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鳌拜,几百年后为何会疑似有后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1收藏

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鳌拜,几百年后为何会疑似有后代?,第1张

在电视剧《鹿鼎记》中,鳌拜作为最大的反派权臣,不仅嚣张跋扈,甚至把皇帝都不放在眼里。那真实历史上的鳌拜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其实,鳌拜的前半生称得上是清朝的大功臣了。他本就出身将门,善于骑射,从年轻起就在军中效力,屡建奇功。在皇太极即位时,攻察哈尔部,征朝鲜,都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劳。在皮岛之战中,他还解决了皇太极在辽东的问题上的心头之刺,皇太极喜不自胜,为他赐号:"巴图鲁勇士"。之后在松锦会战中,鳌拜率领军队将明军打得落花流水,五场战役,五场皆捷。而这场会战关系着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鳌拜的胜利则奠定了大清稳定的基础,也为鳌拜后来成为权臣打下了厚实的根基。

在入关以后,鳌拜在西充之战的表现也尤为出色。不但击退了固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还将大西军打的落荒而逃,其中张献忠就也就在此役被杀。由此看来,要按军功排官位的话,鳌拜权利滔天也是理所应当啊!

这时要有人说了,就算他能力出众,可他对皇上不忠心也是不行啊。那你可错了!前期的他对皇太极的忠心也是天地可鉴的。例如在对抗多尔衮的事件中,就能够深刻地表露出来。那时正逢皇太极驾崩,继承问题出现了极大的矛盾。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在皇位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众所周知,皇权之路上尽是腥风血雨,朝廷权臣的倒戈就成了关键性的对抗力量。其中,鳌拜手握重兵,已经成为了两派人物争相夺取的对象。

由于鳌拜对皇太极十分忠心,坚决拥护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并放出狠话威胁多尔衮,话中大概意思就是,"我们作为先帝的臣子,必定要报答先帝的栽培之恩,不然我们就是拼尽性命也要将你击杀。"此后,鳌拜受到多尔衮的迫害大约有三次。第一次在顺治初年,被罚银百两,几被革职;第二次在顺治五年,数月之间论死两次;第三次在顺治七年,多尔衮追究鳌拜包庇之罪将他降爵。在三次的迫害后,多尔衮死了,鳌拜最终深受顺治帝的敬重,这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可是,人一旦权势大了,欲望也就大了,心也就膨胀了。后期的鳌拜渐渐地成为了一个专权夺利的人。他将整个朝政完全把持在手中,任意行使皇帝的权力。没有人敢抵抗他,反对他,对他提出异议。而他的党羽遍布朝廷内外,康熙的皇权已经几乎完全被鳌拜架空了。因此,他日益骄横,越来越唯我独尊。少年英才的康熙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决议捉捕鳌拜,竟然还成功了!于是鳌拜被康熙下令以"结党营私,谋杀大臣"的罪名诛杀其九族。后来,因为康熙帝的贤明功德导致人们对鳌拜的印象全部停留在后期,认为他一直都是一个大奸之人,把他前期骁勇善战、忠贞不渝的一面所忽略了。

那鳌拜真的被诛杀九族了吗?可是为什么在几百年后竟然在一个村庄发现了他的后人?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呢?

据《百家讲坛》揭秘,这个村庄里的人几乎九成以上都姓金,其中一户人家的主人叫做金福元。他家的家谱中第一个人的名字就是鳌拜。但是,这个家谱中所记载的鳌拜却是一代托孤功臣,只是由于康熙帝认为鳌拜功高盖主,才下令斩杀了他。上面没有一行字记载了鳌拜结党营私,放肆无忌,多戮无辜的罪行,看来,这也许真的是鳌拜的后人吧!否则怎么会没有一句坏话呢?据他们的族谱上还曾描述了几百年前他们是如何逃脱追杀,历经辗转流离,才能在此安定下来的经历。

也许真相就是这位姓金人士的族谱上所说的。毕竟历史是成功人所书写的。历来帝王都喜欢顺从,会做事大臣,康熙帝年少但颇有心计,他自认为驾驭不了鳌拜,才决心将他诛杀,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不然为什么鳌拜仅仅对皇太极,顺治都能够做到忠诚如一,轮到了康熙就膨胀了呢?也许不是他自身的原因,而是因为他的权力威胁到了康熙。

功高震主,自古以来,功臣的下场都是很悲惨的,更加上他还是老臣,自然信服和跟随者众多,皇帝想杀他的理由就更大了。所以,无论晚年的鳌拜是否真的结党营私,滥杀无辜,皇帝已经给他安好了罪名,赐好了死路。

在电视剧《鹿鼎记》中,鳌拜作为最大的反派权臣,不仅嚣张跋扈,甚至把皇帝都不放在眼里。那真实历史上的鳌拜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其实,鳌拜的前半生称得上是清朝的大功臣了。他本就出身将门,善于骑射,从年轻起就在军中效力,屡建奇功。在皇太极即位时,攻察哈尔部,征朝鲜,都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劳。在皮岛之战中,他还解决了皇太极在辽东的问题上的心头之刺,皇太极喜不自胜,为他赐号:"巴图鲁勇士"。之后在松锦会战中,鳌拜率领军队将明军打得落花流水,五场战役,五场皆捷。而这场会战关系着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鳌拜的胜利则奠定了大清稳定的基础,也为鳌拜后来成为权臣打下了厚实的根基。

在入关以后,鳌拜在西充之战的表现也尤为出色。不但击退了固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还将大西军打的落荒而逃,其中张献忠就也就在此役被杀。由此看来,要按军功排官位的话,鳌拜权利滔天也是理所应当啊!

这时要有人说了,就算他能力出众,可他对皇上不忠心也是不行啊。那你可错了!前期的他对皇太极的忠心也是天地可鉴的。例如在对抗多尔衮的事件中,就能够深刻地表露出来。那时正逢皇太极驾崩,继承问题出现了极大的矛盾。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在皇位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众所周知,皇权之路上尽是腥风血雨,朝廷权臣的倒戈就成了关键性的对抗力量。其中,鳌拜手握重兵,已经成为了两派人物争相夺取的对象。

由于鳌拜对皇太极十分忠心,坚决拥护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并放出狠话威胁多尔衮,话中大概意思就是,"我们作为先帝的臣子,必定要报答先帝的栽培之恩,不然我们就是拼尽性命也要将你击杀。"此后,鳌拜受到多尔衮的迫害大约有三次。第一次在顺治初年,被罚银百两,几被革职;第二次在顺治五年,数月之间论死两次;第三次在顺治七年,多尔衮追究鳌拜包庇之罪将他降爵。在三次的迫害后,多尔衮死了,鳌拜最终深受顺治帝的敬重,这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可是,人一旦权势大了,欲望也就大了,心也就膨胀了。后期的鳌拜渐渐地成为了一个专权夺利的人。他将整个朝政完全把持在手中,任意行使皇帝的权力。没有人敢抵抗他,反对他,对他提出异议。而他的党羽遍布朝廷内外,康熙的皇权已经几乎完全被鳌拜架空了。因此,他日益骄横,越来越唯我独尊。少年英才的康熙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决议捉捕鳌拜,竟然还成功了!于是鳌拜被康熙下令以"结党营私,谋杀大臣"的罪名诛杀其九族。后来,因为康熙帝的贤明功德导致人们对鳌拜的印象全部停留在后期,认为他一直都是一个大奸之人,把他前期骁勇善战、忠贞不渝的一面所忽略了。

那鳌拜真的被诛杀九族了吗?可是为什么在几百年后竟然在一个村庄发现了他的后人?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呢?

据《百家讲坛》揭秘,这个村庄里的人几乎九成以上都姓金,其中一户人家的主人叫做金福元。他家的家谱中第一个人的名字就是鳌拜。但是,这个家谱中所记载的鳌拜却是一代托孤功臣,只是由于康熙帝认为鳌拜功高盖主,才下令斩杀了他。上面没有一行字记载了鳌拜结党营私,放肆无忌,多戮无辜的罪行,看来,这也许真的是鳌拜的后人吧!否则怎么会没有一句坏话呢?据他们的族谱上还曾描述了几百年前他们是如何逃脱追杀,历经辗转流离,才能在此安定下来的经历。

也许真相就是这位姓金人士的族谱上所说的。毕竟历史是成功人所书写的。历来帝王都喜欢顺从,会做事大臣,康熙帝年少但颇有心计,他自认为驾驭不了鳌拜,才决心将他诛杀,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不然为什么鳌拜仅仅对皇太极,顺治都能够做到忠诚如一,轮到了康熙就膨胀了呢?也许不是他自身的原因,而是因为他的权力威胁到了康熙。

功高震主,自古以来,功臣的下场都是很悲惨的,更加上他还是老臣,自然信服和跟随者众多,皇帝想杀他的理由就更大了。所以,无论晚年的鳌拜是否真的结党营私,滥杀无辜,皇帝已经给他安好了罪名,赐好了死路。

1、

春,正月十日,蜀郡岷山山崩,阻塞长江水流达三天之久,下游江水枯竭。刘向对此大为厌恶心惊,说:“当年岐山山崩,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江都断流,而后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岐山是周朝兴起的地方。而汉家本起于蜀、汉,如今本朝兴起之处,山崩川竭,孛星又扫过摄提、大角两星,从参星一直到辰星,国家要亡了!”

2、

二月二十日,封淳于长为定陵侯。

3、

三月,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

4、

皇上为了向胡人炫耀中国有很多禽兽,这年秋天,命令右扶风征发百姓入南山,西自褒谷、斜谷,东到弘农,南到汉中,张设捕兽大网,捕捉熊罴禽兽,用槛车装载,运到长杨宫射熊馆,再用网围成一个围栏,把禽兽放进去,命胡人勇士赤手空拳跟猛兽搏斗,擒获就归他所有。皇上亲临观赏。

四年(前9年)

1、

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祭祀天神。

2、

中山王刘兴(刘骜幼弟)、定陶王刘欣(刘骜大弟刘康之子)都来京师入朝。刘兴只带了太傅来,刘欣则把太傅、国相、中尉都带来了。皇上觉得奇怪,问刘欣。刘欣回答说:“依据法令:诸侯王入朝,可以带上国中二千石以上官员,傅、相、中尉都是二千石,所以都带来了。”皇上让刘欣朗诵《诗经》,刘欣不仅能背诵,而且能解析。

另一天,皇上问刘兴:“你只带了太傅来,是根据什么法令呢?”刘兴答不上来。让他背诵《尚书》,刘兴又背不下去。等到御前赐宴,皇上吃完了,他还在吃,最后一个吃饱。吃完起身走下台阶,袜带松了也不知道。

皇上由此觉得刘兴无能,而认为刘欣很有贤德,数次称赞他的人材。当时诸侯王中,唯有这两位和皇上血缘关系最亲。刘欣的祖母傅太后也跟着入朝,私下贿赂赵皇后、赵昭仪和骠骑将军王根。那三人见皇上没有儿子,也都在给自己找后路,为长久之计,也跟着称赞刘欣,劝皇上以刘欣为后嗣。皇上自己也觉得刘欣一表人才,为他加元服,亲自主持加冠成人礼,然后送他回去。这一年,刘欣十七岁。

3、

三月,皇上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4、

关东坠下两颗陨石。(《汉书 五行志》记载坠落地点为都关。)

5、

王根举荐谷永,征召入朝,任命为大司农。谷永前后上书四十余次,内容大致相同,专攻皇上及后宫之事而已,与王氏一党,皇上也明白他怎么回事,不怎么亲信他。就职大司农一年多,生病,病假三个月期满,皇上不再批准延长请假,即时免职,又过了数月,卒。

绥和元年(前8年)

1、

春,正月,大赦天下。

2、

皇上召宰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入禁中,商议“中山王、定陶王谁宜为嗣?”翟方进、王根、廉褒、朱博都认为:“定陶王刘欣,是皇上弟弟的儿子,《礼》上面说:‘兄弟的儿子,就如同自己的儿子,以他为继承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了。’定陶王应该立为后嗣。”孔光唯独认为:“根据《礼》,立后嗣要看血缘关系亲疏,以《尚书盘庚》所记载殷朝的先例,都是兄终弟及,中山王刘兴,是先帝之子,皇上的亲弟弟,应该立为后嗣。”皇上认为:“中山王不成材,而且根据礼制,兄弟不得相继入祀祖庙。”不听孔光的意见。

二月初九,皇上下诏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封中山王刘兴的舅舅、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又给中山国增加三万户封地,以安抚刘兴。派执金吾任宏代理大鸿胪(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持节前往定陶征召刘欣。刘欣推辞说:“臣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臣愿意就住在定陶国宾馆,每日能早晚请安,侍奉皇上起居。等到皇上有了后嗣,我在回到定陶,镇守藩国。”奏书递上去,皇上批复说:“知道了。”(不批准他的申请。)

二月十四日,孔光因为在立嗣问题上意见不合皇上心意,调任廷尉。何武为御史大夫。

3、

当初,皇上下诏求殷商王室后代,已经分散为十几个姓氏(宋、孔、华、戴、桓、向、乐等等),要想在其中分辨出谁是嫡系,已不可能。匡衡、梅福都认为应该封孔子的世系为商汤之后,皇上听从,封孔吉为殷绍嘉侯。三月,与继承周朝的周承休侯一起进爵为公爵,封地各有一百里。

4、

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

5、

当初,何武做廷尉的时候,曾建言:“世道衰微,习俗弊坏,政事繁多,而宰相之材,又赶不上古人,而独揽三公事务,所以政事废坏,不能治理,应该再恢复三公体制。”皇上听从。夏,四月,赐给曲阳侯王根大司马印绶,设置官属,撤销骠骑将军职务;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汜乡侯;两人都增加俸禄,和丞相一样。如此三公齐备了。

6、

秋,八月初九,中山孝王刘兴薨。

延伸阅读:

华氏先祖那些事儿

2010-04-11

讲述从商汤微子到华与华,3000年来咱老华家自己的故事。

一、创姓始祖华督——和孔子家族的恩怨

华姓的创姓始祖叫华督,华督是春秋时宋国的太宰(宰相),因封地在华邑(今陕西华阴县境内),以华为姓。华督是第一个姓华的人。

当时宋国国君是宋殇公,他十分好战,在位十年,共打了十一次仗,特别是和郑国战事不断。宋国公子冯在郑国为质,华督和公子冯是哥们,十分不愿意和郑国交兵,危及公子冯的安全。

支持并执行宋殇公政策的,是司马孔父嘉。所以宋殇公和孔父嘉都成了华督的政敌。

也是合当有事,孔父嘉的妻子,美艳非常,一日上街,正被华督撞见,惊为天人,日思夜想,更促动他发动大事。

华督利用国人对战事频繁的不满,煽动国人说这都是司马孔父嘉的错,于是耸动国人攻灭了孔氏。《史记》上说:“十年,华督攻孔父,取其妻。”因为先君宋穆公临死时把宋殇公托付给了孔父嘉,所以孔父嘉算是宋殇公的保护人。华督擅杀司马孔父嘉自然引起了宋殇公的震怒,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宋殇公也给杀了,然后从郑国接回了公子冯,立为宋庄公。华氏由此世代为宋国大夫。

孔氏一门无法在宋国立足,逃得性命者四散奔逃,其中一人名孔防叔逃到鲁国,孔子就是他的后代。**《孔子》中说他的先世是宋国公卿,就是指这段历史。

二、从宋微子到华督

华督的先祖是谁呢?是微子。微子是宋姓的始祖,所以这姓宋的和姓华的本是一家。

微子是纣王一母所生的亲哥哥,也是著名暴君纣王的三贤臣之一——比干、微子和箕子,但他们都没能阻挡纣王的暴行和灭亡。比干被纣王剖了心。周灭商之后,箕子被封在了朝鲜,微子就率领商朝遗民封在宋国。微子成为宋国第一任国君,传了十几代传到宋戴公,华督就是宋戴公的孙子。

三、无锡华姓的始祖孝子华宝——公元48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我家这一支华姓东晋时南迁到无锡,华姓今天在无锡还是大姓,我们的先祖,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华宝,他身历三朝 :出生于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的晋朝,生长于南北朝,逝世于齐朝。

华宝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华豪跟随刘裕北伐后秦,去打长安,临走时对华宝说:等爸爸打完仗回来,为你冠婚,就是加冠,梳成人的头,行成人礼,娶妻。

刘裕最初取得了胜利,义熙十三年(417)七月抵长安,八月间大破后秦皇帝姚泓的部队,并擒住姚泓,于九月间斩于建康。刘裕留他11岁的儿子刘义真为大将镇守长安,自己先回来了。第二年的十月,华豪跟随右将军朱龄石出征,在陕西的雍州和大夏的赫连勃勃遭遇,不幸大败而死。赫连勃勃后来攻破长安,晋军全军覆没,死亡二十万人。

噩耗传到无锡,等待戴冠的华宝恸哭不已。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因为父亲说了回来为他冠婚。父亲不回来,他就不冠不婚。华宝终身都梳着小孩的发型,一辈子没有结婚。每当别人问他,你怎么梳个孩子头呐?他就仰天大哭,不发一言。

华宝70岁时,已经南齐朝了。(418年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479年,萧道成篡宋,建立南齐王朝)华宝的弟弟华宽见哥哥垂老,膝下无人,将自己的次子华悫过继给华宝为子。华宝的故事全国闻名,成了“481年感动中国人物”,南齐高帝于建元三年(481)嘉奖华宝,并赐“孝子”匾额,华姓由此显贵。

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太师华察,和二泉印月的瞎子阿炳,都是无锡的华姓。

四、华宝的后代——无锡纳税大户“华半州”

华悫生华映,映生瑞,瑞生祥,祥生庆,庆生福,福生元,元生端,端生永,永生寿,寿生崇,崇生圣,圣生富,富生贵,贵生荣。这华荣“聪慧异常,八岁能文,十岁明春秋,十六岁中进士。”这时候已是宋朝,华荣做官做到主爵都尉,把家搬到了京城汴梁。

华荣生华梁,梁生则,则生兴,兴生良,良生原泉,都给宋朝做官。

华原泉是孝子宝的21世孙,靖康之难,华原泉时年27岁,“扈驾南渡,复居无锡”,华氏家族又回到了无锡。

在南宋这一段中国最繁华富裕的时代,华家也累积了巨大的财富。

原泉生晔,晔生天锡,锡生智,智生诠,“皆业耕于田,由亩至顷,由顷至百,百至千万,日渐以广”。华诠做官做到“授将四郎,主无锡州薄”。华诠生五子,有十五个孙,广置产业,整个家族“积田二千余顷,租税岁收四十八万余石。国赋所贡,饶于州之半数,当时故有‘华半州’之名”。所以当时无锡税收的一半都是华氏家族贡献的,故曰“华,无锡大宗也”。四十八万石的收入是什么概念呢,日本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就凭借岁入三百万石的经济实力。如果说军事,每一万石岁入可以供养250名士兵。

华诠的五个儿子,分别名叫华友谅、华友直、华友闻、华霆震和华京。我们家是华京的后人。

五、一世祖华京(尊称京一郎公),迁至福建

我们家谱中以南宋的华京为一世祖,从他开始,每一代具体姓名,生卒年月,娶妻何人,都有确切记录,华京家住常州府无锡县武陵街,不过这是宋朝的门牌号了。南宋年间,华京到福建做官,做的是延平府沙县县令,就是大家现在在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沙县小吃”的那个沙县,从华京开始,我们家就成了福建人。

京一郎公的儿子华九郎做了更大的官,相当于福广军区司令,我们家谱上记载他“宋南渡时为上将军,至宋德佑丙子岁钦命镇抚闽粤”。所以现在我们老家华家祠的对联是“武陵祖泽公闽海,荣国孙枝蔚蜀郡”,这是子孙们觉得骄傲的事。

六、勤耕俭积——二十四世,入川始祖华有端

从宋到元、明、清四朝,我们家一直住在福建。明朝末年,张献忠进入四川,对四川人进行了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劫难之后,天府之国,仅余8万人口。锦绣成都,只剩几十户人家。到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全四川还只有 9万余人。

清朝建立后,四川实在残破不堪,在当地官员建议下,康熙皇帝下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我们家族,也是在这之后迁往四川。迁去的,是华有君(康熙五十五年迁入)和华有端(雍正四年迁入),有君和有端是兄弟俩,他们是华京的第二十四世孙。

华有端到了四川,先是做货郎,然后给别人做佃农,“心劳力瘁,勤耕俭积”,逐渐“家裕财丰”,有了些积蓄之后,乾隆六年,他和大哥华有君、姐丈廖观光一起出资,买高家坝老鹰窝一块地,就是今天的中坝安家立业,三人并给这新家园命名为“华廖兴”,期待两姓三家兴旺发达。

谁知刚刚安顿下来,便大祸临头。一场洪水,令有端家破人亡。

那是乾隆九年阴历六月二十一日,沱江突发洪水,水涨宅淹。当时华廖兴三户人家,上屋的船已经开了,有端家在下屋,没有船。这时中屋廖家船开过来,外甥廖尚莱对华有端说:“我等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一舟共济。”可叹船一开出去就倾覆了,有端开始时把两个女儿一边一个夹在腋下,哪里夹得住!合家老小尽葬身鱼腹,只得华有端和廖尚莱舅甥二人,抓到漂来的一根木头,一人抓住一头,漂到阳邑大佛沱,得渔舟相救,活出生天。

家破人亡,从头再来,有端又是勤耕俭积,再买了龙王扁卜宅而居。

有端的妻子张氏殁于此次洪灾,得年二十九岁。所幸水退后觅得她的遗体,有端将她隆重安葬于资阳县临江寺下手红花滩王家扁庙子山观音寺后,右边土腹藏金罗汉体形肚脐穴,立壬山丙向。

张孺人所生二女皆亡,她没有留下后人,但华氏子孙对她寄以深切的感恩,一者她“佐我高祖创业,诚起家之贤助也”,二者子孙们深信,有端得以大难不死,皆“孺人精灵卫护之力”也。

有端之后再娶妻魏氏,这位魏孺人知书达理,家谱中记载她能背诵《四书》全部,遍读诗书,且晓其义。孩子们自然受教于她,亲戚妯娌们也以她为中心,围着要她讲书上的故事,最爱听的呢,就是《今古奇观》。

自有端来川,勤耕俭积,买田置宅。至魏孺人,不光男耕女织,更有男耕女读,我们家终于又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幸福的“耕读人家”。

七、乡村绅士——二十五世,华兆蕙

有端和魏孺人生有二子:兆蕙、兆芳,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杨洲。

有端42岁时才和魏孺人(24岁)结婚,所以兆蕙比父亲年纪小很多,父亲去世的时候,兆蕙只有28岁,就承担了家族的重任。但兆蕙生财有道,买了不少土地。兆蕙深感父亲和自己的创业艰难,作了华氏家训,流传至今。

家谱中记载了兆蕙的一些事迹,挑一件说说:当时简州州长姓孙,绰号牯牛,犟得很,那时候大家喜欢种甘蔗熬糖,他严令不准,必须种水稻,可能是有个粮户必须种多少粮上交的政策。华兆蕙就带着周围的一些农场主去找他,解释我们这个地方是坝地,只适合种甘蔗、花生、烟叶、芋麦、红花、芸苔等,不是乡沟平原方便垦田蓄水栽秧,州长的禁令就不了了之了。

华兆蕙是乡村绅士,也是严厉的家长。是他,承继父亲的基础,壮大了华家的家业。子孙都在他的荫庇下成长了。从家谱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祖先真挚的感情,是啊,每一分田地、财富,都是祖先勤耕俭积传下来,叫人如何不拜祖先呢?

家谱中还留下一些诗文,下面这两首,是一位叫陈云龙的先生来兆蕙家做客时写的:

《题华老蕙山庄》

客向龙王沱口回,老君山下墅堂开。

清溪不近仙源洞,那得渔舟傍晚来。

读书声里两三家,橘柚乡中溪路斜。

桂酿已开留客醉,可能更就东篱花。

八、增基续产——二十六世,华成均

兆蕙生四子:成伟、成纲、成苑、成均,女儿也有四个,分别嫁给了陈先生、赖文光、江启淮、刘光宗。

成均是我们的先祖。家谱上说他“素性谦谨,俭约持家,履厚席丰,无矜骄之气,增基续产,有先祖之风。”他自幼体弱多病,父亲不忍心他苦读劳心,但他天资聪慧,一览周知,修身养性,亦得七十九高寿。

九、资阳三大才子之一——二十八世,华光瑶

成均生绍桢,绍桢在家谱中没有太多记载,只有生卒年月。绍桢生三子:光琼、光瑶、光璠,还有四个女儿,分别嫁给张桂均、赖世文、蒋光斗、吴其德。

光瑶是我们的先祖,生于同治六年。光瑶的故事,就是有才,据说到县里考试,考官都高兴的煎鸡蛋给他吃。当时资阳有三大才子,三个人名字里都有一个“光”字,所以称为“资阳三光”,风头一时无四。家谱中写到他,内容都是考试,哪一场考了什么题目,考了第几名,考官有何评语等等。

九、三十二世,华与华

光瑶生克镇,克镇生启霖,就是我爷爷。我爷爷兄弟四人,在祖辈积下的田产上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其实不断分家已没有多少田了,但还是地主。打土豪,分田地,他就跑了,隐瞒身份,跑到贵州,当了铁路工人。我父亲也跑到贵州跟他。在贵州“此间乐,不思蜀”,但思念留在家乡的亲人,便去信回家叫我奶奶和叔叔、姑妈都躲到贵州去,他不知道此时已没有私人通信可言,家书暴露了行踪,家乡来人,将他做为“流亡地主”抓回批斗。

但经此一劫,我父亲还是留在了贵州,我们家就成了贵州人。

1974年8月,华楠出生,华与华兄弟就在贵州省遵义地区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自治乡胜利会师了。

2002年,我们就创办了这间公司叫华与华。

关于张献忠的宝藏有这么几种传说,一说是张献忠的宝藏藏在锦江,二说:藏宝于青城山普照寺;三说藏宝于雅安州府芦山县青衣镇,这三种传说似乎都在表明,张献忠的宝藏并非是传说中那样简单。

关于张献忠的宝藏,在民间还有这么一个说法。在清代末年有个叫杨白露的人,因为救了一个姓杜的人,这个人为了暴打他,便把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子转赠于杨白鹿,内藏张献忠埋银地点图样,并告诉他这件宝物是当初参与埋银的一个石匠画 成简图交给孙儿带走,后来落到杜家,珍藏至今,希望善为运用。杨白鹿接手后30多年,从未向任何人泄漏。

(网络图)

张献忠宝藏成真

2015年的最后几天,媒体披露,张献忠藏宝的传说成真,考古专家认定,四川眉山彭山江口的岷江“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文物包括铭刻年号的金册、银锭及“西王赏功”金币、银币等。

至少千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

在武昌劫掠金银各百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1644年杀进成都建立大西国。此前他在安徽、江西、湖北多处流窜劫掠财富,民间一直传说他曾在四川藏宝,藏宝地点成谜。

编写《张献忠剿四川真相》的郑光路,查阅过200多种文献典籍,他介绍,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家乡起事。当时起义军大都以流窜劫掠为目的,被骂为“流贼”。他们每到一地,以严酷刑法逼迫官宦富商乃至普通平民交银,叫做“输银助饷”。

(网络图)

崇祯十六年(1643年)5月底,张献忠攻克武昌,把楚王塞进竹轿,抛入湖中溺毙。清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记载,仅在武昌一处,张献忠“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

张献忠1644年9月9日攻进成都,建大西国,把全川财富劫掠归己,劫掠对象由皇室官绅发展到普通百姓。清人刘景伯在《蜀龟鉴》中记载:“饬各州郡籍境内富民大贾,勒输万金,少亦数千金,事毕仍杀之。”抢完钱财再把人杀掉。

士兵搜刮到的金银必须全部上缴,据《蜀记》载:“又传令(部下)不许私藏金银,如有私藏至一两者,全家斩,有藏至十两者,本犯剥皮,全家斩首!”

张献忠在其十六年杀伐岁月中,掠夺占有的财富数量应该非常大。有人估算,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按明末白银的购买力与现在人民币折合比算,一两相当于当今300元左右。张献忠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财富。

(网络图)

宝藏失落之地

张献忠嗜血成性,以屠城“一统天下”。

顺治三年(1646年)5月后,富庶肥沃的川西平原田荒、民尽、粮绝……他的大西国濒临崩溃,成都都不保了。

6月下旬,大西军决定沿岷江向乐山转移。因为南明将领杨展在嘉定、峨眉一带“屯田”,还有食粮。张献忠想攻占杨展的地盘,抢粮。当时杨鸿基《蜀难纪实》记载:“于是括府库民兵之银,载盈百艘,顺流而东。”

彭遵泗的《蜀碧》说:“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杨)展决战;且欲乘势走楚、变姓名作巨商也。”

离成都约150里的彭山县江口镇,是出成都的唯一水路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大西军战船满载多年抢掠的金银财宝,顺江而下。船行江口山弯处的岷江下游,突遇明朝将领杨展,杨在下游严阵以待,准备水陆夹击。杨展自为前锋,令枪铳弩矢齐发。

大西军不堪一击,船队被炮火击中焚烧。船上装着金银的“木鞘”沉入江中。杨展夺取了许多金银。

(网络图)

江中沉银不时出水

这一战之后,关于江中沉银,史书上有各种记载。

明末清初文人费密《荒书》中记载:“后渔人得之(指江中沉银),杨展始取以养兵,故上南为(富)饶。”

《彭山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

咸丰三年(1853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说,他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捞到江中银子:“其色黑暗……曾经查出归官,尚存藩库,有案可核。”

掘江底藏宝

当时人沈荀蔚记载:“其所聚金银,以千余人运之江干……一如筑决河法。水涸,于江底作大穴,投以金银,而杀运夫于上。后覆以土,仍决江流,复故道。”

就是把金银财宝埋藏在江底。

《明史张献忠传》也是这么记载的:“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张献忠说,我自己享用不了,后人也别想拥有!

四川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希望300多年前张献忠抢劫的宝藏能尽早浮出水面,造福今天的百姓。

黑大西王是因为他心狠手辣。大西王也就是张献忠,这位仁兄生的模样倒也不俗,一副好须髯洒满前胸,身材高大威猛,也算是个上品的人物。可惜却实实在在是个魔王,以至于现在四川很多族谱家谱中都用献贼来称呼其名。

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鳌拜,几百年后为何会疑似有后代?

在电视剧《鹿鼎记》中,鳌拜作为最大的反派权臣,不仅嚣张跋扈,甚至把皇帝都不放在眼里。那真实历史上的鳌拜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其实,鳌拜...
点击下载
上一篇:朱氏家族族谱,下一篇:陈姓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