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家谱字辈,时峰向太正方鸿,复启文明锦绣同,显耀光辉成大德,传家福喜永兴隆,求解,有没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1收藏

李家家谱字辈,时峰向太正方鸿,复启文明锦绣同,显耀光辉成大德,传家福喜永兴隆,求解,有没有?,第1张

  李姓字辈

  湖北省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

  湖北红安李氏:李氏——辉宗承大业,作述绍其堂。——红安七里坪圣人湖、红安城关门前李家、张家堰、李太、李安、松林洼一带

  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河南省

  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续)

  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李氏字辈: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

  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李家村陇西李姓:忠孝性生,灵明学成。(续)

  湖南省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2]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辈:排行原诗:天全基李祚,华胄经商传,福国护宗祖,元长世德亨。排行新诗: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甘肃省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

  陕西省

  陕西安康李氏派语:治定来全,忠孝贤良,承前育后,兴宗耀祖,先彰正义,永显文武,春,德,大,聪明睿智,玉彩金颜,本支百世,用从先进,翰章忠政,克广德新,高雅俊秀,仁义谦真,文武双全,安邦定国,增光耀祖,福寿添升,千年富贵,万代荣昌。

  安徽省

  安徽潜山道德堂李氏派语:宗仁道春初 光长世高尚 立显承宏先 德广扬昌远 支蕃启吉良 根本植伦常 祖志培经学 家声积善芳 材华传国代 恩义达邦乡 兰桂阶庭茂 筠松节序彰 同林时旈秀 绍述庆钟祥。

  安徽庐州(关门)李氏字辈:孟宗春林、自如、本传万源、延年永庆、德泽绵长、仁义咸进、修身齐家、世安国定。

  安徽繁昌东柳李氏:祖德庆长、宗功克懋、培植斯昌、益征启佑、泽荫渊源、书林育秀、贤孝廉洁、家邦远传。

  安徽庐江江李:自正天之道 其中世必昌 贤才光国士 德厚永传芳。

  安徽枞阳李家塝李氏:吕贤大用 为善必昌 齐全克政 燕翼贻谋 来家智庆 余万恩年。

  安徽定远关门李氏: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

  安徽庐江庙头李氏:百代承(光)先业、千年永继昌、声宏原实大、积厚定荣芳。

  安徽阜阳李氏:文春风龙启祥云,德仲财广福禄升,永庆高寿恩惠长!

  安徽合肥市长丰县下塘庵子李氏:源启运昌,怀述承忝,星联纪盛,炳泰庆乾,儒(如)修广毓(玉),法宪兆传,忠信为本,后祠乃贤。

  安徽望江伦要堂李氏派语:贵胜庆道妙,敏永文仕万,大木一志良,思正广学光,德继先时序,材传亿世英,自能宾上国,可以锡嘉名。

  安徽阜阳阜南县李氏: 邵梦世春 永玉明元 同兴家道 纪应一文

  安徽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李老村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老五门

  1门:金充宗大丙玉景贤群楚林深运文泽书潭墨

  2门:国峰昌学守传家宝景贤佐郡城永彦崇潭绍

  3门:怀治德红成少丙栋玉景贤群佳仁享应鸿善端尚襄弘

  4门:红少振栋玉景贤群云雨连城海肇倚启潭传

  5门:红振南园春景正相宜君属春顺远传祥潭承

  福建省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

  山东省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高密南乡李氏:进伦新桂宗,宝克国功升,连建金照月

  考城(民权)李氏字辈:若德昌盛,道在正钦,万世永庆,福禄长林,…………和杞县枣园村李氏同祖

  山东省巨野县城西五十里白塔寺李庄(今巨野县太平镇白李村)自三世起字辈为:孔自春化国淑君,世士克建兆如心,继云兴明传志远,玉民蓝光瑞,广原庆起祥,子福道德常,永存正焕昌,增金茂未强!该支与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镇千户村李氏是同祖。

  四川省

  四川遂宁安居李氏字辈:登春程之国,国正天兴顺,文光定绍勋;万世家大泽,福禄寿长青。

  四川三台李氏字辈: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

  四川广安武胜李氏字辈: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四川通江县回林乡李氏字辈:寿(qi)国文朝树,万尚德含新,学仕登大本,怀春映光明。

  四川通江县铁佛镇李氏:朝尚登州吉,清俄玉秀芳。

  四川南充、德阳中江李氏派语:斯氏本忠,万世兴隆;洪兆先德,永佑后聪。(续字辈)家国天廷,中华少雄。

  四川广元苍溪一带:恩荣光昌国,洪财焕大唐。

  四川青川县茶坝乡派语:龙斗林思从,春正开荣昌,忠和光天德,万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辈:朝庭延长,君国忠政,天子万年。

  川中江李氏派语:德玉纯熙积,余庆照家祥。

  成都金堂水竹林陇西郡李氏字辈(一世祖李辉春/贝氏,二世祖李世爱/莫氏,三世祖李生玉/许氏,原籍湖南新宁高桥,班辈“思文仁大,应一世有(或泰思文宗 应绍世国)天元年永时值宏昌”):天 元 年 永, 时 值 宏 昌, 家 道 隆 庆,福祈延长,笃生英俊,特起贤良,安邦定国,族大庭光

  四川广汉:上二十辈为: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坤贤乾得助 子孝亲常宽 到家父“宽”字辈结束 ;下二十辈从我“仁”字辈开始为:仁义治世宝 清洁传家珍 忠信福禄本 和平畅茂因。

  重庆潼南县塘坝(高垭口)李氏字派:益元文常凤,明 (民)德祖宗兴,仁义安邦国(顺),世界发祥祯。

  该资料不全,李氏一族谱,在德阳中江广福石龙,尝有一支名:少 大 唐 运 复这一支基本上是李氏家族武功和医学传承的一支,但是武学和医学传承己失。这一支即有可能是李唐皇室后人。

  四川宜宾珙县巡场李氏:李氏家族,迁徙繁衍,同一族也,牌行多有不一,如四川南溪之派,则以金木水火土取义,言其生生不息,如五行之运而不已,至吾族人众氏烦,依此难以为列,敬将二堂伯祖交台先生所著十六字和修谱增著三十二字按序取之,一体尧舜之心传也,其后人谅之,慎无母紊焉矣。

  字辈(方衡选范,元德永昌,孝友承宗,延作奕世;肇启良模,频辉锐志,福泽维新,贤明远继;文才英秀,华丰鸿光,国强家富,仁和科先。)

  贵州省

  贵州(鲁屯) 李氏字辈:廷明章汝枝,荣华乃如斯,龙门传道德,燕翼继修为,忠孝持身本,诗书治国基,嘉祥由和顺,良善实吾师

  广东省

  广东兴宁李氏仁本堂:志应国朝泰,祚同运会长,荣宗复显祖,奕世衍书香。

  江苏省

  江苏连云港赣榆县李氏:泰安宗裕庆,传家大启祥,显文荣盛世,永锡萃群芳,元臣祝厚泽,为善济时康,诗书从汝景,道德守奕香,中和润化育,勋业名振扬,云仍怀至宝,万代炳余光。

  江苏盐城滨海县李氏:学富德功章,利民裹国光[2] 。

  吉林省

  吉林松原扶余县李氏:振洪纯银久,居正守光明,诚心繁志茂,永世拓平城。

  吉林舒兰白旗李氏:1781年从山东莱州府掖县沙河子北小城子来到吉林舒兰白旗,逐代命名二十字谱字:光明万世永,荣远兴裕祥,兆庭显鸿庆,传继绍德常。家训:忠孝仁爱。

  吉林永吉县关东八支下李氏:忠兴建煜,绍德长继,华春明义,平安久绪。

  其它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世泽光昭,家范严恪,节义忠贞,诗书礼乐,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再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兼谈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的合理应用

作者:杨磊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上,不知诸位同好有没有发现,不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或者从国外引进的佛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缺少,甚至没有对其基本概念的具体描述。也就是说,对于许多基本概念,在这些哲学的理论里面很难找出一个具体的答案。比如说道家所谓的“道”,在《道德经》里面的定义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样的定义,有几个人能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呢?还有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孔子在论语里只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一语轻轻带过,你能从中体会“中庸”是什么意思么?就是在其孙子思所作的《中庸》里面,开篇也只是提到“中和”,谁知道这个“中和”与孔子的“中庸”是什么关系,反正斯人已殁,爱怎么说怎么说去。再有就是佛家了,在《金刚经》里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六祖一听,顿时超凡入圣,他到底从里面理会到什么呢?《六祖坛经》里面并没有解释,不知道是不是怕如果大家都知道了,都可以往生西方,把那极乐世界给挤爆咯!(^_^)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如此多的哲人,如此多的学派不约而同的采取这样一种模糊的方式宣扬自己的学说呢?我们不妨从中国流传最为广泛,信徒最多的儒家思想中寻找答案。

在儒家思想的信徒中,有一句口号很流行,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它是儒家学者们公认的最为合理的一条人生道路。在《大学》里是这样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很实在的一条递进的人生道路。只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么?且用事实说话。

先不说别人,就说孔夫子吧。他活到七十三岁,被鲁君尊为“国老”,修身的的功夫大家应该都认可吧!可是他却以过半百之龄周游列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虽有一干相随,但儿孙之福是享不到的。这样能说他“齐家”了么?苏武牧羊,二十年不改归汉之心;嵇康打铁,飘飘然离凡尘之外;两者都是古时君子效仿的典范,但一个妻子改嫁,一个亡于小人之讥讽,遗下弱女幼子,二者都没能“齐家”,但是他们修身的功夫不够么?再有,汉武帝父子相残,唐太宗弑兄篡位,明成祖叔夺侄权,三个都是不“齐家”的典范,可是又各自独立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辉煌时代。不“齐家”便不能“治国”乎?三国时蜀相诸葛先生,有安邦定国之才,经天纬地之能,然六出祁山而不能,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还有吴王孙权,鼎父兄之余烈,先烧曹军于赤壁;后败蜀汉于夷陵,守得一个好家业;此二人,非不能“治国”也,然其得“平天下”吁?!由以上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绝对没有如《大学》所说的那样,有着明确的递进关系;当然,这四者也不是全无关联,我们不妨把它们比作人生道路上的四个方向。

在中国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使得他们对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迷惑,总觉得自己周围充斥着一种不确定的因素,而鬼神概念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体现。但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就逐渐的将这些不确定因素消灭了。最简单的例子——阿波罗登月成功,嫦娥奔月的神话就不攻自破了。在我们的传统哲学领域,也有这么一个神话,那就是“君权天授”。当然,在当时的那种客观条件下,这样的政治思想也是当时唯一合理的选择。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古时候的那些因素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人文领域,我们国家已经普遍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人民,再不是当时封建统治者口中的“愚民”。因此,我们的政府也顺应这种客观条件变化的需要,大力推广西方的民主制度。而在西方的民主制度体系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三权分立。其中对权力的合理划分是与我们国人意识中固有的“君权天授”观念有着根本矛盾的。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与“三权分立”制度有关的任何理论,相反倒是有许多在君权独裁的条件下如何保全自己利益的论述。在这样的客观条件面前,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很奇特的局面:一方面,作为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政府不断的颁发相关法令,推动“民主化”;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政治基础的广大群众,却坚持旧有的封建君主独裁下的“愚忠”思想,对政府中的某些极端分子、腐败官员听之任之,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被无理践踏也抱着能忍则忍的思想,而放弃自己手中应有的权力。这样,直接造成了中国“有法可依,有法不依”的局面,而且对于权力机关的放任也使得“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在中国泛滥。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要有所改变,就要求所有有志于中华复兴事业的华夏儿女共同努力,既要支持中央政府的法令推行,也要大力改造我们国人的固有思想。在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面前,用西方的现代科学精神,合理改造我们中国的传统哲学就极其必要。

前面已经说过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客观的,逐层递进的关系。用西方的科学观点来看,它们是人文科学中相对独立的四个层面。也就是说,它们是我们个人发展的四个选择方向。以“修身”为例,在《论语》中与之最贴近的只有这么一句: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到了《大学》里面,又从“修己以敬”引申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在孔子的思想里修身是有双重的内涵的。一个是对己,所谓“修己以敬”。通过对自己身心的一种锻炼,从而具备一个学习先贤思想理论的基础,并进而成为“君子”。在这个含义上,《大学》的解释是正确的。再一个是对人。“修己以安人”,修养自己的身心作什么呢?“安人”,使身边的人能够从自己身上得到安全感(^_^),看到一种希望。什么希望呢?孔子又进一步的推论到“修己以安百姓”,并列举“尧、舜”以为例证。联系孔子一生的活动及其思想理论,我们不难推究出孔子的“修身”,是以“平天下”为最终目标的修身,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自己身心而修身。但是,由于《大学》中的忽略,后世腐儒的刻意曲解,“修身”被理解成推究身心健康的极至,并最终落入超脱死亡这个几乎可以算是所有人类的共同梦想的死胡同里面。无疑的,这种想法是违背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本义的,使得其后世的许多所谓儒家门人在思想上接受了其他宗教的理论。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修身”作的最好的,应该是从印度泊来的佛家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其信徒中修成肉身舍利的(即死后尸体不坏)有相当多,比如笔者所在的乡下小镇,就传说有三座肉身舍利;而最为有名的是六祖金身,足足历千年而不腐,堪称人类奇迹。但是,虽然佛家哲学在“修身”上是很有成就的,但是作为它的信徒却必须要出家,因此,“齐家”是谈不上了;而在“治国”方面,更是一塌糊涂,其在印度的没落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中国本土的道教也有着与佛教类似的教规。基于这些原因,在宋、明时,虽然许多的腐儒都接受了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理论,但却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儒生身份,明代黄绾所说颇值得玩味。他说:“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濂溪、明道、横渠、象山由于上乘;伊川、晦庵皆由于下乘。”黄百家则更述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及从东林常聪(总)禅师习静坐等事。周敦颐亦尝自称为“穷禅客”,这是见于二程及其游定夫语录中的话。还有朱熹,据其自述,大概到四十三岁左右时,他仍未摆脱随时依据佛理的特征。他对道家哲学也是十分熟悉的,并且经常加以消化吸收,成为自己思想的表达力。比如他曾为道教经典《参同契》和《阴符经》作注释。在这些宗教思想的影响下,以及这些当时儒家思想领袖的推动,儒家的宗教化也就无可避免了。但这种僵化思想的宗教化趋势,是孔子等先秦大儒的本意么?愿诸位同道三思。

再说“齐家”,对于自己的家庭,中国人历来是极其重视的,有“家和万事兴”之说。而推崇“齐家”理论的孔孟儒学,自然就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哲学派系。孔子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言论,如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亲人死后要守丧三年,孝悌是“仁”的根本表现;这些言论到了孟子的时候,他就更进一步的提出了“性善论”。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有段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沐惕侧隐之心。……由是观之,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不过,虽然孟子及其以后的儒家学者们都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可能中国的人太多了罢。他们无法一一的感化过去——至少在孔子的经历中就已经说明了这种努力只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愚蠢举动,所以,很多人的选择就是退求其次,把这种理论只在家中推行。在这些理论的滋养下,中国的家族势力空前的庞大;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可以切身体会到。在中国的广大农村里,许多的村子里村民都只有一个或少数两三个姓;而且按家谱的推究,同姓的村民往往都可以找到相同的祖先。就笔者所在的小镇,两万多的人口共同的祖先只是七兄弟。在“性善论”等孔孟儒家思想的支持下,中国的家族有着空前的凝聚力。在家族的保护下,族人的权益都得到有力的保障;即使是面对变幻纷纭的战乱局势,他们也有着相当的自保能力。因此,在“齐家”这个领域,孔孟儒家思想是成功的。但是,当家族势力介入到“治国”领域时,弊端就出现了。由于少数家族把握了国内的政治主导权力,使得众多有能力的人才被排除在国家统治机关的权力中心之外,如晋时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语。而长期占据国家的统治权力中心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家族中成员的腐败,但是为了家族的利益,使得统治阶级又固执的保持已有的权力,限制那些有才能的所谓“庶族”的人才进入权力中心,这样国家统治中心对下面群众基础的控制能力就自然的被削弱了。自东汉灭亡以后,中国之所以长期处在分裂的状态,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不能处理好家族利益与“治国”的矛盾。也由此可见,过度的强调“齐家”,对“治国”而言,实在是弊大于利啊!

就孔子的本意而言,“平天下”应该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目标,其实就中国的传统“诸子百家”而言,所有与政治领域有关的学说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就是“治国”虽然最明确提出这个目标的是儒家的孔子,但是他的主张太过软弱,对变幻纷纭的局势缺乏必要的快刀斩乱麻的果敢勇气;因此,他毕生努力实践的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毕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也不能丢,怎么不叫他作事束手束脚?!其后,曾是儒家的墨翟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是一个勇士,擅长许多战斗技能,也非常同情那些因为列国混战而深受其害的百姓。所以,他无法接受儒家的那些繁杂而又搀杂许多妥协的理论,索性自己纠合许多同道的志士一同为实现天下的和平努力。不过,也因为这样,使得他的学术思想缺少远见,无法有效的利用自己的力量,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上影响很大,但是由于他的骨干成员大量的被无谓的争斗消耗掉,使得墨家的思想逐渐的变质了。自秦以后,墨家二字就永远的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在墨子以后,真正专心致力于“治国”理论的哲学家就只有儒家的两位大学者——孟子和荀子。

孟子,在宋朝以后的中国社会他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人,无比的威风。但是,在其当时社会里,他并没有这份荣耀。他曾经投奔魏国的梁惠王,后来又到了齐国齐宣王的政府中任客卿。应该客观的说,这两位君王在战国时期都不是无能之辈,在他们的统治下的魏国和齐国都迎来了在战国是最强盛的时期。但很可惜的是,孟子和这两位明君相处的都不是那么的融洽,虽然孟子买力的推销自己的“治国”主张,但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成效。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有读过《孟子》的人,不难发现在孟子的理论中,有这样的逻辑思想:天下要得到治理,必须推行仁政;要推行仁政,必须要依靠君王的良心发现(大意);要让君王发现自己的良心,这是孟子的责任所在。大家在这里不难理解,孟子给自己的社会定位是一种类似于先知的角色,也就是说他把自己当作了真理的代言人。而他凭借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这种身份呢?唯一可以利用的,就只有孔子的孙子的再传这么一个所谓的儒家正统传人身份。笔者现在怎么也想不明白,这种不知所云的儒家正统有什么说服力。就如堂吉轲德挑战风车一般,孟子的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其理论的最大弱点所在是,孟子所期望的改革带有一种很强的理想性;也就是说他的改革只存在于他的脑海当中,没有制定一个基本的行动纲领,一切的现实努力就只冀望于君王的自觉。

荀子,是战国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大儒。按历史记载,他所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其间各个国家都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形势日趋明朗,各家学说也都充分的展示了各自的利弊,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荀子综合各家之长,对儒家旧有的思想进行恰当的发挥和改良也就成为了可能。他长期在当时的最著名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活动,后来又到楚国出任兰陵令,这些经历都极大的丰富了他的学术思想。而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的成就,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学说的价值。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理论来源,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荀子的思想中引进的;而韩非在其著作《韩非子》中客观地对战国时的百家思想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其中就没有对荀子有任何的微辞,一方面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找不到什么大的漏洞。不过,由于荀子的理论客观上对全局的把握很强,其理论系统有着相当严密的逻辑性,所以他的信徒一般是作为实干家存在的;因此,在学术领域,他的学说影响甚微,但仍无损于其作为孔孟以后儒家思想最杰出的学者的地位,汉朝时将这三人合称“孔孟荀”。不过,自唐朝后,由于“理学”的发展,孔孟的地位抬到空前的高度,作为中国客观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的荀子则受到了以韩愈为首的一干唯心主义学者的批斥,从此被排挤出中国主流思想的行列。而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封建王朝结束了它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开始了衰亡的脚步。

笔者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可以说是和迈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在我以及我周围的同龄人的经历中,充分的感受到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化。我以我出生的时代为荣,但又为那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合理现象感到羞耻,于是,如何抑制中国已有的不合理现象并在最大限度抑制其蔓延成为我个人奋斗的目标。目前,中国正在努力把自己改变成为一个法制国家,但是在这样一个转型的时期,由于没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的推动,使得这种改革缺乏一个有力的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固执的保持自己旧有的思想观念,不思进取;而许多中国既得利益者死抱着自己已有的利益不放,抵制改革脚步的前进。在这样的一个客观事实面前,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就觉得既然中国的内部矛盾重重,那么何不改变一下外部环境呢?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中国加快其加入WTO的步伐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但是,光光改变外部环境还是很不够的,我们人民也要重新反思我们原有的思想观念。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任何故步自封的打算都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中国的儒家思想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是到了一个全面反思的时候了。笔者愿以此文作为我努力的开始,也希望诸位有此志向的同道不吝赐教,共同为我们的国家尽一份心力。

1家谱是指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 2字辈是指名字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一般情况下,字辈的形式、内容、涵义等都比较单一,内容讲的要么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要么就是后世子孙对祖宗前辈的尊敬、赞美与歌颂,要么就是祖宗前辈对后世子孙的鼓励、期望与祝福。

李家家谱字辈,时峰向太正方鸿,复启文明锦绣同,显耀光辉成大德,传家福喜永兴隆,求解,有没有?

  李姓字辈  湖北省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