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哪个民族的历史功绩孝文帝?
魏孝文帝的功绩是什么?文帝,鲜卑族,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倡导中华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禁胡语,改度量衡,兴教育,改姓氏,禁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它是西北民族相继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总结,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史称“魏国”。公元471年,拓跋宏只有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即“立子杀母”,即立子为太子的同时杀太子的母亲,以防止类似吕后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皇帝拓跋宏的长子,北魏第六位君主。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从471年到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冯太后控制。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执掌朝政,大刀阔斧地在中国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魏晋南北朝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融合碰撞的时代。这一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融合的高潮。北魏的前身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从东汉开始,这个民族就与汉人不断接触,不仅占据了匈奴旧地,还占据了东起辽东,西至陇西的大片土地。由于拓跋氏宗族的挖掘,统一了北方,建立了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北魏政权。鲜卑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起初,拓跋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自拓跋_强大后,原始社会解体,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由于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奴隶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很快过渡到封建社会。拓跋家以游牧为生,由北向南推进,接触到了汉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从游牧转向农业,就不可避免地抛弃了水草,过上了汉人定居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收和接受汉人的先进文明,向汉人学习,在孝文帝时代掀起汉化运动的高潮,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北魏汉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孝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在统一北方大胆开展汉化运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迁都、改革官制、禁胡语、禁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族际通婚、进行礼乐刑法汉化改革等六个方面。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和意义。自拓跋_定都平城以来,一直是北魏的都城。但平城地处北方,难以控制整个北方。另外,来自北方的温柔骚扰,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非常不利。此外,自然灾害和洪水和干旱常年猖獗。公元487年,皇帝下诏,“自春旱以来,野无一草。”人们的生活很悲惨,卖儿卖女,还有很多流浪汉和逃亡者。可以说人很惨!此外,中国北方以少数民族和贵族为主,保守势力强大。迁都不改,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因此,孝文帝在公元493年借口迁都洛阳
孝文帝作为一国之君,为了强国富民,带头说汉语,穿汉服。这从孝文帝对其弟咸阳王茜谈汉化的重要记载中可见一斑。“自古以来,百姓皆穷,不先洗清罪名,如何行礼?如果你想打破今天的北方语言,你应该遵循正确的语言。所以渐渐地,风化可以是新的;如果还是低俗,恐怕再过几代,我就是埃洛手下又被发配的那个人了。”于是在公元495年,孝文帝颁布圣旨,制定了“北关语言不得对朝廷说,如有违者,免其官居”的制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说汉语,更好地学习中国经典。在改变胡夫方面,孝文帝改变汉人的衣服,由能工巧匠用六年时间完成。男女都需要改穿汉服。一次,孝文帝视察邺城。当他在车上看到一个没有穿汉服的女人时,他命令她返回。她说:“人才还是少。”皇帝说:“任城想干什么?”可见孝文帝非常重视禁止胡服,禁止穿汉服。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魏武帝拓跋_建立北魏政权时,各地都有不少宗族和堡垒。北魏政府利用各地的“宗主”和“监护”场所,实行宗主监护制度。魏孝文帝变法时,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采纳了李冲的建议,于太和十年建立了三首领制度,取代了宗主监护室制度。三制法则:五邻,一邻;五邻在内,一里长;五人为党,有一个党的领袖。三年制和均田制齐头并进。三年制的职责是查户口、收租过户、征召兵役和徭役。实行三头制,三头直属州县,原来影子依附于豪强的影子户也会变成国家户,所以肯定会和豪强地主争夺户籍和劳动力。李冲提出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后,在朝廷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坚持老爷子利益的,书记郑何、书记凌高邮是反对派的代表。他们告诉主持辩论的冯太后,三长制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行不通。有许多朝臣支持郑和高邮的意见。李冲和裘元皮认为,实行这一制度对公私双方都有利。最后,从加强中央集权出发,冯太后认为实行“三长制”不仅可以为地租征收和调整提供依据和标准。而且还查出了大量的隐藏账户,最后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了“三长制”。“三制”的建立,打破了强人荫帐的合法性。在实施过程中,三位酋长都出身于权势家族。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免除驻军的特权,而且一三个亲属也可以得到同样的待遇。但与宗主国监督保护制度相比,这毕竟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实施后,国家直接控制的农民数量大大增加,国家税收相应增加,农民的税收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的明显恢复和发展,应该与此密切相关。北魏的土司制度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村组织的基础。孝文帝率先将拓跋氏改为袁氏,加速了北魏政权的汉化。公元496年,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郡,北魏太祖以来的所有名作都改为汉姓。在通婚方面,Xi皇帝
孝文帝还在上述汉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刑法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行刑前男女双方都要裸体的法律。北魏的刑法是从汉晋开始拟定的,君主自己制定法规。《魏书李冲传》称:“义礼法规润饰言旨,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其公布的重要性是确定的。高祖虽自书其词,却不曾访之。”也可以看出孝文帝对礼仪制度的高度重视,下足了功夫,在汉化上下足了功夫。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很感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文化的教育,不仅能说出五经的含义,而且涉猎了很多历史传记和百家争鸣。他对汉诗也颇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了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骄不躁,不思进取,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书籍,使因战争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帝的父亲献文帝是一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自己也信佛。所以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发展迅速。佛教的发展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而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在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的那一年开凿。此外,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巴塔拉所建。也是在孝文帝时期,五台山佛教兴盛。
北魏皇帝如下表,最厉害的是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
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
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史书里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如今已很少使用。
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北魏建国
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政权。鲜卑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西晋末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政府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什翼犍频繁进行大规模战争,掳掠数以万计的牲畜和人口。他把这些战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劳大小赏赐臣下,牲畜变成了私产,俘虏变成了奴隶。这说明,拓跋部已经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了。
正当拓跋部在国家形成的道路上迅速发展时,376年,前秦苻坚征服了代国。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初,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乘机在云中盛乐宫称王,重建代国。是年四月,自称魏王,改国号为魏。拓跋珪发动战争,逐步占有今山西、河北大部分地区。398年十二月,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皇帝。拓跋珪为北魏开国皇帝,史称太祖道武帝。
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建国后,经过太祖拓跋珪、太宗拓跋嗣两代人三十多年的经营,到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时,国势已经非常强盛,太武帝经多十多年的征战,先后消灭了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等割据势力,到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北魏统一北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
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 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男孩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 但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 因此就有所谓的保太后, 即当保母照顾太子新君继位后被封为太后。 北魏有三种皇太后, 一种是皇帝的生母, 另一种是皇帝的保母, 还有一种是前任皇帝运气好没生儿子活下来的皇后。
北魏还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 (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 (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建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看看孝文帝改革的动机,就晓得他为什么非要改国号叫“魏”了。攀亲的道理也是一样。
北魏孝文帝尊曹操无非是拉拉关系,往曹魏上靠靠,在古代帝王中最在乎的就是自己地位的正统,奉正朔,就是我的地位不是抢来的不是坑来的,是从三皇五帝一直传下来的,我是正统,那么孝文帝就得往曹操身上靠。孝文帝无非是想为自己逐鹿中原找一个理论基础。
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那么在这148年间北魏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北魏拓跋氏 公元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5年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北魏历经二十一帝,共172年。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历史发生在晋十六国时期(266-420年)。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历史发生在南北朝时期(420-557年)。将北魏科学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可以使各阶段人物与相应的历史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单一的看待十六国时期的北魏和南北朝时的北魏,目的是全面横向地看待北魏国的历史,与单独纵向地看待北魏时期形成互补。拓跋部起源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公元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
北魏简史 1、道武帝建立北魏和北魏的崛起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元魏。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2、北魏太武帝马踏漠北,一统北方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拓跋焘开始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参见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征服了漠北一带,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又迈出重要一步。另外,在对柔然的作战中,俘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也为北魏缓解了后来的饥荒。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于公元431年灭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拓跋焘马踏漠北,击败柔然,避免了又一次的中原混战。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同时为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3、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①首先整顿吏治。延兴二年(472),政府规定,地方牧守治绩好的可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②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④九年十月,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 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见均田制)。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⑥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⑨太和中,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4、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晋末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政府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什翼犍频繁进行大规模战争,掳掠数以万计的牲畜和人口。他把这些战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劳大小赏赐臣下,牲畜变成了私产,俘虏变成了奴隶。这说明,拓跋部在西晋时期,已经成功地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了。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斗争,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调查显示,北魏大约有500万户,3000万口居民。5、北魏的衰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样豪华,僮仆多达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费数万钱。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奢侈豪华程度超过西晋的石崇、王恺。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都有定价,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场,称这些官吏为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敛无已。他们征收租调时,恢复长尺、大斗、重秤。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破产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入寺为僧尼。北魏控制的编户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北魏统治者除加重剥削未逃亡的农民外,多次检括逃户,搜捕逃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 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北魏初年,为了阻止柔然南下的威胁,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修筑长城;在沿边要害处设置军事据点,即沃野等六镇。六镇镇将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多是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强宗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但迁都洛阳后,北方防务逐渐不被重视,镇将地位大大下降,被排斥在“清流”之外,升迁困难。因而他们对北魏政府严重不满,镇兵的地位更是日趋低贱,与谪配的罪犯和俘虏为伍,受到镇将、豪强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加之塞外的柔然不时进扰掠夺,也加深了士卒生活的困难。正光四年(523),终于爆发了六镇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控制朝政。此后,内乱不止。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北魏灭亡。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哪个民族的历史功绩孝文帝?
本文2023-11-04 03:01: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6296.html