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方”排第几
第六十二位
百家姓中的方氏由来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家乘谱牒
浙江:虞嵊方氏宗谱四卷、桂林方氏宗谱十二卷、萧山方氏家谱五卷、兰溪方氏重修族谱八卷
安徽:续溪城内方氏宗谱二十四卷、城北方氏宗谱二卷、沦川方氏族谱不分卷、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河南:方氏创修宗谱八卷、金紫方氏族谱八卷、固始方氏族谱不分卷
湖北:方氏宗谱九卷、方氏宗谱七卷、方氏族谱一卷
方氏统会宗谱五卷、灵阳方氏谱四卷、平盈方氏世谱五卷、平盈方氏支谱五卷、沙南方氏宗谱五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紘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后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方氏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唐太宗时,有方叔,自安徽歙县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其后裔有的迁至饶、信、江、苏诸郡。方叔第三子方廷范择居莆田(今属福建)刺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方廷范有6子,皆为进士,时称"六桂联芳",并称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自唐代的方叔至民国年间的方自苹,历38世,1100多年,方氏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其中,居福建莆田刺桐巷之方氏,有的与阿拉伯商人通婚,信奉伊斯兰教;有一支于宋元之际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此外,在隋唐以前,青州、河东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有方姓居民。
台湾的方姓以台南居住的最多,次为嘉义,再次为台北。在台湾诸姓中列第四十九位。至于方氏入台是明末永历年间,先有一龙溪的方姓人入垦于观音里赤山仔庄,后于嘉庆年间,又有方姓人氏入垦厅来荒埔及台北县石碇乡格头村,后又有方姓不断从福建移居台湾,使台湾的方姓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大姓。后来又有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
"正学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建文时候,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宣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
历史名人
方 腊:北宋末浙江农民起义领袖,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最后建立政权,自号圣公。北宋朝廷曾九次招安,他拒绝投降,坚持斗争,后战败被俘,英勇就义。
方以智: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他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等均有研究。认为宇宙都是物质的,并提出了"合二为一"的合理命题。是"明季四公子"(陈贞惠、吴庆箕、侯方域、方以智)之一。
方声洞:近代民主革命者,两次留学日本,曾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在1911年3月2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维仪:明末女诗人,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阁集》,又编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志敏: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等。
但有一说,辅佐王审知的方世琮 ,即伯虞公后裔,曾为晚唐官员,先曾返居祖居地固始,后来迁居南京。及“三王”起兵时,投奔王世琮,被任命为克定泉州的先锋官之一。自云阳方氏二世惟贤公之后的第十世,已衍成296个房系,而第十世后,更是人丁兴旺,目前已历传29世,族众5万多人(男女合计)。播居全县58个街村,而且有不少族人于明清乃至现代,从云霄先后展播至漳浦、东山、诏安、福州和广东海丰、陆丰、惠来、普宁一带;出自
方姓人口在中华姓氏排在第63位,在台湾排在第49位。在大陆分布较广,尤其安徽、河南和辽东半岛、海南最有影响。来源比较复杂。 一、相传黄帝元妃西陵氏,名方雷。故称雷氏。方雷氏后又分为单姓方氏。二、出自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后裔榆罔为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帝王,当时政务废弛,蚩尤作乱,黄帝平定蚩尤后,诸侯皆归附黄帝。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今嵩山),后人以地为氏。三、以字为氏,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6�1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姬姓王族大夫方叔(姓姬,名袁,字方叔),曾奉命多次在征伐淮夷及北方民族猃狁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特别是在平息南方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泛称)的叛乱中战绩卓著。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周宣王姬静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封他为上卿,赐良田万顷,家奴千户,准予世代承袭,并说:“爱卿字纺叔,又因战功名震八方,我赐你为‘方’姓,取名震八方之意!”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是为河南洛阳方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四、为翁氏所分,源于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西周昭王姬瑕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翁源县东),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又据《六桂堂丛刊》所载,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处林分姓方,子孙沿用,他便成了这一支方姓的始祖。兄弟6人同列进士,皆望族之家,故有“六桂联芳”之誉,是为福建方姓。此说只有福建方姓认可。显然也是黄帝后裔。五、出自外族改姓:1、方相氏后裔有以方为姓的。2、南北朝梁时,江西山越族有方姓。3、清朝,贵州贵阳地区、云南元江地区的土司均有方姓,姓始于唐末。4、满洲八旗中方佳氏集体改为方姓。5、彝、满、傣、回、壮、蒙古、土家、朝鲜、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方姓。据古书记载,方姓源出于炎帝榆罔的后裔。《明代方正学族谱序》认为,榆罔有子名雷,封于方山,号称“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方。这就是方姓的由来。传说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他曾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复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各地的方姓宗谱,都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氏源出河南,自“方叔以后,以字为氏,望出河南”。后世全国各地的方姓大多是由河南迁出的。大概在宋宁宗时期,方氏开始南迁,即从今河南的光山、潢川一带迁往福建福州,再迁往漳州、龙溪一带。现在台湾地区的方姓,大多数是这支方姓不断南迁的结果。明清以来,安徽桐城的方姓出了不少学问家,方姓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方氏朔源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氏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紘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后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方氏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唐太宗时,有方叔,自安徽歙县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其后裔有的迁至饶、信、江、苏诸郡。方叔第三子方廷范择居莆田(今属福建)刺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方廷范有6子,皆为进士,时称"六桂联芳",并称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自唐代的方叔至民国年间的方自苹,历38世,1100多年,方氏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其中,居福建莆田刺桐巷之方氏,有的与阿拉伯商人通婚,信奉伊斯兰教;有一支于宋元之际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此外,在隋唐以前,青州、河东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有方姓居民。从清初开始,福建方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人到海外谋生。方姓——始于河南 兴在福建 远古时代是一个充满了神奇与传说的时代,大约在四千多年前,原始部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南方有一个部落首领蚩尤掠夺成性,勇猛好战,把炎帝部落赶到了黄帝控制的河北涿鹿地区。于是炎黄二人携手合作对蚩尤展开了有名的涿鹿之战。蚩尤败走山东,黄帝乘胜追击擒杀了凶悍的蚩尤。炎帝后裔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与方山,雷的子孙以地为氏,以方为姓。方雷氏的后裔到了山东与东夷人融合,成了强大的方国,又叫方夷,又降服于周朝。古本《竹书纪年》对此有所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九夷其中就包括方夷。 方姓的来源姓氏学家更倾向于较现实的说法。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出了一个方姓人家的祖先——方叔,方叔是周宣王手下最得力的大臣,有勇有谋。其后代以氏为姓,主要在河南生息繁衍,秦汉以来,方氏家族南迁,在福建、漳州的云霄成为望族。据谱牒和相关资料记载:自方雷受封方山得姓以后,最初是在河南境内繁衍发展,并有部分人迁居到山西和山东,其中东迁到山东半岛的方姓人与当地的东夷人结合,大量接受东夷文化,并要那里建立了方国。在夏商时期,方国已成了一个强大的国族,史称为方夷。据史书记载:自商王武丁至帝辛时的方国,经常侵扰商朝的边境和属国,因此,商朝方国的讨伐也从未停止过,却全都无功而返,方国最后降服于周朝。到了周宣王时,方雷的63世孙方叔先后奉命征伐淮夷,击退北方少数民族猃狁的侵扰,又率兵车三千讨伐不听号令的楚国,建立了赫赫功勋,使衰落的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曙光。在诗经的《采芑》篇中,诗人为此发出了方叔元老克壮其猷的赞誉。周宣王为了表彰方叔的功劳,赐方叔食邑于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方叔生有六子,廷珍、廷玺、廷佑、廷宝、廷琳、廷圭,其后各有传承,方氏家族的繁衍世系自此有了详细的记述,方叔也就成了方姓的分宗之祖。方叔的长子廷珍迁居冀州。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金军攻克北宽松国都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驱掳徽、钦二帝及皇室、大臣等数千人北返,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是为高宗,为逃避金军的追击,高宗最终定都于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廷珍的65世孙方文锦由于护驾有功,官拜节度使。方文锦的长子方耕道迁居姚江,传姚江派。次子方嵩年迁居台州宁海城西门,传台州派。三子方履之任绍兴上虞教授,履之的玄孙浙东转运使方彰德隐居于上虞清潭,传虞嵊派。方叔的次子方廷玺,迁居青州,其后谱载未详。方叔的三子方廷佑的后裔分为两大支脉。其一是廷佑的二十七世孙方进的后代,据文天祥于宋端宗景炎元年所作的方氏族谱记载:西晋初期,方进的十九世孙方尤相任南昌刺使,携家定居于南昌城内鲤鱼池,这是方姓入迁江西的最早记载。方尤相的五世孙方聪生有三子,长子方处,徙居湘潭。次子方颜,徙居福建,他的二十八世孙方明达于明洪武十六年由福建汀州上杭迁居江西定南。方聪的三子方定生有五子:尚仁、尚贤、尚文、尚政、尚信。梁武帝末年,候景叛乱,梁朝军队粮食局饷匮乏,方尚仁兄弟五人捐赠粮饷,湖东王萧绎为表谢意,均赐以高官显爵,兄弟五人力辞不受,后来分居于江西各处。方定的长子尚仁迁居南康。次子尚贤迁居赣县五云松林,他的后裔以后逐渐分居于赣倒、遂川、泰和、万安和湖南衡山、桂东,云南镇雄,贵州本节、大方,四川舒永,福建武平等地。三子尚文迁居兴国龙坪,四子尚政徙居上犹北门,五子尚信则定居南康,他的后裔以后逐渐分居于上犹、南康齐溪口、老镜坝、苏家垅、大窝乡傲唐和重庆涪陵等地。方廷佑后裔中的另一脉是二十六世孙方纮的后代,也是方姓人口最多的一支。方姓的南迁始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当时摄政的外戚王莽已渐露不臣之心。河南太守方纮对此深感忧虑,在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王莽征召时,无奈的方纮只得挂冠而去,携家由河南迁徙到歙之东乡。歙之东乡在当时为丹阳郡歙县的东乡,并不是明清时的徽州地区,而是浙江严州府淳安县,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一带,方纮也因此成为方氏南迁之祖。方纮的儿子方雄,东汉光帝年间曾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官至西河太守。方雄有三个儿子:方侪、方储、方俨。长子方侪,汉明帝永明元年举贤良方正,官至荆州南郡太守,封关内候,与文学知名。方侪的二十六世孙方仕南在后唐同光元年迁居平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平江县。方侪的三十一世孙万户候方汝舟,后唐同光二年迁居岳州长巴陵,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方侪的三十四世孙方白允于宗仁宗天启四年迁居鄂州崇阳县通城镇义井,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通崇阳县和通城县一带。方白允的九世孙方耀祖、方光祖兄弟于宗端宗景炎元年迁居通山县。明洪武六年,方侪的四十九世孙方正乾、方郁文、方祥发堂兄弟三人迁居黄州府黄梅县。方侪的后代现今主要聚居在湖北、湖南两省各地。 方氏入闽始于唐代高宗、昭宗、僖宗三个时期,先后有三个支系入闽,而且都来自河南光州固始。1。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方俨的二十二世孙方子重,字伯虞,河南固始人。当时从征入伍,时任陈政将军的府兵队正,平定啸乱后,被派驻漳州文山(即现在的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就地肇基蕃衍,成为方姓入籍福建漳州之祖。宋高宗绍兴二十年,被追封为昭德将军。方子重的十一世孙方进益于唐大中十四年,迁居霞浦方厝城。方进益生有三子:翊周、翊有、翔周。长子方翊周为避战乱,于后晋天福七年,携家扬帆北上,至浙江苍南昆阳塘头肇基,为塘头派之祖。方翔周则徙迁浙江金华、义乌等地。方子重的十九世孙方仲文的后裔方大迪、方大迎、方国礼等分居于福建龙海、漳浦、云霄、广东惠来等地。明清至民国时期,世居福建的一些方子重后人陆续迁居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唐朝后期的僖宗光启年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率部进入福建,其部将方士琮随军入闽,成为另一支入闽之祖,他的后裔分布于福州、龙海、漳州等地,清初有一部分迁居台湾。 2。唐僖宗(公元885-887年)固始人方世琮为王审知将官,佐王潮、王都、王审知兵刻闽中,驻镇莆、泉等郡。后来,方世琮之裔曾居漳州海澄,但又多数迁居福州北门外厦坊村,而留居漳州的甚少。还部份迁居广东。今龙海登第尚存其后裔80多户,奉此支系的方元珍(宋嘉定十三进士,任顺昌通判)为蓝江开基祖,建有祖祠“明荐堂”。现仍存于登第社。“明荐堂”派系方姓,于明末清初,有人迁居台湾南部,今台南关庙、东势、朴子一带的方姓,多属方世琮的后裔。3。唐昭宗(公元890-891年) 固始人进士方廷范奉命宦闽,先后历任长乐、古田、长溪等邑令,且定居莆田刺桐巷。 方廷范生有个儿子,其中六个先后中过进士,长子方仁逸为唐朝光化年间进士,次子仁岳、三子仁瑞、五子仁载为唐朝乾宁年间进士,四子仁逊、六子仁远中唐朝天佑年间进士,时称“六桂联芳”,方廷范也因此被称为“六桂之父”。又因为第五子方仁载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廷范也被封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于是便有了“金紫六桂”这个称号。宋朝时,金紫六桂方氏已成为闽中的著名大姓,后裔分布于福建、广东、湖南、湖北、香港、台湾等地。南宋末年,二桂方仁岳的后裔驸马方道盛迁居广东开平,他的后代分布于广东、广西各地,还有很多迁居港澳台及侨居欧美、大洋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明朝洪武年间,五桂方仁载的第十七世孙方胜,因军功封为世袭都指挥使,并由福建莆田复归河南固始,此后,方胜的后裔发展成为固始大族。据资料记载:唐宋时期定居于福建省莆田县刺桐巷的方氏后代,有的与阿拉伯商人通婚,有的信奉伊斯兰教融入回族,并漂洋过海到了国外,形成海外方姓的一支,其中一支在宋元之际避乱迁至海南台琼州 。唐高宗总章二年,西汉末叶长史、汝南尹方紘的第十三世孙,河南人方子重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后代居于云霄县(龙溪),有“方半县”之称,台湾方姓多来自漳州。据有关典籍史料记载,方伯虞(644-726年),字子重,号山童,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方集乡,于唐总章二年(669)随总兵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将军出征漳州,他与“开漳”65姓将士一道,携眷从征,任府兵队正之职。在陈氏麾下,为平定闽乱,维护大唐国土的统一,创建漳州,立下卓著功勋,使蛮荒之地变为乐土。开漳先贤在漳州长建制后,皆定居当时漳州所辖各地。方子重将军受命驻守文山(今龙海榜山崇福一带),并在此定居衍后。至唐玄宗十四年逝于文山,卜葬龙溪“履鼎金”竹林宝地,其神主入祀于第二次北迁的漳州郡治“开漳功臣祠”中,后世称此功臣祠为“北庙”。后来,北庙坍圯,方子重的神主由其后人奉至聚居地文山的家庙“衍瑞堂”继祀,末几又移祀于碧浦(属东泗乡)方氏“瞻恩堂”。元成宗元贞初(1295年),碧浦方国礼移居云霄,是云霄方氏开基祖,后裔们特在云霄开基祖庙建造“大唐开漳方氏太始祖昭德将军伯虞公祠”和方氏家庙“孝思堂”,永继磬香。先是宋代,方子重第十九世孙方仲文、任浙东团练使。仲文生四子:方元、方亨、方利、方贞。次子方亨的子孙即漳属各地方氏族众;方亨的后人发展颇盛,遍及闽南及粤东各地;而其长、三、四3个房系后居何处?末有确凿证据。但有一说,辅佐王审知的方世琮 ,即伯虞公后裔,曾为晚唐官员,先曾返居祖居地固始,后来迁居南京。及“三王”起兵时,投奔王世琮,被任命为克定泉州的先锋官之一。其子孙返居蓝江(登第)。方亨有两个孙子曾于南宋时期先后乡试榜首,世称“崇福方家二解元”(即方迪、方大同堂兄弟)。然而,伯虞公第三十一世孙、龙海碧浦族人方国礼,于元代成宗(1295年),偕友人张友仁等16个乡友一起从海澄迁居云霄,初住西林共佃官田。后来,方国礼择居阳下村(原杨姓村落,及元初渐微)建军室定居,蕃衍生息。这便是云霄方氏的开基始祖,世称“云阳方氏一世祖”。云阳方氏从此发展为全漳方氏族人传衍最盛,人口最集中的族群。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云霄全县有方姓人口5万多人,占全漳州方姓人口总数的75%以上。
云霄方氏族人,全部是伯虞公后裔。而开云始祖乃是伯虞公第三十一世孙方国礼。迄今方国礼(乳名佛养)在云霄又衍传有30世,总人口达5万多人,是云霄全县人口的八分之一强,成为一支专脉嫡系的方姓大族群(经调查,今芗城、龙海、华安、漳浦、东山、诏安诸县市的方氏总人口为2万多人,而且除了华安、芗城为龙海直传外,浦、诏、东3县方氏,又大部份是于明清之后从云霄陆续分衍开宗的)。方国礼的子孙分布状况为:长子方惟珍,传云霄火田顶方村,至第五世,顶方村又有分衍北岐(今漳浦沙西所辖。但北岐村今已少有方姓人家居住),在顶方的惟珍子孙不多,只有180多户、800多人口。这与国礼公次子惟贤的后裔人数相比,相差甚远。惟贤公的后裔,随着岁月的推移,日益兴盛,据《云阳方氏谱牒》和《孝思恒昌》(方氏特刊)等资料记载,自云阳方氏二世惟贤公之后的第十世,已衍成296个房系,而第十世后,更是人丁兴旺,目前已历传29世,族众5万多人(男女合计)。播居全县58个街村,而且有不少族人于明清乃至现代,从云霄先后展播至漳浦、东山、诏安、福州和广东海丰、陆丰、惠来、普宁一带;迁居台湾的云阳方氏更是不在少数,他们大多于近年陆续返乡认祖归宗;又有部分播迁浙江宁波定海;乃至迁居东南亚及欧美各地。例如:云阳第四世方明大因代侄充军,后因战乱失散,怕殃及亲人、不敢回乡,移居浙江宁波定海,亲于此地传宗播裔。第五世(方明清的裔孙)于嘉靖年间分居福州屈后街。第六世(方顺邦的第三子方明、字仁敏)天明正德年间移居西塘,其子又迁居堀仔村,后裔又传峰山等地。第七世方仁礼,于明万历年间偕侄迁居诏安县城水车街,其后裔又分播东山西埔镇和陈城村,第七世方仁规的后裔迁至东山探石村开基。第八世方民政长孙方元宗迁居龙溪(今芗城区)。解放后,更有多名方氏宗亲因工作在外,并在工作所在地定居,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有多名方氏族人移居厦门。云阳方氏世系: 1世:方雷(黄帝封于方山,后世以地为姓,是方姓始祖)。。。。。历传110世:方宏(绞丝旁,西汉末江南始祖)---111世:方雄---112世:方严---113世:方淮 。。。。历二十世。。。133世:方子重(唐朝初开漳方氏始祖)。。。。历十九世。。。152世:方仲文---153世:方亨---154世:方道广---155世:方迎----156世:方统源----157世:方国礼(云阳一世祖,1295年开基云阳,目前传有后裔约50000多人)云阳方氏世系:云阳1世:方国礼(方氏总157世)。。。云阳2世:长子惟珍(裔播顶方、人口800多)。次子惟贤---云阳3世:方元仲(方氏总159世,惟贤独生子)--云阳4世:方英(惟贤长子,方氏总160世)。方明大(惟贤次子,方氏总160世)--云阳5世:(1)方茂(惟珍之孙,方氏总161世。生一子,名方万生,裔播漳浦北岐)。(2)琅侪(惟珍孙,方氏总161世。生三子,长子玄珍,生三子。次子玄育,生一子。三子玄德,生一子。)裔播顶方。云阳方氏世系:云阳5世:
(1)方民敬(英之长子,方氏总161世。生四子,长子顺厚,次子顺恭,三子顺泰,四子顺邦)。
(2)方民清(英次子,方氏总161世。生三子,长子敦育,次子敦荣,三子敦尚)。
(3)方民政(英三子,方氏总161世。生三子,长子元宗,次子元绍,三子元载。)
(4)民旭(明大长子,方氏总161世,明大公在浙所传子孙待考。民旭公生5子,长子顺义,次子顺亮,
三子顺谟,四 子顺惠,五子顺阳)
云阳方氏世系:云阳6世:
(1)顺厚(民敬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阳下,新楼,高溪楼,大瓯,上埭,中柱,城关)。
(2)顺恭(民敬公次子,方氏总162世,生六子,裔播旧厝,石壁,峰头,新林,上河,大坪溪,阳下后港,中柱,演 武亭,列屿顶城,大塘,佳兜,东坑,上埭,城关,又开东山县探石村)。
(3)顺泰(民敬公三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船场,下料,东坑内,西埔,溪边埭,下高溪,观音亭,阳下,城关,又开广东惠来县)。
(4)顺邦(民敬公四子,方氏总162世,生七子,裔播宝树,吉坂,后坪,径仔,沙弯尾,又传广东海丰瞰下,漳浦 屈 仔,后港峰山,中社溪头)。
(5)敦育(民清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五子,世居大坑龟山)。
(6)敦荣(民清公次子,方氏总162世,原居港内,裔播向北,油车)。
(7)敦尚(民清公三子,方氏总162世,裔播浯田,城关,又开福州)。
(8)元宗(民政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四子原居寿峒,岳坑,荷步)。
(9)元绍(民政公次子,方氏总162世,生三子,世居高溪,大墩)。
(10)元载(民政公三子,方氏总162世,生三子,原居莆美,蚵潭)。(8)(9)(10)三人裔播塘美,阳下,
城关,下料苦栋脚。
(11)顺义(民旭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三子,原居深山,又迁诏安,又播溪南)。
(12)顺亮(民旭公次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孙坑,城关,又开诏安)。
(13)顺谟(民旭公三子,方氏总162世,生一子,裔播岳坑,大墩)。
(14)顺惠(民旭公四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大坑,城关,又开诏安水车街,东山西埔,陈城,莆美下径等地)。
(15)顺阳(民旭公五子,方氏总162世生一子,原居厚地云阳方氏世系:云阳7世
(1)仁拱(顺恭公长子,方氏总163世,居旧厝,今失考)。
(2)仁侪(顺恭公次子,方氏总163世,居石壁,今失考)。
(3)仁华(顺恭公三子,方氏总163世,裔播马铺乡峰头,大坪,新林及其移民开拓之新阳,新湖,新里,新园等四个新村;下河乡上河;云陵镇街道,又传广东,海陆丰)。人口才4800多(不包括广东,海陆丰)。
(4)仁敷(顺恭公四子,方氏总163世)。
(5)仁规(顺恭公五子,方氏总163世)。(4)(5)裔播中柱,云陵镇街道,人口1320多,播居东山县探石村不计在内。
(6)仁骥(顺恭公六子,方氏总163世)。
(7)仁基(顺泰公长子,方氏总163世,裔播船场,下料,西埔)。
(8)仁洁(顺泰公次子,方氏总163世,裔播溪边埭,阳下,东坑内,云陵镇街道)云阳方氏世系:云阳8世
(1)公炎(即鲎墓派,仁骥公长子,方氏总164世,裔播阳下后港,中柱,列屿镇顶城,云陵镇各街道,人口3580多)。
(2)静炎(即目困狗派,仁骥公次子,方氏总164世,裔播演武亭,宝树,阳下,云陵镇各街道,人口1100多)。
(3)道炎(即莲花派,方氏总164世,裔播佳兜,阳下,小三村,中柱墩上,新地尾,洲渡,东坑,云陵镇各街道,人口13100多)。
经查阅相关资料,迄今为止已经明确的云霄方氏于明、清、及现代播居台湾的共有如下数系:1。明代天启年间,有云阳方氏族众数人,移居台湾观音里(今高雄县仁武乡境内)的赤山仔村庄,协力在此处“招佃垦耕”。繁衍生息,后裔分布于宜兰、桃园等地。据闻此系的方氏族人已繁衍1万多人口。2。明崇贞初年,云阳第十四孙、马铺大坪溪村人方养,字承烈,武职将官,在抗击后金(既清军)入侵中原时阵亡,其妻蔡氏带承烈公画像,携次子方笃(字微骏)、四子方夺(字微骥),渡海赴台,后迁居金门衍成一族。长子方益,三子方炤俱留居云霄,其后人也保留承烈公的另一画像,希望两画像能作为日后两岸本支族人相聚的凭证,以期告慰承烈公先灵。但此愿至今300多年,末能实现(抗日战争前曾获此系台裔信息,可惜此后末再联络),亟待日后寻访联系。3。清雍正年间,云阳第十五世,新林村人方蔼(1716-?),从云霄港渡海入台,定居诸罗县(今年内嘉义市)中铺乡湾潭村,并于雍正已卯年(1735年)在诸罗生子方兹顺。后裔在嘉义一带历传。1997年10月,方兹顺的后裔方枝来(云阳二十一世)从嘉义投信“漳州府平和县云霄分府新林村”寻根问祖,末几又不顾年迈之躯,亲自带部份族人到云霄认祖归宗,此后常与祖籍地的族亲有联系,并又有族众陆续组团来访。4。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云霄阳下村云阳方氏第十八世方远馨,号国琦(约1769-1846年),以太学生身份弃文从商,航海营运,多次往返台海两岸乃至天津、上海诸埠,而且定居台南赤嵌,娶妻吴氏,生儿育女于赤嵌;迨国琦公年届半百之时(约1819年)遵母命返乡,又在云霄娶妻室生儿育女;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老逝于家中,卜葬于竹塔仙人峰下。因而,国琦公的后裔分别播衍于海峡两岸;他在台的后裔颇有发展。先聚于台南县“云霄街”,后代多数迁居于宜兰、中坜、台北等地;而其返回云霄故里所生两个儿子方在安、方正生,在祖居地继奉香火,及第四、五世孙(云阳第二十二、二十三世),又有部份人于1945、1947、相继复入台湾定居,现均居台北(原台湾“行政院”顾问、兼办公室主任方妙才先生,即国琦公的第五世孙,出生于云霄,迁居台北)。此堪谓为云台两地返复衍播的典型例证。搜集整理:方阿哲 来源:云霄信息网</SPAN>
根据公元1924年(民国十三年)湖北黄冈籍方本仁将军倡议创修之《方氏联宗 统谱》,1995-1997年湖北孝感方××、方××等发起编纂之二修全国《方氏联宗统谱》为线 索,参考福建省云霄县云阳联谊会方福林、方建寅、方赋水等编纂之《云阳方氏谱牒》,福建 福清市龙田方氏宗祠理事会、方氏宗亲联谊会方守祥、方友彬、方家章等根据明代方元会重修 《莆阳金紫方氏族谱》及福州十邑方氏宗亲联谊会提供的各地谱牒世系等编纂的《六桂方氏源 流》,河南固始《金紫方氏族谱》,河南禹州河南堂《方氏源流总图》、湖南平江《方氏光源 族谱》、湖南郴州桂东文房《方氏族谱》、江西广昌致申公支系《方氏六修族谱》、《南昌方 氏支谱》以及几十个省市有影响力的《方氏宗(族谱》若干套等为骨架,加上此次参与之支系 提供的本支《方氏宗谱》,按统一要求整理到位之谱料为主要内容,上溯至清代方祖善、方大 成等编纂的《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宋代方桂森公纂修之《汉歙丹阳河南方氏衍庆 统谱图谱》、西晋方藏公纂《西晋诏定方氏历代谱志》,等历朝钦定的《方氏宗谱》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当代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 如方学渐, 方孔炤、方维仪、方以智、方中通、方文,方孝标, 方亨咸,方苞, 方观承, 方维甸, 方竹圃、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 方孝岳,方东美, 方令孺,方圭德(舒芜),方鸿寿, 方子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学派", 而且还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 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 梁实秋曾不无夸张地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桐城方氏把方氏书香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安徽桐城人人称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为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方氏易学学派" 的创始人
枞阳家谱资料
程姓: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民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查康熙四十三年《程氏人物志》程氏各派居里:桐城,县城西门一派;县城东南方向山口一派。
婺源一支迁桐城始祖:应雷(寿二)、应经(子和)、仁高(德二)、应宰。后裔居:小龙湾黄村圩、青庙堂、缪家山。
元末程举一避乱居桐城县西丁家冲,后裔分为丁家冲和冯头山两支。
元末程颐十一世孙程庆四由婺源迁蕃阳瓦屑坝,眀初由瓦屑坝迁桐西瓦庄坂。
伯符九十二世,簧墩湘公派婺源彰安上宅黄莲木坞时广公支下:文学、文迪兄弟俩约在眀弘治年间由婺源迁桐城。文学子道远;文迪子道孙。
张姓: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鲁山等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书签堂木活字本刊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张联元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书鉴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士端 张焕之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桐城南乡姥山张氏五修谱二十六卷
张廷镇 张泽辛纂修
191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横螃张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宗铎等辑
1915年笃亲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氏双河股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张光麟 张光廷等纂修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绍华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南湾张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惕侬等重修
1924年一本堂重刊本十四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左塘公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12)
(民国)张贤藩 张维藩等纂
1931年活字本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美国
(民国)张开枚等续修
1933年铅印本二十八册
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李姓: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英秀 李兆隆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绵远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年(1904)绵远堂刻本三十册
安徽桐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李怀智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荫川 李慎三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谱五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李卓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册
安徽桐城·李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李荫(禾农)等修
1916年慕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施姓: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
一卷(清)施玉鸣修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五册
日本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姜姓:
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许姓:
8789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十二卷
(清)许鸿昌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敦德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8790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许达才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崇本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刘姓: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现藏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刘来璋续辑
清光绪八年(1882)敦木堂活字本(现存 14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现存 32册)
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木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现藏安徽博物馆、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4-5 14:10:41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5:43
孙姓: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十九册
安徽图
王姓: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有堂号:槐荫堂。
《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太原王氏一支于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等。县中还有自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等,也属太原王氏支派。
何姓:
桐城青山何氏支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三十册 3097页 12T 411-3/412-1
青山何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何玉琪纂修 光绪二十一年广石堂活字本
十二册 945页 19X 89-6/90-7-1
何应奎——安徽桐城(籍贯)——安徽婺源(祖籍)——《明进士题名碑录》
郑姓:
桐城郑氏宗谱
江姓: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氏宗谱》。
1919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江少农等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1920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江鸿书等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人民大学
1921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江南炎等修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美国 1922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委员江高林。江高林也是济阳江氏后裔,其祖上约在700多年前,从婺源一带迁往安徽桐城,祖传的《江氏宗谱》为忠恕堂》,是江皋公受康熙皇封修撰的,据安徽省书协会长刘夜峰叔叔刘唯一的考证,济阳《江氏宗谱》为历代谱学之范本,凡修家谱者,均参照其格式。据张廷玉(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元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后人一般尊称元仲为始祖,传至江高林已130多代。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6:40
方姓:
桐城方姓三支:桂林,鲁谼(鲁谼山位于吕亭镇境内,与龙眠山一脉相连)、会宫。方以智、方苞是桂林方,方东树为鲁谼方(修谱者方宗诚为其从弟)。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方镜等修
清同治七年活字本 二十册
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首一卷
(清)方传理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安徽图(存卷首、卷1一52、54一56、58一64)
安徽桐城鲁谼方氏族谱二十三卷
(清)方宗诚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八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清)方传植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一名《方氏支谱》。
安徽桐城皖桐方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方炳南 方去危等六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白鹿庄五房墨谱不分卷
(清)方祖德编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一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一胍流派传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图
袁姓:
仁风堂,始祖方二,宋末由豫章迁皖城。方二子受一元末眀初迁桐城练潭。
左姓:
左氏宗谱(安徽桐城)清宣统三年修木活字本 著者不详 八册
(左氏)克永公续修支谱(安徽桐城)民国二十三年抄本复印本 左光普抄
宋姓: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汤姓: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齐姓:
14121安徽桐城齐氏宗谱十四卷
(清)齐广渊 齐音谐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14122安徽桐城齐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齐锡周 齐廷华等修
民国八年(1919)大启堂刻本 二十一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3-13 14:58:46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7:14
光姓:
一世祖:光庆六,新安兴公之裔,世居徽州祁门之八都一日。溶里公,于元季与兄庆一,庆二迁桐,居县东百里马埠山。旋因乱,返祁门。明初又同迁桐城。
邹姓:
10799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邹鲁臣 邹开益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皖桐邹氏宗谱》。此为八修本。
陈姓:
7431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廷讃等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六册
美国
7432安徽桐城义门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原杰 陈子钊等纂
清同治七年(1868)传义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7433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五卷
(清)陈文炳 陈章甫等编
清同治七年(1868)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图
7434安徽桐城陈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美章 陈春盛修
清同治七年(1868)怀义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435安徽桐城义门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夙仪等修
清同洽八年(1869)庆远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7436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善庆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活字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题名义门陈氏宗谱
责任者(清)陈法堂纂修
版本清光绪34年(1908),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桐城
堂号怀义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元]陈友德
摘要始迁祖友德,元代自九江德化县来居桐城县。卷首、卷一谱序、诰敕、传记、契约,卷二至卷末世系。有张英序。
陶姓:
陶渊眀三子份,小字阿雍,生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殁于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居桐城日就乡(西乡)。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9:13
潘姓:
安徽桐城木山潘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潘承勋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德经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安徽图 美国
钱姓:
《流光谱》记述的是文穆王第十子俨在皖的后裔繁衍情况,其桐城支派大多分居在安庆、无为一带。
蔡姓:
11716安徽桐城蔡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蔡开泰 蔡惠甫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丁姓: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慈姓:
慈姓原是江西陈姓,在安徽枞阳做官,为官比较清廉,告老后被当地人留在枞阳。元末明初,陈姓兄弟是陈友谅一派,与徐达开战。徐达攻打枞阳城,陈姓六兄弟带枞阳人民守城被
难怪我曾经听说:慈陈一家!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0:23
黄姓:
8220安徽桐城黄氐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黄魁等重修
清嘉庆二年(1797)培根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221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兴岩等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辽宁大连中图(存卷5-卷末) 日本 美国
注:清初黄自章创修,此为五修。
8222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金耀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活字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美国
8223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
(民国)黄南垣等七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8224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介孚等八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德永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册
日本 美国
8225安徽桐城黄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黄南垣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刻本 二十二册
吉林大学
8226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
(清)黄慕颜 黄菊佳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德永堂木刻本 五十八册
河北大学
8227安徽桐城黄氏族谱
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睦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6、16、18、19)
余姓:
3442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余文辅 余桂清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本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2、6、8、14、39、42、卷
首下,卷末上)
注:余上驷等首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
3443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梦诗六修
一九八二年复印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10,12-17、卷首)
注:明嘉靖四十五年余腺首修。
严姓:
14451安徽桐城严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二卷
(清)严佳树 严淦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富春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日本 美国
姚姓:
5799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
姚氏先德传七卷
(清)姚寿昌等七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二册(缺卷6-11)
北图 日本 美国
5800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姚
氏先德传七卷
(民国)姚国桢 姚联奎纂修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安徽博 湖北图 日本 美国
注:附《姚氏先德传》,(清)姚莹著。
杨姓:
安徽桐城杨氏宗谱 民国九年木刻本
杨竹坡、杨望如等修 三十一册 2846
安徽桐城彭杨氏宗谱 民国三十七年木刻本
杨伯侯、亿世杰等修 十册 744
胡姓:
崇德堂。始迁祖胡玉一(字立起)、胡金章(字璜章),元末自江西鄱阳迁居桐城。
双峰堂。始迁祖胡广一,明初自豫章迁居桐城西乡撩风铺。
浔源堂。始迁祖胡光亨(字时升),为徽州婺源清华胡氏十世,宋时迁桐城走马津。
桂姓:
5892安徽桐城桐邑桂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心斋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盛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美国
5893安徽桐城桐西桂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枝润五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传盛堂木刻本 三十七册
河北大学 安徽博(存二十七卷)
注:清乾隆元年始修,此为五修。
詹姓:
11615安徽桐城詹氏支谱六卷
(清)詹怀彦等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守训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1:33
高姓:
8894安徽桐城高氏宗谱十卷
(清)高卜芳等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庆寿堂活字本 十册
美国
8895安徽桐城官山高氏宗谱十五卷
(清)高尚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庆寿堂活字本(序) 二十册
人民大学
8896安徽桐城高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择善等撰
清同治八年(1869)共祀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项姓:
9922安徽桐城项氏重修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清)项寅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培桂堂刊本十六册
上海图
马姓:
6217安徽桐城扶凤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 一幅
(民国)马其昶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博 日本 美国
金姓:
4479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金承诏 金兆奎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26一28)
4480安徽桐城金氏宗谱十四卷
清末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於清同治年间。
4481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金莘农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一册
安徽博
--------------------------------------------------------------------------------
作者:唐志虎
发表时间:2005-2-15 11:33:17
内容可否提供?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2:58:39
如果要看到家谱的内容,就是从民间祖传下来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到收藏的地方去查阅。
我只能整理到家谱目录!内容无法知道!
--------------------------------------------------------------------------------
作者:东方红
发表时间:2005-2-15 13:41:14
目录网上可以查到的,我也查阅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04:59
陆姓:
7107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
(清)叶国文等续修
清同治五年(1866)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伍姓:
1782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伍受糈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伍氏宗谱》。
殷姓:
6733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六卷
(清)殷士琏等修
清嘉庆十年(1805)世裕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6734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心田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世裕堂活字刊本 十册
美国
6735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立怀 殷志邦缮稿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
注:清初殷朝聘创修。
6736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殷家友等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注:该族居住黄荻板。
董姓:
10336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董治勋等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章姓:
9023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章卫武 章汝调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博
注:封面题《全城世家》。
朱姓:
安徽·桐城紫阳朱氏重修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伯平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活字本二十三册
安徽桐城·皖桐柳峰朱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儒鸿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五册
葛姓:
10282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葛履成 葛拔萃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26 21:48:07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55:20
周姓:
4728安徽桐城周氏宗谱四卷
(清)周广盛等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遵训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4729安徽桐城周氏支谱八卷
(民国)周启财等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遵训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4730安徽桐城桐西周氏支谱七卷末一卷
(清)周晴川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濂源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4731安徽桐城鹞石周氏尚义堂支谱二十三卷
(清)周月波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二十九册
美国
4732安徽桐城河湾周氏宗谱□□卷
清笃兴堂刊本
安徽图(存卷1)
4733安徽桐城练西周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一卷
(民国)周承先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肇岐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15 14:56:00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8:39:26
芮姓:
2052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
(清)芮学之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9:54:02
曹姓:
8515安徽桐城曹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清)曹正朝 曹情田等编
清道光三十年(1850)木活字本
日本
--------------------------------------------------------------------------------
作者:gmsh917
发表时间:2005-2-26 12:03:42
郜姓可查到么?
-------------------------------------------------------------
百家姓中“方”排第几
本文2023-11-04 03:33: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