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2收藏

罗氏族谱,第1张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 。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

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

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

贤子贤孙,镟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氏族谱的形式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祐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修谱的主体思想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 一师同学,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 !”

修谱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是两千多年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

“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到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 的老师罗元鲲,与 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文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的保管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要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新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34个“族箱”,每个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谱序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的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乡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大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韵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明代的解缙、清代的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46世洪德公珠系(九妻十八子)讳用格,字必元,行任郎, 尚崇公次子。生宋嘉定乙亥(公元1215年)五月初十日午时景定壬戌科擢进士第,仕咸宁县令,升抚州太守,清正廉明。47世大三公:字君兰,居福建宁化,在南宋末年,因避战乱,迁居福建汀州上杭县胜运里,生二子:安公、宁公。48世宁公:字伯镛, 大三次子。于明洪武年间与兄安由福建上杭县胜运里移居广东长乐县七都榕树前居焉。妣赵氏,夫妇生殁塟失考

子二 承宗 承祖承祖公后裔珠系58世焕元、三元、达元三兄弟迁广西贺州桂岭三水口立籍。长元、智元公在迁桂岭东坪籍。49世承宗公:号法通 宁公长子,行千三郎。与弟承担移居嘉应州长乐县七株榕树前,后又移居锅口古洞尾凹背茜坑。殁塟于本地寒虎咬尾形,坐南向北。与张氏,塟共龙冲天凤形,坐西向东 。子一 万贵。另谱:迁居兴宁刁坊黎岭下,生三子; 季通、千四郎(弘公)、 念三郎。长子季通仍留居刁坊黎岭下,二子千四郎迁居叶塘青榕树下;三子念三郎迁居南鼓子石。念三郎长子千一郎,千一郎生七子,二子文瑛迁居英德。文瑛生一子:钦;钦公生三子;其二子仕禄,仕禄生一子:介;介公字景惠,自英德故居迁翁源长安乡马洞村;介公生四子,其二子兰、三子首、四子芸,兄弟三人俱迁居乐昌九峰油草塘。50世万贵公:行万一郎,承宗公子。生于明洪武丙寅(公元1386年)。居棉洋约李洞社梁公岭。卒葬于本约罗经坝对面山脚吊狗社右边钳口穴,寅山申向。配赖氏 十一娘 。子三 仕安 仕保 仕得51世仕得公:行念三郎, 万贵三子。配叶氏五娘,夫妇生殁失考,合塟雷子坑牛窝岗猛虎抬头子三 瑾 瑄 珪52世瑄公:行百三郎; 仕得公次子。生于明正统元年丙辰(公元1436年)。卒于正德辛未年九月初一丑时,享寿七十六岁,葬罗公岭屋场后左,土名粪箕窝,天凤形,坐东向西 配陈氏四娘,殁葬松树角瓜园里,猛虎下山形,坐东向子七 绿 广 清 纬 厚 纲 纪53世清公:行千三郎,瑄公三子。生于明天顺戊寅(公元1458年)八月十六日亥时。殁于正德丙子年十一月十四未时。康熙乙丑岁十二月二十未时复葬于荒埔里蛏地形,艮山坤向配吕氏,副配卢氏,二妣合葬大都砂田里竹头塘。子六 日龙 日鼎 日玉 日鸾 日凤(均吕氏出)日衍(卢氏出)日鼎公后裔珠系63世叔章公迁往台湾新竹县关西新埔始祖;58世师尧、师爵后裔居钟山县英家大同龙福立籍。日凤公后裔珠系61世延凤兄弟;62世显达迁昭平县九龙、马江、白石村、金牛坪、木格、大木、贺州莲塘大拱桥、北陀、富罗、黄姚等地居住。大约有一万多人。54世日衍公:行万九郎, 清公六子。生于明弘治庚申(公元1500年)十月初一日,居长乐县伏溪都伏一图。卒于万历辛卯年正月初五子时,葬伏溪半田罗经坝塘上,亥山巳向配刘氏,生于弘治甲子年六月十一申时。卒于万国庚辰年九月二十九日辰时,葬李洞社虾公塘小塘面,坐东向西。子三 尚威 尚仪 尚权尚仪配张氏,生二子:万章、万奇。

尚权后裔珠系62世遴山公道光24年由广东锅口村迁广西贺州公会新新村;63世赐发、清发、新发三兄弟道光4年迁广西贺州公会镇新新村;生发迁黄金龙眼;63世昌发、永发两人迁广东下府新宁县深井圩;55世尚威 公 日 衍公长子。生于嘉靖辛卯(公元1531年)七月初九午时。卒于万历丙申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午时。葬于甲塘。配陈氏妙英,生于嘉靖辛卯十一月十三寅时。卒于万甲午年时,葬清塘山下崩洪马迹,庚山甲向兼酉分金子五 万衮 万裘 万裳 万戾 万彩56世万裳公 尚威公三子。生于明嘉请甲寅(公元1554年)八月初三寅时。卒于万国癸卯年正月十二未时,葬横岗排里岭埔。配陈氏,生于嘉靖乙卯年八月初六亥时。卒于嘉靖乙丑五月十九戍时;副配刁氏,殁葬横岗朱盆岭角 子五 文宝 文金 文玉 文圭 文璧文圭公后裔珠系63世公俊元公、俊康公迁贺州公会清泉村,现有500多人丁。57世文玉 万裳 三子,号郁南。生于明万丙戊(公元1586年)十月十七戊时。卒于清顺治丙申又五月初九寅时,葬岩前窝尾辛山乙向。配杨氏,生于万历戍子年二月初十午时,卒于清康熙乙巳年六月初六未时 子五 联翠 联茂 联升 联发 联云58世联茂 文玉 公次子,字时和,号东山。配廖氏联荗公,葬于在广西昭平大平乡罗屋背土名水源冲。葬银牌,是纪念联荗公上广西昭平大平乡白泥寨买田土。后返回广东,卒于广东,没能迁上来。现每年农历八月十六为扫墓日。现后代有700多人。 子四 杨 秀 燔 裴(达史)达史公:迁往台湾59世杨公 字标史,联茂长子。妣宋氏 子五 高英 洪英 淑英 伟英 大英60世大英 杨公五子。殁塟何婆岗黄竹峰衮龙黄龙入穴形,申山。妣何氏;副妣邹氏,殁塟嶂背牛角隆坐东向西。英公系康熙戊子乙丑年间在梁公岭移居横岗居住横岗上寨后立大埔楼屋场。子五 云程、云兰 云辉 云凤 云茂61世云辉 大英三子,妣谢氏。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庚子岁十月初十午时,卒于嘉庆十二年丁卯岁二月二十日申时。享年88岁。葬于七輋径顶龙舡肚贵入嶂耒龙丑山未向于嘉庆十七年壬申年二月初十日丑时安葬。谢氏生于康熙五十六年戊戍年六月初七日未时卒于嘉庆十二年丙寅年四月初五日酉时享年89岁。葬于赤筶杨梅坪大道人形辛山乙向坐西向东。辉公生于长乐梁公岭石下寨年方七岁父母携带横岗居住至兄弟各买排厘屋场右边一片后建立下铺仔万兴楼。云程、云茂两房在排厘居住。云兰、云凤在万兴楼居住,云辉分在大铺厘居住。生五子:登兴(登发)、登凤、 登龙、登阁、登兴|、登龙、登阁、登榜四兄弟从广东长乐揭阳横岗,迁到广西昭平大平乡白泥寨,再迁往各地:登兴(登发)|:迁往广西贺州平桂区公会镇新新村领下。现有一百三十多人丁。 登榜,迁广西贺县莲塘岌冲开基 现有一百多人丁登龙:迁广西贺县公会镇大姚观音坐莲 现在三百六十多人丁登阁:迁广西昭平县大平乡水源冲 现有二百多人丁62世登龙、云辉三子,配陈冯两氏,生于乾隆甲戍年七月初九戍时,卒于道光十五年乙未年十二月十六日子时;享年82岁。陈祖妣氏生于乾隆丁丑年十二月初二日酉时,卒年道光十九年已亥年九月初四日申时享年84岁。葬于大姚村大田石板河,狮子头形,坐西向东。陈冯两氏葬于大姚水库面,榕树坪路面上坐东向西。原居广东长乐县揭阳横岗大铺裹,后迁广西昭平白泥寨(大平乡)其后再迁到广西贺州平桂区公会镇观音坐莲始祖。现有三百多人丁,分布于大姚观音坐莲,解元村冲口、马路排。生四子 应谨、应开、应合、应酉63世应谨公妣李氏生四子 应谨公葬于民国九年,观音坐莲竹头坪与李氏祖妣共龙各穴。

学元 学连 学田 学顺 (学元公早故与李氏附葬 ,学顺公过继)

64世学田公妣邹梁两氏生二子 学田公1961年4月28日葬于公会镇大姚村马头山顶西面下约200米。坐东向西。邹梁两氏葬于解元村白石牙左边平边约200米,坐北向南

仁明 仁通

65世仁明公白氏生一子 葬于公会解元村背田螺山。坐东向西。

义财

66世义财公吴氏生两子 葬于解元村上马寨金鸡进笼上约50米。坐北向南。妣吴氏葬于公会东冲顶坐西北向东南。

礼进 礼九 (礼进杨氏生一子,智镜邹氏生信楚,信准)信楚谢氏生二子积边、武生、信准公叶氏

67世礼九公谢莫两氏生四子

智深 智钜 智绍 智南

九公生于民国元年1911十二月十四日丑时卒于1988年8月23日享年76岁。1992年7月10日安葬于解元村顶,坐东南向西北。前面是田螺山为案,莫氏生于1915年4月15日卒于1994年9月7日晚上9点享寿年79岁。2006年5月初三莫氏安葬于广西昭平白泥寨(大平乡)水源冲罗屋背联茂公墓左边. 68世

智深公彭氏生三子三女:信恭信录,信锡,秋花;燕林,碧玉

智钜公李氏生四子一女:信柱、信粟、信春、信栋、秋姜

智绍公萧氏生二子二女:信疆、信密、秋心、淑珍、秋香

智南公邹氏生二子二女:信东、信仰、金玲、菲莉 69世

信恭吴氏生三子一女 女小娜、积道、 积颖、积部,

信录公叶氏 积灿 、积恒

信锡公现有一女 雅慧。

信柱公胡氏生二女一子 雨夫; 女婷、旋

信粟公生一子一女 积松、蓝妹

信春公彭氏生两子 宏图 、积钱

信疆公生一子 积昊

68世智南邹氏生二子南公生于农历1954年11月16日;邹氏生于1954年10月20日。

信东 信仰

信东公吴氏

信仰公黄氏现有一女 罗柠

湖北孝感郭罗道汜世系:

根据郭罗氏历代谱牒记载。始祖罗卿公,原籍江西,为元朝时期时内阁大学士,元末明初,因遭红巾军起义战乱,流落入湖广麻城,再迁祈水之永乐里隐居,并遗诗一首,叙其源流:“平地干戈闹若蛙,红巾赶散各天涯。湖庥太祖麒麟种,永合綦江丹桂花。一姓易为三两姓,数家分出几千家。吾今提笔留与后,惟愿儿孙读五车。”

罗卿公生四子,一,二,三子皆徙于蜀之永胜,其后不详。惟第四子罗道汜,字友富,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居湖北孝感西门外龙井社(今湖北孝感西开发区罗家八塆郭家砦),落业于郭荣家,并入郭家赘。郭荣为明朝卫运军船户,军船在湖北黄州,为卫运军第二班。郭荣为正旗丁。罗道汜入赘后,随郭氏军姓,承郭氏名册,领郭氏运粮军船事。

自此,罗道汜既承郭氏,亦继罗氏,亦即郭罗二姓并行称郭罗氏,自罗道汜开始。从此,该族子孙,既可继始祖父姓为“罗”,亦可随始祖母姓为“郭”,该族之宗谱即为郭罗氏宗谱,罗道汜即为该支郭罗氏宗族之开基祖。

该支郭罗氏后裔,听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的信息后,认祖归宗的愿望强烈,再三提出入谱的要求。《中华罗氏通谱》编委认为,该支系始祖罗道汜,入郭家赘,按中华民族习惯后裔理应从郭氏,但其后裔永不忘“罗”,创造了“郭罗氏”复姓,而用“郭罗”二姓并行之法传承“罗氏”。经慎重研究,同意将该支系编入《中华罗氏通谱》。

罗道汜亦生四子,长子郭罗必亮,次子郭罗必宣,三子郭罗必高,四子郭罗必文,分为四份(房)。

郭罗必亮居高埠潭,后徙居罗家河塆,为上份。

郭罗必宣居广阳坡,即今罗家坡塆,为三份。

郭罗必文居河塆为四份。郭罗必文传七叶遂以不祀。

郭罗必亮、郭罗必宣、郭罗必高三家轮当军伍。代不乏人,历时五百三十余年,直至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6年),漕运不通,军事始废,军转为民。以上即该族只水源。

罗道汜自明朝洪武年间入湖北孝感以来,六百三十余年,四大支系,相传二十六代。聚居点多在孝邑。上份有罗家河塆。中份有罗家坡,罗家砦,老新集,上下罗家塆。三份有罗家八塆,郭家大塘塆等。其分支有:河南之桐柏支,云梦之罗家台,广水沙河,泥河,高庙;大悟之大新店,郭家榜,三里城;湖北之枣阳,襄阳,仙桃;孝感之城南罗家台,城北之黄土坡等十几个支系。

全族宗谱,至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第九世祖郭罗士魁仅拟抄本。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第十七世祖业郭罗儒、第十八世祖郭罗炳坤始事修谱。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第十九世祖郭罗本珩、郭罗云门公再次续修。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岁次丙子,郭罗立朝第三次续修。

时至1992年清明节,郭罗立珈与罗德平主修第四次续修,由三十四人组成理事会,分工理事,筹集资金,搜集旧谱,走访调查,清查整理。为了尊重历史,以便后裔考据,对老谱首卷中的原序,续序,诗词,图例,传记,凡例,族规,族约。雍睦堂记,军民变更记等内容,保持原载,单独成籍,编为首卷。对未入谱者,造册登记,全部入谱。历时一年谱成,于1993年清明节迎谱入户。

1995年冬,郭罗氏大悟支系入谱归宗。

2001年冬,郭罗氏黄土坡支系入谱归宗。

至此,全族宗谱第四次续修完成。在谱人数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二人,全套共三十二卷,总谱三十二套,四大份支谱四十二套,分支谱二套。每套分为首卷原序,卷一总序,谱图(世绪图)三大部分。

该族自郭罗汜以下,至第十四世而无字派。至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第一次修谱时,由第十七世祖郭罗长荣始三十二字派,并从十五世起派命名。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第二次宗谱续修时,第十九祖郭罗云门对原三十二字略加修改后,一直沿用至今。

该族宗祠,有“雍睦堂”总祠。始建于清咸丰庚申年间(公元1856年),位于龙井社龙井庙近侧,即今之郭家大塘塆北飞机场南端。其“雍睦”之名,乃第十八世祖郭罗炳坤,根据汉史记载,有郭嶲字宏文者,七世同堂,家门雍睦,犬豕同眠,鸡鹊同巢,人以为义感。该支郭罗氏宗族,亦为一族大丁众,团结和睦之大家庭,是此,该族总祠即应以“雍睦堂”命名之。且书于谱,并于戊子冬迎接新谱入祠,延续香火近百年。后于日寇侵华时扩建军用机场,该祠被强行拆毁。

另有上份郭罗氏宗祠,大悟郭罗氏宗祠,郭家榜支祠,现皆已无存。

始祖罗道汜逝世后,墓葬郭家砦南细坟。始祖母逝世后,墓葬潘家墙垣东。因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公妣原墓址,早已公路横贯,高楼林立,孙等不忘木本水源之思,今奠基于罗家河南端,原上份祠堂旧址,筑假冢以祭祀,并刻有碑铭,以追念先祖,亦留告后人。

罗氏族谱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