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祖先是谁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建立了分封制。
武王共分封姬姓诸侯53人,异姓诸侯18人。而在姬姓的53个诸侯国中,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姬旦(武王四弟)被封为周公,而周公长子姬伯禽(姬禽)被封为了鲁侯(鲁姓部分始祖),次子承袭周公爵位,三子姬伯龄(姬龄)被封为了蒋侯(蒋姓部分始祖),四子姬苴被封为邢侯,封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
我们家族就是在明初从邢台迁移至山东的,当时山东由于战乱,人口剧减,所以朱元璋下令一些大家族必须迁往山东定居,尤其以从山西大槐树来的移民居多。当然,由于周初姬苴被封在了今邢台市,所以我们祖先不是从山西迁来的,而是河北。这恰好说明了邢侯姬苴是大部分邢氏人的祖先。
周朝时,邢国北接燕国(武王十一弟:召公姬奭被封到的侯国),南接卫国(武王弟:姬康被封到的侯国),东临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小白的齐国(功臣姜尚姜子牙被封到的侯国),西靠少数民族:犬戎[好像不是我忘了]。邢国全盛时期,版国至今山东聊城。不仅如此,邢国还与齐国为姻亲关系,世代联姻,邢国公子大多数娶齐国公主为妻,世代交好。
公元前7世纪,卫国北上攻打邢国。邢国向齐国求助,齐桓公出手相助,帮助邢国迁都。但由于邢国已经衰败,已无立足之地。
终于,在公元前653年,邢国被卫国所灭,邢国宗亲便以国名为姓,由姬姓改为邢姓,邢氏由此形成,繁衍至今。
辈分是祖先编制作家谱,或者分支从族谱上续谱的时候确定下来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
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
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
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
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
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扩展资料:
背景
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源于农业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影响有关。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而礼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认可的礼中,大多都是在强调身份的重要性。
《论语乡党》整篇都在讲礼,包括士人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种人的时候应当遵循何种规矩。孔子讲的礼有两个维度的内核,一个是以亲疏作为判定依据的“孝”,一个是以尊卑作为判定依据的“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
孝的第一要义是要听话,而且要和颜悦色(色难),这才算礼数周到。对于君主,要“事君尽礼”(《论语八佾》),才能算忠。有了这两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论资排辈的表现。
-辈分
邢家祖先是谁
本文2023-11-04 14:19: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