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成功和曹家有什么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2收藏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成功和曹家有什么关系?,第1张

司马懿,三国时代绝世阴谋家,字仲达,于公元179年出生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死于公元251年9月7日。

整个东汉末到三国时代,无数经天纬地的大才,一轮轮上演的智力倾轧,无数火与血换来的野心土壤,都被一条毒蛇静静的注视着,它不燥不骄,等待着最适合的狩猎时机,然后一击必杀。

多少豪杰英雄泪,尽归司马笑谈家。

(司马懿)

司马懿这个人物,怎么说呢,他跟刘备、曹操、孙策等是同一类人。他很聪明,很有野心,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因为他天生就是当老板的志向,所有的打工不过是权宜之计。

一,曹操自掘坟墓

曹操这个人,他为什么能成功,而不能大一统?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曹操是成也用人术,输也用人术。

他唯才是举,不问品德。他相信即使是垃圾,放在不同的地方都能有它的用处。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一生,手下人才无数,凭他的才能可以驾驭得住。刘备他驾驭不住,但是曹操抓住刘备后没有杀他,而是想用他,这就给了刘备钻空子的机会,逃出了曹操手下东山再起了。

(曹操剧照)

司马懿,曹操能驾驭,但是他的后代未必能驾驭,他还是用了,这就给他曹魏集团埋下了一个雷。

208年,曹操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之前曹操就想用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并不鸟他曹操,装病躲过,后来曹操直接强制任命,这官他司马懿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而且他发觉司马懿不是久甘于人下的臣,但是他并没做防范,只是让曹丕不给他染指兵权而已。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後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

(剧照:鹰视狼顾)

二,韬光养晦,保存身命

司马懿前期是被曹操排挤的,最开始是做文学掾,相当于领导身边的小秘书,并无任何实权。

219年,司马懿被提升为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也就是说,他做小秘书做了11年之久,各位有谁见过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做小秘书做了11年?这才是司马懿厉害的地方——忍。

在三国这个平均年龄偏低的乱世年代,出头鸟就是死。杨修够有才华吧,祖上还是跟袁绍一样的四世三公,但他因为参与夺嫡之争,大肆出风头,辅佐曹植。

(曹丕剧照)

在曹操问过贾诩后,确定了立曹丕为世子,而作为曹植一派的首席智囊杨修,不好意思,只能咔擦了。

司马懿深深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他绝对不会骚包的出风头,他对曹操和曹丕献计时,总是点到即止,你用就用,不用拉倒,绝不多言一句。比如,他早就提醒曹操要注意胡修、傅方这两个边将,但是曹操没听。

“帝(司马懿)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晋书·宣帝纪》

除此之外,司马懿尽量让人觉得自己的是垃圾,尽量藏锋示拙。比如有次他在吃粥时,故意洒出沾满胸膛。韬光养晦到极致,就是这种细节,人说细节决定成败,真是有道理。

“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 ”——《三国志·魏书 ·曹爽传》

(示拙)

三,静待时机,一击必杀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有个天生的优势,那就是长寿,长寿到几乎熬死了所有豪杰。

司马懿在曹操时期不得实权,在曹丕时期要好一点,至少曹丕把他当厕纸,需要时就擦,擦完就丢。

看看司马懿在曹丕时期的官职履历:曹丕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公元224年,曹丕伐吴,司马懿奉命镇守许昌,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在曹丕临终前,司马懿被当成托孤大臣之一,辅佐魏明帝曹叡。这时候,司马懿的话语权开始水高船涨了。

为何在曹丕时期,司马懿能得所用?因为曹丕上台后,实行“三削一强”政策,所谓三削指:苛禁宗室、削弱外戚、削宦官势力,一强是指强化世家士大夫集团的权力。

曹操25个儿子,嫡子只有卞皇后所生的曹丕、曹植、曹彰、曹熊(早薨)。曹丕上台后,处处打击曹植,有著名的《七步诗》典故,甚至曹彰还因为“问玺绶”事件,而暴毙在家里(《世说》小说更是写成被曹丕毒死)。

其他曹氏兄弟,基本被曹丕废的废,辍的辍,只能做个太平王爷,曹睿也继承了他爹的政策,对曹氏宗室打压,他叔叔曹植一直被他忽视不重用,导致郁郁而死。与曹操时期的曹氏和夏侯氏掌权天差地别。

这就是曹丕的强干弱枝政策。(司马炎上位后吸取教训,大肆分封宗室,又造成八王之乱)

曹氏宗室被曹丕玩残了,那么有才能的司马懿就着手掏空曹魏集团老底的打算了。于是,开始偷偷蓄养死士。

(司马懿蓄养的死士)

死士的蓄养绝对不是成年后才开始的,成年人性格定型,无法做到绝对忠诚。必须得是10多岁时开始。养到高平陵政变时的公元249年,反推得出,司马懿在曹睿去世时的公元239年,甚至曹睿在位期间就开始阴养死士了。

《晋书·景帝纪》里:“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他一边养死士一边寻找时机。

这一时机,正是曹睿去世,继位的曹芳年幼,大权落在无勇无谋的曹爽手上,这才是司马懿等待的最佳出击时机。

(剧照:高平陵之变)

毒蛇捕猎,要的就是时候。曹魏集团与曹操一起创业的能臣武将早已死光。曹氏宗室被曹丕削成狗,大臣被司马懿拉拢的拉拢,拉拢不了的控制,作为最强大中枢权力的曹爽,更是个草包。

所以,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时,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史称“高平陵兵变”。在这次政变中,司马氏掌握了曹魏集团的绝对控制权,为以后司马炎篡位打下了必成功的基础。

汉末三国争霸。司马懿成为了最终的赢家,他的孙子建立了西晋。在临终之时,司马懿欺骗了曹爽,不得不说,司马懿隐藏得很深,夷灭曹爽三族,杀死了年轻人和老人,推翻了曹操的基础。很多人说“司马懿活得长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有生存能力的司马懿,在曹操后人软弱的时候,为了夺取政权,建立西晋,却在苦难中杀死了许多大人物。

司马懿雄心勃勃,但他别有用心。司马懿很善于隐藏自己。根本猜不到他的心思。司马懿总是想达到一定的目标,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再也不能忍受,再也不能等了,根本不用担心,司马懿很有耐心,最后成为了三国的赢家,司马懿可以用最后一把刀杀死你。因此,司马懿无论被降职、被忽视、被打败,他都从不担心、从不害怕、从不畏惧。

因为司马懿知道他可以等待,他可以忍受,他可以等到最后,他可以忍受到最后,直至他笑到最后。像喜欢三国的朋友一样,应该对这个结局感到失望。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崇拜的人太多了。但是魏、蜀、吴的英雄们战斗了一场又一场,最后世界落入司马懿的手中。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能成功夺取曹魏的政权呢?

很多人开玩笑说,司马懿活得很长,熬死了很多大人物,这样曹操的后人软弱时,司马家族就可以站起来夺取政权。这确实是一个主观因素。首先,司马懿的成功在于包容。司马懿临终之年,他装病为骗过曹爽。史书记载“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不仅曹爽的家人,包括其他官员,都被夷灭三族,连孩子都杀了。可见司马懿的残忍和毒辣。然而,单凭司马家族,即使高平陵之变只是侥幸,也很难完全取代曹魏皇室。朝代的任何变化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各方面的社会因素。如果我们扩大视野,了解当时的社会阶层,就会发现魏晋的更替不是曹氏、司马两姓之间的斗争,而是儒学豪族与非儒学阶级之间的斗争。

听起来有点绕口。别担心。我们先搬张小板凳坐下。让我们吃魏晋统治阶级的瓜吧。司马懿的成功在于他的生存和忍耐能力,但任何朝代的更迭都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魏晋时期的曹氏、司马之争,实际上是一场非儒家的汉人与儒家精英的较量。通过比较魏晋统治者的历史,可以发现曹操和司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阶级代表。

司马家是汉代典型的儒士阶层,即地方精英阶层。曹家则相反,代表着一个寒门一族。汉武帝尊崇儒学后,以孝道为本位的科举制度在汉代形成。儒家思想垄断了官场,相互联系,代代相传。儒家精英也成为学者阶层。例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河内司马氏都是如此而来。夺取曹魏大权之后,司马昭晋升为晋王、加九锡,还提拔了王祥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

这三人里面王祥出身琅琊王氏,何曾出身陈郡何氏,荀顗出身颍川荀氏,无一例外全是儒学豪族代表。曹氏家族的出身与这些人肯定是无法相比的。曹操的祖父只是一个宦官,曹操父亲也只是一个小官吏而已,与司马家族这样的门阀士族相比,曹操的出身简直不值一提。

司马氏代表的儒学豪族合力斗垮了寒族代表曹氏,赢回了政治贵族的特殊地位。如果没有这些儒学豪族的支持,司马氏难以成功。高平陵之变发生时,不仅仅是司马懿的隐忍,也是门阀士族对司马家族的支持。曹操出身不好,祖父曹腾是宦官,而他的本家谯郡夏侯氏门风尚武,是典型寒门。

这样的家族在汉朝时期,肯定是不吃香的,在举孝廉的年代中,曹操的家族很难入朝为官。曹操本身年少时更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是长安有名的浪荡子,无论是出身还是政治目标,曹操与司马家族都是截然不同的。曹操严刑峻法,重视法制,一直在打击儒学豪族,抑制土地兼并。汉武帝后儒学与政治合而一体,以察举制选拔人才优先考虑符合儒家规范,造成两汉儒学豪族垄断仕途,时间一长各种弊端不断。

这一点就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曹操的唯才是举打破了这种规律,妨碍了儒家豪族的利益,因此曹操的行为成为了儒家豪族的障碍。曹操用人唯才是举、量才录用,给了寒门有才之士步入仕途发光发热的机会,得到了众多寒门一族的支持。曹操无疑于打破了官场潜规则。

曹魏此举无异于打破了官场潜规则,触犯了儒学豪族的利益。夺人财路如弑人父母,何况是夺权?儒学豪族对曹操的怨恨绝对不低。后人编写晋朝史书,也说得很明白:“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司马懿当年一直隐瞒自己的过失,掩盖自己的野心,但是仍然无法逃脱历史的严厉评判。司马家族的崛起也离不开司马懿多年的隐忍与经营,曹操有几次都想杀了司马懿都被他化解,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等一个个对手并且成功熬到了最后!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238),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俭(正元二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成功和曹家有什么关系?

司马懿,三国时代绝世阴谋家,字仲达,于公元179年出生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死于公元251年9月7日。整个东汉末到三国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