙女,到孙女十五六岁可出嫁之时,约在嘉平元年。这一推算在现代看来虽然勉强,但在中古时期并非不现实。而事实上曹林十八随时至少已有两个儿子。嵇康……正女正在嘉平元年前后。嵇康娶曹林的孙女实有可能。” 童强认为王隐《晋书》成书于两晋之间,裴在给三国志理应知道存在分歧,然裴舍晋书而存《嵇氏谱》,说明他倾向于林孙之说。而且《嵇氏谱》在文献学上讲比《晋书》更可靠。(所谓《嵇氏谱》就是嵇家的家谱,我坚信六朝人的家谱绝对不会像我家的家谱那么开玩笑……)因此因此余嘉锡才说“当以谱为正”,曹道衡,沈玉成认为王隐或作“魏武帝子穆王林孙女也”传抄之误,而童强则认为是“纬”字误为“林”字。 其实童强的说法有个明显漏洞,因为王隐说的是“穆王林”不是“沛王林”穆是曹林的谥号,而如果是曹纬的话则不再是穆王而是穆侯了(泰始元年封魏诛王为县侯)。然而我认为说曹璺是曹纬之女是有依据的。 庄万寿指出《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济阳怀王玹,建安十六年封西乡侯。早薨,无子。二十年,以沛王林子赞袭玹爵邑,早薨,无子。 建安二十年,曹林十六岁左右,此时他已经有可以出为人后的儿子了。一般来说是在已有嫡长子的前提下才会把孩子过继给别人,而曹纬是曹林的嗣王,他很可能就是那个出生在建安二十年之前的嫡长子,那么曹璺是其子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嵇康的老婆叫啥
本文2023-09-22 07:13: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