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姓郑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郑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2、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3、高密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4、雍州郡,东汉始置州,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5、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6、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7、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荥阳”、“博经”、“安远”、“著经”、“通德”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名人精粹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郑虔:郑州荥阳人,盛唐时期学者、画家、广文博士,诗书画技冠京华,玄宗曾题赠:“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郑樵:莆田(今属福建)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郑明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名将,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起、洪、惟、木、庭、世、光、先、祖、德、开、泰、如、荣、昌、满、朝、诸、子、贵、礼、义、定、家、邦。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2013年,中国郑姓户籍人口12406875万。
发展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桃源木塘上官氏
始迁祖圣升、圣德、圣慧三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丰城县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官家嘴。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800余人,分布于后春村、栗树园、土地冈、酒铺岗等地。宗祠在官家嘴。清乾隆58年(1793)创修族谱,咸丰11年(1862)续修,光绪22年(1896)三修。旧派:圣贤英俊琼忠信博厚仁慈笃爱敬。新派:承先为孝,兆占其昌,洪昭祖德,丕锡时光,道传训典,儒家安邦,天宝定尔,衍庆孔长。
桃源木塘孔氏
迁湘始祖端位公,字子著,历城人,孔子四十八世孙,任常德录事参军。孙抃公因金人南侵而附籍于桃源,落业于杜青村孔家河。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700余人。清乾隆25年(1760)创修族谱,1931年建宗祠于孔家河。
桃源王牌港王氏
始迁祖德寰公,原籍江西吉水,明初迁居湖南桃源县东杜青村之王牌港。至1948年,历传21世,全族人口约900余人,分布于李家洲、河洑、王家桥、裴家码头、土桥等地。宗祠于清咸丰六年(1856)建在天皇寺狮子山。族谱创修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1928年续修,字派:德正绍先,明天大应;国之学者,士治必宗;道宏开基,永世昌隆;克承汝祖,丕振人文;兴家有本,登用朝廷。
桃源木塘雷家湖王氏
迁湘始祖志果公,明洪武时由江西宦游至常德,落业于善卷村。至十二世孙瑞公,清初再迁桃源县东木塘之雷家湖。至1948年,已传24代,全族人口约140余人,分布在常德善卷等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建宗祠于雷家湖。族谱创修于嘉庆5年(1800),1933年续修。1996三修族谱,丁口400余人。字派:启家有道,志业维新,贤嗣继作,代树英名,永开昌运……
桃源木塘文氏
始迁祖必发、必达二公,明洪武22年自江西隶靖宁侯叶升讨平湖广九溪峒蛮,落籍桃源县东杜青村之木塘坪,后裔分布于县境吕贞女桥、松云巢、水田等处及武陵、慈利、安福等县。1948年全族人口约9000人。必发公十三世孙文志鲸,清康熙三十年进士,必达公三世孙文澍,明成化二年进士。必发公家庙在文家河,族谱创修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道光八年、同治七年、1917年、1998年续修,丁口8000余人。必达公家庙在马鞍坡,二世大任支谱创修于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六年、光绪二十一年续修,大本、大用、大政三支合修于同治七年,光绪三十四年续修,四支合修始于1928年,1998年续修,丁口12000余人。必发房字派:光明盛世,昌隆际会忠。本用政三公字派:(自十六世始)机儒起南国,道承先正。大任公字派:(自十二世始)嗣臣士之上,锦绣光愈隆,丕振忠。桃源文氏通派:(自廿五世始)敬铭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业守典章,容和瑞兆,协赞名扬,寿增恩锡,秀蔚祚长。
桃源木塘朱氏
始祖珍禹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迁桃源县东杜青村朱家园。至1948年,已传19代,共300人,分布于朱家冲、莲子堉等地。清光绪22年(1896)建宗祠于朱家河。2003年创修族谱,丁口约600人。字派:嘉延宗自应,金玉远传芳;德修恢祖泽,学道焕文光……
桃源木塘邹氏
始迁祖汶隆公,明永乐时自江西吉水迁桃源县西之龙潭水,再迁木塘。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500余人,分布于龙潭水、九溪、延溪、木塘等地。清光绪18年(1892)建宗祠于龙潭水。光绪28年(1902)创修族谱,2003年续修,木塘支丁口300余人。字派:邦应世大,家用本方;乃为上兆,如其以德,宏学丕昌;同宗益广,祖泽愈光,元由吉安……
桃源木塘夏氏
始迁祖宗举、宗福、宗和三公,明朝中叶自安化同迁武陵仁丰村之夏家窝(现属桃源县境)。至1948年,已传18代,全族人口约100余人。清宣统3年(1911)建宗祠于夏家窝,同年创修族谱。
桃源木塘刘氏
始迁祖君岳公,清初自泸溪迁于桃源县城通道桥。至四世登朝再迁县东杜青村朱家冲。宗祠在县城。至1948年,已传13代,族人50余人。
桃源木塘流水朝刘氏
始迁祖东序公,明天启2年(1622)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木塘之流水朝。至1948年,已传27代,全族人口约400余人,分布于燕子湾等处。族谱创修于清同治9年(1870),1920年续修。宗祠在木塘流水潮。2003年三修族谱,丁口4000余人。旧派:东国宜昌尚继宗宏世大明盛正纪。百字新派:宏业承有夏,统绪继陶唐;先猷振炎汉,开建新纪元……
桃源木塘刘家河刘氏
始迁祖有章公,明天启三年由江西吉水县刘家吉迁武陵仁丰村刘家河(今属桃源县),族谱创修于1932年,1997年续修,人口500余人,旧派:章明吉迁湘,传继永嗣恒,绍宗光祖训,鸿基富贵长。新派:得泽定汉兴,季武秀景春。
桃源木塘涂氏
始迁祖开宗公,明永乐二年自江西吉水县瀑泉岗大栗树土地迁武陵仁丰村之荷花堰(今属桃源县),族谱创修于1930年,2000年续修,丁口700余人。字派:国正天心顺,官清家道承,人文延祖泽,光耀秉邦均……
桃源木塘曾家巷曾氏
始迁祖毓源公,清嘉庆十三年由江西莲花县迁桃源县东木塘乡曾家巷,2002年创修族谱,人口300余人,字派采用全国通派。
桃源彭家坡彭氏
始迁祖茂祯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吉水迁桃源县杜青村之彭家坡。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900人,分布于浔阳坪、北门坪等地。宗祠1943年建于彭家坡。族谱创修于1930年,2003年续修,统计丁口约1700人。旧派:祯履人金单大言士年单上孙水枝学道希光绍先。新派:景运际修长,顺承德泽昌;恒占兴与盛,丕肇吉和祥;庆袺凌嘉典,谟优立宪章……
桃源木塘彭氏
始迁祖廷卯公,明永乐2年(1404)自吉水迁于县东杜青村之彭家河。至1948年,已传20代,全族人口约500余人。宗祠于清光绪18年(1892)建于彭家河。族谱创修于光绪29年(1903),2009年续修,丁口200余人。旧派:廷尔基希崇之登弘世德朝国。新派:长天毓远秀,诗礼继家传;正泽如云起,智谋扬万年……
桃源木塘雷湖李氏
始迁祖鉴魁公,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吉水迁桃源县东木塘之雷湖李家坪。至1949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3000余,分布于白麟州、裴家码头等处。同治年间建宗祠于李家坪野猫港。1927年创修族谱,2005年续修,丁口1185人。旧派:鉴本景玉文,木继士作承;水志世鸿儒,起盛秀钟明。新派:善积荣华振,贻谋裕后昆;发达由祖德,枝节自芳青。
桃源木塘李家湾李氏
始迁祖曾宗公,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吉安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李家湾。至1948年,已传17代,全族人口约300余人,分布于桥头等处。清光绪31年(1905)建宗祠于李家湾。1928年始修族谱。
桃源木塘杨氏
始迁祖发祥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吉水迁于武陵仁丰村之大溪口(后属桃源木塘第九保杨家冈)。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700余人,分布于曾家坡及常德等处。清同治3年(1864)建宗祠于杨家冈。1915年创修族谱,1997年续修,丁口4224人。桃源支字派:国正天心顺,官清继世昌;承宗猷盛德,绍祖尚文光。常德支字派:永宗传家式,昭逢作述明;崇先维自振,慎笃善培成。
桃源木塘张氏
始迁祖明公,明初自江西迁于桃源县南白石村之黄泥田,越数世有一支孙再迁木塘。族人分布于三叉港、雷家湖等地。清咸丰6年(1856)建宗祠于本乡张黄家。至1948年,已传20代,共500人,2001年续修谱,丁口2100人。旧派:单之廷单胜泰文大单宏登起玉国正。新派:运肇恒丰庆,世承治道昌;英贤隆作育,德译永祯祥;新纪创明杰,万代均富长。
桃源木塘罗氏
始迁祖松公,明初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罗家湖。至1948年,已传18代,全族人口约700余人,分布于康家冈、锅塘湖、马草湖、易家桥等地。清咸丰9年(1859)建宗祠于罗家湖。族谱创修于光绪17年(1891),1928年续修。 2002年三修族谱,丁口2000余人。字派:维世高天德,富贵永长清,凤麟时发瑞,兰芷益争荣……
木塘罗家冈罗氏
始迁祖万春公,明万历年间由江西吉水迁于武陵三元村罗家冈(今属桃源县),族谱创修于光绪16年(1890),1917年、1944年续修,2000年四修族谱,丁口1500余人。旧派:万系朝广国起天,木文正士宗昌元。新派:本之丕著,祖德昭彰,绍述先业,迪笃前光。
桃源木塘、汤家山周氏
始祖少祖公,号周用,明朝人,原籍九江,迁南昌,未几同兄弟少岩率其子孟元、孙兴国、兴邦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牧塘坪。至八世孙礼元因避祸率子佩、珂、珠、珪再迁大安村之汤家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陬市、延泉、周家山、许家桥、苏家渡、新湘溪等地。宗祠在周家坪。族谱创修于清光绪17年(1891),宣统3年(1911)总修一次,1937年续修。
桃源木塘二周湾周氏
始迁祖思恭公,明永乐2年(1404)自吉水四十八都迁于桃源杜青村之二周湾。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800余人。清同治6年(1867)建宗祠于二周湾。族谱创修于1924年。2001年续修族谱,丁口3172人。字派:天必世昌,毓启沅阳,训蒙教则,首先纪纲……
桃源木塘周氏
始迁祖芳秀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周家坪。至1948年,已传22代,全族人口约1470人,分布于陬市、延泉、水溪等地。宗祠在木塘周家湾。族谱创修于1919年。
桃源木塘郑氏
始迁祖长远公,明初自江西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郑家河。至1948年,已传18代,全族人口约100余人。1919年建宗祠于郑家河。族谱创修于1923年。
桃源木塘赵氏
始迁祖纲、纪二公,明宏治2年(1489)自江西丰城同迁桃源县东杜青村。至1948年,已传17代,全族人口约800余人,分布于北冈头、柳树下、鸡笼山、水溪及常德南湖坪等处。宗祠在赵家河。族谱创修于清光绪7年(1881),1941年续修。该族名人赵季平,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桃源木塘覃氏
始迁祖发林公,原籍吉水,明建文元年(1399)科解元,任施南府知府,明永乐2年(1404)调知常德府,遂落业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覃家冈。子三:薇锦留居覃家冈,薇铭居常德五村障,薇钦居汉寿新兴。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700余人。宗祠在县城东门桥。族谱创修于1929年。 1998年续修族谱,丁口5288人。旧派:发徽有造希鹤兴仁雨尚志大绍文永道隆德孔宗。新派:克昌丕业,立振家声,后世作则,继述呈祥……
桃源木塘潘氏
始迁祖思源公,明中叶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潘家河。至1948年,已传17代,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浔阳、白麟洲、河洑等地。清咸丰间建宗祠于潘家河。族谱创修于清光绪6年(1880),宣统2年(1910)、1941年续修。
桃源木塘傅氏
始迁祖彦公,明永乐二年自江西丰城县东门外大栗树土地迁武陵仁丰村傅家河(今属桃源县),2002年创修族谱,丁口286人。旧派:世儒宗大道,清孝绍祖先。新派:安彦永仲汝,启示端友士,国绍忠元良,泽宏正大义。
桃源木塘喻氏
始迁祖秉圣、秉瑁公,明成化七年(1472)自江西吉水县大栗树祠下迁居桃源县杜青村之木塘坪,族谱首修不详,光绪元年二修,2002年三修,已传20余代,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三汊港、贵阳等村,字派:秉可思元,国兆继胜,登单法士,天启文昌,盛世光明,大韶中正,定满乾坤,志远弘亮,德祥先瑞,广贤交辉,成年长兴,家修丕振。
桃源木塘黄氏
始迁祖殿章公,武将。后裔分布于彭家湖村、庆兰村。字派:庆光先开云。 续派(湖南通派):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御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两代通侯贵,千秋祖业光,合宗文节续,先泽炳淮阳。
郑姓的祖先是周朝的郑桓公。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郑姓的来源很简单,也来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古代中国第一世祖是有封国的,往往这个姓也就是他们祖先的封国名。郑国也不例外,郑姓就来自于第一代郑国国君一一郑桓公。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扩展资料:
郑姓的主要源流
1、源自子姓
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2、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
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郑姓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裔孙后稷之后,远祖郑桓公,得姓始祖郑友。
《史记》记载,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史称郑桓公。
幽王时任周司徒,掌管教化。
他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预感将发生变乱,便问计太史公,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名“京”之地,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
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
②出自少数民族。
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
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新郑。
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
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
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
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
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
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
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
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
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
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
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
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
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
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
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 ,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
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
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
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
郑氏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目前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十三位。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 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
通德堂 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
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
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 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
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
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荥阳、洛阳、高密、雍州、陇西、南阳、会稽。
②自立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著经等。
郡望 荥阳郡 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
洛阳郡 我国古都之一。
汉魏故城在今洛阳白马寺东汉水北岸。
高密郡 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
雍州郡 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陇西郡 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
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地区。
会稽郡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四、家乘谱牒 答案补充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 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
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
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
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
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
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
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
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
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代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代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
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30余卷,少者仅1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姓家谱的不同特点。
谁知道姓郑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本文2023-11-04 14:08: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