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灶镇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金灶镇历史,第1张

潮阳的历史起源

汕头市潮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因地处海之北而称潮阳,域内长海岸线196公里。

方言主要为潮阳话和潮汕话,小北山附近的金灶镇,谷饶镇有一小部分人说客家话。区 所在地:区人民 驻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中华路。

历史沿革 潮阳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县,历代隶属潮州府。1993年4月撤县设市(县级),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号)区划变更撤销县级潮阳市,分设潮阳区和潮南区,划归汕头市管辖。

区人民 驻中华路(原潮阳市人民 驻地)。区划调整后,潮阳区辖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个街道和海门、和平、谷饶、贵屿、铜盂、河溪、西胪、关埠、金灶等9个镇, 有727个农村基层组织,其中村委会202个,居委会93个,区划面积6746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1平方公里,总人口15595万人(2008年末)。

2003年,潮阳区总户数299854户、总人口1536282人:文光街道 38764户、146649人;棉北街道 11861户、54942人;城南街道 22150户、108651人;金浦街道 13933户、79252人;海门镇 16758户、115221人;关埠镇 26107户、121930人;和平镇 27556户、162174人;谷饶镇 24582户、135628人;贵屿镇 25582户、133727人;铜盂镇 19554户、116044人;金玉镇 18519户、77977人;灶浦镇 11228户、49406人;西胪镇 28294户、154725人;河溪镇 14965户、79155人;区直辖单位1户、801人。 2003年10月28日,潮阳区在金玉镇 召开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工作动员会议,部署金玉、灶浦两镇合并有关工作。

11月17日,经省人民 同意,省民政厅以粤民区[2003]163号文批准,同意潮阳区撤销灶浦镇和金玉镇建制,合并设立金灶镇。金灶镇管辖原灶浦镇和原金玉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有4个居委会和59个村委会,总面积789平方公里,总人口126533人,其中常住户口人口126404人。

金灶镇 驻原金玉镇渠南路2号(原金玉镇 驻地)。原灶浦镇区划面积21801平方千米,人口49233人。

2003年底,潮阳区辖4个街道、9个镇,共有93个居委会、202个村委会。 2005年12月31日,潮阳区辖4个街道(文光、城南、棉北、金浦)、9个镇(海门、河溪、和平、西胪、关埠、金灶、谷饶、贵屿、铜盂)。

截止2008年末,潮阳区辖4个街道(文光、城南、棉北、金浦)、9个镇(海门、河溪、和平、西胪、关埠、金灶、谷饶、贵屿、铜盂)。总人口1559582人。

编辑本段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时,地属岭南百越。秦属南海郡地。

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西晋为揭阳县地。

东晋隆安元年(397)(注:一说义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阳县。因处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阳”,时属晋王朝的义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齐时,属义安郡。后郡州几度更易,至隋开皇十一年(591),潮阳县仍属义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阳县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于临昆山(也称孤山或公孤山,今铜盂、和平两镇交界之小北山南麓)。

开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属江南道(翌年改属岭南道),潮阳县属之。天宝元年(742),又改州为郡,潮州改名潮阳郡,领潮阳、海阳、程乡3县。

乾元元年(758),潮阳郡复称潮州。郡、州几度更易,潮阳都为其属县。

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潮阳市区,旧称棉城镇)。 南宋绍兴二年(1132)再度并入海阳县,十年复置潮阳县。

元代属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为潮州府。

嘉靖四年(1525),潮阳县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头、惠来3都置惠来县。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乌、氵戎水、黄坑3都置普宁县。

万历九年(1581),洋乌、氵戎水两都复归潮阳县。 清代,潮阳仍属潮州府,建制一直无变。

但其隶属名称,从广南东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备道,其间时有变动。 民国元年(1912)初,潮阳县直属广东省都督府。

民国3年属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国9年直属广东省。

民国14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善后处(民国17年改为东江行政公署)。民国21年属广东省东区绥靖委员公署。

民国25年属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6年第五行政区改为第六行政区,潮阳县属之。

民国38年4月,属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时期,潮阳县境域略有变动。

民国22年(1933)8月析两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墙围、圆山仔、金瓯、风吹、仙斗、龟山湾、三顺、流汾水、后棚、秋风岭、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垭、林招18个乡(村),成立南山移垦委员会(县级)。民国24年10月,改称南山管理局(县级),址设于两英圩。

1949年10月20日县城解放;22日,潮阳县全境解放,成立潮阳县人民 ,设于一区(附城)。12月,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

1950年2月,属潮汕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销,两英一带乡村复归潮阳县,增设为第十区。

6月,划普宁县的石桥头西乡、贵玉乡、南安乡和军埠村归潮阳县。10月属潮汕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属粤东办事处(粤东办事处成立于1951年7月),同年12月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3月。

潮阳的历史起源

春秋战国时,地属岭南百越。秦属南海郡地。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西晋为揭阳县地。

东晋隆安元年(397)(注:一说义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阳县。因处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阳”,时属晋王朝的义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齐时,属义安郡。后郡州几度更易,至隋开皇十一年(591),潮阳县仍属义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阳县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于临昆山(也称孤山或公孤山,今铜盂、和平两镇交界之小北山南麓)。开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属江南道(翌年改属岭南道),潮阳县属之。天宝元年(742),又改州为郡,潮州改名潮阳郡,领潮阳、海阳、程乡3县。乾元元年(758),潮阳郡复称潮州。郡、州几度更易,潮阳都为其属县。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潮阳市区,旧称棉城镇)。

南宋绍兴二年(1132)再度并入海阳县,十年复置潮阳县。元代属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阳县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头、惠来3都置惠来县。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乌、氵戎水、黄坑3都置普宁县。万历九年(1581),洋乌、氵戎水两都复归潮阳县。

清代,潮阳仍属潮州府,建制一直无变。但其隶属名称,从广南东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备道,其间时有变动。

民国元年(1912)初,潮阳县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属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国9年直属广东省。民国14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善后处(民国17年改为东江行政公署)。民国21年属广东省东区绥靖委员公署。民国25年属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6年第五行政区改为第六行政区,潮阳县属之。民国38年4月,属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时期,潮阳县境域略有变动。民国22年(1933)8月析两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墙围、圆山仔、金瓯、风吹、仙斗、龟山湾、三顺、流汾水、后棚、秋风岭、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垭、林招18个乡(村),成立南山移垦委员会(县级)。民国24年10月,改称南山管理局(县级),址设于两英圩。

1949年10月20日县城解放;22日,潮阳县全境解放,成立潮阳县人民 ,设于一区(附城)。12月,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

1950年2月,属潮汕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销,两英一带乡村复归潮阳县,增设为第十区。6月,划普宁县的石桥头西乡、贵玉乡、南安乡和军埠村归潮阳县。10月属潮汕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属粤东办事处(粤东办事处成立于1951年7月),同年12月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属汕头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8年5月,潮阳县大长陇(保留汕柄村)及石船乡的碗仔等9个村和陈店乡的石港村划归普宁县;达濠镇、河浦、珠园乡划归汕头市。是年9月,潮阳县雷岭乡的蔗尾等14村划归惠来县。12月,因惠来县与普宁县合并,原属惠来的东红人民公社(辖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划归潮阳县。

1961年3月,惠来复县,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个人民公社划归惠来县;惠来县的雷岭人民公社,汕头市的达濠、河浦人民公社划归潮阳县。

1967年3月,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3月,属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5年,达濠人民公社再度划归汕头市,惠来县的田心人民公社复归潮阳县。

1980年1月,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7月13日(国务院12月22日批准),撤销汕头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的体制,潮阳县隶汕头市人民 。

199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潮阳县,按原行政区域设立潮阳市(县级),由省直辖,汕头市代管。

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河浦镇划归汕头市。

2003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号),撤销潮阳市,分别设立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以原潮阳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个街道,海门、河溪、和平、西胪、关埠、灶浦、金玉、谷饶、贵屿、铜盂等10个镇的行政区域为潮阳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 驻中华路(原潮阳市人民 驻地)。以原潮阳市峡山、井都、沙陇、成田、田心、司马浦、陈店、两英、仙城、胪岗、红场、雷岭12个镇的行政区域为潮南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 驻峡山镇。

潮阳的历史

潮之阳,大海在其南

区名:潮阳区 拼音:Cháo Yáng Qū

经纬度:区中心位于北纬23度16分 东经116度36分

邮编:515100 代码:440513 区号:0754

方言:主要为潮州话的潮阳口音,小北山附近的金灶镇,谷饶镇有一小部分人说客家话。

区 所在地:区人民 驻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中华路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汕头市潮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因地处海之北而称潮阳,域内长海岸线196公里。

潮阳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县,1993年4月撤县设市(县级),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区划变更分设潮阳区和潮南区,划归汕头市管辖。区划调整后,潮阳区辖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个街道和海门、和平、谷饶、贵屿、铜盂、河溪、西胪、关埠、金灶等9个镇, 潮阳地图有727个农村基层组织,其中村委会202个,居委会93个,区划面积6746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1平方公里,总人口15595万人(2008年末)。

潮阳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目前,经过潮阳区境的主要公路有324国道、深汕高速公路,省道S234线(揭海公路)、S237线(和惠公路)、正在规划的汕普高速公路和揭惠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区主干道、镇道全部混凝土化,全区295个行政村实现通机动车,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区通镇二级路,镇通镇三级路标准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拥有国家一类口岸的潮阳港和内河良港关埠港,潮阳港已建成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3000吨级油码头和5000吨级小船泊位;全区有火力发电厂1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以及华能海门电厂1机组和2机组正在加紧建设;有各类学校324所,有医疗卫生机构24家。

潮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英歌、剪纸、笛套音乐被誉为民间艺术三瑰宝,潮剧、木雕、石雕、稿末塑等传统工艺和贵屿彩街路棚、谷饶祭社等民俗文化活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文物名胜众多,是汕头市旅游景点最多的区,区内现有古迹和旅游景点100多处,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莲花峰风景区、大峰风景区、灵山寺、文光塔、曲水流、东岩、西岩、大北岩、古雪岩等名胜远近闻名,其中莲花峰风景区属国家AAA级风景区,汕头新八景之一。

潮阳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侨乡优势得到发挥,雄厚的外资给潮阳区的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区委区 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潮阳区的基础设施已形成规模,道路交通,港口码头,供水供电,电信金融等硬件设施配套齐全,为各方来潮投资的客商提供了优越的投资环境。目前,全区拥有乡镇企业三千多家,形成纺织服装、日用化工、五金电子、文具、塑料、音像等支柱产业。潮阳的经济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潮阳区境属沿海丘陵、平原地区,地形特征为“两山两江两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为潮南山,属潮南山系余脉,北为小北山,系普宁市境内铁山余脉。沿海是带状沙滩地,分布于海门、井都和田心等镇的沿岸,经过营造防护林,已成为固定或半固定沙土。

潮阳区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紧靠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内年平均温度215℃,年平均日照时间1000—3000小时,日照率为48%,年平均降雨量为1721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潮阳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潮阳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境内丘陵、平原相间,河渠纵横交错。全区有耕地20多万亩,山地30多万亩;有矿泉水、花岗岩、石矿场等资源矿种;海岸线长,滩涂池塘多,海淡水养殖面积218公顷,年产量达22万吨,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浅海面积36万亩;农产品主要有香蕉、三棱橄榄、乌酥杨梅、玻璃油甘、珍珠鲍鱼、膏蟹等;劳力资源充裕,全区拥有劳动力69万人,其中产业工人20万人;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00多万人;民资民力、侨资侨力丰富。

潮阳区平原面积69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7%;丘陵面积578平方公里,占442%;沙滩面积404平方公里,占31%。

周田镇各村委会电话号码

惠来县周田镇仙埔村委会 电话:06636823495

惠来县周田镇仙家村委会 电话:06636820387

惠来县周田镇兴岗村委会 电话:06636820932

惠来县周田镇前湖村委会 电话:06636682042

惠来县周田镇华厝村委会 电话:06636820162

惠来县周田镇厝坑村委会 电话:06636820222

惠来县周田镇头径村委会 电话:06636821281

惠来县周田镇崎纷村委会 电话:06636820489

惠来县周田镇径口村委会 电话:06636825683

惠来县周田镇新乡村委会 电话:06636820483

惠来县周田镇杭美村委会 电话:06636821926

惠来县周田镇武宁村委会 电话:06636820975

惠来县周田镇狮石村委会 电话:06636821672

惠来县周田镇考山村委会 电话:06636820138

惠来县周田镇象岗村委会 电话:06636820415

惠来县周田镇青洲村委会 电话:06636820097

惠来县周田镇黄岗村委会 电话:06636821895

  惠来县境内古为百越之地。秦 汉时,为南海郡博罗、揭阳辖地。晋以后至明代中期均为 惠来地图

  潮阳、海丰辖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海宁县(原休阳县)于新安郡(北宋始称徽州),但它不在今惠来境内。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划潮阳县、海丰县各一部,设海宁县,归属义安郡(潮州府前身);这是在今惠来县境内最早的建置。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废海宁县,原潮阳县地归还潮阳县、原海丰县地归还海丰县(今陆丰市仅限石帆都片区,当时曾属义安郡海宁县)。 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阳县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来、酉头3都及海丰县的龙溪都合置惠来县,因县治在惠来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处葵岭东南,故又称葵阳。 今惠来县地,大部分出自潮阳县,只有葵潭、岐石、鳌江、东港等四镇出自海丰县龙溪都。出自潮阳县的地域包括:隆江、溪西、东陇、惠城(含河林)等四镇出自潮阳县丰欢乡惠来都;华湖镇、神泉镇、前詹镇等三镇出自潮阳县丰欢乡酉头都;周田镇、靖海镇、仙庵镇等三镇出自潮阳县丰欢乡大坭都。所谓隆井都一半,指原田心乡,今属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1975年已正式划回潮阳县,故现在的惠来境内已无地出自隆井都。 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户所。置县后隶属潮州府管辖至清末。清代惠来县成为潮州府各邑船商之中重要的一员,常与潮阳县船商联合组成(二县)潮南帮(或曰潮惠帮)。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来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员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销惠来县建制,与普宁县合并。1961年3月恢复惠来县建制,隶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惠来县属汕头市。1987年全县共置14个镇、3个乡、4个农林场,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27个居民委员会,553个自然村,总人口105万。民族为汉族。方言以潮汕话为主和少数客家话。总耕地面积3571万亩,人均048亩惠来有悠久的文化渊源。

  编辑本段4 经济概括

  惠来经济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有“草县”之称。地理条件虽然优越,但历史上旱、涝、风、潮灾害频繁,有“三日无雨火烧埔,一日下雨变洪湖。十年九灾多荒月,十家家户九家愁”和“一年咸水淹,三年断炊烟”等民谣俗语。过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101公斤,总产量385万吨,农业总产值仅3777万元。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村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亩产378公斤,总产1229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50%和53%。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生产布局,组织农业深度开发,发展以荔枝、菠萝、香蕉为大宗的水果生产,荔枝产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以花生、茶叶、黄麻、萝卜、蔬菜、甘蔗为主,萝卜干质量居全国首位。蔬菜从自给发展为外销。至1987年,全县水果种植达2263万亩,是年总产212万吨,比1978年扩大179倍,总产提高5倍,其中荔枝种植面积达84万亩,总产量1293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65倍和167%,菠萝、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比1978增长916%。 县境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为多雨期,占全年降雨量88%,常在春夏之交发生洪涝。农业生产量遭受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大规模筑造堤围,兴修水利,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至1987年,全县共修筑山塘水库22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759万亩;修筑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加固江海堤围、闸坝2512公里,其中龙江干堤25公里,捍卫耕地面积222万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实现农田灌溉水利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职权,建造水电站。新中国建立38年来,全县共建成五福田、船桥等大小水电站48处,装机62台,容量123万千瓦。解决农村、城镇用电照明和供给部分工业用电、农业机电排灌。惠来有山地面积10155万亩。新中国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秃岭,沿海是荒沙一片。新中国建立后重视造林绿化,既营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滩又营造防护林,林业生产发展很快。至1977年,全县山林实有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现过1958年“砍林炼钢”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砍林造田”的失误,林业发展过程有挫折。到80年代,实行县、镇、村三级领导干部挂钩林种果责任制,同时贯彻“以迅速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林果结合和营造丰产林为重点”的林业发展方针,造林绿化有新的发展。据林业部门统计,至1987年全县有林面积779万亩,占山地叫面积767%,比1977年增长44%,森森覆盖率已达415%。林木主要品种有松柏、相思、桉树、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芒果、生(乌)榄、菠萝、梅、杨桃、梨、桃、李等。全县已基本消灭荒山,林果并茂。 惠来农民历来重视养猪、养牛羊和鸡、鹅、鸭(下称三鸟),把发展畜牧业作业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新中国建立后,饲养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26万头,年终存栏量202万头,比1949年分别增长23倍和33倍。为加快饲养业的迅速发展,1987年引进澳大利亚牧草,全县种植面积8088亩,居汕头市各县之首。年总产干草25万吨,占全市产量一半。并建成畜牧饲料粉试验加工厂和牧草综合示范中心,给发展畜牧业创造有利条件。1987年全县耕牛年末储栏量309万头,比1978年增长593%,生猪饲养量3498万头,年终存栏量2068万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408%和191%,三鸟饲养量173万只,比1978年增长142倍。 全县可养殖的海水面积105万亩,淡水面积527万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渔船配置现代化捕鱼设备、通讯设备,促进水产总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产品总量288万吨,比1949年增长72倍。其中:海水捕捞254万吨,海水养殖1333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65倍和24倍。名贵海鲜产品如鱿鱼、龙虾、对虾、鲍鱼、海胆、石斑鱼、鳗鱼、乌贼、紫菜、赤蟹等远销海内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1986年全县投资人民币29644万元,美金550万元,建成养虾池7100亩,在靖海、资深建虾苗室2个,育苗水体2000立方米。在隆江、溪西等建养鳗池3114亩。在神泉、靖海建鲍鱼养殖基地,规模效益日趋扩大。大量虾、鳗、鲍鱼等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全县淡水捕捞总量150吨,淡水养殖1931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854%和2155%,海、淡水资源得到初步开发。

周田镇位于惠来县东部,东邻靖海镇,西接华湖镇,南联前詹镇,北交仙庵镇和潮阳区雷岭镇,镇区距惠来县城18公里。全镇总面积76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470亩,山地47万亩。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丘陵较多,但多在海拔400米以下,中心部分较为平坦宽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为1777毫米。

  靖海镇在惠来县境东南沿海。镇政府驻地距惠城235公里。属沿海丘陵地带。面积49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81021人。加上靖海电厂上万员工与惠来二中上万学生,人口超过10万。海岸线长22公里(分靖海港和靖海湾),是惠来县主要渔产区之一,惠来三大中心镇之一。

  镇情概况

  港口设施

  全镇有机动渔船263艘,总动力12万马力。年海洋捕捞量约5000吨。近岸海域多礁石,盛产友龙吓、 靖海石象,靖海,象城,

  鲍鱼、鳗鱼、紫菜、石班、海胆等名贵特产。沿海岸有镇办盐场1个,村办盐场2个,合计盐田2405公亩,年产原盐1544吨。镇境内有海港2个,靖海港,是省进出口物资历装御点。港池水域面积50平方米,可容纳船舶约800艘;资深港,渔港港池可供200~300艘渔船停泊避风。沿海沙滩从1956年起开始种植木麻黄树,至1987年已形成绿洲(靖海镇靖海湾绿洲度假村)。

  基础设施

  全镇耕地136万亩,其中水田5468亩,主种稻、薯;盛产大蒜,年产3000吨。有镇办工业15家,主要产品有渔网、胶丝、塑料制品、水产品。有县立完全中学1所--惠来二中(宝喜高级中学),镇办初级中学1所(靖海镇中学),小学15所,幼儿园20所,卫生院1所,影剧院1座。敬老院一个,老人俱乐部四个。镇区由九大社头组成。有靖电大道,工业大道,宝喜大道,大中街,奄泉路,环城路,新兴街等主要道路。 镇区有城,为明代靖海千户守驻御的驻地,历代为惠来重点城镇。因地形状似大象,故又有“象城”之称。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靖海镇地处惠来县东南海隅,距离惠来县城26公里,境内多是山地,镇区背枕丘陵,面向南海。

  象崮驮古城,固有象城之称,靖江通湖海,固有靖海之名。可谓古之象城,今之靖海。此外,还有卵洲,靖江城和 城之别称。 靖海在唐、宋之时,已有渔民居住。元顺帝(公元1333—1368年)时,大坭都后表楼十八乡村民因受海盗侵扰迁徙至此。小坭十八乡和石碑乡部分村民迁徙入资深。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靖海千户守御所。属潮州卫,设千总一名,额旗军一千一百二十一名。首任千总奚福聚。嘉靖二十八年,朝廷饬旨建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划归惠来县,时靖海所辖原大坭都和酉头都一部分。1948年靖海解放之前,整个葵阳关外的东区均属靖海镇管辖。解放后区域建置变化较多,1986年撤区建镇,辖二个居委会,一个渔民委员会和二十二个村民委员会。 靖海(所)建城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历经13年建成。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修,雍正五年(公元1927年)再修。靖海镇所在地形如倒鼎、中央突起、四周较低。城高一丈四尺,城垣长五百零一丈。东西南北四城门由十字形街道贯通。城门均有瓮城及城楼。城墙内外两边以条石垒砌而成,中夯土。城墙布满垛口,垛上有望孔,城西为跑马道。四城门上分悬石刻牌匾:东曰“表海胜概”,西曰“靖海安澜”,南曰“化洽趋虞”,北曰“莱钥永固”。南城门及城墙1952年建狮石湖水闸时被拆除,东北面的城墙及城楼至今尚存。 象山一脉驮滨城,湖海连江心接京; 兵扎边彻骨那惜系海,南疆国域写英名。 靖海所历来是粤东地区海防前哨,屯兵要塞,惠来县之门户。至今,还有历代遗留的军事设防或遗迹。如位于靖海湾两侧,明代建造的南北炮台。北炮台称靖海炮台,南炮台称资深炮台,各有火炮八尊,营房18间。北炮驻专防千总1员,台兵47名。南炮台驻专防外委1员,台兵18名。在北门城外建村已831年的驿后村村南,曾建有“武陵驿”,驿站前面“驿前宫”依然存在。东门城外有“军校场”的旧址。还有从靖海城经驿站通往潮阳的部分“古石灰官道”。在靖海城东北面约五华里处,还有清代时建造的,古烟墩“峰火台”等。 由于靖海形似半岛,构成汕头至汕尾东西海城的转折点,为各类船只航海必经之道。在靖海镇附近约6公里处的坂美村海边上,是清光绪年间由英国万国公司建造过国际航海灯标一座,称“石碑山灯塔”。原塔高120英尺。此塔1932年由国民党政府接管,1942年拆毁,1948年复建。塔高改为110英尺。解放后1954年由人民政府复修,塔高33米,是南海最高灯塔。该塔1986年5月改装英国旋转聚光灯头,射程18海里。有诗云:石碑山下卷浪峰,巨塔雄威穿碧空,闪闪银光千里,指点迷帆映彩虹。 具有迄今建所已638年的靖海所和建城483年的靖海城,比惠来县分别早155年和25年,这足以说明,靖海城堪称惠来称之古城,靖海所堪称粤东之滨海古镇。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枕山面海的靖海镇,山海晖映,景物宜人。辖区内有峰高入云,朝暾暮霭的“刚警凌云”,有泉水清甘,取携不竭的“君子泉甘”;月夜皓魄,沉波垂丝的“南潭钓月”;有巍然尖耸,苍秀宜人的“尖峰挺秀”;有古树萧疏,野花芳馥的“大坭宿雨”;有状似陨星,巨石高叠的“叠石呈辉”;有峭石嶙峋,神威可畏的“将军山峙”;有烟笼四野,荷锄叱犊的“北野耕烟”。除此,还有好多正在开发等待开发的风景胜地。诸如“海角明珠”、“绿野金滩”、“狮湖映月”、“后表奇石”等都将是令人流连忘返的胜地。 地形呈西南走向的靖海,海岸线长达22公里。海湾石与石碑山形成靖海崎角,中间凹入构成湾阔水深的天然海湾,金砂银波的海水浴场。靖海湾与石碑沃外,礁石纵横,堪称惠来县“东土屏藩”、“门户锁钥”。 著名旅游景点有:客鸟尾石笋 海滨度假村(浴场) 石碑山灯塔 古城墙(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 普惠岩等等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渔业经济

  得天独厚的靖海湾,滋生了优良的靖海港和资深避风塘,结成兄弟渔港,是惠来县两大海洋渔业捕捞基地之一。历史悠久的南门外延绳放钓作业,资深的拖风、扫莲作业,都享盛名。鳗鱼、石斑、鲨鱼和鱿鱼、乌贼、虾米分别为两地著名渔产品。由于海岸线长,沿岸礁石众多,是龙虾、鲍鱼、紫菜、海胆的生长地,于是靖海便就成了珍稀海产品的产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汕头日报”、“羊城晚报”均有“靖海话鲍鱼”、“靖海话龙虾”以及“靖海话豆 ”的专题特写报导。 靖海大门

  海运业

  靖海港除渔业以外,海运也十分发达,贸易鼎盛。清康熙二十六年,在靖海设立海关挂号处,后改设为海关常关旧址还存。明、清时期,大型木制商船经常航行苏杭二州,对方也有商船到达靖海,往北载红糖、薯粉,往南丝绸、布料和日用工业品等。抗日战争时期,靖海商船改航香港等地,大蒜、红糖等农副产品和水产品、食盐向来是靖海出口主要产品。

  经济历史

  靖海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1956年—1957年,由省水产厅投资407万元,地方自筹3万元,在资深湾(石碑沃)建成一个4万平方米,可供200—300艘渔船停泊的避风塘。从此,靖海渔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 1970年秋,惠来县成立了“治理靖海港工程指挥部”动员靖海全镇人民和田心、仙庵、周田、前詹等各乡、镇(时称公社)的劳动力,苦战了三年的时间,对靖海港进行治理。共投放义务工日80万个,资金74万,新挖航道1260米,并在沃仔咀开凿宽60米,深5米的新港门。1981年进行续建,疏浚港口的深度,贯通和浚深港口至狮石湖水闸的新旧航道并砌石护堤。从此一条长2960米,宽120—188米呈东西走向的新帆道,面积达50平方米的新港地便诞生在古城的东南面。整治后的靖海港口门基本保持着低潮水深35米,涨潮水深5米的深度,还配建码头、仓库和供水供电设施。整个港地可容纳各种船泊800艘以上,是粤东沿海避台风的最优良港口之一。

  渔业发展

  港口的建设带动了大吨位机械化渔船的大发展。截至2007年,全镇拥有大小机械化渔船272艘,总吨位5977吨,渔船的机械化电信化和导航化保障了渔民、渔船的安全,促进了渔业生产新的发展。解放后,靖海渔民特别是南门外村放钓作业的渔民在渔业生产战线上谱写了一曲曲的壮歌。远征“ 仔礁”,征服“恶鲨湾”,开避深海新渔场的事迹。曾以报告文学的体裁在全国性刊物“萌芽”上发表,誉载粤海、名扬全国。 正是:风萧萧兮浪排空,壮士励志捣鲨宫;任凭征途多险恶,“恶鲨湾”上逞英雄。

  狮石湖开发

  狮石湖原是惠来县东区的大咸水湖,面积约 平方公里。集关外的学地水、径口水、大山水港。狮石湖两岸河议,塘泊星罗棋布,北面是关外平原京陇洋。筑狮石湖水闸之前,湖水咸淡交融,每天二次潮汐的涨退,大湖的吐纳,循环往复,自然成了冲刷河道河港口泥沙的动力。湖畔是西门外和葛山村的大片盐田。历史上这两个村生产海盐的专业村。湖西南的后山、前吴、沫港三村是靖海镇主要粮食产地。湖内盛产优质溪蟹、大闸蟹、沙虾和各种淡水鱼,可称鱼、米、盐综合产地。

  水利建设

  一九五二年,如有利防潮排涝,县水利局在江湖连接处筑坝建闸—“狮石湖水闸”。公社化大跃进年代,在湖的中间垒筑二道土坝,进行围湖造田,逐步改变了狮石湖和周边原来的生态环境条件。2006年为了更有利排涝和航道的畅通,重新进行改造和扩建。狮石湖畔的盐田改除后,镇(公社)在 后表滨海红土地带建造万亩盐田,又恢复靖海镇的盐业生产。

  生态建设

  在靖海与资深之间笔架山下至靖海湾边纵横数公里的沙滩上,过去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日来沙烫脚,雨来水浸脚,令人举足生畏。1958年,政府组织全镇干部、群众进行培土植树,种上了大片木麻黄。建立了绿洲林场。同时,修通靖海至资深的公路。从此结束了靖海东南两地群众往来不再坐船摆渡,烫沙浸脚的历史。此外,又在后表建了后表林场,沿海全部基本绿化,这不仅改变了沿海荒山野滩的自然环境,也为靖海居民提供了不少的燃料。

  编辑本段城镇建设

  城建

  古镇象城从解放到2005年,经历了半个世纪之后,各方面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城镇面貌却贸然依旧,一直未能产生较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大大落后于县内其它几个老城镇。尤其城内城外羊肠小道,交通闭塞,老城旧貌、残缺不堪。好多客居外地的靖海人都为此感叹伤心。正是:曾为葵阳标骄史、却落沧夷叹非非。2006年,镇政府换届之后,以陈局为书记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股东风,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大刀阔斧地着力改造旧靖海城的面貌。在城的东北面修复的城垣,让古城重光。在城西大道入口处竖起三门四柱大石牌坊,显示“河清海晏”。在城南倚狮石湖“安澜亭”前,置象征“象城”标志的大石象。使古镇“名象城,不似象城”,变成名副其实的象城。现在的狮石湖之滨“玉象明标志,边城壮景光”。已成人民休闲、怡情的好去处。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环城的边沿开避和铺筑了三道水泥马路,并在湖畔河边竖栏植树,立杆张灯,构建成滨海长廊,使古城的面貌和交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今日的靖海城真正是焕然一新,旧貌变新颜。不管是当地居民,或是外方来客,均有触目异光的感觉,谐是赞不绝口。靖海乡民以五言藏头诗一首,以表敬意: 靖海西片全景

  靖江饰古城,海陬展娇姿。 镇南置玉象,政绩拓坦途。 府首重文物,立坊标金书。 人心齐踊跃,民庶歌丈夫。

  电厂

  随着靖海电厂的兴建,靖海的未来将是一幅繁荣昌盛、艳丽悦人的图景。计划总投资400多亿元的惠来(靖海)火电厂,首期工程已投入资金63亿元,完成2×6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建设,并正式并网运营。 与火力发电厂结伴而来的靖海石碑山风电场已投入资金746亿元,安装风机167台,并全部投入运营。年发电总量可达2500多万千瓦时。靖海湾周边的海滩荒地,到处揭杆而起,风车林立。 中石油项目码头,货柜码头,以及即将开工的投资4亿多元的粮油厂,饲料厂。一个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能源基地必将带来更多项目的建设,给靖海的经济发展带来可喜的腾飞。正是: 碧水清波靖海湾, 风能火电结亲缘。 天灯千盏映瀚海, 沉睡古城焕星光。

  编辑本段人文教育

  明朝

  靖海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自宋至今,文风鼎颂,人才辈出。明清时期,靖海城内书院,书轩林立,各乡村也各创办书房塾学,发展教育,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时中举人的有陈琮,陈尚志,中贡生的有史益修,周继授,胡明汉,胡辉,周尚文,胡文奎,王建康,艾师锡,陈君赐,柴子等一批士子。此外,还有监生资格的例监,胡道光,胡澍,可称文士之盛世。 惠来二中

  清代

  清代时中举人的有胡玉赞、陈振生、马功显、胡涵中、曾希潜、柯日新。中贡生的有胡东陛、胡世忠。还有史延珍拨元,中德邻中岁贡,戎世芳中恩贡元,曾锦华中副贡,后又中优贡元。中例贡的有林荣厉、林鹏、胡友信、奚鼎新等。武将有蔡应举、刘任、胡道光、马文镐、林浚明、林贵、史书堂、戎浚、胡清远、胡深、郑世漳、胡开文、黄钦朝、黄钦惠、黄钦英等。

  民国时期

  民国时,靖海虽然没有中学,但以靖海中心小学(前身靖海书院)为摇篮的学校,也培养出好多有识之士。在民国时期显露头角的有将官辜国华,校官后又任湖南汝城县县长的奚一侯,有当过两任惠来县长的林公任,有当过两任潮阳县县长少将胡公木,还有任过短期惠来县县长方德明等。 靖海素来是惠来县书法摇篮之一,学书习画,凤气盛。在这方面有成就者历代皆有。如清代雅儒岁贡史德邻所书“西来寺”三字,铁笔银钩,气势磅礴。贡元曾锦华所书“敦复轩”一匾,结构严紧、圆润秀丽。都很有欣赏价值。民国期间,靖海书法更盛。有风靡潮汕地区的林公任、胡佩珊(隶书),风靡福建漳州的陈问冉(知礼)、元邦枢、奚昌及擅长指书指画的戎三石。此外,还有书法造谐较高的史国义、奚昌欣、林国权、元邦清、辜志文、戎介生、辜武强(国画),以及能书能刻的林声雄、林庆雄、柯修养等等。现在又涌现一批开始崭露头角,在市、省、全国青少年书画竞赛得奖的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解放后

  解放后,靖海中心小学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1950年11月开设“惠来县人民中学惠来分教处”,1952年春改为“惠来中学”,1953年3月又改为“惠来第二中学”。1958年9月招收首届高中一年级学生,并发展成为初、高中具备的全日制完全中学。1986年为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又增办“靖海镇中学”。靖海一带的学生,大多数天性聪明,勤学好练,不管过去或现在,学习尖子较多。1965年惠来二中高中毕业生46人,参加高考,便有33人,考进各类大学,其中12人被录取进全国重点大学。历届参加高考成绩突出的靖海藉学生均不稀罕,新一代的文人学士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如解放前于靖海中心小学毕业的林铝龙,靠本身的天资和努力而成为武汉大学的讲师、教授。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留校任教的讲师、教授、导师明史学家林铁军。有在医学界显有盛名的广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专家教授戎铁华。还有深圳原南头医院院长奚明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导师蔡荣武(已逝)等等。有退休前曾任海军军械研究所长、高级工程师林雨涛,有领取国务院特殊薪贴的高级工程师林科杰。还有好多在教育界、科技界享有盛名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有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厅级干部,汕尾市市委书记戎铁文,在广州军区海军基地工作军级干部林永青。还有好多县、处级干部和部队团级干部,难以一一枚举。此外还有闻名于宗教界,原毕业于中国佛教学院现任广州光孝寺年轻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释明生,是继领南著名高僧靖海人宋超月之后的又一佛门名僧。真是人才济济、层出不穷。 可以深信,具有良好基因、百姓同居的靖海人,将会在新世纪的大好形势下,在这片得天独厚历史悠久的热土上发挥更大的光和热。 正是:蓬莱岂止山东外、南疆邹鲁靖海隅。

  编辑本段名人介绍

  戎铁文 男,汉族,1952年10月生,广东惠来靖海人,1972年7月加入中国***,1972年7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 戎铁文

  197207—197506, 惠来县靖海公社西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路线教育工作队队员、组长(197412 吸收为国家干部); 197506—197606, 惠来县兵营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 197606—19800,6 惠来县委副书记兼神泉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 198006—198110, 惠来县委常委兼团县委书记; 198110—198404, 惠来县神泉公社党委书记、惠城镇委书记; 198404—198608, 惠来县委常委; 198608—199112, 惠来县委副书记、县长; 199112—199305, 惠来县委书记; 199305—199310, 揭阳市委常委; 199310—199808, 揭阳市副市长; 199808—200208, 揭阳市委副书记; 200208—200211, 汕尾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党组书记; 200211—200405, 汕尾市委副书记,市长、党组书记; 200405—200407,任汕尾市委书记; 200407,任汕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0届全国人大代表。 广东省10届人大代表。省第9次党代会代表。 林永青 林永青 是惠来近代以来的第二位将军,也是目前惠来在军界最高级别的官员 林永青

  他是靖海人的骄傲,也是惠来人的骄傲。林永青将军的发展史,折射出靖海人顽强奋斗的精神面貌,他的发展史,对后来人来说,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引导,我又幸见过林永青将军两次,生活中的他,非常的简朴,生活中的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 林永青,1999年12月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员2001年12月任海军南海舰队副参谋长,2007年出任海军后勤部部长,海军少将军衔。

  林宝喜

  男,1931年出生,祖籍惠来县靖海镇前吴管区。现旅居香港,任香港宝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宝光电器金属塑胶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慈云阁董本局永远董事,惠来县政协委员,揭阳市政协委员。 林宝喜

  林宝喜先生,1962年赴香港定居。他积极支持家乡发展经济,1984年至1992年在惠来县投资2000 万港元,创办惠来县家用电器厂,工缴费居全县之首, 1988年改为合资企业“惠来县家用电器实业有限公司",曾获广东省“三资企业‘金匙奖’"。 林先生爱国爱乡,热心家乡公益事业,1980年至1995年,先后捐资修建惠来二中、靖海前吴小学、镇卫生院,修路造桥和捐款救灾,捐资总值人民币1138.4万元。 95年至2008年又先后捐资修建惠来二中高中部《宝喜高级中学》·宝喜大道等等。。。 正所谓:在惠来慈善事业中,西有林世铿,东有林宝喜。 释明生 俗家姓名林宏生,男,1960年9月出生,汉族,靖海镇南外人。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反邪教协会理事、中国外交协会理事、广东省反邪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珠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佛山市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光孝寺方丈、珠海普陀寺住持、佛山仁寿寺住持、海南南山寺监院等职务。 释明生

人口:约7412万人

人口密度:592人/km2

世铿院

世铿院

世铿院

惠来(HuiLai)别名∶葵阳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管辖

全县辖14个镇级共有3个办事处3乡1华侨管理区

政府

惠来县政府位于惠城镇南门大道,县长∶方如龙

惠来县地处粤东沿海,背倚大南山,面濒南海。陆地面积12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2公里,是揭阳市惟一沿海县。辖惠来县辖14个镇,县政府驻惠城镇。置县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3年),迄今479年。旅居港澳台和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

惠来全境居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20多种,其中花岗岩总储量1500万立方米,高岭土总储量5000万吨,稀有金属锆英石储量12万吨。水力、风力资源丰富。有水库,山塘200多座,总库容量近4亿立方米,蕴藏发电能力达529万千瓦,有水力发电站48座,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全县可建风电场面积30平方公里,被定为“国家乘风计划”的海湾石风电场首期工程2000年投产以来取得较好效益。特色农业发展较好,荔枝种植面积达16万公顷,产量近4万吨;龙虾、鲍鱼、石斑鱼、海胆等名珍海鲜产量也较高。

惠来历史

惠来县境内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为南海郡博罗、揭阳辖地。晋以后至明代中期均为潮阳、海丰辖地。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阳县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来、酉头3都及海丰县的龙溪都合置惠来县,因县治在惠来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处葵岭东南,故又称葵阳。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户所。置县后隶属潮州府管辖至清末。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来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员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销惠来县建制,与普宁县合并。1961年3月恢复惠来县建制,隶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惠来县属汕头市。1987年全县共置14个镇、3个乡、4个农林场,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27个居民委员会,553个自然村,总人口7412万人。民族为汉族。方言以潮汕话为主和少数客家话。总耕地面积3571万亩,人均048亩。

经济文化

惠来经济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有“草县”之称。地理条件虽然优越,但历史上旱、涝、风、潮灾害频繁,有“三日无雨火烧埔,一日下雨变洪湖。十年九灾多荒月,十家家户九家愁”和“一年咸水淹,三年断炊烟”等民谣俗语。过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101公斤,总产量385万吨,农业总产值仅3777万元。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村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亩产378公斤,总产1229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50%和53%。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生产布局,组织农业深度开发,发展以荔枝、菠萝、香蕉为大宗的水果生产,荔枝产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以花生、茶叶、黄麻、萝卜、蔬菜、甘蔗为主,萝卜干质量居全国首位。蔬菜从自给发展为外销。至1987年,全县水果种植达2263万亩,是年总产212万吨,比1978年扩大179倍,总产提高5倍,其中荔枝种植面积达84万亩,总产量1293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65倍和167%,菠萝、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比1978增长916%。

县境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为多雨期,占全年降雨量88%,常在春夏之交发生洪涝。农业生产量遭受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大规模筑造堤围,兴修水利,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至1987年,全县共修筑山塘水库22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759万亩;修筑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加固江海堤围、闸坝2512公里,其中龙江干堤25公里,捍卫耕地面积222万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实现农田灌溉水利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职权,建造水电站。新中国建立38年来,全县共建成五福田、船桥等大小水电站48处,装机62台,容量123万千瓦。解决农村、城镇用电照明和供给部分工业用电、农业机电排灌。惠来有山地面积10155万亩。新中国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秃岭,沿海是荒沙一片。新中国建立后重视造林绿化,既营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滩又营造防护林,林业生产发展很快。至1977年,全县山林实有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现过1958年“砍林炼钢”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砍林造田”的失误,林业发展过程有挫折。到80年代,实行县、镇、村三级领导干部挂钩林种果责任制,同时贯彻“以迅速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林果结合和营造丰产林为重点”的林业发展方针,造林绿化有新的发展。据林业部门统计,至1987年全县有林面积779万亩,占山地叫面积767%,比1977年增长44%,森森覆盖率已达415%。林木主要品种有松柏、相思、桉树、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芒果、生(乌)榄、菠萝、梅、杨桃、梨、桃、李等。全县已基本消灭荒山,林果并茂。

惠来农民历来重视养猪、养牛羊和鸡、鹅、鸭(下称三鸟),把发展畜牧业作业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新中国建立后,饲养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26万头,年终存栏量202万头,比1949年分别增长23倍和33倍。为加快饲养业的迅速发展,1987年引进澳大利亚牧草,全县种植面积8088亩,居汕头市各县之首。年总产干草25万吨,占全市产量一半。并建成畜牧饲料粉试验加工厂和牧草综合示范中心,给发展畜牧业创造有利条件。1987年全县耕牛年末储栏量309万头,比1978年增长593%,生猪饲养量3498万头,年终存栏量2068万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408%和191%,三鸟饲养量173万只,比1978年增长142倍。

全县可养殖的海水面积105万亩,淡水面积527万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渔船配置现代化捕鱼设备、通讯设备,促进水产总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产品总量288万吨,比1949年增长72倍。其中:海水捕捞254万吨,海水养殖1333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65倍和24倍。名贵海鲜产品如鱿鱼、龙虾、对虾、鲍鱼、海胆、石斑石、鳗鱼、乌贼、紫菜、赤蟹等远销海内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1986年全县投资人民币29644万元,美金550万元,建成养虾池7100亩,在靖海、资深建虾苗室2个,育苗水体2000立方米。在隆江、溪西等建养鳗池3114亩。在神泉、靖海建鲍鱼养殖基地,规模效益日趋扩大。大量虾、鳗、鲍鱼等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全县淡水捕捞总量150吨,淡水养殖1931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854%和2155%,海、淡水资源得到初步开发。

惠来有悠久的文化渊源。境内已发掘出古代的夔纹陶器、西周甬钟、春秋铜矛、东汉铜鼓等文物。古老传统文化相沿继承,人才辈出,艺文昌盛。明初,苏福(民间称为苏神童)所作《三十夜诗》脍炙人口。1949年以前,惠来已有周田的中一枝香、海埕的正天香两两个潮剧团,还有皮影戏、木偶戏等。新中国建立后至1957年,惠来正式成立玉正潮剧团,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但中间仍有落。1978~1987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全县仅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学生467人,小学约214所,学生约13万人。1978年以来,教育事业更受到重视,至1987年全县投入教育奖金3599万元(包括财政拨款、华侨捐资、群众集资),新建扩建拆建校舍219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68万平方米。据县教育部门统计,1987年底,全县有中学26所,其中完全中学9拟,初级中学17所,在校学生268万人;职业中学2所,学生1689人,电视大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42所,学生74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幼儿园74所,入园幼儿116万人,各类学校总计346所。全县形成从幼儿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教育条件的改善,有效地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自恢复高考制度至1987年,全县考上大学院校1386人,中专学校991人,中师826人,技工学校204人。在抓好普及教育的同时,积极办好各类成人教育,以及青壮年的扫盲工作。至1987年,全县有1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奖1项,省级奖2项,市级奖16项。县农业科研部门培育的杂交水稻“矮优2号”等4个品种,推广种植面积24万亩,增值850元。国营县电器石研制的DJWJIO—1·2·3型高压电力计算箱,BJW-05型低压计量箱两项产品创值250万元。惠来的体育事业,新中国建立后有所发展。1987年少年组象棋新秀许银川被送进省象棋队集训,8月,参加全国赛进入了八强。全县体育项目有:武术、篮球、象棋、潜水、游泳、荡千秋、赛龙舟等。

县内名胜古迹多处,主要有龙泉山庄风景区、百花尖风景区、黄光山风景区、铭湖岩、仙井岩、清水岩、神泉的海角甘泉、蜃楼海市(非固定),惠城东栅永福寺(活佛宋禅祖师潜修圆寂之地)等,自然景观优美,吸引了中外游客。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日益发展。

风景名胜

惠来依山傍海,名胜古迹众多。“惠来八景”闻名遐迩,有峻峭挺拔的“百花领袖”,取之不竭的“海角甘泉”等,神泉的“海市蜃楼”与山东蓬莱齐名。人文景观丰富,有22处文化古迹列为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教活动历史悠久,有唐代高僧大颠潜修的虎头岩寺、清初宋禅祖师坐禅的永福寺以及西天佛寺等。沿海景点有海蚀崖、海蚀柱、海滩等,其中靖海湾东部的“客鸟尾石笋区”更以突兀新奇著称。滨海旅游业初具规模。有占地面积380公顷,集植物观赏、高尔夫球场、海滨度假村、潮汕民俗文化村于一体的粤东金海湾植物园。此外,南海、靖海等地的海滨度假村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道教胜地赤松观龙藏洞

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西北8公里处, 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古昔一仙庙,世称“龙藏洞”。这里山清水秀,清幽雅静,自然风光绮丽,民间传说:当地干旱缺水时,唯有此处终日泉水潺潺!历代地理先生朝思暮想择此地作风水,谁知罗庚盘一摆放,指针即不动弹,不可思议。置身此地,真有神秘玄妙之感。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惠来县靖海乡人宋超月乙镜真人,与道友畅游潮州九邑,惠来都十八景地,识昆仑山落脉,西系葵峰望天岭、双乳峰,居普陀岩虎头山,悟莲峰山油瓶石坑有玉盒献宝,仙师南行追龙赶凤,但见龙藏凤栖,到了“龙藏洞”,遂推卜立愿而戏言曰:“藏世道宣仙地,389年后,自有吾后传明月善人,在此为师创观建宫,存真容于龙藏洞。”至公元1994年11月,当地道友自筹资金300余万元,修复古庙,圆成“龙藏洞赤松观黄大仙庙”,并经揭阳市宗教事务局核准,惠来县宗教事务局批准登记开放。于1996年阴历8月23日,举行黄大仙诞辰暨龙藏洞管理委员会成立挂牌揭彩双庆活动,盛况空前。还先后接待了海内外来宾3万多人,举行“罗天大醮”法会3 次。祈祷世界和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快乐!参加信众约15万人次。现在在赤松观后殿兴建了“乙镜真人宫”,于1997年4月20日举行奠基典礼,请汕头大学及汕头园林建筑高级工程师设计,参偈先贤鲁班图模,定为天地人三才乾坤宫阁,分三层设计:上层呈天坛形冲云宫;中层为城郭形八卦迷宫;底层为富丽堂皇地宫。三层叠宫,有24 屋顶、36飞檐、72角椽、99洞孔,8柱6门玄洞冲天,造型独特,史无前例。还规划在山腰修复“观音圆通宫”、“报孝堂”_功德堂_,在山顶复建“冲天观”,以恭三清至尊、李道明天尊、吕纯阳祖师等八仙。

近年来,龙藏洞管理委员会在修复道观的同时,积极地为当地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做贡献,如自筹资金 100万余元,修建7公里长、宽8米的黄大仙公路,架设了电话线和供电线路,改善了当地山区的交通、通讯和生产、生活条件,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

亚洲最大的航标塔

海上航标灯塔。位于惠来靖海镇西南石碑山岬角。初建于1882年,数建数毁。现在的灯塔为1989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68米,塔顶灯光视距24.5海里,主光灯每10秒闪动一次,并配有雷达应答器和无线电导航系统等设备,是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者,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

海角甘泉

海角甘泉位于神泉镇区东南角,宋时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潮汕神童苏福为它题写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一时成为绝对,扩大了此泉影响,并被人们编造出许多神奇传说,使此泉演变为“神泉”。清乾隆间知县王玮在井旁建亭,将苏福独联刻在亭柱上,并树碑撰文。清代歌咏神泉诗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产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称。

榕石永福禅寺

抱石苍榕夺化功

擎天傍立梵王宫

在惠来县城北部。有古榕抱石而生,榕则虬枝劲干,石则苔痕斑驳,木石结缘,蔚为奇观。石上曾有一祠奉祀九子母神,明代又于其旁建榕石庵,此庵几百年间历经沧桑,几度兴废,解放后,已是庙宇颓败,几将倒塌,近年,由华侨捐助重建新寺,称“榕石永福寺”,现有大雄宝殿、东西阁、功德祠、祖师庙等,规模宏伟,远胜旧寺,数十身贴金佛像,神态俨然;绿瓦朱扉,金碧辉煌,成为又一旅游胜地。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常出现于神泉港西南海面,时间多在春夏之交,天将大雨前夕。“海市蜃楼”的出现次次有异,有古代的台榭、亭阁,有现代的高楼大厦,还曾出现过日本侵华的战争场面。同一次蜃景也变幻莫测,景象万千:时而勇士披坚执税,万台奔腾,时而曲苑、酒旗,仕女嬉游,或隐或现,若远若近,蔚为壮观。蜃景出现有一年一次或数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长则几小时,短则十几分钟,甚至一瞬即逝。1957年3月19日蜃景出现,从下午一时至六时四十五分才消逝,是有史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地渔民总结为观察气候经验,有“景远候风,景近候雨”之说。

今年的海市蜃楼出现了两次,分别在四月和五月份,其中四月份一次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之长。

靖海古堡

位于惠来县靖海镇,古称靖海所。靖海所设于山地高处,城_周长1500多米,高近5米。东北面城_完整,有瓮城及城楼,墙以石垒筑,上有城垛及望孔。靖海所历来是潮汕地区的军事要地,明代在附近筑有南北炮台及烽火台。

客鸟尾石笋

“这里的奇石真是叹为观止,在全国来说也是难得一见!”这是一位旅游发烧友畅游惠来县靖海镇客鸟尾石笋之后由衷发出的赞叹。这片海滨石笋区被大自然长年累月的雕琢、加工和呵护,出落得美轮美奂、神奇脱俗。

石笋区由一个伸人海中的小山头和周围一片片或联结或分散的大小石头组成,初来乍到者立即会被目不暇接的神奇石头所征服:小山头像一个巨大的山水盆景,它最高处的石头是一头引颈眺望的“海狮”,像是要跑到岸上溜达溜达;海狮的脚下,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锦缎”,每一个方寸之间各有各的图案和美妙之处,像动物又像花朵,这些图案表面滑爽近乎晶莹剔透。小山头四周的石头更显个性和特色,有的像一个个破土而出的竹笋,彰显生命的张力;有的像一群憨态可掬的企鹅,享受明媚的春光;有的像一簇簇浪花,开怀大笑般互相追逐;有的像一本本排列整齐的红皮书;引领游客去领略大海的奥秘;有的像是一群仙人在观海;有的像是一群海豹在晒太阳。所有的石笋为了标新立异,都不约而同在颜色上做文章,有的故意涨红着脸,好让自己更加妩媚;有的独标平淡,于洁白晶莹中体现一种清高;有的身着杂色衫儿,在群石之间显示自身的兼容和素雅。它们任凭风吹雨打、任凭日晒海蚀,依然清新、依然亮丽。轻松活泼的色调,和

金灶镇历史

潮阳的历史起源 汕头市潮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因地处海之北而称潮阳,域内长海岸线196公里。 方言主要为潮阳话和潮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