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胡,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我想知道自己的宗谱
编者按:胡氏宗亲网会员,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樊明芳先生(凡夫)所写《华林山的胡氏渊源》一文,已经授权我们在胡氏宗亲网首发。该文对华林胡氏的起源和世系、迁徙做了详细的说明,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一位外姓人对华林胡氏能有如此深刻的研究了解,令我钦佩。这是继河南郑州胡学谦先生《华林胡氏源流世系总纲 (初稿) 》在宗亲网发表后又一篇有关华林胡氏的重要资料授权首发。在此之前,江西九江的胡喜全宗亲也较系统地发表了他所掌握的华林胡氏资料,湖南湘潭的胡铁华宗亲发布了详尽的中湘胡安国文定公世系家族分迁资料。福建中川下洋胡居涣宗亲也在宗亲网首发了中川下洋胡氏渊源资料。还有重庆大足谭建华宗亲,湖南郴州胡久山宗亲、湖北宜昌胡耀斌宗亲等也先后发表了本支的重要资料。所有这些资料的发布都表示出作者严谨的态度和辛勤的劳动。作者愿意在胡氏宗亲网首发自己的的研究成果,是对宗亲网所坚持的办网宗旨的肯定。我们知道还有很多胡氏宗亲一直在默默关注宗亲网的发展,在宗亲网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办好宗亲网站论坛靠的是什么?就是要靠坚定地为宗亲寻根服务的宗旨,建好平台,提供资料,不要去搞那些低级庸俗的活动,让真正喜爱胡氏文化的宗亲瞧不起。胡氏宗亲网向来是严肃的网站,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宗亲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到宗亲网来首发。在此,我代表胡氏宗亲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后我们准备将这些宝贵的资料整理成集,全部免费公布于世,以兑现我们的承诺。南山 20070414
(一)妫满前的远古世系
远古 胡氏始祖妫满为舜帝之裔孙,但舜帝前后的世系有不同的说法。据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舜帝之前的世系为: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虞舜。《中华胡氏人物志》在昌意后加乾荒。据胡学谦《胡氏源流总系大纲》载,虞舜之后的世系为:虞舜──商均──箕伯──强──虞颉──虞思──有龙──青旰──叔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敖──胜──元捷──偃──姑猛──公允──蔺──慎叔──野──无执──菑──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妫满。但据《中华胡氏人物志》所述虞舜后的世系有较大的不同:帝舜──商均──虞夏──仲华──太元──叔容──隐翼──端明──景旭实──勾较──禹纳──灵冠──德懿──咸亨──余念──仲公──阏父──妫满。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妫满后的胡氏世系
周 据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妫满,虞阏父之子,阏父为周陶正,武王赖以器用,以其为神明之后也。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求舜后以奉祭祀,得虞国阏父之子讳满者,乃以元女大姬妻之,谥曰胡公,封国于陈,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辖今河南开封、商丘、淮阳和安徽亳州一带。胡满即为陈国的开国君主。满公生申公犀侯[周成王(前1042-1021)时立承父统]及相公皋羊;犀侯生孝公突[周昭王(前995-977)时立承父统];突生慎公圉戎[周穆王(前976年-922)时立承父统];圉戎生幽公宁(前?-832);宁生釐公孝(前831-796);孝生武公灵(前795-781);灵生夷公说(前780-778)及平公燮(前777-755);燮生文公圉(前754-745);圉生桓公鲍(前744-707)及厉公佗(前706-700);鲍生利公跃、庄公林(前699-693)及宣公杵臼(前692-648);杵臼生穆公款(前647-632);款生共公朔(前631-614);朔生灵公平国(前613-599);平国生成公午(前598-569);午生哀公弱(前568-534);弱生悼太子偃师;偃师生惠公吴(前533-506);吴生怀公柳(前505-502);柳生湣公越(前501-479),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陈国为楚惠王所灭,湣公越被杀,王公贵族从此废为庶民。
(三)胡衍后的阳武世系
周秦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陈国惨遭灭国大祸,湣公越有子19人,为逃避追杀,多隐姓埋名,亡命天涯,只有长子衍逃奔阳武户牖乡落籍繁衍,后世称为“阳武堂”,生子二:长琏,以国姓曰陈;次玙,以谥姓曰胡;玙官上士,保身立节,重本兴家,以祖谥为姓始于玙;玙子澄,字汝清,时爵灭为民,徙居临邛(今四川邛来县);澄子贵,字德高;贵子鳞,字连珍,仕齐为大夫;鳞子涣,字可聚;涣子宏,字志道,秦一世时为秘书少监,以治绩著;宏子武臣,字希旦,秦二世时为陈胜司过。
西汉 武臣子怀,字惟宁;怀子安,字仁覆,汉初讲学白鹿山中,司马相如曾受业;安子益,字大受,汉后元(前143-141)间由临邛迁河东(今山西黄河流域以东);益子鉴,字秉明,汉文帝后元(前143-141)间为主爵都尉,以治迹著闻,诏赐缣帛;鉴子源,字致远,汉景帝时为密县令,刑政清明,民安其业;源子景,字朝京,武帝元狩(前122-117)中为河南尹;景子昭,字永照;昭子建,字子孟,昭帝元凤(前80-75)中为渭城令,遂家于渭城(今陕西长安县西),民怀其惠,立祠以祀之,《汉书》有传;建子涵,字象春,宣帝时为右补阙,能拾遗补过,宣帝甚嘉之,迁都尉;涵子文,字经纬,汉元帝时由渭城迁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县);文子敏,字好学,汉元帝初元(前48-44)间为鄞县令;敏子崇,字志高,汉成帝建始(前32-29)间为太常丞;崇子惠,字以济,汉哀帝、平帝间为治粟内使,遇新莽僭乱,致仕隐居。
新莽 惠子刚,又名简,字清高,有志节,新莽时大司农马宫辟之,解其衣冠悬府门而去,亡命交趾,莽败乃归。
东汉 刚子玄成,字功立,东汉建武(25-55)中官右扶风(今陕西长安县西)令,寇盗敛迹,群黎义安,民德甚之;玄成子聪,字通明,明帝永平(58-75)中从耿恭屯田西域,迁副都尉;聪子崇禧,字德明,章帝元和(84-86)中班超荐为校尉,以平西域有功,封武城侯;崇禧子贤,字有德,和帝永元(89-104)间袭侯爵;贤子辉,字廷光,安帝永初(107-113)中为交趾都尉,招降抚叛,边境以宁,顺帝永和(136-141)间致仕;贤子腾,字子升,顺帝永和(136-141)间任少师;辉子广,字伯始,安帝时,举孝廉为天下第一,拜尚书郎,五迁尚书仆射,历事六帝,时有“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之颂,年八十二卒,赠太傅、安乐乡侯,谥文恭侯,《后汉书》有传;广子平,字元中,建康元年(144)为官沛县令,历迁侍中;平长子二玉,灵帝建宁(168-169)间由南郡华容迁居临泾;平次子班,字一齐,桓帝时为执金吾大将军,献帝兴平中,讨平董卓之乱。
三国 班子辛,字广勤,由华容迁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为安徽始祖;辛子贞,字正固,辅魏武帝开基,魏文帝皇初(220-226)间为淮西都尉,封永宁侯;贞子质,字文德,任魏历事四朝,官东莞(今山东莒县)太守九年,迁荆州刺史,累迁大都督,赐爵关内侯,齐王喜平二年(251)薨,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追封阳陵亭侯,食邑百户,谥日贞侯,《三国志•魏书》有传。
(四)胡威后的安定世系
西晋 质子威,一名貔,字伯武,仕魏为征东将军,西晋武帝咸宁(275-279)间为雍州刺史,有殊绩,历三郡守,所在有名,太康元年(280)卒于安定刺史任内,遂由寿春而家于安定(今宁夏固原),胡氏“安定世家”盖缘于此;威子宪,字可法,晋武帝时人;宪子彪,字世勇;彪子奋,字有为,晋怀帝永嘉(307-312)中为左仆射、淮安邳州司马,文武兼长,爱桐柏山水之胜,遂由安定而移邳州宿迁(今江苏宿迁)县居焉,卒赠镇宁大将军,为邳州宿迁始祖。
东晋 奋子华,字英彦;华子哲,字濬明;哲子明之,字用光,仕晋,任参军,晋安帝时,从刘牢之平秦,晋康帝时官左仆射;明之子德基,字本玄,仕晋,官江州刺史;德基子怀宁,字世康,仕晋,官骠骑都尉、治书侍郎、御史;怀宁子隋,任九江散骑常侍;隋子仲任,任治书御史。
(五)胡藩后的华林世系(1世)
南宋 仲任子藩(371-433),字道序,号永维,参与了宋武帝刘裕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才略超群,被誉为“江右俊杰”,从征慕容超和卢循,累立战功,封吾平县五等子,除正员郎,寻转宁远将军、鄱阳太守;从伐羌,任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武帝还彭城,参相国事;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迁建武将军、江夏内史;元嘉七年(430年),征为游击将军;后又出戍广陵,任广陵太守,晚年任太子左卫将军,封土豫章西,爱赣西新吴(今奉新)华林山水之胜,自邳州宿迁徙华林肇基,始就其地而居焉,元嘉十年(433年)卒,时年六十二,谥壮侯,《方舆经》载其葬洪州南十九里,《宋书》有传。藩为江西奉新华林胡氏一世祖,共生子六十人。藩子镇,字伯定,号隆世,宋文帝时任西阳(黄州府西阳郡)太守,宋明帝泰始中为员外郎;藩子锹,字仲器,号景世,官至车骑参军,新兴太守;藩子金壹,字季真,号茂世,文帝时任刺史;藩子诞世、茂世,欲奉庶人刘义康,率郡从二百余人攻破郡县,交州刺史檀和之领兵到豫章讨平,归罪徙边远州郡,后来得还故里;藩子遵世,曾为宁远参军,后去职述家,与孔熙先同谋宋文帝,事发,宋文帝因碍藩立过大功的面子,“不欲显其事,使江州以他事杀之”。
南齐 镇子谐之,字元孚,仕南齐,历官征虏司马、扶风太守、都尚书,爵关内侯,为人风形瑰润,识趣明达,人多称服,卒年51岁,谥肃侯,《南齐书》有传。
南梁 谐之子时显,字元达,生宋顺帝时,仕南齐,官京兆尹;时显子真,字守正,生梁武帝时,仕梁,官宁远节度使,迁容州刺史,封淮西永宁侯;真子顺,字信受,生梁武帝时,仕梁,任怀州判官。
南陈 顺子颖,字能悟,仕梁,封汉阳县侯,食邑五百户;仕南朝陈,武帝时为左卫将军,除吴兴太守,卒谥壮侯,创基吴兴,为浙江始祖。
隋 颖子湛,字一清,仕隋,仁寿(601-604)中官永宁主簿,升吴兴太守;湛子兴,字钦仁,仕隋,任竟陵尹,官至端居尚书;兴长子僧洗,字湛煇,封爰德县公,加封濮阳郡公,录尚书事,赠太师,谥孝贞;僧洗长子宁,字秉然,官太师;僧洗次子实,字真夫,仕虞部员外郎;兴次子宣,字子德,仕隋,任闽左佥都尉。
唐 宣子秉,字能执,生隋炀帝时,仕唐,贞观十二年(638)任宏文馆讲书秘书郎,太宗命与李孝恭、高士廉合修天下谱系;秉长子烈,字毅夫,生唐贞观中,仕蜀主将;秉次子机,字正发,生贞观(627-649)时,永徽元年(650)登进士第,累官至太子少保;机长子晟,字光永,唐高宗仪凤(676-678)中任延平尹;晟子元,字应魁,圣历(698-699)间官楚江黄道御史,封东郡男;机次子略,字公钦,生调露元年(679);秉三子原祥,字端甫,生唐贞观(627-649)时,官礼部尚书;元子曦,字晓明,开元(713-740)中,累官大鸿胪寺正卿;曦子杰,字多能,生上元元年(760),累官至秘书郎;杰子珣,字廷宁,生唐天宝(742-755)中,贞元二年(786)进士,仕少府监,多政绩,卒年僧儒铭其墓,韩愈撰其碑;珣子征儒,字国英,生唐永泰元年(765),任执金吾大将军,元和(806-820)中拜振武节度使;征儒长子钊,字利用,生德宗时,仕建州(山西泽州)刺史;钊子克礼,字志颜,生贞元(785-804)中,大和(827-835)中登进士第,为盐城令,迁吏部郎中;征儒次子则,字秉真,生德宗(780-804)间,贞元二年(786)任集贤学士;克礼子明德,字维新,生宣宗(846-859)时,累官至散骑常侍;明德子应民,字仁化,唐宣宗时,官广陵尉,廉谨有威,百姓歌之;应民子舜臣,字宗向,生会昌(841-846)初,唐懿宗咸通(806-820)间为太子中允。
舜臣子清献世系(24世)
唐 华林胡氏发展到晚唐懿宗(860-873)时,第23世舜臣名下生了一个儿子叫清献,字足征,仕饶州府判官,退休后复居祖居奉新华林,他“闻望昭隆,基址克拓,显诗书之门第,振仕宦之宗风,积庆有自,贤嗣挺生”,娶妻徐氏(亦曰谈氏或李氏),梦北斗七星入怀而生七子,均以北斗七星名之,华林胡氏从此走上了中兴之路。
清献长子魁,又名赞,字斗元,号若既,唐登会元,任江陵令,官南直太守,封金陵侯,配王氏,生瑄、玘;继配赵氏,生琳、瑞、琇,今湖南平江虹桥有其后裔。
清献次子鬼勺(875—945),又名城(高早成),字汤老,号嵩山,登唐天祐二年(905)进士第,先任国子监博士,后迁侍御史,封徐国公,唐亡后悬车不仕,归隐华林故居,创建私塾,潜心教育子孙读圣贤书,时兄弟各以仕宦而迁徙,唯城守华林故土,子孙繁衍,卒谥忠献,葬奉新赤岸南枥大安山,配耿氏(878—956),温柔贤淑,教子有方,赠封徐国夫人,卒葬奉新赤岸南枥九皋山,生珰、瑜、琼、王告、球,人称“五骏”,后发展成“华林五宗”,此后五世同居,聚族八百,华林胡氏人才辈出,门第日渐显耀。
清献三子鬼雚,又名霸,字作重,号长善,曾任主簿,迁金陵,升吉州刺史,天性敦厚,百姓怀之,治郡有功,封庐陵侯,喜吉州芗城风光之美,命诸子家焉。配郝氏,诰封庐陵夫人,生瑶、环、璜、珩、璁,其后裔多居湘、赣、闽、粤数省,宋资政殿大学士胡铨系胡霸九世孙,福建永定中川有华侨一万五千余人,华侨领袖胡文虎、胡文豹及胡文虎之女胡仙誉等皆其后。
清献四子鬼行,字秉永,仕唐为宁州刺史,迁赣州,生松、柏、桂、柳。
清献五子鬼毕,字荆茅,仕唐为陕西路州县令,遂家焉,生炽、炎、焕。
清献六子鬼甫,字陵初,唐天祐四年(907)进士,居浙江,生坤、容、北、城。
清献七子鬼票,字豹夫,仕唐为交趾刺史,徙居四川成都,生琛、琏。
胡城长子珰世系(26世)
五代 胡珰,字可宗,号竹坡,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世居华林。登进士第,后唐庄宗同光(923-925)年间,官膳部员外郎,赠少保,卒谥“文献”,先葬华林山冲霄凤形凤脑下,后改葬奉新县城南津桥南。原配周氏,续娶韩氏,赠南昌县大君,生令严、令赟,为华林胡氏第26世祖。
胡城次子瑜世系(26世)
五代 胡瑜,字可佩,号雪宝,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间,官陈留令,徙崇安,为陈留、崇安之共祖,卒葬华林宅后。原配吴氏,生子三:令仪、令濬、令熊;续娶刘氏,生子三:令绵、令延、令弦。
令仪天启元年(1017)进士,迁淮南转运使,生绍;绍生美弼;美弼生罕;罕生渊;渊生安国;安国生宣、宏;宏生常原;常原生覃和;覃和生璨;璨生顺;顺生彦酬;彦酬生震宗、震定;震定字君美,自宋元间由吉州(今江西吉水)太种梅子湾迁居湖南湘乡县滑石滩,为湘乡始祖。震定生志烈;志烈生文贵;文贵字应生,创桑林堂,为桑林始祖,其后裔散居湘乡、双峰、速源等地,现有6万余人。文贵次子以祯迁居贵州新贵县,为新贵始祖。
令濬生羽仪,徙崇安,生休征;休征生良弼;良弼生光岳;光岳生世用;世用生建国、安国;安国生寅、宏、宪;宏迁广丰胡坊。
令熊生宗谅、宗文;宗谅北宋宝元年间(1038-1039)进士,任河州太守,徙丰城厚墎。宗文徙丰城旗塘,系旗塘始祖,生宇明、宇初、宇仁;宇仁徙荆州江陵,传三世仁楚居汜坊,四世宗武居麻城,宗礼居黄埂,梦新居茶湖渡。
令绵后汉时镇洪州,徙居湖北孝感,后周太祖时任京济州城县令,徙居湖北云梦,裔迁湖北圻州大章户贵户等处。
令弦,字纯卿,后周时任湖广卫州茶陵县令,退居德安,娶沈氏,生元仁、元礼。
元仁,字青宇,宋太祖乾德(963-968)间贡生,官朝奉大夫,娶陈氏,生旦,迁居九江德安县东佳城紫岩泉(今东佳城杨芳里);旦字明远,宋真宗咸平辛丑(1001)状元,初授朝奉郎,行太常博士、上骑都尉,赠光禄大夫,娶耿氏封正国夫人,生克仁、克义、克礼、克智。
克仁任云南按察司,后裔不详。
克义字元和,生宋真宗时,仁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娶黄氏,生宏珍、宏琦。
宏珍字辉中,郡庠生,娶郑氏,生清、源、海;清名清叟,字秀泉,宋绍兴十三年(1142)进士,授羽卫大夫,任贵州防御使,有懋绩于民,封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娶王氏,生德铭、德钊。
德铭字容鉴,贡生,任衡阳县令,娶潘氏,生邦叟、邦达、邦礼。
邦叟字伯耆,郡庠生,娶李氏,生贵显、贵启、贵登、贵高。
贵显字廷美,国学士,荆州石首县令,娶潘氏,生均章、均俊、均杰、均修、均佑、均仁、均侍、均连、均衡;均修字雍四,名以教,娶杨氏,生添明、添亮、添谟、添猷、添谋;添谟又名完一,生清潆;清潆明初任龙江右卫参军,进修职郎,擢崇知州,生华甫;华甫生元,系湖北武穴华户始祖。添猷又名完二,娶吴氏,生胜一、胜二,系湖北武穴世大户始祖。均佑字宗政,娶刘氏,生天用;天用娶赵氏,生友忠、友文;友忠娶黄氏,生瓒、珍、琳;琳娶桂氏,生世辉、世崧,系湖北武穴灵山胜户始祖。世辉娶李氏,生孟献、孟哲;孟哲娶施氏,生朝堂;朝堂娶雷氏,生正茂、正隆、正顺、正盛。世崧娶陈氏,生孟学、孟鹤、孟凰;孟学娶陈氏,生朝奉;翰奉娶郑氏,生达、发、相。均仁字忠廷,娶郑氏、罗氏,生添良、添贤、添贵;添良字良善,娶廖氏,生伯谋、伯谟;伯谟字尊三,娶李氏,生志显;志显生允连;允连娶陈氏,生仕仪;仕仪字可象,娶钮氏,生翠;翠号安定,官汉黄,娶马氏,生文一、文二。均衡生良甫;良甫名十二,太学生,娶何氏,生受益,系湖北武穴崇兴户始祖。
贵启字章书,娶杨氏,生均佐、均时;均佐字实中,赘黄梅王氏,复娶陈氏,生信甫、参甫、华甫、兴甫、文甫;信甫娶叶氏,生伯伟,系湖北武穴必胜户始祖。参甫娶陈氏,生兴二,系湖北武穴政户始祖。华甫字廷旭,娶徐氏,生友益,系湖北武穴从、立、美、茂四户始祖。兴甫娶文氏,生钧宝,系湖北武穴福泗、罗玉二户始祖。文甫娶叶氏,生仲伟,系湖北武穴文户始祖。均时字昌达,吏员,娶桂氏,生发远、发茂,后裔居江西瑞昌桂林乡大塘村胡家岩,该支并感为立户命名让乐户。
贵高字发明,娶万氏,生均茂、均德、均经、均济;均德娶梅氏,生庭昌,系湖北武穴德户始祖。
邦达字鹏程,号千三,娶严氏,生万二,系湖北武穴市达户、庆五户始祖。
来历与起源 关于呙(呙)姓之起源,历代姓氏著述都语焉不详。据本人掌握的资料分析考证,大致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女娲氏之后裔,去女为姓氏。娲氏应为远古母系氏族时期最强大最显赫的部落,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后世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女娲因此有“娲皇”之名。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娲”氏名号,直到后来去“娲”字之女旁为“呙”姓。这也与现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与呙姓同样罕见的“轩辕”姓氏的形成相同。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旁,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而“轩辕”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发展成为姓氏。 (二)呙国的后裔。在汉代左右西域地区有一小国,名为呙国,现在的莴苣原名为“千金菜”,即是汉朝花了大量白银从呙国买来种子,在中原地区种植的。宋代陶觳在其《清异绿》云:“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千金菜即现在的莴苣,由于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品种时曾不惜千金代价,故得此美名。晋代葛洪《肘后方》已经称它为莴苣菜,可见在魏、晋之时,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菜谱。由此可知,莴苣是在晋代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虽然呙国具体建国何地,存亡时间现在仍待考证,但呙国的存在为呙姓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三)和氏璧的发现者。战国有名的“和氏璧”在《淮南子》中作“呙氏璧”,说明“呙”作为姓氏在战国即已形成。不过,也有姓氏书籍把“呙”注音为he(二声,同“和”),作为另外一个姓氏列出,显然是受了“和氏璧”的影响。 不过,上述三种“呙”姓起源并不存在冲突,可能殊途同归,即呙国可能由女娲氏部落发展而来,而和氏璧的发现者为呙国人或者是呙国后裔。据考证,商代初年,中国大地上有国三千余,周初一千余,到春秋就只有一百多个国家了,到战国更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战国七雄了。因此呙国可能是漫长先秦时期的一个小国。不过,由于历史久远,民间传说诡异模糊,呙姓起源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犯事改姓说。据说先祖犯事,为避祸改姓。原姓一说为“高”,因犯杀头之罪,但皇帝有意赦免死罪,于是去“高”头而为“呙”姓。此说没有文字记载,待考。不过犯事改姓于其他姓并不少见,河南登封的苟姓人先祖本姓敬,1400多年前,后晋一个"敬"姓大臣因冲了皇帝名讳,为避免满门抄斩,保留"敬"姓血脉,"敬"姓宗族忍辱减"文"留"苟",改姓"苟"。千余年后的今天,登封市唐庄乡"苟"姓村民集体到公安局上访,要求恢复"敬"姓。 另一说为“锅”。呙俊:我听我父亲说过,我们呙姓原来是有金字傍的,只是在朝廷做官的祖先把皇帝的宝物弄坏了,皇帝就把他的胳膊砍了一支,后来也就把锅去金改呙了。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有一天先祖得了一块风小宝地,要在100日内不准动那块地。但是就是在99天时祖先动了那块地,后来那地上的竹子便一个个的破了,里面掉下了许多的小人,只差一点便骑上了马。人也死了,听说那些竹人竹马便是辅助祖先的文臣武将。所以后来先祖也就只能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了。和氏壁的故乡就在我们县城的太平乡,在我们县城的郊区有个大竹园村,里面住的全是姓呙的,上面呙氏起源上的竹子传说上的竹园可能就是哪个大竹园村。太平乡离我们县城 有10里左右。(呙俊本家未提供太平乡的具体所在,也没提供****,无法进一步考证)。
还有“高”姓去头改呙姓、“过”姓去底、陈姓改呙姓之说。
历史与分布
南唐有呙拯(曾任官于歙州),宋代有呙辅,明代有呙文光。目前呙姓分布在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 各省市。其中几个主要聚居地为湖南湖北洞庭湖流域、湖南邵阳、湖北南漳、四川遂宁及江苏南京等地。
据本人从网上搜索和反馈的信息,呙姓聚集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1湖北湖南之间的洞庭湖流域,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安乡、临澧等地。辈分用字:“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此辈分用字出自周易六十四卦,其中“临、豫、师”经常被误写为“林、予、思”)2湖北襄樊的南漳县。其辈分用字为:“光宗耀祖 明登朝廷” 3江苏南京六合区。其辈分用字不详。4山东高密。其辈分用字为:“永、新、清、善、志”(其他不详),另“有、德、玉、智、永”5湖南邵阳的一支,辈分用字:“仕景思一世,廷登懋养万;荣宗开文昌,助朝京殿安。新增排字:心境本长美,书田桂发香;积善余庆享,修身福寿康。”6四川的分支。目前四川的呙姓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岳县、四川的遂宁、铜梁以及重庆的合川。拒传是在明朝末年“湖广填四川”时,有呙姓二兄弟由湖南邵阳地区迁往安岳的拱桥乡繁衍而来,排行最初为“明”字。目前大约有一万人上下,呙姓人在四川曾官至重庆知府。四川遂宁的,听老人们说我们是当初从湖北孝感迁延过来的,只知道辈分“朝廷有道启文明”。
洞庭湖流域谱系 目前呙姓聚集最集中的地区在洞庭湖流域,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安乡、临澧等地。元代动乱时期,始祖荣颁公从外地迁移至此定居下来。荣颁公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代时在公安等地颇为显赫。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现仍见于三袁文集。目前约有两三万呙姓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呙姓同为宋太祖时大理寺评事呙正德之后,其七代长孙门贵公任淮海兵备道后定居公安,次子荣颁公世居华容。 洞庭湖流域呙姓排行用字:祖派:正从闻仁世,克寿孙荣成,思必仲海经,应养一鸣南;宗派: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续派:乾元恒济泽,坤利萃咸亨,积善徴余庆,含章另可贞;(此资料为呙飞等人提供完善)
湖南邵阳谱系 “呙”字,邵阳人习惯读为“wo”。邵阳呙氏者,椐1997年的统计为3144人,估计现时已逾4000人,以高桥(属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呙氏为中心,在大祥区板桥乡的邵水、板桥、烟塘三村交界处高有呙氏宗祠一座。其他均散居邵阳市内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邵东、新邵、隆回、武岗、邵阳、城步等县市。从邵阳呙姓中外迁至全国各地的都有,目前已知的有四川、陕西、甘肃、云南、广西等地。 邵阳呙氏祖籍为楚北公安,后迁居吴西洪都,即现在江西南昌一带,迁居时间应属元代。
邵阳呙氏来源于吴西洪都一脉,根据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呙氏成公从吴西洪都来楚南宝郡邵东(今邵阳)任职协正,举家西迁于邵阳,距今已635年,现今邵阳呙氏者皆是成公之后。邵阳呙氏始居于邵阳城东深坑边呙家桥,复迁至南门中呙家园,后散居全市各地。由邵阳呙氏外迁的主要有四川的呙姓,是在明末“湖广填四川”时,有呙姓两兄弟由湖南邵阳地区迁居至四川安岳的拱桥乡繁衍而来。排行最先为明字。
宗派:仕景思一世,廷登懋养万,荣宗开文昌,助朝京殿安。新增:心境本长美,书田桂发香,积善余庆享,修身福寿康。
http://namenetorcom/wjxaspid=87&name=韩
姓氏源流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的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 、黄帝传承
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 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 以国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 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于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
三 、韩武子之后
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出了一位韩武子,其名万,字武子,他因侍奉晋献公立下大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韩武的子孙便以韩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后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晋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4年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东南)。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从曲沃桓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两派势力之间冲突不断。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伯。伯袭杀昭侯之子孝侯,晋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为君。鄂侯死后,子哀侯继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晋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翼城,俘获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掉晋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设计诱杀小子侯。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即韩武子。有人认为韩万是曲沃成师之子,分封采邑于韩,因以韩为姓,代为晋卿。
五、 亡国后国人以韩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帮助韩姓在晋国逐渐扩大了势力。春秋晚期,晋国由韩氏、赵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灭于赵。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国瓜分。前403年,韩厥的七世孙韩虔(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战国时期,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起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于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 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开始称王。到宣惠王的玄孙韩王安时,韩国势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韩王安,置颍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为韩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由于译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书还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韩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韩氏等多种译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拨陵领导的农民起义。
迁徙分布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又两次迁都,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两次迁都,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后周少保韩褒徙居昌黎(在今辽宁省义县),其子韩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有韩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肃省镇原),不久又有人从安定安武回迁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韩耆徙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韩茂任后魏中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公。韩茂曾孙韩睿素为桂州长史,成为这一时期飞黄腾达的韩姓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韩姓则有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者,颍川和南阳的韩姓不少人迁居江南。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即韩瑗、韩弘出自南阳,韩休、韩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虽出生于河南孟州,却是韩睿素之后,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后人辑为《昌黎先生集》。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此时,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河东(今山西省太原)、广陵(今江苏省扬州)都有韩姓大族,都称从颍川迁徙而来。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又据有关学者证实,江浙鄂皖各地的韩姓人多为韩世忠后裔。元明清时期,韩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的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韩姓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人物生平
黄峭,唐邵武和平坎头村上井人。
黄峭聪颖、有胆略。唐昭宗时(约890),邵武水灾频繁,蝗虫四起,加上地方军阀割据,盗匪出没,民不聊生。青年的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积贮,聚合乡邻,兴办义师,安抚灾民,武装自卫,使地方得以安定。他 入伍后,陇西郡王李克用见黄峭有才干,招致麾下。乾宁二年(895),李茂贞、秦宗汉、王行瑜叛乱,黄峭随李克用平乱有功,升管江浙两广军务。次年,叛军再次进扰,黄峭又率兵讨平。因勤王有功,昭宗封其为工部尚书。后梁开平元年(907)唐朝灭亡后,黄峭绝食数日,弃官归隐。次年,他返回故里并创办和平书院,教谕后人矢志求学。
黄峭娶有三妻,生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他已年高8秩,便均分所积资财给儿子。除留下三妻的各自长子,遣余子散居各地,并授家谱一帙,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诸子临行时,黄峭口授一诗“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我思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广顺三年(953),黄峭无疾而终,葬于本村附近黄家林,享年82岁。平生著述仅见建宁卢田《黄氏族谱》载有《题书院四景》六言诗4首。
黄氏后裔繁衍,现散居闽、赣、苏、湘、川、桂、粤、台诸省及海外。
义旅安民唐末昭宗时期,宦官擅权,四镇骚动,洪水蝗灾相继发生,处处闹灾荒,而百姓却未能得到赈济,以致游民乘机酿成“寇盗”,天下甚乱。峭山当时年仅二十,见此现状,慨然兴叹,毅然出积贮财物,赈济灾民,且以儒生胆识,招募邻丁组成义旅,平定动乱。义师所至,社会安定,流民回归家园。
当时陇西郡王李克用,有谋略,高举平乱辅唐旗帜,见黄峭有干济之才,举为千夫长。乾宁二年(895),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藩镇侵犯京都长安,朝廷倾危告急。李克用请兵讨伐,峭公内佐机谋,外参戎政,攻克州,杀掉王行瑜。李克用乘胜穷追李茂贞、韩建。此时,昭宗却听信朱温(全忠)诡言:“茂贞覆灭,则沙陀太盛,朝廷危矣!”诏命其“休兵息民”,制止李克用追杀叛逆,封李克用为晋王,峭山为千户侯,参管江浙、两广军务。
乾宁三年(896),茂贞复叛,叛军迫近长安,昭宗出走华州。李克用发兵入援,峭公勤王有功,授工部侍郎。此后,峭公眼见晋王不失臣节,尽心辅唐。昭宗却听信谗言,认为戎狄之人,不可信任。可是朱温之辈,野心图谋不轨,反而受到信赖,因而慨叹:“自古忠者不见信,而听信者不忠,岂有不亡者乎!”
光化元年(900),宦官刘季述幽禁昭宗于少阳院,私自要废昭宗李晔,立太子李裕;天复元年(901),韩全诲劫乘兴于乞巧楼,迫昭宗到凤翔;天元年(904),朱温伪称 、岐兵迫京畿,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将长安宫室、庐舍尽行拆除,京城长安成为废墟。当时昭宗已成为群奸劫持在掌中的傀儡,至洛阳,朱温便在椒殿杀掉昭宗,立太子祝,是为哀帝。
峭公听到政变消息,十分忧伤,绝食数日。工部尚书李袭吉劝解说:“食禄忠事,死固其分也,第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峭公行录》)自此,峭公勉强顺时,为解甲归田作好准备。
天三年(906),晋王发兵救幽州刘仁恭,联合出兵攻潞州,讨伐朱温。天四年,朱温弑哀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太祖。唐亡。
隐德不仕梁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继立为晋王,即后唐庄宗,继承父志举兵伐梁,遣使征聘黄峭出山辅政。峭公辞谢说:“量力而进,那能与量德而退相比。现在德温放弃校书郎官职,回家闭门养高,文江辞掉监察御史,回莆田老家养老。我不能像他们两位明哲保身,但愿为唐逋臣。”(《峭公行录》)。峭公弃官归隐时才三十五岁。十五年的戎马生活,走遍半个中国,耳闻目睹唐末五代臣杀君,子弑父,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凶荒之年,人皆相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到朝野现状难以匡正,遂无意仕途,养晦韬光,告诫诸子不要昧时而躁进。
峭公归隐山林,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至宋代人才辈出,该书院培养出太常寺丞黄汝济,御史中丞、资政殿大学士黄履,秘书省秘书丞黄伯思,台州知州黄章,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黄中,衡阳太守黄瀚,工部员外郎黄木,婺州知州黄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并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镇以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着称于世。峭公曾写《四景诗》,记归隐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春
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轻烟。
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眠。
夏
赤日远衔葵影,熏风浓滞荷香。
案上书添碧色,芭蕉绿映南窗。
秋
阶下黄葩晓露,庭前丹桂秋风。
未忍抛书歆枕,冰轮驭正升东。
冬
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
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教子有方峭公归隐数十年间,目睹社会变乱,政局动荡,换了五代十一君,亡国而被弑杀的国君八人。时间长的不过十多年,短的不过三、四年。政局如此动荡,决心遣散诸子以避不测之祸。后周广顺元年(951),是年郭威篡后汉为后周太祖。峭公年已八旬,宴会姻族,对众儿子说: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寿、多男”,但是尧说:“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你们二十一人,难道我不愿意都留在身边,以终余年,只是忧虑多男多惧,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乡呢?应该走出去自谋发展。我过去在戎伍,走遍半个天下,回想闽、粤、赣、江、浙等地,山环水秀,饶沃的田地到处都有,但都已荒芜,只要开发,便成乐土。三妻位下各留 长子以奉侍父母 ,其余一十八支不得恋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随地命名。
诸子齐声说:“俗话说,‘积谷防饥,养儿娱老’。父亲已到八十高龄,我们正在忧虑不能日日奉侍左右,反叫我们远处他乡,培育这么多子女有什么用?”
峭公慨然长叹说:“谁说散不如聚,而共同留恋这小小的地方!你们没有听说,‘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我的忧虑恐惧,就是为此。”
当时众烟亲也向前劝说:“‘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当前海内多变,我们觉得亲翁考虑此问题,既全面又有深远意义,为何要仿效吃乳的婴儿,向母亲怀中索食呢!”
峭公接着说:“聪明辖达之人的见识,大致相同。择木而栖,就在于食禽。”于是将所积贮的资财均分,并新修家谱,各授一册,且郑重地说:“此谱以便年深岁久认所由来,知道我们的远祖分自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昼锦,里号和平,而中城鹳薮、竹粟、勘头,都是我们一脉之亲所居住的地方。应当珍藏谱牒,遥接书香,使上不堕贻谋之家声,下可绵子之世泽,所以不应该将分与聚当为两种不同的效果看待。他日相逢,彼以礼施,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你们兄弟可卜吉登程,言无多嘱。”遂口占一诗以授之。
遣子诗:骏马堂堂出驿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峭公三郡君,各自吟诗一首,后世子孙尊称为三妈太诗。
上官氏 夫人诗云:
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氏三七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帏。
吴氏 夫人诗云:
吾年八九难期会,奕叶分枝为汝题。
尚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郑氏 夫人诗云:
祷造苍天各乡,官吴郑氏三七郎。
奉奏公命吾儿去,投辙绵绵奕世昌。
嘱媳诗:
上官氏诗云:
骏马行行出异乡,元旦日食素一餐。
吴氏诗云:
骏马悠悠出异方,元旦日食素二餐。
郑氏诗云:
骏马匆匆出异方,元旦日食素三餐。
以上几首为认祖诗,其中“三七男儿当自强”为家训。
后裔迁徙黄和,峭山长子,字维栋,名肇基。生於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辛亥正月十七日卯时,排行第一。官奉训大夫,居和平下城堡,后徙迁龙归为始祖,卒于天圣丁卯年十月初三日亥时,葬水口象形。夫人张氏生于乾礻右 年庚戍五月初十日已时,卒时间未考,葬南庄。生子一,震(大衍),继妣丁氏,生子四,文贵、文茂、文彬、文锦,广东河婆,福建平和新修黄氏宗谱记载:再妣何氏、曹氏生子七;显达(恩贡生)志玄,宏基(刑部官),有恭、三友(县丞)、奇方、思明。
黄梅,峭山次子,字维相,生於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癸丑八月初二日寅时,排行第二。居泰宁县梅口,后迁江西,妣汪氏,生于唐乾宁三年丙辰六月二十日辰时,生子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念十。河婆、平和宗谱记载:后娶周氏、蔡氏,生子四:文六郎(应恒)、文七郎(明范)、文八郎(诚初)、文九郎。(后裔多居福建泉州)。
黄荀,峭山三子,字维桥,生於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丙辰七月初三日丑时,排行第三,居泰宁县长兴上高堡上荀,宋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三十七名,官至大司徒。妣李氏生於光化三年庚申四月二十四日子时,生子三,庚一、庚二、庚三,河婆谱载:又娶吴氏,生子四,允帮(千一郎,官知府)、仁卿(千二郎,左府职)、兆达(千三郎,府学)、至琮(千四郎)。
黄盖,峭山四子,字维林,名祺,又名金标。生於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壬戊六月二十七日亥时,排行第五,居邵武四十一都盖竹。后迁南丰府,又迁河南开封府祥府县,官江表虎臣挂印大将军,妣白氏,生卒未详,葬中村大屋背。继妣胡氏,葬白云庵印匣山。副妣熊氏与胡氏同葬。严氏,生于梁太祖乾化二年壬申正月二十八日子时,共生子九:立祖、建祖、承祖、受祖、益祖、宣祖(居中标)、仁祖、厚祖、德祖(居横坑),河婆谱记述:再妣张氏生子:凤林、祥林。
黄楚,峭山五子,字维松,生於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己已十一月初一日午时,排行第八,居建宁县楚溪上堡上黄坊,迁陈留县,又迁湖广沙府善花县。妣韩氏,生于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生四子:丙一,名惟庆;丙二,名元标,官知县;丙三,名怀玉;丙四,名起顺。河婆谱记述:再娶方氏、李氏、郑氏,生子未祥。
黄龟,峭山六子,字维材,生於后梁太祖,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癸酉九月十五日卯时,排行第十一,居将乐县上龟洋,妣郑氏,生于贞明二年丙子八月十九日辰时,生子二,长兰、庚一,河婆谱载:继妣邹氏、秦氏,生子三:崇芳、熙重、有俞。
黄洋,峭山七子,字维坊,生於后梁太祖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丙子七月十七日午时,排行第十三,居沙溪黄洋严前。妣刘氏,生于贞明五年己卯三月二十六日已时,共生子三,千一(昭)、千四(其盛)、千六(庭轩)。河婆谱载:继娶唐氏、倪氏、卓氏,生子:千二(与)、千三(敏)、千五(肇明)。
黄政,峭山八子,字维柱,名有恒,生于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辛未二月二十九日辰时,排行第九,居禾坪竹粟下,宋太平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一百七十一名,官司空。妣张氏,生于贞明四年戊寅六月初一日亥时,卒於宋雍熙四年,与夫同葬大鼠岗枫树下,妣张氏,生子一:何泰,何泰生三子:宵、丰、和贵。河婆谱载:继娶邹氏、罗氏、余氏、范氏,共生廿子,系岳、尚训、名世、朝元、中鼎、建璋、玄修、作霖、应乔(武举)、思敬(河南御史)、云波、承宗、子陵(知县)、鹏化、匡福(湖广布政司)、植梧、献明、明藻、清元、孕先(恩贡)。
黄化,峭山九子,字维杭,生於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癸酉正月十一日午时,排行第十,居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官至广州刺史,卒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辛卯二月十六日未时,妣尤氏,生于贞明元年乙亥三月初三日丑时,生三子,万四郎(字迪,名潜盛、讳道),万五郎,名礻右 华,万六郎(名逵,字孝杰),闽粤两省化公传派极盛。
黄衢,峭山十子,字维梓,生於后梁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乙亥三月廿一日卯时,排行第十二,居泰宁县永兴上下衢,妣汪氏,生于贞明六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子时,生子七,长十一、次廿一、三卅一,四秉著,五师魁,六明熙,七朝凯。
黄卢,峭山十一子,官维枢,名伟绩,生於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已卯七月初九日子时,排行十五,居泰宁卢田安吉坊。妣上官氏,生于龙德二年壬午九月十九日酉时,继妣宁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五月初六日卯时,生子六:宣卿(十七郎)、正卿(十八郎)、祥卿(十九郎)、廷卿(二十郎),道卿(名道),世卿(名世)。
黄福,峭山十二子,字维柯,生於后梁末帝龙德元年(公元921年)辛巳八月十五午时,排行十六,居福州闽清县细村。妣万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乙酉九月三十日寅时,生子七:庆五、次六、三七、圣道、如皋、文卿。
黄林,峭山十三子,字维枝,生於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癸末二月初二酉时,排行第十八,居泰宁县梅林堡高公桥,后迁朱口,妣朱氏,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八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成生、见生、广生。河婆谱记载:继妣曾氏、肖氏,生子三:广行、廷彩、应蛟。
黄塘,峭山十四子,字维祯,名旭升,生於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乙酉十月二十八日丑时,排行第十九。居建宁县开山堡石塘,官至灵武参军。夫人郑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子时,生五子,戊一、辛一、壬一、大一、小一,河婆谱记载:继妣谢氏、胡氏,生子三:万一(汝厚)、万二(定省)、万三(复福)。
黄发,峭山十五子,字维梁,号发祥,生於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庚申四月三十日申时,排行第四,居禾坪坎头,官湖南县尉,妣上官氏,生于天礻右 二年乙丑九月初二日亥时,夫妇合葬小鼠岗。生子二:恂、茂。河婆谱载:继妣何氏、朱氏,生子四:征吉(官任镇抚)、景观(武举)、用常、善藏。
黄潭,峭山十六子,字维权,生於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癸亥九月二十三日卯时,排行六。居将乐县黄潭乡潭头,后迁江西吉安府永水县。官兵部尚书,夫人韩氏,生于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庚午二月初二日子时,生四子:佑、倬、叔、俊。河婆谱载:继妣刘氏、张氏,生子四:雅宁、师训、如王、圣烈。
黄城,峭山十七子,字维桃,名巨川,号十七郎,生於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丁卯四月初一日己时,排行七,居新城石塘,江西赣州府瑞金县石城堡,后迁平溪,再迁黎川三都圩,官中书舍人,卒於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已卯月,葬三都,妣朱氏,生於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辛末正月初三卯时,生子五,长朝桂、次念祖、三绍祖、四兴祖、五敏祖。河婆谱载:继妣张氏、涂氏,共生六子:克祖、绍祖、朝桂、念祖、兴祖、敏祖(后裔有分居江西南丰、宁都县)。三位妣氏均葬三都圩金斗窠,另有魏氏生子震,后裔分居广东河源及广西贺州)
黄延,峭山十八子,字维根,生於后梁末帝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戊寅九月十一日戍时,排行十四,居延平津口。妣王氏,生於后唐庄宗元年(公元923年)癸末十二月二十九日亥时,生子四:玉汝、玉标、三鲲公、四蛟公,河婆谱载:继妣陈氏,生子四,青宵、东瑜、城荫、金祥。
黄允,峭山十九子,字维柏,生於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壬午十月二十七日戍时,排行十七,居建宁县允盛堡毛坊。妣龚氏,生於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辛卯九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长元凤(元四)、次汝定、三汝安。河婆谱载:继妣吴氏,生子五,元勋衮全、德辉、安雅、宾兴。
黄井,峭山二十子,讳国臣,字维杨,又字君宠,号子城。生於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戊子四月二十四日辰时,排行二十,居江西南丰龙井乡双井头(现今付坊乡)。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官朝烈大夫,太平兴国四年擢刑部尚书,钦赐铁简上赞云:“命世奇才,山头重望,忠贤烈日,威飞秋霸。”夫人李氏,生於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申时,生子五:大成、大全、大同、大忠、大用。河婆谱载:副妣载氏、朱氏、丁氏,生子八:历尧、万舜、贲毓、职权、成刚、奎聚、成廉、成恕。公妣墓葬南丰龙井乡双井头石门后弯(南丰董家店朱家坊石门后山峦上)。
黄层,峭山二十一子,字维杉,生於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庚寅十一月十八日酉时,排行二十一,居延平黄层口,妣魏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巳十一月十九日申时,生子二,裕功(十五郎)、裕万(十六郎)。河婆谱载:继妣陈氏、倪氏,生子七:士远、达智、达仁、达勇、祖吉、士珊、宪矩。
其它信息后周广顺二年壬子(952)秋,诸子各择其址,先后回乡省亲。峭公欣慰良多。三年(953)仲冬十一月初十日巳时,没有感觉病痛而逝世,享寿八十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有碑为记。横文:唐朝工部侍郎。正面直文: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吉旦,祖考名峭字山公黄公之墓。二十一股子孙敬立。此墓于1986年由邵武市嗣孙组织助款重修,碑文为乾隆四十四年原建镌刻。列为邵武市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文曰:黄峭墓,经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邵武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四月三十日立。
以子贵,北宋时,太宗、仁宗累有进封钦赐工部刑部尚书。太子少保,并立碑具文如“敕封峭山公刑部尚书。太子少保。”
赞曰:
平生智勇皆兼全,好观韬略有才贤。
宜男但能荣三七,庆祝应知岁八千。
济济多士无容已,代代簪缨独悠然。
元老勋名留后泽,清卿世德映貂蝉。
富贵原自由天定,福寿双美瑞盈焉。
夫人上官氏,字妙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十月二十八日子时,卒于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丁未四月二十三日未时,享寿七十六,葬黎舍觉辉寺后天池塘,立有碑。生子七:和、梅、荀、盖、楚、龟、洋。
吴氏夫人字妙香,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戌七月初六日酉时,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甲寅三月三十日子时,享寿七十八,葬大鼠纲立有碑。生子七:政、化、衢、卢、福、林、塘。
郑氏夫人字妙季,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七月初五日丑时,卒于宋太祖建隆二年辛酉十月初二日卯时,享寿八十三,葬官济庵牛栏窠,立有碑。生子七:发、潭、城、延、允、井、层。
以妻房大小兄弟二十一人排行顺序是: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衢卢福林塘。
发潭城延允井层,官吴郑氏永流芳。
以峭山出生及其子出生年月日时来看,公二十一岁生和公,六十岁生层公。
按出生年、月、日、时,二十一次次第名录是:
和梅荀发盖潭城,楚政化龟衢洋延。卢福允林塘井层,排行第几则了然。
韩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聚集地:
迁徙分布
秦灭韩,"尽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颖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韩襄王子孙韩王信于西汉初逃到匈奴,其子颓当、孙婴于汉文帝时归汉;西汉末年,颓当的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徙居南阳堵县。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已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向海外发展,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
台湾的韩姓,多在台北、基隆、阳明山、新竹、台南、台中、高雄等地,人数最多的是新竹县。台湾文献所载,韩氏由闽、粤入台,始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有位叫韩任贤的义民已住在下淡水港多年。当然,这位韩任贤并不是韩氏入台的始祖,在他之前还有先人,有待进一步考据。不过大陆韩姓大批入台则是清康熙之后的事了。
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家乘谱牒
山西:汾阳韩氏支谱不分卷、汾阳韩氏支谱四卷、洪洞韩氏家谱
上海:松江韩氏支谱二卷、韩氏文若公支宗谱
江苏:韩氏宗谱二卷、韩氏家乘十二卷、云东韩氏家谱五卷、晋阳韩氏世谱
浙江:萧山义桥韩氏家谱十卷、湘南韩氏宗谱六十八卷、相韩家谱、咸安韩氏宗谱十六卷
安徽:韩氏宗谱不分卷、南阳郡韩氏族谱
甘肃:礼县韩氏家谱不分卷、韩氏世系源流四卷
江西:袁郡韩祠主谱三卷、韩焕先祠主谱四卷、韩氏族谱、韩氏荣公支谱
历史名人:
韩 信:西汉初期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著名军事家。他智勇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颂。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著有《兵法》三篇。
韩 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称为"百代文宗"。
韩世忠:南宋大将。他与岳飞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屡败金兵,后驻镇江曾以八千兵迎击金兀术,激战黄天荡,金兵闻之胆寒。
韩 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韩国公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卿。他纵观天下形势,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缘道理以从事",实现"法、术、势"合一,以收"道法万全"之效果。
胡
姓氏起源:
关于胡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
我姓胡,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我想知道自己的宗谱
本文2023-11-04 04:14: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