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后卫师红三十四师的原型是什么?
原型就是苏达清。
绝命后卫师的剧情简介 · · · · · ·
该剧以上世纪30年代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红三十四师的壮烈事迹为素材而创作,聚焦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表现了我党我军历史上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6ukf
湘江战役期间,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奉命前往灌阳枫树脚阻击从灌阳北上的桂军(夏威部)。由于军委的失误(三十四师接到命令时枫树脚已经失守)、地形不熟,红三十四师陷入桂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在羊肠小道中艰难跋涉,未能按时接替红六师十八团阻击桂军,反而使自身陷入了孤军奋战的险恶境地。
12月1日5时、下午14时,中革军委两次电令三十四师由东向西横穿灌阳至新圩公路,向西突围。三十四师依照命令,从板桥铺一带穿过公路,向西突围,但再次陷入崇山峻岭之中。12月3日,在前往湘江凤凰嘴渡口的途中,红三十四师与桂军夏威部44师(缺132团)、43师一部遭遇,地点是全州县安和乡文塘村。
双方在文塘一带发生激战。红三十四师向桂军发起连续冲锋,试图向北打通前往大塘、麻市、凤凰渡的通道,但始终无法突破桂军阵地。在连续的冲锋中,红三十四师伤亡惨重,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张凯、一○二团团长吕官印、一○二团政委蔡中牺牲,大批将士血洒疆场。在向北的进攻受挫后,师长陈树湘率部南撤,试图从兴安以南寻路西进。但再度遭桂军层层阻击,无法打开前进通道。为了减少危险,陈树湘当机立断,率部向东退入雾源山区,并迅速占领了狗爪山和岭脚底村。这时桂军再次发起了猛烈攻击,红三十四师一边打一边向大山转移,由于地形不熟,部队被切为数股,各团各自为战。一OO团政委候中辉、一O一团团长苏达清、一0一团政委彭竹峰先后牺牲。红三十四师沿白路河而上,经大白路、小白路转移到瑶寨茶皮浸,此时全师只剩下1000多人。
茶皮浸海拔1200米,其南面为板瑶山、北面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灌阳。这时桂军44师从安和沿大路经蕉江再从小路经高屋场赶到板瑶山。当桂军到达板瑶山时,红军正从村南的小道向灌阳前进,双方发生遭遇战。陈树湘爬上板瑶山村寨的后龙岭(1672米),用望远镜观察情况,发现通往灌阳的山路已被桂军切断,遂命令部队退回茶皮浸。随后,红三十四师由茶皮浸瑶族青年梁明卿带路,沿一条羊肠小道至鱼湾(时属全县内建乡)住宿,暂时摆脱了桂军。
文塘一战,红三十四师损失惨重,由入关(湘桂边境四关)时的4300余人锐减至800余人(一说一千余人)。
12月4日下午,陈树湘率余部从新圩以南穿越全灌公路时,在新圩附近的罗塘、板桥铺遭到桂军围攻,仅四百余人冲出包围,被迫再次翻过观音山,于当晚在地处半山腰的洪水箐村宿营。
12月5日,三十四师被桂军发现,再次遭到包围。陈树湘紧急召集师、团干部,宣布两条决定:第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决定突围,沿长征原路返回井冈山。
突围过程中,负责掩护的红一○○团大部分牺牲,部分分散到群众中去寻找党组织。团长韩伟几经辗转,于抗战期间回到部队,1955年授中将军衔,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1992年病逝。他是红三十四师唯一幸存的团以上干部。
师长陈树湘率余部一百多人(有一百四十余人、不足二百人、二百多人等几种说法)于12月9日向东进入湖南。12月11日,陈树湘在抢渡牯子江时,遭到湖南江华县保安团伏击,腹部中弹受伤。受伤的陈树湘与部队分离,藏匿于驷马桥附近的洪东庙疗伤,被道县保安军何湘(何汉)部抓获,后自杀身亡,时年二十九岁。
陈树湘余部九十多名红军官兵(也有说为几十名、一百多名),转战于湘南道县、永明、江华、蓝山、宁远之间的山区,大部分牺牲,只有少数将士隐姓埋名,藏匿于民间,得以幸存。
1934年,八万红军云集湘江,在他们的四周,是国民党的数十万精兵,一曲壮烈的悲歌即将奏响,这八万红军将士之中,有近一半的人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湘江,而那些活下来的人,一生都在回忆牺牲的战友。
开国中将韩伟,便是其中之一,当人们把赞誉给了他,这位老将军却说,自己只是一个幸存者………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韩伟对自己的战斗经历一直避而不谈,直到1986年的一天,上级领导找到他,请他撰写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因为是组织交派的任务,韩伟才点头接受了。
那一天,韩伟茶饭不思,眼神充满痛苦————这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篇文章一写就是半年,半年之后,文章得以发表,韩伟的家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要好好庆贺庆贺,然而坐在饭桌上的韩伟却提出了一个让大家意外的要求: “我死以后,把我葬到闽西去”。
按照当时的规定,对革命有功的将帅们,去世之后大都会在北京安葬,韩伟将军为何提出这一特殊要求?一切,还要从数十年前说起。
1922年,毛主席来到了安源,当时这里的工人过着十分贫苦的日子,上级领导决定,组织他们进行罢工,韩伟便是在此时结识毛主席,他对毛主席非常佩服,从此追随主席一生。
1932年 ,当时的中央苏区召开了宁都会议,毛主席离开了领导岗位。
主席后来回忆道: “不但一个人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
红军的领导权,逐渐落到了一个名叫李德的德国人手中,据他自己说,他是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这位“洋和尚”到了苏区之后,一通瞎指挥,将中央苏区败得干干净净。
当时,国民党军武器精良,李德却要求红军战士与敌人死打硬拼,造成了严重损失,担任红三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后来拍着桌子痛骂李德: “你这是崽卖爷田心不痛啊!”
敌情严重,上级决定实行转移,红军战士踏上了漫漫征途。
此时,李德与中央负责人博古,又下达了一道命令,他们要把苏区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这些东西包括印钞机、X光机,甚至还有锤子和笤帚。
数万大军抬着这些“家当”艰难的前进,最慢的时候,一天只能走40里路。
而此时,在红军战士的前方,国民党布置了三道封锁线,这三道封锁线由于是国民党地方军阀控制,所以突破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红军来到了湘江。
1934年11月,敌我双方在湘江两岸决战。
其实,在此之前,我军已经获得了敌军的情报,知道前方的敌人设有重兵,因此毛主席提议: “我们不能往蒋介石的口袋里钻” 他提出转变行军方向,实在不行就打一段游击之后,返回中央苏区,可惜,这个建议又被李德否决了。
现在,红军唯一的出路,只有度过湘江。
民国时期是一个军阀林立的时代,各个派系之间矛盾重重,在湘江战役开始之前,桂系大将白崇禧为他的桂军定下了规则:送客、拒客。
这头一个客,指的自然是我军,白崇禧的意思是,只要我军不到广西去,他就置之不理,为此,他甚至以防守贵阳的名义,将桂军后撤,如果我军抓住机会,这一场血战,或许可以避免。
但是,中央红军的推进速度太慢了。
当时,我军由红一军团、三军团在前开路,李德与博古率领后方机关在后面慢吞吞的前进,与此同时,白崇禧见到机会难得,又下命令将已经撤退的桂军喊了回来。
在11月29日这一天,我军与敌人激烈交火,韩伟所在的红三十四师,是全军的后卫部队,激战中,十团的团长牺牲了。
消息传到彭总那里,彭总马上任命了杜中美同志去接任团长,结果,他刚刚回到指挥部,就听到手下报告: “杜中美牺牲了”。
相隔不远的红一军团同样险象环生:12月1日,奉命守卫阵地的将士全部牺牲,敌人直接冲到了林彪的指挥所,当时红一军团的政委是聂荣臻元帅,他看到敌人近在眼前,拔出自己的手枪,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林彪、聂荣臻都是日后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元帅们居然需要亲自拔枪面对敌人,险境可想而知。
此前,林聂二人联名,向朱德总司令发了一封电报,二人身为朱总司令的下级,居然破天荒的提出了要求: “军委须将湘水以东各军,星夜兼程过河”。
局势万分紧张。
此时红三十四师的处境尤其凶险,作为后卫,只有在全部主力撤退之后,他们才能撤离,战前,刘伯承给他们的任务是:掩护红八军团过江,尔后为全军后卫,掩护主力部队,万一被敌人截击,要想办法靠近主力。
师长陈树湘和他的战友一道,给刘伯承敬礼: “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在返回的路上,陈树湘师长安排好了任务,韩伟二话不说,立即开始执行,他们拼死阻击敌军,没有子弹,就用手榴弹,手榴弹用光了,就进行肉搏。
为了更好的杀伤敌人,大家想出了一个法子:战士们预先在大树下挖个洞,在洞里埋好地雷,然后在四周写上标语,等到敌军士兵想要去除这些标语时,地雷就会爆炸,顷刻之间,敌人死伤一片。
虽然我军十分英勇,但是,由于敌我实力过于悬殊,部队的伤亡越来越大。
韩伟找到陈师长,建议立即突围,陈师长同意了他的意见,二人分道突围。
此时韩伟似乎已经隐隐察觉到了,这将是两人之间的最后一面——革命战争年代,牺牲是常有的事。
临别前,陈树湘与他做了一个约定:
如果突围成功,就到湘南去进行游击战争,如果突围失败,就“流尽最后一滴血”
几天之后,陈树湘在道县遇到敌人的袭击,当时他身边只有一百多人,面对敌人他毫不畏惧,敌人的子弹将他打混过去,陈树湘被俘了。
当时,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两名敌军用担架抬着,想到上司那里去领赏。
就在这时,陈树湘从昏迷中醒了过来,他用最后的力气,扯断了自己的肠子,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敌人却恼了,他们割下了陈师长的头颅,挂在长沙小吴门前,那里,正是他的家乡。
陈师长一生没有子女,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人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他的画像,这画像正是根据韩伟的回忆绘制的。
韩伟也是打算牺牲的,他和几名战友来到山崖边,毫不犹豫地一跃而下。
幸运的是,他和另外两名战友活了下来。
这两位战友,一个名叫罗金党,一个名叫胡文轩。
罗金党的腿摔断了,韩伟与胡文轩扶着他去找大夫,他们遇到了一位名叫王本森的乡间郎中。王郎中把他们领回了家,藏在地窖里。
国民党军闻风而至,王本森虽然只是一个郎中,但他却很有骨气,没有说出三位红军的下落。这次搜捕过后,韩伟与胡文轩经过商量,为了避免给老乡惹麻烦,同时也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们决定去找红军。
临走之前,他们将军装留在了老乡家里,一同留下的,还有二十块银元,希望老乡照顾好腿脚不方便的罗金党。
胡文轩在之后被国民党杀害,而韩伟再次得知罗金党的消息,已经是八十年代的事情了。
当时,他收到一封信,信是罗金党写来的,他因身有残疾,生活不便,希望韩伟能给他提供证明,让他领取政府的补贴。
韩伟看完信,想也不想,立即对来人说: “对,有这个人,是我们100团的”
无论岁月过去多久,只要提及曾经的战友,老将军都很很快的想起来,足见那段 历史 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与战友分别后,韩伟几经辗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他住在了弟弟家里,然而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熟人,这为他引来了牢狱之灾。
这个熟人名叫张联华,他是韩伟在安源时候的工友,看见韩伟回来,立即向国民党告密,敌人得知消息后,立即把他押往武汉。
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寇进逼,国共合作抗日,上级趁机提出交涉,国民党无奈,只好同意放人,但他们还是留了一手: 只同意释放普通的党员,不同意释放干部。
韩伟坚持声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党员,敌人又没有证据,只好将他释放。
然而,回到延安之后,韩伟却在躲一个人。
他害怕见到的人,正是毛主席。
早在1927年,红军部队进行三湾整编时,韩伟就是毛主席的警卫员,当时局势十分艰难,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都脱离了队伍,韩伟却选择留下,陪在主席身边。
毛主席很欣慰,送给他一句话: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湘江一战,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韩伟身边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团以上干部只有韩伟幸存于世,他不知道,自己这算不算是“坚持到底”呢?
在踌躇与纠结中,韩伟一等就是半年,他可以等,毛主席却等不下去了。
有一天,毛主席去抗大演讲,演讲结束之后,他直接让人把韩伟请到他的窑洞里。
韩伟听闻主席召见,立即前去,主席看着他问道: “你来延安半年,为什么不来看我?”
这个在战场上沉稳果敢的将军,此时面对主席的问话,竟显得有些结巴: “我怕,我怕主席太忙!”
毛主席神情一肃,指着自己的脑袋: “你是这里出了问题,思想有包袱!”
主席目光如炬,韩伟只好点头默认。
随后,韩伟便提起想要上战场,与日寇作战的事情,毛主席同意了,但他要求韩伟必须完成抗大的学业,以后到了前线,也必须先办一个培训班——像韩伟这样有实战经验的将军,正是抗日战争急需的。
此时韩伟忙不迭的点头,只要能上前线,让他干什么都行!
抗日战争期间,韩伟与日寇较量,打出了我军的军威,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待,在抗战结束之后,韩伟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毛主席等首长决定在开国大典上进行一次阅兵,聂荣臻考虑再三,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当时已经是六十七军军长的韩伟。
于是他吩咐下去,让韩伟尽快到北平来,韩伟接到命令,便赶来面见首长。
聂老总说: “你们军抽一个师代表陆军受阅,这个担子不比打一个战役轻哦” 韩伟心里高兴,立即对聂老总说道:我们保证搞好!
开国大典上,韩伟选定的部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在那一刻,他流泪了。
晚年的韩伟将军,对往事很少提及,他甚至没跟儿子提起过湘江战役,直到上级领导找上门,请他回忆当时的情况,他才写下了那篇文章。
1992年,韩将军辞世,儿子韩京京按照他的愿望,把他的骨灰送到了闽西安葬,此后,韩京京开始搜集湘江战役的资料,他想为这场战役中牺牲的战士立一块碑,只是,让他略感遗憾的是,他最终只找到一千多名有姓名记载的烈士。
韩京京给牺牲的将士立了块碑,碑文这样写着: 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 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
韩京京的另外一个愿望,便是找到陈树湘师长的遗骨,好在这个愿望最终实现了,在2013年时,陈树湘的遗骨被人发现,而后被当地妥善安葬。
其实,这些牺牲的烈士,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个名字光耀千秋——中国工农红军。
这个名字,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
绝命后卫师红三十四师的原型是什么?
本文2023-11-04 10:11: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