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唢呐原自以哪个国家的乐器?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o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唢呐艺人小美人是刘晓燕,民间艺人,安徽本土曲艺演员。安徽民间小调在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杰 出 代表 其代表作有[唢呐杏花女]、[雨晴泪 ]、 [下扬州]、[花心的悲剧 ]、 [苦女情] 、[唢呐村的闹剧]、 [恶夫口婆受罪妻]、[苦女泪 ]、 `[刘晓燕嫁老外] [唢呐说唱]系列剧等。这些作品朴实自然,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皖北广大农民的喜怒哀乐,寓教于乐,对农村中的不孝儿女、花心男人、赌博等社会不良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刘晓燕为改善农村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和有益的贡献。推动了安徽民间文化的发展。 刘晓燕也因此受到了很多农村老百姓的喜爱和推崇。
唢呐匠。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农村办喜事或丧事的时候,吹唢呐的,农村称唢呐匠,在开吹之前,要去给大厨打个招呼。在过去唢呐匠可以说是一个吃百家饭的人,他们大多都是靠吹唢呐来养家糊口,则是一种非常古老传统的职业,流传至今。唢呐是我国乐器之首,至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乐器唢呐原自以哪个国家的乐器?
本文2023-09-22 07:11: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