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风帝王将相霸气简短的句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描写古风帝王将相霸气简短的句子,第1张

描写古风帝王将相霸气简短的句子(一)

1、 残花若梦,花落满天,舞乱心伤,沿着天边最美的那一道风景。

2、 朝朝暮,云雨定何如,花日穿窗梅小小,雪风洒雨柳疏疏,人唱晚晴初。

3、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4、 做了对不起的事,不要怕,死你是必死的,冷静的告诉我你要怎么死。

5、 这一次彼岸轮回的生死相守,最终成了万丈红尘的奈何桥头。

6、 何日离人肯入梦来提笔怅惘欲画难。

7、 你是我等也等不到的回应,想也想不了的空明,念也念不出的曾经。

8、 天堂太挤,谁陪我去地狱

9、 我三军齐发、扬鞭策马、万里扬沙、兵临城下,只为睹你笑靥如花,只为望你绝代风华。

10、 他坐拥江山如画,却甘为他覆了江山袖手天下。

11、 我用江山如画,换你笑靥如花。

12、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3、 你若活得凄凉,我定笑的猖狂。

14、 有朝一日权倾在手,杀尽天下负我之人。

15、 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16、 你错将我的相思留了念想,我错将你的名字入了奏章。

17、 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18、 你是我共老白头的良人,黄泉碧落,七世三生。

19、 如若为你权倾天下,我愿自此丢盔弃甲。

20、 天道,天道,天以失道,我等战天。

描写古风帝王将相霸气简短的句子(二)

1、 雾里看花,究竟是谁苍老了等待。楼台望月,到底望不到地老天荒。

2、 佛渡不了天下,由我来渡。

3、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4、 舌间搁浅的妙蔓是想为你舞一曲最后倾国倾城。

5、 你不过我红尘陌路,我不过你笑忘成书

6、 谁执笔但记情成卷,只空忆此去经年。

7、 这一场你我之间的豪赌,谁也未曾想过两人都会输的体无完肤。有关古风霸气帝王句子

8、 秋风,穿尘而过,云水间,静无言,守在红尘,守候一份约定。

9、 汝等夺我江山社稷也好,弃我万劫不复也罢,唯独不能伤她。

10、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1、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有关

12、 那一天她一跪不起,那一天他离她而去。

13、 秋去春来,谁怜曲院风荷,韶华白首,不过浮生一阙。

14、 我自问所向披靡天下无敌,唯独你一人却成了我此生最大的败笔

15、 伊人守的人憔悴,只为等待良人归来,相思的情和泪肆意的蔓延。

16、 若是君心似我心,若是君心如明镜,若是非我自多情,若是入梦不再醒

17、 曾经为我而笑的面庞,而今成了何种模样。

18、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19、 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20、 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描写古风帝王将相霸气简短的句子(三)

1、 一身傲骨,两袖杀气;三尺凌厉,四方莫敌;五指挥间,六界沉寂;七弦祀伊,八荒当泣。

2、 清风轻抚琴弦醉,瑟瑟凉意寒人心。

3、 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4、 他夺得帝王霸业君临天下,她等到坟头草立枯骨成沙。

5、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6、 祭我年少轻狂,曾毁情爱一场。

7、 吾有醉三场:醉是伊人初相逢,醉是良人打马等,醉是繁华已空城。

8、 如果全世界背叛了你,我会站在你身后、背叛全世界。

9、 血雨腥风,扬眉淡笑,指枪问穷寇,谁尚敢与我一战否?

10、 君若离去,请赐我百年无忧,允我此生无虑,可好

11、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2、 假若有朝一日你如愿以偿君临天下,莫要忘了赐我一丈红绫了无牵挂。

13、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14、 如若为你权倾天下,我愿自此丢盔弃甲。

15、 有朝一日龙得水,定要长江水倒流。

16、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

17、 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铸成一抹忧伤。

18、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19、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0、 负你白头共老对影成孤,弃你红尘万丈自叹何苦。

描写古风帝王将相霸气简短的句子(四)

1、 曾是你扰我清梦一场,曾是你予我半世凄凉,曾是你令我相思成伤,曾是你害我再无良方。

2、 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3、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4、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5、 清风湿润,茶烟轻扬。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6、 你早已三宫六院佳丽三千,我还在长亭苦等掌灯门前。

7、 我何德何能,令你如此全心全意。

8、 世人于姐皆草菅,不问红尘问苍天。

9、 惹我者死。趁其不备,杀其不意,片甲不留。

10、 如是你爱,如是我在,金口纵开,只为伊改。

11、 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12、 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灭我我灭天。

13、 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14、 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15、 灯花伤,落地成灰一行行,归处,青山莽莽云雾徜徉。

16、 你欠我九十九世的爱恨情仇,一辈子又怎么还得清?

17、 只怪你那日惊鸿一瞥,艳了我的难舍难别,自此便应了我永生永世的情劫。

18、 别在我坟前哭,弄脏我的轮回路。

19、 不轻狂怎能是年少,不放肆怎么称天骄!

20、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古风霸气帝王句子

1、吾有罪三宗:罪是江南妃子笑,罪是瑶池佳酿高,罪是不能陪伊老。

2、你助我羽化登仙,你助我一梦千年,你助我不复相见,你助我生无可恋。

3、这一次彼岸轮回的生死相守,最终成了万丈红尘的奈何桥头。

4、你若活得凄凉,我定笑的猖狂。

5、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6、祭我年少轻狂,曾毁情爱一场。

7、我何德何能,令你如此全心全意。

8、血雨腥风,扬眉淡笑,指枪问穷寇,谁尚敢与我一战否

9、吾有醉三场:醉是伊人初相逢,醉是良人打马等,醉是繁华已空城。

10、别在我坟前哭,弄脏我的轮回路。

11、佛渡不了天下,由我来渡

12、若是君心似我心,若是君心如明镜,若是非我自多情,若是入梦不再醒

13、惹我者死。趁其不备,杀其不意,片甲不留。古风霸气帝王句子

14、世人于姐皆草菅,不问红尘问苍天。

15、有朝一日权倾在手,杀尽天下负我之人。

16、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灭我我灭天。

17、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18、一身傲骨,两袖杀气;三尺凌厉,四方莫敌;五指挥间,六界沉寂;七弦祀伊,八荒当泣。

19、有朝一日龙得水,定要长江水倒流。

20、吾有最三阙:最是故人经年归,最是陌路如是回,最是过往已成灰。

21、我是你此世梦不完的魇,于奈何翘首百日永失笑靥。

22、曾是你扰我清梦一场,曾是你予我半世凄凉,曾是你令我相思成伤,曾是你害我再无良方

23、你欠我九十九世的爱恨情仇,一辈子又怎么还得清

24、做了对不起的事,不要怕,死你是必死的,冷静的告诉我你要怎么死。

25、这一场你我之间的豪赌,谁也未曾想过两人都会输的体无完肤。有关古风霸气帝王句子

26、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27、谁无虎落平阳日,待我风云再起时

28、弃一代江山,敛半世猖狂,求一个对手、只为一战!

29、一场兵荒马乱,唯有我敢逆天。

30、有朝一日虎归山,定要血染半边天。

31、卧牛打马两相识,芳心暗许君可知,待到相逢未嫁时,摇舟同唱奈何诗。

32、扰你年华半世回眸一顾,惊你若梦流年一场浮屠。

33、脚踩生灵,手掌生死,传说不朽,王者不败。

34、本宫不死,尔等终究是妾!

35、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灭天。

36、你是我年少的青梅竹马,让我怎能忍心不陪你共老白头。

37、寡人不死,尔等终究是臣!

38、你是这一场太平盛世里令我溃逃的兵荒马乱。

39、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耐我何。

40、若是当时明月在,若是不曾打马来,若是白头尚未改,若是你我莫相爱。

41、我们从相逢走到了相识,从相识走到了相知,从相知走到了相爱,却未能从相爱走到相守。

42、如若为你,九五至尊可弃,金口玉言可逆,生死之交可毙,刀山火海可替。

43、你命由我不由天 灭你只在挥手间。最新古风霸气帝王句子精选

44、你是我今生渡不过的劫,在彼岸守候三载浮生未歇。

45、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46、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47、天要亡我,我无路可逃,你要亡我,我必血战到底。

48、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吾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49、生在阴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具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50、我自以为刀枪不入,百毒不侵,没想到你的一笑回眸,我便害了相思成病。

51、苍天弃吾,吾宁成魔;天要灭我,我便逆天。

52、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53、佳人如水、在天一方;执手以诺、两不相忘;归去来兮、一梦黄梁;人非物是、我凤求凰。

54、天堂太拥挤,谁陪我去地狱

55、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先不开口,哪个蝉儿敢作声。

56、你的三生颠沛弃了我的不再流离,你的白头共老笑了我的戏子入戏,你的覆手天下别了我的止戈藏戟。

57、我曾傲视群雄,也挥刀划破过苍穹

58、一剑一萧平生意,不负狂名十五年。

59、于我而言你便是这天下,得到了你便得到了整个世间的江山如画。语录大全网

60、我不过在你弃了我以后又弃了你一遍,你凭什么自视清高孤傲收了我这可以自救的权。

霸气帝王古风句子

1、我愿陪你枯骨成双,作别这场曲散人凉。

2、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3、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4、谢你赐我的一丈红绫,让我自此摆脱,忘却曾经

5、如若能留你在我身旁,弃了这君临天下、半壁江山又何妨

6、纵使三千宠爱于一身,也不敌我对你的思之甚,爱之深

7、汝等夺我江山社稷也好,弃我万劫不复也罢,唯独不能伤她

8、许我浮生一世安,还你笑颜承你欢。

9、你是我等也等不到的回应,想也想不了的空明,念也念不出的曾经。

10、你是我共老白头的良人,黄泉碧落,七世三生。

1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魔主。

12、世人道我祸国殃民,又怎知我惜你如命。

13、守你一捧黄沙,陪你君临天下。

14、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15、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16、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7、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18、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19、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20、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古风霸气唯美帝王句子

1、千古相随,永不相忘。 ——君子以泽 《奈何》

2、依稀是旧时节,城门上下弦月,白色身影, 夜色如水清冽,借我一刻光阴,把你看得真切,身后花开成雪,月光里不凋谢 ——河图 《风起天阑》

3、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唯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 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 ,君须记。 ——纳兰容若 《金缕衣 赠 梁汾》

4、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 《虞美人·听雨》

5、唱不尽春光,为何偏去唱 离伤 ——河图 《月舞云袖》

6、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 《清平调》

7、声也颤,舞也乱,焦尾琴弦断; 缘易结,情难灭,独望江中月; 清风晃,西柳怅,泪已湿红妆; 渭城离,烟雨稀,纸鸢随风寄; 桃花错,因缘落,只作纸上墨。

8、"你正燕尔新婚,我一人孤身,怎知你那么残忍; 你说别太认真,我只有孤愤,怎知陌路断情深; 你痴情成了很,我妄入思门,怎知牵挂了红尘; 你夜半又闲问,我独看雪纷,怎知风寒刺骨冷; 你倾心只一人,我泪湿玉枕,怎知尘缘已三生; 你看漫天星辰,我多年苦等;怎知" 怀中有佳人。

9、心似千千结,唯愿君如瑶台花上蝶,花落蝶成雪,白发无相别。

10、桃源初晴,倏忽间淅淅沥沥。遮笼透明的花纹与世隔绝,若囚于铁窗。何避窗下漾去天边的波澜,自是一圈又一圈。

11、你空有一躯,却无心,我痴恋成疾,徒悲添;我仗剑百步,绝杀千人,只为与你一线牵;尘命血影生死间,为红颜,罪恶王冠加冕!

12、长亭问,寒风冷,那日离分断了谁的缘分; 戏中人,情字深,那纸诗文诉了谁的离恨; 梨花雨,柳飘絮,那时新绿覆了谁的期许; 诀别诗,断肠词,那笺细字写了谁的情丝; 临别意,帘外雨,那眼迷离乱了谁的心悸; 相思寄,深情与,那幅画迹道了谁的结局。

13、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14、夜微凉灯微暗暧昧散尽笙歌婉转。

1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16、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7、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18、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19、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20、梦湿空阶,频敲云子惊残漏。一杯浊酒,难看红尘透。

应该不是,看下文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说连史记都是司马迁同志在监狱写的,文中说有些锒铛入狱的官员们都开始写书,“连中国的《史记》都是司马迁同志在监狱中写的”,“谁又敢保证他们将来是不是现代版的司马迁呢?”文章有讽刺意味,但是司马迁真的是在狱中写《史记》吗?我问了一些同学。有同学说,当时老师教的就是司马迁入狱后才发奋写史记。还有同学说,文王入狱而有《易经》、司马迁入狱而有《史记》,柏杨入狱有了《中国人史纲》,狱中着史,好像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传统。我不认为司马迁可以在狱中写史记,翻看记载: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下了监狱,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入狱前先写了五六年,而这个写作是秉承了他父亲的遗志的,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已经详细说明。而他后来在狱中待了三四年,入狱即遭遇酷吏。现在贪官待遇太好了,古代特别是西汉,酷吏很厉害的,史记专门有个酷吏列传,记得酷吏还把人放在大锅里煮,审问司马迁的就是一个著名酷吏杜周。司马迁入狱第二年被宫刑,他在后来写个好朋友任安的信中说,这对他是奇耻大辱,但是他为什么还要苟活呢?在汉朝,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拿不出多钱赎罪,他是怕死才接受腐刑吗?并不是的,他对任安书说,“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保全性命是想等出狱后完成史记。在遭遇酷吏和腐刑的狱中,他怎么可能在狱中写成史记呢,顶多打打腹稿。

另外,太史令是个官职,鲁迅之所以说24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古代史家都是官家呀,一个入狱了有罪的怎么能还让他在狱中写史书呢?狱中哪有什么资料、笔墨竹简伺候他呀?至于说“文王入狱而有《易经》、司马迁入狱而有《史记》,柏杨入狱有了《中国人史纲》,狱中着史,好像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传统。”我搜了下,这段出处来自于《瞭望东方周刊》对柏杨的访谈。似乎什么话一旦被印成铅字就成真了。这句却是有问题的,记者为了一个观点凑例子,易经算是历史书吗?不要忘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才得以幸免。而说狱中写史是中国人的传统更是胡说八道,24史那么多有哪几个是在狱中写的呢,这怎么还成传统了呢?

鲁迅的思想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包括“国民性”,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惰性,表现为一种自我满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其中包含着对中国封建历史、道德的批判。

  2、对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这些在其作品《祝福》、《伤逝》中都有所反映。时时催促自己前行。反抗绝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内心的困惑和坚定的行动,在整个现代知识分子中都是很突出的。

  3、将希望放在未来。鲁迅批判传统但是不绝望,他愿意以自己的身躯为之铺垫,而不愿意将自己的绝望传染给别人,尤其是青年,这也就是他将小说集取名《呐喊》的原因。对待青年人,鲁迅特别的热情,并总是给予他们必要的扶持。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鲁迅的思想一直是众人研究关注的焦点。此次贺仲明走进市民学堂,重点介绍鲁迅的思想特点:

  1、鲁迅的思想和言语都极其犀利。他在对现象进行描述和判断往往一语中的。比如说他称中国历史为“帝王将相的家谱”,比如他谈“京派”和“海派”的特点,言其一近官一近商,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他说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绍兴,历来以出产师爷闻名遐迩,大名鼎鼎的徐文长便是代表。鲁迅的文风也带有浓烈的家乡风采—————讼师风格,特别能够抓住要点,可谓一击致命,以至当时无人敢与鲁迅争辩,功力可见一斑。

  2、彻底、清醒。鲁迅著名的“痛打落水狗”的言论,表现了他对待敌人时的清醒和冷静。他对敌人一个都不宽恕,但也不缺乏自省意识。他对儿子的人生有着清晰的思考,甚至对自己死后也充满了睿智的洞察—————担心被人所利用。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反映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揭露了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以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本质。狂人生活再一个封建家庭里,被禁锢在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囚车中。狂人的狂心,实际上是封建社会迫害的结果。他的大哥时时处处奉行“仁义道德”,实际上是迫害狂人甚至策划着吃人——当然这是“狂人”疯话(也是作者的特写夸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在以血缘关系为掩盖下,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礼教对人的迫害。小说还借狼子村吃人的传闻,进一步揭示宗法礼教对人在精神领域里的摧残和禁锢。表现了作者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彻底否定。其中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这里的典型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部作品中的阿Q 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创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

  (2)叙述体的结构。对诸如《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的继承,但又加入了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对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视。作品中的“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生计问题”等是众多故事/事迹的并行排列、堆积,各个故事之间缺乏有效的时间联系,因此都是空间性的叙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准革命”尤其到了结尾“大团圆”,才进入一种时间的流程,形成时间性叙事。

  (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议论,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是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

  (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第三,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

  (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首先选择的颠覆对象是封建传统文学中的“史传”文体。中国传统文学中,“传”的种类很繁多,如本纪、列传、自传、外传、内传、大传和小传、家传,等等。这些所谓的“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体,大臣则用“列传”体,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家族行状,专为后代“寻宗问祖”服务;更有甚者,中国史家虽然都崇奉“秉笔直书”的修史之德,但这些“帝王将相的家谱”中却充斥着歌功颂德粉饰传主的虚浮之词。另外,封建社会中,书写语言为地主知识分子所垄断,一般市民百姓本无缘入“传”,如阿Q就不但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海德格尔说,语言是栖息的家园。不掌握语言文字,又没有在历史的语言中得到书写的百姓,当然也就在历史的时空中被湮灭了。所以鲁迅说,中国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家谱”。鲁迅先生将一个没有姓名而仅仅剩代码的农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尽管小说的“正传”是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但这名目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而真正具有了史传的含义。它的语义实际上暗示了传统文化的所有的“传”,皆是“歪传”。给阿Q这样的悲剧小人物作传,体现了鲁迅先生写作的人民性特征。鲁迅不但给小人物阿Q阿作传,而且他的创作姿态也很“不恭”。过去的中国史传,每叙述到传主,必正襟危坐,一副恭敬的姿态,语言的叙述语调也因而显得滞重呆板。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家传”更显示出祖宗崇拜和血缘家族制度的偏执个性。鲁迅先生借用史传的物质外壳,采用诙谐、戏谑的反讽语调来写阿Q,将传主置于被解剖客体的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使二者不仅以平等对视,甚至从更高角度来进行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史传的崇拜意识,因而也使作家的文笔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游动空间。正调和反调皆相宜,就打破了传统史传僵硬的文本外壳,史传也就成为一种活泼灵动的文体了。这样史传的使用范围也被拓宽了,它不仅适用于帝王将相,也适用于贩夫走卒。在鲁迅的仿制中,文体的血缘等级性也因而被解构了。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戏仿是全方位的。鲁迅在《阿Q正传》中还对传统的章回体的结构和大团圆的形式进行了模仿。章回体小说是中国晚近时期流传最广的一种文学叙述形式,它吸取了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的诗词化的特征,追求一种平衡的对仗。这种章回体在近代为鸳鸯蝴蝶派小说所大量运用,成为阻碍新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鲁迅在小说中,采用章回体分章分回的形式,来讲述阿Q的生命历程。鲁迅对章回体的模仿,并在模仿中加以拆解,既达到了借助它流传的目的又在使用中使之被解体。中国传统文学陈套,喜欢营造善有善报恶有恶的大团圆的结尾,喜欢在“皆大欢喜”中使弱者得到麻醉的欢欣;文化中喜欢奉承别人福禄寿喜,喜欢用“九”象征长寿。中国传统小说的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国民“十全十美”心理的表征,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体现。在艺术上,它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的长期匮乏。鲁迅对此所进行的仿制,使读者在截然相反的结局中,在欢乐和悲哀的巨大落差中,在实际的悲哀与叙述的幸灾乐祸中,让阿Q被绑缚杀场砍头,并设计出阿Q为圆圈——画押没有画圆而遗憾的细节;尤其是结尾,他故意将悲剧性的结局写成喜剧,让读者看到如此的“大团圆”和如此的“九”是多么的可怜和可悲。

  此外,还有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和细节描写的精彩。阿Q被逮捕时的夸张的情节,阿Q向吴妈求爱以及阿Q与闲人等打架的细节,阿Q的“大团圆”结局等,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别致的意味。

  总之,《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俄罗斯作家高尔基都曾给予崇高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发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小说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鲁迅对于中华民族的劣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对决定本民族生死存亡的环境和内弱的无情批判精神。

  对于明灯,正常人要看的是它的光线,用它来照明;只有疯子才用放大镜去找到它上面的灰尘,并因此打烂它。鲁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旗帜,不要以找到旗帜上的灰尘就沾沾自喜,正常的是要抹去它的灰尘,使它更鲜明,更光辉。

  鲁迅精神的认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的,那种精神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空中,呼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理由,但的确深入到我们的血液深处,影响着一代代“精神领域的后来者”。

  鲁迅所刻画的阿Q及其种种弱点,应当永远是我们的警钟。鲁迅那疾恶如仇的精神、战斗不息的风格、甘当孺子牛的品德,我们是永远不能丢的,丢掉了这些也就丢掉了鲁迅,也就是丢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2007年04月19日 星期四 08:51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

  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

  仔细分析起来,阿Q这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地反抗;其次是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就只有作自我辟解,而这辟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最后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这就可以看出,贯穿阿Q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在阿Q的恼恨中,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可现在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

  在阿Q身上,除这精神胜利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现。譬如他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譬如他那种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去调戏小尼姑,等等。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难怪《阿Q正传》一出版,社会上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以为鲁迅是在专门讽刺他。这种强烈的反应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小说成功的原因。正因为鲁迅把我们国人的病态灵魂如此深刻地勾勒了出来,只要这病态尚未根除,《阿Q正传》就仍然能强有力地震撼读者。

  鲁迅写阿Q,当然是为了刻画民族的精神病态。但是,他把阿Q和整个未庄放在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描写,就使未庄的变迁和阿Q的遭遇同时还具有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以一种概括的方式表现出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形。这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价值所在,但由于在当时的文坛上,还没有人能以这样透彻的笔力描绘出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因此,《阿Q正传》的这一部分也就还是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

  小说的第七章,一开头就讲到辛亥革命,讲到半夜里一只大船,载着城里举人老爷的财物靠上了赵太爷家的河埠头。这个细节意味深长,它是一个暗示:革命一起,城里的老爷们便要到乡下的赵太爷们那里去找依靠,这就说明了,大大小小的未庄正构成了中国各级专制的统治基础,倘若赵太爷们在未庄的权威依然如旧,那城里形形色色的举人老爷也就不会真正被推翻。

  未庄的情形究竟怎样呢?当革命的消息刚刚传到时,赵太爷们着实惊慌过一阵子。当阿Q大声叫嚷“造反了!造反了!”的时候,赵太爷竟怯怯地迎着低声叫他“老Q”,赵白眼们也惴惴地想去探他的口风,就仿佛真的乾坤倒转,转到阿Q来执掌生杀大权了一样。但是,这实际上却是一种错觉,就像阿Q当天晚上在土谷词里所做的那个美妙的梦一样,都不过是一种幻觉。真实的情况是,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迅速地勾结起来,一面到尼姑庵里去砸龙牌,顺便发一笔革命财,偷去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一面又由假洋鬼子进城去,花四块洋钱买来一个自由党的徽章,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了。而那昨天还在洋洋自得的阿Q反倒遭到假洋鬼子的斥骂,不准革命,依旧像从前一样被赵太爷们踩在脚底下。

  既然未庄是这样,城里也就可想而知。从小说的第八章开始,作者就写到城里传来的消息,说是知县大老爷,举人老爷和老把总全部换了名目,维持原状,依然是他们在执掌政权。而到第九章里,更写到阿Q被抓进城去,当作强盗枪毙了。这就是辛亥革命的严酷的真实,除了剪辫子以外,其他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受苦人甚至更加受苦,阿Q的杀头自然是一例,而那与阿Q同牢房的农民的诉说(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就更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说明了在辛亥革命之后,专制势力是如何变本加厉地盘剥人民。

  这是鲁迅的又一个成功之处。他把未庄写成了全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阿Q的遭遇更成为了无数贫苦农民苦难命运的象征。辛亥革命似乎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但这希望很快就归于破灭,随着举人老爷的重新上台,阿Q们的苦难反而愈益加重。这并不是鲁迅看问题过于阴暗,而是因为在未庄,没有人能对赵太爷构成真正的威胁。在这方面,作者对阿Q式的革命的刻画是极为深刻的,当农民尚处在种种精神愚昧的重压下面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革命是不可能很快地改变他们,并进而从他们那里获取真正有力的支持的。鲁迅在写完《阿Q正传》之后说过,今后倘有革命,就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而他在《阿Q正传》里已经写得很清楚,只要广大农村还是只有阿Q式的革命党,那任何革命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阿Q支撑着赵大爷的专制,这在辛亥革命之前是如此,当革命爆发之后依然是如此。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精神病态的刻画是和对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的揭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惟其对前一方面的刻画非常深刻,对后一方面的揭示才那样令人信服。

  作家打算在作品中表达什么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将要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既然鲁迅是想在阿Q身上画出整个民族的精神病态,他实际上就是把阿Q当作了一个象征。因此,象征的形式就势必会成为贯穿整部《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的因素。事实上,不但阿Q这个人物是象征,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像假洋鬼子、赵太爷,尤其是那个小D,以及小说结尾那些叹惜自已“白跟一趟”的看客,都带有很大的象征意味。就是未庄本身,不也是中国农村的一个极其真实的缩影吗?

  既然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态,就势必得运用夸张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这在小说对阿Q那种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的刻画当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无论是“儿子打老子”,还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夸张的处理的。倘说它们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病态,那是指在概括和象征的意义上,而不是就这细节本身来说的。再譬如假洋鬼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化的笔法描绘出来的,因为鲁迅也同时是把他当作一个象征,要用他来暴露当时的许多投机的革命党。可以说,象征意味越是浓厚的人物和情节,小说在描写的时候,就越是频繁地使用夸张的手法,阿Q和假洋鬼子是这样,小D和阿Q的那一场“龙虎斗”也是如此。在以前和此后的许多作品中,鲁迅都是用写实的白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可在《阿Q正传》中,他却大量使用了这种大幅度的夸张的手法,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是把阿Q和未庄当作愚昧的中国人和封建农村的象征来描写的。

  (此文原载于王晓明随笔集)

  作品简述

  《阿Q正传》是一篇中篇小说。鲁迅著。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鲁迅以巴人为笔名在《晨报副刊》分章刊载,共9章。后收进小说集《呐喊》。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

要理解只需找到原句,找到完整版,要是还不能理解只需找到原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而不是在这问,下面是原句。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描写古风帝王将相霸气简短的句子

描写古风帝王将相霸气简短的句子(一) 1、 残花若梦,花落满天,舞乱心伤,沿着天边最美的那一道风景。 2、 朝朝暮,云雨定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